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模擬卷(A卷)
(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75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n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
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
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測試范圍:七年級上冊第1-10課。
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I卷選擇題(共3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
求。
1.暑假期間,小茗同學參加了以“尋找人類足跡”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其中一項是參觀迄今所知世界上內
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該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B.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C.二里頭遺址D.陜西藍田人遺址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設置真實任務情境,考查北京人。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之一,B項符合題意。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類之一,A項排除;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
的一座都城遺址,C項排除;陜西藍田人遺址,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D
項排除。故答案選B。
2.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如下出土文物、遺址可以共同印證這一時期我國原始居民
炭化稻粒干欄式建筑遺址豬紋陶缽
A.具有樸素的審美觀念B.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
C.能夠制作簡單的陶器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時空觀念,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原始農業與人類活動。
【解析】根據圖文信息“炭化稻粒”“干欄式建筑遺址”“豬紋陶缽”可知,這一時期我國的原始居民已經學會
種植農作物、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B項符合題意。樸素的審美觀念,制作簡單的陶
器,開始飼養家禽、家畜均只能從“豬紋陶缽”上的得到印證,與“炭化稻粒”“干欄式建筑”無關,A、C、D
三項排除。故答案選B。
3.根據小李同學參觀浙江省博物館后記錄的圖文筆記,我們可以從中推斷良渚古城
玉琮玉鉞玉璧
浙江良渚遺址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的、制作精美的玉
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而在普通墓葬中隨葬品卻十分稀少。
A.社會階級分化明顯B.進入早期文明社會
C.城市規劃十分完美D.玉器工藝世界領先
【答案】A
【命題意圖】本題創設真實任務情境,考查良渚古城。
【解析】根據圖文信息“浙江良渚遺址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的、
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普通墓葬中隨葬品卻十分稀少”可知,
良渚古城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A項正確。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
要標志,圖文信息只涉及部分要素,不能證明良渚古城進入文明社會,B項排除;C、D兩項圖文信息未體
現,排除。故答案選A。
圖片是研究和學習歷史的重要素材。小宇同學收集了兩幅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據此回答第
4、5題。
4.圖一為我國某一時期的權力交接情況。下列對其理解正確的是
A.甲、乙、丙處傳位都是禪讓B.乙處傳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處傳位是因啟是賢德之人D.丙處傳位后形成“公天下”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禪讓制、世襲制。
【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中乙處是舜把首領之位傳給禹。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獲
得人民的愛戴,所以按照禪讓制的規定,禹繼承了舜的首領之位,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丙處是啟
繼承了禹的王位。在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拒不接受傳統的舉賢禪讓做法,取代禹生前推舉的繼承人伯益,
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家天下”形成。因此,丙處為世襲制,A、C、D三項
排除。故答案選B。
5.圖二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示意圖。據此可知,當時
A.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主流B.郡縣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社會動蕩,爭霸兼并戰爭不斷D.王室地位下降,諸侯崛起
【答案】C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時空觀念,考查春秋爭霸和戰國紛爭。
【解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諸侯國的數量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大
國爭霸,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戰國時期,戰爭的性質已由春秋時期的爭霸轉變為兼并,當時戰爭規
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戰爭非常慘烈。因此,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導致圖表中諸
侯國數量不斷下降,C項正確。A項與圖片內容不符,排除;B、D兩項不是諸侯國減少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答案選Co
6.有學者提出“西周的四合院”這個全新的研究視野,認為在一系列復雜的遷徙、換姓和分封建國后,以西
周為中心,周邊被輻射的地區(可被視作西周的“前庭后院”)相互交流形成了緊密的文化中心。該觀點
說明
A.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權B.分封制蘊含大一統因素
C.分封制限制了諸侯權力D.分封制有利于開拓疆域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根據材料“以西周為中心,周邊被輻射的地區相互交流形成了緊密的文化中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西周分封建國后,以西周為中心,東南西北幾個被輻射的地區可以視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們之間相
互交流,人員往來,貴族通婚,形成了緊密的文化中心,為中國以后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B項符合
題意。故答案選B。
7.商周時期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農具。而到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推廣,基本上能適應開墾、耕翻、
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產環節的要求。這反映了
A.牛耕技術的發展B.生產工具的變革
C.土地制度的變遷D.耕作方式的改進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解析】根據題干“商周時期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農具。而到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推廣,基本上能適
應開墾、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產環節的要求”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生產工具的變
革,出現了滿足深耕細作要求的農業工具、B項正確。題干未提及牛耕技術的發展、土地制度的變遷與耕作
方式的改進,A、C、1D三項排除。故答案選B。
8.“龍辰辰”是央視2024龍年春晚的吉祥物。“龍辰辰”的鼻子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中
提取設計靈感,龍脊結構、龍腹紋來源于最早記載“中國”二字的西周何尊側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紋,眉
弓和龍肩上的裝飾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紋銅禁紋飾,精美別致,增添了吉祥物的趣味和古韻。據此
可知,“龍辰辰”
龍辰辰春秋云紋銅禁何尊
A.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B.體現了周代鐵器文明發達
C.傳播了原始龍的信仰D.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答案】D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創設真實任務情境,考查青銅器。
【解析】根據材料“鼻子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中提取設計靈感”“龍脊結構、龍腹紋來
源于最早記載‘中國'二字的西周何尊側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紋,眉弓和龍肩上的裝飾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
云紋銅禁紋飾”可知,“龍辰辰”的形象吸收古代石器與青銅器中的元素進行加工創造,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發展,D項正確。“龍辰辰”并未體現中西文化交融,A項排除;“龍辰辰”印證了發達的石器和青銅文明,B
項排除;題干并未集中展現傳播原始龍的信仰,C項排除。故答案選D。
9.根據現有史料可推知,商代甲骨文與金文是并用的,一種代表占卜文化,一種代表祭祀文化。兩者共同
的研究價值是
甲骨文金文
A.考證青銅冶煉的發展B.是我國文字發展的完整史
C.探尋農業文明的起源D.了解奴隸制國家社會狀況
【答案】D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甲骨文。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代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奴隸制國家的社會狀況,D項正確。
商朝時期,人們常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對許多事情進行占卜,將占卜情況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這些
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而非青銅器上,A項排除;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甲骨
文和金文對探尋農業文明起源的價值有限,C項排除。故答案選D。
10.《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農事歷書之一,書中記載了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
等內容,既符合天文節氣,又方便農業社會農耕所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夏小正》表明民眾完全掌握了天文知識
B.先秦時期歷數書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C.《夏小正》體現了先秦對農業生產的關注
D.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歷法的國家
【答案】C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先秦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解析】根據材料“書中記載了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既符合天文節氣,又方
便農業社會農耕所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民們為從事農業生產,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制成歷法,《夏
小正》的內容體現了先秦對農業生產的關注,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D兩項材料未體現,
排除。故答案選C。
11.《詩經?魏風》中的部分篇章涉及三晉名物及晉人的生活情況,《魏風?汾沮測》通過對婦女采桑活動的
描寫,表現了三晉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美德。由此可知,《詩經》中的部分內容
A.描述了先秦時期山西人民的生活狀態B.反映了先秦時期的山西商業發展水平
C.全部內容都與先秦山西社會生活有關D.是了解先秦山西社會的最可靠的史料
【答案】A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詩經》。
【解析】根據題干“《魏風?汾沮珈》通過對婦女采桑活動的描寫,表現了三晉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美
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經》中的部分內容描述了先秦時期山西人民的生活狀態,A項正確。先秦時
期山西的商業發展水平題干未體現,B項排除;C、D兩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答案選A。
12.秦朝追求大一統的治理思想,通過政治制度建設以求實現“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為達到這一目的,秦
朝
A.強征賦稅B.統一文字C.行郡縣制D.修筑長城
【答案】C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考查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解析】根據題干“大一統的治理思想”“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
直接任免。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
推向全國,以求實現“地無四方,民無異國”的構想,C項正確。強征賦稅并不能達到秦朝的目的,反而加速
了秦朝的滅亡,A項排除;統一文字是文化措施,不屬于“政治制度建設”B項排除;修筑長城是為了抵御匈
奴,D項排除。故答案選C。
13.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如圖體現了從戰國多種樣式的貨幣到秦始皇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半兩錢的
變化,這種變化
A.反映審美標準B.體現階級分化C.利于經濟交流D.見證政權分立
【答案】C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根據材料“從戰國多種樣式的貨幣到秦始皇將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半兩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
國時期,貨幣不統一,不利于全國的經濟發展。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
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貨幣的統一,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
經濟的交流,C項正確。A、B、D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答案選C。
14.秦始皇在位時期“吞二周而亡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
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這些舉措
A.凸顯了皇帝的至高無上B.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
C.加強了管理地方的能力D.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答案】B
【命題意圖】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解析】根據題干“秦始皇在位時期'吞二周而亡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長城而
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采取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
形成,B項正確。A、C兩項題干未體現,排除;題干體現的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而非為統一六國奠定
基礎,D項排除。故答案選B。
15.郵電部曾于1991年發行《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二千二百年》紀念郵票一套(如圖)。你認為發行
這套郵票最主要的原因是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二千二百年》紀念郵票
A.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B.陳勝、吳廣起義滅亡了秦朝
C.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D.陳勝、吳廣號召“天下共起反秦”
【答案】A
【命題意圖】本題設置真實任務情境,考查陳勝、吳廣起義。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他們的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
千百萬勞動人民敢于反抗殘暴統治,A項正確。陳勝、吳廣起義沒有滅亡秦朝,B項錯誤;C、D兩項不是
發行郵票紀念陳勝、吳廣起義的最主要原因,排除。故答案選A。
第n卷非選擇題(共45分)
二、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第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45分。
16.人類社會?文明演進。下面是七年級小王同學以“中華文明的演進”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展板,
請你參與完成展板內容。
展板一【原始農耕篇】
(1)一組同學閱讀文學典籍后,制作出下列讀書卡。請按照要求將讀書卡內容補充完整。(4分)
卡片一卡片二
北方原始農耕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原始農耕代表:河姆渡人
流域:黃河流域流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產生活狀況: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種植菜、黍;生產生活狀況:制作磨制石器,農業工具以骨都最
飼養家畜;狩獵、捕魚、采集野為典型;主要種植水稻;飼養家畜以
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豬、狗為主;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的為彩陶;有少量樂器,如陶填;出還有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運用
土了骨針、紡輪等,會簡單的紡織、雕刻技術制成古樸的藝術品,并懂
制衣。得使用天然漆。
房屋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類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早期國家篇】
(2)二組同學制作了有關早期國家遺址的介紹資料。請指出下列早期國家遺址的共同點,并分析中華文
明的特點。(4分)
良渚古城遺址陶寺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早期文明的珍陶寺古城遺址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突出代表,
貴遺產,是證實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寶貴歷史資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
料。在對古城內外不同等級墓葬的發掘中可以明顯感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
受到良渚社會的階級分化。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
【答案】(1)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長江流域;干欄式建筑。(4分)
(2)共同點:都證實了早期國家的出現;都產生了明顯的階級分化。(2分)特點: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2分)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史料實證意識,考查原始農耕文明、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解析】(1)根據展板卡片一信息“北方原始農耕代表”“黃河流域”“種植粟、黍;飼養家畜;狩獵、捕魚、
采集野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并結合所學可知,北方原始農耕代表為半坡人,
房屋類型為半地穴式房屋。根據卡片二信息“河姆渡人”并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人生活于長江中下游地
區,其房屋主要為干欄式建筑,故河渡人生活在為長江流域,房屋類型為干欄式建筑。
(2)根據展板二材料“良渚古城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早期文明的珍貴遺產,是證實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寶貴
歷史資料”“陶寺遺址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突出代表,有許多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者都證實了早期國家出現。根據“在對古城內外不同等級墓葬的發掘中可以明
顯感受到良渚社會的階級分化”“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可知,
兩者都產生了明顯的階級分化。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17.春秋戰國?社會轉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L月1r
茸%電
①商鞅銅方量②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③戰國銅壺
這是商鞅變法時頒布的標準量春秋戰國的鐵農具,大多數壺身刻有習射、采桑、宴樂、
器。是在木器上套一層鐵制的鋒刃。水陸攻戰等場景。
這類鐵雷是安裝在木雷刃口上
的。
(1)根據材料一,將實物與對應的時代特征進行歸類。(3分)
序號時代特征
—大動蕩:兼并戰爭不斷,帶給百姓無盡災難,使得社會動蕩不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變革:各國推行變法,意圖富國強兵
材料二對商鞅變法的評價
觀點一:秦朝丞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道: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
至今治強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道:“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觀點二: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說道:“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
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逐滅,借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
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2)根據材料二,概括對商鞅變法的兩種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應如何評價歷史上的變法。(3分)
材料三東周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東周列強紛爭形成的無政府狀態,使中國人感到政治和社會問題格外
突出和迫切。中國早期哲學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國,如果得到某一國君的賞識,便為之出謀劃策。
各種學術流派形成,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經過他們的弟子加工、補充后,逐漸成為諸子百家的經典。
——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周社會變化在思想領域的表現,并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
序號時代特征
③(1分)大動蕩:兼并戰爭不斷,帶給百姓無盡災難,使得社會動蕩不安
②難,使得社會動蕩不安。(1分)
①(1分)大變革:各國推行變法,意圖富國強兵
(2)觀點一:持肯定贊揚的態度,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1分)觀點二: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同時批評商鞅變法加劇社會動蕩,使貧富懸殊更大,
兼并戰爭更多,影響社會安定。(1分)評價歷史上的變法要辯證分析,多角度評價;要把變法放在當時特
定歷史環境中分析;評價變法是否成功需要看變法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社會的發展。(答出
任意一點即可,1分)
(3)表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1分)原因: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
步確立;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
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
影響,取長補短,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即百家爭鳴。(3分)
【命題意圖】本題滲透史料實證意識,立足歷史解釋,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銅方量體現了商鞅變法中的統一度量衡措施,反映出的時代特征是
大變革:各國推行變法,意圖富國強兵。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反映出的時代特征是大發展:鐵制農具和
牛耕出現且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戰國銅壺壺身刻有的習射、采桑、宴樂、水陸攻戰等
場景,反映出的時代特征是大動蕩:兼并戰爭不斷,帶給百姓無盡災難,使得社會動蕩不安。(2)觀點根
據材料二概括即可。評價歷史上的變法要辯證分析,多角度評價;要把變法放在當時特定歷史環境中分析;
評價變法是否成功需要看變法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社會的發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
知識可知,東周社會變化在思想領域的表現為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18.文化自信?國家力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教育自古就是中國人看重的事,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與教育相關的言論:“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春秋時期,壟斷在貴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擴展,有些人創立學說,廣招學生大辦私學,在思想、學術上
形成了一個繁榮局面。
(1)《論語》主要記錄的是誰的思想言行?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其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3
分)
材料二
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韓非子?有度》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2)材料二分別代表了當時哪一學派的思想智慧?簡述兩種學派的主張。(6分)
材料三“百家爭鳴”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首次歷史大展現,中國文化史上的偉大創舉,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
影響深遠,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堪稱文化發展的光輝典范。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3分)
【答案】(1)孔子。(1分)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才施教;等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1分)教育
行為: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1分)
(2)學派:法家學派。(1分)主張: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2分)
學派:儒家學派。(1分)主張:主張仁者愛人,人要有愛心和同情心;為政以德,統治者要愛惜民力。
(2分)
(3)影響:促進了戰國時期政治制度的變革發展,有利于各國變法的展開;促進了思想文化繁榮,成為我
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古代思想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3分)
【命題意圖】本題立足歷史解釋,滲透時空觀念、家國情懷,考查孔子的思想、百家爭鳴的影響。
【解析】(1)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第二小
問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行為即可。
材料二“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法家學
派的思想。韓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根據材料二“道
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
材料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思想,儒家主張仁者愛人,要有愛心和同情心;為政以德,統治者要愛惜民力。
(3)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百家爭鳴的影響即可。
19.秦之興衰?鑒往知來。林老師以“大秦的興亡”為主題,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單。請你參與完成學習任務。
【秦之興?思考統一原因】
(1)戰國時期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根據下面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統一中國的原因。(4分)
什么是秦而不是別國統一中國?秦國沒有嚴格的宗法制度,國內改革的阻力較小。
國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國強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實現。秦國地理位置優越,攻守均得其便,戰
時期,國都未曾被它國攻破的只有秦國。秦國內部紛爭較少,從秦獻公時起的150年中,獻公、孝公、惠
王、昭王、秦王贏政幾代君主在位的年代都比較長,內部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棉制品項目投資與風險評估考核試卷
- 砼結構施工中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那一幕初二語文作文
- 家居紡織品的品牌形象塑造與市場競爭力考核試卷
- 電動機制造中的智能物流系統應用考核試卷
- 精衛填海初二語文作文
- 糖批發市場競爭力分析考核試卷
- 毛皮制品加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考核試卷
- 上海高三語文秋天作文
- 管道連接技術考核試卷
- 建筑電工培訓課件
- 中班語言課件《章魚先生賣雨傘》
- 2023年成都市錦江區九年級二診語文試題(含答案)
- 感染性疾病臨床診療規范2021版
- 2023年承德縣小升初英語考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DL-T 748.8-2021 火力發電廠鍋爐機組檢修導則 第8部分:空氣預熱器檢修
- 2023年中石油職稱英語考試通用選讀
- GB/T 7705-2008平版裝潢印刷品
- GB/T 22864-2009毛巾
- GB/T 15923-2010鎳礦石化學分析方法鎳量測定
- 廣西玉林市容縣十里中學九年級化學 酸堿鹽復習課件 人教新課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