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3-2024學年北京市東城區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共30分。1.有學者將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劃分為六個文化區(如下圖所示),認為中原文化區是主體,各文化區互相競爭又相互補充。他力圖說明()
A.中國是遠古人類重要起源地 B.此時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 D.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2.《管子》載,齊桓公“北伐山戎”,將山戎特有的兩種農作物冬蔥、戎叔“布之天下”。《國語·齊語》載:“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夷)。”由此可見,春秋時期()A.周的統治秩序被完全破壞 B.戎狄蠻夷與中原地區有經濟交流
C.各國間兼并戰爭日益劇烈 D.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3.“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A.秦亡教訓 B.漢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興”4.玉璽,皇帝專用,為天命所歸和行使權力的最高憑信。秦始皇玉璽在秦亡后入漢,世代傳承約四百年,故曰傳國璽。十六國時期,前趙、冉魏等政權先后參與爭奪并獲得傳國璽,前燕、后趙等政權甚至偽造傳國璽。他們這樣做()A.為開發江南地區經濟提供條件 B.目的是宣誓正統,贏得更多支持
C.使稍顯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 D.顯示了統治者深厚的漢文化修養5.《資治通鑒》卷226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這段記載反映的是(
)A.租庸調制 B.兩稅法 C.主客戶制度 D.廢除人頭稅6.下圖為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據此可知,北宋()
A.分散機構權力,加強專制集權 B.提高文官地位,監察體系完整
C.政治風氣守舊,行政效率低下 D.收奪地方財權,邊防壓力緩解7.宋人蔡襄曾在其文集中寫道:“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隨其貧富,未有婚姻之家不為怨怒。”這反映了當時()A.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B.門第觀念淡化
C.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 D.娛樂活動豐富8.金人認為“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為“京都之選首”,1152年,海陵王“詔廣燕城,建宮室”,次年“改燕京為中都”,正式遷都。金的遷都()①使女真各部逐漸統一②為金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③有利于統治中原地區④使北京成為金的政治中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元朝重啟大運河系統,新開通的會通河采取“截彎取直”的方式,從大都起,直穿山東、江蘇全境,徑抵江南。該事件的背景是()A.“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天子顧力不能制”
B.“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C.“元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江南”
D.“蓋嶺北、遼陽………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10.奏折最初稱為密折,“密”主要表現在:“凡有奏帖萬不可與人知道”;具折人繕寫完畢用封套封好,交給皇帝指派的官員,送達御前時皇帝親自拆封;“所批朱批諭旨皆出朕手,無代書之人”。這表明,奏折制度()A.提升官員道德水平 B.宣傳了儒家思想 C.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D.強化了君主專制11.某同學做“明至清中葉的經濟”筆記整理,橫線處可以填寫()●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__________________●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鐵器牛耕廣泛使用,曲轅犁定型②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③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④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明后期,幾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繼問世,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它們的共同點是()A.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技進行總結 B.廣泛傳播西方科技知識
C.表明當時社會娛樂活動極大豐富 D.證實中外文化交流頻繁13.下列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描述,按照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②“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③“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14.下列歷史名詞與解釋對應正確的是()歷史名詞解釋①分封制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②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③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正式確立的中央制度,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④陸王心學在明末清初社會劇烈動蕩的背景下提出,提倡個性自由,抨擊君主專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主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馬克思在《中國紀事》中說:“鴉片沒有起催眠的作用,反而起了驚醒的作用。”下列可以視為中國人“驚醒”開端的是()A.開眼看世界 B.百日維新 C.義和團運動 D.清末新政16.乾隆八年(1743年),有官員感慨:“天下巡撫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焉”。1864年,全國12名總督中,漢人9名,17名巡撫全部為漢人。這種變化體現了()A.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引起清政府內部亂象叢生
B.太平天國運動引起晚清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
C.戊戌維新運動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D.立憲派人士逐漸認識到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17.鴉片戰爭后的數十年間,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家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與名稱對應正確的是()內容名稱A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北京條約》B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松花江海口,作為俄羅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里河,作為大清國所屬之地《馬關條約》C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清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南京條約》D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辛丑條約》A.A B.B C.C D.D18.1912年出版的《中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寫道:“滿清末造……革命軍起,崛興,遂廢君主之制,確定政體,斯為政治革命之始。”橫線處依次應是(
)A.軍閥
民主 B.民國
共和 C.復辟
專制 D.政黨
立憲19.1917年,《新青年》第2卷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之下,有一段陳獨秀的“附記”。他寫道:“今得胡君之論,竊喜所見不孤。白話文學,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余亦篤信而渴望之。吾生倘親見其成,則大幸也。”這表明,陳獨秀()A.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偉大旗幟 B.認識到除規陋習的嚴重危害
C.提倡文學革命,倡導白話文 D.批判封建禮教,啟民眾覺悟20.1921年,革命知識分子李樹彝在長辛店的“勞動補習學校”,通過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給工人講解社會發展史、舊社會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客觀規律。這體現了()A.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工人中得以傳播 B.國民革命高潮將到來
C.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已相繼建立 D.毛澤東思想日益成熟21.下圖所示歷史事件()①在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下開展②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③基本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④標志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話語幾經轉變,“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蘇維埃共和國”成為某一時期的核心話語,該時期為()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戰爭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23.出于形勢需要,中國共產黨曾提出:保證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武力推翻國民政府的方針;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的指導??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等。中國共產黨做出這些保證的目標是()A.實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 B.完成戰略轉移
C.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成立聯合政府24.下圖是《解放戰爭中部分戰爭形勢示意圖》,關于其影響說法準確的是(
)
A.打退了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B.威脅南京,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
C.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 D.徹底推翻了蔣介石集團反動統治25.下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某次重要歷史會議的部分決議。該會議是()三、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了城市。六、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十、革命的路很長,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26.“五二年里搞土改,斗爭地主和老財,分房分地分糧食,窮苦百姓笑開懷。”這則材料可以用來說明,新中國成立初()A.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B.土地改革保障了農民利益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 D.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27.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黨中央、毛澤東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三線建設()A.推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B.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步驟
C.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 D.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工業布局28.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華社轉發此文。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以及《解放日報》等全文轉載,引發全國范圍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一事件()A.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B.有效地調動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積極性
C.標志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D.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9.1980年4月18日,“萬元戶”一詞首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之中,形象地表現農民通過加工農副產品、開展多種經營、搞特色經營等方式逐漸成為專業戶,先一步富裕起來的社會狀況。“萬元戶”的出現()A.表明農村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B.說明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
C.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D.體現國家取消農業稅對農民意義重大30.中共二十大強調,中共十八大召開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它們是()①中國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②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④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0分。31.邊疆治理與民族交融.材料一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即玉門關、陽關)焉”。玉門關坐落在地勢較高的疏勒河南岸高地上,登城舉目,四野無垠。彼時疏勒河水水勢浩大向西流入羅布泊,沿河流形成了一條東西交通的道路,東達敦煌,西通樓蘭。凡是西漢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諸國投降等與軍事有關的事務,都經由玉門關出入;而一般西漢使節出使西域或西域使者進入西漢則經過陽關。西漢時期四郡兩關都處于河西走廊的綠洲之中,適宜屯墾生產。——整理自魏迎春、鄭炳林《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及其性質》等明中期以后,明政府繼續修繕長城工事,遂使“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明蒙雙方在長城沿線開設貢市、馬市。昔日滿目蕭條的邊塞重地張家口呈現“南京羅緞鋪,蘇杭綱緞鋪,……臨清布帛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里許”的繁華景象。蒙古地區也“耕具有牛有犁,其種子有麥有谷有豆有黍”。塞外還屹立起一座歸化新城(今呼和浩特市),“墾田萬頃,連村數百”,“城郭宮室布滿豐州川”。“蒙人入塞”與“漢人出塞”現象普遍,漢人帶去了制鐵、制瓦等技術。漢族“邊人大都五分類夷,五分有京師氣習”,蒙古族人漸習華風,歷主貢市的三娘子平日愛穿大紅彩緞妝漢服,“每于佛前懺悔,求再生當居中華”。明朝長城沿線曾出現“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于中原”的景象。———摘編自曹大為《長城:凝聚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1)依據材料一,概括玉門關作為軍事關隘的有利條件,并結合所學,指出西漢政府“設四郡據兩關”的歷史作用。(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明中期以后長城沿線民族互動的影響。32.女界現象材料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新畫報》第25期,刊載了《女界現象》(圖文如下)正月十五日,后門外大街馬路上,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拿著風箏來回奔跑,實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點規矩,絕不能讓姑娘在滿街上瘋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學堂不甚發達,而于警務亦有妨害(其害乃電線電燈等類),豈不是無形的危險嗎?該家長趕緊禁止才好。提取材料信息,說明上述材料所體現的社會狀況。(要求: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史論結合。)33.抗爭·探索材料一
下面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3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部分插圖材料二
(五)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黨和人民就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年11月11日)(1)結合所學,任選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說明編者將它們選做該課插圖的理由。(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949年至今)兩個時期各選一個實例,論證黨在百年奮斗中“堅持中國道路”。34.洋務運動材料一
(光緒皇帝1895年7月19日發布上諭)自來求治之道,必當因時制宜,況當國事艱難,尤應上下一心,圖自強而弭隱患。……如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各礦、折南漕、減兵額、創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堂,大抵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皆應及時舉辦。———《光緒朝東華錄》材料二
欲振作,必須自強。欲自強,必須變法。以籌國用、羅人才為始事,以練民兵、開議院為成功……泰西議院之制,以英為最優;有上議院,國家爵命之官也;有下議院,民間公舉之紳也……惟茲事體大,須俟十年之后,學校大成,然后開院仿行,以立萬世無疆之業。——陳熾(清末官員,維新派)《上清帝萬言書》(該條陳隨上述光緒帝上諭同日下發)材料三
福州船政局1869—1905年所造輪船統計表下水日期輪船材質數量(艘)噸數合計制造總費用(千兩)1869—1870年木質227855301871—1875年木質141219118871876—1880年木質378431236鐵脅41881—1885年鐵脅356308341886—1890年鐵脅366101230鐵脅鋼殼41891—1895年鐵脅鋼殼442808861896—1905年鐵脅鋼殼658051924——整理自《清末海軍史料》汪:船政局所造船只中有12艘先后編入清朝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甲午戰爭中隨艦隊全軍覆沒。材料
園隨著福州船政局不斷擴大規模,船政局的耗費日益增大,而清政府的財政日益匱乏,對船政局的支付日益減少,于是矛盾尖銳了;船政局僚屬把船廠當做封建衙門,任人唯親,船廠人員多“濫竽充數”,“一無所知”。企業矛盾不斷激化,福州船政局于1907年全面停產。——摘編自夏東元《洋務運動史》有人說:“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終結”,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至少選取兩則上述材料予以說明。
參考答案1.C2.B3.C4.B5.B6.A7.B8.D9.C10.D11.D12.A13.C14.C15.A16.B17.D18.B19.C20.A21.A22.B23.C24.A25.D26.B27.D28.A29.A30.D31.(1)有利條件:西漢政府派軍隊北擊匈奴,設立了四郡并遷徙內的人民進行充實;玉門關地理位置重要,是東西方交通的必經之路歷史作用: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有利于防御匈奴;促進了中原地區與西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促進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便利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2)影響:促進了邊疆地區發展和繁榮;有利于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經濟、技術以及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利于明朝和蒙古地區保持和平,減少邊境沖突。32.清末,民族危機嚴重,社會各階層開展了救亡圖存運動,西學在中國傳播不斷深入,社會呈現新舊交替現象。材料中“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拿著風箏來回奔跑”“女學堂”反映了晚清新式學堂的創辦,促進了民眾特別是女性文化水平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7358-2025船舶電氣設備系統設計總則
- GB/T 45513-2025紡織品織物掉毛程度的測定洗滌法
- 行政法學對策研究與試題及答案
- 廠區保安火災應急預案(3篇)
- 醫院氧氣泄漏火災應急預案(3篇)
- 維持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試題及答案
- 高考數學有趣題型與答案探討
- 行政法學高效復習策略與試題
- 電梯停電火災應急預案(3篇)
- 軟件可維護性的重要性分析試題及答案
- 食品營養與安全學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信陽農林學院
- 《森林培育學》考博復習資料
- DCF-現金流貼現模型-Excel模版(dcf-估值模型)
- 甘肅敦煌莫高窟簡介
- 鐵皮石斛的抗氧化、保濕功效研究和應用現狀
- GB/T 1839-2008鋼產品鍍鋅層質量試驗方法
- 制冷空調管件的焊接與質量控制
- 公路工程工作總結范文
- 課件:第七章 社會工作項目結項(《社會工作項目策劃與評估》課程)
- 大型火力發電廠汽輪機知識資料培訓課件
- 陜旅版六年級下冊英語知識點總結V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