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濱河綠道景觀設計與對策研究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傳統以管道快排和末端處理為主的雨洪管理思想技術的缺陷曰益凸顯,雨洪管理的革新勢在必行。作為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低影響發開雨洪管理措施具有更經濟、更生態、更環保、更簡約、可持續等多重優勢,已在政府政策引領下被逐步廣泛應用。然而,我國對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應用于景觀設計中的成功案例還較少,對應用于城市濱河綠道的相關理論研究更為缺乏。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濱河綠道;景觀規劃設計;綠色雨水基礎設施
引言
目前我國日益嚴峻的城市水環境問題,阻礙了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是實現資源協調利用和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推進節約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對傳統市政管道排水模式的必要革新,是現代城市雨水綜合利用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我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將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技術納入城市濱河綠道的景觀規劃設計,一方面可以抵抗洪澇災害,治理河流污染,實現區域雨水有效管控,更好地發揮城市河網水系的防洪、排澇、蓄水和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穩定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豐富景觀多樣性、營造良好景觀效果的的同時兼具科普教育功能,同時激發了公眾關注和參與的熱情.此外,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措施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在節約灰色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成本的同時,促進了城市濱河綠道的生態發展,周邊土地利用價值也大大提高。綜上所述,將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技術應用于城市濱河綠道的景觀規劃設計是海綿城市建設大背景下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是生態文明建設時期的必然趨勢。
1海綿城市理念及建設內容
海綿城市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抵抗自然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降雨時滲水、滯水、蓄水、凈水,需要時再將儲存的雨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①保護原有生態系統;②恢復遭受破壞的水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③利用低影響開發措施構建城市生態系統。其提出使城市濱河綠道應承擔更多的雨洪調蓄等生態功能[1]。
2綠道
綠道譯自英文單詞“Greenway”,其中“Green”表示自然存在的環境要素,“Way”表示通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綠道一直是景觀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城市規劃等多學科研究的熱點,在國內外掀起了研究的熱潮,然而對綠道的確切定義國內外尚未達成共識[2]。國外學者法伯斯(J.G.F北os.)認為綠道是具有生態功能和系統路線體系,可以滿足生態、景觀、娛樂、休憩、文化、審美等多重功能,并能加強社區聯系、推動經濟發展、拉近人與自然距離的線性空間構成的綠色通道;羅伯特(Robert)認為綠道是為車輛行駛、行人散步、動物遷徙等提供的呈線性的綠色廊道,小到林間小徑,大到國家公園道都是綠道;囯內學者普遍接受的是2010年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綠道的定義,認為綠道是沿河溪、山脊、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而建立的,內設觀景游憩線路系統的充分聯系自然生態保護區、風景及歷史名勝區、城市公園和居住區等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國外對綠道的研究開始的較早,發展至今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而我國綠道建設起步較晚,在2009年以前,我國對綠道的研究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直至同年珠三角綠道的成功建設,才為綠道建設實踐在我國的展開拉開序幕[3]。珠三角綠道的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此也引發了國內多個省市的綠道建設熱潮。如今,綠道的建設已風靡全國,因此,在多學科和多領域視角下,深入研究綠道意義重大。
3城市濱河綠道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的景觀規劃設計模式
3.1源頭控制——集水景觀設計
源頭控制以控制雨水徑流量和源頭降低污染物作為目標。城市濱河綠道中水體直接消納雨水,集水景觀設計可忽略;綠地、地面鋪裝、建筑屋頂承接雨水,是雨水徑流的產地,應重點設計。①營造多種綠地景觀。盡量保護天然綠地,打造自然野趣之美;人工綠地可根據地形條件和景觀需求,結合微地形、下凹綠地、臺地的創建,減緩徑流流速,引導雨水先流進綠地滲蓄、凈化后再排出溢流口;也可結合雨水花園等生物滯留設施營造景觀,并注意銜接場地豎向和排水設計;在適宜位置可設置滲透塘,作為低洼綠地入滲、蓄存雨水,營造特色集水景觀。②地面采用透水鋪裝。鋪裝多用透水材料,促進雨水自由下滲,如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磚、植草磚、鵝卵石、碎石等,并合理搭配材料形式及色彩,使鋪裝兼具集水、滲水、景觀效果[4]。③打造生態綠色屋頂。屋頂綠化可減少屋面徑流和污染負荷,雨水經滲透、蒸發等過程涵養屋頂綠植。建筑多采用屋頂花園、屋頂菜園、墻體綠化等,推廣綠色屋頂的應用,促進立體海綿的豎向發展。
3.2末端調蓄——匯水景觀設計
末端調蓄指雨水經源頭控制、中途傳輸后,在進入受納水體前的終極滲滯、凈化過程,以及被末端受納后的凈化過程。綜合運用濕塘、雨水濕地、濱水緩沖帶、生態浮島等調蓄設施,儲存、凈化雨水的同時,橫向擴張河道蓄洪范圍,增強雨洪調蓄能力;并注重修復和改造岸坡,打造生態駁岸,維護生物多樣性。①建造生態濕塘。濕塘在儲存、凈化雨水徑流,促進雨水下滲的同時,可擴寬河道防洪界面,減輕河道防洪壓力。經儲存、凈化的雨水可作為衛生管理與景觀設施用水,提高了雨水利用率。此外,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的濕塘兼具科普教育功能。②營造雨水濕地。雨水濕地可削減徑流量、控制徑流污染、抵抗洪澇災害、改善生態環境,且常和濕塘一同建設,需共同考慮其調蓄容積,其面積要大于濕塘總面積的10%,以提高雨水受納和水質凈化能力[5]。其植被應選擇耐水淹、耐鹽堿、抗逆性強、根系發達、凈化能力強的鄉土物種。③打造濱水緩沖帶(如下圖所示)。濱水緩沖帶為水陸交錯區由喬、灌、草組成的植被復合群落及岸堤中礫石、土壤等共同形成的生態景觀帶。植被及起伏的地形可減緩徑流流速、攔截污染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并營造良好的生態棲息環境。④建造生態浮島。將喜水植物種植于高分子材料載體上(設在河道水面上),通過植物根部吸附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達到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兼顧的目的,同時營造良好的景觀效果。⑤修復和改造岸坡[6]。將渠化河道恢復成自然彎曲狀態;將鋼筋水泥岸堤,改造為河漫灘;駁岸采用生態磚、生態袋、自然緩坡入水、卵石緩坡、石籠、木樁等生態駁岸,并注重植物的合理配置;通過串通流域水系和修復濱河生境打造針對區域水文系統的綠色海綿綜合體。
結語
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將低影響開發雨洪管理技術與城市濱河綠道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是生態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小青龍濱河綠道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分析,發現運用海綿城市相關理論,從源頭控制、中途傳輸、末端調蓄三個階段依次遞進對城市濱河綠道進行集水、輸水、匯水景觀設計,可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雨洪管控,不僅可修復城市水文循環、構建區域綠色雨洪網絡體系、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同時可提升城市景觀面貌、創建休閑游憩場所和科普教育基地,為切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47-180.
[2]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規劃師,2001,17(6):9-13.
[3]高曉琴,姜姜,張金池.生態河道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103-106.
[4]鄭天柱,周建仁,王超.污染河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服務外包項目評估協議
- 胡同改造綠化協議
- 生鮮食材調配協議
- 北京市大興區2025年中考一模物理試卷(含答案)
- 《競賽問答互動器》課件
- 亳州庭院假山施工方案
- 雙語列車長列車類型簡介課件
- 門牌牌匾清洗方案范本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通信工程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企業認證服務合同
- 大車司機勞務協議書
- 中醫把脈入門培訓課件
- 學生軍訓教官合同協議
- 期刊編輯的學術期刊內容審核標準考核試卷
- 知識產權監管培訓課件
- 油田節能降耗技術-全面剖析
- 廣西欽州市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2025年初三第二學期第一次區模擬化學試題含解析
- 技術信息收集與分析方法考核試卷
- 婦科護理標準化管理
- 小學2025年國防教育課程開發計劃
- 防溺水家長測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