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之光第1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考點追蹤語文課文重點對應考點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牛了解先秦諸子對理想社會、人生的不同觀點態度,初步了解儒家、道家的思想特征;了解《論語》《孟子》《莊子》不同的寫作特點(說理技巧、表達風格);歸納梳理語氣助詞的用法;掌握課內重點實詞、虛詞、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判斷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語文課文重點對應考點2.燭之武退秦師揣摩人物情態,體會對話語氣,把握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內容。概括文言文內容3.*鴻門宴關注《鴻門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關系、人物言行與事件發展之間的聯系;欣賞《左傳》《史記》這兩類史傳文學的敘事藝術,比較《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在材料安排、敘事技巧、描寫方法上的不同。史傳文學的閱讀方法文言必備知識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文言詞語。(1)

居則曰:“不吾知也!”居: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平日、平時。了解。(2)

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攝:________

師旅:____________夾處。軍隊。(3)

因之以饑饉因:________

饑饉:____________接續。泛指饑荒。(4)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俟:________等待。(5)

如會同如:________

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6)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喟:________

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嘆息。贊成。(7)

夫子何哂由也哂:________微笑。2.下列對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A.以吾一日長乎爾

乎:語氣詞,“嗎”。B.子路率爾而對曰

而:連詞,表修飾。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連詞,“或者”。D.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如:連詞,“至于”。【解析】

乎:介詞,“比”。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釋義。(1)

端章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鼓瑟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風乎舞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三子者出,曾皙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詞作動詞,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名詞作動詞,彈奏。名詞作動詞,吹風。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形容詞作名詞,小相。

形容詞作名詞,大相。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類型。(1)

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__賓語前置句。【解析】

賓語“吾”放在了謂語“知”之前,正常語序為“不知吾也”。(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__________省略句。【解析】

“使”后省略了“千乘之國”。(3)

以吾一日長乎爾

______________狀語后置句。【解析】

“乎爾”為后置狀語,正常語序為“以吾一日乎爾長”。(4)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______________狀語后置句。【解析】

“以師旅”“以饑饉”為后置狀語,正常語序為“以師旅加之,以饑饉因之”。(5)

異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狀語后置句。【解析】

“乎三子者之撰”為后置狀語,正常語序為“乎三子者之撰異”。5.下列對課文中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CA.“比及三年”的“比”意思是等到,與成語“鱗次櫛比”的“比”意思不同。B.“愿學焉”的“焉”與《師說》“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焉”用法與意思不同。C.“舍瑟而作”的“舍”意思是放下,與《勸學》“功在不舍”的“舍”意思相同。D.“為國以禮”的“為”與《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的“為”意思不同。【解析】

A(√)“鱗次櫛比”的“比”意為“整齊地排列”,兩者意思不同。B(√)“愿學焉”的“焉”是兼詞,指“在這方面”;“猶且從師而問焉”的“焉”是代詞,代指老師,兩者的用法與意思不同。C(×)“功在不舍”的“舍”意為“停止、停息”,“舍瑟而作”的“舍”意為“放下”,兩者意思不同,所以C項錯誤。D(√)“為國以禮”的“為”是動詞,意為“治理”;“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為”是介詞,意為“向”,兩者的詞性與意思不同。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答案】

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君子(來推行了)。(2)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答案】

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成年人五六個,少年六七個,到沂水去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名篇名句默寫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學生們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稱自己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評毫不謙讓。(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表現出冉求認為自己治國能力不足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從這里也側面看出他的謙遜。(4)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________,______”生動地描繪出曾皙從容、灑脫的情態,同時“__________”又表現了他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度。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說和其他三個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孔子鼓勵每個學生說出各自的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異乎三子者之撰亦各言其志也(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問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繪了暮春時節人們在沂水邊快樂游玩的情景,表達了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浴乎沂風乎舞雩文言文閱讀(2024江西贛州3月摸底)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選自《論語·先進》,有刪節)

材料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選自《論語·季氏》,有刪節)8.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句子中相應位置的字母圈出來。

相夫A子B遠人C不服D而不能來也E邦分崩離析F而不能G守也H而謀動干戈I于邦內。【答案】

BEH【解析】

正著斷。A處,如果斷開,“相夫”語意不完整;如果不斷,和后面的“子”連在一起,剛好組成“夫子”,“相夫子”是“做季氏的家臣”的意思,所以A處不斷。看B處,“遠人”是一個名詞,與“夫子”連一起不合適,所以B處應斷開。再往后看,可發現“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與“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句式一致,是兩個獨立的單句,所以E處和H處都應斷開。此時已經斷句三處,再檢驗一下I處不斷對不對,“而謀動干戈于邦內”語意也通順,斷句無誤。

倒著斷。“于邦內”不能獨立成句,I處不斷。看H處,“而謀動干戈于邦內”意思是“反而要在國內使用武力”,句意通順,且“而”往往在句子開頭,所以H處暫時斷開。再往前看,發現“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與“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都是“……而……也”的結構,所以H處、E處和B處斷開。“相夫子”意為“做季孫氏的家臣”,語意完整,A處不斷。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DA.伐,攻打。古代“征”“侵”“襲”也表示“攻打”,但是在文中,“征”“侵”“襲”不能替換“伐”。B.“不能者止”的“不能”意思是沒有能力,與《曹劌論戰》“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不能”意思不同。C.“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患”意思是擔憂,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患”用法不同。D.“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而”,與《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而”用法相同。【解析】

A(√)把“攻打”的意思代入原文“季氏將伐顓臾”,語意通順,正確。再看“征”“侵”“襲”,確實也能表示“攻打”之意,但“征”偏向褒義,多用于“上”攻“下”、“有道”攻“無道”;“侵”和“襲”偏向貶義,指不宣而戰、突然偷襲;而“伐”是中性詞,多用于諸侯或平級之間的公開宣戰,一般師出有名,所以不能替換,A項正確。B(√)把“沒有能力”代入“不能者止”,語意通順,解釋正確。“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不能”意思是“不能夠”,二者意思不同,B項正確。C(√)把“擔憂”代入“不患寡而患不均”,語意通順,解釋正確。“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患”是名詞,意思是“可憂患的事”,兩者用法不同,C項正確。D(×)“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而”是并列連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而”是轉折連詞,兩者用法不同,D項錯誤。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BA.子路和冉有的志向是治理國家,材料二中子路和冉有已經開始從政,看孔子的話語可以推出二人可能已經當了季氏的家臣。B.材料一中,子路“率爾而對”顯示其在學習時的思維敏捷和昂揚向上;材料二中未寫子路的話語,反映了子路的懈怠。C.材料一中,冉有的謙虛回答得到孔子課后的認可;材料二中冉有對“伐顓臾”的掩飾、狡辯、口是心非,遭到孔子的抨擊。D.孔子講求“禮”,這從材料一中他對弟子的相應反饋和材料二中他對“顓臾國”的評價、對兩位弟子的要求就能看出來。【解析】

看選項,A、C、D三項都沒有明顯的邏輯錯誤,但B項的后半句“材料二中未寫子路的話語,反映了子路的懈怠”讀起來明顯很奇怪,這一結論有些過于武斷。選項索驥——根據線索詞定位原句比對——選項與原文比對錯判斷B線索詞:“率爾而對”“材料二”定位原句: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材料二整篇材料材料一中,子路“率爾而對”顯示其在學習時的思維敏捷和昂揚向上——子路率爾而對曰……夫子哂之。→根據“哂”這個詞可知,夫子對子路的回答并不滿意,說明子路“率爾而對”不僅有敏捷、昂揚,還有草率、急躁。材料二中未寫子路的話語,反映了子路的懈怠→冉有和子路一起去見孔子,但一直都是冉有和孔子對話,子路沒有發言,說明相比之前,他沒有那么草率了,懂得先思考再回答,所以是反映了他的謹慎,不是懈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答案】

假如盲人晃晃悠悠地要倒下但沒人去扶他,跌倒在地了但沒人去攙起他,那么還要用那個照顧他的人干什么呢?【解析】

結合語境可知,這里孔子是在譴責冉有和子路的不作為。“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兩句結構一致,而且并列,通常情況下表達的意思也差不多。先看第一句,“危”的意思可結合后面的“不持”來判斷,“不持”意思是“不扶”,為什么要“扶”?因為“不穩,不安全”,所以“危”是“不穩,不安全”的意思。再看后面的“顛”,顛簸了就會跌倒,“顛”是“跌”的意思。再看“則將焉用彼相矣?”,“焉用”的意思是“有什么用”,“相”的意思則有一定的難度,這里我們可以積累一個知識點,即“相”是指攙扶盲人的人。那么前面說的要摔倒的,自然也是盲人了,由此可得出答案。(2)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答案】

如果遠方的人不歸附,就修治仁義禮樂的政教以促使他們來。既然讓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解析】

根據語境可知,這句話是孔子講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如何安定國家。“遠人”是指“遠方的人”。“服”的意思,根據后面的“以來之”可知,“遠人不服”就“不來”,“服”了就“來”,說明“服”的意思是“歸附”。“文德”的意思是“仁義禮樂”,“以來之”意思是“以促使他們來”,后面的“來”和“安”也是使動用法,可譯為“使……來”“使……安定”。12.依據材料二中孔子的話語,概述孔子在“伐顓臾”之事中所秉持的三個觀點。【答案】

①攻打顓臾國之事是錯誤的;②謀劃攻打顓臾之事責任在子路和冉有;③作為臣子,應以德服人,不應該想著動用武力。【解析】

找定刪聯關鍵詞:材料二、“伐顓臾”、三個觀點根據關鍵詞,可以確定答題區間為材料二,要找的是孔子的話: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分析可知,孔子認為是冉有的過錯,他認為攻打顓臾國之事是錯誤的。可以把孔子認為冉有有錯的地方合并在一起。根據題干要求分三點作答即

可。找定刪聯關鍵詞:材料二、“伐顓臾”、三個觀點面對冉有“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辯解,孔子直接反駁:“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是誰之過與?→孔子說是因為他倆失職造成的,認為謀劃攻打顓臾之事責任在子路和冉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而謀動干戈于邦內→作為臣子,應以德服人,不應該想著動用武力。可以把孔子認為冉有有錯的地方合并在一起。根據題干要求分三點作答即

可。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奉(孔子)而坐。

孔子說:“因為(以)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毋)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在家的時候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慮地(率爾)回答道:“有一個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攝)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因)(國內)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哂)。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如)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俟)君子(來推行了)。”…………

“難道冉有講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