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晨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含答案)_第1頁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晨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含答案)_第2頁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晨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含答案)_第3頁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晨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含答案)_第4頁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晨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乾縣晨光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測試語文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感物興情”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創作的一種重要方式。站在美學的立場,我將之歸為中國古代感物美學的兩大類型之一,另一種類型是“托物寓情”。“感物興情”是一種物在情先的感發方式,即作家受外在事物的感發產生創作沖動,創作的過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現的過程。這種感發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尋求外物去寄托,創作的過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過程。“感物興情”是先感物,后興情。情感的產生是“物”感發的結果,然后再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說明“感物興情”是自然、自由的創作過程,是“物”對情感的自然引發。在這種情形下,文學藝術創作完全成為一種自然、自由的行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審美的純粹性。這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會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文心雕龍》)這是針對“登高而賦”的辭賦創作行為。這里的“睹物興情”就是“感物興情”。“情以物興”是說情感由“物”感發而產生;“物以情觀”是說“物”感發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態度去重新審視“物”,“物”成為具有豐富審美意蘊的藝術意境和意象,從而完成了藝術意境和意象的創造。在“感物興情”的過程中,因為有感而發,語言會更加自然、工巧,而思想情感的表達也會更加明晰、高雅,實現語言與思想情感的完美融合。“感物興情”告訴作家的是,要想創作出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必須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達過程是一個藝術化和審美化的過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現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這其中暗含著對作家個人的很多要求,如藝術素養、審美修養、思想境界等。作家只有在具備完善的藝術素養和審美修養的前提下,始終保持著無功利的心態,才能“感物興情”,創作出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就是說,“感物興情”并不是無條件的。這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創作依然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感物興情”,創作出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很高的文學藝術作品,從而實現藝術與審美的自然、自由。“感物興情”之于文學藝術創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種審美自律。所謂審美自律就是審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即審美的發生完全是自覺的、主動的,且出于無功利的目的。“感物興情”可以引發作家無窮無盡的聯想,那是神思。“聯類不窮”說的就是無窮的神思與豐富的想象。在這種情形下,流連萬象,沉吟視聽,看到的和聽到的,都與內在的情感融為一體。因此,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情感會隨著所感之物的變化而變化,會隨著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形象、聲音和色彩“隨物宛轉”“與心徘徊”,這正是審美自律。它是以創作的自然、自由為前提的。文學藝術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有主動和被動之別,主動就是“感物興情”;而被動則是“托物寓情”。“感物興情”的主動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動。在中國古代的觀念中,天人合一,天地萬物一氣貫通。古人不把世界萬事萬物看作是無生命的、死寂的。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它們不時會撩撥、感發作家,使他們不得不進入創作,成就非凡的藝術。既然這個“物”包含自然之物和社會現實之物,說明任何物都可以引發作家的情感,使之產生創作沖動。最為關鍵的是,這“物”與作家產生了審美感應。一般來說,大凡能夠感發作家的“物”,都應該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多多少少給他們留下過一些情感震動的,比如一種自然風物、一個人或一類人、一個事件等。由于它們經常出現在作家的生活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了作家的心靈,突然的一個機緣,與作家產生了感應,引發其創作沖動。當然,這種創作沖動的引發并非無緣無故,一定是作家長期感知的結果。這就要求作家要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尤其涵養藝術發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尋常之中發現不尋常,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以顯示創造的價值。當下的文學藝術創作,審美自律依然是第一要義。它是作品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保障。文學藝術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是通過作家純正的審美心態實現的。這種純正的審美心態作為審美自律的表現,有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要實現文學藝術創作的審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虛靜的無功利的心態,更重要的是深入現實、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觀察、深入體悟,努力尋求與物心有靈犀的一剎那。在這種情形下,“覺鳥獸蟲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生“感物興情”,審美自律得到了完美的呈現。“感物興情”作為文學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和審美體驗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誠。這是“感物興情”背后隱含的最可貴的品質。由于作家的創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發出來的,不是人為推動的,這就鑄就了其情感的真誠。也就是說,“感物興情”在根本上阻斷了虛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徑,回應了中國傳統關于文章寫作和文學藝術創作的態度:“修辭立其誠”“疾虛妄,求實誠”。無論自然、自由還是審美的自律,都有真誠作為依托,它們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思想觀念對文學藝術創作具有普遍的意義。即便在當下,其理論價值也是無可置疑的。當今的文學藝術創作存在著很多人們詬病的現象,如一些作家的文學創作虛情假意、矯揉造作,就是對“感物興情”的背叛。很多作家、藝術家沒有去深入現實,悉心體驗生活,再加之藝術素養、審美修養欠缺,思想境界不高,無法做到真誠感物。這些現象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摘編自李健《“感物興情”:創作的自然、自律、真誠》)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感物興情”是一種物在情先的文學藝術創作方式,情感是由于“物”的感發而自由自然呈現的。B.“感物興情”中的“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現實中的人、事、物,它能夠自然引發創作者的情感。C.“物以情觀”是說作家先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去審視“物”,此時的“物”才完成藝術意境和意象的創造。D.要實現文學藝術創作的審美自律,作家除了保持無功利的心態,更重要的是深入現實、體驗生活。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因為“感物興情”是自然、自由的創作過程,所以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審美的發生完全是自覺的、主動的。B.“感物興情”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是要有無功利的心態,其次是作家必須具備完善的藝術素養和審美修養。C.“感物興情”的主動性首先源于“物”的主動,它們不時會撩撥作家,而作家往往是被動感發的。D.“感物興情”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誠,因為作家的創作情感是由“物”自然激發的,不是人為推動的。3.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感物興情”的一項是()A.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B.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憂矣,如匪浣衣。C.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D.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4.文中引用《文心雕龍》“原來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以及《世說新語》“覺鳥獸蟲魚,自來親人”,分別印證了什么觀點?5.原文說:“修辭立其誠”“疾虛妄,求實誠”。然而在當今的文學藝術創作中,依然存在無法真誠感物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你有什么建議?(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血脈任林舉江南的春風一吹,心便蕩漾起來,芳草萋萋,楊柳依依。穩穩坐落于浙江長興仰峰村的“沈家大院”,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依然保持著它作為一種建筑典范與歷史見證的莊重和嚴謹。幾枝杜鵑花從二樓平臺的石縫里長了出來,在四月的春風里怒放,鮮紅的花朵,宛若記憶縫隙里爆發出的一束激情,如火,如血。這顏色,不由得讓人在內心里暗暗追問起它的來處。眼前這個建筑,原屬一戶沈姓鄉紳,建造于百年前,古樸而典雅。重疊的黛瓦、灰白色的石雕門楣、有一點斑駁的白色墻體和黑灰色的大理石墻基,從上到下,找不到哪里與半空中那一片鮮艷的花朵有血脈或邏輯上的聯系。在鮮花和泥土之間,實實在在地隔著堅硬厚實的磚石建筑,以及比磚石還難以穿越的悠長歲月。回首院前,標著“粟裕同志骨灰敬撒處”和“新四軍蘇浙軍區舊址”的兩塊紀念碑映入眼簾,仿佛某種路徑的標識,也仿佛時間的入口,將人的思緒引向歲月深處那個彌漫著硝煙和戰火的久遠年代。1944年,粟裕進駐長興煤山,領導新四軍與日偽軍、國民黨頑軍[注]開展斗爭,將當地人民從日寇的長期統治和壓迫中解脫出來。在此期間,粟裕依托這塊紅色根據地,屢出奇兵,不但取得了“杭村戰斗”“長興戰役”“周城戰役”“青峴嶺反頑戰斗”“泗安戰役”“天目山反頑戰役”等一系列重大勝利,而且與當地民眾結下了患難與共、親如一家的魚水深情。在生命的最后時段,粟裕大將仍念念不忘這片曾為之流血、流淚的熱土,留下遺囑,讓后人將自己的骨灰分一份撒在長興,撒在他曾經運籌帷幄、日夜鏖戰的沈家大院。其實,早在粟裕到來之前的1943年,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四十八團就已經進駐長興煤山。這個四十八團,打起仗來異常勇猛,到了長興之后,專打硬仗,屢建戰功。只要與這個團交鋒,敵人都會聞風喪膽,“避讓三分”。因此,四十八團成了威震四方的“老虎團”,也是粟裕手中一張響當當的王牌。有戰爭,就會有流血犧牲。血如靈魂或生命的種子,滴灑在那些呼喚自由、和平與尊嚴的年代。日軍掃蕩到長興、溧陽、郎溪交界處,危及隱蔽在樹林中的40多位新四軍傷員的安全。年僅13歲的衛生隊護理員徐昌勝主動請纓,化裝成放牛娃下山偵察,不幸被俘。日軍說,只要小昌勝說出傷病員藏在什么地方,就會給他“大大的獎賞”。但是,無論敵人如何威逼利誘,小昌勝都一言不發。兇殘的敵人打掉他的門牙,割下他一只耳朵和舌頭,他依然寧死不屈。最后,無計可施的日寇用軍刀砍下他的頭顱,鮮血飛濺,染紅了遍山的野杜鵑。長興人民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解放事業的貢獻,黨和國家并沒有忘記。在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至今陳列著一根普通的扁擔,它的主人是長興泗安民工曹國勝。當年,新四軍在天目山三次反頑,艱苦卓絕。在蘇浙軍區和邊區抗日民主政府的動員下,曹國勝和許多邊區民工翻山越嶺、肩挑手拉,冒著生命危險為新四軍運送糧食和物資。我軍三次反頑的勝利,離不開長興人民的后方支援。曹國勝用過的這條扁擔,是千萬條扁擔的代表,詮釋著長興人民與蘇浙軍區及抗日民主政府的魚水深情。對于長興人民的魚水之恩,不但老一輩革命家們記得,那些革命家以及先烈們的后代也深深記得。多年之后,很多后來人循著先烈的足跡重返長興,為長興人民做了很多事情。對這些“反哺”行動,曾有人私下探究過初衷。按理說,父輩的犧牲之地本該是他們的傷心地,為什么還要如此執著地關注該地?是為了懷念?是為了報恩?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大愛情懷?這些說法,似乎都有點兒抽象,但一經他們親口解釋,便讓人由衷地信服和感動:“那正是先輩們的心愿啊!”是呀,當初先烈們拋下頭顱,不就是為了今天人民的幸福平安嗎?灑下熱血,不就是為了今天的花開遍地嗎?近幾年,在他們的幫助下,很多扶貧項目和高科技項目紛紛落戶浙江長興,坦克電池項目、第三代半導體芯片項目、海水淡化反滲透膜項目、抗干擾設備研發項目、彩虹無人機項目等等,像從某個地下暗泉源源不斷地涌出來的活水,使得“長三角”地區發展相對較慢的長興,后來居上,實現了快速騰飛。長興全縣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370多億元,到2023年突破800億元,年均增長8.3%。該縣連續多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全國創新百強縣、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等榜單。按節氣,四月的長興已經進入暮春時節,早開的花草已經先行凋謝,花落處,已有顆顆青果凝結,如珠如玉。仰峰村沈家大院一樓墻頂上的那一片杜鵑依然開得如火如荼。它們很像某種神秘的隱喻,也像某種光明的象征,在幽暗的角落里發出了同時可以照亮人們眼睛和心靈的奇特光芒。現實與歷史、色彩與色彩、前因與后果之間的血脈關聯,似已清晰可見。空氣中,忽然又有芬芳的氣息隨風彌漫。可是,杜鵑本來是不散發香氣的,難道,那些動人心魄的芬芳也是來自歲月深處或我們自己的內心嗎?(有刪改)【注】頑軍: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后仍然頑固反共的國民黨部隊。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江南的春風一吹······楊柳依依”,寫景優美自然,運用對偶的手法,句式整散結合,使用疊字,語調鏗鏘有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音樂美感。B.文中提到的粟裕是革命領袖的代表,四十八團是革命部隊的代表,徐昌勝是戰士的代表,曹國勝是人民的代表,他們共同構成了英雄群像。C.揭示“反哺”行動的初衷時,作者連用了幾個問句,最終引出答案:初衷就是實現先輩們的心愿-長興不是傷心地,后人一定要關注它。D.末段說香氣“動人心魄”,又特意指出杜鵑本來并不散發香氣,且以問句收束全文,是在引導讀者思考自己的過往,挖掘自身的血脈。7.關于“眼前這個建筑”領起的一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介紹了沈家大院的歷史,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說明,也是在介紹粟裕當年工作的環境。B.“黛”“灰白色”“白色”“黑灰色”等表顏色的詞語,突出了沈家大院的建筑古樸典雅的基調。C.找不到這個建筑與開放的花朵在血脈上的聯系,是說作者不明白石縫中何以長出杜鵑。D.隔著悠長歲月的說法,將眼前鮮花與歷史結合起來,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思考。8.作者多次寫到杜鵑花,有怎樣的意圖?9.請從傳承的角度,分析文章的題目“血脈”有哪幾層含義。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材料二: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蠡》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節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材料三: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使燕王內憎其民而外愛魯人,則燕不用而魯不附。民見憎,不能盡力而務功;魯見說,而不能離死命而親他主。如此,則人臣為隙穴,而人主獨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獨立之主,此之謂危殆。當今之世,為人主忠計者,必無使燕王說魯人,無使近世慕賢于古,無思越人以救中國溺者。如此,則上下親,內功立,外名成。(節選自《韓非子·用人》)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今王A不用B久留C而歸D之E此自遺F患也G不如以過H法誅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稱王,名詞用作動詞,與《陳涉世家》中“陳勝王”的“王”用法相同。B.疾,痛心,與《屈原列傳》中“屈平疾王聽之不聰”的“疾”意思不同。C.毀,誹謗,成語有“毀家紓難”,其中“毀”字的意思與文中的不同。D.盜跖,泛指壞人,與《竇娥冤》“可怎生糊突了盜跖”中“盜跖”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認為秦國雖小而目標遠大,位置雖偏僻而施政正當,且秦穆公重用賢士,廣納人才,從這些事實來看,秦國統一天下都是可以的。B.韓非主張治國要修明法制,富國強兵,尋求任用賢能之士,重視講求實效的人,而不能重用一味空談的損害國家的人。C.秦王看了《孤憤》《五蠹》之后,聽說是韓非寫的,立即派兵攻打韓國。韓非迫不得已只好請求出使秦國,卻未得到秦王的信任。D.韓非認為忠臣獻計,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學燕王愛魯人,不使當代君主去仰慕古代的賢人,不在存亡之際將獲救希望寄于他人,如此才能君臣親密,立功成名。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2)以隙穴之臣而事獨立之主,此之謂危殆。14.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反對“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同為客卿,李斯是怎樣對待韓非的?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他的做法。(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詠雪①辛棄疾書窗夜生白,城角曉增悲。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詩。②餐氈懷雁使,無酒羨羔兒。③農事勤憂國,明年喜可知。[注]①本詩寫于詩人罷官閑居帶湖(今江西上饒)時。②蔡州捷:用唐將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詩:指文人宴集賞雪賦詩。③“餐氈”句:用蘇武牧羊事。羔兒:美酒名。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二句的“角”聲,與姜夔《揚州慢》“清角吹寒”類似,都有以聲襯情的作用。B.第二聯“未奏”“且歌”對舉,表達了詩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暫且逍遙的豁達。C.尾聯由下雪聯想到來年農業的豐收,既拓寬了詩歌的意境,也豐富了詩人的形象。D.這首詩雖以“詠雪”為題,但不以詠物寫景取勝,而是重在山雪生發,言志抒懷。16.“餐氈懷雁使”一句借蘇武故事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蘇武傳》的相關內容對此作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自屈原開創“香草美人”傳統后,“美人”意象被廣泛運用,宋代詩文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如《赤壁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方看到某劇臺詞“往事暗沉不可追,來日之路光明燦爛”一下聯想到《歸去來兮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3)2024年是甲辰龍年,龍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許多古詩詞中都寫到了龍的形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有這樣兩類氣質常為人們所稱道:一種是書卷氣,(甲)。讀書涵養的是“書卷氣”,行路涵養的是“煙火氣”,(乙),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實現“書卷氣”與“煙火氣”的有機結合,是讀書的至高境界,也會讓人具有“高尚氣”。“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卷氣不是“宅”習“暮”氣,更不是窮酸腐氣,而是學識涵養、理論功底的外顯。保持學習習慣,善于從書本中汲取營養,不僅能增強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霧,還能陶冶心性和情操。身上有煙火氣,也尤為難得。煙火氣絕不是江湖氣,更不是市儈氣,而是一種群眾工作能力。從風吹日曬的“健康黑”到挽起褲腳兩腳泥的“塵土色”,從A的號召力到定分止爭的公信力,都是煙火氣的生動體現。富有書卷氣,善于運用科學理論推動改革創新;擁有煙火氣,擅長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丙),還能有機結合,B。胸中縱有萬卷,①也要付諸于實踐,②多到田間地頭察民情、找靈感,③切實解決學與做相脫節、知與行相脫離的問題。④以煙火氣托舉書卷氣,⑤有助于避免師心自用的書生氣,⑥以書卷氣滋養煙火氣,⑦可以解決胸無點墨的無力感。感悟理論創新涵養書卷氣,投身實踐創新增進煙火氣,努力成為理論“多面手”、實踐“百事通”,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18.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0.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高尚氣”為對象另寫一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所給示例相同。示例:煙火氣絕不是江湖氣,更不是市儈氣,而是一種群眾工作能力。22.賞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中引號的用法及表達效果。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俗話說,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意在勸告人們遠離危險之地。而孟子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軍萬馬,我也要前往。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C(文中,“物以情觀”是說“物”感發情感之后作家再以情感的態度去重新審視“物”,這里面有兩個過程,首先要“物”感發情感,而后再以情感的態度去重新審視“物”,并非用直接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去審視)2.D(A項,兩者不存在因果關系;B項,原文說的是“作家只有在具備完善的藝術素養和審美修養的前提下,始終保持著無功利的心態,才能‘感物興情’”,并無主次之分;C項,“作家往往是被動感發的”說法錯誤,文中提及“作家要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這強調了作家的主動性)3.B(B項先情后物,屬于“托物寓情”)4.①引用《文心雕龍》中以登高而“睹物興情”,表明“感物興情”是情感由“物”感發而生,凸顯“感物興情”與“物以情觀”的區別,前者情由“物”生,后者先有感再審視物。②引用《世說新語》是為了表明作家深入體察生活,與萬物心有靈犀,從而發生“感物興情”,實現審美自律。(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5.①要深入現實,體驗生活,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尤其要涵養藝術發現的能力;②要以真誠為依托,保持無功利的心態,追求自然、自由的審美自律和審美境界;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審美修養和思想境界。(每點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6.B(A項錯在“語調鏗鏘有力”,首段的語言雖然整散結合,但語調并不鏗鏘有力。C項錯在“初衷就是實現先輩們的心愿——長興不是傷心地,后人一定要關注它”,先輩們的初衷是讓長興的人民幸福平安。D項錯在“引導讀者思考自己的過往,挖掘自身的血脈”,末段是在引導讀者思考香氣來源,進而理解上文所說的血脈關聯)7.C(錯在“是說作者不明白石縫中何以長出杜鵑”。“找不到哪里與半空中那一片鮮艷的花朵有血脈或邏輯上的聯系”意在引發讀者對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樣來的這一問題的思考)8.①賦予其象征意義,從而感染讀者。杜鵑花鮮紅的顏色,讓人聯想到革命者的流血犧牲,是革命者奮斗激情的隱喻,是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象征。②在結構上具有照應作用。開頭部分“讓人在內心里暗暗追問起它的來處”引出下文,中間部分提及徐呂勝“鮮血飛濺,染紅了遍山的野杜鵑”,結尾部分寫“杜鵑依然開得如火如荼”,前后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每點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9.①一脈相承的血統。它表明了革命家以及先烈們與其后代的承續關系。②繼承的奮斗事業。老一輩革命家為了人民的幸福平安而努力奮斗,他們的后代也努力推動長興發展。③傳承的革命精神。先輩們不怕犧牲,充滿了革命的激情,后人繼承了這種精神,依然為了美好未來而努力奮斗。(每點2分,共6分。意思對即可)10.BEG(“今王不用”是主謂結構,意思是“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句意完整,所以應在B處斷開;“久留而歸之”意思是“(讓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而”表順承,C處不能斷開,“歸之”是動賓結構,應在賓語“之”后,即E處斷開;“遺患”是動賓結構,中間不斷開,“也”是句末語氣詞,是斷句的標志,所以應在G處斷開)11.B(B項,“意思不同”錯誤。《屈原列傳》中“屈平疾王聽之不聰”的“疾”也是“痛心”的意思,兩句中“疾”字的意思相同)12.C(C項,“韓非迫不得已只好請求出使秦國”錯誤。根據“乃遣非使秦”可知,是韓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并非他自己請求出使)13.(1)把他從監獄中解救出來并舉用他,和他交談了三天后,把掌政大權交給了他。(譯出大意給1分;“起”“累細”“授之以政”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用存在隱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這就叫作危險。(譯出大意給1分;“隙穴”“事”“獨立”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14.①李斯與韓非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韓非,對他懷有嫉妒之心,并在秦王面前詆毀他。②李斯詆毀韓非最終會助韓而不助秦,認為韓非為客不忠,建議秦王處死韓非,不留遺患,并最終毒死韓非。③李斯和韓非同為客卿,李斯為自己能留在秦國而上《諫逐客書》,卻謀害韓非。(每點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是三十歲。齊景公和晏嬰來到魯國,景公問孔子說:“從前秦穆公(當政時),秦國國土面積小又地處偏僻,他能夠稱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說:“秦國,這個國家雖然小,志向卻很遠大;位置雖然偏僻,施行政令卻很公正。(秦穆公)親自任用用五張黑羊皮贖來的賢士(百里奚),封他為大夫,把他從監獄中解救出來并舉用他,和他交談了三天后,把掌政大權交給了他。從這些事情來看,(秦穆公)即使統治整個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稱霸諸侯還算成就小了呢!”景公聽了很高興。材料二: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他)愛好刑名法術的學問,他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于黃帝和老子。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談論,卻擅長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韓非看到韓國逐漸衰弱,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當時韓非痛心(韓王)治理國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致力于富國強兵、尋求任用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輕浮淫佚的損害國家的人,并且讓他們的地位在講求功利實效(的人)之上。(他)認為儒生舞文弄墨擾亂國家法度,而游俠憑借著武力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任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供養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養的。(他)悲嘆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觀察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因此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多萬字的著作。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見到《孤憤》《五蠹》這些書,說:“唉呀,我要見到這個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遺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撰寫的書。”秦王因此立即攻打韓國。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危急,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他,還沒有相信并任用他。李斯、姚賈嫉妒他,(在秦王面前)詆毀他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現在大王想要吞并各國,韓非終究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讓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啊。不如用罪名依法處死他。”秦王認為他們說的對,就將韓非交付法官審訊、懲治。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為自己辯解,沒能見到(秦王)。后來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材料三:聽說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政令;賞罰分明,那么賢人、壞人就不會混淆。這樣一來,黑白就分明了。假如燕王對內憎恨本國民眾,對外喜愛魯國人,那么燕人就不為他所用,魯人也不會依附他。燕國人被憎恨,就不能盡力來謀求功勞;魯國人被喜愛,卻不能冒著死罪去親近他國君主。如果這樣,臣子就有了隱患,君主就會陷入孤立狀態。用存在隱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這就叫作危險。在當今社會中,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