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創作理論與實踐》 知識補充 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梳理(1910-至今)_第1頁
《紀錄片創作理論與實踐》 知識補充 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梳理(1910-至今)_第2頁
《紀錄片創作理論與實踐》 知識補充 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梳理(1910-至今)_第3頁
《紀錄片創作理論與實踐》 知識補充 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梳理(1910-至今)_第4頁
《紀錄片創作理論與實踐》 知識補充 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梳理(1910-至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及創作理念變遷目錄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1.影院時期的紀錄片(1910--1957)2.政治化紀錄片(1958-1978)3.人文化紀錄片,改革開放以來(1978-1989)4.平民化時期(1990—1999年)5社會化紀錄片時期(2000至今)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及紀錄片創作理念的變遷;熟悉不同階段紀錄片的創作方法和特點。能力目標:提升學生對紀錄片理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看待、思考問題的能力。0102重點掌握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及紀錄片創作理念的變遷難點在理念指導下完成紀錄片的創作。教學重難點發展歷程梳理一第三章紀錄片的發展1.政治化紀錄片時期(1958-1977)2.人文化紀錄片時期(1978-1992)3.平民化紀錄片時期(1993-19994社會化紀錄片時期(2000至今)紀錄片創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電視編輯方向)“十二五”規劃教材何蘇六豐瑞等編著第一章發展歷程1.模仿時期:(1958-1966年)2.學習時期:(1966-1978年)3.探索時期:(1978-1989年4.成長時期:(1989至今-石屹著《電視紀錄片:藝術、手法與中外觀》

發展歷程梳理一第三章我國紀錄片發展敘略1.影院時期的紀錄片2.初期的電視紀錄片(1958-1978)3.改革開放帶來紀錄片藝術的初步繁榮4.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面穩步發展提高朱景和著《紀錄片創作》(第二版)第一章紀錄片的發展1.紀錄片創作的起步期(1958-1978)2.紀錄片創作的發展期(1979-19903.紀錄片創作的繁榮期(1991-1996)4.紀錄片創作的拓展期(1997歐陽宏生主編《紀錄片概論》影院時期(一)1911年導演朱連奎

《武漢戰爭》是中國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作為辛亥革命的現場記錄,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20世紀30年代之后,中國紀錄片真正形成規模。高度集中于政治、軍事領域,敘述風格極具鼓動宣教意味。1949年列寧“形象化的政論”

愛森斯坦

孫明經蘇聯影院時期(一)記錄電影本性1936年金陵大學成立教育電影部,培養電化教育人才并攝制新聞教育影片。孫明經1934年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40年赴美國考察。1941年回國后,任金陵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教授、影音部主任。主編《電影與播音》月刊。建國后,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編著有《孫明經手記》《抗戰前前夕萬里獵影記》,譯有《使用錄像磁帶》等。/item/%E5%AD%99%E6%98%8E%E7%BB%8F/5670431?fr=aladdin從中國電影誕生到1949年的紀錄電影中,金陵大學教育電影拍攝時間最長、作品最多,具有明確理論主張和組織機構,這是中國第一次與國際紀錄電影基本同步的一場電影運動。搶救性拍攝國土風貌——人類學1958—1978年(政治化時期)(二)1958年5月1日第一部紀錄影片《到農村去》中國第一部電視紀錄片存在爭議。1958年7月《英雄的信陽人民》195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九周年》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態的規訓《收租院》1965年八短兩長1958—1978年(二)特征:1)重視文本2)依賴解說—灌輸思想、耳提面命3)聲畫兩張皮4)題材單一,表現形式單一5)政治主導,國家話語,主體意識缺失直接電影補充:直接電影進入1972年前后,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Antonioni)和荷蘭導演伊文思(JorlisIvens)先后應邀赴中國拍攝紀錄片。“直接電影”理念和最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紀錄電影的創作1978-1989年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紀錄片)(三)改革開放,撥亂反正ENG電子新聞采集設備功能的改進直接電影精英文化“傷痕文學”“尋根文學”中外合作(NHK)電視媒介大眾化1983年3月31日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會上提出了四級辦廣播電視的方針。1978-1989年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紀錄片)(三)代表作品:《絲綢之路》(1981)、《話說長江》(1983)、《話說運河》(1986)、《唐蕃古道》、《河殤》(1988)等“思想教育節目”1978-1989年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紀錄片)(三)特征:民族精神群體話語題材形式多元系列+欄目1990-1999年(平民化紀錄片)(三)社會轉型,市場經濟,企業改革《流浪北京》直接電影+真實電影客觀1990-1999年(平民化紀錄片)(三)社會轉型,市場經濟,企業改革直接電影+真實電影《流浪北京》主體+客體獨立紀錄片新紀錄運動代表作品(三)《望長城》《紀錄片編輯室》《東方時空》子板塊《生活空間》歷史題材《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代表作品(三)1991年11月18日晚8時,《望長城》播出。第一集:《萬里長城萬里長》第二集:《長城兩邊是故鄉》

第三集:《千年干戈化玉帛》

第四集:《烽煙散盡說滄?!?/p>

總的創作基調:求真務實,刻意創新。《望長城》形式創新(三)(1)聲畫合一,恢復電視畫面的本來面目。(2)有意識地采用先進的電子傳播技術,保持一段自然的生活流程,將紀實推向新的高度。(3)創作觀念上注重主客結合,注重以“情節”來結構片子,以提商審美品格。(4)用節目主持人調動觀眾的參與感。《望長城》《紀錄片編輯室》《東方時空》子板塊《生活空間》《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特征(三)紀實回歸選材上的偏頗歷史題材,平民視角國際接軌新紀錄運動(三)呂新雨提出“新紀錄片”的概念,并在其著作《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中將1990年代以來的與以往“宣教”紀錄片不同的紀錄片創作統稱為“當代中國新紀錄片運動”。美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批質疑和反叛傳統紀錄電影的“新紀錄片”呂新雨1965年4月出生,安徽人。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CenterforComparativeHumanities)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新紀錄運動(三)“1991北京電視紀錄片新作品創作研討會”1991年12月中旬在北京廣播學院召開。這次研討會是在中國電視紀錄片創作進入新的求索階段的特定背景下召開的,同時正值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城》面對全國播放。獨立紀錄片(三)一個標志來源于1991年的一次非正式聚會。另一個標志是1991年6月,在時間的組織下成立了“結構·浪潮·青年電影小組”,即SWYC小組,并于當年11月或者12月中旬在當時的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舉辦了“北京新紀錄片作品研討會”戴錦華:《霧中風景:中國電影1978—1998》李幸、劉曉茜、汪繼芳《被遺忘的影像—中國新紀錄片的濫觴獨立制片2000年以后(社會化紀錄片)(四)市場化社會化社會化的基層含義:第一,紀錄片創作者在前一時期處于一種個人化的創作情境,紀錄片的創作在很大意義上是一種個人化行為和個人化表達。第二,前一時期紀錄片題材傾向于關注底層和邊緣人物,其非社會化傾向使得中國的電視紀錄片人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記錄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責任。第三,紀錄片的影響力開始社會化。第四,制作方式開始社會化。第五,紀錄片制作人員開始社會化。第六,傳播渠道和范圍開始社會化。2000年以后(社會化紀錄片)特征(四)(一)美學風格和創作觀念的突破與顛覆非虛構的美學底線在創作上,為迎合大眾口味。

首先,選

題的重要性被放大.

其次,在拍攝方面開始講究信息量,紀錄片的語言和手法更加多樣化。

再次,在敘事策略上,紀錄片開始注重節奏的營造和故事性.(二)市場化話語權與市場化生存模式化的制作機制

文化產品西方新紀錄電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