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2 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_第1頁
專題02 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_第2頁
專題02 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_第3頁
專題02 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_第4頁
專題02 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2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含答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

專題02: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學生版)

時間:40分鐘分值:45分得分:

(2024屆山西太原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自張良狙擊之外,更無一人敢西向窺其(秦)鋒者。陳勝出于戍卒,一旦奮發不顧,海內豪杰之士,乃始云合響應,并起而誅之。

且其(陳勝)稱王之初,萬事草創,能從陳余之言,迎孔子之孫鮒為博士,至尊為太師,所與謀議,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豈小小者哉!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奴產子,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

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云合響應,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聲般應和,形象地描寫陳勝起義時獲得的支持。

B.博士,秦漢時的官名,充當君主參謀,兼有禮官性質,由此可知孔鮒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暫時代理為王,與《蘇武傳》中“假吏常惠"的“假”詞義用法不同。

D.相與,文中指共同、一齊之意,與《飲酒》中“飛鳥相與還"的“相與”意思相同。

(2024屆浙江金華東陽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有勸其營產業者,文本嘆曰:“吾本漢南一布衣耳,竟無汗馬之勞,徒以文墨致位中書令,斯亦極矣。"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人名)上言。

是日敕放令萬紀還第。

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勸,勸說,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含義不同。

B.御史,是中國古代執掌監察官員的一種泛稱,約自秦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

C.還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辭職或被解職而返回私宅。

D.事,侍奉,與《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個“事"用法不同。

(2024屆浙江省精誠聯盟高三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猶懼陛下俯首潸然,讓德不嗣。

展其矯行偽書,誣罔正朔,見機而作,斷可識矣。

擊靈鼉之鼓,而建翠華之旗,驅六州之兵,而總九伯之伐,四方雖虞,一戰以霸。

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廣發明詔,師出以名,五行夕返,六軍曉進,便當盡司寇之威,窮蚩尤之伐,執石趙而求璽,斬姚秦而取鐘,修掃塋陵,奉迎宗廟。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讓,指“謙讓”,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其言不讓"的“讓”含義相同。

B.見,指“觀察、查看”,與《屈原列傳》中“信而見疑”的“見"含義不同。

C.虞,指“憂慮、憂患”,與成語“不虞之譽"的“虞”含義相同。

D.當,指“應當”,與《登泰山記》中“崖限當道者”的“當"含義不同。

(浙江諸暨2024年5月適應性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今謂君惑于我,必亂國,無乃以國故而行強于君。

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為之辭,將欲成其說以誣愚俗也。

故凡若晉侯、驪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若夫設教之言,驅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書實事,累累若貫珠,可無疑矣。

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惑,指迷惑。“傳道受業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詞義不相同。

B.愚,指使人變得愚昧、愚笨。與《過秦論》“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隱藏。“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蓋,兩者詞義不相同。

D.累累,連綴不斷、連續成串的樣子。與成語“罪行累累”的“累累"詞義不同。

(2024屆浙江溫州高三適應性考試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倉唐曰:“《禮》,擬人必于其倫。諸侯毋偶,無所擬之。”

文侯曰:“子之君何業?"倉唐曰:“業《詩》。”

文侯于是遣倉唐賜太子衣一襲,敕倉唐以雞鳴時至。

太子迎拜,受賜,發篋,視衣,盡顛倒。

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偶,匹敵,相提并論,和《與妻書》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詞義不同。

B.業,以……為業,與《種樹郭橐駝傳》中“駝業種樹"的“業”詞義相同。

C.敕,國君詔命,與《林黛玉進賈府》中“敕造寧國府"的“敕”詞義相同。

D.發,打開,與《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發”詞義不同。

(2024屆重慶一中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民蒙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

又時有小事,不欲人聞,則暴作威怒,以弭謗議。若所為是也,聞于外,其何傷?

王溫舒恨于曩日,臣亦與惜不用,非所不聞也。

凡百君子,膺期統運,縱未能上下無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國,遠避滅亡乎?

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被,指蒙受、遭受,與《屈原列傳》“被發行吟澤畔"中的“被”詞義不同。

B.傷,指妨礙,與《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中的“傷”詞義相同。

C.恨,指痛恨,與《歸去來兮辭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詞義不同。

D.膺,受、承應,與《蜀道難》“以手撫膺坐長嘆"中的“膺”用法不同。

(2024屆重慶市高三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宋之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順其理,誠乎牛也。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聞乞人歌于門下而悲之,動于顏色,謂門者內乞人之歌者

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理,道理。與《六國論》中“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理”意思相同。

B.內,同“納”,接納。與《鴻門宴》中“毋內諸侯”的“內"意思相同。

C.志,心意。與《屈原列傳》中“博聞強志,明于治亂”的“志"意思不同。

D.辟,離開。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辟邪說,難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2024屆重慶高三5月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盜不服,曰:“汝與我同為盜十七年,贓皆平分,汝安能捕我?”

齊素多盜,公擇痛治之,殊不止。

予乃知治世間事,不可泥紙上陳跡。

牧守令長畏懦選怯不敢捕者,皆不以為罪,只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安,指怎么,與“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安”字詞義不同。

B.“齊素多盜"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素"字詞義相同。

C.泥,指拘泥,與“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傳》)中的“泥"字詞義相同。

D.“罪之”中的“罪"與“卿當日勝貴”(《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日"詞類活用不同。

(2024年吉林省部分名校高三三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做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

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須臾,指極短的時間,與《勸學》“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中的“須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緣故,與《鴻門宴》“君安與項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畢,動詞,意為全部使出,與《蘇武傳》“請畢今日之歡”中的“畢"意思不同。

D.社稷,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常用來代指國家,體現了以農為本的原始崇拜。

(2024年山東部分重點中學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于齊。

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

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文中指正確,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然,誠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與《鴻門宴》中“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與《荀子·勸學》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當權,與現代漢語詞語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2024年大連市高三適應性測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于危亡。”文王曰:“舉賢奈何?"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

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比周,文中指勾結,其中的“比"與成語“朋比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將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擔任,后來分擔,各司其職,如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

C.焉,兼詞,從哪里,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將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與《孫權勸學》中“卿今當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山東泰安2024屆高三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竇憲既立于除鞬為單于,欲輔歸北庭,會憲誅而止。

每龍庭會議,師子輒稱病不往。

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不相平,乃上書告崇。崇諷西河太守令斷單于章,單于無由自聞。

于是西域五十馀國悉納質內屬,至于海濱,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恰巧,正好,與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中的“會”含義不同。

B.輒,總是,就,與袁枚《黃生借書說》“故有所覽輒省記"中的“輒”含義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擁護"貢獻”的意義古今相同。

D.諷,用含蓄的話勸告,引申為暗示,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含義不同。

(江蘇南通市2024屆高三三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②聞西伯③善養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

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

1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信道篤而自知明也”與《陳情表》“則劉病日篤"中“篤”詞義不同。

B.“天下孰不病紂"與《種樹郭橐駝傳》“故病且怠”中“病"詞義相同。

C.“欲夷紂者”與《蘇武傳》“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中“夷”詞義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與《孔雀東南飛》“好自相扶將”中“相"詞義不同。

(湖南懷化2024屆高三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周定王八年,使劉康公聘于魯,發幣于大夫。季文子、孟獻子皆儉,叔孫宣子、東門子家皆侈。

貞觀十一年,詔曰:“朕聞死者終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見也。”

雖送往之典詳諸儀制,失禮之禁著在刑書,而勛戚之家多流遁于習俗,閭閻之內或侈靡而傷風,以厚葬為奉終,以高墳為行孝。

在京五品以上及勛戚家,仍錄奏聞。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幣,指貨幣、錢,與《屈原列傳》“厚幣委質事楚"中的“幣”詞義不相同。

B.朕,文中是皇帝的專稱,與《離騷》“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詞義不相同。

C.流遁,本指流蕩逃遁,這里同“流循"(本義為順著水道流動),意思為沿襲。

D.五品,九品官階中的第五級。九品官階是古代官吏等級,從一品到九品。

(2024屆湖北鄂東南省級學校聯盟高三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其順之也,而后言其喪祭之紀、宗廟之序;而后宗族會燕,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食不二味,以與萬民同利。

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

成王幼,不能蒞阼,周公相,踐阼而治。

1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宗廟是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在中國古代一般指帝王或諸侯等祭祀祖先的處所。

B.“卑其宮室”的“卑"與“吞二周而亡諸侯”(《過秦論》)的“亡"用法相同。

C.及,文中指到、等到,與“及其所之既倦”(《蘭亭集序》)的“及"詞義相同。

D.踐阼,與“蒞阼”含義相同,原指帝王新即位登宗廟東階以主祭,文中指即位。

()

專題02:文言文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考點專訓(03)(教師版)

時間:40分鐘分值:45分得分:

(2024屆山西太原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自張良狙擊之外,更無一人敢西向窺其(秦)鋒者。陳勝出于戍卒,一旦奮發不顧,海內豪杰之士,乃始云合響應,并起而誅之。

且其(陳勝)稱王之初,萬事草創,能從陳余之言,迎孔子之孫鮒為博士,至尊為太師,所與謀議,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豈小小者哉!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奴產子,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

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云合響應,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聲般應和,形象地描寫陳勝起義時獲得的支持。

B.博士,秦漢時的官名,充當君主參謀,兼有禮官性質,由此可知孔鮒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暫時代理為王,與《蘇武傳》中“假吏常惠"的“假”詞義用法不同。

D.相與,文中指共同、一齊之意,與《飲酒》中“飛鳥相與還"的“相與”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文化常識。句意:才開始像云一樣集合,如回聲般響應。

B.正確。文化常識。古今異義。

C.錯誤。“詞義用法不同"錯,兩者均為“暫時代理”之意。句意:就以吳廣為代理王。/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

D.正確。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句意:將軍田臧等人一起密謀說。/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譯文】

自從張良曾經狙擊過秦始皇外,就再也沒有一人敢向西窺伺秦朝的鋒芒了。陳勝出身于戍守的士卒,短時間內奮發不顧自己的安危,天下的英雄豪杰才開始像云一樣集合,如回聲般響應,共同奮起而誅滅秦朝。

而且陳勝在剛剛稱王的時候,許多事情都是粗略的創建起來,能夠聽從陳余的建議,迎立孔子的孫子孔鮒為博士,甚至尊奉為太師,(他)與孔鮒商議謀劃的事情,都不是平庸之輩崛起后所能想到和做到的,這種志向難道是小小的嗎?

陳涉于是自立為王,定國號為張楚。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向西進攻滎陽。

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驪山的刑徒以及奴隸所生的兒子,全部征發來攻打張楚的大軍,把楚軍全部打敗了。將軍田臧等人一起密謀說。

(2024屆浙江金華東陽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有勸其營產業者,文本嘆曰:“吾本漢南一布衣耳,竟無汗馬之勞,徒以文墨致位中書令,斯亦極矣。”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人名)上言。

是日敕放令萬紀還第。

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勸,勸說,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含義不同。

B.御史,是中國古代執掌監察官員的一種泛稱,約自秦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

C.還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辭職或被解職而返回私宅。

D.事,侍奉,與《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個“事”用法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

A.正確。勸說/勸勉,鼓勵。句意:有人勸他置辦產業。/不可以不鼓勵愛別人。

B.正確。文化常識。

C.正確。文化常識。

D.錯誤。都是名詞作動詞。注意,題干中的核心是“用法"而不是“含義”。侍奉/做。句意:大臣事奉君主。/如果說現在(我)應當什么事情都不做。

【譯文】

有人勸他置辦產業,他嘆息道:“我本來是漢南一個平民百姓,一直也沒有建立勞苦征戰的功績,只憑一點文字功夫就得到中書令的位置,應該就是我的頂點了。"

貞觀十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書說。

當天就下詔令將權萬紀免職,讓他返回私宅。

大臣事奉君主,曲意逢迎十分容易,違逆旨意特別困難。

(2024屆浙江省精誠聯盟高三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猶懼陛下俯首潸然,讓德不嗣。

展其矯行偽書,誣罔正朔,見機而作,斷可識矣。

擊靈鼉之鼓,而建翠華之旗,驅六州之兵,而總九伯之伐,四方雖虞,一戰以霸。

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廣發明詔,師出以名,五行夕返,六軍曉進,便當盡司寇之威,窮蚩尤之伐,執石趙而求璽,斬姚秦而取鐘,修掃塋陵,奉迎宗廟。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讓,指“謙讓”,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其言不讓"的“讓”含義相同。

B.見,指“觀察、查看”,與《屈原列傳》中“信而見疑”的“見"含義不同。

C.虞,指“憂慮、憂患”,與成語“不虞之譽"的“虞”含義相同。

D.當,指“應當”,與《登泰山記》中“崖限當道者”的“當"含義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讓”,均為謙讓的意思。句意:在道德方面有所謙讓因而不繼承帝位。/他說話不謙讓。

B.正確。“見”,觀察、查看/表被動。句意:察看時機而作,絕對可以認清他們的真面目。/誠信卻被懷疑。

C.錯誤。“含義相同”錯。“虞”,憂慮、憂患/考慮、料想。句意:四方雖然存有憂患,但是一戰就可以稱霸。/意想不到的贊揚。

D.正確。“當”,應當/阻擋。句意:便應當竭盡剿寇的威勢。/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譯文】

仍然免不了害怕陛下低頭流淚,在道德方面有所謙讓因而不繼承帝位。

觀察賊寇的假傳圣詔,欺騙正朔,察看時機而作,絕對可以認清他們的真面目。

敲擊靈龜戰鼓,樹起翠華戰旗,驅使六州士兵,統率九伯的征伐,四方雖然存有憂患,但是一戰就可以稱霸。

所依靠的是陛下明告后土,虔誠地尊奉上帝,廣泛地發散陛下圣明的詔書,使師出有名,軍隊傍晚返回,拂曉又進發,便應當竭盡剿寇的威勢,窮盡蚩尤般的征伐,捕得石趙求得帝印,斬殺姚秦取來國家寶器,修整灑掃陵墓,尊奉恭迎宗廟。

(浙江諸暨2024年5月適應性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今謂君惑于我,必亂國,無乃以國故而行強于君。

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為之辭,將欲成其說以誣愚俗也。

故凡若晉侯、驪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若夫設教之言,驅群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書實事,累累若貫珠,可無疑矣。

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惑,指迷惑。“傳道受業解惑"的“惑”表示疑惑、困惑,二者詞義不相同。

B.愚,指使人變得愚昧、愚笨。與《過秦論》“以愚黔首"中的“愚”用法相同。

C.掩,掩藏、隱藏。“勢拔五岳掩赤城"的“掩”表示遮蓋,兩者詞義不相同。

D.累累,連綴不斷、連續成串的樣子。與成語“罪行累累"的“累累”詞義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動詞,迷惑/名詞,疑惑、困惑。句意:如今他說國君被我迷惑。/傳授知識、教授學業、解答疑惑。

B.錯誤。“用法相同"錯誤。前一個“愚”是形容詞,指愚昧的/后一個“愚"是形容詞使動用法,使人變得愚昧、愚笨。句意:目的是為了自圓其說以欺騙那些愚昧無知的凡夫俗子。/用來使百姓愚昧。

C.正確。掩藏、隱藏/遮蓋。句意:史官也必須照實記載不得隱瞞。/天姥山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

D.正確,后者是形容積累很多。句意:那些史實連續不斷,就好像穿連起來的珍珠一樣排列分明,是不必懷疑的。/意思是指人犯罪的行為多得無法計算。

【譯文】

如今他說國君被我迷惑,一定會因此而亂國,我恐怕他會以國家利益作借口對你施行武力。

所以我認為這種記載不可信,不過是好事之人的憑空編造,目的是為了自圓其說以欺騙那些愚昧無知的凡夫俗子。

所以,就像晉侯和驪姬夫婦之間的那種床前私語、房中秘事,史官也必須照實記載不得隱瞞。至于圣人用來教化百姓的言論,那是為了驅使凡夫俗子不知不覺地進入正道,從而達到勸善懲惡的目的。現在您看的書里所記載的都是實有其事,那些史實連續不斷,就好像穿連起來的珍珠一樣排列分明,是不必懷疑的。

(2024屆浙江溫州高三適應性考試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倉唐曰:“《禮》,擬人必于其倫。諸侯毋偶,無所擬之。”

文侯曰:“子之君何業?"倉唐曰:“業《詩》。”

文侯于是遣倉唐賜太子衣一襲,敕倉唐以雞鳴時至。

太子迎拜,受賜,發篋,視衣,盡顛倒。

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偶,匹敵,相提并論,和《與妻書》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詞義不同。

B.業,以……為業,與《種樹郭橐駝傳》中“駝業種樹"的“業”詞義相同。

C.敕,國君詔命,與《林黛玉進賈府》中“敕造寧國府"的“敕”詞義相同。

D.發,打開,與《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發”詞義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匹敵,相提并論/嫁給。句意:諸侯不可有所匹敵。/你有幸嫁給了我。

B.錯誤。“詞義相同"錯誤,詞義不同。學習/以……為業。句意:你的君主學習什么?/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

C.正確。都是“國君詔命”的意思。句意:并命令趙倉唐必須在雞鳴時到達中山國。/依照皇帝的命令而建造的國公府。

D.正確。打開/出。句意:打開箱子。/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譯文】

倉唐回答說:“按照《周禮》,拿人相比一定要是與他同類的人。諸侯不可有所匹敵,因此找不到比擬的對象。"

文侯問:“你的君主學習什么?”倉唐說:“學習《詩經》。"

魏文侯就讓趙倉唐帶上自己賞賜給太子的一套衣服,并命令趙倉唐必須在雞鳴時到達中山國。

太子迎接,跪拜接受賞賜,打開箱子,看看那衣服,上衣下裳都是顛倒的。

(2024屆重慶一中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民蒙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

又時有小事,不欲人聞,則暴作威怒,以弭謗議。若所為是也,聞于外,其何傷?

王溫舒恨于曩日,臣亦與惜不用,非所不聞也。

凡百君子,膺期統運,縱未能上下無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國,遠避滅亡乎?

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被,指蒙受、遭受,與《屈原列傳》“被發行吟澤畔”中的“被"詞義不同。

B.傷,指妨礙,與《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中的“傷"詞義相同。

C.恨,指痛恨,與《歸去來兮辭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詞義不同。

D.膺,受、承應,與《蜀道難》“以手撫膺坐長嘆”中的“膺"用法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蒙受、遭受/通“被”,披散。句意:而蒙受惡政的迫害。/披散著頭發在江邊邊吟邊走。

B.錯誤。二者含義不同。妨礙/損害。句意:又有什么妨礙呢?/只怕托付給我的大事不能取得成效,來損害先帝的英明。

C.正確。痛恨/遺憾。句意:王溫舒對從前獄吏營私舞弊的危害非常痛恨。/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

D.正確。受、承應/胸。句意:承應天命控馭國運。/用手撫胸坐著長嘆。

【譯文】

百姓受到良好的教化,那么人人都有士人君子之心;而蒙受惡政的迫害,那么人人懷有奸惡擾亂的想法。

陛下有時做的一些小事,不想讓別人知道,就突然發威作怒,以此來遏制別人的議論。如果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使外面的人聽到,又有什么妨礙呢?

從前王溫舒對從前獄吏營私舞弊的危害非常痛恨,我也為他惋惜漢武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漢武帝的做法天下人并不是不知道。

所有的君子,承應天命控馭國運,縱然沒有做到上下沒有私心,君臣同心同德,但可以不保全自身與國家,遠遠避開亡國傷身的災禍嗎?

(2024屆重慶市高三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宋之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順其理,誠乎牛也。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聞乞人歌于門下而悲之,動于顏色,謂門者內乞人之歌者

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異人音。"少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理,道理。與《六國論》中“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理”意思相同。

B.內,同“納”,接納。與《鴻門宴》中“毋內諸侯”的“內"意思相同。

C.志,心意。與《屈原列傳》中“博聞強志,明于治亂”的“志"意思不同。

D.辟,離開。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辟邪說,難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錯誤。“道理”錯。“牛的肌理"/名詞作狀語,按照道理。句意:順著牛的肌理宰割。/以至于到了覆滅的地步,按照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

B.正確。同“納”,接納,讓……進入。句意:叫守門人讓唱歌的乞丐進來。/不要放諸侯進來。

C.正確。心意/記憶力。句意:心事相連。/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

D.正確。離開/批駁、抨擊。句意:孔子下車。/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

【譯文】

宋人庖丁喜歡分解牛,眼中所看見的都是死牛,整整三年沒有見過活生生的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還像剛剛磨過的,是因為他順著牛的肌理宰割,精神專注于牛的緣故。

周朝有個叫申喜的人,和他的母親失散了,聽到有個乞丐在門下唱歌而感到很悲痛,臉上為之動容,叫守門人讓唱歌的乞丐進來。

就像草叢中有鮮花有果實,就像樹木有根有心,雖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彼此相通,心事相連,有病痛互相救護,有憂慮愁思互相感應,活著就彼此歡喜,死了就彼此哀傷,這就叫骨肉親情。

孔子出行途中,聽到有人哭泣的聲音,聲音很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不同于常人的哭聲。"一會兒走近,看到了哭泣的人,是丘吾子,抱著鐮刀帶著繩索在那里哭,孔子下車,問道:“先生不是失去了什么吧?為何哭得這么悲傷?”

(2024屆重慶高三5月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盜不服,曰:“汝與我同為盜十七年,贓皆平分,汝安能捕我?"

齊素多盜,公擇痛治之,殊不止。

予乃知治世間事,不可泥紙上陳跡。

牧守令長畏懦選怯不敢捕者,皆不以為罪,只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匿蔽者乃罪之。此不易之良法,而愚者弗能行久矣。

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安,指怎么,與“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安"字詞義不同。

B.“齊素多盜”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素”字詞義相同。

C.泥,指拘泥,與“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傳》)中的“泥”字詞義相同。

D.“罪之"中的“罪”與“卿當日勝貴"(《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日”詞類活用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A.正確。“安”,怎么/使……心安。句意:你怎么能抓我呢?/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B.正確。“素”,一向。句意: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齊地一向多盜賊。

C.錯誤。“泥”,拘泥/通“涅”,染黑。句意:不能拘泥于書本上的記載。/不受塵世的污垢所沾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皭然":表示潔白無瑕的狀態。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

D.正確。“罪”,名詞作動詞,處罰/“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句意:只有窩藏盜賊的才處罰他們。/你將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顯貴。

【譯文】

盜賊不服氣,(對捉他的人)說:“你和我一同當盜賊十七年,贓物都平分,你怎么能抓我呢?”

齊地一向多盜賊,李公擇嚴加治理盜賊,但是屢禁不止。

我于是認識到治理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書本上的記載。

州牧、郡守、縣令、縣長懦弱膽怯不敢捕盜的,都不認為是罪過,只以捕獲盜賊的多少確定政績。只有窩藏盜賊的才處罰他們。這是不需改變的好辦法,而愚蠢的人長期以來,都不能施行此法。

(2024年吉林省部分名校高三三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做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

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須臾,指極短的時間,與《勸學》“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中的“須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緣故,與《鴻門宴》“君安與項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畢,動詞,意為全部使出,與《蘇武傳》“請畢今日之歡"中的“畢”意思不同。

D.社稷,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常用來代指國家,體現了以農為本的原始崇拜。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均為“極短的時間";句意:沒有一會兒停止過。/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

B.錯誤。“文中指原因、緣故”錯誤。連詞,所以/名詞,舊交情;句意:所以李兌輔助趙王最終餓死了主父。/您怎么和項伯有交情。

C.正確。“全部使出/結束";句意:那么賢能的人就會用盡全力。/請結束今日的歡聚。

D.正確。文化常識。

【譯文】

所以做臣子的,窺測君主的意圖,沒有一會兒停止過,而君主卻懈怠傲慢地處于上位,這就是世上出現脅迫并殺害君主事件的原因。做君主卻非常相信他的兒子,那么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兒子來達成私利,所以李兌輔助趙王最終餓死了主父。

趙襄子還需做什么呢?他只要任用人,那么賢能的人就會用盡全力。

治理國家建立功業的方法,不得不這樣。

(2024年山東部分重點中學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于齊。

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

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用事,與成侯鄒忌及田忌將而救韓伐魏。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文中指正確,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然,誠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與《鴻門宴》中“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與《荀子·勸學》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當權,與現代漢語詞語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都是形容詞“對的、正確的”。句意:鄒忌認為他說得對。/對呀,確實有這樣想的老百姓。

B.錯誤。都是動詞“到、往"的意思,后面跟的都是處所名詞。句意:齊將田忌從齊國逃到楚國。/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

C.正確。動詞,感激/名詞,品德。句意:一定會深深地感謝大王。/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會得到

D.正確。當權/行事、辦事。句意:田嬰從威王時就任職當權。/憑個人的愛憎或一時的感情沖動辦事。

【譯文】

鄒忌認為他說得對,就建議齊王派田忌進攻魏國。

齊將田忌從齊國逃到楚國,鄒忌代替他的將軍地位擔任齊相,擔心田忌憑借楚國的勢力重回齊國。

田忌是個逃亡在外的人,他現在得到了封地,一定會深深地感謝大王。

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嬰從威王時就任職當權,曾與成侯鄒忌以及田忌帶兵去救援韓國攻打魏國。

(2024年大連市高三適應性測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于危亡。”文王曰:“舉賢奈何?"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

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比周,文中指勾結,其中的“比"與成語“朋比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將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擔任,后來分擔,各司其職,如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

C.焉,兼詞,從哪里,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將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與《孫權勸學》中“卿今當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比周:偏義復詞,偏在“比"上,“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即結黨營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有周遍、周普的意義。應當是指君子泛愛眾人,能與眾人和睦相親。比,有結小群、結朋黨,營私利的意義。句意:這樣,結群的奸邪之人就會勾結為奸來遮蔽賢人。/壞人勾結在一起干壞事。

B.正確。文學常識。

C.錯誤。焉,本文是疑問副詞,指“怎么”,與“乎"一起形成固定結構“焉……乎”表示反問語氣/疑問代詞,哪里。句意:這怎么能不出差錯呢?/將從哪里取得?

D.正確。通“途”,指道路/“卿今當涂掌事”的“涂"是當道,當權。句意:看馬究竟能跑多遠道路。/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

【譯文】

這樣,結群的奸邪之人就會勾結為奸來遮蔽賢人,忠臣枉死,奸臣以虛名騙取爵祿高位。所以社會更加混亂,國家就不免于滅亡之難了。”文王問:“那該怎么舉賢呢?"太公說:“使將相各守其職,依據官名選舉人才。按照不同官名確定選拔條件,選用人才,考核他的能力,使選拔條件與官職相符合,使官職名稱與實際能力相符合,這樣才是選用賢才的方法。”

現在流行起來的巧辯大大超過了宰予,而當代君主聽起話來又比孔子還要眩惑;因為喜歡他的言論,就去任用他這個人,這怎么能不出差錯呢?

如果只是打開馬口看牙齒,以及觀察外形,就是伯樂也不能判斷馬的好壞;可是讓馬套上車,看馬究竟能跑多遠,就是臧獲(臧獲是古代對奴婢的賤稱)也不會把馬的優劣搞錯。

(山東泰安2024屆高三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竇憲既立于除鞬為單于,欲輔歸北庭,會憲誅而止。

每龍庭會議,師子輒稱病不往。

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不相平,乃上書告崇。崇諷西河太守令斷單于章,單于無由自聞。

于是西域五十馀國悉納質內屬,至于海濱,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恰巧,正好,與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中的“會”含義不同。

B.輒,總是,就,與袁枚《黃生借書說》“故有所覽輒省記"中的“輒”含義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擁護"貢獻”的意義古今相同。

D.諷,用含蓄的話勸告,引申為暗示,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含義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會:恰巧,正好/一定。句意:恰逢竇憲被殺而計劃停止。/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

B.正確。輒:總是,就。句意:每逢匈奴王庭集會,他總是稱病而不肯前往。/所以(只要)有看過的書就記在心里。

C.“‘貢獻’意義古今相同”錯誤。“貢獻"在文中為“進貢”“進奉"之意,與現代詞義不同。句意:都經過幾重翻譯來漢朝進貢。

D.正確。諷:用含蓄的話勸告,引申為暗示。/指下級對上級以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行規勸。句意:杜崇暗示西河太守截留單于的奏章,使單于無法申訴自己的意見。/鄒忌以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行規勸齊王接納規勸。

【譯文】

當初,竇憲立于除鞬為北匈奴單于以后,想要輔助他返回北匈奴王庭,恰逢竇憲被殺而計劃停止。

每逢匈奴王庭集會,他總是稱病而不肯前往。

當時匈奴單于與中郎將杜崇相處不和,單于便上書控告杜崇。杜崇暗示西河太守截留單于的奏章,使單于無法申訴自己的意見。

于是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全都派送人質歸屬漢朝。遠至西海之濱,四萬里外的國家,都經過幾重翻譯來漢朝進貢。

(江蘇南通市2024屆高三三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②聞西伯③善養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

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

1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信道篤而自知明也”與《陳情表》“則劉病日篤"中“篤”詞義不同。

B.“天下孰不病紂"與《種樹郭橐駝傳》“故病且怠”中“病"詞義相同。

C.“欲夷紂者”與《蘇武傳》“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中“夷”詞義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與《孔雀東南飛》“好自相扶將”中“相"詞義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忠實,專一/病重。句意:是因為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罷了。/劉氏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

B.錯誤。二者詞義不同。怨恨/困苦疲勞。/句意: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

C.正確。都是“消滅”的意思。句意:想要消滅商紂的心情。/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

D.正確。輔佐/偏指一方,指代“姥"或“她”。句意:在太公輔佐下終于完成。/好好地服侍老人家。

【譯文】

由此說來,他這樣做難道是要博取什么嗎?是因為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罷了。

商朝衰落,紂王因不仁殘害天下人,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與姜太公曾經聽說西伯侯善于奉養老人,就打算歸附他。在這個時候,想要消滅商紂的心情,他們二人會有什么不同嗎?

況且武王向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