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制度:為了行使公共權力與國家統治,以及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設。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法律、外交、軍事、民族等等。社會治理:由政府組織主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政治制度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法律與教化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貨幣與賦稅制度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學習內容學習目標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第一單元《政治制度》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BC2070-BC1600年)(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奴隸制王朝國家——夏。(2)世襲制: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家天下”局面形成。天下為家天下為公夏朝統治范圍示意圖繼承:兄終弟及、父死子繼認識:血緣政治開端,宗法觀念萌芽;2.商朝(BC1600-BC1046年)(1)內外服制度商王間接控制外服地區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特點:直接控制與間接統治相結合;
對地方的控制比較松散;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職官系統: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外服之地只是間接地受商統治,隸屬關系并不穩固,往往視商之國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國,其經濟多較商落后,故而也不時進入王畿搶掠。終商一代,與方國的戰爭十分頻繁。——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辛巳卜,貞:呼伐羌方?——甲骨卜辭3.西周(BC1046-BC771年)西周大盂鼎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你要輔佐我,你要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協助我治民治疆土。
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讓這些人在他們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不得違抗我的命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分封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分封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1)分封制積極:①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更強;②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諸侯權利與義務:①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②權利:實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內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影響(1)分封制(封建)分封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分封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局限:諸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為以后的割據混戰埋下了隱患。商代的征伐,只不過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區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親戚子弟統治的史實;而周人的各封國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現象。——許倬云《西周史》3.西周(1046-771年)(2)宗法制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持政治等級。核心:嫡長子繼承制。(3)禮樂制是統治階級內部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
血緣紐帶(里)分封制政治制度(表)宗法制家國一體
禮樂制維護的工具維護的工具天下歸周天下歸宗天下歸心(4)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學習任務一:結合教材及所學,概括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禪讓制→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①神權與王權的結合;②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③受原始民主傳統,君主權力尚未高度集中。④等級森嚴;⑤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一體。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
輿論來影響朝政。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行決策。周代的最高統治者則宣稱自
己是“代天治民”,自稱“天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不同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固定,很難逾越。材料4.春秋戰國——社會大轉型春秋: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政治大動蕩——諸侯爭霸經濟大變革——鐵犁牛耕民族大融合——華夏認同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陵的信息修筑時長:37年工徒數量:約三四十萬人工徒來源:全國各地皇陵規模: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想一想:秦為什么能夠完成如此偉大的工程?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皇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1.皇帝制度(核心)特點: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
“皇帝”名稱的由來秦王嬴政自認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不更改過去的王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議帝號。…皇帝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與“詔”,印稱為“璽”,其位世襲。——《綱要》下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歷史縱橫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1)職能:丞相:百官之首,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御史大夫:監察職能;太尉:掌管軍務。(2)決策方式:公卿廷議,皇帝裁斷;(3)特點:三公分工明確,相互配合與牽制,
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3.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郡令、丞、尉縣守、丞、尉鄉中央亭里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復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則長久。——《金石萃編·秦繹山刻石》(1)任命: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2)影響:基于地緣的官僚政治取代了基于血緣的貴族政治,權力集中度大為提高;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4.文書行政制度
秦朝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歷史縱橫“書同文字”木方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車同軌”保證公文準確傳達保證公文及時傳達1.皇帝制度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3.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4.文書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思考:秦朝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的原因及評價?(1)原因:順應統治需要;符合國情;小農經濟的分散性;法家思想的要求。(2)評價:積極:①官僚體系的建立,強化國家治理能力;②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有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③有助于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消極:專制,易暴政;等級森嚴、裙帶之風等等。比較項分封制郡縣制性質貴族政治官僚政治產生方式與中央的關系權力歷史影響血緣宗法皇帝任免地方獨立性很強(地方分權)絕對服從中央(中央集權)世襲封地,具有廣泛的行政權、財權、軍權等嚴格在中央法令規定范圍內施政容易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學習任務二:比較分析分封制與郡縣制PK小結先秦到秦朝政治制度的演變內外服受原始民主傳統影響,權力尚未高度集中君主權力中央與地方分封制郡縣制、文書制皇帝制度,皇權至上三、演變——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漢初漢武帝西漢晚期東漢
1.漢朝(漢承秦制)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書權力逐漸增大尚書臺,三公權力受到削弱。中外朝制度1.漢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2.隋唐——三省六部制(3)地位
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
一個新階段。(1)三省職能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2)特點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籍、土地、賦稅禮儀、科舉軍政刑獄國家的工程建設等政事堂(4)評價三省六部制①三省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的長官均是宰相,相權分散,皇權得到加強;③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成熟與完善,為后世所沿襲。(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3.宋朝——二府三司制三司二府(1)特點:多設機構,分化事權;(2)作用: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皇帝中書省御史臺行政樞密院軍事監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戶工刑禮兵(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4.元朝——一省兩院制(1)特點: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相權有所加強,皇權削弱。(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5.明朝——廢宰相,設內閣(1)明太祖:廢中書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終結。(2)明成祖:設內閣,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3)內閣職能: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非正式、非法定行政或決策機構)(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6.清朝——軍機處(1)概況皇帝內閣軍國大事一般文書軍機處(雍正)議政王大臣會議(清初)南書房(康熙)目的:特點:影響: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處理軍國機要事務簡、速、密、勤軍機大臣職能:跪受筆錄,承旨傳達(2)軍機處養心殿軍機處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朝代制度變化影響趨勢西漢
東漢…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1.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中外朝制尚書臺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中書省廢宰相,設內閣軍機處、密折制度皇權加強皇權削弱宰相制度廢止,皇權強化達到頂峰相權削弱,皇權強化(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1.漢朝
漢初漢景帝西漢晚期東漢晚期
(漢承秦制)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推恩令,十三州部,設刺史監察州、郡、縣三級制(內輕外重,干弱枝強)(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2.隋唐
魏晉隋朝唐朝唐中后期州、郡、縣三級制州、縣二級制道、州、縣三級制(山川形便)藩鎮割據(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3.宋朝(1)路、州(府)、縣三級制(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3.宋朝(1)路、州(府)、縣三級制(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行政(削實權)派文官擔任地方知州,設通判監督,節度使轉化為虛職。軍事(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地方部隊定期更駐財政(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將地方大部分賦稅上交中央。兵權錢(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4.元朝(2)行省制(1)省—路—府—州—縣多級制劃分方式:犬牙交錯特點:軍政大權集中,受制于中央,權力大而不專。影響: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中國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影響深遠。(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5.明清(二)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5.明清廢行省,設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按察司(司法)設巡撫,總攬一省省、府、縣三級制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2.地方行政制度朝代地方制度層級區劃趨勢秦朝漢初漢武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郡縣制郡國并行制推恩令節度使(后期藩鎮割據)削實權、制錢谷、收精兵行省制廢行省,設三司巡撫、總督制度郡、縣二級制郡、縣二級制東漢晚期:州、郡、縣三級制(內輕外重、干弱枝強)道、州、縣三級制路、州(府)、縣三級制省、路、府、州、縣多級制省、府、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