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須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1.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角的項是(
)A.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B.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諾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C.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D.不榖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若先絕齊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楚王不聽,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日:“從某至某,廣從六里。”(2022·全國乙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罷臺役。(節選自《說苑?貴德》)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玉。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2022·全國新高考1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13.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2022·浙江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刑賞忠厚之至論【宋】蘇轍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勝于斯民也。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為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后能勝之矣。故寧委之于利,使之取其優,而吾無求勝焉。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于刑,其跡可以引而置之于無罪;其功與之而至于可賞,排之而至于不可賞。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圣人不然,以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賞、可以無賞,無賞,而害于信。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憾于其上;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為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曰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蓋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于民矣。(選自《蘇轍集》)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民自為而召之也
召:招致B.故寧委之于利
委:交付C.而無憾于其上
憾:遺憾D.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
勸:勉勵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B.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C.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
求人可使報秦者D.蓋欲其思而得之也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現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風。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國的思想。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力壓制百姓,而應讓百姓得到更多好處,順應百姓愿望。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不講信義的人,進行刑賞,其他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17.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選自蘇轍《史官助賞罰論》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2)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2022·山東濰坊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晉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滅吳之志,以尚書左仆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祜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減戍邏之卒,以墾田八百余頃。其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積。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注之下,侍衛不過十數人。初,廣漢太守弘農王濬為羊祜參軍,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為人志大奢侈,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將以濟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轉為車騎從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蠻夷多歸附之。俄遷大司農,時帝與羊祜陰謀伐吳,祜以為伐吳宜藉上流之勢,密表留濬,復為益州刺史,使治水軍。咸寧二年冬十月,以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祜上疏請伐吳,帝深納之。而朝議方以秦、涼為憂,祜復表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議者多有不同,祜嘆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唯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帝意合,贊成其計。三年冬十二月,吳夏口督孫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詔遣侍臣詰羊祜不追討之意,并欲移荊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輦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陳伐吳之計,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數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帝欲使祜臥護諸將,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當勞圣慮耳。功名之際,臣不敢居,若事了,當有所付授,愿審擇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篤,舉杜預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晉滅吳》)【注】鈴閣,將帥居住辦事的地方。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B.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C.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D.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峴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仆射,秦代始設官職,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書省的次官。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C.陰謀,文中指晉武帝與羊祜暗中謀劃;現多用作名詞,指暗中做壞事的計謀。D.輦,用人力推挽的車,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輦;文中讓羊祜乘輦是一種禮遇。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羊祜在荊州安撫遠近百姓,對吳國軍民開誠布公講求信義,善待吳國降兵,重視墾田生產,使軍隊糧食豐盈,獲得軍民擁戴。B.有人以秦、涼地區的胡人可能成為隱患為由反對伐吳,羊祜認為只要快速行動成就滅吳大功,胡人就不足為慮,但仍然沒有說服眾人。C.晉武帝認可羊祜的伐吳之計,但當吳國的夏口督孫慎進犯江夏、汝南兩郡劫掠一千多家離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討之過。D.羊祜殫精竭慮,積勞成疾,但他不貪圖滅吳之功,只是提醒晉武帝要謹慎選擇滅吳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際舉薦杜預治理吳地。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2)以祜病,不宜數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23.羊祜“密表留濬”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原文簡要概括。(2022·湖南岳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術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聞杜充敗,謂呂頤浩曰:“事迫矣,若何?”頤浩遂進航海之策,其言曰:“敵兵多騎,必不能乘舟襲我。江、浙地熟,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復還二浙。彼出我入、彼入我出,此兵家之奇也。”帝然之,遂如明州。甲戌,韓世忠自鎮江退守江陰。是月,知徐州趙立聞詔諸路以兵勤王,乃將兵三萬趨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陰,立麾下勸立不如還保徐州,立奮怒,嚼其齒曰:“回顧者斬!”于是率眾徑進,與金人遇,轉戰四十里,至楚州城下。立中箭貫兩頰,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諸軍,憩歇定,方拔箭出之。議者謂自燕山之役,南兵未有如此之鏖戰者。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隊官劉晏擊之;迎岳飛移屯宜興。盜郭吉聞飛來,遁入湖,飛遣王貴等追破之,盡降其眾。時兀術將趨杭州,遂進攻廣德軍。飛聞之,邀擊至廣德境中,六戰皆捷,擒其將王權。會金復遣兵攻常州,飛復追至,四戰皆捷。于是廣德無援,金人殺守臣張烈。乙酉,兀術自廣德過獨松關,見無戍者,謂其下曰:“南朝若以贏兵數百守此,吾豈能遽度哉!”遂犯臨安。守臣康允之棄城走,錢塘縣令朱蹕率弓手土軍,前路拒戰,兩中流矢,猶奮勇而進,力竭死之。兀術聞帝在明州,遣阿里蒲盧渾帥精騎渡浙來追。已丑帝乘樓船次定海縣留范宗尹趙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謂張俊曰若能捍敵成功當加王爵呂頤浩奏令從官以下各從便去。帝曰:“士大夫當知義理,豈可不扈從!若然,則朕所至乃同寇盜耳。”于是郎官以下多從衛。癸巳,帝舟次昌國縣。戊戌,金人犯越州,安撫使李鄴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衛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擊之,不中,被執。琶八詰之,琦曰:“欲碎爾首,我即死,為趙氏鬼耳。”琶八曰:“使人如此,趙氏豈至是哉!”又問:“李鄴為帥,尚以城降,汝何人,敢爾?”琦曰:“鄴為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詬罵不少屈,琶八趣殺之,至死不絕口。(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2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己丑/帝乘樓船次定海縣/留范宗尹趙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謂張俊曰/若能捍敵成功當加王爵B.己丑/帝乘樓船次定海縣/留范宗尹趙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謂張俊曰/若能捍敵成功當加王爵C.己丑/帝乘樓船/次定海縣/留范宗尹/趙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謂張俊曰/若能捍敵成功當加王爵D.己丑/帝乘樓船/次定海縣/留范宗尹趙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謂張俊曰/若能捍敵成功當加王爵2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巳為天干地支之一,順序為第18個。天干地支可用于表示年、月、日、時,文中的“甲戌”“辛巳”“乙酉”都是用來紀年的。B.勤王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在文中,徐州知州趙立聽說朝廷下詔讓各地帶兵勤王,于是馬上率軍救援。C.安撫使是古代官名,唐初主要負責巡視經過戰爭或受災地區。宋初沿用之后漸成為各路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以知州、知府兼任。D.“路”是宋元時行政區域名,相當于現在的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文中的“路”即是此意。2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岳飛用兵如神,先在廣德境內攔截兀術大軍,六戰六勝;緊接著又在常州追擊金軍,四戰四勝,并活捉金將王權。B.臨安守將康允之見兀術率軍來犯,棄城逃跑,但錢塘縣令朱蹕英勇不凡,奮力抵抗,后因氣力用盡被殺。C.強盜郭吉聽說岳飛來到了宜興,逃入湖區,岳飛派遣王貴等人追擊擊潰郭吉,郭吉的部下全部降服。D.唐琦暗殺琶八,失手被擒,盡管如此,琶八還是欽佩唐琦的勇敢,認為如果南宋人人都如此,不會淪落至此。2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謂其下曰:“南朝若以贏兵數百守此,吾豈能遽度哉!”(2)帝曰:“士大夫當知義理,豈可不扈從!若然,則朕所至乃同寇盜耳。”28.歐陽修說:“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說明南宋在抵抗金人南侵過程中“人事”的不足之處。(2022·江蘇省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謝方叔,嘉定十六年進士,歷官監察御史。疏奏:“秉剛德以回上帝之心,奮威斷以回天下之勢。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進燕安逸樂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凡有水旱盜賊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諂諛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當思兩淮流莩轉壑之可矜;聞管弦鐘鼓之聲,當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帝悅。時劉漢弼、杜范、徐元杰相繼死,方叔言:“元杰之死,陛下既為命官鞫獄,立賞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陛下茍不始終主持,將恐紀綱掃地,而國無以為國矣。”請行限田,請錄朱熹門人胡安定、呂燾、蔡模,詔皆從之。十一年,特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惠國公。勸帝以愛身育德。屬監察御史洪天錫論宦者盧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趙崇璠移書方叔云:“閹寺驕恣特甚,宰執不聞正救,臺諫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銳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側耳數日,寂無所聞,公議不責備他人,而責備于宰相。不然,倉卒出御筆,某人授少卿,亦必無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謂非我責也。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極。讒言之勝,宗社賴之;言之不勝,則去。去則諸君必不容不爭,是勝亦勝,負亦勝,況未必去耶。”方叔得書,有赧色。翼日,果得御筆授天錫大理少卿,而天錫去國。而讒者又曰:“天錫之論,方叔意也。”及天錫之去,亦曰:“方叔意也。”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監察御史朱應元論方叔,罷相。景定二年,請致仕,乃敘復官職。(節選自《宋史SKIPIF1<0列傳卷SKIPIF1<0一百七十六》)2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B.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C.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D.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3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弦,是指管樂器與弦樂器,亦泛指樂器或管弦樂,與鐘鼓都指代各種音樂。B.紀綱,引申為綱領、法度、起重要作用之人物,文中指劉漢弼、杜范等人。C.門人,唐科舉考試考生中進士后,對主考官稱門生,文中指學術上的師承關系。D.御筆,指帝王親筆所書或所畫,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利用威權對臣子的任用。3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謝方叔任監察御史時向皇帝上疏,既有對皇帝身邊大小官員的要求,也有對皇帝的要求。B.因劉漢弼、杜范、徐元杰等人死去,謝方叔希望皇帝能一直為國家主持事務、整肅綱紀。C.雖然當時宦官驕橫恣肆,但君主每次都能聽得進謝方叔的進言,并很高興地滿足其要求。D.無論是位居官階品位較低的監察御史,還是其他較高官職,謝方叔常常心念國家、君王。3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諂諛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當思兩淮流莩轉壑之可矜。(2)臺諫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銳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33.文末“方叔上疏自解”,“自解”的原因和結果分別是什么?(2022·河南六市聯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漢武帝元光二年,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①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上召問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盜不已者,無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之便。”上從恢議。元朔元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臨淄人主父偃上書。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戰國,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得其民不可調而守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暴兵露師十有余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聞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果有平城之圍,”嚴安上書曰:“昔秦王意廣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書奏,天子召見,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皆拜為郎中。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秋,匈奴渾邪王降,是時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主恐,謀降漢。先遣使向邊境要遮漢人,令報天。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渾邪之降也,漢發車二萬乘以迎之。縣官無錢、從民貰馬。民或匿馬,馬不具。上怒,欲斬長安令,右內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漢,漢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今天下騷動,罷敝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武帝伐匈奴》注①:大行,即大行令。3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秦王意廣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B.昔秦王意廣/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C.昔秦王意廣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D.昔秦王意廣/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3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帝,是古代皇帝的謚號。“武”是褒揚皇帝生前德行之詞,有“威武睿智”之意,如光武帝。B.御史,先秦時期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秦以后,成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明清。C.單于,匈奴人對部落聯盟首領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始創于匈奴著名的冒頓單于之父頭曼單于。D.夷狄,古代分別稱中國北方、東方少數民族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數民族。3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行令王恢認為匈奴之所以敢對漢朝入侵劫掠,就在于它對漢朝沒有了畏懼之感,和親后應趁機派兵攻打。B.主父偃做事有理有據,先引用《司馬法》中的話,再用秦皇帝、高皇帝不聽勸諫而兵敗之事,以勸諫漢武帝不要輕易對匈奴用兵。C.李斯、成進抓住匈奴作為游牧民族的特點勸諫秦皇帝不要攻打匈奴,秦皇帝不聽,以致十余年后,秦兵也沒能越過黃河北進。D.匈奴單于惱怒渾邪王駐守西部卻被漢軍殺死、俘虜了幾萬人,打算把他召去處死。渾邪王十分恐懼,謀劃投降漢朝。3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2)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2022·浙江省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清泉記【明】劉震一清泉,出溫州華蓋山下東甌王祠之左方也。前此地有東岳行宮,久且傾。成化壬寅(十八年),永嘉令劉遜時讓①寓是,督版籍事,相視區畫,改修今祠。以王受漢封,舊有功于茲土,故自海壇山徙祀之。又以祀必有敬,辟地為致齋所而得泉焉。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溫之士民遂相與矩鑿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題曰一清泉蓋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纖泥故名之以況令也。明年,館是祠者李云從走幣京師,因中書舍人黃君璨請予記。《禮》云:“王道和平而醴泉出。”李錫為蘆城令,苦井變甘。予嘗怪夫水泉無知而系人事,無乃政善民安而和氣召之乎。令修民事而事神敬,清泉出而甘,其有由矣。予聞溫人言:永嘉郡,事煩劇,案牘填委。令下車勤政,每忘食,首省浮費,禁雇納,恤孤老,均科役。然后興學養士,辨獄平冤,懲奸去魁,明版籍以止民偽,制軍衛以除民梗,量漲地以補民業,葺正祠以風民義。暇則自為祠記碑文,以示當祀與前人賢否可勸戒者。于是人心悅,盜賊息,期月而政聲著,三年而百務舉。歲饑,不數日而輸谷者六萬余斛。吏舍火,吁天自罪而風焰息,禁庫連椽不及災。考績當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數千人,懇諭五經宿而后出郭,猶趨送二百馀里。自郡長而上,凡浙之藩臬、巡守、行臺諸使,羨賞一口,奏為令治第一。若此者,則其和氣感召而得乎神人,豈獨泉哉!雖然,因泉而知令之德與政終始,一清以為左驗,則名泉之義又烏可忽也。嗟夫!賢如李錫而泉始甘,賢如令而泉甘以清,使天下之為縣者皆然,則和氣充洽極矣,何必醴泉出而后可占王道盛治耶?求玉于石,累金于沙,金玉固自少也。予于是知令之名與是泉同久矣。況泉因令而得美名,則令之賢又泉之遭際也不亦榮幸矣哉!予于令有師友誼,家同里,喜其行不負所學,故記泉而兼書之,以泄溫人惓惓刻石之意,以告于后之為令者。(選自《弘治溫州府志》,有刪改)【注】①劉遜:字時讓,曾為永嘉縣令。3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令修民事而事神敬
修:治理B.葺正祠以風民義
風:教化C.三年而百務舉
舉:振興D.以泄溫人惓惓刻石之意
泄:表露3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舊有功于茲土
②當其欣于所遇B.①吁天自罪而風焰息
②棄甲曳兵而走C.①喜其行不負所學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D.①以告于后之為令者
②予之及于死者4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名為“一清泉記”,實則以泉喻人,借“一清泉”的清澈澄凈來比況永嘉令劉遜,塑造了一位勤政愛民、官聲顯著的地方官形象。B.劉遜在永嘉治上政績卓著,不僅改革制度,整頓風氣,而且重視教化,所以在因災荒而離任時,當地數千百姓苦苦挽留,不愿放行。C.作者將劉遜比作稀有的金玉,以此表達對其人其行的高度贊美,并認為如果天下治縣之人都如劉遜這般賢能,就預示著太平盛世的到來。D.文章語言簡潔流暢,敘事和議論緊密結合;文章末段的議論,情理交融,體現了明朝士大夫關心吏治、心懷天下的社會責任感。4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溫之士民遂相與矩鑿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題曰一清泉蓋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纖泥故名之以況令也4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予嘗怪夫水泉無知而系人事,無乃政善民安而和氣召之乎。(2)因泉而知令之德與政終始,一清以為左驗,則名泉之義又烏可忽也。(2022·北京東城·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將薦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屬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國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訓后世,雖微楚國,諸侯莫不譽。其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籩豆、脯醢則上下共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中學美術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師范大學《急診醫學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化學課堂教學技能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快題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理工大學《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光華學院《人工智能程序設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臨床流行病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昌吉學院《武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外國語大學《機械制圖(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數字電視中心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
- 機關餐飲項目服務方案(完整版)
- 土地管理學課件
- 橡膠制品納米技術應用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擇題100題(含答案)
- 生活中的心理學課件
- 無期限的六合公式匯編
- 輸血前評估與輸血后效果評價制度范文
- 可穿戴式傳感器與電子皮膚
- 2024年九省聯考新高考 數學試卷
- 各種碼型變換的工作過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