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6 名著閱讀(教師卷)試卷(學生版+教師版)-(2020-2024)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_第1頁
專題16 名著閱讀(教師卷)試卷(學生版+教師版)-(2020-2024)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_第2頁
專題16 名著閱讀(教師卷)試卷(學生版+教師版)-(2020-2024)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_第3頁
專題16 名著閱讀(教師卷)試卷(學生版+教師版)-(2020-2024)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_第4頁
專題16 名著閱讀(教師卷)試卷(學生版+教師版)-(2020-2024)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6名著閱讀(教師卷)試卷(學生版+教師版)-(2020-2024)五年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2020-2024)五年

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6名著閱讀

年份卷別試題簡析

題材考點

2023北京卷《論語》理解實詞含義、把握名著基本內容、評價名著價值意義

天津卷《鄉土中國》整體把握名著基本內容、主旨、觀點、價值

《紅樓夢》把握名著情節內容

2022天津卷《紅樓夢》把握名著基本內容、分析人物形象

北京卷《紅樓夢》把握名著情節內容

浙江卷《論語》把握名著基本內容、多方面解讀

2021北京卷《論語》把握名著基本內容、觀點

《紅樓夢》把握名著情節內容

浙江卷《論語》名句名篇默寫、握名著基本內容、分析名著觀點

2020天津卷綜合考查把握名著情節內容、語言表達

浙江卷《論語》把握名著基本內容、觀點

江蘇卷綜合考查整體把握名著基本內容、主旨、觀點、價值

《紅樓夢》《社戲》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創造性解讀和個性化閱讀

北京卷《論語》理解句子含義、理解名著基本內容、個性化閱讀

《紅樓夢》整體把握名著基本內容、主旨、觀點、價值

命題趨勢名著閱讀主要在自主命題地區(天津、北京、浙江、江蘇等)有所考查,考查內容多為教材內整本書閱讀單元要求考生掌握的經典名著,或其他中外經典著作的綜合性考查。

一、(2023·北京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四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①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

②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論語·衛靈公》)

③子曰:“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

(《史記·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陽明)曰:“為學大病在好名。……‘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①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②之意。”

(《傳習錄》)

【注】①去聲:第四聲。②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語出《孟子》。情,實情。

對于①中畫線的句子有兩種解讀,今人楊伯峻的解讀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解讀,與楊伯峻有所不同。

(1)說明楊、王兩種解讀對“稱”的讀音和詞義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話寫出王陽明對①“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解讀的大意。

(3)在楊、王兩種解讀中任選一種,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據,簡要解釋其合理性。

【答案】(1)楊伯峻認為:稱:讀chēng,稱述、稱道。

王陽明認為:稱:讀chèn,適合、符合

(2)王陽明認為君子擔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聲(名不副實,徒有其名)。

(3)示例:贊同楊伯峻的觀點:

依據孔子“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這里擔憂的也是自己的名聲不能被稱道,自己的主張就不能實行于當世,也就不能讓后世了解自己。這比較符合孔子對“道"的推行。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實詞含義的能力。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楊伯峻的解讀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稱:讀chēng,意思是,稱述、稱道。

王陽明“‘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稱:讀chèn,適合、符合。

(2)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王陽明認為“稱"讀chèn,就是適合、符合之意;疾,憂慮;沒世,猶如“沒身”,即去世。名:君子之名須以仁成名,才能名實相符,流傳后世。

王陽明認為君子擔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聲(名不副實,徒有其名)。

(3)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如贊同楊伯峻的觀點:楊伯峻認為: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

結合“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后名聲不被人稱道。我的主張不能實行,還有什么東西能留給后人呢?孔子在這里擔憂的也確實是自己的名聲不能被稱道,那么自己的主張就不能實行于當世,也就不能讓后世了解自己。這比較符合孔子對“道”的推行。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②孔子說:“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

③孔子說: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后名聲不被人稱道。我的主張不能實行,還有什么東西能留給后人呢?

④王陽明說:“做學問最忌諱的是追求名聲。……擔心自己死后名不副實,‘稱’讀去聲,也就是‘名聲蓋過了實際,君子以此為恥辱’的意思。”

二、(2023·天津卷·高考真題)

22.在城鎮化發展的今天,閱讀《鄉土中國》有哪些作用?請給出2條閱讀理由。

【答案】22.示例1:我們閱讀《鄉土中國》的理由有二。首先,《鄉土中國》介紹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并不會隨城鎮化而消退。如“離不開泥土"是中國人民不變的鄉土氣息,“差序格局”“家族社群"在今天仍有影響。其次,在城鎮化發展的今天,閱讀《鄉土中國》可以加深對自身行為的了解和認識,并可以從中獲取情感認同和共鳴。

示例2:我們閱讀《鄉土中國》的理由有二。首先,《鄉土中國》中熟人社會,鄰里互助等例證給我們城鎮化社區建設提供了啟示,有助于社會和諧,人與人關系和睦。其次,《鄉土中國》中安土重遷、鄉土性等理念有助于我們理解根植于中國人內心的鄉土情結,思考在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增強民族認同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題目要求給出城鎮化發展的今天我們閱讀《鄉土中國》的2條理由,作答時要注意結合“城鎮化發展”的時代特點,從《鄉土中國》的內容、思想理論,以及當代城鎮化發展得到的啟示方面解答。闡述時要運用書中的專門用語,如差序格局、文字下鄉、男女有別、禮治、家族等。

比如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個人是這一網絡的中心,不同的關系形成了人們相差的待人處事之法,人情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道德也成為依附于人倫而存在的價值標準,道德成為根據“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一切普遍的標準和約束也就難以發生作用。直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私人道德與私人情感在影響著法律的執行與實施,這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圈子社會"在中國社會的依舊存在所導致的影響。閱讀《鄉土中國》可以加深對自身行為的了解和認識,并可以從中獲取情感認同和共鳴。

又如費孝通先生筆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世代聚族而居,人與人之間相互熟習而信任。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民工的流動與鄉村旅游的興旺發展,鄉土社會逐漸由一個熟人社會轉向一個生人社會,這種轉變打破了熟人社會的秩序,在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依靠的是熟習和信任,而在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依靠的則是契約和法律。閱讀《鄉土中國》能夠幫助思考如何讓傳統社會中的這種熟習和信任與現代社會中的契約與法律精神在完美結合,共同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23.《紅樓夢》中出現了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話,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請舉出1個這樣的人物,并結合情節說明。

【答案】23.示例:王熙鳳說話八面玲瓏,十分討巧。比如,初見林黛玉時,她說黛玉氣派十足,像賈母嫡親的孫女,就同時奉承了賈母、黛玉、“三春”,令在場諸人都十分愉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情節、內容的能力。

試題要求分析說明一些人物的講話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也就是說其說的話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正好呼應對方的心里所想,因而讓人感受到愉悅。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一節中,王熙鳳初見林黛玉時說的“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本來,黛玉只是賈母的外孫女,按照中國古代社會的差序格局來劃分親疏,并沒有孫女親。而鳳姐“竟是個嫡親的孫女"這話就有意抬高黛玉身價,說成是賈母親孫女,還真誠地夸黛玉是“標致的人物”“通身的氣派”,則也暗指賈母嫡親的孫女都是有這“通身的氣派”的,這也讓在場賈母的親孫女“三春"聽來非常親切舒適。而說明賈母不論是外孫女兒還是嫡親孫女,都氣派十足,一定程度上也彰顯了賈母的身份,且“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則是替賈母再次抒發了對外孫女的思念喜愛之情,也奉承了賈母。總之,鳳姐對黛玉說的這番話非常圓通,讓在場的人聽來都很舒服,尤其是賈母。因此在場的人聽了鳳姐這番話后,無不感到如沐春風,真是八面玲瓏,好會說話。

三、(2022·天津卷·高考真題)以下三幅圖均取材于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請從中選擇一幅你喜歡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關情節,并說明喜歡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①寶黛共讀:寶玉自進入大觀園后更惡讀八股,于是僮兒焙茗給寶玉弄來禁書《西廂記》,寶玉欣喜若狂,他和黛玉一起在沁芳橋畔幽避之處偷讀《西廂記》,并借西廂之戀,吐露心中之情。喜歡的理由:場景唯美,寶黛兩人從此更加心意相通。

②寶釵撲蝶:寶釵到瀟湘館想找黛玉玩,看到寶玉先進去了,為避嫌就往回走。看到兩只玉蝴蝶非常可愛,就追上去想捉住玩耍,于是拿著團扇躡手躡腳地追逐蝴蝶。喜歡的理由:薛寶釵在滴翠亭附近賞春撲蝶的場景,表現了寶釵活潑的性格。

③劉姥姥初入榮國府:劉姥姥因家計艱難,帶著外孫板兒來賈府攀親。來到賈府門前,劉姥姥蹭到角門前,稱呼守門人為“太爺”,極力討好,最后一位老者善意地告訴她周瑞的住所。喜歡的理由:寫出了封建社會等級差別巨大以及劉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能力。

第一幅圖是寶黛共讀西廂記,在《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相關情節是: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后,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只聽背后有人說道:“你在這里作什么?”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黛玉道:“什么書?”……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寶玉笑道:“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只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

喜歡的理由:①這是很唯美浪漫的場景:沁芳閘橋邊有大片的桃花,橋下流水潺潺,落花浮蕩,融融泄泄。桃花林下面的石頭上坐著一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的美少年。他正專注地讀書。這時,在桃花雨中一位如姣花照水,弱柳扶風的姑娘走來了,二人共讀西廂。這份唯美,難描難畫。②共讀西廂,讓兩顆年輕的心貼近了,讓他們的靈魂找到了共鳴,他們成為了靈魂知己。

第二幅圖是寶釵撲蝶,在《紅樓夢》第第二十七回,相關情節是:寶釵逶迤往瀟湘館來。忽然抬頭見寶玉進去了,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兒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罷了,倒是回來的妙。想畢抽身回來。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喜歡的理由:寶釵自來是以穩重端莊示人的,而這個情節卻表現了寶釵的另一面,也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兒。

第三幅是劉姥姥初入榮國府,在《紅樓夢》第六回,相關情節是:次日天未明,劉姥姥帶著才五六歲的板兒進城來,找至寧榮街。來至榮府大門前,只見一簇轎馬,劉姥姥便不敢過去,撣了撣衣服,又教板兒幾句話,然后蹭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板凳上,說東談西。劉姥姥只得蹭上來問:“太爺們納福。”眾人打量他一番,便問:“那來的?"劉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陪房周大爺,煩那位太爺替我請他老出來。”那些人聽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說道:“你遠遠的在那墻角下等著,一會子他們有人就出來了。"內中有一老者說道:“不要誤他的事,何故耍他。那周大爺已往南邊去了。他在后一帶住著,他娘子卻在家。你從這邊繞到后街上后門上去問就是了。”

喜歡的理由:賈府的奴才也比劉姥姥這樣的鄉下人高貴,凸顯出封建社會的等級差別巨大;另外,此處劉姥姥的表現,如稱守門人為“太爺"等體現了劉姥姥的世故和精明。

四、(2022·北京卷·高考真題)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紅樓夢》甲戌本第一回開頭,作者自道書名說:

(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并題一絕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1)除了《紅樓夢》外,這里還提到了小說另外四個書名。請從中任選三個,解釋這些書名和作品內容有何關聯。

(2)小說第五回中,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時聽到的仙樂套曲就叫《紅樓夢》。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紅樓夢》為書名。結合作品內容,談談《紅樓夢》作為書名的合理性。

【答案】(1)答案示例:

以《石頭記》為名,是因為全書寫了石頭記錄的自己紅塵歷劫的故事。

以《情僧錄》為名,是由于書中人物因情而參透世相,有助人解脫苦惱之意。

以《風月寶鑒》為名,因其是小說中出現的道具,有規勸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釵》為名,因“十二釵"是小說主要人物,凸顯“為閨閣立傳”之意。

(2)答案要點:

①“紅樓"既可以象征富貴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閨閣。

②“夢”象征了作家人生如夢的幻滅感。

③書名中的溫柔富貴與夢幻泡影,是對全書貴族家庭之衰亡與紅顏薄命之悲劇的整體概括。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經典名著基本內容、情節的能力。

題目要求分析《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這些書名與作品內容的關聯。

《石頭記》:這部小說在前幾個章回里詳細敘述了此書由來,有一塊被女媧補天棄而未用的石頭,擱置在青埂峰下。它因修煉之后已有靈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見一僧一道,求他們帶它去紅塵中經歷了一番。紅塵夢盡,這塊石頭回到青埂峰,石身記滿它下凡經歷后的種種事情。空空道人將這石頭上記述的故事抄了下來,因此才有了這部小說。可見以《石頭記》為名,是因為全書寫了石頭記錄的自己紅塵歷劫的故事。

《情僧錄》:紅樓夢開篇空空道人說“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為《情僧錄》。賈寶玉本是最多情、博情之人,但在經歷了一系列家庭變故,以及黛玉香消玉殞之后,他看透了世間種種,最后出家做了和尚。以《情僧錄》為名,是由于書中人物因情而參透世相,有助人解脫苦惱之意。

《風月寶鑒》:風月寶鑒,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一面鏡子,出自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再看看這風月寶鑒的出處,據紅樓夢第十二回:“這物出自太虛幻境空靈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專治邪思妄動之癥,有濟世保生之功。所以帶他到世上,單與那些聰明杰俊,風雅王孫等看照。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緊,要緊!”,跛足道人這前半句話告訴了我們風月寶鑒的出處、制作者、功效,而后半句告訴我們他帶風月寶鑒下凡的意義和禁忌,其實這段話另有深意。風月寶鑒的“正面"指男女情愛,“背面”告誡我們不要太過癡迷。可見以《風月寶鑒》為名,因其是小說中出現的道具,有規勸人去淫向善之意。

《金陵十二釵》:金陵十二釵是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正冊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別是: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云、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這十二個女子是小說的主要人物,且《紅樓夢》一篇故事,按作者自己說來,是為了替閨閣立傳,作者同情閨閣女兒的薄命,感慨“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也贊同閨閣女兒的“風流”、“忠義"、“巾幗不讓須眉”。可見以《金陵十二釵》為名,因“十二釵"是小說主要人物,凸顯“為閨閣立傳”之意。

(2)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內容的把握能力。

分析《紅樓夢》書名的合理性,需要將書名與書中內容關聯。

首先解釋“紅樓"的含義。“紅”在古代代表“女兒”,即女性;“樓”是深閨大宅;“紅樓"是指住在深閨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另外“紅樓”與“朱樓"是近義詞,古代的“紅樓”是指富豪權貴人家婦女所居的華麗樓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議婚》中就有“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之句。而杜甫也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從字面上理解,“紅樓"即“朱門”,都是富貴家庭的代名詞。由此,“紅樓"既可以象征富貴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閨閣。而《紅樓夢》寫了眾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們出身高貴,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們才華橫溢,能力出眾,是作者傾盡心力歌頌的對象,然而她們的結局卻逃過不“悲劇”二字;另外書中所寫“四大家族"更是權勢遮天的富貴大家族,故事正是寫他們由盛而衰的必然命運。因此“紅樓”涵蓋了書中的主要內容和主要人物。

“夢"則是“本書主旨”之所在。小說第五回寫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這是《紅樓夢》全書的提示。賈寶玉在太虛幻境里翻閱“金陵十二釵"圖冊,聽仙女們演唱“紅樓夢十二支曲”,飲美酒,品香茗,跟“兼美"柔情繾綣,又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靈對他諄諄警戒,最后他落入萬丈迷津,這正是賈寶玉一生的簡要概括。世上繁華、深情終不過大夢一場,恍然一夢,情海幻變,這是人生的真相。“夢”象征了作家人生如夢的幻滅感。

紅樓一夢,繁華終歸于盡,書名中的溫柔富貴與夢幻泡影,是對全書貴族家庭之衰亡與紅顏薄命之悲劇的整體概括。

五、(2022·浙江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子與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論語·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21.概括說明第一則材料、第二則材料內涵的共性。

22.(1)在《論語》的記載中,孔子愛好音樂,音樂修養很高,如第三則材料。另舉一個有關孔子與音樂的例子。

(2)對第三則材料中孔子的做法進行多方面解讀。

【答案】21.①這兩則材料都反映出實質與形式的關系。

②仁是禮樂的核心,禮樂只是仁的外在表現,沒有仁的禮樂徒具形式;禮樂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玉帛鐘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內在的根本精神。22.(1)示例:①擊磬(于衛)

②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擇善而從,體現“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學。“反之”,唱得好就請對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進技藝。學無常師。

③遵禮。“和之”體現了孔子對他人的尊重,“禮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藝”。

④君子風范。唱歌這件小事再現了孔子虛心謙恭的仁者形象,展現出孔子氣象從容的君子風范。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

第一則材料的意思是:禮呀禮呀,僅僅說的是玉器和絲帛嗎?樂呀樂呀,僅僅說的是鐘鼓等樂器嗎?

孔子針對春秋時期權貴奢侈成風,禮樂流于玉帛鐘鼓等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實質內容等現象,發出了深深地慨嘆。孔子教導人們不要專注于這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實質。在那樣一個天下無道、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孔子希冀用禮樂教化重建良好的社會秩序,但缺少了這樣的認識,以玉帛鐘鼓為表現的禮樂教化就會成空洞的形式,沒有了內涵蘊義,就不是孔子心中的禮樂了。

第二則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禮與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范,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這里,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它來自固有的道德,是禮樂所由之本。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無相奪倫。一個人沒有仁的本質,則無謙讓敬人、和諧無奪等美德,即便行禮奏樂,也不具有實質意義。所以,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么用?這里即是說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可見第一、二則材料的共性是:都反映出實質與形式的關系。

22.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經典名著內容,并對其進行多方面解讀的能力。

(1)《論語》中記載孔子與音樂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擊磬(于衛):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沒有人了解自己,就只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干脆,沒有什么可以責問他了。"

比如“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比如“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意思是“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進行了整理,《雅》和《頌》都有了適當的位置。’"等等。

(2)第三則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孔子在和人一起唱歌的時候,總是充滿善意,讓人先唱,盡量讓人家開心。他唱了后鼓掌再讓他唱一遍,這時,孔子才和著人家合唱。“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擇善而從,體現“唯仁者能好人”,這是其“修身”的體現。

“必使反之”,請他再唱一遍是想細致學習,切磋琢磨,增進技藝。這是孔子謙虛、善學的體現。

孔子主張“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而游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和之"體現了孔子對他人的尊重、鼓勵。

孔子行善,融于平常,唱歌這件小事再現了孔子虛心謙恭的仁者形象,展現出孔子氣象從容的君子風范。

六、(2021·天津卷·高考真題)校文學社擬從《論語》《三國演義》《紅樓夢》中選取一個場景拍攝視頻短劇。假如你是導演,會選取哪部書中的哪個經典場景?請說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場景:林黛玉進賈府

原因:黛玉進賈府,是一部宏篇巨制紅樓夢的開端,隨著黛玉的進入,賈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陳現在我們面前;這也是黛玉下凡還淚,其美麗的悲劇一生之開端;通過對黛玉進府過程的描寫,賈府繁紊禮節,奢侈排場的弊端一覽無余。同時也是黛玉與寶玉的第一次相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人物形象、情節等的整體把握能力。

作為導演,從三部經典作品中選取哪個場景拍攝,要看對這部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如果沒有對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層理解,是選不好這個場景的。換句話說,這個場景要么能夠體現人物的典型性格,展現人物的精神品質,要么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對主題起到揭示作用,或對情節的展現或轉折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選《論語》,可以選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個場景,這個場景一是能夠展現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二是能夠通過曾點的理想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選擇《紅樓夢》,可以選擇“黛玉葬花”這個場景,因為它將黛玉的性格,她的心思還有獨有的詩人氣質表現出來,更展現了黛玉精神的潔凈,也暗示著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以及賈府的悲劇結局。比如選擇《三國演義》,可以選“火燒赤壁”,這一場景既體現出諸葛亮和周瑜的才華,也標志著孫劉聯盟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趨于穩定。

七、(2021·北京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注】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

【注】言:德。

孔子為什么把學習與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請從“六言六蔽"中任選兩個,用自己的話加以解釋。

【答案】①通過學習可以加強或提升道德修養,如果不學習就會產生各種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聰慧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無守。

“好信”二句:講求誠信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帶來傷害。

“好直"二句:講求直率而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尖刻傷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亂。

“好剛"二句:喜好剛強卻不喜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兩個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名著內容、觀點的理解把握能力。

第一問,根據原文“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可知,只有品德而不愛好學習,就會有六種弊病;而如果愛好學習,也能夠幫助人更好地實踐道德。

第二問,注意關鍵詞:其弊,它的弊病;知,智慧;蕩,放蕩;信,誠信;賊,危害親人;絞,說話尖刻;亂,犯上作亂;狂,狂妄自大。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句進行解釋即可。

參考譯文:

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

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八、(2021·北京卷·高考真題)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鳳托夢,說道:

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后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我與嬸子好了一場,臨別贈你兩句話,須要記著: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1)這里說的“非常喜事"在小說中指什么?

(2)畫線的部分與小說后續情節有何關系?請結合原著,舉例說明。

【答案】(1)元妃省親(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2)是小說后續情節發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紅顏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潰的悲劇。例如小說寫林黛玉淚盡而亡、賈府最后被抄家等。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把握能力。

這段話出自《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殞,王熙鳳大權在握”,這是秦可卿臨終時托夢給王熙鳳時所說的話。“非常喜事"是指賈元春晉封為妃,皇帝恩準元春省親。

(2)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情節等的整體把握能力。

這句話是秦可卿臨終給王熙鳳的提醒,暗示賈府將走向衰敗。“盛筵必散”暗示賈府會盛極必衰的的命運。而“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三春”有人認為指賈家的三個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遠嫁,惜春出家,這三春離開賈府,賈府已經沒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顯赫的元春病逝,賈府更是徹底落敗,這才有了“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說法。“芳菲盡”也包括大觀園所有女子的悲慘命運,比如黛玉淚盡而逝等。因此秦可卿這句話是小說后續情節發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紅顏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潰的悲劇。

九、(2021·浙江卷·高考真題)根據《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論語·陽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21.(1)第一則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愛人:在“顏淵,季路侍"章中,孔子表達了自己“愛人”的志向,其具體內容是什么?

(2)第二則材料中,孔子說憎惡四種人,另舉一個孔子“惡人"的例子。

22.有觀點認為,第三則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能夠使人有好名,能夠使人有惡名"。試舉例分析。

【答案】2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如:①鄉原,德之賊也,②巧言令色,鮮矣仁。22.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論。

如: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面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貢獻,評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稱贊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為“古之賢人”;批評季氏僭越禮制,開啟了禍端。

【解析】21.(1)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顏淵、季路侍"章中相關內容為: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故此處應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

“惡人"即厭惡別人。此處可理解為孔子認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窮斯濫矣”,小人遭受困厄就會胡作非為;“鄉原,德之賊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壞者;“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相關觀點的能力。

觀點是講仁愛的人,能夠使人有好名聲,使人有惡名聲。可理解為仁者本身有號召力,能得到人們的信服。故此仁者評定某人品質的好與壞,都可以被普遍認同。這樣的評判具有道德權威性,會成為歷史的定論。

比如孔子評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稱贊顏回賢德;

孔子評論子產說:在他身上體現了君子的四種道德準則:“他約束自己行為謙恭嚴謹,他事奉君主敬業負責,他愛護百姓以實惠,他調度百姓遵循法度。”說明“君子"決不是“老好人”的稱謂,更是做實事、會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詞;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方面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批評他生活奢侈,行為越禮,否定他“知禮”;一方面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貢獻,評定他是“仁者"。

參考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別人。”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十、(2020·天津卷·高考真題)在某校讀書交流活動中,有同學說“我就讀不進《紅樓夢》”,有同學說“我就不愛讀《三國演義》”,還有同學說“《論語》讀起來才沒勁呢”。請針對此現象,任選上述三本書中的一本,結合小說情節或《論語》名句,談談如何“走進經典"。要求100字左右。

【答案】《紅樓夢》中“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寫出了寶釵的青春之美。大如團扇的一雙蝴蝶,引得寶釵取出扇子,向草地下來撲。寶釵被蝴蝶引得躡手躡腳,香汗淋漓,嬌喘細細。這個情節里,寶釵不再是那個穩重識大體的寶釵,而是呈現出女孩的青春之美。經典里的藝術形象散發著恒久的藝術芬芳,值得我們去探尋,去汲取其中的營養。

《論語》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意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這段話是孔子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正因為知人不易,人們不被理解或者被誤解的情況就很普遍。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應該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經典給我們智慧。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義薄云天的三兄弟在開滿桃花的春天啟動了開掛的人生。而“義”字幾乎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典離我們并不遙遠。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針對此現象,任選上述三本書中的一本,結合小說情節或《論語》名句,談談如何‘走進經典’。要求100字左右”,第一點三本書確定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論語》,從中任取其一。選《紅樓夢》《三國演義》,要結合情節,選《論語》,要結合其中的名句。寫作的落腳點在“走進經典”。

首先分析名著閱讀存在的現象,如“讀不進"不愛讀”“讀起來沒勁”,之所以會如此,與書籍的特點有關,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這兩本大部頭作品,情節復雜,人物眾多,人物性格各異,如《論語》,因為是文言文,所以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同時《論語》中的語言非常精煉,語義豐富,需要學生耐下心來體會這些名言的內涵。

十一、(2020·浙江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③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論語·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2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2.孔子認同“居敬而行簡”優于“居簡而行簡”,試作分析。

【答案】21.民嚴肅謹慎地對待政務22.①“居敬而行簡”,“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慮周密;而行事簡約,把握重點,不敢煩擾百姓。這樣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寧之福。②“居敬而行簡”,居心簡單,處處生怕多事,不肯盡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圖簡單,敷衍塞責。這樣百姓就會受其茍且草率之弊。

【解析】21.本題考查考生對傳統文化經典《論語》的解讀,難度較大。考生首先要讀懂論語選文的意思,還要結合孔子的思想等來對選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對句子本身內容的解讀。

依據“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以及孔子對仲弓“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謹慎地對待政務,并且講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嚴肅謹慎地對待政務"。

22.本題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觀點的能力。應對這類問題,首先要讀懂文句,再結合對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積累進行分析總結。

“居敬而行簡”的意思是:態度嚴肅認真,而辦事簡約不煩。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簡而行簡"的意思是:敷衍塞責,態度馬虎,辦事簡單。其中“居簡”與“居敬"相對,指“辦事不用心,不盡力,思慮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簡"不僅強調“行簡”,更強調“居敬”,只有嚴肅謹慎地對待政務,思慮周密,才能把握重點,而只有把握了重點的“行簡”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寧之福。如果居心簡單,處處生怕多事,不肯盡心竭力,態度馬虎,思慮不周,敷衍塞責,那么百姓是會受到茍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認同“居敬而行簡"優于“居簡而行簡”。

十二、(2020·江蘇卷·高考真題)下列對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

A.《三國演義》中,劉備與陸遜在猇亭交戰,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魚腹浦擺下“八陣圖”,后劉備戰敗,陸遜追擊至此,為陣所困,可見諸葛亮足智多謀。

B.《茶館》中,常四爺在清朝滅亡后自謀生路,憑良心做事,卻生活貧困,晚景凄涼,這說明一個動蕩的社會難以讓普通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C.《邊城》中,儺送二老一直喜歡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因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壓抑自己

的內心,沒有進一步向翠翠表白。

D.《哈姆萊特》中,奧菲利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認為哈姆萊特地位高貴,其意志并不屬于他自己,因此在去法國前叮囑奧菲利婭不要輕信哈姆萊特的愛情盟誓。

E.《歐也妮·葛朗臺》中,老葛朗臺在弟弟去世后,為保全弟弟的名譽,按照弟弟來信的請求,給了夏爾路費和一批貨,讓他遠赴印度,接受鍛煉。

【答案】AE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名著閱讀的能力。名著閱讀考查,考點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節和主題理解上,能力層級多為“識記”。理解時要結合作品具體的情節、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題、情節、環境等。平時一定要熟讀名著,對于大綱要求的篇目,有時間時反復讀,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類似題目才能應對自如。另外,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A項,“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魚腹浦擺下‘八陣圖’"錯誤,八陣圖是諸葛亮入川時早就擺下的。

E項,“老葛朗臺……給了夏爾路費和一批貨”錯誤,偷換概念,應該是歐也妮資助夏爾一筆錢。“接受鍛煉"也不對,只是把他打發到印度去了。

故選AE。

十三、(2020·江蘇卷·高考真題)

(1)《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中,眾人聯句,起句為王熙鳳所作,她說,“你們別笑話我,我只有一句粗話”,“就是‘一夜北風緊’”。請結合這句詩簡析王熙鳳的形象。

(2)《社戲》開篇記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戲的經歷。北京看戲給了“我”什么樣的感受?以此開篇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案】(1)詩句淺白,表明其學識淺薄;詩句能領起全篇,表明其聰明穎悟,有一定領導才能;詩句意境肅殺,表明其心懷憂懼。

(2)第一問:嘈雜擁擠;感到無趣,不想再看中國戲。第二問:欲揚先抑,突出兒時看戲回憶的溫馨。

【解析】(1)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賞析人物形象題的答題技巧: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外貌、語、動作、神態、細節等。從分析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沖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許多小說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這就要求我們準確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確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分析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題干為:《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中,眾人聯句,起句為王熙鳳所作,她說,“你們別笑話我,我只有一句粗話”,“就是‘一夜北風緊’"。請結合這句詩簡析王熙鳳的形象。

從詩句本身而言:淺白通俗易懂,可見王熙鳳文化素養知識水平淺陋;詩句中“夜”“北風"緊”等詞給人肅殺冷寂的壓抑感覺,表明王熙鳳心懷憂懼壓力滿滿。從猜燈謎活動而言,王熙鳳作起句,有拋磚引玉的效果,能領起后面內容,總領下文和全篇。從文如其人的角度而言,文字里傳遞了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表明其身份地位以及智慧超凡情商極高的性格特點,個頂個不簡單的姑娘們面前故作謙虛低調,具有極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又彰顯了領導能力。

(2)本題考查創造性解讀和個性化閱讀能力。具體而言屬于對段落作用的賞析解讀。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其實就是審美的過程,就是對生活重新體驗的過程,那么,不同的讀者就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考試大綱》中最具開放性的一項考查。談談自己讀相關句子的體會,即賞析詞句段,答題思路——字面+中心,所謂“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釋句中的關鍵詞語,連詞成句;聯系文章前后的內容來解釋句子,聯系文章中心來理解句意,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說明一個道理,希望與我們達到共鳴,我們要聯系自己的生活,來談體會。方法:從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這句話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說一遍,可以給這個句子換說法,也可以給這個句子作解釋。然后根據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聯系生活再說說。相關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表達了什么感情(也可問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相關的句子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題干為:《社戲》開篇記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戲的經歷。北京看戲給了“我”什么樣的感受?以此開篇有什么表達效果?

第一問屬于內容主旨層面:

先確定答題區間: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地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然后抓關鍵詞句提煉出作者的感受:從“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中可見極端的擁擠雜亂聒噪;“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從中可見作者感到無趣,不想再看中國戲。

第二問屬于段落作用,側重結構和修辭特色:

結合后文寫社戲的好看,此處寫在北京看戲的煎熬無趣感,結構上前后對照,修辭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欲揚先抑,突出兒時看戲在我回憶中的溫馨美好。

十四、(2020·北京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2.請解釋“生而知之者”與“不知而作之者"。

13.綜合以上材料,簡述孔子獲取知識的途徑,并就其中一點談談對你的啟示。

【答案】12.“生而知之者”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天生就聰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創作的人)。

13.途徑:學習研究古代文化;增廣見聞,擇善而從;注重實踐,掌握多種技藝。

啟示:學習孔子,掌握多種技藝,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

【解析】12.此題考查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

“生而知之者”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沒有天生就知曉知識的圣人,像孔子這樣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達到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聽多記、勤奮好學的緣故。

“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這一章是孔子關于學習的方法論,他主張對自己所不知的,應該多聽、多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實踐,反對空談,他自己是這樣做的,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13.此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即學習研究古代文化。“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意思是多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學習;多看,全記在心里,即增廣見聞,擇善而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即注重實踐,掌握多種技藝。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孔子一個人身上。為謀取生存,孔子擔任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即使生活艱辛,孔子仍堅持對知識的汲汲追求。一有空余,孔子就會專心讀書,自己的書讀完就四處去借,孔子雖然未曾像貴族子弟一樣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學、敏而好問,很早就掌握了貴族子弟必修的“六藝”,并以博學和知禮聞名。為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和視野,孔子一有機會就外出游學。孔子視野的廣闊、知識的豐富以及見識的卓越,都博得萇弘的高度贊賞。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熱愛學習,努力讓自己成長為多才多藝,品質優秀的人。

參考譯文:

孔子說:“我并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

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毛病。多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學習;多看,全記在心里。這樣的知,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貢問道:“夫子是圣人嗎?為什么他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想讓他成為圣人,又讓他多才多藝。"孔子聽了這些話,說:“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鄙賤的技藝。君子會有很多技藝嗎?不會有很多的。”

十五、(2020·北京卷·高考真題)《紅樓夢》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詞是: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請從判詞的畫線部分選擇三處,各舉出原著中的一個具體情節加以印證。

【答案】18.答案示例:

①心比天高:晴雯撕扇/晴雯笑罵秋紋。

②靈巧:晴雯病補雀金裘。

③毀謗生:王善保家的毀謗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檢大觀園。

④多情公子空牽念:晴雯死后寶玉寫《芙蓉女兒誄》。

【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能力。

題目考查的是晴雯的判詞,需要考生對應三處畫線句舉出相應的例子。

比如“心比天高”,可從“晴雯撕扇”等情節中體現。端午佳節間,寶玉因金釧兒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給寶玉換衣時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訓斥了她幾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還擊了一通,不僅把寶玉“氣得渾身亂顫”,而且連來勸架的襲人也落了個灰頭土臉。最后,寶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襲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罷。而寶玉赴宴回來,仍和晴雯有說有笑。聽說晴雯喜歡聽撕扇子的聲音,就任憑她將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盡了。最后晴雯將寶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作為一個丫環,她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所有的事情都按著主子的意思來做,喜歡了就要,不喜歡了就扔。她要求寶玉尊重她的人格,要求她做什么就做到底,不可憑性子來。試問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有哪個丫環敢這樣要求自己的主子,而晴雯就恰是這樣這是一種不因為身份而妄自菲薄的“傲骨”。

“靈巧"可從“晴雯病補雀金裘”中體現。襲人因母bai病回家,晴雯夜里du受寒傷風,身上燒得燙人,zhi寶玉為舅舅慶壽,賈dao母給了寶玉一件俄羅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寶玉穿時不小心燒了個洞,麝月忙悄悄拿出來叫人織補,誰知道東西太名貴,沒有裁縫敢攬活。晴雯心靈手巧,重病中連夜補好。

“毀謗生"可從王善保家的毀謗晴雯,王夫人下令抄檢大觀園中體現。王善保家的說:“太太不知道,一個寶玉屋里的晴雯,那丫頭仗著他生的模樣兒比別人標致些。又生了一張巧嘴,天天打扮的象個西施的樣子,在人跟前能說慣道,掐尖要強。一句話不投機,他就立起兩個騷眼睛來罵人,妖妖趫趫,大不成個體統。”這才惹出了抄撿大觀園的鬧劇。

“多情公子空牽念"可從晴雯死后寶玉寫《芙蓉女兒誄》中體現。他寫《芙蓉女兒誄》的時候是情真意切的。他用了晴雯所喜歡的“冰鮫縠”,備了四樣晴雯喜歡吃的東西,他寫小時候跟晴雯一起長大,一起洗澡玩耍,想起了曾經幫晴雯呼氣暖手的某段過去,他回憶病補雀金裘,回憶她繡的女紅,過去種種細節,莫不歷歷在目。

(2020-2024)五年

高考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6名著閱讀

年份卷別試題簡析

題材考點

2023北京卷《論語》理解實詞含義、把握名著基本內容、評價名著價值意義

天津卷《鄉土中國》整體把握名著基本內容、主旨、觀點、價值

《紅樓夢》把握名著情節內容

2022天津卷《紅樓夢》把握名著基本內容、分析人物形象

北京卷《紅樓夢》把握名著情節內容

浙江卷《論語》把握名著基本內容、多方面解讀

2021北京卷《論語》把握名著基本內容、觀點

《紅樓夢》把握名著情節內容

浙江卷《論語》名句名篇默寫、握名著基本內容、分析名著觀點

2020天津卷綜合考查把握名著情節內容、語言表達

浙江卷《論語》把握名著基本內容、觀點

江蘇卷綜合考查整體把握名著基本內容、主旨、觀點、價值

《紅樓夢》《社戲》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創造性解讀和個性化閱讀

北京卷《論語》理解句子含義、理解名著基本內容、個性化閱讀

《紅樓夢》整體把握名著基本內容、主旨、觀點、價值

命題趨勢名著閱讀主要在自主命題地區(天津、北京、浙江、江蘇等)有所考查,考查內容多為教材內整本書閱讀單元要求考生掌握的經典名著,或其他中外經典著作的綜合性考查。

一、(2023·北京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四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

①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

②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論語·衛靈公》)

③子曰:“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

(《史記·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陽明)曰:“為學大病在好名。……‘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①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②之意。”

(《傳習錄》)

【注】①去聲:第四聲。②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語出《孟子》。情,實情。

對于①中畫線的句子有兩種解讀,今人楊伯峻的解讀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解讀,與楊伯峻有所不同。

(1)說明楊、王兩種解讀對“稱”的讀音和詞義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話寫出王陽明對①“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解讀的大意。

(3)在楊、王兩種解讀中任選一種,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據,簡要解釋其合理性。

二、(2023·天津卷·高考真題)

22.在城鎮化發展的今天,閱讀《鄉土中國》有哪些作用?請給出2條閱讀理由。

23.《紅樓夢》中出現了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話,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請舉出1個這樣的人物,并結合情節說明。

三、(2022·天津卷·高考真題)以下三幅圖均取材于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請從中選擇一幅你喜歡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關情節,并說明喜歡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四、(2022·北京卷·高考真題)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紅樓夢》甲戌本第一回開頭,作者自道書名說:

(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并題一絕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1)除了《紅樓夢》外,這里還提到了小說另外四個書名。請從中任選三個,解釋這些書名和作品內容有何關聯。

(2)小說第五回中,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時聽到的仙樂套曲就叫《紅樓夢》。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紅樓夢》為書名。結合作品內容,談談《紅樓夢》作為書名的合理性。

五、(2022·浙江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