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 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高中三年級-中圖版-2024-2025學年_第1頁
《專題2 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高中三年級-中圖版-2024-2025學年_第2頁
《專題2 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高中三年級-中圖版-2024-2025學年_第3頁
《專題2 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高中三年級-中圖版-2024-2025學年_第4頁
《專題2 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高中地理高中三年級-中圖版-2024-2025學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2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以下關于地球早期演化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球表面同時存在火山和海洋B、地球早期的氣候條件適合高級生物的生存C、地球早期的火山活動減少,導致大氣成分發生變化D、地球早期的水源主要是來自隕石撞擊而產生的2、關于板塊構造學說,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地球表面的巖石層可以分為多個大板塊B、板塊之間有相互運動的特征C、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邊緣是地殼活動的最活躍區域D、板塊漂移導致了地球表面的山脈形成3、下列哪個地質年代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達到高峰的時期?A.寒武紀B.中生代C.新生代D.侏羅紀4、下列關于地殼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形態不斷變化的唯一原因B.地殼運動主要表現為火山噴發和地震C.地殼運動導致地球表面形態的緩慢變化D.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無關5、關于地球早期大氣層,下列哪一項描述是正確的?A、以甲烷、氨和水蒸氣為主B、以氧氣和二氧化碳為主C、主要由氮氣和氧氣構成D、幾乎全部為二氧化碳6、原始大氣層中的甲烷經由太陽紫外線照射參與何種化學反應過程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A、光合作用B、熱催化C、光分解D、氧化還原反應7、關于板塊構造學說,以下哪個說法是正確的?A.地球外殼由無數個小板塊組成,它們沒有固定的邊界B.地殼運動全是由于地幔對流產生的C.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邊界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D.全球只有7個大板塊8、下列哪項地質現象屬于地幔物質上涌冷卻凝固所能形成的地質構造?A.裂谷B.海底擴張C.大陸邊緣傾向淺海盆地的地塊D.山脈9、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形態變化的重要原因,下列關于地殼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殼運動主要是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引起的B.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溫度變化直接導致的C.地殼運動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引起的D.地殼運動與地球的磁場變化無關10、在地質年代中,下列哪個時期生物多樣性達到了最高峰?A.寒武紀B.三疊紀C.侏羅紀D.白堊紀11、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了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它是由哪個科學家提出的?A、魏格納B、麥克斯韋C、達爾文D、霍金12、下列哪一種巖石是通過沉積作用形成的?A、花崗巖B、玄武巖C、石灰巖D、石英巖13、關于地質年代和地層年代的概念,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地質年代指的是地層形成的順序B、地質年代是指地層形成的地質時期C、地層年代是指地層形成的地質時期D、地質年代和地層年代是同一概念14、下列關于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說法錯誤的是()A、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結果B、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C、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生的時間大約在2.5億年前D、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地球自轉速度發生變化15、【題干】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下列哪個地質年代是恐龍統治地球的時期?A.太古宙B.元古宙C.古生宙D.中生宙16、【題干】下列哪個現象表明地球的巖石圈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A.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B.地球公轉軌道的偏移C.地震和火山活動D.氣候的變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每小題18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地球在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經歷了眾多重要的階段,從早期的形成到現代的地殼構造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地球早期形成階段:地球早期的地質證據揭示了哪些特殊現象?解釋這些現象對理解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性。2.板塊構造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解釋板塊構造理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地球上其他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活動、山脈形成)。3.冰河時期:冰河時期對地球表面有哪些顯著的影響?這些影響如何影響生物圈?4.人類活動與地質過程:人類活動如何與地質過程相互作用,導致現代地球環境的重大改變?第二題1.簡述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和證據。2.解釋板塊構造學說中板塊的分布和運動。3.分析地球歷史上的三大造山運動及其特點。第三題題目: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球上的生物化石記錄表明,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過程。以下是我國部分地區地質年代與代表性生物化石的對應關系:地質年代代表性生物化石震旦紀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奧陶紀腔腸動物、腕足動物志留紀腔腸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泥盆紀腔腸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魚類石炭紀腔腸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魚類、兩棲類二疊紀腔腸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材料二: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地質運動,包括板塊構造運動、海陸變遷、氣候變化等。這些地質運動對地球生物的演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問題:1.根據材料一,簡述地球生物演化的一般趨勢。2.根據材料二,列舉兩種地質運動對地球生物演化的影響。3.分析地質運動與地球生物演化之間的關系。《專題2地球的演化》同步訓練及答案解析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以下關于地球早期演化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球表面同時存在火山和海洋B、地球早期的氣候條件適合高級生物的生存C、地球早期的火山活動減少,導致大氣成分發生變化D、地球早期的水源主要是來自隕石撞擊而產生的答案:D解析:地球早期的水源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隕石撞擊地球時帶來的水分。其他選項中,A項地球早期雖然有火山,但海洋形成較晚;B項地球早期氣候極端,不適合高級生物生存;C項地球早期火山活動非常頻繁,大氣成分變化劇烈。因此,D項正確。2、關于板塊構造學說,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地球表面的巖石層可以分為多個大板塊B、板塊之間有相互運動的特征C、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邊緣是地殼活動的最活躍區域D、板塊漂移導致了地球表面的山脈形成答案:A解析:地球表面的巖石層確實可以分為多個大板塊,稱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內容。B項描述了板塊之間相互運動的特征,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核心觀點。C項指出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邊緣活動頻繁,這也是板塊構造學說的一個特點。D項提到板塊漂移導致山脈形成,這也是板塊構造學說的一個應用。因此,A項描述錯誤,因為地球表面的巖石層通常被分為陸塊和海洋板塊,而不是“多個大板塊”。3、下列哪個地質年代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達到高峰的時期?A.寒武紀B.中生代C.新生代D.侏羅紀答案:B解析:中生代是地球歷史上生物多樣性達到高峰的時期,尤其是恐龍的繁盛時期。寒武紀是生命大爆發的時期,但生物多樣性尚未達到高峰。新生代是現代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時期,但不是高峰期。侏羅紀是中生代的一個階段,生物多樣性雖然豐富,但不如中生代全盛時期。4、下列關于地殼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形態不斷變化的唯一原因B.地殼運動主要表現為火山噴發和地震C.地殼運動導致地球表面形態的緩慢變化D.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無關答案:C解析: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形態不斷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地殼運動主要表現為火山噴發和地震,這是其直接表現,但地殼運動還包括板塊的移動和地殼的折疊、斷裂等。地殼運動確實導致地球表面形態的緩慢變化,這是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質作用如侵蝕、沉積等造成的。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有密切關系,因為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了地殼運動的機制。5、關于地球早期大氣層,下列哪一項描述是正確的?A、以甲烷、氨和水蒸氣為主B、以氧氣和二氧化碳為主C、主要由氮氣和氧氣構成D、幾乎全部為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地球早期大氣層主要是由氫氣、甲烷、氨、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氮氣構成的,但以甲烷、氨和水蒸氣為主。隨著生命的發展,大氣成分逐漸發生變化,演變為現代的大氣結構。6、原始大氣層中的甲烷經由太陽紫外線照射參與何種化學反應過程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A、光合作用B、熱催化C、光分解D、氧化還原反應答案:C解析:原始大氣中的甲烷分子在太陽紫外線的照射下發生光分解反應,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這個過程是生物起源前的一個化學進化階段,為地球后續的大氣演化和生命起源奠定了基礎。7、關于板塊構造學說,以下哪個說法是正確的?A.地球外殼由無數個小板塊組成,它們沒有固定的邊界B.地殼運動全是由于地幔對流產生的C.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邊界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D.全球只有7個大板塊答案:C解析:板塊構造學說指出,地球外殼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作幾十個小板塊。板塊運動是地殼Change的主要方式,板塊之間的交界地帶容易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所以C選項是正確的。選項A表述不準確,因為板塊之間是有固定邊界的;選項B過于絕對,地殼運動的原因不止地幔對流;選項D描述與板塊數量不符,全球的板塊數量不止7個。8、下列哪項地質現象屬于地幔物質上涌冷卻凝固所能形成的地質構造?A.裂谷B.海底擴張C.大陸邊緣傾向淺海盆地的地塊D.山脈答案:C解析:裂谷和山脈一般是在板塊的分離或碰撞帶上形成的;海底擴張是后果,而不是直接由地幔物質上涌冷卻凝固形成的地質構造。而大陸邊緣傾向淺海盆地的地塊正是地幔物質上涌冷卻凝固形成的地質構造,因此C選項是正確的。9、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形態變化的重要原因,下列關于地殼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殼運動主要是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引起的B.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溫度變化直接導致的C.地殼運動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引起的D.地殼運動與地球的磁場變化無關答案:A解析:地殼運動的確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是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這種熱能會導致地殼板塊的移動。因此,選項A是正確的。選項B和C描述的原因不正確,地殼運動與地球表面溫度變化和自轉速度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選項D錯誤,地殼運動與地球的磁場變化有一定的關聯,但不是主要原因。10、在地質年代中,下列哪個時期生物多樣性達到了最高峰?A.寒武紀B.三疊紀C.侏羅紀D.白堊紀答案:D解析:白堊紀是地質年代中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是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也是生物多樣性達到高峰的時期。因此,選項D是正確的。寒武紀是生物大爆發的時期,但生物多樣性并非達到最高峰。三疊紀和侏羅紀也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但都不及白堊紀。11、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了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它是由哪個科學家提出的?A、魏格納B、麥克斯韋C、達爾文D、霍金答案:A解析: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盡管魏格納最初提出的是大陸漂移說,但后來這一理論發展為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因此正確答案為A。12、下列哪一種巖石是通過沉積作用形成的?A、花崗巖B、玄武巖C、石灰巖D、石英巖答案:C解析:沉積巖是由地表的松散沉積物經過高壓、高溫或化學作用固結而成,常見的沉積巖包括石灰巖、砂巖、頁巖等。因此,正確的選項是C,即石灰巖。其他選項分別是火成巖和變質巖的典型代表。13、關于地質年代和地層年代的概念,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地質年代指的是地層形成的順序B、地質年代是指地層形成的地質時期C、地層年代是指地層形成的地質時期D、地質年代和地層年代是同一概念答案:C解析:地層年代是地層形成的地質時期的表示,而地質年代則是指從地球形成至今所經歷的時間。兩者雖然相關,但并不完全相同。14、下列關于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說法錯誤的是()A、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結果B、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C、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生的時間大約在2.5億年前D、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地球自轉速度發生變化答案:C解析: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發生在約5000萬年前,而非2.5億年前。其余選項關于該造山運動的說法正確。15、【題干】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下列哪個地質年代是恐龍統治地球的時期?A.太古宙B.元古宙C.古生宙D.中生宙【答案】D【解析】中生宙是恐龍統治地球的時期,特別是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種類繁多,體型巨大,是地球上的主要陸地生物。太古宙和元古宙時期地球環境與現在差異較大,古生宙時期生物多樣性雖然豐富,但恐龍尚未成為地球上的主要生物。因此,正確答案是D.中生宙。16、【題干】下列哪個現象表明地球的巖石圈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A.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B.地球公轉軌道的偏移C.地震和火山活動D.氣候的變化【答案】C【解析】地震和火山活動是地球巖石圈內部能量釋放的表現,表明地球的巖石圈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這些活動與地球內部的板塊運動有關,是地殼構造變動的重要標志。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地球公轉軌道的偏移和氣候變化雖然也是地球的地質現象,但它們與巖石圈的變化和發展關系不大。因此,正確答案是C.地震和火山活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每小題18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地球在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經歷了眾多重要的階段,從早期的形成到現代的地殼構造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地球早期形成階段:地球早期的地質證據揭示了哪些特殊現象?解釋這些現象對理解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性。2.板塊構造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解釋板塊構造理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地球上其他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活動、山脈形成)。3.冰河時期:冰河時期對地球表面有哪些顯著的影響?這些影響如何影響生物圈?4.人類活動與地質過程:人類活動如何與地質過程相互作用,導致現代地球環境的重大改變?答案:1.地球早期形式階段:特殊現象:地球早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隕石撞擊事件,如約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被認為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此外,早期地球的火山活動也非常頻繁且強烈,大量的巖漿噴發形成了地球早期的地殼物質。理解重要性:這些特殊現象幫助我們重建早期地球的歷史,這些事件破壞了許多生物種群,為后來的生命進化提供了條件。同時,這些事件的記錄對于研究地球原始地殼物質的性質和了解地球早期材料的形成過程至關重要。2.板塊構造理論:主要觀點: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表面被分割成多個大型且移動的板塊,這些板塊在地球的軟流圈上漂浮并相互作用。各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導致了地震、火山活動、山脈的形成等大部分地表地質變化。理解解釋: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了為什么地震和火山帶通常沿著板塊邊界分布,火山活動常常出現在海嶺和板塊消減邊界,而山脈則在兩大板塊相互碰撞的地區形成。這是理解這些地質現象的重要基礎。3.冰河時期:地球表面影響:冰河時期導致了海平面下降,部分地區被厚厚的冰蓋覆蓋,植被類型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在冰川覆蓋的地區,土壤和植被類型大幅改變,許多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生物圈影響:這些影響改變了生物棲息地,導致許多物種遷移或滅絕,形成了現今分布格局。大規模的氣候變化也影響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促進了某些物種的適應能力增強并擴散到新的區域。4.人類活動與地質過程:作用方式:人類活動如化石燃料開采、森林砍伐、城市擴張等活動影響了地球表面的自然過程,比如導致海平面上升、土壤侵蝕、水體污染等。改變程度:人類活動加速了原生地質過程和自然均衡狀態,如碳循環和水循環的平衡被打破,釋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并且加速了某些地質循環的時間尺度,對現代地球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活動還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氣候變化,增加了自然災害的風險。解析:這道題目旨在考察學生對地球演化過程中不同階段主要現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別是地球內部過程(如板塊構造)與外部作用(如冰河時期和人類活動)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影響。答案詳細地分析了各個階段及其對地球環境的具體影響,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地球演化歷史及其當前面臨的挑戰。第二題1.簡述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和證據。2.解釋板塊構造學說中板塊的分布和運動。3.分析地球歷史上的三大造山運動及其特點。答案:1.大陸漂移假說最早由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20世紀初提出。他的主要證據包括:①大陸輪廓的相似性,如南美洲與非洲的西側海岸線大致吻合;②地層對比,如在印度半島和非洲的摩洛哥發現了相同的恐龍化石;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如在南美洲與非洲找到了相同的植物和鳥類化石。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可以分為幾個大的巖石板塊。這些板塊在地球表面大致呈皺褶和斷裂的界線分布,并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的分布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大陸板塊、海洋板塊、過渡板塊。板塊運動主要有以下方式:漂移、碰撞、擠壓、拉張。3.地球歷史上的三大造山運動及其特點如下:海西造山運動:發生在約2.5億年前至3億年前,主要發生在古生代,以海洋地殼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為特征,形成了諸如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山脈。西伯利亞造山運動:發生在約1.8億年前至2.1億年前,以印度板塊向北漂移并撞擊亞洲大陸板塊為特征,形成了西伯利亞高原和蒙古高原。歐亞造山運動:發生在約1億年前至1.25億年前,以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為特征,形成了以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為主要構成的高大山脈。解析:1.本題要求考生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和證據,考生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從大陸輪廓、地層對比、生物分布等方面闡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