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電大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性考核-_第1頁
2017年電大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性考核-_第2頁
2017年電大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性考核-_第3頁
2017年電大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性考核-_第4頁
2017年電大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性考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3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形成性考核冊:作業一一、簡答題1、簡述新中國語文教學改革的歷程①1950年:將“國語”和“國文”合稱為“語文”,工具性和思想性雙重性質思想初步形成;②1953年:關于“紅領巾”教學的討論。出現把“文學分析”當成語文教學主要內容的傾向③1956年: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④1961—1963年:明確提出和重點強調語文課程的基礎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強雙基”和“工具說”;⑤1978年:撥亂反正,重新確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⑥1986—1992年:為提高民族素質全面修訂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⑦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主張弘揚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⑧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發,啟動新課程改革。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為什么說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是語文課程的基礎任務?語言材料的豐富是語文素養提高的基礎,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可以培養語感,豐富語文知識,發展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此外可以豐富概念和判斷,并接受體現在語言材料中的優質思維品質的負載在語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響,提交思維能力和思想文化修養。3、根據語文課程的任務,與之相關的語文學習方法有哪些?A方法的層次分類:①哲學方法②一般科學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體方法B方法的思想特點分類:①邏輯思維方法②形象思維方法③直覺思維方法④社會思維方法C語文學習的方法的類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學習方法③語文學科學與一般方法④語文學科學過程中的具體學習方法:制定計劃的方法、有效預習的方法、高效聽課的方法、優質作業的方法、課外學習的方法、系統小結的方法。4、簡答設計教學過程的原則A教學過程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B教學過程的設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實際;C教學過程的設計要發揮教師的優勢和特長。5、為什么說形成性評價應是教學評價的重點?這里首先涉及到對教學評價的認識。教學評價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學生語文水準,評定語文教學效果;診斷學生學習困難,反饋語文教學情況;激勵學生學習動機,促進語文教學工作。所以說,在實施教學評價中我們應該堅持發揮語文教學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語文學習目標的程度,而且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側重對所教過的內容的及時評價,隨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發現學生的潛質。所獲信息有利于學生和教師根據需要采取恰當的調適措施。形成性評價可以迅速找出簡單的困難問題并加以解決,形成一個“自我糾正系統”,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所以說形成性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點。6、請簡要回答閱讀能力教學包含哪些內容?根據閱讀能力的結構來分析,我們可以這樣來認識閱讀能力教學所應該包含的內容:①通過積累性閱讀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感知力;②通過理解性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力;③通過欣賞性閱讀培養閱讀審美力;④通過研究性閱讀培養閱讀評價力;⑤通過創意性閱讀培養閱讀創造力;⑥通過“信息閱讀”培養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二、論述題1、舉例分析古代語文教學的特點①、語文教學與文史哲等教育綜合在一起的特點,體現了在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我國古代語文作為學科不具有獨立性,而與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倫理學甚至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融合在一起,這也是當時社會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但學科的非獨立性不說明沒有語文教學的內容,無論是原始宗教、生產、生活,古代神話故事中,還是奴隸社會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其中都包含著相當豐富的語文教育內容。封建社會的以儒家經典為主的經學教育,當中也含有大量語文教學內容。②、啟蒙先識字,后讀經書。主要是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具體特點。也就是兒童啟蒙教學是通過蒙學讀物先集中識字,再學習以儒家經典為主,文選為輔的經書。最著名的蒙學讀物是“三、百、千、千”。③、讀經為主,文選為輔。體現了在課程內容選擇方面的特點。“五經”、“四書”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課程,這是封建社會采取的文化教育專制主義以及封建王朝科舉考試制度所決定的。在思想內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也產生了相當消極的影響,應該辨證地、歷史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文選讀本主要用來進行讀寫訓練,所選大都是歷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學生閱讀、仿寫。2、如何理解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請舉例論述之。關于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教材上從語文自身以及語文的內容屬于文化范疇;語文包含文化的多樣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傳承作用兩方面進行了簡要闡釋。我們可以深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語文教材、課文的教學和學習、訓練,體現出編選者、教師、學生的一種文化選擇。課文內容、教師和學生對課文的闡釋、理解和評價,編選什么、如何闡釋、理解了什么,都體現或是說實現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次,漢語言本身就內蘊著漢民族的文化意識;第三,語文行為(聽、說、讀、寫)的習得和訓練過程就是一種對人生、社會各種事物的認識的積累和練習;第四,語文課程、語文學科目標、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確定為這樣而不是另外的內容,是特定價值觀篩選的結果,體現著特定價值取向。例:作為一門學科的中學語文,也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體裁看,從題材看,從語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負載的思想情感內容看,語文課程處處閃爍著人類文化的燦爛光輝,要充分利用它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3、用你自己教學的例子,談談你是如何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常規過程規定為“引導、探究、運用”三個階段。我認為教師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教給學生,而是在于使得學生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于使學生采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對語文學習過程是怎樣施加積極影響的,而主要調動學生的語感能力,還有調動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常與學生交流談話。從而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任務和過程方法,4、根據教材第80頁《從三到萬》的教學案例,為它設計出教學目標,并簡述所設計的目標的理由。教學目標:全班同學用揣測法閱讀《從三到萬》,必須全部讀懂(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表現程序)設計目標的理由:指導學生讀文章,幫助他們讀懂,從而獲得某種知識無疑是重要的。但對語文教學來說,更重要的還不在于“懂”和“知”這個結果,而在于“怎樣懂”“怎樣知”這個過程這篇語文的學習特點是:結合故事講道理,敘議結合的寫法,做為一名教師當然可以通過講解深入本落實重點,但在這堂課上,學生的理解不僅得之于深入的閱讀而來自他們親身的實踐和體驗。5、舉例論述閱讀的心理本質。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閱讀的性質,會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釋。從微觀看,閱讀具有多重性質,是一個特定環境下、特定讀者與特定讀物相互作用的行為系統,是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的統一,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的統一,言語操作技能與言語心智技能的統一,是一種審美實踐。具體來說,第一,閱讀是吸收,是從書面言語中提取信息,作出闡釋,并汲取精神的滋養。這一點是閱讀的本質特征。讀者自身是一個物質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種物質材料進行閱讀,記錄或保留閱讀的過程和結果。閱讀通過吸收精神營養,培育和鑄造人的精神世界。第二,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讀者先用視覺感知文字符號,然后,運用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將感知的材料進行加工,把經過理解、鑒別的內容歸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識結構中,貯存起來,根據需要隨時提取并加以運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閱讀、理解是個性化的活動。第三,閱讀是一種言語操作技能。例如朗讀時的發音和控聲、停連和重音、語氣的把握、節奏的變換、手勢的輔助等;又如眼動的方式、眼停的次數、閱讀本位的變換、視覺廣度的寬窄等。第四,閱讀美文和文學作品也是一種審美實踐。首先是因為讀物是一個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等方面的美學因素。其次是因為在閱讀美文和文學作品過程中,讀者需要親自經歷一系列完整的審美心理活動,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讀者的審美意識系統。三、分析題設計實例:《魯迅自傳》教學設計《魯迅自傳》教學設計問題①聯系該教學設計具體分析“閱讀教學是多向度的對話”這一基本屬性。首先我們要理解和掌握“閱讀教學是多向度的對話”的理論內涵。閱讀教學過程具有活動和對話的兩大基本屬性。即閱讀教學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不同于一般的個人閱讀,而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時空條件限制的集體性的教育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服務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憑借班級集體開展的。閱讀具有對話的品格,是一場多向度的對話,即它是學生、教師與作者的對話,是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是課堂情境中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之間的對話。這位教師的“《魯迅自傳》教學設計”符合閱讀教學的對話屬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對話的開展,有目標,有步驟,可操作,便于實施。問題②該教學設計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思路和方法,請對此作出自己的評價。對這個問題,有兩個點要抓住:一個是教學目的,一個是教材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相關闡述中,說道:“當代初中學生,理應走近這位偉人,進而更好地繼承魯迅精神,高揚魯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氣,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和綜合國力而努力奮斗。這應該是學習《魯迅自傳》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還有一處這樣說道:“這篇全文不到千字卻記載了50年經歷的自傳,如用一般閱讀分析的方法,補充相關材料,幫學生理清作者思想發展的脈絡,解說寫作特點,估計效果不會太好。因此筆者建議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驟進行教學……”這兩段文字,體現了教師具有非常明確的教學目的,是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選擇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教師對教材做了相當充分的基礎分析,是根據教材的特點選取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說明了教師對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這兩點,正是確定教學方法和執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們具體分析他所設計的教學步驟,可以看到都是僅僅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在操作的。問題③如果你來對此課進行教學設計,你準備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這個小問題是督促大家聯系案例和自身實際進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作業2輔導一、簡答題1、如何理解寫作活動的兩個轉化?一是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轉化。作文構思完畢,就是動筆作文了。就要經歷一個心理過程——由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在這一過程中,往往要反復思考,認真地擇詞、用句,思考著怎樣才能把所要表達的事物表達清楚。這是一個使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趨向于準確和嚴密的過程,同時也是選用恰當的詞、句等語言形式過程,是發展思維和運用語言的統一。二是模糊思維到具體思維的轉化。在作文(記敘文、說明文)動筆時,學生的心理還要完成另一重轉化——把模糊的印象變得形象化、具體化。這時,場面、環境、形象、聲音、色彩、質地……甚至氛圍,一切都要呈現在頭腦里。不僅有豐富的想象,而且還伴隨著異常活躍而豐富的情感活動。理解寫作的兩個轉化,可以使我們知道學生的作文過程是一個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直覺思維,興趣、情感和認識活動,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了活躍的創造的過程,從而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從事作文教學。2、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特征是什么?(1)發展性。這是與新課程理念的核心“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相一致的。(2)整體性。整合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與能力”三個維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其整體性不僅有利于學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提高其人格素養和生存能力。(3)操作性。圍繞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主要反映活動的過程和步驟,主要用于指導實際操作,它說明做什么?怎樣做的知識,用于指導操作。4、語文陳述性知識的教學應該注意什么問題?(1)向學生呈現足夠數量的有關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中抽取它們共同的本質特征;再以準確的語言歸納出一個命題,揭示出概念的定義。(2)突出概念的本質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質特征。(3)

恰當地運用反例。反例傳達的信息有利于學生在辨別中加深對概念定義的理解。恰當地運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質特征對獲得概感念的干擾。(4)

引入變式進行比較。變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質方面的變化。(5)

在言語實踐中運用概念。運用概念是知識的具體化,可使概念得到鞏固和深化。5、語文學科多媒體課件設計一般要考慮哪些問題?①樹型結構——指妥善安排課件內容的組合關系,讓別人能清晰理解腳本各部分內容的結構關系。②呈現方式——指內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圖片,還是用音頻,用視頻,用動畫來呈現。這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內容“整合”上的應用。③呈現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現方式的可控性,模擬學生的認知程序,對有關資源內容與師生互動方式進行初步整合(進一步的整合是在應用中),以求提高課堂認知活動的質量。④拓展選擇——指利用信息數據的巨大存儲功能,利用網頁技術的靈活性,從語文學習的實際出發,在不同層次、不同維度上對資源內容進行整合。6、簡述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A語文專業知識: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學和文學、語文教育史

B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語文學科教育學。C自然科學知識。

D社會科學知識。二、論述題1、結合你的作文教學實踐,談談應該如何進行作文指導。作文指導包括審題指導和寫作過程指導,應該聯系作文幾個階段的心理分析來把握學生寫作心理,運用正確適宜的方法指導學生作文。(1)審題的指導。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導學生審題。①審讀圈點法。②結構分析法。③題目補充法。④比較辨題法。(2)寫作過程的指導。當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是缺乏寫作欲望,不想說、無話可說、說不好。所以寫作過程的指導,首要的是要自覺運用心理規律來進行教學,要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想說、有話說。可如下指導:①運用聯想的規律指導作文。這里要處理好媒體的選擇和教師語言如何“搭橋”這兩個問題。②按照認識規律來指導作文。③運用頭腦風暴法來指導作文。這實際上是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度對話,產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誘發和激活學生的智慧情感、靈感的方法。運用頭腦風暴法要注意圍繞一個特定話題展開討論。2、舉例論述表達與交流心理的特點。表達與交流心理的特點是臨場性、敏捷性、體態語的運用、運用語音表情達意。應該說,通過對教材第六章的學習,大家對于幾方面特點的具體論述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關鍵在于請大家引進一些實例進行論述分析,這樣設計作業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語交際這個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課題上面多思考一些,借機反思、總結一下自己或身邊的行為案例,加深認識,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效率。3、語文知識內容的構成包括哪些方面?請舉例論述。語文知識的內容的構成包括以下幾方面。社會的語言/言語規律。包含語言規律和言語規律兩個方面。②他人的言語經驗。語文教科書中有大量的經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就是一種知識。③個體的言語規則例:略4、聯系語文教學改革實踐,論述語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①促進綜合效應。②拓展選擇空間。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參與條件。⑤擴大共享范圍。此外,還可以從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法過程的角度,從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養成學生良好價值取向的角度,進一步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與有效整合的課題。5、用實例具體論述如何才能完善語文老師的素質結構。熱愛科學,提高科學素養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力求教育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教學科研能力例:略三、評析題1、《我的作文批改》是評論一位老師堅持采用面批的形式進行作文批改,可以這樣評論:①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實質上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流活動,是一種對話。當面批改,可以在近距離的當面交流中溝通感情,形成一種難得的氛圍,達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更有利于這種對話的深入,從而收到實效。②體現了教師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實踐。《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里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那么,“改”文章的主體是誰呢?葉圣陶先生曾明確指出:“‘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這位教師通過面批,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習作中的不足,引導學生自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個培養、訓練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統過程,從這里面,學生能夠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和策略。③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心理細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師尊重作文教學個性化的特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我們今天的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我們的教學,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實際上,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每人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應該承認差距,在課堂上的時空中,不可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筆批,也難以達到雙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則***彌補了課堂教學和筆批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種原因平時少有機會發表意見、難得與教師交流的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有機會與教師溝通。

④體現了教師熱愛教學、認真投入的專業精神和工作態度,教師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的行為成為學生最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學生的求知欲望、求實學風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各位學員完成這道題時,我們除了要求大家寫出評論,還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來在小組或網上交流,完成了這一步,才算完成了這個作業。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綜合運用相關理論,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考,就這樣的案例進行分析評論,這樣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另一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網絡技術發布和獲取信息并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養以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終身學習能力,也是我們開放教育課程學習應該達到的教學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完成作業,絕不是無意義的,請大家充分認識這一點。2、《我用演講鼓動學生發言》,可這樣來分析這位教師的教學實踐帶給我們的啟迪:(1)教師抓住了當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訓練、課堂發言消極被動的教學頑癥,想方設法進行突破,顯示了很高的專業素養和敏銳的研究眼光,而這正是語文教師專業化成長、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為語文特級教師必不可少的素質。(2)教師富有勇于探索、創造性進行語文教學的可貴精神,并且善于發揮自身特點,開展了富于創意和能收到實效的教學。我們從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這位教師富有激情、善于雄辯、比較詼諧,語言具有邏輯感和很強感染力以及鼓動性,根據自己的這些優勢,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講激發學生的發言熱情,以“約法三章”來鼓動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們說,語文教學是非常需要創造力、體現個性風格的教學,是一種富有個人生命特質的創造性活動,那么,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是否可以從這位教師似乎“別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種啟發,在面對各種語文教學難題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營造一個生機勃勃的語文教學環境呢?(3)非常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瞄準癥結,一針見血,以激情點燃學生的勇氣,注重動機激發。針對課堂上學生不發言的頑癥,這位教師并沒有簡單化地來對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針見血地分析和列舉了種種不發言的心理和行為,并針對這些現象采用組建“課堂發言敢死隊”這種極富挑戰性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發言動機。課堂發言是口語交際教學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知道,根據需要理論,學生口語交際的動機源于以下需要:①言語交往需要。②言語的求知需要。③言語的啟智需要。④言語審美需要。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作業3輔導《登岳陽樓》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②通過學習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并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③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④背誦本詩。2、過程與方法①小組合作探究。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②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③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學習重點〗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學習難點〗“坼”“浮”字妙處的理解。〖學習課時〗一課時〖學習過程〗一、導語設計在必修三這一冊教材中,我們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明確: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意境: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二、朗讀背誦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2、教師作誦讀提示。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3、學生朗讀背誦。先教師范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三、知人論世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四、初知意象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本詩。示例: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五、置身詩境過渡: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六、緣景明情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比較: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多媒體顯示:“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斗麗搜奇者尤眾。‘……莫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雄壯如在目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金玉詩話》)教師提示:“吞幾云夢”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意思是杜詩的境界比孟詩要寬廣得多,孟詩中的視野僅及于長江北岸的云夢澤,而杜詩則擴大到了吳楚兩地,甚至把整個宇宙都包容了進去,這樣的境界假如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寫不出來的。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坼、浮)你能說說這兩個詞的妙處嗎?(可與“列”“映”比較)“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這兩句寫景,有沒有表現作者的情感?(對洞庭湖的禮贊,對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前三聯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么這一聯則是直接抒情。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啊。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時的杜甫呢?他是“窮也胸懷天下,胸懷百姓”啊,他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你們還從他的哪些詩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齊聲背誦《登岳陽樓》吧。從意象、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①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②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③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多媒體顯示:“嘗過岳陽樓,觀子美詩,不過四十字耳,其氣象閎放,含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極其筆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