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蘆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1_第1頁
14我要的是葫蘆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1_第2頁
14我要的是葫蘆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1_第3頁
14我要的是葫蘆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1_第4頁
14我要的是葫蘆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我要的是葫蘆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我要的是葫蘆》教案

【教學目標】

1.復習11個生字,會寫“想、盯、言、鄰、治、怪"6個字。

2.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聯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聯系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探究葫蘆都落了的原因

【教學難點】

懂得葉子和葫蘆的關系,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教學準備】

1.字卡。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練讀兒歌,復習生字詞。

藤上綠葉和白花,花謝掛了葫蘆娃。

每天盯著葫蘆看,葉上蚜蟲悄悄爬。

鄰居好言來提醒,感到奇怪不治它。

沒過幾天蚜蟲長,葫蘆慢慢都落啦。

2.游戲引入,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讀詞語。

“摘葫蘆”游戲:出示多張葫蘆圖片,每張圖片上有一個詞語,學生讀準后可成功摘下。

一棵葫蘆藤上花謝蚜蟲

過渡: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為什么最后卻一個也沒得到?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我要的是葫蘆》!(板書:我要的是葫蘆)設計意圖:此環節復習了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檢查了學生識字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在趣味活動種回憶學過的知識。

二、問題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務

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結合圖片和視頻,簡單說說葫蘆凋落的原因,體會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2.探究活動

(1)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知道了葫蘆的變化過程。(出示課文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思考:分別對應的是課文的哪個自然段?從這些自然段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預設1:第一幅圖對應的是第一自然段,從這一自然段我不僅知道了葫蘆最初長得很好,而且知道了葫蘆的生長過程,還有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和期待。(板書:對葫蘆的喜愛和期待)

預設2:第二幅圖對應的是第四自然段,在這一自然段。我知道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

(2)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二自然段,邊讀邊想一想:那個人看到葉子上的蚜蟲,心里怎么想的?

預設: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師:種葫蘆人的意思是,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兩句話,你發現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預設:第一句是感嘆句,第二句是陳述句。雖然兩句表達的意思相同,但第一句表達的語氣更加強烈,更加突出了那個人認為有幾個蟲子不可怕的想法。

師:種葫蘆的人對看到的蚜蟲滿不在乎,他只關心葫蘆,所以他才無所謂地說:“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師:當我們對什么事情不在乎的時候,也可以用這樣的語氣來說。比如,外面下雨了,明明不打傘就往外跑,邊跑邊滿不在乎地說:“()!”

預設:下點雨怕什么。

師:這個種葫蘆的人,他是怎么說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蘆架前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呢。(出示圖畫)

預設: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盯”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換成“看"?

預設:不能?!岸ⅰ本褪羌性谝稽c看。我從“盯"字知道了那個人滿眼都是小葫蘆,他不看葉子,不看蚜蟲,只看小葫蘆,更能體現種葫蘆人對葫蘆的喜愛,這就是用詞的精妙。

師:是啊,種葫蘆的人只“盯”著葫蘆,不顧其他,還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3)師:這句話中的“賽”是什么意思呢?

預設:比得上;勝過。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希望葫蘆長得又快又大。(板書:希望葫蘆長得又快又大。)

師:種葫蘆的人希望自己的葫蘆比得過大南瓜,用手比一下,南瓜大概有多大?

(引導學生理解:做動作)

師:哇,真是不小啊,“快長啊,快長啊!"這是種葫蘆人熱切的期待,帶著這份期待,請你再來讀讀這句話。

小結:同學們從第二自然段讀出了,那個人眼里只有小葫蘆,認為葉子上的蟲子不可怕?,F在就請大家一起再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吧,你還可以邊讀邊表演。

(3)過渡:就在他自言自語的時候,一個鄰居看見了。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三自然段,找出鄰居說的話。

預設: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師:我采訪一下鄰居,請問你們說這話的時候會是什么心情?急不急啊?

預設:我從“別光盯著”“快治一治吧"知道鄰居特別著急,提醒他趕快治一治葉子上的蚜蟲。

師:那個人又是怎么回復鄰居的呢?

預設: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種葫蘆的人說這話的時候怎么想?他認為葉子上的蟲用不用治?

出示句子: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師生對讀、分組讀,感受不同的語氣。

點撥:雖然兩句表達的意思相同,但第一句是反問句,用“葉子上的蟲還用治”這樣的表達強調了自己認為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的想法,表達的語氣更加強烈。

師:用反問的語氣可以表達肯定的意思。比如,這道題還用講?意思是什么呢?

預設:這道題不用講。

小結:反問句表達的感情多強烈!

師:他聽鄰居的勸告了嗎?

預設:我從“感到很奇怪"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知道了,那個人沒有聽鄰居勸告,因為他認為葉子上的蚜蟲不用治。他不知道鄰居為什么讓他治蟲。(板書:不聽鄰居勸)

師:讀了第二三自然段,我們知道了那個人不治蟲的原因。葉子上的蟲真的不用治嗎?我們來了解一下葉子和葫蘆的關系(出示葫蘆生長的示意圖)

葉子能吸收土里的水分和養料,還能借助陽光制造許多營養,通過葫蘆藤輸送給小葫蘆,小葫蘆有了充足的營養才能越長越大。要是葉子被蚜蟲吃了就不能給小葫蘆輸送營養了,葫蘆就變黃落下來了。(板書:葉枯果落無收獲)

師:你看,長在葉子上的蚜蟲和小葫蘆的生長看似不相干,實際上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此看來,蚜蟲、葉子和葫蘆之間是互相聯系的。

師:種葫蘆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嗎?

預設:種葫蘆的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辛辛苦苦種了葫蘆,到頭來一個葫蘆都沒有得到。

點撥:其實,不只是蚜蟲、葉子和葫蘆之間有聯系,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會孤立存在,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板書:事物之間互相聯系)

師:你想對種葫蘆的人說什么?

做任何事物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多聽別人的勸告。

4.播放情境課文(跟讀版)。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葫蘆凋落的原因,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體悟來讀一讀課文吧。

5.借助詞語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從前細長的葫蘆藤有一天蚜蟲盯著鄰居

沒過幾天落了

預設: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掛了幾個小葫蘆。有一天,他發現葉子上有一些蚜蟲,但他并不在乎,眼睛只盯著小葫蘆。鄰居勸他治蟲他也不聽。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6.假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又看到了葉子上的蚜蟲,他會怎么想?怎么做?這次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請你開動小腦筋,請你開動小腦筋,續編一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吧。

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有一天,他發現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他想起去年的教訓,于是趕緊治蚜蟲,后來小葫蘆慢慢長大了,一個個長得可愛極了,他收獲了很多葫蘆。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理解自然段內容,并根據關鍵詞復述課文,有利于學生正確掌握課文的內容。同時通過故事的續編,加深學生對課文及其道理的理解。

三、書寫指導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書,相信寫字也可以寫得棒棒的。現在我們來學寫本課的生字。它是什么結構的漢字?哪兒容易寫錯呢?怎么書寫才美觀呢?讓我們動筆寫一寫吧。

1.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寫字,全班交流易錯字的書寫。

想、盯、言、鄰、治、怪

點撥:

(1)“想"是上下結構,上長下短。上半部分木的最后一筆變成了點,下半部分“心”略扁,第二筆是臥鉤。

(2)“言"是獨體字,呈倒梯形。第二筆橫最長,下面兩橫較短,三橫之間要等距,“口”稍向內收。

(3)“盯、鄰、治、怪"都是左右結構,“鄰”左右等寬。左半部分第二筆變成點,橫撇從橫中線起筆,右半部分的雙耳旁要先寫橫撇彎鉤,再寫豎。“盯、治、怪"左窄右寬,“盯”字左高右低,橫筆要拉長些,豎鉤收筆靠近豎中線。“治"第四筆撇折的折點在田字格中心的左側?!肮帧钡摹扳?左點低右點高,右上部分的橫撇穿插到左邊豎心旁點的下邊,撇捺舒展開,右下部分最后一筆不要超出撇捺的寬度。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課堂,推薦展示幾位“書法家”的書寫供學生欣賞。(可拍照上傳評比)

點撥:書寫指導的過程中,也可讓學生口頭組詞、造句,檢測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本課要求會寫字,第2課時選取“想、盯、言、鄰、治、怪”6個生字,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結構,明確書寫筆順,做到規范書寫。生字教學歸類分組,詳略得當,具有效率。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了解了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要聯系地看問題的道理,同學們的收獲可真不少!

五、拓展延伸

其實萬事萬物都有密切的聯系,讀讀下面的小故事,你知道啄木鳥和大樹有什么聯系呢?

大樹和啄木鳥

從前,有一只勤勞的啄木鳥常常去森林里給大樹治病、捉蟲。

有一棵大樹卻總是懷疑啄木鳥沒安好心,以為啄木鳥看起來是捉蟲,其實是存心想要破壞自己美麗的皮膚。啄木鳥一次又一次耐心地給他講蟲子的危害,可是都沒有用。

后來,啄木鳥真的不再來捉蟲了。最后,大樹的樹心被蟲子蛀爛了,成了一棵枯樹。

設計意圖:拓展事物之間互相聯系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