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講中古時期的世界
目錄
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
02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
03考點突破?考法探究................................................3
考點一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家治理........................................3
知識點1西歐封建社會.................................................................3
考向1西歐封建莊園.................................................................4
知識點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5
考向2王權的加強...................................................................6
考向3中世紀城市自治...............................................................7
考點二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8
知識點1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8
考向1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10
知識點2拜占庭與俄羅斯..............................................................11
考向2拜占庭的興衰................................................................12
考向3俄羅斯的擴張................................................................13
考點三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14
知識點1中古時期的亞洲.............................................................14
考向1阿拉伯帝國的興起...........................................................17
考向2中古時期的日本.............................................................19
知識點2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20
知識點3中古非洲和古代美洲.........................................................20
考向3古代非洲....................................................................22
考向4古代美洲....................................................................23
04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4
考情清視?目標導航
考點要求考題統計備考建議
選擇題:浙江卷6月、重慶卷、甘肅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復習
2024
卷、山東卷、湖北卷時關注一些命題關鍵詞:中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選擇題:重慶卷、北京卷、江蘇卷、世紀、封君封臣制、莊園經
家治理
2023湖北卷濟、莊園法庭、農奴制度、
(3年13考)非選擇題:福建卷王權強化、城市自治、等級
君主制、議會制度、教會專
2022選擇題:遼寧卷、海南卷、山東卷
權、宗教倫理、法律至上、
羅馬法復興、日耳曼法、英
選擇題:安徽卷
2024
中古歐洲的法律、教化、文美法系、大陸法系、基督教
非選擇題:江蘇卷
化與社會治理
文化、騎士文學、市民文學、
2023選擇題:江蘇卷、福建卷、遼寧卷
(3年5考)莊園法庭、拜占庭帝國拜占
2022無
庭文化、俄羅斯文化、阿拉
2024選擇題:北京卷、湖南卷伯帝國、伊斯蘭教、奧斯曼
拜占庭與俄羅斯
選擇題:天津卷、湖北卷、浙江卷6帝國、大化改新、幕府統治、
2023
(3年7考)月、全國新課標卷《源氏物語》、高麗王朝、亞
2022非選擇題:海南卷歐民族大遷徙、班圖人、阿
克蘇姆王國、瑪雅文明、阿
選擇題:浙江卷1月、江蘇卷、遼寧
2024
茲特克、印加文明、“浮動園
卷、浙江卷6月
地”、《天方夜譚》、印度教、
中古亞洲1、非洲與古代美洲選擇題:海南卷、湖南卷、福建卷、
2023
(3年6考)瑪雅文化、象形文字,復習
浙江卷1月
時多關注。
2022無
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
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2、認識各大洲的區域性影響,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中
古法律與教化、西歐文化
中古西歐的法律激化、文化與社會治理一
時.官員選拔、基層治理
期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
的
拜占庭與俄羅斯一形成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帝國
世
界
中古時期的亞洲一阿拉伯、奧斯曼、南亞和東亞
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
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一
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中古非洲和古代美洲一古代非洲、古代美洲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考點一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家治理
知識點1西歐封建社會
一、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
(1)建立: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產生。
(2)特征:封君封臣制、莊園與農奴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
二、封君封臣制度
(1)內涵: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2)義務: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3)影響: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
分裂割據。
三'莊園與農奴制
(1)莊園:
①歷史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
②土地類型:
a.領主的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b.農民份地是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自耕自收。
c.莊園中的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2)農奴制度:
①農奴和農民: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
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
②領主: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考向洞察I
考向1西歐封建莊園
【典例】(2023?江蘇卷)1289—1304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
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
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
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
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古時期的西歐。材料表明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并且
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可知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的訴訟時往往強調
情理而非法律,這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穩定,C項正確;根據所學莊園法庭以維護莊園主的利益為宗旨,不
是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民之間的訴訟,所以得不出莊園法庭主要處理莊園主
和農民的糾紛,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莊園法庭的裁決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訓練】L13世紀時,西歐莊園領主不再親自監管農奴耕種領主自營地,而是和新開發的土地一樣,
向農奴收取租金。農奴通過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剩余的產品,或能變得富足一些以贖買人身自由。這反映出
()
A.商品經濟催化莊園經濟解體B.農業生產力出現了重大突破
C.領主放松對農奴的經濟剝削D.莊園經濟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題意可知,13世紀的西歐莊園中,莊園的經營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甚至農奴可
以贖買人身自由,這些都導致了傳統莊園經濟的解體,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歐莊園經濟的異化,并
沒有體現生產力的重大突破和莊園經濟出現實質性改變,排除B、D項;領主依然向農奴收取租金,不能說
明放松了經濟剝削,排除C項。故選A項。
【變式訓練】2.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
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更重要的是,盡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
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這本質上反映了()
A.農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B.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
C.中古西歐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D.農奴不再依附于農奴主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材料表明莊園的農奴和之前的奴隸相比,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
打發,而是有一些自主性,表明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農奴在土地上的權益,不
能整體說農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A項;根據所學中古西歐始終是封建社會社會制度,未發生根本
變化,排除C項;農奴只是和之前相比在土地上有了一些自主性,但還是依附于農奴主,排除D項。故選B
項。
知識點2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一、王權集中
(1)西歐王權的衰落:
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
②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2)西歐主要王權國家
①英國: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
②法國:法國國王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
得到強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
(3)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城市自治
(1)城市的興起(背景):
①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
(2)方式: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自治權。
(3)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
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三、教會專權(教權高于王權)
(1)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2)政治: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3)精神:教會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4)基督教的影響:
①使西歐社會形成三大階層:僧侶、騎士、農民;
②造成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③強化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④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
【知識拓展】:王權與教權關系的演變
時間王權與教權關系簡述
王權期望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以
5至n世紀互相利用,互為依存強化王權;教會期望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
以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
11至13世紀相互斗爭,教權高于王權教會權勢膨脹,王權相對衰微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支持,王權
13世紀以后相互斗爭,王權上升、教權衰微
得到加強
【歷史解釋】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史料一: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遲而發展快,不僅是由于社會經濟勃興的推動和市民的奮斗,而且還得益
于它找到了合適的盟友王權的支持。城市與王權結盟,使得在封建割據的夾縫中生長起來的城市增強了力
量,更有能力與封建領主的侵逼和社會經濟運行不暢的困難作斗爭,在艱難竭蹶之中成長壯大,使城市工
商業得以發展興盛。同時,這樣的聯盟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促進了西歐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封建割
據的歷史進程,并導致了西歐政體的演變。
——摘編自黃健榮《中古西歐城市與王權的盟友關系》
史料二: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由于種種原因,對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
整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
「美]朱迪斯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
品經濟并存。
(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
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
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
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
族文化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考向洞察JJ
考向2王權的加強
【典例】(2024?浙江卷6月)12世紀下半葉英國建立正常的巡回審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來越多的重
要案件從郡長手中抽走,納入自己手中。……他們侵入到貴族領地內,甚至侵入到獨立于郡法庭或百戶區
法庭之外的特許領地和莊園,審查它們的決定,干預它們的判決”。這些做法意在()
A.確立法律至上原則B.擴大王室領地C.瓦解封建莊園制度D.強化國王權力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2世紀下半葉(英國)。根據材料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巡回法庭是英國國王在地方設置的法院,
巡回審判制度使國王的權力深入到地方,強化了國王權力,D項正確;巡回審判制度是強化國王權力,并
非確立法律至上原則,排除A項;巡回審判制度并不能擴大王室領地,排除B項;巡回審判制度與瓦解封
建莊園制度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訓練】1.中世紀的歐洲I,只有領主,沒有國家。領地是領主的私有財產,國王無權干涉。農民只知
領主,不知國王……中世紀歐洲還存在一個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跨國教權,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統
治體系。據此可知()
A.中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領袖就是教廷B.中世紀的歐洲史是王權與教權的斗爭史
C.教廷的統治是從屬于世俗王權的D.領主的統治是完全獨立于國王的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中世紀歐洲還存在一個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跨國教權,教廷有一個獨立于
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可知中世紀歐洲王權與教權存在沖突,B項正確;據材料中世紀“教廷有一個獨立于
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可知,教廷不是民族國家領袖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
統治體系,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各級領主一般都是國王層層分封的結果,不可能完全獨
立于國王,排除D項。故選B項。
【變式訓練】2.12世紀以來,西歐各國的君主們積極吸收羅馬法中伸張君權的原則,并以此來制定實體法;
城市參照羅馬法中的民法原則,形成了城市的商業法規,逐漸排斥封建的莊園法、習慣法,間接打擊了地
方割據勢力。這反映出()
A.封君封臣制度的鞏固B.君主集權的加強
C.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D.羅馬法體系完善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工商業繁榮,封
建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根據材料中“伸張君權”“實體法”可知,西歐各國的封建君主通過立法來加強王
權;根據材料中“排斥”“打擊了”可知,這變相地促進了君主的集權,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
君封臣制度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中古中后期,西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尤其是工商業的發展,
對封君封臣制度起到了瓦解作用,排除A項;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14—15世紀,排除C項;根據材料
中“吸收”“參照”可知,西歐借鑒羅馬法制定新的法律法規,排除D項。故選B項。
考向3中世紀城市自治
【典例】(2024?甘肅卷)13世紀,巴黎大學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級神職人員)掌握授予教師執教
資格的專有權。之后,教皇頒布諭令,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
執教資格。執教資格授予權的變化表明,巴黎大學中()
A.教師擺脫教會管控B.教師行會地位上升
C.主事權力徹底廢除D.世俗自由風氣盛行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3世紀(法國)。根據材料“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
教資格”,可知,巴黎大學的執教資格授予權從主座教堂主事掌握到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這說
明巴黎大學中教師行會地位上升,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教師行會的地位提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權力有
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師擺脫教會管控,這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主事權力是下降,不是徹底廢
除,排除C項;材料只能得出教師行會地位上升,不能由此得出世俗自由風氣盛行的結論,排除D項。故
選B項。
【變式訓練】1.1293年,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制定《正義法規》,禁止有惡名的貴族家族成員擔任政府官
職,規定長老會議為最高管理機關,由7個“肥人行會”各選代表1人和14個“瘦人行會”共選2名代表
組成,未加入行會的勞苦大眾則無任何政治權利。這一法規()
A.顯示了基層社會對正義的追求B.推動了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C.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D.反映了歐洲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13世紀的佛羅倫薩市民階層取代了貴族
階層,由市民階層組成的行會成為最高管理機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佛羅倫薩
城市興起,城市取得自治,推動了市民階層壯大的興起與壯大,有利于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
D項正確;基層社會對正義的追求與材料“未加入行會的勞苦大眾則無任何政治權利”等信息不相吻合,
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王權的加強有利于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正義法規》不吻合,排
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訓練】2.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手工業行會往往通過市政當局阻撓外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活動,
又嚴格規定本行業的制造工藝、產品規格、原料的質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并不許在行業內部進
行分工。這些規定()
A.強化了西歐城市的自治權B.嚴重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
C.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D.限制了自由貿易觀念傳播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歐洲)。從題干中可看出,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手工業行會通過對外來工商業者和本地手工
業者的限制,來反對和壓制行業競爭,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c項正確;自治權是相對于封建領主或教
會管理而言的,題干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中的行會規定是為了限制競爭,此時的行
會并未嚴重阻礙城市經濟發展,排除B項;此時還未形成自由貿易觀念,排除D項。故選C項。
考點二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
知識點1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
一'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法律
中世紀早期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國編纂的一批成文法,是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
②教會法: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
中世紀后期:英美法系(普通法系):①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
兩大法系的初判。
步形成②12世紀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普遍法在英國逐漸形成。
③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大陸法系(民法系):13世紀以后,法國王權加強,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
成熟。
(2)宗教倫理與教化
①發展: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②評價: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二、中古西歐文化(選必三)
(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
(2)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圣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
很大影響。
(3)文學藝術:《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素材;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
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
(4)意義: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
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三、官員選拔: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自己的親信為官;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
四、基層治理(選必一)
(1)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
判,裁決糾紛。
(2)城市: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解釋】11——15世紀歐洲的羅馬法復興運動?
史料:公元1135年,《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被發現。這部偉大的手稿一經問世,就從意
大利逐漸擴展到西歐各國,形成了各國學者研究、學習和采用的羅馬法復興運動的歷史現象,由此促進了
羅馬法的迅速傳播。羅馬法取代了教會法和習慣法,并促進了西歐各國法律體系的統一,同時也拉開了近
代西方法學發展的帷幕。
摘編自敏振海《中世紀西歐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及其影響》
(1)復興原因:在于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
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
展變化的需要。
(2)歷史影響
①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羅馬法的運用,使商品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力量不斷加
強,同時也推動了王權的加強和擴張,這都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
②促進了法學的發展,以研究《羅馬民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
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
③為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提供了思想武器。近代自然法學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是17、
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武器。
【歷史解釋】中古時期基督教會對西歐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影響?
史料:教父和中古早期的教會學者熟悉希臘古典文化,他們大多數人認為研究古典文化對他們理解《圣經》
有幫助……贊成編寫教授古典文化的教科書……9-11世紀的西歐文化人……最強烈的自覺意識是進一步
改造古典文化,把它變成封建教會進行宗教活動和封建國王治理國家的工具……猶太人不僅向西歐介紹阿
拉伯文化,而且把不少阿拉伯文譯本希臘古典著作轉譯成拉丁文.....法學、醫學和神學成為學完“七藝”
后進一步的專業課程。再就是大學的興起。……中古西歐大學有程度不同的自治權……大學多從教會學校
起源,特別重視神學,學校教師享受神職人員待遇,受教會控制較嚴。
——摘編自吳于等《世界史?古代史編》
(1)基督教會成為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經院哲學被用來構建基督教理論體系,這孕育了歐洲近
代科學思維方式。
(2)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學校除了教授神學與拉丁語法,也意識到日益增長的邏輯能力培養的需要。在教授
經院哲學的社會學校里,講師會重點傳授推理的重要方法,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了辯證理性的思維方法。
考向洞察Jj
考向1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
【典例】(2023?江蘇卷)1289—1304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
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
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
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
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古時期的西歐。材料表明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并且
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可知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的訴訟時往往強調
情理而非法律,這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穩定,C項正確;根據所學莊園法庭以維護莊園主的利益為宗旨,不
是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民之間的訴訟,所以得不出莊園法庭主要處理莊園主
和農民的糾紛,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莊園法庭的裁決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訓練】1.在12世紀以前的歐洲,非理性的舉證方式廣泛流傳一一乞求神靈,由神的意志來決定的
“非理性或泛神論式”的斷案方式被稱為“神判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場合進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
堂、國王的莊園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審判的人通常是國王委派的官員和教士。這反映出中世紀歐洲
()
A.司法深受羅馬法學的影響B.教權與王權的權力平衡
C.莊園法庭是基層治理主體D.司法實踐帶有宗教色彩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的神判法本身就是基于神靈的意志來做出裁決
的,而且在特定的宗教和世俗場合中進行,這明顯反映了當時司法實踐帶有宗教色彩,D項正確;雖然羅
馬法學對歐洲法律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神判法更多地是反映了宗教而非羅馬法學的特點,排除A項;神判
法雖然涉及了教士和國王委派的官員,但這并不等同于教權與王權的權力平衡,排除B項;材料中提到了
國王的莊園作為神判法的場合之一,但并未提及莊園法庭是基層治理主體,排除C項。故選D項。
【變式訓練】2.判例法的近代化是在法官、當事人、律師的共同參與下得以完成的。即使是在大陸法系,
《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也大多是法學家,他們是以學者身份而不是以官員身份參與法律起草的。西方法
律的上述特點()
A.確保了法律程序公正B.導致法律體系缺乏權威性
C.增強了立法的獨立性D.體現了法律淵源的多樣性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影響題。依據材料時間
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無論是判例法,還是大陸法系,立法者均與權力擁
有者適度分離,這體現出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機關相對于行政機構的獨立性,立法的獨立性得以增強,C項
正確;“確保了”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學家、律師等專業人士的影響,這加強了法律體系
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排除B項;材料說的是法律制定者的身份,并非法律淵源,排除D項。故選C項。
知識點2拜占庭與俄羅斯
一、拜占庭帝國
(1)興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2)經濟: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3)文化成就
①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②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其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合稱《羅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
③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其羅馬式穹頂而聞名。
【歷史解釋】拜占庭文明的特點?
史料一:俄羅斯直接從拜占庭那里繼承了東正教神學傳統,包括神學的主題、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學是
隨著作為一種信仰的東正教以及東正教文化一起傳入俄羅斯的。
——摘編自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俄羅斯東正教神學》
史料二: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
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俄羅斯始終努力追趕西方,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
無法阻擋來自亞洲的東方文化。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在俄羅斯占據的歐亞地緣空間發生碰撞,歷經漫長的
發展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歐亞文化。
一摘編自李英玉《俄羅斯文化的歐亞屬性分析》
特點: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
(1)拜占庭文化直接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多文化。
(2)拜占庭文化具有開放性,即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寬容和對發展相對落后民族的開化啟蒙。
(3)拜占庭文化還具有宗教性和世俗性結合的特征。教會文化和世俗文化作為兩大主流文化歷經曲折,最
后走上共同發展的道路。
二、俄羅斯帝國
(1)興衰:9世紀,建立基輔羅斯:16世紀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1547年,伊凡四
世加冕沙皇。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2)文化
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對俄羅斯的專制統治、
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成就: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
考向洞察I
考向2拜占庭的興衰
【典例】(2024?湖南卷)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
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
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6世紀末(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
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可知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會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這說明拜占庭帝國
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項正確;拜占庭帝國的法律不屬于大陸法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拜占庭
帝國的法律會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北方族群文化并沒有占據主流地位,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拜占
庭帝國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某些習慣法,習慣法并沒有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排除C項。故選D
項。
【變式訓練】1.12世紀下半葉“拜占庭人不再投身戰場了,他們己經把作戰的事情都交給雇傭兵了”,因
為拜占庭人認為作戰這種暴力行為是不文明的,殺戮只能由野蠻彪悍且不講信仰和道德的雇傭兵去從事。
這種觀念()
A.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B.促進了帝國文化繁榮
C.推動了境內民族的融合D.改善了與鄰國的關系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2世紀下半葉(拜占庭)。根據材料“拜占庭人認為作戰這種暴力行為是不文明的,殺戮只能由野
蠻彪悍且不講信仰和道德的雇傭兵去從事”可知,拜占庭人認為作戰是野蠻的、不文明的、不道德的,而
且自己不參加戰爭了,這無疑會助長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A項正確;鄙視武力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從事文
化工作,排除B項;這種觀念帶有民族歧視,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C項;拜占庭人自己不從事戰爭,但
依然讓雇傭兵在作戰,與改善鄰國關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變式訓練】2.查士丁尼在位時期規定,拜占庭帝國境內婦女的嫁資受到法律保護,妻子在離婚時享有絕
對的嫁資返還請求權,理由是“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查士丁
尼此舉()
A.提高了婦女在繼承權方面的地位B.蘊含了對平等的樸素追求
C.適應了拜占庭帝國社會發展需要D.緩和了貴族和平民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由題干中“婦女的嫁資受到法律保護”“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
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等信息可知,查士丁尼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益,有利于緩和社會
矛盾,維系統治,C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婦女的財產權,沒有體現婦女的繼承權,排除A項;“平等的樸
素追求”與材料“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不符,排除B項;材
料主旨“拜占庭帝國社會的發展需要”,而“貴族和平民的矛盾”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考向3俄羅斯的擴張
【典例】(2023?天津卷)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進獻的書籍記載了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的情況。
書中說由于拜占庭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使得皇帝無法抵抗入侵;奧斯曼君主則按照功勛而非血統
選拔官員和將領,并采取嚴厲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集中體現上述內容的是()
A.創立中央行政部門B.沒收教會所有土地
C.實行特轄領地制度D.打開國門學習西方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俄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有人認為奧斯曼君主按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
將領,拜占庭貴族們自私和對國家不忠導致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結合所學知識,特轄領地制是俄國沙
皇伊凡四世在位時,于1564年開始推行的一項打壓大貴族,加強君權的措施,這與材料中的“貴族們的自
私和對國家不忠”“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相符,C項正確;材料沒有創立中央行政部門的相
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教會,排除B項:據材料“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按照功勛而非血
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可知是找出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打擊貴族的措施,“打開國門學習西方”與打擊貴族、
加強君權無太大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訓練】L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主要生活在森林、河流、沼澤和湖泊邊上,以矛、盾和弓箭為武器,
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由此推斷,當時東斯拉夫人的生活狀況()
A.孕育東歐漁獵文明B.體現民族好戰性格
C.處于氏族公社階段D.打破原始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相符合。在氏族公社階段,社會通常是由
各個家族組成的,而決策往往是通過集體討論和投票來做出的。這表明東斯拉夫人可能處于這種社會組織
階段,C項正確;雖然東斯拉夫人生活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但僅憑這些信息無法確定他們是否特別孕育
了漁獵文明,這個說法過于籠統,排除A項;然他們使用了矛、盾和弓箭作為武器,但這并不足以證明他
們具有好戰性格。這些武器可能只是用于自衛和打獵,排除B項;描述中提到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
這實際上是一種民主制度的體現,而不是打破它,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訓練】2.10世紀以前,基輔羅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結構。10世紀末,由希臘和羅斯的建筑師共
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陸續建造了多個同名的圣索菲婭大教堂,它們的基本結構與東歐傳統教堂類似,
都由三個側廊、四道間墻和一個穹頂組成。這說明基輔羅斯()
A.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強化B.教權與王權的二元并立
C.是東西文明交往的橋梁D.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0世紀末(俄羅斯)。根據材料”由希臘和羅斯的建筑師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陸續建造了多
個同名的圣索菲婭大教堂,它們的基本結構與東歐傳統教堂類似”及所學可知,俄羅斯在接受基督教前,
基輔羅斯教堂由希臘工匠建造,之后建造新的圓錐頂、柱狀的圣索菲亞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
筑和藝術的結晶),這說明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D項正確;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皇
帝,采取了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A項;在西歐封建制度確立和發展過程中,基督教會與世俗
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阿拉伯
帝國是東西文明交往的橋梁,排除C項。故選D項。
考點三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
知識點1中古時期的亞洲
一、阿拉伯帝國
1、背景:
①7世紀前的阿拉伯半島,多部落并存,長期混戰,生產停滯。
②人民渴望統一,伊斯蘭教應運而生。
2、伊斯蘭教的形成
①時間:7世紀初
②創始人:穆罕默德
③經典:《古蘭經》
④主張:宣揚信仰唯一的神一一“安拉”,宣揚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①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到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4、阿拉伯帝國建立過程: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穆斯林軍隊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
占領兩河流域,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邊境,并擊敗了唐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
區。同時戰勝埃及,橫掃北非,到8世紀中期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1)政治制度:
①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
②最高統治者阿里發(意為先知的繼承者)掌握國家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大權;
③下設官僚機構輔助:宰相協助阿里發統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與文告;財政部負責收支。
(2)經濟繁榮: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較快發展。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都城巴格達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繁榮:
①表現: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經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
想領域取得重大成就。
②原因:
a.統治者重視知識,并采取招攬各民族優秀人才的政策;
b,開放寬容的態度;
c.地處歐、亞、非洲交界處,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阿拉伯人不斷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華,并加以創造改
進。
③特點: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
④影響: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歐洲的文化發展等。
【歷史解釋】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地位?
史料一: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
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
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
摘編自馬克直主編《世界文明史》
史料二:奧斯曼次子奧爾漢(1324—1360年)統治時期,初步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一些基本制度。奧斯曼
帝國的制度深受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和塞爾柱國家的影響,以伊斯蘭教為立國的基礎,《古蘭經》是一切
權力和法律的最終根據。奧爾漢開始使用蘇丹的稱號,蘇丹是國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領袖。奧爾漢任命
其兄阿拉丁為維齊(宰相),下設大法官,財政官、掌璽大臣、近衛軍團長、海軍司令等,這些官員為國務
會議(迪萬)的成員。
一呂嘉《世界中世紀政治史》
(1)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繼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發展,開拓創新)。
(2)歷史地位: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
西歐文化的發展。阿拉伯帝國各族人民,不僅創造了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復
興與發展,并且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阿拉伯人無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的美譽。
二、奧斯曼帝國
1.奧斯曼帝國
①建立過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到16世紀后期,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②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蘇丹,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③經濟狀況:15—16世紀,都城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棉制品項目投資與風險評估考核試卷
- 砼結構施工中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那一幕初二語文作文
- 家居紡織品的品牌形象塑造與市場競爭力考核試卷
- 電動機制造中的智能物流系統應用考核試卷
- 精衛填海初二語文作文
- 糖批發市場競爭力分析考核試卷
- 毛皮制品加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考核試卷
- 上海高三語文秋天作文
- 管道連接技術考核試卷
- 建筑電工培訓課件
- 中班語言課件《章魚先生賣雨傘》
- 2023年成都市錦江區九年級二診語文試題(含答案)
- 感染性疾病臨床診療規范2021版
- 2023年承德縣小升初英語考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DL-T 748.8-2021 火力發電廠鍋爐機組檢修導則 第8部分:空氣預熱器檢修
- 2023年中石油職稱英語考試通用選讀
- GB/T 7705-2008平版裝潢印刷品
- GB/T 22864-2009毛巾
- GB/T 15923-2010鎳礦石化學分析方法鎳量測定
- 廣西玉林市容縣十里中學九年級化學 酸堿鹽復習課件 人教新課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