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5:文言文閱讀
(2023?全國?統考新高考I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用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日:“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
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
以先之。''仲尼聞之,日:“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賞矣。
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
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
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
遏奸改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附目:“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
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射目:”乃者趙、韓共并知氏,
趙襄子之行賞,先加曇牛而后有功。韓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
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
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
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
測淵,嚎大道而不悟,信號無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
(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射:即孔射,孔子八世孫。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
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
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
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
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鮑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船對此深感失
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5.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答案】1.CEG2.B3.C4.(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
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5.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
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
難道不像是真的嗎?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子?難一》中的“仲
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
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
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加以批駁,這就是
“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
其前應斷開。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用法,二者用法相
同。正確。
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相同。
C.正確。
D.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
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
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
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附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是欺詐之言,由
“何以明其然?”引出子船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
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
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
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船便是用這一事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
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事,讓我的國
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
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
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
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
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
現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射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常探索他
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
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
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
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
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笫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
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
“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
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
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
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
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
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
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3?全國?統考新高考n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十?寬廣之地。聞鼓則進,用拿如土,無有不勝。法日:
“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北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目:“君遠涉吾境,而
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近
水,英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日:“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
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泗水。玄、琰進兵大戰
北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日⑶:"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
以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
《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日:'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
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界。’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
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丕亦雕土里故旦無術通符豎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
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犯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
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日:“然。得失事跡,足為
萬代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6.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
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泗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觀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
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泗水之南,
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
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
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0.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泗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6.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口是也。7.B8.D9.(1)
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
(2)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10.①苻堅不能認
清形勢,缺少智謀。②苻堅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這種人就是這樣的。
“欲”的賓語是“勝敵”,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問題,表示對對方的看法或態度不太
肯定,故此應獨立成句。所以“勝敵”后應斷開,“乎”后應斷開;
“焉”用在句末,此處表陳述語氣,因此“焉”后應斷開。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
B.錯誤。“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說法錯誤。“金”指“祉”,古代軍中樂器,作戰時擊之為收兵信號。而“刁
斗”是古代行軍之器具,白天煮飯,夜間敲擊巡邏防衛。
C.正確。“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詞,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數量詞,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
同,正確。
D.正確。句意:慕容垂卻沒有殺。/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唐太宗認為“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得失
事跡”指的是李靖所解說的苻堅擁兵百萬卻在泗水之戰中落敗和吳漢與劉尚分屯、合擊取得勝利的事件。因
此,是苻堅和吳漢的戰例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而并非只是吳漢的戰例。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卻”,動詞,后退;“周旋”,動詞,輾轉、追逐;“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
(2)“出奇”,出奇制勝;“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詞,這;“相變”,變化。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問“苻堅甚處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
不亦難乎”來作答,指出了苻堅在與謝玄的作戰中戰敗的原因,即苻堅已然被困卻不明局勢的“無術”,沒有
智謀。
當太宗問李靖前代古人誰擅長根據實際情況“兵有分聚”時,李靖肯定了吳漢善于分兵合圍的做法,明確指出
了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跳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
進攻的能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時,不能與敵軍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作戰
場。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鋌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兵法說:“指揮大部隊作戰,
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并臨溯
水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大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國境內,卻臨水列
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
戰,不是很快樂嗎!”苻堅的部將都說:“應該憑借泥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
方兵少,(只有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苻堅說:“只管退兵,讓對方軍隊渡河,(乘其渡河之際)
我們以數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他們。"苻融(苻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后退,不
料部隊因后撤而混亂不能控制。在這時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渡過泗水。謝玄和謝琰
揮軍激戰于泗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材料二:
唐太宗問:“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李靖回
答說:“古代的戰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謀的人戰勝沒有智謀的人,一些有微小長處的人戰勝沒有長處的
人,這些人哪能談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謝玄在配水擊敗了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
的緣故。”太宗命侍臣揀出《謝玄傳》閱讀后,說:“苻堅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
堅載記》說:‘(測水之戰時)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軍隊獨能保持完整。苻堅率領千余騎投
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了苻堅,慕容垂卻沒有殺。’從中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而唯
獨慕容垂的軍隊得以保全,可見苻堅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經很明顯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
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就是這樣的。”太宗說:“戰爭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視
適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跡中,有誰擅長此道?”李靖說:“苻堅指揮百萬大軍卻在配水戰敗,這是他能將
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導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開駐扎,相隔二十里,公孫述前來攻打
吳漢,劉尚出兵與吳漢合圍,從而大敗敵軍,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擊的結果。”太宗說:“是這樣。吳漢
戰例的得失,足以成為后世萬代的借鑒。”
(2023?全國?統考全國乙卷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禍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
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
之日:“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日:“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
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日:“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冬
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曰:“諾。”盛黃
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
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日:“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中3十
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今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華像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
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
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日:“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
釐負羈日:“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間,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
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
無禮蒞之,此所以簞州也。
(節選自《韓非子?十過》)
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曾傷G君H不如殺之。
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
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曹君
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
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仲仲,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
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
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釐負
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照。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
(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
【答案】ILBFG12.A13.D14.(1)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
第一個了。
(2)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
“遇之無禮”的主語是“君”,“禮”是“無”的賓語,賓語后斷開,且“彼”代指“晉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語,“彼”
前斷開,所以B處斷;
“彼”是主語,“有時”是狀語,修飾謂語“反國而起兵”,這中間不可斷開,且“若”和下一句“即”構成“如果……
就會……”的假設句,“即”前斷開,所以F處斷;
“傷”是名詞,意為“禍害”,做“為”的賓語,后面斷開,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語,所以G處斷。
故斷句處為:BFG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以及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意思相同”錯誤。“窮冬烈風”的“窮”意思是“深”,“窮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現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
B.“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來進去。
句意:大約十年。/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C.正確。
D.“絕世無雙”的“絕世”,冠絕當代。
句意: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姿才超眾,天下無與倫比。
故選A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D.“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錯誤,文中“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
戮”意思是“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是讓曹君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由重耳自己殺掉
示眾,且并沒有說要“大開殺戒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無禮”,無禮之人;“首”,第一個。
(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狀語后置句,應為“于壺盛黃金,以餐充之“,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
裝滿;“加璧其上”省略介詞“于”;“遺”,送給。
參考譯文:
過去晉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過曹國,曹君趁他脫去上衣時偷看他的駢肋。釐負羈和叔瞻在前侍奉。
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兵,那就
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曹君不聽。釐負羈回家,臉上不高興,他的妻子問他說:“您從
外面回來,帶著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負羈說:“我聽說,有福輪不到,禍來牽連我。今天國君召見晉
公子,待他沒有禮貌。我夾在里面,因此不高興。”他的妻子說:“我看晉公子像大國的君主,他的隨從
人員像大國的相國。現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曹國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
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您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區別開呢?”負羈說:“好吧。”就在壺里盛上黃金,
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公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留飯而謝絕收璧。晉公子從
曹到楚,從楚到秦。到了秦國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說:“過去晉獻公和我結交,諸侯沒有不聽說的。
獻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繼位的兒子不好,我怕他會讓晉國的宗廟得不到打掃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
長此下去不變樣,就不符合與人交往的原則了。我想幫助重耳讓他回國,怎么樣?”群臣都說:“好。”穆
公因而發兵,革車五百輛,同一規格的馬二千匹,步兵五萬,幫助重耳回到晉國,立為晉君。重耳登基三
年,就發兵攻打曹國了。于是派人告訴曹君說:“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又派人
告訴釐負羈說:“大軍迫城,我知道您不會反抗我。請在您住的巷門上做好標記,我將據此下達命令,使
軍隊不敢去侵犯。”曹國人聽到后,率領他們的親戚去依附釐負羈住地的有七百多家。這就是禮的作用。
所以,曹是小國,夾在晉、楚之間,君主的危險就像疊起來的蛋,卻用無禮來待人,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
因。
(2023?全國?統考全國甲卷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
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
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日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
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日:
“《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日:“古
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法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羯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
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蜩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
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日:“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
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俘尊?”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
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日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日:“毛之《傳》
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敕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聿志'者也。是可以無去
取乎?”其學《春秋》,日:“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日:“圣人之意,
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目:“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
《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1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
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
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
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親則能抑制住
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
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雖
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
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的《傳》《箋》
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
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
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汝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
(2)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
【答案】15.BDG16.D17.B18.(1)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
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
(2)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
“之”是代詞,指代前文“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的內容,“母異之”主謂賓齊全,B后
應斷開;
"日”是“說”的意思,習慣上"曰"后即D處斷開;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飾的是“知孝養”,“如此”是“這樣”的意思,從語意上看,這是周母感慨兒子對
自己的關心程度竟然到了這樣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處應斷開。
故BDG處需要斷句。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
B.“何怨”是賓語前置的用法,應為“怨何”。“安在”也是賓語前置,應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
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二者的結構是相同的。
C.正確。
D.錯誤。《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館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
意思不同。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有慢己者,
必厚為禮以愧之”,“慢”是“輕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堯卿是對輕慢自己的人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
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故選B。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注然",流眼淚的樣子;“是”,如今、現在;“復”,還、再;“……乎”,反問句,……嗎。
(2)“邑”,名詞,縣;“察”,考察、訪查;"第”,只是。
參考譯文:
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
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
《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
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
懂得孝順贍養我。”堯卿后來果然贍養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
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
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
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
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
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
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
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
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紜就靠
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
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
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
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
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
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
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
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
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對于三傳的異同,他都有所取舍,
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
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
(2023?福建漳州?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日:“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日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
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仆射蕭璃進目;“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
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太宗日:“不然,周既克殷,務弘仁義;
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可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
(節選自《貞觀政要?辨興亡》)
材料二:
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弟也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目:近古之
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
萼。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
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
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
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
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
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福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
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絹素而正先帝之過;發倉凜,
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
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節選自賈誼《過秦論?中》)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當此囚之回時?專叵]威回定回功@安回危田之U]本因在回于此矣
2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指趁著,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
B.抑,而且,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抑”字意思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位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稱帝位。
D.弊,困乏、疲憊,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興利除弊”的“弊”字意思不同。
21.下列對材料二有關內容的概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朝王室的權力衰微,天子的政令得不到執行,諸侯紛爭引發戰事不斷,導致民生凋敝,秦國的統一可
以說是順應百姓的意愿。
B.秦始皇貪婪卑鄙且獨斷專行,不施仁政,焚毀文書,施行嚴苛刑罰,以欺詐和武力統治天下,在遭到反
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義。
C.賈誼認為,如果秦始皇能以史為鑒,效法先朝來治理政事,縱使后世秦王驕奢淫逸,秦朝也會安穩,不
用擔心國家會傾覆危亡。
D.秦二世即位,天下百姓都對他實施新政滿懷期待;對勞苦百姓而言,吃穿用度較易滿足,但他卻沒抓住
這個時機施展政治才干。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
(2)發倉氟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
23.對秦失去天下的原因,蕭璃、唐太宗和賈誼三個人有什么看法?
【答案】19.CGK20.B21.B22.商紂王不行正道,天下人對此感到痛苦,所以八百諸侯國
沒有約定而會合在一起。
(2)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來賑濟孤兒、孤老以及處境困窘的士人。23.①蕭瑕認為,秦在六國沒有
罪過的情形下侵占他們的國家,其政權得不到百姓的普遍接受;②唐太宗和賈誼的看法相似,都認為秦國
平定天下后,以欺詐與暴力的手段統治天下。
【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在這個時候,保住威權穩定功業,安定和危敗的根本,就在這件事了。
“當此之時”是時間狀語,獨立存在,“時”后斷開;
“專威定功''省略主語“秦始皇”,并列短語共同陳述主語,獨立成句,可在“功”后斷開;
“安危”是“本”的定語,“安危之本”是下一句的主語,可在“本”后斷開,以突出強調主語,“在于此矣”是“安危
之本”謂語。
故需要加句讀處為CGKo
2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文中句意“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后者句意“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
B.“意思相同”有誤。文中“抑”解釋為“而且”,表遞進,句意“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抑本其成敗之
跡,,的“抑,,解釋為“或者、還是”,表選擇,句意“或許探究他的成敗的根源”,與文中“抑”的意思不同。
C.正確。
D.正確。文中句意“軍民疲憊”,后者句意“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除去各種弊端”。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義”錯誤。原文“先詐力而后仁義”,是說秦始皇施行欺詐和暴力而不顧仁義。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苦”,意動用法,對……感到痛苦;“故”,所以;“期”,約定。
(2)“發”,打開;“振”,通“賑”,賑濟;“窮困”,指處境困窘。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對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蕭琨認為是“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即秦國依靠才智與武力
奪取天下,不被百姓認可。
對此,唐太宗不太認同,認為是“秦既得志,專行詐力”。即秦國達到目的以后,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
材料二中,由“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
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可以看出賈誼認為秦始皇奪取天下和守護天下的方式沒有差別,都采
用了欺詐和武力的手段,所以孤立無援,滅亡很快就到來了。可見,唐太宗和賈誼的看法相似,都認為秦
國平定天下后,以欺詐與暴力的手段統治天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之亂,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
衰微,就吞并了六國。他們取得天下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國運長短如此懸殊呢?”尚書右仆射蕭璃回答
說:“商紂王暴虐無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諸侯不約而同地來與周武王會師,討伐紂王。周朝
雖然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完全是倚仗智詐暴力,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漸吞并諸侯的。雖然同是平定天下,
人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卻不一樣。”太宗說:“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后,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到目
的以后,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
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里吧!”
材料二:
秦滅周,吞并天下及各諸侯,面南背北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么會像這
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后,天子的
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
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
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
在于此了。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
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
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
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
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
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
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
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才能的表現。這就是說勞
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
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后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里
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
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
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
自身;滿足萬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
(2023?福建福州?福建師大附中校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古者學士之于六藝,射能弧矢之事矣,又當善其揖讓之節。御能車馬之事矣,又當善其驅馳之節。書.
非能肆筆而已,又當辨其體而皆通其意。數非能有凄而已,又當知其用而各盡其法。而手多之威儀至于三
千,六樂之節文可謂微且多矣。噫!何其煬且勞如是!然古之學者必能此,亦可謂難矣。
然習其射御于禮,習其干戈于樂,則少于學,長于朝,其于式備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黨有庠,于
鄉有序,于國有學,于較有師,于視聽言動有其容,于衣冠飲食有其度,幾杖有銘,盤桿有戒。在輿有和
鸞之聲,行步有佩玉之音,燕處有《雅》《項》之樂。而非其故,琴瑟未嘗去于前也。蓋其出入進退,便理
左右,接于耳目,達于其心者,所以養之至如此其詳且密也。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蓋樂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樂》”。
昔舜命夔典樂,教胄子,目:“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則樂者非獨去邪,又所以教其
性之偏而納之中也。故和鸞、佩玉、《雅》《項》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豈虛也哉!
(選自曾鞏《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有刪改)
材料二: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舉土友人因宣聲教弓[久天樂之丕知甚疾之在他也。
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舒然以
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
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嘆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其能聽之以
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德國精神與文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宿州學院《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聯合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地方教學名師課堂》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學方法論與解題研究》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莆田學院《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外國語大學《病理形態學診斷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鄒平市一中學2025屆高三4月月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公司股權轉讓居間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個人宅基地轉讓的協議書
- 妊娠期母體變化講解
- 2025年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競賽試題及答案
- 衛星網絡管理與運維-深度研究
- 五星級酒店餐飲部管理制度大全
- 2025年紫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中作文素材積累:15個“小眾又萬能”的人物素材
- 2025年春新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11 浪花
- 《某小區深基坑支護設計》8100字(論文)
- 水利工程信息化項目劃分表示例、單元工程質量標準、驗收應提供的資料目錄
- 2025年日歷表含農歷(2025年12個月日歷-每月一張A4可打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