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背景下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研究 -以北京市DL社區為例_第1頁
老齡化背景下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研究 -以北京市DL社區為例_第2頁
老齡化背景下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研究 -以北京市DL社區為例_第3頁
老齡化背景下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研究 -以北京市DL社區為例_第4頁
老齡化背景下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研究 -以北京市DL社區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齡化背景下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研究——以北京市DL社區為例一、問題提出老齡化是新世紀社會政策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1999年,我國提前步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及以后,人口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曹獻雨、睢黨臣,2018);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預計,2050年我國六十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83億人,八十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08億人。在農村地區,人口基數大且大量勞動力轉移向城鎮,導致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同時,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家庭的養老功能顯現出弱化的趨勢,機構養老也難以承擔養老服務供給的主導角色。農村老年群體多類型、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難以被滿足(穆光宗,2016)。隨著養老服務供給實踐的推進,社區養老服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多元主體參與模式開始顯現。2016年,“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2019年,“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被列入政府工作任務。2020年,“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等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老齡化事業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多元主體共同發揮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供給模式。在此背景下,我國各地開展了有關農村服務供給的探索與實踐,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互助福利院等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相繼出現。這些服務模式能夠為農村地區老年人提供何種服務呢?是否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呢?公共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家庭等主體在其中又發揮了何種作用?多元主體間如何能夠形成更優的治理路徑,保障社區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呢?本研究將基于福利多元理論的視角建立分析框架,對北京市通州區DL社區進行實地調研的,以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例,理清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模式,探究公共部門、公社會組織、營利組織、村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多元福利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優化路徑,旨在提出一些具有價值的政策建議。文獻綜述(一)國外研究綜述英國于1989年頒布《社區照顧白皮書》,其中明確定義道:“社區服務是指提供適當程度的干預與支持,幫助老年人盡可能自主掌握生活,為其家庭成員提供日間照料、暫時托福等服務,以社區服務為基礎擴大照料范圍,甚至提供居家照顧服務。”國外學者圍繞多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展開豐富研究:在服務內容上,Meredith(1993)指出社區養老服務應包括生活照料、醫療服務、心理慰藉、文藝娛樂活動等內容。Susan(2022)則認為應包括社區應老年人提供日間托管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福利機構照顧、教育設施等多項服務類別。在服務路徑上,Alan(1982)提出社區養老是“由社區”、“在社區”、與“和社區一起”三種路徑的結合,其中“在社區”是指即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同時能獲得到來自公共部門、社區、社會組織及親戚鄰里的支持與照料、“由社區”是指老年人享受的服務源于公共部門、社會組織、社區及親屬等主體,“和社區一起”指服務者在獲得養老機構、社會組織等專業主體支持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社區養老服務;Prieto等(2012)指出社區養老服務分為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兩種,前者源自公共部門、運營組織等主體,后者則源自老年人的親戚、朋友、鄰居等;Sherry(2003)明確指出社區養老需要多元主體共同體參與,要充分整合利用社區內外各種資源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在主體參與上,Hillel(2005)指出,在養老服務供給中,公共部門占據主導地位,兼具顯著優勢,政府在調控照顧資源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應該為社區照顧發展提供更多支持。Heilbronerrl(1962)認為,社區養老服務是公共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加大力度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到服務供給中去;這些供給主體不僅包括公共部門,也來源于市場參與、社會組織的支持(Verhoestk,2010)。隨著社會形態的演進與發展,多元主體的內涵越發豐富,其中社區這一主體作用受到關注與重視,以社會力量的形式承擔起社會福利供給的重要功能(Andrewr,1978)。(二)國內研究綜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中的界定,社區養老服務是指“主要面向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無力照顧的社區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具體來看,包含日常照料類服務、醫療健康類服務、精神支持類服務、法律援助類服務等多項內容(程翔宇,2019)。國內大量學者研究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這一主題:首先,一些研究強調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必要性與重要價值,提出構建多元參與的養老服務機制、實現社區養老服務的復合供給是應對老齡化的有效措施,更是我國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必然趨勢(徐倩、周沛,2016;姜玉貞,2019)。其次,一些研究則探討了多元主體的權責問題及優化路徑,指出社區養老服務治理結構與供給模式之間存在沖突(王震,2018),社區養老服務多元主體之間功能性、角色性沖突也對服務供給效果產生影響(彭青云,2019);賀薇(2020)指出我國養老服務供給存在主體結構協調性發展缺失的問題,提出應合理界定各主體責任邊界,優化參與服務主體的結構規劃及制度安排,推進相關企業、社會組織的發展。再次,一些學者著重研究了不同主體發揮的作用與參與路徑,一些學者指出公共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并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在市場發揮配置資源作用的同時,還應推進社會組織發展,形成多元主體協調共治的局面(姜玉貞,2107)。一些學者則認為營利組織、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產生積極作用(高紅,2011),如降低社區養老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等(祁峰、譚麗萍,2015)。一些學者強調了老年人、居民、家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助行為能夠提升養老服務效率、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公共部門的負擔,另外,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文化、提升敬老愛老意識具有重要價值(杜智民、康芳,2020)。一些學者通過實地調研分析具體案例,進行經驗總結與建議提出,潘鴻雁(2010)以上海市徐匯區養老服務為例,探究政府、社會、市場三方參與公共服務的優化路徑;王振波,吳湘玲(2017)以武漢市為例,探討多主體參與聚合型養老服務模式的服務內容、運行機制等,并研究多元福利主體如何實現整合與協同;姜玉貞、宋全成(2019)以RHLJ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案例,研究社會養老服務福利供給局限性及成因,并指出多元主體治理水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另有一些學者專注于研究農村地區養老服務多主體參與,班濤(2017)對多元主體合作配合、協同參與的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進行研究,指出來源于公共部門與社會組織的資金具有重大支持效果,還應提升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與素養水平;李兆友、鄭吉友(2016)、范鈺淼(2018)等學者指出不僅要堅持政府主導、廣泛發揚民間組織與社會組織作用的路徑,還應當關注農村社區老年人互助行為與社區村民的支持。這將有效提升養老服務供給效率(孫海婧、李實,2021)。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們圍繞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開展了豐富的探討,然而這些研究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且少有研究結合福利視角探討多元主體的參與路徑。本研究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福利多元理論為理論基礎,分析多元主體社會福利供給特征,結合北京市DL社區養老供給狀況,探究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公共部門、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優化路徑與政策建議。(三)基于福利多元理論的框架建立1986年,在福利危機的大背景下,Rose和Shiratori(1986)率先指出國家、市場和社會是一個社會的整體福利供給者,三者之間互相作用,形成完整的福利供給框架;Evers(2005)發展了Rose的理論,對國家、市場和社會的性質和功能進行深入闡釋,將三者組成的整體稱為“福利三角”。Johnson(1986)將志愿部門引入到三角模型中,他指出,非盈利機構、互助組織等也有能力提供社會福利;Wolfenden(1999)強調了志愿組織能夠發揮的作用,認為社會福利供給應趨向多元化。至此,福利多元理論的分析框架基本完成,即公共部門、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組織、非正規組織是社會福利的共同承擔者。國內學者也對福利多元理論展開深入研究,肯定其理論價值:彭華民(2006)將福利三角模型看作一種宏觀分析范式,能夠用以指導社會政策和福利制度的運行;田北海、鐘漲寶(2009)則指出應在國家、市場、社區、民間社會的思維框架下開展分析,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社會成員的福利需求;何子英(2009)、姜麗美(2010)則分別肯定了西方社會福利制度對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意義。據此,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多元福利主體應包括公共部門、企業、社會組織、村民個人等主體,其中公共部門既包括制定政策、提供資金的上級政府部門,也包括社區中的基層政府組織。基于福利多元理論建立分析框架:圖1分析框架1.上級政府部門:不僅是政策的引導者、服務模式的規劃者、服務主體的激勵者,還應對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進行權責邊界與經濟收益的劃分;在實踐中主要發揮資金支持與監督糾偏兩項功能。2.基層政府政府:應盡力整合社區內資源,為企業、社會組織等服務供給主體提供支持;同時,通過宣傳、激勵等手段,提升居民參與到社會福利供給的積極性。3.企業:參與社區服務供給項目、提升服務供給效率的同時,為老年人提供精準的、優質的服務。既要實現盈利的目標,也要兼顧社會福利的供給,應同時關注到經營性與公益性。4.社會組織:作為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社會組織應明確自身的職責和使命,提升專業化程度,擴充志愿服務者隊伍,積極參與到福利的供給中去。5.村民及老年人: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非正式支持,一方面,村民能夠為福利供給貢獻力量,另一方面,老年群體之間的互助行為也有利于福利作用發揮。三、我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現狀與問題(一)我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現狀1.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關注度不斷提高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成為學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在農村地區,人口基數大、勞動力大量轉移向城鎮、家庭功能弱化等原因導致老齡化問題更顯嚴峻。在此背景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則愈發重要,這一議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構建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在政策的指導和支持下,各地公共部門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實踐,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數量逐漸增加、覆蓋范圍日益擴大。2.農村老年社區服務覆蓋范圍日益擴大社區服務是養老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效的社區服務能夠提升其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農村地區社區養老服務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截止2020年底,國內社區綜合服務機構和設施總計51.1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數量高達29.1萬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數量為20.8萬個,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65.7%。總體來看,農村老年社區服務機構數量顯著增多,養老服務的覆蓋范圍日益擴大。3.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實踐探索愈發廣泛在政策的推動與指導下,全國各地積極推進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實踐與探索,互助福利院、居家養老中心、社區服務驛站、日間照料中心等不同形式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逐漸登上歷史舞臺。比較典型的案例包括:寧波地區提出“1+1+X”模式,第一個1是指專業服務人員隊伍,第二個1是指的是社區開放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X是指建設完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金華市探索出“統分結合”模式,圍繞“五個一點”展開實踐,實現“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江門市以社會組織、鄰里互助為支持為主導,從分利用社會資源與政府支持,形成“政府+社會組織+社工+義工”的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大田縣、新余市等多個地區也在探索建設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總體來說,各地出臺大量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有關政策文件,社區養老服務也受到了越多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在政策引領下嘗試引入了多元主體的參與并取得一定成效。(二)我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現存問題盡管社區養老服務已經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提升的空間,社區養老服務存在一些供給與管理上的不足之處。在我國的農村地區,這些問題甚至更為突出。1.多元主體參與協同不足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和協同,然而其中蘊涵著相當多的問題。多元供給主體間的協同比較孱弱,服務主要由鄉鎮政府與農村社區協同供給,而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主體和發達的社會性組織參與。具體來說:首先,政府部門存在“缺位”與“錯位”兩種情況,即政府大包大攬地完成所有供給,或未進行有關的支持、管理與監督,這兩種情況都是低效的;其次,營利性組織存在輕視社會責任、福利供給的問題,如果未能獲得預期經濟效益,企業在供給服務上會出現態度消極的情況。接下來,社會組織的資源、規模都是有限度的,大多數農村社區并未出現社會組織的身影;最后,基層政府組織對社區養老服務態度并非十分重視,村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對社區養老服務缺乏認識,也未受到激勵主動參與到其中。2.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盡管我國農村地區社區養老服務已經初現規模,但是仍然存在著供給不足、供給無效、供給不精準等一系列問題。首先,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量十分龐大,但是受制于多元主體協同的不足,社區能夠為老年人供給的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其次,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因個體特征、家庭經濟狀況、社區福利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異質性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加。當前,傳統政府主導型供給體制并不利于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供需均衡,甚至很有可能導致供給無效、供需失衡的問題。最后,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多類型、多層次且多樣化,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在對象甄別、內容供給、保障支撐等方面存在非精準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農村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的表達渠道及響應機制也應被重視起來。3.社區養老服務資金不足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資金基本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我國縣鄉政府承擔著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職責,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予以支持,但很難實現精準扶持。同時,財政撥款是有限的,僅僅依靠單一渠道資金來源很難滿足農村社區老年人的服務需求。除此之外,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財政資金的配套政策具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配置狀況及服務效果也缺乏有效的監督與準確的評估。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在整合社區資源、拓寬資金渠道、優化資金配置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四、北京市通州區DL社區案例分析本研究關注所選案例的代表性,通過實地調研與深入訪談,能夠觀察、分析并充分挖掘田野事實。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多主體參與路徑依然是一項有待探索與研究的課題,案例研究能夠反映現實困境,并提供問題解決的思路。本研究選取北京市通州區L鎮DL社區及其養老服務驛站進行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基于以下三個層面的考慮,(1)領先性,DL社區是L鎮最先運行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之一,曾被通州區區文明辦報道事跡并表揚;(2)代表性,能夠反映當地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運營狀況;(3)可進入性,能夠獲得有關案例資料。表1深度訪談對象訪談對象機構/身份訪談時間WYQDL社區村委會書記20220219JSM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負責人20220221PWH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工作人員20220221PYRDL社區老年人20220225TMDL社區老年人20220225ZQQDL社區村民20220228(一)DL社區基本情況及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介紹1.DL社區基本狀況DL社區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社區面積達4.1平方公里,總戶數為178戶,總人口370人,60歲以上村民達123人,占比33.1%,老齡化程度相當嚴峻資料來源:《DL社區戶籍信息簿》資料來源:《DL社區戶籍信息簿》DL農村社區為老年人提的服務包括以下三類:(1)在健康衛生領域,社區帶領老年人進行一年一度的免費體檢,在附近社區衛生院完成。(2)在生活補貼方面,60歲以上老年人享受110%月度補貼費,多領取一份生活必需品,包括米、面、油;在特定節日,60歲老年人能夠獲得由社區出資購買的禮品,包括購物卡、食品等。(3)在老年人患有重大疾病時,社區會委派專人前往附近工廠進行募捐活動,獲取資金資助老年人;然而近年來,附近工廠陸續搬遷,這一項服務已經消失。表2DL社區養老服務內容服務類型具體內容健康衛生一年一度免費體檢,由社區衛生院承擔生活補貼額外補貼費、生活必需品及節日禮物等特殊服務針對有需求者,舉辦募捐籌資活動總體來說,DL社區并未針對老齡化這一現實問題進行探索,老年人享受到的社區養老服務種類極其有限,未能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2.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介紹(1)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立的政策背景2016年,北京市出臺《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提出將社區原有托老所和老年活動站等資源進行整合、以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養老服務體系基礎的意見。《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指出,至2020年,北京市共建設養老服務驛站1000家以上。2019年,通州區民政局出臺《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按照“設施政府無償提供、運營商低償運營”思路,政府將公有設施無償提供給社會組織與企業,積極建立健全區、鄉鎮、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此政策背景下,DL社區積極響應,建立社區服務驛站,于2021年5月正式運營。(2)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情況及基本服務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由Q公司進行運營。Q公司與通州區政府關系良好,負責該區多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工作,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服務項目收費共計三種渠道。DL社區養老服務負責人在社區中租賃一處面積約為一百平米的房產,進行場地規劃與裝修;雇傭三名村民作為工作人員,在這個過程中,村委會和村民的參與是極其有限的。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于2021年5月開始運行,主要提供兩類服務,其一,用餐服務,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可持老年卡前往驛站食用早餐,收費一元錢,這項服務得到老年人的積極響應,在最繁忙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接待一百位左右老人就餐,驛站支持送餐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其二,休閑娛樂功能,驛站中設計一部分空間專供老年人休閑,老年人能夠到驛站中閱讀、交流、進行娛樂活動等,工作人員負責維持基本秩序。總體來說,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能夠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種類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村民們對此熱情很高,樂于接受驛站的服務。表3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供給服務服務類型基本內容生活照料付費一元可享用早餐,支持送餐服務休閑娛樂閱覽室可供老年人休閑娛樂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面臨問題與最終結局圖2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結局資料來源:作者自繪然而好景不長,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場地租賃、工作者工資等費用均由Q公司支出,且通州區區政府的財政補助資金并未按時發放。負責人的應對措施是,將早餐服務費用提升到三元錢。DL社區老年人的養老金收入是比較微薄的,他們對這種漲價行為十分不滿,毫不買賬。隨著時間推移,前往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就餐、休閑的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少。驛站內的工作人員主要工作是準備餐飯,在就餐人數急劇減少的情形下,他們也被遣散,僅僅一個月之后,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基本處于停運的狀態。目前,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已經荒廢。村民們對此持惋惜的態度。除去DL社區之外,筆者走訪了附近三家社區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發現不僅僅是DL社區情況不理想,有些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驛站甚至從未實現過運營。(二)DL社區養老服務供給問題福利多元主義強調公共部門、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非正規組織共同供給社會福利;在政府的主導之下,多部門共同承擔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然而實際上,我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主體參與面臨著嚴峻困境。圖3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主體參與圖資料來源:作者自繪1.公共部門責任缺位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公共部門包括上級政府部門與基層政府組織。前者的責任在于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資金支持與服務監督,后者應整合社區內外資源,為運營組織提供支持,還應培育社區內部助老風尚、鼓勵村民為老年人提供非正式支持。然而在本案例中,公共部門嚴重缺位。首先,DL社區養老驛站關閉的直接原因是資金不足,北京市政府提出“設施政府無償提供、運營商低償運營”的原則在實際運營中落實并不到位,根據驛站負責人的表述,上級部門確實予以政策性的指導與關懷,但是在資金支持上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其次,在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運營過程中,上級政府部門并未進行有效的監督與考察,在驛站關閉后也未有進一步舉措;最后,基層政府組織對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這一議題上關注較少,未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整合,在驛站運營困難時未采取有效措施,同時根據調研結果,DL社區村民并未接收過養老助老有關的教育。2.營利組織運營僵化在社區養老服務這一領域,營利性組織兼具盈利性與公益性兩項特質,在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精準化養老服務的同時,應盡可能實現收支相抵甚至有所盈利,僅僅依靠政府資金來支持運營是不夠的。在本案例中,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運營Q公司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Q公司的運營較為模式化,負責人僅運用企業資金和政府資金,并未嘗試將運營“盤活”,如能嘗試與基層政府達成合作關系、尋求基層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或者引入社會組織的支持、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這將有效降低服務供給的成本;另一方面,Q公司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服務類別十分有限,未能向老年人提供精準化、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其工作人員盡管承擔了部分日間照料的職責,但專業技能與服務水平均有較大提升空間,社區養老服務隊伍建設需要被予以重視。3.社會組織參與缺失社會組織是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輔助力量,能夠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價格低廉、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養老服務。然而在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實踐中,社會組織發揮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在DL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中,社會組織并未參與其中。如能引入社會組織參與服務供給,農村社區老年人將獲得更加專業的服務。4.村民養老意識淡薄老年群體、村民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助行為能夠實現服務效率的提升、非正式資源的充分利用,對分擔公共部門、運營組織等主體的重擔具有重要作用。村民及其家庭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約,缺乏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意識;在基層政府不進行教育宣傳的情況下,村民更加難以實現資源共享與互助行為。在本案例中,根據深度訪談的結果,DL社區村民對于社區養老服務缺乏認識,也不認為自身有能力或責任為老年人供給服務,DL社區老年人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助行為,然而缺乏相應的引導與治理。五、優化多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路徑的對策建議本研究基于福利多元理論的視角建立分析框架,對北京市DL社區進行實地調研,以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例,探究公共部門、公益性社會組織、營利組織、村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多元福利主體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優化路徑,針對不同主體提出了政策建議。如果多元主體能夠實現資源上的互補與參與路徑上的協同,我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均將實現提升。(一)發揮公共部門引導、支持與監督功能在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中,公共部門可分為上級部門與基層組織。公共部門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是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高質量、供給高效率的必然要求。公共部門要厘清自己的職責,加大力度維護養老服務市場的秩序,保障社區養老服務在公益性和福利性連個方向的延伸。對于上級部門來說,一方面,制定、完善、推進社區養老服務政策法規,引導運營商實現有序運營和持續發展,檢查并監督資金運用、服務方式和供給效果,做好養老服務推進、資金運用、服務效果的評估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力度鼓勵社會組織、福利機構等主體進行參與到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中去。對于基層政府組織來說,一方面,貫徹上級部門指導,重視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工作,積極為運營組織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文化、提升村民敬老愛老意識,爭取實現村民與老年群體的資源共享與互助行為。(二)實現企業有效運營與服務質量提升企業運營是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中十分關鍵的環節,其不僅要追求盈利性,更應兼顧公益性。實現運營商的有序運營與積極發展,將顯著地提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效率。首先,運營商在合理運用財政資金的同時,應注重農村社區資本的整合與使用,嘗試獲取基層社區組織的支持與幫助、引入社會組織的參與,這將對社區服務機構的運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其次,運營商應關注到社區養老服務的質量的提升與種類的豐富,農村地區相關服務供給不僅稀缺,水平也未能達到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的程度,老年人的個體特殊性需求難以表達和被滿足,運營商也應關注到服務供給的精準性,而非形式化地依照社區服務種類提供相關服務。最后,在實踐中,企業雇傭的工作者多為年齡較大的村民,缺乏養老專業知識與服務意識,應注重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提升社區服務人員的隊伍建設水平。在這一維度上,公共部門與社會組織也應對社區工作人員服務理念與價值、管理技巧的培訓提供支持與指導。(三)促進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地區服務供給社會組織在養老服務供給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成本較低、專業性較高的社區服務,這在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具有重大意義。社會組織在農村社區養老服務領域參與程度非常低,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多元且迫切。社會組織應關注到農村地區老年人的境況,積極參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除此之外,社會組織有義務培育、支持、發展農村社區養老社會組織,幫助農村地區實現服務的自給自足。(四)鼓勵村民非正式支持與老年群體互助行為村民參與老年人間互助能夠有效支持社區養老服務的供給,源自社區個人的非正式照顧能夠滿足老年人基礎生活需求,也能提供精神支持與心理慰藉。這類主體在實踐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一方面,通過宣傳、教育提升老年人自助互助、共擔分險的意識,提升村民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認識;一方面,建立相互照料的鄰里關系,通過手段激勵村民照顧老年人、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提升村民提供非正式支持的主動性,可探索“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吸納老年人參與社區管理等多種方案。(五)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模式我國現階段養老服務供給面臨著供需矛盾,存在“供給低—需求高、需求高—利用低”等現象。提升農村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效率,需要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多元主體應該認識到,老年人的社區服務需求是多層次、多種類的,在供給側提供質量高、類型豐富的社區服務是不足夠的。在需求側,多元主體應確立需求導向的決策原則,如堅持養老服務需求彈性的原則、堅持“就近養老”需求特性原則等;同時,協同構建有助于強化需求響應的外部環境,健全有助于實現“需求響應”的政策環境,建立老年人表達需求、反饋服務的機制等;最后,提升需求相應的速度并較低實踐成本,多元主體可嘗試引入智能化技術,準確獲知需求并及時響應(盛見,2021)。這將有助于改善社區養老服務供需不均衡的困境,滿足不同地區農村老年人的差異化服務需求,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福祉水平。參考文獻曹獻雨,睢黨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問題研究趨勢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8,32(06):25-30.穆光宗.對人口安全大勢的幾點認識[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v.16;No.82(04):1-11.MeredithB.Thecommunitycarehandbook:Thenewsystemexplained[M].ACEbooks,1993.Communitycare:Thefamily,thestate,andsocialpolicy[M].B.Blackwell&M.Robertson,1982.蘇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區照顧的跨國比較[M].周向紅,張小明,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6-7.Communitycare:Thefamily,thestate,andsocialpolicy[M].B.Blackwell&M.Robertson,1982.Jiménez-MartínS,PrietoCV.Thetrade-offbetweenformalandinformalcareinSpain[J].TheEuropeanJournalofHealthEconomics,2012,13(4):461-490.ChapmanSA,KeatingN,EalesJ.Client‐centred,community‐basedcareforfrailseniors[J].Health&socialcareinthecommunity,2003,11(3):253-261.SchmidH.TheIsraelilong‐termcareinsurancelaw:Selectedissuesinprovidinghomecareservicestothefrailelderly[J].Health&SocialCareintheCommunity,2005,13(3):191-200.Heilbronerrl.TheMarkingofEconomicSocietyEnglewoodcliffs[M].NJ:PrenticeHall,1962:5.VerhoestK,MatteiP.SpecialIssueon‘WelfaregovernancereformsandeffectsinthePost-GoldenAge’[J].2010.RoweA.TheFutureofVoluntaryOrganisations(WolfendenReport),CroomHelm,London,1978.286pp.£6.50[J].JournalofSocialPolicy,1978,7(4):491-493.程翔宇.“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有效嗎——基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檢驗[J].社會保障研究,2019(03):25-32.徐倩,周沛.現狀、進展及趨勢:公共管理視角下關于我國城市社會養老服務研究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89-96.姜玉貞.社會養老服務多元主體治理模型建構與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理論學刊,2019(02):143-151.王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政策分析及治理模式重構[J].探索,2018(06):116-126.彭青云.多元主體視角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路徑探索[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9(03):101-108.DOI:10.14134/33-1337/c.2019.03.011.賀薇.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結構的現狀與優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6):155-165.姜玉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