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X/TXXXXX—XXXX
灘海工程測量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文件適用于灘海油氣田工程設計和施工階段的測繪工作。其內容包括首級平面控制、國家四等及以
下的高程控制、1:500~1:5000灘岸地形測量、水深測量、工程測圖與施工測量、線路測量等。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
件。
GB12319中國海圖圖式
GB12327海道測量規范
GB50026工程測量標準
GB/T12898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
GB/T17798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格式
GB/T20257.1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圖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
GB/T20257.2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圖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圖圖式
GB/T39616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絡實時動態測量(RTK)規范
GB/T50537油氣田工程測量標準
GB/T50539油氣輸送管道工程測量規范
CH/Z3002無人機航攝系統技術要求
CH/Z3005低空數字航空攝影規范
CH/T8024機載激光雷達數據獲取技術規范
CH/T9012基礎地理信息數字成果數據組織及文件命名規則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灘海tidalzone
平均海平面水深小于或等于5m的近海海域至海岸線之間的區域。
3.2
定位positioning
用儀器測定目標(船舶上)所在位置。
3.3
水深測量waterdepthsurvey
測定水面點至水底垂直距離的工作。
3.4
衛星定位測量satellitepositioning
利用衛星定位接收機接收衛星導航系統的多顆定位衛星信號,確定地面點位置的技術和方法,簡稱為
衛星定位。
[來源:GB50026-2020,2.1.1]
3.5
衛星定位高程測量GNSS-leveling
采用衛星定位擬合高程測量或利用區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獲取點位正常高的方法。
[來源:GB50026-2020,2.1.9]
3.6
衛星定位實時動態控制測量realtimekinematiccontrolsurvey
2
XX/TXXXXX—XXXX
利用載波相位實時動態差分測量技術測設控制點的方法。
[來源:GB50026-2020,2.1.3]
3.7
無人機unmannedairvehicle(UAV)
一種由動力驅動、機上無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空器,具有遙控、半自主、自主三種飛行控制方式。
[來源:CH/Z3002-2010,3.2]
3.8
機載激光雷達airborneLIDAR
在航空平臺上,集成激光雷達、定位定姿系統、數碼相機和控制系統所構成的綜合系統。
[來源:CH/T8024-2011,3.4]
3.9
點云pointcloud
以離散、不規則方式分布在三維空間中點的集合。
[來源:CH/T8024-2011,3.5]
3.10
線路帶狀地形圖routestriptopographicmap
沿油氣輸送管道線路兩側一定范圍內反映地形地貌的專用地形圖。
[來源:GB/T50539-2017,2.0.10]
3.11
線路平縱圖pipelinetopographic-profilemap
集成數字線劃圖或數字正射影像圖、縱斷面圖于一體的測繪圖件。
[來源:GB/T50537-2017,2.0.10]
4基本規定
4.1一般規定
4.1.1灘海工程測量繪圖圖式宜采用GB/T20257.1和GB/T20257.2,海域不足部分宜采用GB12319。
4.1.2灘海油氣田廠、庫、站址地形圖和線路工程測量的圖紙資料格式,應符合石油天然氣工業有關標準
的要求。
4.1.3灘海工程測量中使用的測繪儀器、設備的管理應滿足國家相關要求。
4.1.4灘海油氣田工程測量除應符合本文件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
4.2測量基準
4.2.1平面坐標系統宜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當油氣田規劃設計有特殊要求時,可采
用獨立坐標系統,并應與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聯測。
4.2.2高程基準應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
4.2.3深度基準面采用理論最低潮面,高度從當地多年平均海面起算,應給出所采用的深度基準面與1985
國家高程基準的換算關系。
4.3測量精度規定
4.3.1本文件以中誤差作為衡量測繪精度的標準,2倍中誤差作為極限誤差。
4.3.2驗潮站的工作水準點、水準尺零點和海岸高程控制精度應不低于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
5平面控制測量
5.1一般規定
5.1.1平面控制網的建立,可采用衛星定位測量、導線測量等方法。
5.1.2平面控制網的精度等級宜劃分為四等、一級和二級。
5.1.3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應遵循下列原則:
3
XX/TXXXXX—XXXX
a)首級控制網的布設,應因地制宜,且適當考慮網的拓展。當與國家坐標系統聯測時,應同時考慮
聯測方案。
b)首級控制網的等級,應根據工程規模、控制網的用途和精度要求確定。
c)加密控制網,可越級布設或同等級擴展。
5.1.4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應在滿足測區內投影長度變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選擇:
a)可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統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帶平面直角坐標系統。
b)可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帶,投影面為測區抵償高程面或測區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統;或
任意帶,投影面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面或測區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統。
5.2衛星定位測量
5.2.1各等級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技術要求
平均邊長固定誤差A比例誤差系數B約束點間的邊長約束平差后最弱邊
等級
kmmmmm/km相對中誤差相對中誤差
四等2.5~5≤10≤10≤1/100000≤1/40000
一級1~2.5≤10≤20≤1/40000≤1/20000
二級<1≤10≤40≤1/20000≤1/10000
注:最短邊不宜小于平均邊長的1/3。
5.2.2各等級控制網的基線精度應按下式計算。
··················································(1)
式中:22
?=?+(???)
——基線長度中誤差(mm);
A——固定誤差(mm);
B?——比例誤差系數(mm/km);
d——平均邊長(km)。
5.2.3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觀測精度的評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a)控制網的測量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
·····················································(2)
???
式中:?=???
m——控制網測量中誤差;
N——控制網中異步環的個數;
n——異步環的邊數;
W——異步環環線全長閉合差(mm)。
b)控制網的測量中誤差應滿足相應等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且不大于相應等級的基線長度中誤差。
5.2.4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a)根據測區的實際情況、精度要求、衛星狀況、接收機的類型和數量以及測區已有的測量資料進行
設計。
b)若測區內沒有足夠數量的國家或地方高等級控制點,可與國家或省級區域連續運行基準站點進行
聯測,聯測點數應滿足首級控制網已知點的需要,聯測解算應由國家測繪管理部門認可的省級及
以上大地測量數據處理部門完成。
c)首級控制網布設,宜聯測已知點數不應少于3個,且宜均勻分布,特殊情況下,不得少于2個。
d)對控制網內的長邊,宜構成大地四邊形或中點多邊形。
e)各等級控制網應由獨立觀測邊構成1個或若干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構成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
數不宜多于6條。
f)與高程控制網相匹配。
g)各級控制網中獨立基線的觀測總數不宜少于必要觀測基線數的1.5倍。
h)加密網應根據工程需要,在滿足本文件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靈活的布網方式。
5.2.5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點位的選定應符合下列要求:
4
XX/TXXXXX—XXXX
a)選在質地堅硬、穩固可靠的地方,同時要有利于加密和擴展,每個控制點至少應有一個通視方向。
b)便于安置儀器設備和操作,視野開闊,視場內障礙物的高度角不應大于15°。
c)附近不能有強烈干擾接收衛星信號的干擾源或強烈反射衛星信號的物體。
d)遠離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等),其距離宜大于200m。
e)距離220kV以上送電線路或微波信號傳輸通道宜大于50m。
f)交通方便,作業安全,便于設站。
g)利用符合要求的原有控制點。
h)繪制控制點點之記,并拍攝遠、近景數碼照片各一張。
5.2.6衛星定位控制測量的測站作業應符合下列要求:
a)作業前,獲取新的星歷文件,根據衛星狀況選擇最佳觀測時段,編制觀測計劃,在實施過程中,
可依照實際作業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b)觀測前,對接收機進行預熱和靜置,同時檢查電池的容量、接收機的內存和可儲存空間是否充足。
c)天線安置的對中誤差,不大于2mm,天線高的量取精確至1mm。
d)每時段測前、測后分別量取天線高,兩次測量之差不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為天線高。
e)作業時,在現場填寫觀測記錄,內容宜包括控制點點名、接收機序列號、儀器高、開關機時間等
相關測站信息。
f)觀測中,避免在接收機近旁使用無線電通信工具。
g)遇雷雨等惡劣天氣時,立即停止作業。
h)作業過程中不得進行接收機關閉或啟動、改變衛星截止高度角、改變數據采樣間隔和改變天線位
置等操作。
i)每日觀測結束后,將外業數據文件及時下載并備份。
5.2.7各等級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的觀測宜采用靜態作業模式,按表2的技術要求執行。
表2靜態控制網觀測基本技術要求
等級四等一級二級
接收機類型雙頻或單頻雙頻或單頻雙頻或單頻
儀器標稱精度5mm+2ppm10mm+5ppm10mm+5ppm
觀測量載波相位載波相位載波相位
衛星高度角≥15°≥15°≥15°
有效觀測衛星數≥4≥4≥4
靜態
有效觀測時段長度≥15min≥10min≥10min
數據采樣間隔10~30s5~15s5~15s
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6≤8≤8
5.2.8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數據解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a)外業觀測結束后,應及時進行觀測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檢查其是否符合標準或技術設計的要求。
b)不同定位系統或不同品牌接收機聯合作業時的觀測數據,應轉換成統一的標準格式。
c)基線解算可采用隨機商業軟件。
d)基線解算可根據觀測等級和實際情況選擇單基線解算模式、多基線解算模式或整體解算模式。
e)基線解算應采用雙差固定解。
f)宜選取網中有已有CGCS2000坐標,且觀測效果好,位于網中部的點作起算點。
g)基線解算后應注意檢核重復基線、同步環、異步環或符合路線閉合差及相對誤差。
h)當同步環、異步環或符合路線、重復基線中的觀測數據不能滿足檢核要求時,應對成果進行全面
分析,并應舍去不合格基線后重新構成異步環。在舍棄基線后,所構成的異步環的邊數不宜超過
6條,超限時,應對不合格基線進行補測或重測。
i)網平差完成后應輸出CGCS2000坐標、七參數模型、精度情況統計等。
j)計算結束后,應對所處理的數據和結果進行分析,并編寫技術說明。
5.3衛星定位實時動態控制測量
5.3.1當一、二級衛星定位網的觀測采用動態作業模式時,宜采用單基站RTK測量技術或后處理動態測量
技術,也可采用網絡RTK測量技術。
5.3.2一、二級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動態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動態測量主要技術要求
5
XX/TXXXXX—XXXX
相鄰點間距離平面點位中誤差
等級邊長相對中誤差測回數
mmm
一級≥500≤1/30000≥4
≤50
二級≥250≤1/14000≥3
注:1網絡RTK測量應在連續運行基準站系統的有效服務范圍內。
注:2對天通視困難地區,相鄰點間距離可縮短至表中的2/3,但邊長中誤差不應大于20mm。
5.3.3一、二級衛星定位測量控制網動態測量作業模式,按表4的技術要求執行。
表4衛星定位動態控制網測量觀測基本技術要求
等級一級二級
接收機類型雙頻或多頻雙頻或多頻
儀器標稱精度水平10mm+2ppm,垂直20mm+4ppm水平10mm+2ppm,垂直20mm+4ppm
觀測量載波相位載波相位
衛星高度角≥15°≥15°
動態測量
有效觀測衛星數≥5≥5
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6≤6
5.3.4單基站RTK測量的基準站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a)基準站可設置在已知點位上,也可任意點設站;當在已知點位設站時,應整平對中,天線高量取
應精確至1mm。
b)應檢查電臺和接收機的鏈接,并應核對電臺頻率,在手簿中應輸入基準站坐標、高程并設置儀器
高類型及量取位置、天線類型、儀器類型、電臺播發格式、作業模式、數據端口、藍牙端口等設
備參數。
c)對測區已有的轉換參數應進行現場檢查,精度滿足要求后,應直接利用。
d)對無轉換參數的測區,應在周邊及中部選取不少于4個已知點進行點校正獲取轉換參數,轉換參
數的平面精度不應大于20mm,高程精度不應大于30mm。
5.3.5單基站RTK測量的作業半徑不宜超過5km,流動站觀測應符合本文件第5.3.9條的規定。
5.3.6單基站RTK測量中,不同基準站定位差分解算結果的平面位置互差不應大于50mm,符合要求后,
取各基準站的定位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
5.3.7網絡RTK控制測量的測站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a)使用三腳架對中整平,天線高度量取應精確至1mm,并應記錄天線高類型和量取位置。
b)應分別進行流動站與連續運行基準站系統的數據通信檢查和數據采集器(電子手簿)與接收機(天
線)的數據通信檢查。
c)應分別進行流動站接收機天線與主機、電源等的連接可靠性檢查,以及電子手簿和主機的電源電
量、內存或儲存卡容量檢查。
d)接收機的平面精度限值宜設置為20mm,高程精度限值宜設置為30mm。
5.3.8RTK控制測量作業應采用多測向法觀測,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a)作業前和測回間應進行接收機初始化;當初始化時間超過5分鐘仍無法獲得固定解時,宜重新啟
動接收機進行初始化;重啟后仍不能獲得固定解時,應選擇其他位置進行測量。
b)應在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斂穩定后開始記錄觀測值,觀測值不應少于10個,應取平均值作為本測
回的觀測結果;經緯度記錄應精確至0.00001″,坐標與高程記錄應精確至0.001m。
c)測回數應符合本文件表3的規定,測回間的時間中斷間隔應大于60s。
d)測回間的平面坐標分量較差的絕對值不應大于25mm,高程較差的絕對值不應大于50mm;應取各
測同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觀測成果。
5.3.9衛星定位實時動態控制測量成果檢核應符合下列規定:
a)檢核點應均勻分布于測區的中部及周邊,檢核點數量不應低于控制點總數的5%,并不應少于3點。
b)當采用全站儀固定邊、固定角及導線法聯測檢核時,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的規定。
表5全站儀固定邊、固定角及導線法聯測檢核的主要技術要求
邊長檢核角度檢核導線聯測檢核
等級測距中誤差測角中誤差角度較差角度閉合差
邊長相對中誤差邊長相對閉合差
mm″″″
一級15110000
?6
XX/TXXXXX—XXXX
等級邊長檢核角度檢核導線聯測檢核
二級151/7000820241/5000
注:n為導線測站數。
?
c)當采用RTK法復測檢核時,可用同一基準站兩次獨立測量或不同基準站各一次獨立測量方法進行,
并應按下式統計檢核點的精度。檢核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超過50mm。
··················································(3)
△?i△?i
式中:?△=2?
M△——檢核點的點位中誤差(mm);
△Si——檢核點與原點位的平面位置偏差(mm);
n——檢核點個數。
5.4導線測量
5.4.1各等級導線(網)測量宜采用全站儀進行。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6的規定。
表6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導線長度平均邊長測角中誤差測距中誤差測距相對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全長相對閉
等級
kmkm″mm中誤差2″級儀器6″級儀器″合差
四等91.52.5181/800006—5≤1/35000
一級40.55151/300002410≤1/15000
二級2.40.258151/140001316?≤1/10000
注:1表中n為測站數。?
注:2當測區測圖的最大比例尺為1:1000時,一、二級導線的導線長度,平均邊長可放長,但最大?長度不應大于表中
規定相應長度的2倍。
注:3當導線平均邊長較短時,應控制導線邊數,但不得超過表中相應等級導線長度和平均邊長算得的邊數;當導線
長度小于表中規定長度的1/3時,導線全長的絕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3cm。
5.4.2導線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a)導線網用作測區的首級控制時,應布設成環形網或多邊形網,宜聯測2個已知方向。
b)加密網可采用單一附合導線或多結點導線網形式。
c)節點間或節點與已知點間的導線段宜布設成直伸形狀,相鄰邊長不宜相差過大,網內不同環節上
的點也不宜相距過近。
d)當附合導線長度超過規定時,應布設成節點網;結點與結點、結點與高級點之間的導線長度不應
大于表6中相應等級規定長度的70%。
5.4.3控制點點位的選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a)點位應選在穩固地段,視野應開闊,便于安置儀器,且方便加密、擴展和尋找。
b)相鄰點之間應通視良好,其視線距障礙物的距離,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應以不受旁折
光的影響為原則。
c)當采用電磁波測距時,相鄰點之間視線應避開煙囪、散熱塔、散熱池等發熱體及強電磁場。
d)相鄰兩點之間的視線傾角不宜太大。
e)充分利用原有控制點。
f)導線點應埋石,個別點位可采用刻石、鋼釘的方法設置。
5.4.4水平角觀測宜采用方向觀測法。觀測時,當一個測站的方向數不多于3個,可不歸零。當測站上方
向總數超過6個時,可進行分組觀測,分組觀測應包括兩個共同方向,其中一個應為共同零方向。兩組觀
測角之差,不應大于同等級測角中誤差的2倍。分組觀測的最后結果,應按等權分組觀測進行測站平差。
5.4.5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7的規定;
表7水平角方向觀測法的技術要求
半測回歸零差限差一測回內2C互差限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限差
等級儀器型號
″″″
1″級儀器≤6≤9≤6
四等
2″級儀器≤8≤13≤9
一級及以下2″級儀器≤12≤18≤12
7
XX/TXXXXX—XXXX
半測回歸零差限差一測回內2C互差限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限差
等級儀器型號
″″″
6″級儀器≤18—≤24
5.4.6各測回間宜按180°除以測回數配置度盤。當采用伺服馬達全站儀進行多測回自動觀測時,可不
配置度盤。
5.4.7水平角觀測的測站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a)儀器或反光鏡的對中誤差不應大于2mm。
b)水平角觀測過程中,氣泡中心位置偏離整置中心不宜超過1格。
c)若受外界因素(如震動)的影響,儀器的補償器無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補償器的補償范圍時,應停
止觀測。
5.4.8水平角觀測誤差超限時,應重測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a)一測回內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超限時,應重測超限方向,并聯測零方向。
b)下半測回歸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查超限時,應重測本測回。
c)若一測回中重測方向數超過總方向數的1/3時,應重測本測回;當重測的測回數超過總測回數的
1/3時,應重測本測站。
5.4.9首級控制網所聯測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觀測,應按首級網相應等級的規定執行。
5.4.10每日觀測結束,應對外業記錄手簿進行檢查,當使用電子記錄時,應保存原始觀測數據,應打印
輸出相關數據和預先設置的各項限差。
5.4.11控制網的邊長宜采用全站儀測距,全站儀標稱的測距精度,按下式表示:
=+·····················································(4)
式中:mDab×D
——測距中誤差(mm);
a——標稱精度中的固定誤差(mm);
?
b?——標稱精度中的比例誤差系數(mm/km);
D——測距邊長度(km)。
5.4.12各等級導線控制網邊長測距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8的規定。
表8測距的主要技術要求
每邊測回數一測回讀數較差單程各測回較差往返較差
控制網等級儀器精度等級
往返mmmmmm
≤5mm級儀器22≤5≤7
四等≤〔+〕
≤10mm級儀器33≤10≤15
一級≤10mm級儀器2─≤10≤15
2?─?×?
二、三級≤10mm級儀器1─≤10≤15
注:1一測回是全站儀盤左、盤右各測量1次的過程。
注:2困難情況下,測邊可采取不同時間段測量代替往返觀測。
5.4.13測距作業,應符合下列規定:
a)測距應在成像清晰和氣象條件穩定時進行。
b)儀器和反光鏡對中偏差不應大于2mm。
c)四等及以上等級控制網的邊長測量,應分別量取兩端點觀測始末的氣象數據,計算時應取平均值。
d)當觀測數據超限時,應重測整個測回。若觀測數據出現系統性誤差時,應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
措施重新觀測。
5.4.14每日觀測結束,應對外業記錄進行檢查。當使用電子記錄時,應保存原始觀測數據,根據需要打
印輸出相關數據和預先設置的各項限差。
6高程控制測量
6.1一般規定
6.1.1首級高程控制網的等級應根據工程規模、控制網的用途和精度要求選擇。首級網應布設成環形網,
加密網宜布設成附合路線或結點網。
6.1.2測區的高程系統,宜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在已有高程控制網的地區測量時,可沿用原有的高
8
XX/TXXXXX—XXXX
程系統;小測區不具備聯測條件時,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統。
6.1.3高程控制測量精度等級宜按四等、等外劃分。
6.1.4各等級高程控制測量宜采用水準測量,等外還可采用衛星定位高程測量。
6.1.5高程控制網的布設應與平面控制網同時布網和測量,且應充分考慮已知水準點在網中的分布情況。
6.2水準測量
6.2.1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9的規定。
表9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
往返較差、附合或
觀測次數
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路線長度環線閉合差
等級水準儀型號水準尺
mmkm平地山地
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
mmmm
條碼式玻璃
四等10≤16DS3、DSZ3往返各一次往一次
鋼、雙面
注:1結點之間或結點與高級點之間的路線長度不應大于表中規定的70%。20?6?
注:2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km),n為測站數。
注:3數字水準測量和同等級的光學水準測量精度要求相同,作業方法在沒有特指的情況下均稱為水準測量。
注:4條碼式因瓦水準尺和線條式因瓦水準尺在沒有特指的情況下均稱為因瓦水準尺。
6.2.2水準測量所使用的儀器及水準尺,應符合下列規定:
a)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i,DS3、DSZ3型不應超過20″。
b)水準尺上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線條式因瓦水準尺不應超過0.15mm,條形碼尺不應超
過0.10mm;對于木質雙(單)面水準尺不應超過0.5mm。
6.2.3水準觀測宜采用數字水準儀和條形碼水準尺作業,也可采用光學水準儀和線條式因瓦尺或黑紅面水
準尺作業。
6.2.4高程控制網采用四等水準測量時,觀測順序為后—后—前—前。
6.2.5數字水準儀觀測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0的規定。
表10四等水準測量觀測限差要求
任一測站上前后視線離地面基、輔分劃或黑紅基、輔分劃或黑、紅
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
等級水準儀級別視距差累積最低高度面讀數較差面所測高差較差
mm
mmmmmm
四等DS3、DSZ31005.010.00.23.05.0
6.2.6等外水準測量的起算點應不低于四等水準,其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1的規定。
表11等外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
視線長度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
水準儀級別
m附合或閉合路線與已知點聯測平地山地mm
DS10≤100往一次往返各一次401220
注:L為路線長度(km);n為測站數。
L?
6.2.7當采用數字水準儀進行觀測時,水準路線應避開強電磁場的干擾。
6.2.8水準測量的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a)當每條水準路線分測段施測時,應按下式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的高差偶然中誤差,其絕對值不應
超過本章表9中相應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的1/2。
=······················································(5)
1??
式中:??4??
——高差偶然中誤差(mm);
Δ——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
?——測段長度(km);
——測段數。
b)水?準測量結束后,應按下式計算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全中誤差,其絕對值不應超過本章表9中相
應?等級的規定。
9
XX/TXXXXX—XXXX
=····················································(6)
1??
式中:????
——高差全中誤差(mm);
——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
?—?—計算各W時,相應的路線長度(km);
?——附合路線和閉合環的總個數。
c)各?等級水準網,應按最小二乘法進行平差并計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
d)高?程成果的取值,四等、等外水準應精確至1mm。
6.3衛星定位高程測量
6.3.1衛星定位高程測量可適用于等外高程測量。
6.3.2衛星定位高程測量作業宜與平面控制測量一起進行,并應符合本文件第5.2節的有關規定。
6.3.3衛星定位高程測量的水準點聯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a)衛星定位高程網宜與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準點聯測;聯測的高程點宜分布在測區的四周和中央;
若測區為帶狀地形,聯測的高程點應分布于測區兩端及中部兩側。
b)聯測點數宜大于選用計算模型中未知參數個數的1.5倍,相鄰聯測點之間距離宜小于10km。
c)地形高差變化大的地區應增加聯測的點數,聯測點數宜大于選用計算模型中未知參數個數的2倍。
6.3.4衛星定位高程測量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a)應利用區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或當地的重力大地水準面模型、資料。
b)對聯測的已知高程點應進行可靠性檢驗,應剔除不合格點。
c)對于地形平坦的小測區,可采用平面擬合模型;對于地形有起伏的大面積測區,宜采用曲面擬合
模型或采用分區擬合的方法進行。
d)擬合高程計算,不應超出擬合高程模型所覆蓋的范圍。
6.3.5對衛星定位高程測量成果,應進行檢驗,檢測點數不應少于全部高程點的5%,并不應少于3個點;
高差檢驗可采用相應等級的水準測量方法或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方法進行,高差較差的限值應按下式
計算:
Δh=30·······················································(7)
式中:
?
Δh——高差較差的限值(mm);
D——檢查路線的長度(km)。
7灘岸地形測量
7.1一般規定
7.1.1根據工程的設計階段、規模大小和運營管理需要,地形圖測圖比例尺可按表12選取。
表12測圖比例尺的選用
比例尺用途
1:5000可行性研究、總體規劃、廠址選擇、初步設計等
1:2000初步設計、線路施工圖設計等
1:1000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
1:500廠、庫、站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竣工驗收等
7.1.2灘岸地形測量,應由海岸線向內陸測量,寬度不少于200m,海岸線以下測至半潮線,與水深圖相
拼接。
7.1.3地形的類別依傾角劃分,地形圖的基本等高距依地形的類別和比例尺劃分,可按表13選取。
表13地形類別的劃分與地形圖基本等高距的選擇
比例尺
地形類別地面傾角
1:5001:10001:20001:5000
10
XX/TXXXXX—XXXX
地形類別地面傾角比例尺
平地α<2°0.50.51.02.0
丘陵地2°≤α<6°0.51.02.05.0
山地6°≤α<25°1.01.02.05.0
注:1同一測區的同一種比例尺地形圖,宜采用同一種基本等高距。
注:2海域測圖的基本等深距,可按海底地形傾角所比照的地形類別和測圖比例尺選擇。
7.1.4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應符合表14的規定。
表14圖上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
點位中誤差
地區分類
mm
城鎮建筑區0.6
一般地區0.8
水、海域1.5
注:1施測困難的一般地區測圖,點位中誤差不宜超過表中限差的1.5倍。
注:21:500比例尺水域測圖、其它比例尺水深超出20m的開闊水域測圖,點位中誤差不宜超過相應比例尺圖上2.0mm。
7.1.5工礦區建(構)筑物按用途可分為主要建(構)筑物和一般建(構)筑物兩種類型,細部坐標點的
點位和高程中誤差,不應超過表15的規定。
表15工礦區細部坐標點的點位和高程中誤差
點位中誤差高程中誤差
項目
mmmm
主要建(構)筑物5020
一般建(構)筑物7030
7.1.6等高(深)線的插求點或數字高程模型格網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不應超過表16的
規定。
表16等高(深)線插求點或數字高程模型格網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
單位為米
地形類別平坦地丘陵地山地
一般地區
高程中誤差
112
水底地形傾角<2??°2°≤?<?6°6°≤?<?25°
323
水域
高程中誤差1hd
1?2?
注:1hd為地形圖的基本等高距(m)。??
注:2施測困難的一般地區測圖,高程中誤差不宜超過2表中限差的1.5倍。3
注:3當水深大于20m或工程精度要求不高時,水域測圖的高程中誤差不宜超過表中相應限差的2倍。
7.1.7地形測量中儀器對中誤差、測距最大長度、地形點間距等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7的規定。
表17儀器對中誤差、測距最大長度、地形點間距等技術要求
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
儀器對中誤差
5555
mm
測距最大長度地物點160300450700
m地形點3005007001000
地形點最大間距
153050100
m
高程注記點的密度
8~208~208~208~20
個/
7.1.8地形圖上高程2點的注記,當基本等高距為0.5m時,應精確至0.01m,當基本等高距大于0.5m
dm
時,應精確至0.1m。
7.1.9數字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情感教育與情商提升活動計劃
- 2024年云南省生態環境廳下屬事業單位真題
- 2024年云南省戒毒管理局下屬事業單位真題
- 2024年西藏自治區商務廳下屬事業單位真題
- 2025年行業競爭格局變化分析試題及答案
- 感受軟件設計師職業的樂趣試題及答案
- 2025屆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七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2024年培黎職業學院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4年南京師范大學輔導員考試真題
- 2025年綠色金融對企業戰略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大樹遮陽腳手架搭設方案
- “危大工程”驗收標識牌
- 人民幣的故事(課堂PPT)
- 生產異常及停線管理規范(1)
- 學生英語讀寫情況調查分析報告(二)
- 河北工業大學本科生體育課程考核管理辦法-河北工業大學本科生院
- 病房發生火災應急預案
- 熱學李椿__電子
- 煤倉安全管理規范標準
- 適配器安裝、使用、調試說明
- 施工現場事故應急預案處理程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