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學案(含答案)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1頁
第七單元 學案(含答案)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2頁
第七單元 學案(含答案)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3頁
第七單元 學案(含答案)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4頁
第七單元 學案(含答案)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學案(含答案)語文人教統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

知識整合

一、單元學習目標整合

1.學習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寫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筆下的美景,關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激發對自然的珍愛之心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還要進一步體會民族審美心理,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觀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現景物的藝術手法。學習散文作品,要重點關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點,表現景物的獨特之美的。好的寫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體會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特點。

3.反復誦讀,感受作品的語言之美。本單元文章文辭優美,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要多加誦讀,品味散文獨特的語言美。可以從用詞、句式等方面入手,對一些精彩語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寫景抒情散文的特點、把握寫景抒情散文的寫法基礎上,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景物,借鑒本單元文章的寫法,寫一篇散文,力爭做到情景交融。

二、單元學習重難點

本單元選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有對故都“秋味"的吟唱,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有北京地壇牽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傷今,登臨東岳的暢想。在對大地山川、風物美景的描寫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夠領會深厚的人文內涵。

《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荷塘月色》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我與地壇(節選)》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

《赤壁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登泰山記》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的佳景,還描述了沿途的名勝古跡。文章既再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大單元綜合試題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現代散文誕生以來,“抒情性”“自敘傳"等文體特征在散文創作和理論表述中得以確立。同時,被劃分到散文類中的通訊、報告文學、雜文、隨筆等分別獨立。“抒情散文”成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創作者及研究者的廣泛認可。散文和詩歌被等同視為抒情文學品類,情感性成為散文首要的審美要素。

但是,過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質疑。作家汪曾祺曾經寫道:“二三十年來的散文的一個特點,是過分重視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為兩大類: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點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稱散文。散文的天地本來很廣闊,因為強調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圍弄得狹窄了。"這個觀點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進一步開掘,需要在通過寫人記事、寫景詠物表現情感、情趣、意境之外,獲得更開闊的空間。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個體對于世界的經歷、體驗僅僅依存于抒情表達,難以得到更深入的開掘。

一些散文理論家從縱深方向探討散文的可能。劉錫慶將散文中的自我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現實生活層”“情感層"性靈層”“心靈層"生命體驗層”。樓肇明則提出“復調散文"理論,認為散文表現的維度應該更豐富、復雜。新時期至今,散文創作總體上逐步擺脫過度抒情的弊病,在題材內容的選擇與藝術技巧的運用上不斷拓展,經歷了“獨語體”散文重現、文化散文繁榮,還出現“新散文"在場主義散文”“非虛構文學"等或長或短的創作潮流。其中,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散文與新世紀的非虛構文學拓寬了散文的主題表達和藝術空間。前者在個人話語與公共領域之間找到銜接點,擴大寫作領域;后者尋求散文與其他文體技巧之間的溝通,開闊了藝術視野。

不過,散文終究還是散文,與小說、詩歌、戲劇有別。缺少個性情感精神透視的文化歷史屬于學術專著,讀者期待的仍然是從傳統出發的散文精品,優秀的散文還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與藝術妥帖上。與虛構文學不同,散文來自作者對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作為自我的精神產品,打動讀者的不是求新、獵奇,而是內在的生命意蘊,即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活詩意的準確把握。

體驗有淺有深,從表層情感到深層哲學,最深刻的生命體驗是基于世界觀、價值觀的。散文的最高美學境界,應該在作家情感表現背后,有一致的生活理念,具有統一性的世界觀、價值體系作為支撐。某一篇散文有哲理性,揭示一個關于世界或人生的普遍性道理,這在散文中十分常見。而創作主體在其全部作品中貫徹著一種哲學品格,以之對世界或人生加以統攝和表現,客觀上要求作家有漫長時間的生活沉淀和自我精神建構。

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為何經典?就在于作家在對自我生活細節進行全方位展示過程中,貫穿著完整的生態主義理念。梭羅以獨特的生活方式擁抱自然,批判習俗,憑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態散文經典之作。

當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蘊與哲學內核的作品。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景物描繪、精神臆想、隱喻表達背后,升華出一種超越現世苦難的終極情懷。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借封閉的小山村,以幾十篇作品描繪鄉村生活,其中暗含了個體與世界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從某些回憶散文中讀出倫理思想,從文化散文里讀出歷史背后的文化哲學邏輯。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節制,理性思考始終在場,有著哲學沉思的氣質,在寧靜的藝術氛圍中傳達出作者對天地、世界和人性的觀察、感悟與思索。

(摘編自于祎《散文創作如何走出過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

文學寫作的本身,應當是自然的、“開放式”甚至“無限開放"的。誰也沒有規定散文應當怎么寫,即使有這方面的理論,但“文無定法”之說始終為歷代寫作者所默認推崇。盡管真正能夠“再添新枝"的作家和詩人少之又少。先賢大師們一直在尋求和建立獨我的寫作方向及范式。于今來看,我個人覺得,散文應當具備或者包含的三個要素就是真誠、自由、妖嬈。

散文之所以能夠綿延許久,至今還有人喜歡、繼續接力的原因,就在于發自寫作者“本體”和“內在"的那種具有強大輻射力與“能量”的“誠意"。這個“誠意”是寫作者對整個世界的態度,是寫作者自身“修為"與胸襟、視野和識見的體現,也才構成了散文最動人和最有“體溫”與“活性"的品質。

自由是指散文寫作應當是寬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馬可待,洋洋萬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馬由韁;也可以自定范圍,框定跑馬場。文學是另一個宇宙,疆域之大之廣之深,人類迄今還沒有完全探索完盡,特別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僅僅是物質、信息乃至層出不窮的新科學對人的生存的影響與篡改、修正這一點,就是一個尚未被觸及的領域。

散文及其他文學創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現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狀態和樣貌,是我們用文字的方式,為自己和眾生建造“檔案庫"與墓碑和宮殿。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具備強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因為文學書寫的目的,就是要人自覺閱讀,并在閱讀當中不斷獲取經驗或者精神上的契合力量與共鳴心。因此,任何的寫作都需要“方法”,而散文乃至其他文學門類通往呈現和探究繁復之人心人性的路徑就是不斷地“妖嬈”起來。只有把文章寫得“好看"耐看”,能夠在閱讀者內心掀起浪花波濤,映現現實和理想的各種奇異的波谷和境界,方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散文寫作具備一種誘導與分享的積極力量,進而在人心中締造出更多的奇異風景。

(摘編自楊獻平《從問題到方法:我們需要怎樣的散文寫作》)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抒情散文成為散文的核心部分,得到了散文創作者及研究者的廣泛認可,影響了散文的創作方向。

B.汪曾祺對散文創作過分倚重抒情提出質疑,認為散文過分強調抒情性會把散文表現范圍弄得狹窄。

C.劉錫慶將散文中的自我劃分為五個層次,體現出散文理論家為推動散文創作向縱深發展而做出的思考。

D.散文及其他文學創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作品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從而打動讀者。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樓肇明提出“復調散文"理論,拓寬了散文創作的深度和廣度,使散文創作擺脫了過度抒情的困境。

B.《瓦爾登湖》和《我與地壇》都因體現出作者對生命價值與意義和生活詩意的準確把握而成為經典。

C.因為“文無定法”,所以散文創作可以興之所至,天馬行空,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實現自由創作。

D.具有足夠“誠意"的創作者,是可以創作出具有最動人和最有“體溫”與“活性"的品質的作品的。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的說法沒有體現“妖嬈”的內涵的一項是()

A.郁達夫《故都的秋》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并融人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婀娜多姿。

B.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抒情直露顯豁,汪洋恣肆,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哀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借封閉的小山村,以幾十篇作品描繪鄉村生活,其中暗含了個體與世界的關系。

D.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把樹影與月光交織構成的優美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激起讀者無窮的遐想。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

5.如果你是一個散文作家,請結合兩則材料中的觀點,談談你在創作中應該注意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題。

杭江之秋

傅東華

從前謝靈運游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以致被人疑為山賊。現在人在火車上看風景,雖不至于像謝靈運那樣煞風景,但在那些主張策杖獨步且將自己也裝進去做山水人物的詩人們看來,這樣的事情是有傷風雅的。

不過,如果我們暫時不談風雅,那么在火車上看風景也有一種特別的風味。

風景本是靜物,坐在火車上看就變成動的了。那風景會移步換形,供給你一套連續不斷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數小時之內就能獲得數百里風景的輪廓。這樣的風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為題材的小說,它是有情節的,是有布局的——有開場,有Climax①,也有大團圓結局。

自從新辟的杭江鐵路去年春天通車到蘭溪,我們的自然文壇就又新出版了一部這樣的小說。批評家的贊美聲早已傳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讀它。然而我是多么幸運的一個人啊!我竟于無意之中得見杭江風景最美的表現。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著蒙蒙雨,正是讀好書的時節。

從江邊開行以后,我就專心致志地準備著——準備著盡情賞鑒一番,準備著欣賞連續映照在兩邊玻璃窗上的一幅幅畫圖。

蕭山站過去了,臨浦站過去了。這樣差不多一個多鐘頭,只偶然瞥見一兩點遙遠的山影,大部分還是滬杭路上那種緊接地平線的平疇,我便開始覺得有點失望。然后到了尖山站,你瞧,來了——山來了。

山來了,平疇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們夾進了山的行列,山做我們前面的儀仗了。有時好像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著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傾斜度都極大。你雖在兩面山腳的縫里,離山的本峰仍舊還很遠,你有相當多的角度可以窺見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塊山肯把她的全形給你看呢?無論哪一塊山都和她的同伴們,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摟抱,或者疊股。有的從伙伴們的肩膊縫里露出半個罩著面幕的容顏,有的從姊妹們的云鬢邊透出一彎輕掃淡妝的眉黛。濃妝的居于前列,隨著你行程的彎曲獻媚呈妍;淡妝的躲在后邊,目送你忍心奔駛而前,有著依依不舍的態度。

過了湄池,便又換了一幕。突然間,我們車上的光線失掉均衡了。突然間,有一道黑影闖入我們的右側。急忙抬頭看時,原來是一列重疊的山嶂從煙霧彌漫中慢慢地遮上前來。

這時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兩側山容明暗不一。你向左看時,山的輪廓很曖昧;向右看時,卻如幾何圖畫一般分明。你以為這當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現象所致,但是過了幾分鐘之后,曖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換了,而我們的火車卻明明是按直線行駛的。誰能解釋這種神秘呢?

到直埠了。從此神秘劇宣告結束,而濃艷的中古浪漫劇開幕了。幕開之后,就見兩旁豎著圍屏,地上鋪著一條廣漠的厚毯。圍屏一律是濃綠色的,地毯則由黃、紅、綠三種顏色構成。黃的是未割的晚稻,紅的是蕎麥,綠的是菜蔬。可是誰管什么是什么呢?我們目不暇接了。這三種顏色構成了平面幾何的一切圖形,織成了波斯毯、荷蘭毯、緯成綢、云霞緞上人類所能想象的一切花樣。且因我們自己如飛一樣奔駛,那三種基本色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飛馳的過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濃艷極了,富麗極了!我們領略著文藝復興時期荷蘭的畫圖,我們簡直置身于《天方夜譚》中蘇丹的宮殿。

而且水也出來了。一路上我們也曾見過許多水,但都不是構成風景的因素。過了鄭家塢之后,才見到曲折澄瑩的山澗山溪,隨山勢的迂回共同構成了旋律。杭江鐵路的風景到鄭家塢后山水兼備。

于是我們轉了一個彎,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碰面了。

蘇溪!就是這個名字也具有幾分魅惑,但已不屬西施的故鄉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盡處,有盡處就單調了。你站在這個地方,你是要對幾何學本身也產生懷疑的。你如果嘗試說:在某一瞬間,我前面有一條路,左手邊有一座山,右手邊有一條水。不,不對,絕沒有這樣整齊。事實上,你前面是沒有路的,有也是最多不過幾米的路,就又被山擋住,然而你的火車仍可開過去,路自然出來了。你說山在左手邊,也許它實際上在你的背后;你說水在右手邊,也許它實際上在你的面前。因為一切幾何學的圖形都被打破了……

尋常,風景是由山水兩種要素構成的,平疇不是風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畫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腳帶水,斷沒有把一片平疇畫入山水之間的。在這一帶,有山,有水,有溪灘,卻也有平疇,但都布置得那么錯落,支配得那么調和,并不因有平疇而破壞了山水自然的結構,這就又是這最精彩部分的風景的一個特色。

此后進入義烏一帶,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讓步給人類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為田疇了,紅葉也漸漸稀疏了。不過,我們這部小說現在尚表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樣②,將來的大團圓只好聽下回分解了。

(有刪改)

【注】①Climax:“高潮"的英文。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樣:杭江鐵路全長三百多千米,其中蘭溪至江山一百多千米當時尚未完成。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謝靈運式的“伐木開徑”“策杖獨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韻味,然而,現代人坐在火車上看風景,也別有風味。

B.文中“過了湄池,便又換了一幕”是說,在細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體倏忽交替著“曖昧"和“分明”,剛勁俊朗,令人目不暇接。

C.“到直埠了。從此神秘劇宣告結束,而濃艷的中古浪漫劇開幕了"中,構成“中古浪漫劇”的是濃艷的色彩和由它們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調。

D.作者情感隨著列車的行進而起伏激蕩,由欣喜、驚詫,到振奮、折服等,令未曾目睹這一帶秋景的讀者心馳神往,如臨其境,如見其貌。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寫“在火車上看風景”,確定了全文的描寫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駛的列車上所見的杭江鐵路沿線的自然風光。

B.風景是靜的,火車是動的,作者所描寫的動靜結合所構成的連綿風景畫,提供了一般游記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觀感和審美體驗。

C.作者以其博學多才和深厚的文學底蘊,恰當地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藝術家的眼光欣賞和描摹眼前掠過的景物。

D.杭江鐵路沿線多山,而作者也特別鐘情于山。本文花費大量篇幅描寫列車沿線的山巒風光,而且角度多變,手法不同。

8.請簡要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9.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秋陽賦

蘇軾

越王之孫,有賢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詠無言之詩①,以告東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谷;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群木。夫是以樂而賦之,子以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陽哉?生于華屋之下,而長游于朝廷之上;出擁大蓋,入侍幃幄;暑至于溫,寒至于涼而已,何自知秋陽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電激越,江湖為一;后土冒沒,舟行城郭,魚龍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幾席;夜違濕而五遷,晝燎衣而三易。是猶未足病也。耕于三吳,有田一廛,禾已實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溝塍交通,墻壁頹穿。面垢落塈之涂③,目泫濕薪之煙。釜甑其空,四鄰悄然。鸛鶴鳴于戶庭,婦宵興而永嘆。計有食其幾何,矧④無衣于窮年。忽釜星之雜出,又燈花之雙懸。清風西來,鼓鐘其鏜。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則長庚⑤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⑥,升于扶桑,曾未轉盼,而倒景飛于屋梁矣。方是時也,如醉而醒,如瘖⑦而鳴,如痿而起行,如還故鄉初見父兄。公子亦有此樂乎?"

公子曰:“善哉!吾雖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異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且今之溫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吾儕小人,輕慍易喜。彼冬夏之畏愛,乃群狙之三四⑧。自今知之,可以無惑。居不障戶,出不御笠,暑不言病;以無忘秋陽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節選自《蘇東坡全集》)

【注】①賢公子:指趙令時。“不土之里”為“田”,“無言之詩”為“寺”,合而為“時”,即暗藏趙令時之名。②生:發芽。③塈:用泥涂飾房屋。此句是說滿臉都是屋頂落下的泥垢。④矧:又。⑤長庚:金星。⑥旸谷:古稱日出的地方,亦作“湯谷"。⑦瘖:啞。⑧群狙之三四:狙,獼猴。《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10.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且今之溫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

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且今/之溫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

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且今之溫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

D.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且今之溫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為盾/而以冬為衰乎/

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居士,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稱,同時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

B.江湖,文中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場所,它是指四處流浪、賣藝、賣藥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C.扶桑,神話中的樹木名,“湯谷上有扶桑"。后用來稱東方極遠處或太陽出來的地方。

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世也用于謙稱自己。“吾儕小人”就是指我們這些普通人。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貴族公子要寫一篇歌頌秋陽的賦,蘇軾聽了他的構思后大笑,認為他對秋陽的認識太過淺薄。

B.夏日陰雨連綿,洪水泛濫,天晴之后百姓欣喜不已,這些都是貶居生活中的蘇軾所見情形的縮影。

C.本文以秋陽為題,用大量篇幅敘寫多雨天氣帶給人們的苦楚,主要是為了表達作者對窮苦百姓生活的關注。

D.文章模仿漢賦對話的形式,表現了不同境遇的人對于太陽的不同感觸,行文流暢,文采出眾。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群木。

(2)夜違濕而五遷,晝燎衣而三易。是猶未足病也。

14.怎樣才能寫出言之有物的詩文?請結合《秋陽賦》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么,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一直在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①________。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和著色彩,輕輕地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變綠;晴暖得像要發燥了,可是有點兒涼風,正和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②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頂上那個塔!

1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擬比喻夸張

B.比擬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排比

D.對偶借代夸張

16.請從句式的角度賞析文中畫框的句子。

17.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林語堂曾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論散文,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論詩歌,他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論詞作,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論書法,他被尊為“宋四家”之首;論繪畫,他是中國文人畫鼻祖。

這樣一位具有家國情懷、才華橫溢的人,“奮厲有當世志”,官居禮部尚書,但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幾次被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竟在流放中度過。讓人欽佩的是蘇東坡在精神上擺脫了得失的痛苦,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世事滄桑變化,在坎坷中獨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嘗滋味,在絕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高雅脫俗,也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浩蕩氣節;_______,_______。如果沒有他,北宋乃至中國文化將會失去多少光彩!縱然人生如須臾一瞬,蘇東坡的精神卻獲得了永生。

18.請仿照文中畫橫線部分的句子,在橫線處續寫一個句子。

19.請以“蘇東坡”為開頭,分別用一個陳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5個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作品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從而打動讀者"錯誤。材料二說的是“散文及其他文學創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現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狀態和樣貌”。

2.答案:A

解析:“樓肇明提出‘復調散文’理論……使散文創作擺脫了過度抒情的困境"錯誤。材料一說的是“樓肇明則提出‘復調散文’理論,認為散文表現的維度應該更豐富、復雜。新時期至今,散文創作總體上逐步擺脫過度抒情的弊病,在題材內容的選擇與藝術技巧的運用上不斷拓展”。

3.答案:C

解析:“妖嬈"是把文章寫得“好看”“耐看”,能夠在閱讀者內心掀起浪花波濤。C項是關于作品內容內涵的表述,沒有體現讀者的閱讀感受。

4.答案:①采用先破后立的論證方式。先提出散文創作重視抒情的問題,接著分析過分倚重抒情的弊端,最終提出散文要以生命意蘊打動讀者的觀點。②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如道理論證,引用了汪曾祺的話;舉例論證,以《我與地壇》《瓦爾登湖》為例論證等。

解析:分析論證特點可從論證方式和論證方法等方面入手。論證方式上,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材料一共有八段。第一段,先提出散文重視抒情的問題;第二段,先承上說明散文過分倚重抒情受到質疑,接著以汪曾祺的話分析散文過分倚重抒情的弊端;第三段承上啟下,交代“新時期至今,散文創作總體上逐步擺脫過度抒情的弊病”的事實;第四至五段,提出散文要以生命意蘊打動讀者的觀點;第六至七段以《瓦爾登湖》《我與地壇》《一個人的村莊》為例論證優秀的散文作品以生命意蘊打動讀者的觀點;第八段總結,好的散文作品應該具有生命意蘊和哲學內核。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論證方式。論證方法上,第二段引用汪曾祺的話,屬于道理論證;第五、六段以《瓦爾登湖》《我與地壇》《一個人的村莊》為例論證觀點,屬于舉例論證。

5.答案:①散文創作要體現寫作者對整個世界的態度,以內在的生命意蘊,即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活詩意的準確把握打動讀者。②散文寫作的表現內容應當是寬泛的,藝術形式應該是多樣的。③散文創作在內容和藝術形式上要對讀者具有吸引力,要“好看"耐看”,要引起讀者的共鳴。

解析:關于散文創作,由材料一中的“散文來自作者對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準確把握"、材料二中的“散文之所以能夠綿延許久……這個‘誠意’是寫作者對整個世界的態度”可得出答案①;由材料二中的“散文寫作應當是寬泛的,自在的……框定跑馬場"可得出答案②;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內容可得出答案③。

6.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剛勁俊朗”錯,根據文章相關內容可知,相關景物是變幻莫測的,給人以神秘感和朦朧美。

7.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托物言志的手法"無中生有。

8.答案:①運用了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賦予山以人的動作或神態,化群山為俏麗的少女,四個“或者"領起的短句構成排比。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群山的連綿簇擁、姿態萬千,表達了作者對在奔馳的火車上看到的動態的山的喜愛之情,且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使文章富有氣勢。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作品句段的能力。賞析散文句段,可從修辭手法、遣詞造句、語言風格、文章主旨等方面入手。從修辭手法來看,畫橫線的句子中,“并肩”“交臂"摟抱”“疊股"目送”等動詞賦予山以人的動作或神態,把群山當作俏麗的少女來寫,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摟抱,或者疊股”,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群山的連綿簇擁、姿態萬千,且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使文章富有氣勢。再聯系文章主旨可知,畫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在奔馳的火車上看到的動態的山的喜愛之情。綜合上述分析,分點組織答案即可。

9.答案:示例一:不可以刪去。①照應開頭部分的“這樣的風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為題材的小說”“也有大團圓結局”,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更加嚴謹;②自然美的“讓步”、“山水退為田疇"、紅葉漸稀等,突出杭江鐵路沿線秋景的美和層次的豐富,凸顯了作者對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③“將來的大團圓”留給讀者無窮的遐思和熱切的期盼。

示例二:可以刪去。①文章倒數第二段的內容與前文的“平疇"山”“水"等相照應,總結全文,文章結構已經嚴謹完整;②文章倒數第二段中的“有山”“有水"有溪灘”“有平疇"錯落”“調和"等,流露出作者對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更為直接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③文章倒數第二段中寫“不是風景的因素”竟成就了最精彩部分的風景的一個特色,與前文形成反差,耐人尋味。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解答此類題,一般可從行文結構、文章主旨和讀者感受等角度進行分析。本題中,若答文章最后一段不可以刪去,從行文結構來看,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們這部小說現在尚未完成"將來的大團圓只好聽下回分解了”分別照應開頭部分第三段中的“這樣的風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為題材的小說"也有大團圓結局”,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更加嚴謹;從文章主旨來看,最后一段中的“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讓步"山水退為田疇”“紅葉也漸漸稀疏了"等句,突出杭江鐵路沿線秋景的美和層次的豐富,凸顯了作者對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從讀者感受來看,最后一段中的“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樣,將來的大團圓只好聽下回分解了”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若答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刪去,則要結合文章倒數第二段的相關內容,從上述角度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0.答案:A

解析:“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溫非其慈”兩句結構相同,對仗工整,中間應斷開,排除B、D兩項。“……者,……者也"為判斷句式,故“也”后應斷開,排除C項。

11.答案:B

解析:文中的“江湖"指江河湖海。

12.答案:C

解析:“主要是為了表達作者對窮苦百姓生活的關注”偏離文意。本文強調的是創作要緣于真實感受,關注窮苦百姓生活不是主要目的。

13.答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