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2021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姓名: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題號一二三四總分評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老子認為“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二者都主張()A.無為而治 B.重農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為本2.圖1反映了西漢封國形勢的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圖1A.刺史制度的確立 B.“推恩令”的實施C.七國之亂的發生 D.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3.跪坐習俗是儒家禮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垂腳高坐被視為傲慢行為。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胡坐”的傳播,漢人的跪坐禮俗逐漸變為垂腳高坐。這一轉變體現了()A.民族交融的加強 B.儒學正統地位的喪失C.政權分立的加劇 D.少數民族漢化的開始4.唐高宗時,宰相薛元超曾感嘆自己雖然富貴,但非進士出身,這是人生最大遺憾;唐宣宗也羨慕進士,曾在宮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這說明()A.殿試制度成為定制 B.科舉制是唐朝唯一的選官制度C.進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層民眾成為進士的主要來源5.表1中人口數據的變化主要是因為()表1西漢末至明初江南地區(除嶺南外)人口總數變化表中歷公歷人口總數(口)西漢元始二年2年2507188東漢永和五年140年6294801唐天寶元年742年10579726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14580885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35987111A.賦稅制度的改革 B.江南經濟的發展C.高產作物的引進 D.土地政策的調整6.清末,127所高等專門學校中有理、工、農、醫類學校23所,學生2195人,占全國專科學生總數的9.2%。1915年,94所專科學校中有工、農、醫類學校29所,學生4763人,占全國專科學生總數的19.8%。這反映出()A.專科學校分布科學合理 B.新文化運動成果豐碩C.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 D.全國學制得到了統一7.1937年3月,陜甘寧邊區停止沒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確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給農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這一做法有助于()A.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戰 B.廢除封建土地制度C.打擊國民黨投降勢力 D.結束國共十年內戰8.日本官員承認,進入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了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英國媒體評論說,吐過“四大國”繼續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瘋,趕緊讓中國進安理會。據此可知()A.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B.安理會擔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C.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新中國得到了西方各國的普遍承認9.1984年,石家莊造紙廠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個月就實現利潤21萬多元,超過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標。第一年承包期滿,完成利潤140萬元,比承包指標翻了一番。這說明()A.鄉鎮企業的產值迅速提高 B.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注入了活力C.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10.隨著帝國的擴張和商業的發展,社會上各種新的矛盾日益凸顯,羅馬缺乏一個適用于外來人口以及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關系的法律。針對這一情況,羅馬帝國()A.頒布了成文法 B.建立了元首制C.編制了儒略歷 D.推行了萬民法11.美國憲法的制定者認為,任何政府部門都有擴張權力的野心,而“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只有這樣才能限制權力,保障民主。基于這一理念,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A.總統和議員均由選民選舉產生 B.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C.黑人和白人不能享有平等權利 D.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法律12.1900年以后,機器導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對于女人在生產領域的力量優勢變得無足輕重,“女性與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機器面前”。這可以說明()A.科學研究引領技術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實現C.科技進步引起社會變化 D.自然經濟開始解體13.有學者針對一戰指出:“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擊了,所以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統治者了。從歐洲和西南亞戰場返回家鄉的殖民地居民根據他們的親身觀察加深了這種印象。”這意在說明一戰()A.緩和了列強之間的矛盾 B.結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戰運動C.終結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D.有利于被壓迫地區民族解放14.1948年,意大利舉行選舉,共產黨可望獲得51%的選票。對此,美國明確提出,凡投票贊成共產黨的國家均不能獲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最終,意大利共產黨只獲得30%的選票。這反映出馬歇爾計劃()A.推進了冷戰政策的實施 B.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C.消除了共產主義的影響 D.阻礙了意大利經濟恢復15.1970年,一位西方國家領導人指出,過去的福利政策“使窮人墮落,使納稅人受騙”,必須進行改革,政府應鼓勵工作,公平地對有工作的貧困家庭提供援助。據此可知,福利政策()A.遭到資產階級的反對 B.調動了全體勞動者生產積極性C.應該兼顧效率與公平 D.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二、辨析改錯(8分)16.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并加以改正。(1)賈思勰總結了農業生產經驗,著有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天工開物》。()(2)齊白石以西洋寫實主義的技法改革中國畫法,創作鴻篇巨作《愚公移山》。()(3)王進喜于1960年率隊參加勝利油田建設大會戰,以他為代表的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4)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重要貢獻。()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估計,1913年中國近代工業企業共有698家,資本總額33082萬元。到1920年,近代工業企業達到1759家,資本總額50062萬元。中國的產業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萬人,到“五四”之前,達到了200多萬人。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逐漸成長,并于五四時期開始表現出不可低估的階級力量,必將產生其政治的代表。——據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材料二:中國工人運動最初主要是自發的經濟斗爭。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工人運動轉變到爭取自由的政治斗爭階段。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工人階級的獨立斗爭是不能得到勝利的。中共三大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單純領導工人運動轉移到國民革命中來。——據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國工業的發展狀況。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五四時期工人階級是如何“表現出不可低估的階級力量”的。(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工人運動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3)結合時代特點,為上述材料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早期,農奴制度促進了西歐主要農業組織形式——采邑的發展。采邑是大型莊園,包括土地、草場等,以及束縛在土地上的農奴。由于地區性國家建立了越來越有效的政治組織,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著政治和軍事事務,這一體系一般被歷史學家稱為封建制度。——據(美)杰里·本特利等《簡明新全球史》材料二:13世紀的歐洲處于變革的陣痛之中,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這些經濟社會變革深刻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據(美)詹姆斯·W·湯普遜《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二,歸納13世紀歐洲“經濟社會變革”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變革產生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從西歐中世紀發展歷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規律性的認識?四、活動與探究19.讀圖2,完成下列探究活動。圖2清時期的中國與世界(1840年前)——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著《中國歷史地圖冊》(1)18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是圖中(填字母),當時中國唯一對外貿易港口是圖中(填字母)。(2)根據圖2,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老子認為“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可知,老子重視人民,以民為本;根據“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可知,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以民為本。所以孔子和老子都主張以民為本。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老子和孔子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主要掌握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張。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還是偉大的教育家,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倡導“無為而治”,要求統治者不能胡作非為,不能以嚴刑峻法來威逼百姓。2.【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地圖可知,與西漢初期相比,后期各封國面積大幅度減小,原來一個諸侯國的范圍內出現多個封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封給嫡長子外的其他子弟,這樣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和識圖能力。需要掌握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采納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這些鞏固措施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3.【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魏晉南北朝時,隨著“胡床、胡坐”的傳播,漢人的跪坐禮俗逐漸變為垂腳高坐,這反映出這一時期民族交融加強。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民族交融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理解能力。民族融合是多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慣上密切聯系交往的結果。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民族遷徙、友好交往、聯合斗爭、少數民族政權改革。4.【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宰相薛元超曾感嘆自己雖然富貴,但非進士出身,這是人生最大遺憾;唐宣宗也羨慕進士,曾在宮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可知,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貴為皇帝,但仍然他們羨慕進士,說明進士身份受到尊崇。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識記,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科舉中設的科目為明經和進士。武則天時期,設立了武舉。科舉制的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5.【答案】B【解析】【分析】A.賦稅制度改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題意;
B.根據題干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從西漢末到明初,江南地區的人口總數在不斷增長,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種變化與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密切相關,故B符合題意;
C.高產作物的引進是在明代中后期,故C不符合題意;
.D土地政策的調整不是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江南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理解知識的能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休養生息政策是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6.【答案】C【解析】【分析】A.題干只提到了專科學校的數量,沒有涉及學校分布問題,故A不符合題意;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與題干“科技人才增多”不符,故B不符合題意;
C.根據題干可知,到1915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學科分類覆蓋已經越來越全面,科學技術專業的人才明顯增多。因此,題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故C符合題意;
D.題干只提到了專科學校的數量,沒有涉及學校學制問題,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理解能力。近代以來,隨著新思潮和西學的興起,逐漸出現了新式學堂和新的教育教學內容,新式學堂中近代化內容不斷加強。7.【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為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爭取抗戰勝利,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土地政策,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1937年3月,陜甘寧邊區停止沒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確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給農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這一做法有助于團結各階級共同抗戰,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相關的歷史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土地政策,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抗日力量,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取得了中日戰爭的勝利。8.【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中國擁有核武器是英國媒體認為應該趕快讓中國進入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原因,說明核試驗的成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兩彈一星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試爆成功。兩彈的研制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國量,提高了中國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9.【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84年”、“石家莊造紙廠推行承包制改革”、“工人工資翻番”等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經濟體制改革逐漸展開,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注入了活力,企業的自主權得到擴大,因而才會出現材料中造紙廠的狀況。故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經濟體制改革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理解能力。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改革的重點首先在農村,農村改革的成功強烈沖擊著停留在傳統框架內的城市,城市也開始了試點探索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注入了活力,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開展,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10.【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版圖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原來的公民法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此制定萬民法,適應羅馬境內一切自由民,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羅馬萬民法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需要知道羅馬法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羅馬帝國制定和實施羅馬法的目的是為了維系和穩定龐大帝國的統治;羅馬法巨大的歷史影響,歐美各國在不同程度上無不受到羅馬法的影響。11.【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只有這樣才能限制權力,保障民主”和所學知識,1787年,美國制憲議會在費城召開,華盛頓被一致推舉為會議主席。會議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它規定立法權屬于國會。行政權屬于總統,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1787年憲法強調加強國家權利,又在權利結構中突出“分權與制衡”的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體現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內容是:立法、司法與行政權三權分立。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1787年憲法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1787憲法是美國1787年制定的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憲法,實行立法、司法與行政權三權分立,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12.【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00年以后,機器導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對于女人在生產領域的力量優勢變得無足輕重,“女性與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機器面前””可知,題干反映的是科技進步對勞動力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工廠內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平等,說明科技的進步引起了社會的變化。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巨大變化。要知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重視科技。13.【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擊了,所以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統治者了。從歐洲和西南亞戰場返回家鄉的殖民地居民根據他們的親身觀察加深了這種印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題干意在說明一戰有利于被壓迫地區民族解放。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一戰的影響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理解能力。注意一戰的影響:造成了人力,財力巨大的損失和破壞,對歐洲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戰爭導致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爆發,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促進了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特別是軍事科學技術;14.【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冷戰開始的標志,冷戰在政治上表現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表現為馬歇爾計劃,軍事上表現為北約組織的成立。題干反映的是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推進了冷戰政策的實施,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的冷戰政策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分析能力。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推出了援助西歐的“歐洲復興計劃”,又稱“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經濟復蘇起了很大作用,使美國在西歐的勢力更為鞏固,同時在經濟上遏制了蘇聯。馬歇爾計劃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體現,它在政治上是杜魯門主義的延伸,是冷戰政策的一個重要策略。15.【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過去的福利政策“使窮人墮落,使納稅人受騙”,必須進行改革,政府應鼓勵工作,公平地對有工作的貧困家庭提供援助”可知,福利政策應該兼顧效率與公平。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歐美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理解能力。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亦稱“福利國家”制度,大體上包括社會保障和福利補助兩大類,覆蓋社會多個方面,使廣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實行這種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16.【答案】(1)錯誤,“《天工開物》”改為“《齊民要術》”。(2)錯誤,“齊白石”改為“徐悲鴻”。(3)錯誤,“勝利油田”改為“大慶油田”。(4)正確【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這部農業科學技術著作,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開物》是明朝宋應星的著作。故題干錯誤,應該把“《天工開物》”改為“《齊民要術》”。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并以西洋寫實主義的技法來改革中國畫法,創作了《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等鴻篇巨作,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故題干說法錯誤,應該把“齊白石”改為“徐悲鴻”。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艱苦創業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故題干錯誤,把“勝利油田”改為“大慶油田”。
(4)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以及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故題干正確。故答案為:
(1)錯誤;“《天工開物》”改為“《齊民要術》”。
(2)錯誤;“齊白石”改為“徐悲鴻”。
(3)錯誤;“勝利油田”改為“大慶油田”
(4)正確;【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袁隆平、徐悲鴻、賈思勰以及王進喜等相關的歷史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歷史人物的主要成就,如雜交水稻之父: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糧食大面積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中國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17.【答案】(1)狀況: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工人總數增加。說明: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等等。(2)變化:從自發的經濟斗爭到有組織的政治斗爭;從獨立斗爭到國民革命。原因:近代工業發展,工人階級力量壯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等等。(3)示例: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是近代歷史的必然選擇。【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一“1913年中國近代工業企業共有698家,資本總額33082萬元。到1920年,近代工業企業達到1759家,資本總額50062萬元。中國的產業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萬人,到“五四”之前,達到了200多萬人。”可知,1913-1920年中國工業的發展狀況是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工人總數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二“中國工人運動最初主要是自發的經濟斗爭。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工人運動轉變到爭取自由的政治斗爭階段”可知,從自發的經濟斗爭到有組織的政治斗爭,根據材料二“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工人階級的獨立斗爭是不能得到勝利的。中共三大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單純領導工人運動轉移到國民革命中來”可知,中國工人運動從獨立戰爭到國民革命。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有:近代工業發展,工人階級力量壯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等等。
(3)歷史實踐證明,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才能真正擔負起領導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是近代歷史的必然選擇。
故答案為:
(1)狀況: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工人總數增加。說明: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等等。(2)變化:從自發的經濟斗爭到有組織的政治斗爭;從獨立斗爭到國民革命。原因:近代工業發展,工人階級力量壯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等等。
(3)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是近代歷史的必然選擇。【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工人運動等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及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近代工業曲折發展的相關知識,應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18.【答案】(1)莊園制度或農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沖擊了封建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興起;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等等。(3)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歷史在傳承中發展;等等。【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世紀早期農奴制度促進了西歐主要農業組織形式——采邑的發展”可知,西歐封建社會實行莊園制度;根據“由于地區性國家建立了越來越有效的政治組織,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著政治和軍事事務,這一體系一般被歷史學家稱為封建制度”可知,西歐封建社會實行封君封臣制度。
(2)根據材料二“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工業化。工商業的興起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產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紀社會產生了市民階級,市民階級公開提出政治代表權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工商業興起;城市生活的產生;市民階級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些改革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沖擊封建統治,促進資本主義興起;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等。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可知,從西歐中世紀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歷史在傳承中發展等。故答案為:
(1)莊園制度或農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表現:工商業興起;城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運動防護用具的體育產業與體育科技創新考核試卷
- 豆類油料和薯類種植行業的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控考核試卷
- 木片在能源儲存技術的應用考核試卷
- 船舶修理中的綠色維修與資源回收考核試卷
- 航空公司航班機組人員協作與溝通考核試卷
- 液化石油氣生產過程安全監測考核試卷
- 絹紡和絲織的產業政策支持與產業發展分析考核試卷
- 臨床醫學專業認識
- 文藝演出項目簽約演職人員合同范本:排練與演出規定
- 國際房地產投資風險評估與咨詢合同
- 臨床藥師的溝通技巧和專業素養
- 外科急腹癥-李國剛
- 漁業保險與風險防控
- 輸液標簽漏貼原因分析報告
- 兒童科普:了解空氣污染的影響
- 倉庫新員工安全教育培訓知識
- 平凡世界課件
- 課件吸煙有害健康
- 15D501 建筑物防雷設施安裝
- 取水泵站施工方案
- 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