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糧食生產技術指導書_第1頁
農村糧食生產技術指導書_第2頁
農村糧食生產技術指導書_第3頁
農村糧食生產技術指導書_第4頁
農村糧食生產技術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村糧食生產技術指導書TOC\o"1-2"\h\u18542第1章糧食作物種植規(guī)劃與布局 4168121.1糧食作物種類及適應性 4227821.1.1水稻 4134631.1.2小麥 4320161.1.3玉米 446221.1.4大豆 4182481.2種植規(guī)劃與輪作制度 4196281.2.1種植規(guī)劃 421041.2.2輪作制度 54061.3糧食作物布局優(yōu)化 591911.3.1適應性布局 567571.3.2結構優(yōu)化 5175441.3.3技術支持 527510第2章土壤管理與改良 5235762.1土壤類型與質地 565592.1.1土壤類型 5132402.1.2土壤質地 6109002.2土壤肥力評價與提升 6325052.2.1土壤肥力評價 6321402.2.2土壤肥力提升 6231652.3土壤調理與改良技術 655972.3.1砂土改良 662892.3.2壤土改良 6122022.3.3粘土改良 65040第3章水分管理與灌溉技術 758523.1灌溉水源與水質 7158893.1.1灌溉水源 7150943.1.2水質要求 778523.2灌溉制度與灌溉方式 737233.2.1灌溉制度 7121213.2.2灌溉方式 8305573.3節(jié)水灌溉技術與應用 8278963.3.1節(jié)水灌溉技術 8318493.3.2節(jié)水灌溉應用 812734第4章育種與種子處理技術 824194.1糧食作物育種方法 8294784.1.1選擇育種 971164.1.2雜交育種 920594.1.3誘變育種 926634.1.4分子育種 92504.2品種選擇與種子質量標準 9275134.2.1品種選擇 9112054.2.2種子質量標準 9277034.3種子處理與催芽技術 9258074.3.1種子處理 9213624.3.2催芽技術 9111884.3.3常見糧食作物種子處理與催芽方法 1028192第5章栽培技術與模式 10241195.1播種時間與播種量 10238235.1.1播種時間 10214065.1.2播種量 10136575.2栽培方式與密度 1091865.2.1栽培方式 10126245.2.2栽培密度 113425.3間作、套作與混作模式 11240645.3.1間作 111935.3.2套作 11208505.3.3混作 1119190第6章肥料施用技術 1162296.1肥料種類與特性 11195626.1.1有機肥料 11158086.1.2化學肥料 11231446.1.3生物肥料 1297666.2肥料施用原則與方法 12170876.2.1施肥原則 12324286.2.2施肥方法 1287476.3精準施肥技術 12195946.3.1土壤養(yǎng)分檢測 12324586.3.2作物需肥規(guī)律研究 12174386.3.3肥料配方設計 12203076.3.4施肥技術指導 123538第7章病蟲害防治技術 1374047.1病蟲害識別與監(jiān)測 1338527.1.1病蟲害種類 1373787.1.2病蟲害識別方法 13163177.1.3病蟲害監(jiān)測 13184877.2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 1364757.2.1生物防治 13276397.2.2化學防治 13209717.3綜合防治技術 13141047.3.1農業(yè)防治 13285817.3.2物理防治 13179727.3.3生物化學防治 13226767.3.4綜合防治策略 1323353第8章農田雜草防除技術 14292278.1雜草種類與分布 14113008.1.1一年生雜草:主要包括稗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這類雜草生長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對作物生長影響較大。 14121548.1.2多年生雜草:主要包括莧菜、馬齒莧、空心蓮子草、狗牙根等。這類雜草生長周期長,根系發(fā)達,難以徹底根除。 14185978.1.3莎草科雜草:主要包括香附子、水蔥、苔草等。這類雜草在濕潤土壤環(huán)境中生長迅速,對水稻等作物影響較大。 14119808.1.4苦草類雜草:主要包括苦買菜、苦荬菜、蒼耳等。這類雜草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容易形成優(yōu)勢種群。 14219648.2農田雜草防除方法 14187168.2.1農業(yè)防除:通過改變作物種植方式、調整播種期、深翻土壤、覆蓋地膜等方法,抑制雜草生長。 1461908.2.2物理防除:采用人工拔草、機械除草等方式,直接消滅雜草。 14189838.2.3生物防除:利用天敵昆蟲、病原菌、競爭力強的有益植物等生物因素,抑制雜草生長。 14184668.3化學除草與生物除草 14323018.3.1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劑具有高效、快速、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是目前農田雜草防除的主要手段。根據作物種類、雜草種類和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化學除草劑,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噴灑。 14187008.3.2生物除草:生物除草是利用生物制劑或生物技術手段,針對特定雜草進行防除。具有環(huán)保、無殘留、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yōu)點。常用的生物除草劑有:微生物除草劑、植物源除草劑等。 1427294第9章收獲與儲藏技術 15255479.1收獲時間與收獲方法 15289969.1.1確定收獲時間 15260549.1.2收獲方法 15229569.2糧食作物儲藏條件與設施 15207779.2.1儲藏條件 15232539.2.2儲藏設施 15287589.3儲藏病害防治與保質技術 16203449.3.1儲藏病害防治 16280539.3.2保質技術 1620832第10章農業(yè)機械化與糧食生產效率 162292010.1農業(yè)機械化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16733810.1.1現狀概述 16765710.1.2發(fā)展趨勢 162506410.2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 17195510.2.1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 17985310.2.2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 171081810.2.3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 17323910.3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的途徑與措施 171236310.3.1優(yōu)化農業(yè)機械化裝備結構 172690110.3.2推廣農業(yè)機械化新技術 17179610.3.3培育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 173123210.3.4加強農業(yè)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 17247010.3.5完善農業(yè)機械化政策支持體系 17第1章糧食作物種植規(guī)劃與布局1.1糧食作物種類及適應性糧食作物是農業(y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各類糧食作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性各異,了解其生長特性和適應性,有助于合理規(guī)劃種植結構。1.1.1水稻水稻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光照要求較高,適應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區(qū)種植。水稻對土壤要求較為嚴格,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為宜。1.1.2小麥小麥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相對較低,主要分布在北緯30度至60度之間的溫帶地區(qū)。小麥喜冷涼氣候,對光照要求較低,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類型。1.1.3玉米玉米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主要分布在北緯50度至南緯40度之間。玉米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光照要求較高,生育期較長,可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個品種類型。1.1.4大豆大豆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較高,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為宜。大豆喜溫暖濕潤氣候,生育期較長,主要分布在北緯40度至60度之間的溫帶地區(qū)。1.2種植規(guī)劃與輪作制度合理的種植規(guī)劃和輪作制度可以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改善土壤結構,降低病蟲害發(fā)生。1.2.1種植規(guī)劃種植規(guī)劃應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條件,結合糧食作物的生長特性,合理選擇品種和種植方式。同時要考慮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調整種植結構。1.2.2輪作制度輪作制度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有計劃地輪換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輪作可以減少土壤中病蟲害的發(fā)生,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產成本。常見的輪作方式有稻麥輪作、稻稻輪作、麥玉輪作等。1.3糧食作物布局優(yōu)化糧食作物布局優(yōu)化是指在充分考慮地區(qū)資源條件、市場需求和農業(yè)技術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各種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結構。1.3.1適應性布局根據糧食作物的生態(tài)適應性和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合理安排各種作物的種植區(qū)域。如水稻適宜在濕潤地區(qū)種植,小麥適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種植。1.3.2結構優(yōu)化結合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調整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如增加優(yōu)質水稻、專用小麥、高油大豆等品種的種植面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1.3.3技術支持采用現代農業(yè)技術,提高糧食作物產量和品質。如推廣高產、抗病、節(jié)水等優(yōu)良品種,加強病蟲害防治,提高農業(yè)機械化水平。通過糧食作物種植規(guī)劃與布局的優(yōu)化,有助于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益,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第2章土壤管理與改良2.1土壤類型與質地土壤是農業(yè)生產的基礎,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了解土壤類型與質地對糧食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本節(jié)主要介紹我國農村常見的土壤類型及其質地特點。2.1.1土壤類型我國土壤類型繁多,按照發(fā)生學分類,可分為以下幾種:(1)地帶性土壤:包括寒溫帶、溫帶和暖溫帶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土壤類型。(2)隱域性土壤:分布在特定地形、母質和植被條件下的土壤類型。(3)人為土壤: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土壤類型。2.1.2土壤質地土壤質地是指土壤中沙、粉、粘粒等不同粒徑顆粒的比例關系,通常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類。不同質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水、肥、氣、熱特性,對糧食作物的生長產生重要影響。2.2土壤肥力評價與提升土壤肥力是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養(yǎng)分、水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本節(jié)主要介紹土壤肥力評價方法和提升措施。2.2.1土壤肥力評價土壤肥力評價主要包括以下指標:(1)土壤養(yǎng)分含量:包括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2)土壤物理性質:如土壤質地、孔隙度、容重等。(3)土壤生物學性質:如微生物數量、酶活性等。2.2.2土壤肥力提升提升土壤肥力的措施主要包括:(1)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2)合理施用化肥:根據作物需求和土壤測試結果,科學施用氮、磷、鉀肥。(3)深翻改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增加土壤孔隙度。(4)生物肥料的施用: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提高土壤肥力。2.3土壤調理與改良技術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壤,采取相應的調理與改良技術,對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2.3.1砂土改良(1)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2)施用土壤改良劑:如膨潤土、蛭石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3.2壤土改良(1)深翻改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增加土壤孔隙度。(2)合理施肥:保持土壤養(yǎng)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2.3.3粘土改良(1)施用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2)使用石灰: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環(huán)境。(3)排水改良:改善土壤排水條件,降低土壤濕度。第3章水分管理與灌溉技術3.1灌溉水源與水質3.1.1灌溉水源農村糧食生產中,灌溉水源是保證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水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及雨水等。合理利用各類水源,對提高糧食產量具有重要意義。(1)河流與湖泊:作為地表水源,河流與湖泊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應對水源地進行保護,保證水質清潔。(2)水庫:水庫是人工調節(jié)水源的重要設施,具有蓄水、供水、防洪等功能。合理調度水庫水資源,對糧食生產具有重要意義。(3)地下水:地下水是穩(wěn)定的水源,但過度開采可能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問題。應根據地質條件、水資源狀況合理開發(fā)。(4)雨水:雨水是天然的水源,通過收集和利用,可減輕地表水源壓力。可采取集雨窖、蓄水池等措施,提高雨水利用率。3.1.2水質要求水質對糧食作物的生長具有直接影響。灌溉水質要求如下:(1)pH值:適宜的pH值范圍為5.5~8.5,以保證作物正常生長。(2)鹽分:灌溉水中鹽分含量應控制在作物耐受范圍內,避免土壤鹽漬化。(3)有害物質:避免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4)微生物:灌溉水中不應含有病原微生物,保證糧食生產安全。3.2灌溉制度與灌溉方式3.2.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根據作物生長周期、需水量和當地水資源狀況,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次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灌溉時期:根據作物生長關鍵期,確定灌溉時期,如播種期、苗期、拔節(jié)期、抽雄期、灌漿期等。(2)灌溉次數:根據作物需水量、土壤特性、氣候條件等因素,確定灌溉次數。(3)灌溉定額:根據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制定灌溉定額,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3.2.2灌溉方式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噴灌、滴灌等,應根據作物種類、地形地貌、水資源狀況等因素選擇。(1)地面灌溉:適用于平坦地區(qū),如水稻田、旱地作物等。(2)噴灌:適用于地形復雜、水資源有限的地區(qū),具有節(jié)水、節(jié)能、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3)滴灌: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具有節(jié)水、減少病蟲害、提高產量等優(yōu)點。3.3節(jié)水灌溉技術與應用3.3.1節(jié)水灌溉技術節(jié)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改進地面灌溉技術:采用畦灌、膜上灌、波涌灌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噴灌技術:選用適宜的噴頭和噴灌設備,實現節(jié)水、均勻灌溉。(3)滴灌技術:采用滴灌設備,實現精準灌溉,降低水資源浪費。3.3.2節(jié)水灌溉應用(1)作物生長監(jiān)測:通過監(jiān)測作物生長狀況,實時調整灌溉制度。(2)土壤水分監(jiān)測:采用土壤水分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jiān)測土壤水分狀況,實現智能化灌溉。(3)灌溉自動化:運用物聯(lián)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灌溉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提高灌溉效率。(4)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根據區(qū)域水資源狀況,合理調配水源,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第4章育種與種子處理技術4.1糧食作物育種方法糧食作物育種是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強抗逆性及適應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主要介紹幾種常見的糧食作物育種方法。4.1.1選擇育種選擇育種是基于自然變異,通過系統(tǒng)選擇和混合選擇,篩選出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品種。選擇育種方法簡單易行,適用于各種糧食作物。4.1.2雜交育種雜交育種是將不同品種或不同種間的優(yōu)良性狀進行組合,產生新的品種。通過雜交、自交和選擇等過程,選育出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的糧食作物品種。4.1.3誘變育種誘變育種是通過物理、化學或生物手段誘導基因突變,從而產生新的性狀。誘變育種具有突變頻率高、變異幅度大、育種周期短等特點。4.1.4分子育種分子育種是基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作物的遺傳規(guī)律和重要基因功能,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工程等手段,實現精準育種。4.2品種選擇與種子質量標準選擇適宜的品種和高質量的種子是保證糧食生產的關鍵。4.2.1品種選擇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條件,選擇適應性廣、產量高、品質優(yōu)、抗逆性強的糧食作物品種。4.2.2種子質量標準種子質量標準主要包括純度、凈度、發(fā)芽率和水分。種子質量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以保證糧食生產的安全和高效。4.3種子處理與催芽技術種子處理與催芽是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種子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4.3.1種子處理種子處理包括清選、消毒、浸種和包衣等步驟。清選可去除雜質、破損和病蟲害種子;消毒可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菌;浸種可提高種子吸水速度和發(fā)芽勢;包衣可增加種子的抗逆性。4.3.2催芽技術催芽技術是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條件,促使種子提前發(fā)芽,提高發(fā)芽率。催芽過程中應注意防止爛種、霉變等現象。4.3.3常見糧食作物種子處理與催芽方法(1)水稻:種子經清選、消毒、浸種后,進行催芽,一般催芽溫度為2530℃,濕度為60%70%。(2)小麥:種子經清選、消毒、浸種后,進行催芽,催芽溫度為1520℃,濕度為50%60%。(3)玉米:種子經清選、消毒、浸種后,進行催芽,催芽溫度為2530℃,濕度為60%70%。(4)大豆:種子經清選、消毒、浸種后,進行催芽,催芽溫度為2025℃,濕度為60%70%。通過以上育種與種子處理技術,可以為糧食作物生產提供優(yōu)質的種子,為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奠定基礎。第5章栽培技術與模式5.1播種時間與播種量5.1.1播種時間播種時間是影響糧食作物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關鍵因素。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作物種類及品種特性來確定。一般而言,春季播種宜在土壤溫度穩(wěn)定通過10℃以上,日均氣溫達到5℃以上時進行;秋季播種則宜在日均氣溫降至20℃以下,土壤濕度適宜時進行。5.1.2播種量播種量應根據作物種類、品種、栽培目的、土壤肥力、播種方式等因素綜合考慮。合理播種量有利于作物生長,提高產量。一般建議如下:(1)小麥:每畝播種量1520公斤;(2)玉米:每畝播種量23公斤;(3)水稻:每畝播種量710公斤。5.2栽培方式與密度5.2.1栽培方式栽培方式包括直播、移栽、拋秧等,應根據作物種類、品種特性、當地氣候條件及農業(yè)生產條件選擇合適的栽培方式。5.2.2栽培密度合理密植有利于作物生長,提高產量。栽培密度應根據作物種類、品種、土壤肥力、播種時間等因素進行調整。以下為一般建議:(1)小麥:每畝基本苗2535萬株;(2)玉米:每畝種植密度35004500株;(3)水稻:每畝基本苗68萬株。5.3間作、套作與混作模式5.3.1間作間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期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合理間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改善土壤結構。常見的間作模式有:小麥與豆類作物間作、玉米與豆類作物間作等。5.3.2套作套作是指在前一季作物生長后期,種植下一季作物的栽培方式。套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一年多熟。常見的套作模式有:玉米套作大豆、水稻套作小麥等。5.3.3混作混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期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其中一種作物為主栽作物,另一種或幾種作物為輔助作物。混作可以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加產量。常見的混作模式有:小麥與油菜混作、玉米與豆類作物混作等。遵循上述栽培技術與模式,有助于提高農村糧食生產水平,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以達到最佳生產效果。第6章肥料施用技術6.1肥料種類與特性6.1.1有機肥料有機肥料主要包括農家肥、綠肥、作物秸稈等,具有來源廣泛、養(yǎng)分全面、改土培肥等優(yōu)點。施用有機肥料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6.1.2化學肥料化學肥料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等。它們具有養(yǎng)分含量高、施用方便、見效快等特點。但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可能導致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6.1.3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動植物殘體等制成的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減少化學肥料用量等功能。6.2肥料施用原則與方法6.2.1施肥原則(1)因土施肥:根據土壤肥力、質地、作物種類和產量水平,合理確定施肥種類和數量。(2)因作物施肥:根據作物對養(yǎng)分的需求特點,合理施用肥料。(3)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充分發(fā)揮有機肥料的作用,適當補充化學肥料。(4)分層施肥:將肥料施于不同土層,提高肥料利用率。6.2.2施肥方法(1)基肥:在播種前施入土壤,以有機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2)追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適時施用。(3)葉面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通過葉面噴施補充作物所需養(yǎng)分。(4)種肥:將肥料與種子混合施用,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幼苗生長速度。6.3精準施肥技術6.3.1土壤養(yǎng)分檢測通過土壤養(yǎng)分檢測,了解土壤肥力狀況,為施肥提供科學依據。6.3.2作物需肥規(guī)律研究研究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規(guī)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6.3.3肥料配方設計根據土壤養(yǎng)分檢測結果和作物需肥規(guī)律,設計肥料配方,實現肥料養(yǎng)分的平衡供應。6.3.4施肥技術指導根據肥料配方,指導農民合理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第7章病蟲害防治技術7.1病蟲害識別與監(jiān)測7.1.1病蟲害種類農作物病蟲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線蟲病害及昆蟲危害等。識別各種病蟲害是進行有效防治的前提。7.1.2病蟲害識別方法病蟲害識別主要依據癥狀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及傳播途徑。通過觀察作物生長狀況、葉色、葉形、病斑形態(tài)等特征,結合實驗室檢測,準確判斷病蟲害種類。7.1.3病蟲害監(jiān)測建立病蟲害監(jiān)測預警體系,對病蟲害發(fā)生動態(tài)進行定期調查與監(jiān)測。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等手段,提高病蟲害監(jiān)測的準確性。7.2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7.2.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昆蟲信息素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植物源農藥等。7.2.2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方法。合理選擇農藥種類、劑型、使用濃度和施藥時間,降低農藥殘留,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7.3綜合防治技術7.3.1農業(yè)防治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調整播種期、合理施肥、輪作倒茬、深耕曬垡等農業(yè)措施,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7.3.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性信息素誘殺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7.3.3生物化學防治結合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的優(yōu)點,采用生物化學農藥,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環(huán)境污染。7.3.4綜合防治策略根據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綜合防治策略。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時結合化學防治,實現病蟲害的可持續(xù)控制。第8章農田雜草防除技術8.1雜草種類與分布農田雜草是影響糧食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農田雜草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根據雜草的生長習性和生物學特性,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8.1.1一年生雜草:主要包括稗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等。這類雜草生長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對作物生長影響較大。8.1.2多年生雜草:主要包括莧菜、馬齒莧、空心蓮子草、狗牙根等。這類雜草生長周期長,根系發(fā)達,難以徹底根除。8.1.3莎草科雜草:主要包括香附子、水蔥、苔草等。這類雜草在濕潤土壤環(huán)境中生長迅速,對水稻等作物影響較大。8.1.4苦草類雜草:主要包括苦買菜、苦荬菜、蒼耳等。這類雜草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容易形成優(yōu)勢種群。8.2農田雜草防除方法農田雜草防除是保證糧食生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現將常見的雜草防除方法列舉如下:8.2.1農業(yè)防除:通過改變作物種植方式、調整播種期、深翻土壤、覆蓋地膜等方法,抑制雜草生長。8.2.2物理防除:采用人工拔草、機械除草等方式,直接消滅雜草。8.2.3生物防除:利用天敵昆蟲、病原菌、競爭力強的有益植物等生物因素,抑制雜草生長。8.3化學除草與生物除草8.3.1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劑具有高效、快速、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是目前農田雜草防除的主要手段。根據作物種類、雜草種類和生長階段,選擇合適的化學除草劑,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噴灑。8.3.2生物除草:生物除草是利用生物制劑或生物技術手段,針對特定雜草進行防除。具有環(huán)保、無殘留、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yōu)點。常用的生物除草劑有:微生物除草劑、植物源除草劑等。注意:在使用化學除草劑和生物除草劑時,應充分了解其性質、作用機理和安全性,保證糧食作物不受損害。同時合理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除草劑,以減緩雜草抗藥性的產生。第9章收獲與儲藏技術9.1收獲時間與收獲方法9.1.1確定收獲時間收獲時間是決定糧食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應根據糧食作物的種類、成熟度、氣候條件及當地農業(yè)生產實際情況來確定。一般而言,應在糧食作物成熟后及時收獲,避免因過早或過晚收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9.1.2收獲方法收獲方法應根據糧食作物種類、地形地貌、生產規(guī)模等因素選擇。目前常見的收獲方法有手工收獲、機械收獲和半機械化收獲。在收獲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保證收獲速度,減少損失;(2)避免作物在收獲過程中受損,降低品質;(3)及時清理作物殘體,減少病蟲害傳播;(4)合理安排勞動力,提高收獲效率。9.2糧食作物儲藏條件與設施9.2.1儲藏條件糧食作物在儲藏過程中,對環(huán)境條件有一定的要求。以下為糧食作物儲藏的主要條件:(1)溫度:適宜的儲藏溫度為1525℃,避免溫度波動過大;(2)濕度: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防止糧食受潮發(fā)霉;(3)通風: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降低糧食呼吸作用和熱量積累;(4)光照:避免陽光直射,防止糧食褪色和品質降低;(5)防蟲、防鼠:加強防治措施,防止害蟲和老鼠侵害。9.2.2儲藏設施糧食作物儲藏設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倉庫:選擇干燥、通風、避光的倉庫進行儲藏;(2)儲藏罐:適用于小型糧食生產戶,具有密封、防潮、防蟲等特點;(3)集裝箱:適用于長途運輸和臨時儲藏,具有便于搬運、防潮、防蟲等優(yōu)點;(4)塑料薄膜:可用于地面覆蓋,防止糧食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