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衣》課件(共18張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無衣》課件(共18張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無衣》課件(共18張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無衣》課件(共18張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無衣》課件(共18張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衣軍營里有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也有情深義重的戰友情。這樣的情感已經傳承了數千年,今天,讓我們走進詩歌《秦風·無衣》,再次感受這種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的文化常識及寫作背景。2.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3.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賞析其表達效果。4.體會慷慨赴敵、同仇敵愾的豪情和戰友間深厚的情誼,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文學常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詩經六義風,即國風,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如《國風·周南·關雎》《國風·秦風·蒹葭》《詩經·衛風·氓》。雅,即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為公卿貴族所做,共105篇。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多諷刺之聲。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鳴》《大雅·江漢》。頌,即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贊頌神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共40篇。如《周頌·我將》《周頌·有客》《商頌·玄鳥》等。賦,“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賦是直接鋪陳敘述。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魏風·碩鼠》,以碩鼠比喻貪得無厭的剝削統治者。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創作背景

《秦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為秦地民歌。春秋時期,秦國的統轄地域位于今天的陜西和甘肅東部,厚地高天涵養出質樸厚重的民風,這里的人民,熱情勇敢又剛毅團結。當時犬戎進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鎬京,占領了大面積的領土。秦國與鎬京距離很近,唇齒相依,所以,秦王派軍隊對抗犬戎之師。這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戰爭的勝敗,關系到國家的存亡、民眾的生死。所以,秦人懷著對敵人的憤恨、對家國的熱愛,唱出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戰歌。初讀詩歌,體會情感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情感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jǐ),與子偕(xié)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chánɡ)。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理解詩意怎么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的戰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跟你共同對付敵人。怎么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貼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們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動。怎么能說沒有衣服穿呢?我的戰裙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們的鎧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戰場。任務一:理解“衣”之義,體悟“衣”之情

衣本義是“上衣”。字形像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領,兩側開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下擺。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地處西北,氣候嚴寒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詩經·七月》“袍”——古代富貴人在冬季所著乃是裘,只有普通人御寒所穿的才有袍,下層社會的貧苦人所穿的就是褐,秦國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則可以當被子來用。“澤”——補充:《釋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詩》謂之澤。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謂之澤”“裳”——《說文》:“裙,下裳”。古代男女皆著裳。軍人的戰裳常常以皮革做衣料,即所謂“甲裳”。體悟“衣”之情1.衣食住行中,“衣”總在第一位,它向來不是簡單的一件衣服,更是一種生活。你從“袍”“澤”“裳”中讀出戰士們怎樣的生活?

從外到內,從上至下,這是戰時士兵必不可少的裝備。風餐露宿中,借袍來積蓄僅有的溫暖。在視為家常便飯的千里奔馳中,當熱汗打濕時,他們需要靠澤來抵御滲骨的寒氣。與敵人短兵相接中,奮不顧身的他們利用裳來抵御傷害。士兵們的生活中,總不會缺少惡劣的環境和危急的戰情,時刻都被血汗裹挾著。探究問題2.聯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殘酷的戰爭中,“無衣”意味著什么呢?這樣的結果有沒有在詩歌中出現呢?“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尚武團結的秦人,在奔赴戰場之前,沒有過多的鋪墊,沒有更多的比興渲染,握緊身邊戰友兄弟之手,目光堅定地問,更毫不懷疑地答。問中給予信心,答中傳遞溫情。“同袍”“同澤”“同裳”,一唱三嘆,讓帶有鎧甲的戰衣消減了冰冷,融入了靈性,在衣中不斷加入袍澤深情。戰場上刀槍無情,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敵。20同袍———戈矛————同仇同澤———矛戟————偕作同裳———甲兵————偕行層層遞進兵器思想行動戰服思路結構團結友愛生死相依舞戈揮戟齊心備戰同仇敵愾勇赴戰場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只在各章對應的位置換幾個字?!对娊洝飞朴眠@種手法,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相同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任務二: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1.詩歌在結構上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回環往復的表達效果,同時也具有音樂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內容和主題上:營造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在詩歌藝術表現上:增強節奏感、音樂感,形成回環往復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長的韻味。重章疊唱從《無衣》詩中,我們已經窺到“全豹”。在重章疊句的反復詠嘆中,《無衣》的詩意、詩情、詩心不斷震撼著我們;“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的吼聲成就了千古流芳的戰歌。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祆洹对娂瘋鳌房偨Y1.《無衣》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制的憤怒與憤慨,無數戰士同聲響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無衣》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以下幾句使人想象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無衣》共三章,采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