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材認知·內化必備知識合作探究·形成關鍵能力課堂10分鐘·診斷學習效果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標·定位核心·導學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2.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史料實證、時空觀念)1.注意“一個轉變”: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掌握“兩個文明”:以亞非文明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以歐洲文明為代表的農牧并重的文明。3.理解“三個變化”: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教材認知·內化必備知識學習任務1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自然段,了解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教材開發]觀察課本“遠古人類的生活想象圖”,它反映了怎樣的階段特征。提示:生產力水平低下;人被動從屬于自然;處于蒙昧時代。生產(1)人類依靠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為生(2)使用____________等材料制作的工具生活(1)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______的生活(2)用火取暖、燒烤食物(3)女性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______,為人們提供大部分食物木、骨和石遷徙采集【活動2】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二至七自然段,掌握原始農牧業的產生及其影響1.出現:_____________,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2.原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______野生動植物。大約1萬年前馴化3.表現地區農耕畜牧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是______、大麥的原產地距今約9000年前,飼養______和山羊東亞(1)黃河中上游是____的發源地;(2)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______(1)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____;(2)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美洲中美洲是_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______小麥綿羊粟水稻豬玉米駱馬4.意義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1)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____________(2)農業生產增加了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____________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1)人類從遷徙過渡到______,并逐漸形成聚落(2)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________勞動(3)原始音樂、文學和______也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推動了科技的發展(1)幾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國中,天文歷法都獲得了發展(2)______和其他相關學科逐漸發展食物生產者人口的增長定居手工業宗教數學[情境創設]觀察課本“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莖葉”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兩幅圖片,指出其歷史價值。提示:分別反映了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河姆渡居民飼養豬的史實,有助于了解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學習任務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掌握古代亞非地區的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狀況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1)食物生產:農業區主要種植______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2)社會生產:古巴比倫王國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擁有土地,合伙經營或______給佃戶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________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古埃及的命運大麥出租尼羅河2.古代中國(1)食物生產:主要分為北方______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2)社會生產:商和西周①土地所有: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②經營方式:農夫集體耕作戰國以后①__________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農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③通過____________等途徑補貼家用④秦以后統治者推行______________⑤國家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如秦國的________、西漢的龍首渠等⑥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__________的農業技術體系鐵犁牛耕家庭手工業重農抑商政策都江堰精耕細作粟麥[概念釋意](1)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2)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第四自然段,概括歐洲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情況1.古代希臘食物生產(1)農作物:大麥和小麥從______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2)經濟作物:種植葡萄和橄欖,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社會生產__________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西亞城邦公民2.古代羅馬食物生產以______生產為主,種植橄欖和葡萄社會生產實行__________,人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小農逐漸破產[教材開發]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觀察課本圖片“古希臘陶瓶”,陶瓶體現了古代希臘食物生產方面哪些內容?提示:種植橄欖,加工橄欖油。谷物土地國有【活動3】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五自然段,梳理美洲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情況食物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________生產與生活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______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馬鈴薯村社學習任務3生產關系的變化【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掌握生產關系變化的主要表現1.男女地位的變化(1)男子: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__________。(2)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__________,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1)________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領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2)氏族內部出現__________。主導地位家庭副業生產力貧富分化3.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階級產生:隨著__________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階級。(2)國家出現: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強制機關,國家應運而生。(3)國家實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剩余產品[情境創設]上圖人物分別為堯和禹,從圖中人物的形象可以看出,禹的身份發生了什么變化。提示:冠冕是古代帝王的象征,禹頭戴冠冕說明他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王,古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出現。合作探究·形成關鍵能力主題一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演進【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食物生產方式的變化史料中國國家博物館關于舊石器時代的相關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關于新石器時代的相關藏品。[研討交流]比較上述史料中兩組圖片的信息,說明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發生的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第一組圖片中的“狩獵”“挖掘”,第二組圖片中“開墾荒地”“加工谷物”“收割莊稼”[成果展示]第一組是舊石器時代采集、狩獵工具,說明當時人們獲取食物的方式主要靠采集、漁獵;第二組為新石器時代耕種、收割、加工農作物的工具,說明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是農耕。2.史料證史——農業起源的原因史料自然環境的變化使可利用的動植物密度降低,人口的增加接近載能,舊的平衡被打破,為提高生產力而改造和控制環境的做法被優先選擇。自然環境、氣候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逐步擺脫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從而開始定居下來。定居生活代替了流動生活,人類就有可能對周圍的動植物有更多的了解,從而使種植和飼養成為可能,導致農業的產生,而農業的產生更進一步促進了定居的鞏固與發展。——摘編自尚定周、王有文《從采集、漁獵到農業生產的革命性變革——試論農業起源》等[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分析農業起源的原因并指出農業產生與人類居住形式之間的關系。(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自然環境的變化”“人口的增加”“定居下來”“農業的產生更進一步促進了定居的鞏固與發展”結合所學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原因:自然環境的變化;人口壓力增大;定居形式的出現。關系:定居生活代替流動生活為農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農業的產生進一步鞏固了人類的定居形式。【鏈接學術前沿】“猖獗的洪水啊,沒人能和它對抗,它使蒼天動搖,使大地顫抖。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古代蘇美爾人文學作品片段[觀點解讀]史料說明古代兩河流域以灌溉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同時也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但嚴重的洪澇災害,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蒙上了一層悲觀的陰影。3.史家明史——農業革命的影響史料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①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對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②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研討交流]有學者認為“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結合史料論證這一觀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由畫線部分①②信息結合所學進行論證。[成果展示]這一觀點是正確的。農業革命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人口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鏈接學術前沿】農業革命導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規模可與隨人類形成而出現的人口爆炸相比。在舊石器時代,正在進化中的人類不斷改進工具,使生產率提高,從而使人口相應增加。舊石器時代初期,原人的人口數還只有12.5萬,可到了距今1萬年時,以狩獵為生的人類的人口數已上升到532萬,增長42倍以上。——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觀點解讀]史料體現了農業革命到來的重要意義。由于一定地區的食物供應量比過去更多、更可靠,人口的增長也比過去更為迅速。【史論闡釋】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的演進項目食物采集者食物生產者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使用打制工具使用磨制工具食物來源采集和漁獵農耕和畜牧生活方式遷徙和群居生活定居生活,形成聚落自然分工男子負責狩獵;女子負責采集植物果實和莖葉(1)男子從事農業生產;(2)婦女從事采集和家庭副業男女地位女性地位較高,男子地位較低男性占據主導,女性退居從屬地位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平等,個人隸屬于集體剩余產品、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先后產生點撥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變的主要標志是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主題二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古代中國的食物生產史料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勞動分工“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生產培育“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工具技術牛耕、鐵農具、曲轅犁、選種和育秧、測知節氣[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根據表格中勞動分工、生產培育和工具技術的內容結合所學進行概括。[成果展示]小農經濟是主要農業經濟形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追求精耕細作;受制于自然條件,具有脆弱性。2.史料證史——古代西方的食物生產史料西方實行農牧結合的方式,耕地和牧場分開,耕地以外是牧場,后來牧場部分被開墾出來。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種植業和畜牧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一樣。……歐洲古代社會的農業結構是農牧兼營、以牧為主,這一結構既不會迅速帶來人口壓力,也不會因物質匱乏而導致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其人地關系處于一個十分合理的狀況。——摘編自徐旺生《農業起源和傳播對中西早期文明發展影響的比較研究》[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歐洲農業結構的特點并加以簡要評析。(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農牧兼營、以牧為主”和畫線部分信息結合所學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特點:農牧兼營,以牧為主。評析:這種農業結構不會引起人口迅速增長,不易因物質匱乏而導致勞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3.史家明史——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史料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經濟都是農本經濟,以豐衣足食為根本目的,耕織結合,但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牛耕發展緩慢,紡織原料又靠畜產品。南歐、中亞土質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養牛較多;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養羊業比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飲食奶酪的習慣,故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葉茂等《傳統農業與現代化——傳統農業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上)》[研討交流]有學者認為“單一種植業結構決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與西方不大一樣”。結合史料論證這一觀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很早就有食肉、飲食奶酪的習慣”結合所學分析。[成果展示]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古代中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古代西方農牧并重。這種經濟結構的差異,是形成東西方飲食文化內涵不同的重要因素,具體來說,古代中國以植物性飯菜為主;古代西方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鏈接學術前沿】隨著考察地區范圍的擴大和對考察材料的進一步分析,1935年,瓦維洛夫提出中國中心、印度中心等8個作物起源中心的觀點。他認為這8個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農業文明都是獨立發展的,所用農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個中心都有相當多的有價值的作物和多樣性的變異,是作物育種家探尋新基因的寶庫。——摘編自曹幸穗、柏蕓等《大眾農學史》[觀點解讀]史料說明古代世界農業文明具有多個中心,它們獨立發展;食物生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史論闡釋】一、古代世界食物生產的多元性
1.中心的多元性
世界農業起源中心包括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還有美洲農業起源中心區。
2.生產的多樣性地區作物畜禽西亞小麥、大麥、黑麥、豆類山羊、綿羊、牛等中國水稻、粟、大豆等豬、雞中南美洲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南瓜等駱馬、羊駝、火雞非洲小麥、高粱毛驢印度稻、綠豆、甘蔗、黃麻、芋-點撥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二、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差異方面東方西方耕作制度實行輪作制和復種制或間作套種制普遍實行休閑農作制經濟結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只占次要地位農牧并重、農牧結合飲食結構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較少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點撥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根據本地區的實際,引入或者培育適合本地區的糧食作物并飼養牲畜,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文明。課堂10分鐘·診斷學習效果【題組1】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早期人類之一,其經濟形態是 (
)A.采集經濟
B.種植經濟C.小農經濟
D.商品經濟【解析】選A。最初的原始社會經濟屬于采集狩獵性質的農業形式,故選A。種植經濟屬于原始社會后期經濟形式,B錯誤;小農經濟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C錯誤;商品經濟出現于原始社會末期,D錯誤。2.大約1萬年前,原產于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的是(
)A.小麥、大麥 B.玉米C.甘薯
D.水稻【解析】選A。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故選A。玉米、甘薯原產于美洲,排除B、C;水稻原產于中國,排除D。3.美洲是古代畜牧業產生的中心之一,其中阿茲特克文明馴化了 (
)A.綿羊 B.山羊 C.狗
D.駱馬【解析】選D。美洲阿茲特克人馴化了駱馬等牲畜,創造出輝煌燦爛的美洲早期文明,故選D。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山羊,排除A、B;遠古中國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狗,排除C。4.有人說,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角色的轉變,人類從 (
)A.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B.食物的生產者轉變為食物的采集者C.工具的使用者轉變為工具的生產者D.工具的生產者轉變為工具的使用者【解析】選A。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之前,人類食物主要來自采集和狩獵,產生之后則通過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獲得,故選A,排除B、C、D。【深化點撥】農業出現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推動了手工業、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的發展。【題組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5.(2024·嘉興高二檢測)不同區域的文明為農業的起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下列項中,屬于古代尼羅河流域主要種植作物的是 (
)A.小麥 B.水稻 C.葡萄 D.玉米【解析】選A。尼羅河流域的農業區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故選A。古代中國南方地區種植水稻,排除B;古代歐洲種植葡萄和橄欖,排除C;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排除D。6.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下列關于土地所有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
)A.古巴比倫土地完全由王室和貴族占有B.商周時期,土地集中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C.古希臘城邦土地平均分配D.阿茲特克人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解析】選B。古代中國商周時期,土地集中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故選B。在古巴比倫王國,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排除A;在古希臘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排除C;美洲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排除D。7.古希臘種植谷物和葡萄、橄欖,其種植的谷物是 (
)A.大麥
B.水稻
C.粟 D.甘薯【解析】選A。古希臘種植的谷物有小麥、大麥,故選A。水稻和粟是古代中國種植的,甘薯是古代美洲種植的,排除B、C、D。8.(2024·曲靖高二檢測)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①地區是小麥和水稻的原產地B.②地區最早馴化了駱馬和山羊C.③地區最早栽培了辣椒和大麥D.④地區是玉米和番茄的原產地【解析】選D。玉米和番茄原產于中南美洲,④是美洲,故選D。小麥原產于西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