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北侖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北侖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北侖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北侖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侖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北侖中學2023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期中考試語文試卷答案

1.C

【解析】A項:距離化是在審悲活動中“最重要的原因"屬于無中生有。

B項:“必能”的表述過于絕對化。

D項:悲劇和人生之間有不可跨越的距離是因為悲劇的古色古香和悲劇的世界和我們隔了一層,悲劇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

2.C強加因果。

3.B

【解析】A項:強調任何一種藝術形象都能引發人的審悲快感,C項:戲劇的目的和意義,D項:悲劇的概念和內涵。

4.D“李煜的亡國之情不能引起他人傷悲"有誤

5.①在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欣賞,是拉開距離的超越功利的關照,讀者可以從悲劇故事本身了解生活苦難。②在藝術創作中所運用的藝術形式用愉悅之情與苦難對抗,并進而征服它,這樣,在審悲觀照中痛感就轉化為快感。從作品的藝術形式欣賞作者技巧。③悲劇不但給我們以情感上的滿足,而且吸引我們探尋悲劇的意蘊和真理,吸引我們去探尋鉆研并獲得理性的慰藉。從悲劇內蘊體悟情感美、理性美。

(每點2分,三點6分)

6.C

【解析】A.“被誣陷和王著刺殺阿合馬等有關,因而被捕”錯誤。由選文中獄吏說的“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和葉和甫告訴關漢卿王著刺殺阿合馬和郝禎的事情之后關漢卿的反應來看,關漢卿并非是因為王著刺殺的事情被捕的,刺殺事件是被捕后發生的。B.“葉和甫很關心關漢卿……”錯。葉和甫到獄中勸降關漢卿,之前溫和耐心,后來兇狠猙獰,前后截然不同,充分顯露了他作為無恥文人的丑惡嘴臉。D.“都鮮明表現了人物性格"錯誤。“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烘托了人物的煩躁、郁悶不安的情緒,預示著一場雷雨的到來。

7.C

【解析】“主要線索"錯。選文的重心是葉和甫勸說關漢卿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狼狽為奸,這既是節選內容的重中之重,也是葉和甫層層勸說的目的。而關于《竇娥冤》的創作、演出與影響等相關內容的爭論,只是展現人物的其中一個環節。

8.①關漢卿與葉和甫的正面矛盾沖突,文中葉和甫勸說關漢卿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關漢卿堅決不答應,還“重重的一記耳光,竟把葉和甫打倒在地”;

②王著等人和阿合馬的矛盾沖突,從葉和甫的話“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謀,上個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馬老大人和郝禎大人都給刺了"可知;

③關漢卿面對名利誘惑及生死抉擇的內在矛盾沖突,葉和甫說只要關漢卿供出王著刺殺阿合馬大人是圖謀不軌,就可以減刑甚至釋放,還另有酬勞,但關漢卿不為所動,毫不妥協。

(每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給分,如“關漢卿與黑暗官府之間的矛盾沖突”)

9.①關漢卿堅持寫出《竇娥冤》,堅持演出,振奮了民心,震懾了壞人;

②禁子讓關漢卿跪下,而關漢卿昂然不跪,拒不屈從于惡勢力;

③關漢卿不受名利誘惑,不受威逼脅迫,把勸說他的葉和甫打倒在地。

這些都體現了關漢卿面對迫害、阻撓和誘惑不妥協、不退讓的“銅豌豆"的性格特質。

(每點2分,學生答劇本選段中其他內容,言之成理,也可給分)

10.D贍:足。

11.C結構助詞,均為取獨用法。

12.C與題干句均為狀語后置。

13.A

14.B文段中的“方”是相提并論、相比的意思。

15.CA項,魏征不認為那兩位君主是上圣;B項,從文本無法看出房玄齡改變了自己的觀點;D項,駢散結合。

16.

(1)慎重地辦理學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申誡他們,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

謹,釋義+活用得1分,庠序1分,孝悌1分(需要具體全部譯出,若只譯“孝"或“悌”不得分),頒白者1分,句譯不通順倒扣1分。

(2)

當今/現在(您)反倒從萬里之外尋求駿馬,從國境外搜購珍奇之物,招致路人的嗔怪,被異族輕視。

則1分,市1分,取怪于+見輕于被動及釋義各占1分,句譯不通順倒扣1分。

注:“則"在此處應是強調與前文形成對比,故譯“反而、反倒”(表轉折)最妥(與表示出乎意外,發現新的情況,可譯為“卻"竟”不是一個義項)

17.D.“暗含對張說的輕視"表述不當,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江山的贊美和對自己創作的期望。“江山何獨助張說”意味著江山不僅僅是為了張說而存在,而是有著獨立的價值和意義。“收拾清暉上筆端"意味著作者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緒,以清晰的心境來書寫作品。

18.兩詩抒發的感情的相同點:①兩首詩都贊美了洞庭湖的壯麗景色。杜詩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和黃詩頷聯“吐吞五水波濤闊,出納三光境界寬"都描寫洞庭水壯麗和寬廣,展示出了岳陽樓的獨特魅力。②兩首詩都抒發了憂國憂民之情。杜詩的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看不到長安和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黃詩的“后樂先憂記飽觀"表明作者先感受到了憂慮,然后才觀賞周圍的景色。這種先憂后樂的心境展示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和對人生的思索。

兩詩抒發的感情的不同點:杜詩表達了詩人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凄苦憂傷之情。黃詩體現詩人對國家強盛和時局清明的渴盼,同時流露出了自信與豪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兩詩抒發的感情的相同點:①兩首詩都贊美了洞庭湖的壯麗景色。杜詩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的“水"字,雖沒出現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黃詩頷聯“吐吞五水波濤闊,出納三光境界寬”詩意是樓上能夠吞吐五湖的波濤,波瀾壯闊;樓下能夠出納三方天地的光芒,境界開闊。這種景色的壯麗和寬廣展示出了岳陽樓的獨特魅力。

②兩首詩都抒發了憂國憂民之情。杜詩的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黃詩的“后樂先憂記飽觀”表明作者先感受到了憂慮,然后才觀賞周圍的景色。這種先憂后樂的心境展示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和對人生的思索。

兩詩抒發的感情的不同點:杜詩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孤舟"一句,年老多病,孤舟漂泊。表達了詩人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凄苦憂傷之情。黃詩的“黃帝樂聲喧廣宙”意思是黃帝的樂聲充滿了廣袤的宇宙,“收拾清暉上筆端"意味著作者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緒,以清晰的心境來書寫作品。可見詩人對國家強盛和時局清明的渴盼,同時流露出了自信與豪情。

19.(1)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3)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20.D

【解析】文中加點的“背后”指非表層的、隱含的。A.指后面;B.指不當面,背地里;C.指后背;D.指非表層的、隱含的。

21.①就要對其有深入的認識②之所以說得那么清楚③也可在對比中凸顯事理特征

22.諾貝爾獎對于我已經沒有多大的價值,我不希望它給我的晚年生活帶來困擾和質疑,這些困擾和質疑是巨大的。(每句一分)

23.屠呦呦的一生與青蒿有著很密切的聯系,故她用青蒿為喻體,青蒿也能準確地反映出屠呦呦的精神品格。將青蒿的各部分分開表述,體現出她對青蒿的理解和贊美。“蒿葉"不言不語,襯托“蒿花”,體現屠呦呦內心的寧靜;“蒿花"不與百花爭艷,恬淡自如,體現屠呦呦的淡泊名利;“蒿莖”不彎曲,體現屠呦呦的正直。屠呦呦另辟蹊徑地用青蒿作喻,顯得新穎,蒿葉、蒿花、蒿莖的特點也與其品質相切合。(每點一分)

24.作文

【解析】結合詩句看,“獨享"對應的是“獨到山下宿,靜向月中行”。這是在與外界疏離的處境中,選擇的一種遺世獨立、自修其心、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表現了一種心態的淡泊寧靜、靈魂的圓滿具足、精神的自主獨立、人格的清高堅守。“共享"對應的是“宸游不為三元夜,樂事還同萬眾心”。這是在治國為政、服務社會的情境中,選擇的一種與民同樂的生活方式,表現了一種以民為本、貴民安邦、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最優的立意,是把二者結合,辯證地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如:獨享修心,讓自己精神獨立,思想自由,這是能實現真正共享的前提;共享開闊情懷,胸懷眾生,兼濟天下,這是獨享修心的目的之所在。

【立意參考】

1.獨享養心修身,共享兼濟天下。

2.退則獨享守初心,進則共享濟蒼生。北侖中學2023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全年級+外高班使用)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藝術創作與欣賞中的審悲快感,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說明。

藝術創作和欣賞中的審悲快感是作為藝術活動而存在的。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現實生活中的苦難不能等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失去親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別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個正常的人的話,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會有絲毫愉悅的。因為當人遭遇不幸時,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難本身所吸引,伴隨著痛感的是該如何手忙腳亂地處理后事,反反復復地考慮得失,憂心忡忡地瞻望未來,想超脫這一切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欣賞,則是拉開距離的超越功利的觀照。這樣的“審悲”,也就是通過藝術這支弓箭,把苦難射到某種距離以外去看,這時候,哀傷痛苦的呻吟變成了五彩斑斕的意象,使人在瞬間脫離現實的重壓而升騰于幻境。這樣,悲哀本身就變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們的回味給它添上一種甜美。列夫·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強調藝術家對感情要“再度體驗”。一個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處在驚恐之中,無暇顧及其他。但是當事過之后,這個男孩回憶他遇到狼時的情景,將遇狼的經過繪聲繪色地敘述出來,那么這種再度體驗的感情,就是審美觀照,就是藝術。

在審悲體驗中,形式化則是造成“距離化"并促成痛感轉化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難是悲哀的,但藝術創作中所運用的藝術形式用愉悅之情與之對抗,并進而征服它。這樣,在審悲觀照中痛感就轉化為快感。一出悲劇,譬如《紅樓夢》,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現力的文字、無懈可擊的結構等一切表現形式的魅力,把這悲劇化為單純的事實,用報道性的語言講出來,那么《紅樓夢》悲劇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爭風吃醋的人類的愚蠢行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們某種好奇心,但要我們去欣賞它卻是萬萬做不到了。喬治·桑塔亞納說:“在藝術中……題材的真實使我們悲哀,但是傳達的媒介卻使我們喜悅,一悲一喜的混合,構成了哀情之別有風味和刻骨凄愴。”

同時,藝術創作與欣賞又是作為一種特殊的審悲藝術活動而存在的。人生苦難的描寫所引起的感情反應是獨特的。作為一種特殊的審悲活動,對人生苦難的描寫往往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這正是審悲區別于審美、審丑等的特殊性。憐憫和恐懼都不是單一感情,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寫柔弱的對象遇到不幸時,首先,我們會覺得對象嬌嫩弱小又處在苦難中,這樣處于優越地位的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惋惜感。這種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種痛感。其次,我們在惋惜的感情反應中,又覺得對象有幾分秀美,這就很自然地喚起我們的同情與愛。我們對一個柔弱而又處于苦難中的對象由惋惜轉化為同情與愛的過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過程。

描寫崇高、偉大的對象遇到毀滅,會很自然地會引起我們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經歷了一場大地震,巨大的危險不能不讓人驚慌,然而那令人畏懼的力量又讓人體會到普通生活難以體會到的振奮,體會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盜火者普羅米修斯,作為“最高尚的圣人和殉道者”,讓我們懂得作為一個最充分的意義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懼轉成贊嘆,由贊嘆轉成震撼,而審悲痛感也就轉化為審美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審悲活動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轉變不但在情感的層面上實現,而且也在理智的層面上實現,因為我們的天性對真理是深感興趣的。因此,描寫苦難的作品總是以最強的刺激啟迪我們,它具有像磁鐵一樣的吸引力,使我們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轉向它。例如《紅樓夢》所展示的悲劇,不但給我們以情感上的滿足,而且那“一把辛酸淚”中的無窮的意蘊,那“樹倒猢猻散"背后所隱藏的真理,總吸引我們去探尋,去鉆研,并從這探尋、鉆研中獲得理性的慰藉。

(摘編自童慶炳的《審美中的苦難與甘美——談審悲快感》)

材料二:

悲劇和人生之間自有一種不可跨越的距離。你走近舞臺,你便須暫時丟開世界。否則倘若墜樓的是你自己的綠珠,無辜受禍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亞,你會心寒膽裂。但是她們站在舞臺時,你卻袖手旁觀,眉飛色舞。縱然你也偶一灑同情之淚,骨子里你卻覺得開心。有些哲學家說這是人類惡根性的暴露,把“幸災樂禍”的大罪名加在你的頭上,這自然是冤枉。

看戲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殺曹操泄義憤,或是替羅密歐傳情書,就做人說,自是一種功德;就看戲說,似未免近于傻瓜。我們的世界中有的是兇災險惡,悲劇所描寫的固然也不外乎兇災險惡,但是悲劇的兇災險惡是在藝術的鍋爐中蒸餾過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奧賽羅信讒殺妻,悲劇也,而讀者在興酣采烈之際亦忘其為悲。

悲劇都有些古色古香。雖然莎士比亞并不醉心古典,在這一點上他卻近于守舊。他的悲劇事跡也大半是代遠年淹的。拉辛曾說:“如果劇情在哪一國發生,劇本就在哪一國表演,我不勸作家拿這樣近代的事跡做悲劇。"莎士比亞也很明白這個道理,《奧賽羅》的事跡比較晚,他于是把它的場合擺在意大利。

悲劇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羅米修斯、哈姆萊特乃至于無惡不作的埃及女王克莉奧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你我凡人沒有他們的偉大魄力,卻也沒有他們那副傻勁兒。許多悲劇情境移到我們日常世界中來,都會被妥協釀成一個平凡收場,不致引起軒然大波。悲劇的產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睜著大眼睛向我們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災禍里闖。

悲劇的世界和我們是隔著一層的。這種另一世界的感覺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濃厚。悲劇壓根兒就是一個不可解的謎語,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釋它的來因去果,便失其為悲劇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類的普遍希望,而事實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說一切都是命運。

悲劇把生活的苦惱和死的幻滅通過放大鏡,射到某種距離以外去看。苦悶的呼號變成莊嚴燦爛的意象,霎時間使人脫開現實的重壓而游魂于幻境,這就是尼采所說的“從形相得解脫”。____________(摘編自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藝術活動中對苦難的描寫與欣賞,是與現實拉開了距離的超功利的審美觀照。“距離化"是審悲活動中最重要的原因。

B.悲劇作品必能引起人們的憐憫或者恐懼之情,但這兩種感情都不是單一的,都呈現出混合情感的特點。

C.悲劇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亞認可這個道理,他把《奧賽羅》的故事背景設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間的遠補救時間的近。

D.悲劇和人生之間有不可跨越的距離是因為悲劇具有神秘色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把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等同起來,就無法區分審美和非審美的不同性質,也很難正確解釋“審悲快感”這一現象。

B.悲劇為什么會讓人產生快感,朱光潛不贊同用“人類惡根性"來解釋,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贊同相似解釋。

C.善惡有報是人類的普遍希望,但在讀悲劇時這種希望常常落空,正因如此,才促使人探尋作品內蘊,以獲得理性慰藉。

D.“悲劇的兇災險惡是在藝術的鍋爐中蒸餾過的”,這句話表明藝術作品中的“悲"既基于現實又超越了現實。

3.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撐材料一中論述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波瓦洛:絕對沒有一條蛇或一個猙獰怪物,經藝術模擬出來而不能供人悅目。

B.李斯托韋爾:觀賞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先是恐懼、痛苦,但隨后人們會把自己提高到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

C.莎士比亞: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人生,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

D.亞里士多德:悲劇所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它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

4.今人讀李煜的《虞美人》,感覺到的不僅是“悲”,還有“美”,以下對這種復雜感覺產生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是()(3分)

A.李煜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形式,把對往日帝王生活的懷想,與現實中的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聽風的無眠、物是人非的無奈、愁懷難解的悲涼交織一起,使亡國的悲情具有了美感。

B.亡國多年,李煜對昔日帝王生活和亡國之事進行再度回味,從藝術角度關照亡國之情,使痛感添上一種凄美。

C.李煜描寫的亡國之痛是一種人生苦難,往往會引起讀者的惋惜,在惋惜中又喚起同情,這一過程會使讀者由產生痛感到產生美感。

D.對于讀者而言,李煜的亡國之情雖不能引起他人的傷悲,但讀者在品賞過程中,看到君主因逸豫而亡國,獲得美感,符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普遍希望。

5.“審悲"在不同層面有不同的含義,請結合材料分析。(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獄中。

獄卒提關漢卿!

禁子跪下!

(關漢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獄吏(制止)別難為他。(向關漢卿)關漢卿,你坐下吧。(向獄卒)給他一條小凳。

(獄卒給凳,關漢卿坐下。)

獄吏怎么樣?這些日子還好嗎?

關漢卿唔,日月照肝膽,霜雪添須眉,可還死不了。

獄吏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醫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藥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風濕,真沒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經能拄著拐杖自己走道兒了。

關漢卿走走有好處,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獄吏是是,真是謝謝你。可是,關漢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說老實的,恐怕很難救你,怎么辦呢?

關漢卿(詫異)“越扯越大”了?

獄吏對。大得夠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葉和甫的嗎?

關漢卿唔,有那么一個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獄吏他要來跟你談談。

關漢卿我跟他沒有什么可談的。

獄吏談談吧,對你或許有些好處。(向內)葉先生,請吧!

葉和甫(從里面走出來,對關漢卿很關切的口氣)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這樣的地方跟你見面。當初你不聽我的話,我害怕總會有這么一天,所以我說,《竇娥冤》最好別寫,要寫必定是禍多福少。現在怎么樣?不幸而言中了吧。

關漢卿(鄙夷地)你要跟我談什么,快說吧!

葉和甫瞧你,還這么急性子,不是應該熬煉得火氣小一點兒嗎?

關漢卿(不耐)有話快說吧!

葉和甫(低聲)好,漢卿,先告訴你一個極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謀,上個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馬老大人和郝禎大人都給刺了!

關漢卿唔,真的?

葉和甫千真萬確的,現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為這事件發抖。你看這是國家多么大的不幸!

關漢卿你還想告訴我什么呢?

葉和甫我就是想告訴你,你不聽我的勸告,闖出了多么大的亂子!逆臣王著就因為看過你的戲才起意要殺阿合馬老大人的。

關漢卿(怒)怎見得呢?

葉和甫許多人聽見他在玉仙樓看《實娥冤》的時候,喊過“為萬民除害”,后來他在上都伏法的時候又喊“我王著為萬民除害”,而且你的戲里居然還有“把濫官污吏都殺壞"的詞兒——

關漢卿(按捺住怒火)你覺得“濫官污吏”應不應該殺呢?

葉和甫這——“濫官污吏"當然應該殺。

關漢卿我們應不應該“與萬民除害”呢?

葉和甫唔,當然應該,可是王著把刺殺阿合馬老大人當作“與萬民除害"就不對了。

關漢卿殺阿合馬是否與萬民除害,天下自有公論。若說王著看了我的戲才起意要殺阿合馬,那么高和尚沒有看過我的戲,何以也要殺阿合馬呢?

葉和甫這——

關漢卿我們寫戲的離不開褒貶兩個字。拿前朝的人說,我們褒岳飛,貶秦檜。看戲的人萬一在什么時候激于義憤殺了像秦檜那樣的人,能說是寫戲的人教唆的嗎?

葉和甫漢卿,你這話何嘗沒有一些道理,可是如今正在風頭上,皇上和大臣們怎么會聽你的?再說,我今晚來看你,倒也不是為了跟你爭辯《竇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聲)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諭來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雖說是十分嚴重,可是只要你答應這件事,還是可以減刑甚至釋放你的。

關漢卿我跟忽辛沒有什么好商量的!

葉和甫別這么火氣大,老朋友,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虧。反正王著已經死了,沒有對證。只要你在大臣問你的時候,供出王著刺殺阿合馬大人是想除掉捍衛大元朝的忠臣,聯合各地愚民圖謀不軌。只要你肯這樣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減輕,忽辛大人為了酬勞你,還預備送你中統鈔一百萬。

關漢卿(怒火難遏)你還有什么說的?

葉和甫你答應了嗎?(過去)

關漢卿我答應了。(他重重的一記耳光,竟把葉和甫打倒在地)

葉和甫漢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動起粗來了?

關漢卿狗東西,你是有眼無珠,認錯了人了。我關漢卿是有名的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鐺鐺的銅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贓官來收買我?我們中間竟然出了你這樣無恥的禽獸,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葉和甫(猙獰無恥的面目畢露)你不答應,好,那你等著死吧。

關漢卿死也不跟你這無恥的禽獸說話了!獄官,讓我回號子去。

(摘自田漢《關漢卿》,有刪改)

6.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關漢卿的《竇娥冤》中有“為萬民除害”的臺詞,因此關漢卿被誣陷和王著刺殺阿合馬等有關而被捕。

B.作為好朋友,葉和甫很關心關漢卿,擔心他遭遇不測,特意趕來大都獄中進行勸說。

C.文中葉和甫說的“你看這是國家多么大的不幸"中的“不幸”指的是王著等人刺殺阿合馬和郝禎驚動了元朝上下,讓許多壞人膽戰心驚。

D.同為舞臺說明,文中“鄙夷地"按捺住怒火”與曹禺劇作《雷雨》“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都鮮明表現了人物性格。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獄吏在選文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獄卒、禁子不同,他對關漢卿禮貌客氣,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又凸顯了關漢卿的形象。

B.關漢卿回復葉和甫的語言大都簡潔干脆,如“你要跟我談什么,快說吧”“有話快說吧”,鮮明地體現了他的立場和態度。

C.選文以“《竇娥冤》是否教唆王著‘為萬民除害’”為主要線索,塑造了一個以戲劇為武器、抨擊封建社會黑暗的梨園領袖形象。

D.田漢的劇作熱情洋溢,抒情味很濃,這在《關漢卿》中有充分體現。比如關漢卿痛打葉和甫后的一番陳述,那種怒不可遏的激情,就像沸騰的巖漿,奔涌而出,不可阻擋。

8.“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結合文本說說節選文段中有哪些矛盾沖突。(6分)

9.《關漢卿》發表后,郭沫若第一個寫信向田漢道賀說:“劇本寫得很成功,關漢卿有知,他一定會感激你。”選段中哪些地方反映了關漢卿的“銅豌豆"性格?請簡要分析。(6分)

古代詩文閱讀(41分)

(一)課內文言文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10.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中,錯誤的一項是()(3分)

A.齊集有其一集:集聚,這里指總計面積B.蓋亦反其本矣蓋:何不

C.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制:規定___D.此惟救死而恐不贍贍:贍養

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使用,意義與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然后從而刑之風乎舞雩,詠而歸B.仰足以事父母以吾一日長乎爾

C.故民之從之也輕王之不王___D.其若是,孰能御之吾其還也

12.下列句子中,與“申之以孝悌之義”句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B.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________D.百姓之不見保

(二)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題。

材料一:

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故其垂拱巖廊,布政天下。其語道也,必先淳樸而抑浮華;其論人也,必貴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則絕奢靡而崇儉約;談物產也,則重谷帛而賤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于私情,禮節虧于嗜欲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橫流,削平區宇,肇開帝業。貞觀之初,時方克壯,抑損嗜欲,躬行節儉,內外康寧,遂臻至治。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臣自擢居左右,十有馀年,每侍帷幄,屢奉明旨。常許仁義之道守之而不失,儉約之志終始而不渝。一言興邦,斯之謂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謹以所聞,列之于左:

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風漸墜。聽言則遠超于上圣,論事則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漢文、晉武俱非上哲,漢文辭千里之馬,晉武焚雉頭之裘。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此其漸不克終,一也。

昔子貢問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子貢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若何其無畏?”故《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

陛下貞觀之初,損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縱欲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言不絕于口,而樂身之事實切于心。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云:“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此其漸不克終,三也。

……

臣誠愚鄙,不達事機,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圣聽。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參以芻蕘之議,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節選自魏征《十漸不克終疏》)

材料二:

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____________(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B.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C.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D.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14.根據節選文本,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受圖定鼎:受圖,河伯曾以河圖授大禹,后因稱帝王受命登位為受圖;定鼎,舊傳禹鑄九鼎,以象九州,歷商至周,作為傳國重器,置于國都,因稱立國定都為定鼎。

B.“論功則湯、武不足方"中的“方”是效仿、學習的意思,與“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中的“方”釋義不同。

C.“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中“則”意為“就,那么”,表示因果或條件關系;相同用法的還有《荀子·勸學》中的“金就礪則利”。

D.芻蕘:割草采薪之人,后多指草野之人或淺陋的見解,這里是魏征作為臣子的自謙之辭。

15.根據節選文本,以下關于文段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征認為漢文、晉武都堪稱上圣,并舉出“漢文辭千里之馬,晉武焚雉頭之裘"的例子,意在勸諫唐太宗向他們學習。

B.唐太宗說對于守成之難,現在應當慎之又慎,房玄齡聽了之后拜服,改變了自己“創業難”的觀點。

C.魏征舉子貢問孔子理人(理民)之例,意在告誡李世民以民為本,審慎治國,時存戒懼。

D.魏征的奏疏屬于駢文,文辭華麗,說服力強;《資治通鑒》屬于編年體史書,用語精簡,側重紀實。

16.把以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4分)

(2)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4分)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7-18題。

岳陽樓

(南宋)黃公度

后樂先憂記飽觀,茲樓今始得憑欄。

吐吞五水波濤闊,出納三光境界寬。

黃帝樂聲喧廣宙①,湘君山影浸晴瀾。

江山何獨助張說②,收拾清暉上筆端。

【注】①傳說黃帝南巡時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樂,廣施教化于百姓。②張說:唐朝宰相,曾任岳州刺史,期間建造岳陽樓。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通過化用范仲淹的名言,不僅點出自己登岳陽樓的緣由,也隱含著這首詩的主題。

B.頷聯描繪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壯闊景色,呈現出高遠遼闊的境界。

C.頸聯展開聯想,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出了岳陽樓歷史文化的厚重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收拾清暉上筆端"一句,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寫作才華的自信,也暗含對張說的輕視。

18.本詩與杜甫《登岳陽樓》都是吟詠岳陽樓之作,但抒發感情有異同,請簡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蘇軾《西江月》中有“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念奴嬌·過洞庭》中,詞人表達自己如同冰雪般純潔忠貞、堅強美好的人格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杜牧《臺城曲》再現陳后主亡國悲劇,而其后統治者不以此為鑒,相繼覆亡的詩句是: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塑造了一個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設想一個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并且“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