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高級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高級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高級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高級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高級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高級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羅馬法規定:“任何官員對羅馬人加以死刑、鞭笞、罰款等處罰時,該公民有權上訴,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訴期間,人民投票表決之前,官員不得對之施加懲處。”這種規定()A.阻礙了司法實踐順利開展 B.體現出羅馬法的嚴酷C.有利于防范官員擅權害民 D.使公民范圍逐漸擴大2.二戰后西方歷史研究中開始采用計算機技術對選民登記、稅單、病歷記錄、藏書目錄等“史料”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視角也從傳統“政治史”轉向社會生活、家庭結構、經濟生活等方面。歷史研究的上述變化A.取代了傳統史學研究方法 B.保證了歷史研究的客觀性C.體現不同學科間融合趨勢 D.根源于新發現的“史料”3.“第一次柏林危機雖然沒有引發新的戰爭,但致使蘇聯在東、西柏林之間豎起了柏林墻。”這句話中劃線部分應改為A.德國的分裂成為定局 B.蘇聯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陸交通C.東西方冷戰成為定局 D.美國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4.20世紀80年代初,火車、輪船和長途汽車上到處是拎著裝有建筑材料、紡織品和食品等商品樣本的大包小包的鄉鎮企業推銷員,形成了“推銷員滿地跑”的景象。這一景象A.表明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 B.反映出商品市場的活躍C.直接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 D.體現了私營企業的活力5.唐代有的學者拋棄了漢儒的注疏之學,由注重章句轉向強調經義:有的學者主張“以已意解經”:有的學者提出了“何為性”和“如何修性”的問題。這些現象A.背離先秦孔孟之道 B.導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現 D.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6.20世紀初,清政府進行司法改革:檢察機關負責偵查和起訴,同時對審判予以監督,警察部門輔助檢察機關進行偵查,總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初級檢察廳在各級審判衙門中相應設立。清政府進行司法改革A.維護了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B.促進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C.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法律依據 D.推動中國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7.“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美國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對‘新的、不同類型”的正確理解是A.確立了現代政黨制度 B.實現了民族的獨立C.確立了議會主權的原則 D.開創了現代政體的新形式8.8月7日傍晚,他們毅然決然地分三路向……急進。這段路上,不僅要越過隴海鐵路,而且還面對黃泛區和沙河、汝河、淮河等多條河流。蔣介石完全沒有料想到他們會走這樣一著險棋,還以為他們只是“不能北渡黃河而南竄”。這一行動A.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B.將戰爭引入“國統區”C.基本殲滅了國民黨主力D.導致國民黨政權被推翻9.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錯誤的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年代商辦官辦或官商合辦外商企業設廠數資本(千元)設廠數資本(千元)設廠數資本(千元)1872-1894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甲午戰爭前民族資本力量相對弱小B.一戰前官辦資本在近代工業中的比重逐漸降低C.甲午中日戰爭后到20世紀初民族資本發展比較迅速D.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商企業嚴重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10.粱啟超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構想出一個“文學之盛,國力之富,冠絕全球”“黃白兩種人權利平等、互相親睦”的國家形象。據此可知,粱啟超的小說A.回應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 B.成為宣傳維新思想的主渠道C.帶有明顯的空想主義色彩 D.體現了國人對專制的反抗11.“……請允許一個奴隸來把你歌頌/快用你的激情來燃燒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萬鈞的力氣奮起一擊/將黑暗的奴隸制化為光明!/行使你的權力吧/沙皇會因你的聲音而戰栗大驚。”下列最符合詩中俄國作者感情的是A.流露出對沙皇制不滿 B.歌頌奴隸的斗爭精神C.強烈地反對農奴制度 D.表達了對自由的向往12.第五十六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于2020年2月14日至16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議主辦方發布的《2020年慕尼黑安全報告》,將“西方缺失”設定為會議主題。按照主辦方的說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種被廣泛感受的不安,這種不安源于“西方”持久目標的不確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場的缺失。導致“西方缺失”的內部因素是A.“反自由主義”浪潮興起 B.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C.西方國家實力差距的縮小 D.新興市場國家的不斷崛起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在20世紀初的歐洲,“每個國家突然之間有了要使自己強大的感情,但都忘記了別的國家也會有同樣的情緒;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得到點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戰爭開始的幾個星期……最愛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兩眼殺氣騰騰”。(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產生的國際關系背景。材料二:希特勒總是在各種演說中不斷地提醒德國人民,不要忘記祖國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恥大辱,……德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忍受著饑餓和騷亂的威脅,他宣稱,“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切人類文化、一切藝術、科學和技術的果實,幾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創造性產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類的創始者。”為爭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必須消滅“非我族類”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齒地叫囂著:“民族不是由于打敗而毀滅的,卻是由于喪失任何抵抗而毀滅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爭取獨立的思想付諸戰斗行動之時,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圓滿的實現。”“我們變為對付暴力只能用暴力。”(2)根據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騙取民眾信任奪取政權的主要法寶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臺的原因還有哪些?(3)材料一、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臘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凱末爾領導人民進行了一聲抗擊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在人民的支持下,凱末爾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國,推翻了蘇丹政權,趕走了外國侵略者,同時發展民族經濟,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凱末爾革命中的民族主義的目標。材料四:在當今世界,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接觸空前頻繁,其相互差異也矛盾亦更為凸現,民族主義思潮再次高漲。(5)據材料四,分析在當前形勢下,應該怎樣對待民族主義思潮?14.(20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劉銘傳巡撫督督辦軍務赴臺抗法。劉銘傳領導的10個月抗法保臺戰斗,取得最后勝制。1885年10月,建省。劉銘傳任巡撫。他任巡撫后特別注意開發資源,進行經濟建設。修筑公路、鐵路,方便了陸上交通。設立“輪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設立電報局、郵政局,方便內部及其與大陸的聯系。為了開發資源,他設立煤務局,整頓基隆舊礦,投銀40萬兩,購買新式機器開采,并擬籌資另開新的礦井;在苗栗、后垅等地發現石油后,馬上設立煤電局進行開采。蔗糖和茶葉是大宗出口商品,過去一向為英商壟斷,劉銘傳積極組織本國商社與之對抗,奪取中國應有的商貿權利。1890年10月,劉銘傳草簽協議,將基隆煤礦交中國商人承辦,議定“由商經營、官不過問”。此舉受到清廷處分后稱病辭職,于1891年5月。返回安徽肥西故鄉。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割讓日本。劉銘傳悲憤至極,身心交病,臥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據《巡撫劉銘傳》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銘傳開發建設的主要措施和意義。(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劉銘傳身上折射出近代先進中國人哪些可貴的品質?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這體現的是羅馬法對官員權力的限制,有利于防范官員擅權害民,因此C選項正確;該限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利益,并未阻礙司法實踐的開展,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強調羅馬法的殘酷,B選項錯誤;該規定與公民范圍的變化無關,D選項錯誤。故選C。2、C【解析】

二戰后史學發展如計量史學,采用計算機技術對非傳統意義的“史料”進行研究,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體現不同的學科(計算機、經濟學、人口學、統計學等)與歷史學科的融合,C正確;A中“取代”表述絕對,排除;歷史研究雖然借助計算機技術,但是研究者對材料的處理選取,結論的得出仍然帶有研究者的主觀性,排除B;這種歷史研究改變的根源還是在于新技術手段的發展,這些“史料”也并非是新出現的,排除D。3、A【解析】

柏林墻的修建說明德國分裂已經成為定局,A正確;蘇聯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陸交通以及美國切斷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均不是柏林墻危機表現,B和D項錯誤。C是兩極格局形成標志。4、B【解析】

鄉鎮企業的“推銷員滿地跑”,說明這些企業是自己找市場,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商品市場較為活躍,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鄉鎮企業的銷售狀況,而不是生產狀況,故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材料現象雖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動力,其只能起到間接的推動作用,故排除C項;鄉鎮企業不屬于私營企業,而是集體所有制企業,故排除D項。5、D【解析】

唐代學者拋開漢儒的研究方法,強調經義,關注經義中的人性和修養等問題,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D項正確;唐代研究儒家經義,并未背離孔孟之道,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佛、道的傳播與教義,B項錯誤;人性與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說明其為唯物思想,C項錯誤。6、B【解析】

20世紀初的司法改革推動了司法的近代化,因此也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故選B;“維護了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當時還不能說是“依法治國”,排除C;當時的司法改革并不能推動中國走上法制化的軌道,排除D。故選B。7、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建立了分權制衡的民主共和制度,開創了現代政體的新形式,D項正確;政黨制度、確立議會主權是英國,排除AC兩項;民族獨立不能說明創造“新及不同類型”的國家,排除B項。故選D。8、B【解析】

根據“北渡黃河而南竄”可知,這次軍事行動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把戰爭從解放區轉移到國統區,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確;遼沈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不符合“北渡黃河而南竄”,排除A;三大戰役基本殲滅了國民黨主力,不符合“北渡黃河而南竄”,排除C;1949年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政權,符合“北渡黃河而南竄”,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北渡黃河而南竄”,聯系所學解放戰爭時期戰略反攻的史實和影響分析解答。9、D【解析】

D項無法從材料中直接體現,符合題意,故選D;從1895年前商辦廠數、資本偏少可以看出,民族資本力量相對弱小,從資本增長的比例可以看出,官辦的比例在所有企業中最小,從1895年后的商辦廠數、資本迅速增加,可以看出民族資本發展迅速,ABC不符合題意,排除。10、A【解析】

從材料可知,梁啟超的小說中描繪的場景,彰顯了當時國人救亡圖存,希冀中華民族強大的愿望,故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小說成為宣傳維新思想的主要渠道,故B不正確;梁啟超的小說表達了對獨立富強的追求,并非無法實現的空想主義,故C不正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梁啟超希冀民族獨立、富強,沒有體現對專制的反抗,故D不正確。11、C【解析】

由材料“將黑暗的奴隸制化為光明”可知此詩表達了作者反對農奴制,故C正確;材料主要是反對農奴制,不是反對沙皇制,故A錯誤;材料未體現歌頌努力斗爭精神的內容,故B錯誤;詩中表現的是對農奴制的反對,號召農奴起來推翻奴隸制度,并未體現對自由的向往,故D錯誤。12、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西方缺失”反映了彌漫在西方內部的一種焦慮情緒——擔心西方在急劇變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導地位、關注歐美統一立場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蝕、擔心西方主導的世界體系被所謂“威權國家”勢力“修正”,等等,故“西方缺失”的內部因素在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發展對歐美主導體系的沖擊,B項正確;“反自由主義”浪潮反映的是各種民粹主義和國家主義,現“西方缺失”無關,排除A項;西方國家內部實力差距變化與“西方缺失”無關,排除C項;新興市場國家崛起增強了“西方”共同立場,不利于“西方缺失”出現,排除D項。故選B。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內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敵視其他民族。(或打著民族利益的幌子,發動對外戰爭,掠奪他國財富。)背景:帝國主義之間為爭奪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矛盾激化,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2)法寶:復仇主義、民族主義。原因:經濟危機嚴重打擊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支持建立一個獨裁政府。德國經濟實力有限,無法用經濟手段擺脫危機,因此選擇法西斯道路。德國通過王朝戰爭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為法西斯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土壤。(3)民族主義是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之一。(4)民族獨立、民族富強(或民主共和)。(5)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要趨利避害,發揮其積極作用,維護國家獨立和實現民族振興;克服其消極作用,反對借民族主義旗號挑起戰爭。【解析】

(1)內容:依據材料一中“每個國家突然之間有了要使自己強大的感情……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得到點什么”、“也像喝醉了酒似的兩眼殺氣騰騰”等信息可概括得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內容。背景:依據材料一中“20世紀初的歐洲”、“在一九一四年戰爭開始的幾個星期”等信息結合所學從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激化、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和一戰的爆發等方面說明其產生的國際關系背景。(2)法寶:依據材料二中“希特勒總是在各種演說中不斷地提醒德國人民,不要忘記祖國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恥大辱”、“為爭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必須消滅‘非我族類’的劣等民族。”等信息可分析得出希特勒騙取民眾信任奪取政權的主要法寶是復仇主義和民族主義。原因:依據材料二中“……德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忍受著饑餓和騷亂的威脅”、“只有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