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海南省臨高縣第二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中國知識線與外國知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是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這里的“第二次”是指A.伊斯蘭教傳入中國B.火藥傳到歐洲C.中華文化澤被東西D.早期西學東漸2.“廷寄交片依葫蘆,萬端政務效葫蘆”反映的是A.明朝內閣強化皇權 B.清朝內閣形同虛設C.清軍機處強化皇權 D.明朝廠衛強化皇權3.“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美國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個獨立的國家,而是因為它創造了—個新的、不同類型的國家。對‘新的、不同類型”的正確理解是A.確立了現代政黨制度 B.實現了民族的獨立C.確立了議會主權的原則 D.開創了現代政體的新形式4.“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體現了普羅塔哥拉鮮明的反傳統傾向,它既否定了傳統的神本主義,也破除了絕對權威主義。下列與普氏觀點最接近的說法是:()A.“格物致知” B.“知識即感覺”C.“因信稱義” D.“知識即美德”5.1920年,新青年社創辦《勞動者》,創刊號指出:“中國的工人比外國工人還要苦。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為外國工人略微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我們印這個報,就是要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边@反映出當時A.新文化運動深入傳播西方啟蒙思想B.先進知識分子在工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C.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密切結合D.領導工人運動是中共成立初的中心任務6.早期羅馬的法律都由祭司們記錄在卷,秘密保管,不讓平民知道。祭司們偶爾也會改變原文以適合貴族之目的。《十二銅表法)的頒布A.摒棄了習慣法的內容B.打破了貴族壟斷司法C.維護了羅馬帝國統治D.推動了萬民法的形成7.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艦突破虎門要塞,珠江兩岸聚集數萬民眾,以冷漠、平靜的神情圍觀戰事。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官兵紛紛跳水時,兩岸民眾如看馬戲看到精彩處一樣發出噓噓聲。材料主要反映當時A.國人民族國家意識淡薄 B.農民起義爆發的必然性C.中英武器裝備差距懸殊 D.民眾已經拋棄華夷觀念8.1882年,某官員因洋布、洋紗輸入額逐年增加,“奏請設立紡織局,謀堵塞漏卮”。后來“堵塞漏卮”成為了晚清官場的一個熱詞,這反映了當時A.列強侵略促使民族主義興起B.政府推動下洋務運動開始興起C.中國被完全卷入到世界市場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9.“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國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這句話說明國際關系中A.國家利益是各國政策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B.共同利益者或成朋友,利益沖突者或為敵人C.“朋友”和“敵人”會因利益的變化而轉化D.朋友的敵人是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10.董仲舒不太強調“愛由親始”,而更著重推崇“遠之而大",主張“擺脫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實行愛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產生B.擺脫了傳統“家國一體”觀念束縛C.意在削弱宗法倫理思想的影響D.適應了漢朝“大一統”的政治需求11.《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予以公布頒行,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咸豐帝頒發上諭,準允將《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印刷成冊,頒發各省。這說明A.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有限B.閉關鎖國體制對不平等條約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對條約體制從不接受到逐漸認同D.列強的侵略促進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12.下面法國《時事畫報》刊登的漫畫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現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設立 C.瓜分狂潮 D.門戶開放13."樹大分權,子大分家。"分家主要是分財產。在中國古代社會,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這一習俗A.確保了個體農業經濟的穩定 B.意在表明和保證公平公正性C.體現母族親屬關系的重要性 D.有利于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14.著名歷史學家柏揚曾說:在中國許多封建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開國君主往往比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時很容易出現危機,這就是所謂的“瓶頸危機”。下列王朝中沒有出現“瓶頸危機”的是A.秦朝 B.明朝 C.隋朝 D.清朝15.《尚書酒誥》記載“惟荒靦于酒,……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殷商各個時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銅食器多置于棺、槨之間,而青銅酒器多置于棺內??脊艑W者指出陪葬品距尸體越近,越具重要性。上述資料說明A.多元互證證實殷人是因好酒而亡B.考古證據顯示殷人好飲酒,但無法證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國C.文獻《尚書酒誥》和考古發現相互印證足以證明殷人好酒而亡D.《尚書酒誥》之說是周人借以自省,并不足以證明殷人好酒而亡16.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凡三年中運米700萬斛,此時北方需南糧仍不甚殷。安史之亂起,自長江入黃河的漕運遂成為軍國要事。這一變化反映出A.中央政府對南方地區的控制加強 B.南方成為經濟重心C.藩鎮割據影響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D.大規模海運的開始17.王守仁認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強調了它的道德性質,其竭力維護封建主義的“天理”;同時,他又反對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來有些思想家對此作了改造,強調人的理性作用和獨立思考。這說明A.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B.其觀點與程朱理學有本質上的不同C.這種觀點包含了強調人的個體意識的因素D.理學解決了儒學衰微的問題18.清康熙末葉,各地的地方戲蓬勃興起,被稱為花部,進人乾隆年代開始與稱為雅部的昆劇爭勝。至乾隆末葉,花部壓倒雅部,占據了舞臺統治地位,直至道光末葉。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 B.社會結構的變化C.皇室貴族的審美追求 D.商品經濟的發展19.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概況(部分)。表格中的數據反映出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年份人口(百萬)糧食產量(千頓)糧食種植面積(百萬公頃)糧食單產(千克/公頃)1400722052019.8103616501233505532.0109517502607410048.01544182038110858559.01840A.成為中國經濟領先世界的基礎 B.生產力取得了質的發展C.支撐了人口的高速增長 D.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20.據歷史記載,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農”“工”“商”四民分業的規定,但中唐到宋代,職業的等級差別在縮小或消弭,四民之間的流動性日益增強。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動B.生產方式的革新C.田莊經濟的興起D.社會經濟的轉型21.下面圖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寬后日益繁榮的景象。馬路兩邊店鋪林立,電車、自行車、人力車混雜通行。該圖片可以說明A.上海社會風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勢B.傳統衣食住行風格依然沒有變化C.近代通信工具電話、電報普遍使用D.電力技術推動了近代交通工具變革22.在12世紀西歐法學家眼里,“羅馬法的救令和解答,無論是單個的或整體的,都構成了在羅馬法學家自己心目中絕沒有構成的一種書面理性,他們將羅馬法連同《圣經》、教父著述以及教會的法律一起視為神圣的典籍”。據此可知,羅馬法A.沿用到了12世紀 B.與教會法融為一體C.是理性主義的起源 D.具有普世法律價值23.古希臘陶器的紅繪時期,以神話題材為主的設計所反映出的神仙世界里并不是東方人所想像的那樣超然,同樣有著如同凡間一樣的殺戮和抗爭,隱藏在無限神力背后的是同凡人一樣的缺陷。這表明,在當時的古希臘A.神亦是人,借神頌人 B.英雄崇拜,貶低神性C.人力至上,可以勝神 D.理性思維,生活至上24.西晉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動蕩大量南遷,南遷人口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東晉于咸和年間(326~334)開始實行“土斷政策”,即取消客籍戶,“不論僑土”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梢娡翑嗾叩闹饕康氖茿.抑止士族勢力膨脹 B.控制人口擴大賦役來源C.緩和僑土之間矛盾 D.發展經濟實現重心南移25.美國學者弗格森認為“希臘城邦是一個有著獨特內在構造的單細胞有機體,除非進行再分割,否則無法發展,它們可以無限制地復制同類。但這些細胞,無論新舊,都無法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這是因為古希臘A.以小為美的城邦自治情結濃厚 B.裂變式殖民擴張加劇母邦矛盾C.自然地理環境決定其國家結構 D.泛希臘主義文化認同感很微弱26.對如圖理解正確的是A.區域集團化阻礙了全球化 B.全球化的趨勢已出現逆轉C.國際經濟新秩序亟需建立 D.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盛行27.英國著名法學家白芝浩在評價17世紀英國革命時指出:“如果沒有受到宗教理論的推動的話,單單政治原因在當時是不足以激發人們對國王進行這樣一種反抗的?!边@表明A.歐洲天主教成為英國革命的旗幟B.英國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C.專制王權與議會的矛盾不可調和D.宗教因素是革命發生的必要條件28.下列引文,符合王守仁核心思想觀點的是A.“道源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B.“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C.“宇宙之間,一理而已” D.“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29.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各大洋行中任職買辦的廣東人遠超半數。之后,經營絲業的外國商行雇傭了更多浙江人代替廣東人;幾乎所有外商銀行的中國買辦都來自江蘇。這種變化反映了A.江浙已取代廣東的經濟地位 B.近代中國經濟格局的變動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平衡 D.江浙的文化底蘊超過廣東30.20世紀60年代,美蘇雙方商定在對方首都舉辦展覽。蘇聯人辦了炫耀其宇航技術的展覽,美國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國人在莫斯科舉辦了美國家庭廚房展,蘇聯人大為震驚;原來生活可以這樣!覺得美國人很幸福。這從側面反映出A.美蘇關系緩和,平等互利B.蘇聯經濟結構的失衡C.美蘇競爭重點在科技領域D.美蘇冷戰表現出新形式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救濟中,農村主要是“五保”供養和貧困戶救濟;城市主要是救濟孤老、社會困難戶,每年固定救濟對象在40—80萬人,臨時救濟200多萬人次。20世紀90年代,國家在上海率先試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全國有584個城市和1035個縣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覆蓋面分別達到87%和63%。1999年,國務院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又陸續出臺了農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等,還出臺了增加財政投入、規范低保對象的認定條件和檔案管理等相關政策規定。2008年,國務院發布《社會救助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的四個主體制度——摘編自韓克慶《中國社會救助制度的改革與發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救濟制度的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救濟制度變革的積極影響。32.進取與平和材料一長安代表的東西部之結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領導著全國國力向外發展的一種斗爭形勢。洛陽代表的是中國穩定狀態,南北的融合;首都居在中央,全國自然舒展的一種和平形態?!X穆《國史大綱》材料二文化是無所謂優劣的,各種不同的文化各適宜于對付不同的環境。但是環境不能無變遷,而人們控制環境的方法卻變遷的沒有這么快?!獏嗡济恪秴沃袊贰穯栴}(1)錢先生“長安代表的東西部之結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領導著全國國力向外發展的一種斗爭形勢?!钡挠^點,你是否同意上述觀點,以你所學的漢唐歷史說明理由。(2)“進取”與“平和”也可以用于形容中國古代文化,例舉相應的史實和相關文化的時代背景。古代文化表現(請使用準確歷史名詞)時代背景“進取”“平和”(3)中國近代歷史的書寫中呂先生這番話的目的是什么?3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偈妫骸洞呵锓甭俄樏凡牧隙覍⒂惺У乐當?,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稘h書董仲舒傳》材料三在董仲舒看來,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義禮智信,皇帝是天的兒子。人間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樣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長出了身體,這就是人符天數?!锏赜猩舷轮畡e,人間有尊卑之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合于天道的倫理范疇?!吨袊軐W與文化》問題(1)分別概括三段材料的思想核心。(2)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董仲舒的思想形成的背景。(3)你怎樣看待這一思想學說?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明末的歷算學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將西方的數學知識介紹到了中國,屬于西學東漸,選項D正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不是在明末,排除A;火藥傳入歐洲時間不是在明末,排除B;明末西學東傳,而非東學西傳,排除C。2、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代軍機處上傳下達,只能秉承皇帝意見,體現了皇權的強化,選項C正確;內閣有票擬權,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選項A排除;材料中并不是對清代內閣的描述,排除B;廠衛是特務機構,不參與中樞決策,排除D。3、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獨立后建立了分權制衡的民主共和制度,開創了現代政體的新形式,D項正確;政黨制度、確立議會主權是英國,排除AC兩項;民族獨立不能說明創造“新及不同類型”的國家,排除B項。故選D。4、B【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比較型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對不同歷史內容的共性進行歸納的能力。題中對“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的角度是主觀唯心主義,選項中B項“知識即感覺”與之相符。其它三項與題意不符。考點:古代希臘、羅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學派【名師點睛】智者學派和蘇格拉觀點的異同:相同
都體現了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
不同
哲學研究重點不同
智者學派
社會
蘇格拉底
認識人自己
對知識的看法不同
智者學派
知識是為了適應民主政治需要
蘇格拉底
知識即美德,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美德”的認識。
對真理的看法不同
智者學派
“人是萬物的尺度”,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
蘇格拉底
認為“善”“美德”就是真理
亞里士多德
提出真理高于一切
對政治的看法不同
智者學派
基本上適應民主政治的發展
蘇格拉底
反對過激的、泛濫的民主政治
背景不同
智者學派
民主政治繁榮時期
蘇格拉底
民主政治出現危機、民主制度弊端暴露時期
5、B【解析】
據題意可知《勞動者》創刊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中國工人的意識以維護自身權利,反映了先進知識分子在工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故選B;《勞動者》傳播的不是西方啟蒙思想,排除A;當時尚未發動起工人運動,排除C;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故選B。6、B【解析】
“早期羅馬的法律都由祭司們記錄在卷,秘密保管,不讓平民知道。祭司們偶爾也會改變原文以適合貴族之目的”表明《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打破了貴族對司法的壟斷,故B正確;《十二銅表法》是習慣法的匯編,故A錯誤;C材料表述錯誤,《十二銅表法》編寫于羅馬共和國時期,排除;D選項萬民法形成于羅馬帝國時期,并且與材料的《十二銅表法》的描述,并無直接聯系,故錯誤。7、A【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戰敗,而兩岸的居民并沒有感到同情,說明他們并不站在清政府這一邊,并沒有認為這場戰爭是中外之間的民族戰爭,說明民族意識淡薄,故選A;材料沒有出現農民起義問題,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武器差距,排除C;材料是說民族意識問題,不是華夷觀念問題,排除D。8、A【解析】
“堵塞漏卮”指堵塞住利益外溢的漏洞。材料反映面對列強的經濟侵略尋求維護民族利益的途徑,故選A;早在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就興起了,時間不符,排除B;鴉片戰爭后,我國逐步卷入到世界市場,排除C;材料沒有反映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的信息,排除D。9、A【解析】
國家利益是各國政策的出發點和終極目的,故A正確;共同的利益有時候也會成為敵人,排除B;材料不是說明“朋友”和“敵人”會因利益的變化而轉化,排除C;D項與材料中“國家利益”的出發點不符合,排除D。故選A。10、D【解析】
根據材料“擺脫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實行愛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這一觀點符合當時漢武帝要求實行大一統在文化領域的政治要求,故選擇D選項;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時期已經產生,與時間不符,故排除A選項;家國一體是指家族和國家都以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嚴格的家長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沒有跳出家國一體的框架,故排除B選項;宗法倫理思想反映中國宗法等級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一種道德理論,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沒有削弱宗法倫理思想,故排除C選項。11、C【解析】
本題材料提到,《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并未在國內予以公布頒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咸豐帝頒發上諭,準允將《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印刷成冊,頒發各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清政府對條約體制從不接受到逐漸認同。因此選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排除。12、C【解析】
圖片中文字“中國之險象”及圖中寓意可知,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形勢,C正確;材料中不能看到五口通商、租界的設立、門戶開放等信息,故A、B、D與材料無關。13、B【解析】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觀念中,舅舅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外姓人,分家由舅舅主持能夠體現公平和公正,故選B;舅舅主持分家和確保個體農業經濟的穩定無關,排除A;舅舅主持分家是為了保證財產分配的公正和公平,不是為了體現母族關系的重要性和保證家庭關系和諧,排除CD。故選B。14、D【解析】
清朝自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沒有發生任何政變危機,故D正確;秦朝自二世而亡,排除A;明朝發生燕王朱棣奪位的政變,排除B;隋朝,二世隋煬帝時期滅亡,排除C。故選D。15、B【解析】
《尚書酒誥》屬于文獻史料,文獻史料和考古學者的觀點屬于間接史料,不是最具說服力,材料中的現象只能說明殷人好飲酒,但無法證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國,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考古挖掘的原始史料可以證明殷人是因好酒而亡,排除A;材料沒有提及考古挖掘的關于商朝飲酒的相關史料,排除C;D項說法明顯實單方面的信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故選B。16、C【解析】
本題考查唐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材料指出,安史之亂前(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為公元734年),北方對南糧的需求尚不是特別迫切,但自安史之亂(755—763年)起,“自長江人黃河的漕運遂成為軍國要事",南糧對國家財政意義巨大,故C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國家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在國家財政中比重增大,并未反映中央政府對南方地區控制力增強,故A項錯誤;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是在南宋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內河漕運的發展,而非大規模海運的開始,故D項錯誤。17、C【解析】根據“強調人的理性作用和獨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這種觀點包含有強調人的個體意識的因素,具有進步作用,C正確;王守仁的心學是對儒家思想的發展,A錯誤;王守仁的心學與程朱理學都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認識理的途徑不同,B錯誤;D夸大了理學的作用,排除。18、D【解析】
依據古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漸興起了很多符合市民階層的文化,并逐漸的占據統治地位,花部的興起便是迎合了市民階層的需要。D正確;材料中花部的變化與專制統治的強化無關,A排除;依據所學可知,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尚未發生變化,B排除;材料未反映花部的變化與皇室貴族的審美有關,C排除。故選D。19、C【解析】
表格數據顯示,明清時期“糧食產量”和“人口”呈現大幅增長趨勢。說明農業發展為人口的增長提供了經濟基礎,故C正確;材料沒有比較和世界的相關數據,排除A;明清時期中國農業仍然是傳統農業技術,生產力沒有取得了質的發展,排除B;表格數據沒有顯示生態環境的信息,排除D。故選C。20、A【解析】
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結合所學可知,唐宋時期中國傳統社會發生了重要轉變,作為等級職業制度的士農工商差別逐漸淡化,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商人也可以通過科舉成功改變身份成為士人,不論是地主還是佃農都不一定專營農業,大多數還從事家庭手工業和商業販運等,甚至進入城市成為專門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工商業者通過經營積累貨幣,也可以購買土地成為地主或自耕農,也可以通過科舉甚至買官進仕。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此時期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仍是鐵犁牛耕,并未出現創新;C選項錯誤,田莊經濟興起于漢代,不是唐宋時期;D選項錯誤,此時期中國社會的經濟形態仍然是以自然經濟為主,并未出現轉型。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1、D【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出上海社會生活的一方面,不能說明上海風貌已經呈現出完全西化,排除A;材料,看不出傳統的衣食住行風格,排除B;材料只能看出電車的存在,看不出電話和電報,且“普遍”說法錯誤,排除C;電車,反映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技術,推動了近代交通工具的發展,D正確。22、D【解析】
題干信息“將羅馬法連同《圣經》、教父著述以及教會的法律一起視為神圣的典籍”可知,體現了羅馬法的敕令和解答充滿了理性,到十二世紀仍然被西歐法學家所大力推崇,被視為神圣的典籍,這說明羅馬法具有普世法律價值,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羅馬法的價值,沒有沿用到12世紀,A項錯誤;體現的是羅馬法具有普世法律價值,而不是與教會法融為一體,B項錯誤;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的理性主張是理性主義的起源,C項錯誤。23、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希臘神話中的“神人同型同性”特征,主要是為了借助神來歌頌人性,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輝,A正確;材料與貶低神性無關,B排除;C說法錯誤,排除;理性強調的是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與材料無關,D排除。故選A。24、B【解析】
依據材料“未納入所在郡縣正式戶籍,不負擔國家調役”“將居民一律編入正式戶籍”來看,僑人由不負擔國家調役,轉變為需要負擔,此舉可以加強對僑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賦役來源。B正確;材料反映土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賦役來源,抑止士族勢力膨脹不符合材料主旨,A錯誤;材料信息未反映僑人和正式居民之間的矛盾,C錯誤;材料信息與實現重心南移無關,D錯誤。故選B。25、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希臘各城邦獨立自治的情結非常濃厚,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使得希臘最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故選A;裂變式殖民可以將母邦統治階級所不喜歡的“難領導”的頑固分子分離出去,消除母邦內的擾亂因素,而不是加劇矛盾,排除B;自然地理環境是影響希臘城邦國家結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C;希臘城邦間的文化認同感并不微弱,特別是在面對強敵波斯時,排除D。26、C【解析】
根據材料“世界經濟仍在艱難復蘇中”“主權債務風險”等信息可知,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中仍有諸多阻礙因素,如主權債務風險、貿易保護主義等,說明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任重道遠,國際經濟新秩序亟需建立,C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世界經濟復蘇的艱難性,沒有體現區域集團化,并且區域集團化有利于全球化,A項錯誤;材料體現了世界經濟復蘇過程中的阻礙因素,沒有體現全球化出現逆轉,并且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了國際經濟新秩序亟需建立,沒有涉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D項錯誤。27、B【解析】
由材料“如果沒有受到宗教理論的推動的話,單單政治原因在當時是不足以激發人們對國王進行這樣一種反抗的”可知,宗教與政治相結合共同推動了英國革命的發生,這說明英國革命存在宗教政治化的特點,故選B;英國在16世紀就已開始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故天主教不可能是英國革命的旗幟,排除A;材料并未說明議會與王權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不可調和,那么英國就不會建立君主立憲制,故排除C;材料重在強調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僅僅強調宗教的作用,排除D。28、D【解析】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們的心外,它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說的,故D符合題意;“道源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笔俏鳚h思想家董仲舒的觀點,意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原則是由天決定的,天是永恒不變的,因此封建統治秩序是不變的,故A不符合題意;“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意思是存在于天地間有形象的是萬物,這句話是南宋思想家葉適說的,故B不符合題意;“宇宙之間,一理而已”意思是理是世界的本原,這句話是南宋思想家朱熹說的,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29、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中江浙商人買辦在近代對外通商中占主要地位,反映了鴉片戰后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廣東的傳統對外通商地位下降,推動了江浙地區經濟地位的上升,B項正確;“取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C項;題干并未強調文化底蘊問題,排除D項。故選B。30、B【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蘇聯在宇航等重工業領域取得了較高的發展成就,但是在民生等輕工業領域發展較落后,這從側面體現了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此時期美蘇冷戰加劇,并非關系緩和,平等互利;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兩者發展的側重點不同,不能說明他們的競爭重點在科技領域;D選項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征:救助制度化、體系化;由救濟轉向救助;注重國家和社會救助;救助多層次、多領域。(2)積極影響:適應了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完善了社會主義法治,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進了社會公平與正義【解析】
(1)特征:由材料“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覆蓋面分別達到87%和63%”可歸納為救助制度化、體系化;由材料“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救濟中……2008年,國務院發布《社會救助法(征求意見稿)》”可歸納為由救濟轉向救助;由材料“國務院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又陸續出臺……等相關政策規定”可歸納為注重國家和社會救助;由材料“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臨時救助的四個主體制度”可歸納為救助多層次、多領域。(2)積極影響:結合所學可從適應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健康生活服務平臺服務協議
- 水利水電工程的人機協作問題與試題及答案
- 關鍵路徑法考題解析及答案
- 保安消防面試題及答案
- 云網融合考試試題及答案
- 美術課堂管理與激勵措施計劃
- 制定知識分享機制促進團隊學習計劃
- 主管的問題解決能力計劃
- 解除合同的合規性審核
- 退休活動引導人員返聘合同
- 學業水平考試復習高中語文文言文課本翻譯
-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科學全冊單元測試卷含期中期末(有答案)
- 常用原料凈料率參照表
- 高低溫試驗報告
- 第一章 混凝土拌合站組織機構框圖及崗位職責
- 17025實驗室體系
- 指南預應力簡支t形梁橋
- 湘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3章《圖形與坐標》復習
- WET工藝介紹
- 上海2號線東延伸AFC系統接入既有線的實施方案
- 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計算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