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8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件-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課時8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件-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課時8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件-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課時8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件-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課時8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課件-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8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知·課標明·要點1.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3.通過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1.理解“四個趨勢”: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地方行政治理加強、邊疆治理更趨穩固、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2.掌握“一個壯舉”: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3.認識“一個新問題”: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成為海防的新問題,中國社會面臨危機4.注意“一個變化”:對外關系從開放走向閉關鎖國主干知識?精要排查一、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政治制度的變化廢宰相________為加強皇權,廢除宰相制度,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設內閣①設立:明成祖時,形成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______”②權力:內閣大學士擁有“______”之權,皇帝的正式批復稱為“批紅”③發展:明朝中后期,內閣的權力很大寵宦官內廷宦官機構________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形成了宦官專權明太祖內閣票擬司禮監易混·曝光臺明朝內閣的地位明朝內閣地位不斷上升,但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5課】(2)明朝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科舉制的完善①形式:分為鄉試、______與殿試三級②內容:從__________中命題考核①考滿:對官員__________的考核。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__________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監察①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②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__________,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會試四書五經任職期滿朝覲考察封還駁正2.明朝的對外關系(1)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②概況:先后七次遠航,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____________和紅海沿岸。③評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__________,但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2)沿海形勢:明中期的倭患①明朝前期倭寇襲擾,明廷派遣________等人平倭。②16世紀中期,________人獲得在濠鏡澳(今澳門)的租住權。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______擊敗,退出臺灣。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非洲東海岸遠洋航行戚繼光葡萄牙荷蘭3.內陸邊疆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被________的農民起義軍推翻。清軍進入山海關,進占并遷都北京,逐漸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1.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李自成(2)君主專制的發展項目內容影響皇帝勤政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也總是不厭其煩地詳加過問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奏折制度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______報告,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提高了______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_______軍機處官員在______直接監督下工作,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化專制對__________的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密封決策軍機處皇帝思想文化教材·再開發結合必修教材第14課“史料閱讀”(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綱獨斷的政治傳統作出總結),思考:概述清朝為“乾綱獨斷”,在統治上所采取的重大舉措。提示:推行奏折制度,強化對官僚機構的控制;雍正帝時增設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頻繁制造文字獄,嚴控思想文化。2.官員的考核與監察(1)選拔: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2)考核:實行__________,包括三年一次的______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監察: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考課制度京察【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5課】3.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治理(1)明朝:明初廢行中書省,其權力由__________、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2)清朝:承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3)明清時期,形成____________三級行政制度。布政使司省、府、縣【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1課】4.疆域的奠定(1)開拓和鞏固邊疆的活動東南①1662年,________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②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東北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1689年,兩國簽訂《____________》,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鄭成功尼布楚條約西北①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②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③1762年,在新疆設立__________,總領軍政事務西南①冊封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②1727年開始派遣__________,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頒布《__________________》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伊犁將軍駐藏大臣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因地制宜的統治措施地區措施內地督撫制度(巡撫、總督治理)邊疆(東北、北部和西部)將軍和_____________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設立_______辦事大臣轄區理藩院(3)清朝的疆域5.統治危機的初顯(1)出現: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嘉慶、道光時期衰象更為明顯。(2)表現概念·拓視野朝貢貿易(1)它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2)其特點是:①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②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③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主題探究?精準突破主題一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勾·線索】【探·史料】1.史料解史——明清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動史料一明朝大學士葉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摘編自《明神宗實錄》【思考1】根據史料一,歸納葉向高評論內閣的觀點。提示:閣臣只是顧問,不是宰相;一旦閣臣與君權、部權發生沖突,往往是閣臣落敗;內閣對君權、部權都很尊重,一切都聽命于皇帝。史料二世宗時,因西北用兵,設立軍機處,后遂相沿未撤。從此以后,機要的事務,都歸軍機,唯尋常本章,乃歸內閣。軍機處之權,就超出內閣之上了。六部長官,都滿漢并置。而吏、戶、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致互相牽制,事權不一。——呂思勉《中國簡史》【思考2】據史料二,指出清朝中樞機關的特點。提示:軍機處與內閣并置;軍機處參與決策,內閣成為文書機關;中樞長官滿漢并置;機構重疊,事權不一。2.史家說史——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的加強史料總督、巡撫在明代制度下還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帶一個都御史的銜。這就是說,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臨時派到地方去辦事,所辦是總督、巡撫等事。譬如倭寇來了,沿海地方沒有總其成的人,就派一個總督或巡撫去,這是臨時的。過幾年,事情平定了,這官仍舊回中央,機關也撤銷了。但一到清代,總督、巡撫又變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臺)、按察使(臬臺)上面再加總督、巡撫,地方行政就愈來愈壞了。我們現在再從歷史演變源頭上說來,漢時由刺史變成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觀察使,這些都是由監察官變成地方行政長官的。只有節度使才是軍事長官變成行政長官,然而還是意在開邊對外的。明清兩代之總督、巡撫,則是意在對內防亂,不在對外開邊。——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思考】根據史料,指出明清時期督撫制演變的特點。提示:督撫由臨時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負責專門事務到負責地方行政;由一般加銜到正式建制;目的在于防止內部動亂。【闡·史論】歷史解釋——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1)全面改革官制(2)改革科舉制1.歷史解釋——宰相與內閣首輔的不同比較項宰相內閣首輔官階高低下屬機構系統、完備、隸屬關系明確無法定的下屬機構權力來源王朝的官僚制度所賦予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地位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員皇帝的顧問和侍從人員【點撥】明朝內閣地位的演變2.唯物史觀——清代軍機處對君主專制的影響(1)軍機處既繞過了內閣,又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總攬了中央機構的大權。而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2)軍機大臣的任命并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個人意志,一切軍國大事最終只憑皇帝一人決斷,皇帝總攬了軍政大權,擁有絕對的權力。(3)軍機處設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更進一步加強皇權的制度創新。因此,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3.唯物史觀——明清對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繼承與發展(1)繼承:基本上繼承了元代的行省以及土司等地方行政制度。(2)發展①明代:a.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級,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b.另設都指揮使司掌軍事,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②清代:a.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b.行省以下大都承明制,長官稱知府、知縣;c.清代邊疆地區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異。【拓展延伸】明清督撫制度的演變與影響(1)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權力一分為三,這種分理其政的辦法,削弱了元代行省過大的權力,避免了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2)明初置督撫,主要是從中央監察地方,以補“三司”不足的角度出發的,但督撫在行使監察權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務,并日益常態化與制度化,在事實上成為地方“三司”的上級,最終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繼承了這一制度,并通過不斷調整,使其日趨完善,總督、巡撫遂成為總掌地方軍政要務的封疆大吏。(3)督撫在抑制武臣之專橫、維護中央集權、整飭武備、鞏固邊防等方面曾經起著無可代替的作用。隨著督撫制度的確立,不僅在地方政治體制方面出現了新的制衡關系,而且由于督撫的“雙層性”,從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間也出現了新的權力制衡機制。主題二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勾·線索】【探·史料】1.史家說史——明清時期的邊疆治理史料一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諸帝放棄元朝憑借邊疆向外擴展的做法,繼承漢唐“守在四夷”的治邊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前朝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仍被明朝繼承,為防范“北虜”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以強硬的軍事手段應對北方游牧勢力。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派駐的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總體上實行衛所與土司結合統治的雙軌制。——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思考1】據史料一,概括明朝邊疆管理的舉措,并分析其意義。提示:舉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輕南的傳統政策和原則;派諸子鎮守北方;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邊遠地區實行土衛雙軌制。意義:鞏固了邊疆統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史料二清朝政府在繼承中國歷代疆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對邊疆地區行使主權,進行有效的管轄,將一個清晰完整的中國邊疆展現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國疆域的版圖。——摘編自成崇德《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上)》【思考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提示: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行政管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2.史料證史——明清的對外交往史料一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出現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隆慶年間,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改變。——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思考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及其影響。提示:原因:敵對勢力消亡;影響沿海百姓生計;嚴禁政策已不合時宜。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計,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史料二奇異的悲歌——正是在同一時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國,一種新的文明——挑戰全球的工業文明正在萌發;一場偉大的革命——最終改造了整個舊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正在進行;一個新的運動——沖擊中世紀封建神學桎梏束縛的思想啟蒙運動正在蓬勃發展。由此以降僅100多年的歷史就徹底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國由一個揚揚自得的天朝大國急劇地墜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術般的變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識之士們大為震驚。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摘編自《落日的輝煌》【思考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奇異的悲歌”的理解。提示:根源:中國: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思想文化專制;沒有產生近代科技;對外閉關自守;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確立,積極對外擴張。影響:落后于世界潮流,埋下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闡·史論】歷史解釋——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特點(1)軍事和政治手段并用:①清朝前期,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貴族進行堅決的軍事打擊,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亂。②通過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措施,極力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①根據不同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②具體體現:如東北和新疆地區,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實行盟旗制度。(3)充分利用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篤信的宗教,清統治者對喇嘛教領袖不斷賜封,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影響遍布蒙藏廣大地區。(4)邊疆的建設與開發:為維持邊疆地區各族人民與駐防官兵的經濟生活需求,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發展邊疆生產與經濟開發的措施。【點撥】明清時期的中外交往【拓展延伸】清朝前期邊疆管理制度的創新(1)改土歸流:清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改為實行流官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2)盟旗制度: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在尊重蒙古族社會傳統的基礎上,改造其社會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貴族的權力,加強了清政府對其管理。有利于當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強了清朝統治的基礎;使統一多民族國家更為鞏固。(3)金瓶掣簽:又稱金瓶鑒別,是清王朝乾隆年間正式設立的制度,藏傳佛教活佛達賴和班禪轉世靈童需在中央代表主持下確認并報朝廷批準,金瓶掣簽制度對當時西藏的社會穩定產生重大影響。1.歷史解釋——明朝的海禁與弛禁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官方海外開放時期—轉折時期—對民間社會開放時期。(1)明初官方壟斷對外貿易,海禁主要是禁止私人出海貿易。(2)明初官方壟斷對外貿易弊端暴露,明朝中葉,調整政策,平定外來侵擾后,轉向對民間社會開放。海外政策完成了從以政治目的為中心向以經濟目的為中心的轉移。(3)從政策作用來說,明初和明后期的海外開放,造就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并引發了明中葉社會內部的深刻變遷,顯示了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新的發展變化。2.歷史解釋——明朝對外交往呈現的歷史特征維度闡釋發展趨勢整體上看,明朝初期,實行相對開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實行“海禁”政策,逐漸走向“閉關”,清朝延續了這一趨勢新舊交替(1)明朝統治時期,世界經歷了從古代到近代的演化。(2)中國傳統的朝貢體系依然存在,同時,西方列強已經開始侵擾中國,西學開始傳入中國,明朝對外交往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平外交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這一外交政策與中國的文化與經濟基礎有著一定的聯系維度闡釋政治優先(1)鄭和下西洋和朝貢貿易更多地體現了宣揚天朝大國的政治目的,這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顯著特點。(2)對外交往缺乏深層的經濟動力,阻礙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是導致中國逐漸落伍的重要原因優勢明顯(1)明朝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2)明朝時,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大量輸往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3)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前高考聚焦?命題動向考題視角考情播報(1)2022·湖南選擇考·T5·清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2)2022·山東等級考·T4·明朝對官員的管理(3)2022·湖北選擇考·T5·明朝科舉制的僵化(4)2021·天津等級考·T4·廢除宰相制度(5)2021·湖北選擇考·T4·明朝的法律(6)2021·重慶選擇考·T5·清朝的邊疆治理(7)2021·全國甲卷·T42·明朝的邊疆治理(8)2021·遼寧選擇考·T5·清朝蠲免政策(9)2021·湖南選擇考·T6·民俗交融(10)2021·海南等級考·T6清朝繁榮背后潛藏危機(11)2020·北京等級考·T19·“十三行”1.考點分布:(1)集中考查明清時期政治發展的時代特征。(2)主干知識:內閣、司禮監、奏折制度、軍機處;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2.題型及命題形式:(1)題型:以選擇題為主。(2)命題形式:以加強君主專制為載體,考查重要階段特征及政治發展狀況,考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備考策略:(1)注重梳理明清時期歷史階段特征。(2)創設新情境,加深學生對明清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3)關注學科素養,注重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等素養【典題悟法】

(2022·山東等級考·T4)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命題立意】情境創設以明朝對監察御史的考核和監督創設學術情境核心價值展現古代治國理政方面的智慧,對當今干部隊伍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學科素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關鍵能力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必備知識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解題思維】【真題集訓】類型一同載體·多維考1.(2021·天津等級考·T4)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解析】選B。結合題意可知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在于“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即權力過分集中導致丞相擅權,B正確。A屬于表面現象,排除;皇帝和丞相之間的權力博弈,屬于專制主義的范疇,中央集權對應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錯誤,排除;廢丞相權分六部的結果是君權的加強,D不屬于原因,排除。2.(2020·浙江7月選考·T7)論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組織形式,有研究者認為“官府的正式組織與唐宋時期幾無差別。處于最高級別的是軍事機構、監察機構和行政機構”。從行政機構的角度看,與唐宋“幾無差別”的是 (

)A.丞相B.內閣C.六部D.刺史【解析】選C。本題考查明朝的制度變革。依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唐宋時期都設置六部,而從明代朱元璋開始廢除了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到了明成祖朱棣,因皇帝政務繁多和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設置內閣,內閣不能直接統率六部,故C正確。A、B不屬于與唐宋“幾無差別”的行政機構,故排除;而刺史是漢武帝時期開始設置的監察機構,故D錯誤。類型二嵌熱點·隱性考3.(2022·湖北選擇考·T5)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解析】選A。由材料中“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士子假此以僥幸”“書坊刊刻一應時文”,可知明朝時期,士子記誦范文應考,投機取巧,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導致出現打擊書坊刊刻時文的主張,故選A;“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可知該奏疏主要針對士子應考投機取巧,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的行為,而非針對書商牟利,排除B;依所學,明朝時期,八股取士,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士子應考投機取巧,未涉及八股文體,排除D。4.(2021·湖北選擇考·T4)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 (

)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解析】選A。明代大量增補各類“例”輔佐、補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處理新出現的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秩序,故選A;“杜絕”說法絕對,排除B;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處理新問題,不能確保結果公正與否,排除C;司法官吏按“例”處理新問題,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排除D。類型三聚主干·遷移考5.(2022·湖南選擇考·T5)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解析】選A。材料中“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說明“南書房行走”的權力要比“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的權力大,而“南書房行走”并非法定的中央官職,權力來源于皇帝,這是君主高度集權的產物,故選A;材料強調周興岱收受賄賂,而未涉及官員俸祿,排除B;依所學,軍機處設立后,成為中樞秘書機構,南書房地位下降,排除C;依所學,明清時期,官員考核與監察制度趨于嚴密,排除D。類型四重素養·靈活考6.(2022·全國甲卷·T27)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解析】選A。康熙年間,推舉博學鴻儒,開設明史館,修纂多部儒經傳注,編成《康熙字典》,由材料可知,康熙注重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編纂明史”等一系列措施主要目的是承續華夏傳統,故選A;明末清初,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開清朝考據之風氣,倡導疑古辨偽,排除B;“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說明注重歷史傳承,這與弘揚程朱理學不相符,排除C;材料中除了保存歷史文獻外,還涉及“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排除D。【加固訓練】

(2021·重慶選擇考·T5)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 (

)A.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解析】選B。由材料“合河東河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合河東河西之腹里以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張尚賢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內一片荒涼的景象,從內憂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強東北邊務,故選B;材料強調封禁東北導致東北地區田野荒蕪,人煙稀少,而非自然環境導致東北的落后,排除A;由材料“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有土無人”可知強調經濟落后,一片荒蕪,并未說明東北易攻難守,排除C;奉天府尹張尚賢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權,彈劾是監察部門的職責,排除D。【新題預測】·對接高考評價體系→新情境1.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長三角地區急遞鋪(傳遞軍政信息的基層驛傳機構)數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蘇州府嘉定一帶(今上海境內)。該現象反映了當時 (

)A.郵驛體系日臻完善B.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C.地方自治不斷加強D.加強海防建設的需要【解析】選D。據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長三角地區特別是松江府和蘇州府一帶傳遞軍政信息的急遞鋪數量增加,結合所學明朝倭寇和清前中期東南沿海反清勢力存在的情況可知,這主要出于加強海防建設的需要,故選D;材料僅涉及急遞鋪的建立,不能體現郵驛體系完善,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加強對海防的重視,并非地方自治,排除C。【加固訓練】有學者指出:“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時,世界各主要地區從區域時代進入全球時代,近代國家主權思想和運動以及國際法的一些原則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中俄兩國,并在尼布楚談判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尊重和應用。”該學者認為《尼布楚條約》 (

)A.確定了中俄西段邊界B.引發了清政府統治危機C.維護了中國國家主權D.改變了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解析】選C。據“近代國家主權思想和運動以及國際法的一些原則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中俄兩國,并在尼布楚談判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尊重和應用”可知,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基本平等的國際關系條約,維護了中國國家主權,故選C;《尼布楚條約》確定的是中俄東段邊界,不是西段,排除A;引發了清政府統治危機與“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尊重和應用”不符,排除B;清政府外交政策在1840年以前長期是“閉關鎖國”,并沒有因為《尼布楚條約》發生改變,排除D。·緊跟社會熱點→新素材2.針對臣下與緬甸往來文書中有勸緬甸“歸漢”的措詞,乾隆帝指出:傳諭外夷,立言亦自有體,乃其中有數應“歸漢”一語,實屬舛謬。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況我國家中外一統,即蠻荒亦無不知大清聲教,何忽撰此“歸漢”不經之語,妄行宣示,悖誕已極。這一言論體現了 (

)A.大一統國家認同意識B.對外政策的開明開放C.強烈的尊卑等級觀念D.中緬關系的平等融洽【解析】選A。據材料“況我國家中外一統,即蠻荒亦無不知大清聲教,何忽撰此‘歸漢’不經之語,妄行宣示,悖誕已極”可知,乾隆皇帝認為“中國”一詞有一定道理,不滿于“歸漢”一詞的說法,批評用“漢”代替“大清”的說法是“悖誕已極”,認為清朝是包括漢民族在內的多民族國家,體現了乾隆皇帝大一統國家的認同意識,故選A;乾隆皇帝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B與史實不符,排除B;據材料“傳諭外夷,立言亦自有體”可知,乾隆皇帝將外國稱為“外夷”體現了尊卑等級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