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大發展第十八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點擊此處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煉,請盡量言簡意賅的闡述觀點。課程標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考情分析1.頻率題型:該部分是高考低頻考點,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主要考查蘇聯經濟改革2.情境設計:多利用文字、圖表、漫畫等多種形式創設新情境,以經濟現象為載體考查重要階段特征,考查歷史學科素養。如(2022·重慶卷,15)蘇聯對重工業的重視;(2022·河北卷,15)蘇聯科技的發展;(2022·海南卷,9)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3.核心考向: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整體感知內容導航一梳理必備知識二突破關鍵能力三鏈接高考熱點四課時精練落實基礎性第一章梳理必備知識1.蘇聯的發展(1)成就: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2)問題: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知識點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2.蘇聯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內容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農業加大農業投入,實行農產品收購制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思想1956年,在蘇共二十大上作了《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評價積極①經濟:注入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一些成效;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②科技: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③思想: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局限性①經濟: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②思想: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2)勃列日涅夫改革內容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評價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3)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思想拋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結果經濟經濟改革成效甚微思想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政治蘇聯解體3.蘇聯解體(1)過程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②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同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2)原因歷史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現實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外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導火線八一九事件1.挖掘·教材信息閱讀教材綱要下第20課第一目“史料閱讀”欄目,提取材料信息,說明材料對研究赫魯曉夫改革的史料價值。答案齊世榮總主編,張宏毅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是研究當代世界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參考資料書。從史料的類型看:《赫魯曉夫代表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所作的總結報告》是文獻史料。從史料的價值看,其為一手史料,對研究赫魯曉夫時期的經濟改革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從史料的內容看,主要用于研究蘇聯模式的弊端、赫魯曉夫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和內容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思考·情境問題有人曾形象地說:“戈氏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材料說明戈爾巴喬夫改革存在什么問題?答案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3.圖解·關鍵知識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1.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與劇變(1)建設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②成就:東歐各國著手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③問題: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知識點二東歐劇變與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2)改革①原因: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發展進程中,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運轉不靈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選必2·第9課)②表現南斯拉夫通過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改革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捷克斯洛伐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等,出現“布拉格之春”,后蘇聯出兵,扼殺了改革波蘭實施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匈牙利國民收入遞增,人民消費水平提高民主德國經濟穩步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3)劇變原因根源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內部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外部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及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政治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思想東歐執政的領導人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結果1989-1992年,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2.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4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歷程偉大轉折1978年底,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經濟體制改革: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的提升: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歷程偉大轉折進入新時代: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中國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意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1.圖解·關鍵知識蘇聯與東歐國家關系2.挖掘·教材信息閱讀教材綱要下第20課第二目圖片“蘇聯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你能從圖片上能獲取哪些信息?答案蘇聯軍事干預捷克斯洛伐克,這說明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與導火索。3.闡釋·核心概念“和平演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一種遏制戰略,其目的是通過非暴力的衍生變化過程,促使社會主義國家崩潰瓦解。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技術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響社會主義國家的民眾心理、行為方式,進而使社會主義國家的民眾生活方式、國家運行方式變成資本主義方式的,從而逐漸瓦解社會主義國家。4.警示·易錯易混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前,是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起來,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返回提升綜合性第一章突破關鍵能力視角戰后蘇聯社會主義改革材料一1953—1983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改革創新——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主題材料二1986年在蘇聯流傳的一則笑話:“這則笑話把蘇聯比做一列因鐵軌已到盡頭,無法繼續前進的火車。每個領導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處理這場危機。斯大林下令把司機和列車員槍決;赫魯曉夫則為他們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簾拉上并命令左右搖動列車,造成列車正在運行的假象;戈爾巴喬夫則拉開窗簾,把身子探出窗外大聲喊道:前面沒有鐵軌了,前面沒有鐵軌了!”材料一介紹了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狀況。材料二引用了嘲諷蘇聯的笑話,這則笑話用特殊的方式概述了蘇聯改革的過程。解讀(1)從材料一看,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改革對蘇聯經濟的作用如何?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經濟狀況如何?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在一段時期內有一定效果,但長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敗的境地,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經濟存在的問題。狀況:實際GDP平均為負增長,橫向比較低于世界水平,縱向比較也是蘇聯經濟史上的“低谷”,蘇聯經濟已陷入危機邊緣。思考(2)材料二中1986年蘇聯“無法繼續前進”的根本原因何在?戈爾巴喬夫是如何解決“鐵軌”問題的?結果如何?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嚴重阻礙。措施: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結果:經濟體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體制改革使國內局勢失控,導致蘇聯解體。思考1.歷史解釋——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比較深化拓展比較項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不同點歷史背景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局面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指導思想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局部改革對蘇聯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具體內容首先從農業開始,重點在農業領域重點在工業,且是重工業領域首先進行經濟改革,隨后轉向政治領域歷史結果改革造成了蘇聯的混亂改革造成蘇聯經濟全面滑坡,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改革不僅使經濟繼續滑坡,而且還導致了蘇聯解體比較項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相同點背景都面臨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問題內容都對經濟政治體制帶來的弊端進行改革,主要涉及經濟領域,如擴大企業自主權等結果改革都失敗了,但都沖擊了蘇聯模式2.家國情懷——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認識(1)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經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敵視、遏制甚至企圖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2)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需要通過不斷改革來逐步完善自己。社會主義國家應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決不能拘泥于一種模式。(3)社會主義發展是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僅說明蘇聯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返回達成應用性第二章鏈接高考熱點(2022·海南卷,9)下圖中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排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真題悟【典例】全球經濟增長的五大貢獻國,1980—2019年(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數計算)A.體制機制創新
B.生產要素增加C.產業結構優化
D.信息技術推動√1.歷史解釋——以蘇聯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考查蘇聯科技的發展(2022·河北卷,15)1956年,蘇聯決定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隨后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開放了許多科研機構,包括宇航基地與核設施等涉及重要機密的科研場所。蘇聯的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旨在同美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應了馬歇爾計劃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12蘇聯的這些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擴大與外國的科學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D項正確;二戰后蘇聯的改革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項;此時美蘇處于冷戰對峙中,雖然也進行科學交流,但不可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排除B項;二戰后,為了與蘇聯對抗,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作為回應,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排除C項。122.歷史解釋——以蘇聯的鐵路建設考查蘇聯對重工業的重視(2022·重慶卷,15)1972年,蘇聯重啟西伯利亞地區的貝阿鐵路建設項目以開發油田和銅礦資源,在全國征召志愿者(海報如圖),并承諾參與鐵路修建的志愿者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聯重視A.優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C.引進西方技術開發遠東地區D.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12光榮屬于貝阿鐵路建設者!在1972年蘇聯為征召參與西伯利亞地區貝阿鐵路修建的志愿者,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的承諾,體現了蘇聯對重工業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中關于住房和汽車的分配并非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為了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油田和銅礦資源,排除A項;材料中“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是計劃經濟體現,并非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是否采用西方技術,排除C項。121.[圖文材料·新素材](2023·河南模擬)如圖中農業宣傳海報上的文字意思是“玉米,適合于每一頭小牛”。該海報反映了A.新經濟政策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B.蘇俄農民建設農業強國的堅定信念C.蘇聯黨和政府解決糧食問題的方略D.蘇聯領導人推進農業集體化的決心123經典模擬練√4結合所學,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處于赫魯曉夫改革時期,赫魯曉夫認為,通過大規模種植玉米,發展畜牧業,能夠解決蘇聯的糧食問題,在此背景下,蘇聯開展了廣泛種植玉米的活動,圖中“農業宣傳海報”及海報上的俄文即反映了這段歷史,C項正確;A項是列寧時期,D項是斯大林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材料為蘇聯時期,不是蘇俄,排除B項。12342.[史料實證·新情境](2023·威海二模)如圖為1950—1975年蘇聯各級預算支出占預算總支出的比重。這表明,當時的蘇聯A.市場經濟成分比重增加B.經濟管理體制有所調整C.傳統經濟結構趨向合理D.地方經濟發展成效顯著√12341950—1975年,即蘇聯改革時期,在預算總支出中,中央的預算支出占比有所下降,地方的預算支出有所增加,反映出當時蘇聯的經濟管理體制有所調整,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市場經濟成分,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地方預算支出占比變化不能說明地方經濟發展成效顯著,排除D項。12343.[國家治理·新考向]1950年,南斯拉夫聯邦國民議會規定將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改為社會所有制,實行工人自治,幾乎取消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A.使其擺脫了蘇聯的影響B.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C.走向“福利國家”道路D.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1234根據材料,南斯拉夫改革對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管理方式進行了調整,這是對社會生產關系的調整,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東歐國家一直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A項;南斯拉夫改革意圖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并未放棄社會主義方向,排除B項;福利國家也就是國家實施全面的社會福利制度,實質是國民收入再分配形式,但是材料未涉及分配問題,排除C項。12344.[家國情懷·新認知](2024·佛山模擬)1951年,物理學家于敏由量子場論研究轉向原子核理論研究,1961年又轉向熱核武器原理研究。關于于敏研究重點的轉向,以下解釋合理的是A.經濟需要決定科學研究重點B.冷戰局勢升級加劇軍備競賽C.時代與個人選擇的共同作用D.“一邊倒”外交政策的調整√1234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開始創建核工業,據材料可知,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于敏選擇了擔起責任,不怕困難跨領域從頭開始,這是時代與個人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C項正確。1234史學理論:歷史上“失敗者”歷史上的“失敗者”,從嚴格意義上講,應該是指帶有最終失敗性質的“失敗者”,而不是指暫時的、局部的、某一特定事件中的失敗者。蘇聯解體后,蘇聯可以說是“失敗者”,蘇聯的歷史不能由蘇聯人自己來寫了。但是,作為蘇聯的主要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卻擁有撰寫蘇聯歷史的權力。今天和未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力量仍然可以為蘇聯撰寫公正的歷史。——摘編自張順洪《應重視“失敗者歷史”的研究》命題視角拓[材料解讀]蘇聯不是完全的失敗者,蘇聯解體雖然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終結。[命題方向]蘇聯解體的評價;史學理論。返回第三章課時精練1.(2023·河南豫南高三期末)長期以來,蘇聯農業的發展是由機器拖拉機站即國家來決定的,一切計劃安排都得接受以國家身份行事的機器拖拉機站的制約。赫魯曉夫改革時期把機器拖拉機站的機器和設備賣給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將機器拖拉機站的技術員分配到各個集體農莊去工作。這種改組A.擴大了集體農莊自主經營權B.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C.促使私有制經濟成分的大增D.忽視了農村經濟發展規律√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51617赫魯曉夫改革這一措施打破了過去由集體統一管理的方法,擴大了集體農莊的自主權,故A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沒有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B項;材料中是擴大農莊自主權,不是私有制成分增加,排除C項;赫魯曉夫的做法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排除D項。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516172.(2023·寧波二模)下表為蘇聯主要農產品國家采購價格平均指數(1952年為100),國家采購農產品價格的變化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
1953年1957年1958年1959年全部農畜產品154266296302全部農產品132209203206全部畜產品38586175239①提高了蘇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改變了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③體現了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政策④有利于蘇聯農畜產品產量的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從總體來看,在20世紀50年代的蘇聯,國家采購農產品的價格呈逐年增長趨勢,農產品價格的增長會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故①正確;據所學可知,蘇聯在該時期仍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故②錯誤;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是1953年到1964年,這與表格時間一致,故③正確;從表格數據來看,全部農畜產品的價格呈現逐年增長趨勢,這有利于蘇聯農畜產品產量的提高,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下表為1953—1963年蘇聯社會總產值變化表(年均增長率/%)。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年份1953—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3年均增長率/%11.18.96.96.05.0此表所示內容可以說明當時蘇聯A.經濟政策的實施具有連續性B.地方經濟自主權尚未擴大C.經濟改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D.公有制經濟主導地位削弱√17材料表明1953—1963年,蘇聯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增長速度大致降低了一半。正是在此期間,赫魯曉夫上臺執政后力主經濟改革,說明赫魯曉夫改革未能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導致改革效果不佳,故C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是對斯大林政治經濟傳統模式的一次沖擊,A項錯誤;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地方經濟自主權,B項錯誤;蘇聯一直是公有制經濟居主導地位,D項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4.(2023·天津河西區二模)1966—1970年蘇聯從西方進口機械與設備機構的年增長率為11%,其對西方的出口集中于黃金、工業原料等低附加值產品。1975年和1976年蘇聯從美國進口總額的18.33億美元和23億美元中超過60%都是糧食進口。這表明A.蘇聯經濟結構存在失衡風險B.美國經濟霸權地位逐漸衰退C.西方國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D.美蘇之間對抗逐漸趨向緩和√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蘇聯形成1975年和1976年大量進口糧食的局面,是由于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所致,這表明蘇聯國內存在經濟結構失衡風險,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重點是蘇聯從美國和西方進口,無法得出美國經濟霸權地位逐漸衰退的結論,排除B項;蘇聯從西方進口是蘇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西方國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排除C項;材料無法直接體現美蘇之間對抗逐漸趨向緩和,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3·唐山三模)下表是1965—1975年間美國和蘇聯國內生產總值和各自軍費開支統計表。(單位:億美元)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年份國內生產總值軍費開支美國蘇聯美國蘇聯1965年683432905463701970年977851608345391975年150578660921124017據此可知A.冷戰推動了軍事科技進步B.軍備競賽影響了蘇聯人民生活水平C.為美國“滯脹”埋下隱患D.美蘇經濟發展與軍事力量同步增長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隨著美蘇軍備競賽的推進,蘇聯軍費開支逐年增加,其上升速度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影響了蘇聯人民生活水平,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描述軍事科技進步的信息,排除A項;美國軍費開支與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比例相當,且美國“滯脹”是其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所導致,與軍備競賽關系不大,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蘇聯經濟發展與軍事力量增長不同步,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2023·漳州三模)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極力批判“市場社會主義”,當時報刊文章認為:“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邪說”,它是“右傾修正主義”作為計劃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義”作斗爭的借口,實際上會使經濟離開黨和國家的政策。這表明,當時蘇聯A.美蘇斗爭的激烈
B.公有經濟的衰敗C.西方滲透的加強
D.思想理論的僵化√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從官方到媒體把市場經濟體制當成洪水猛獸,蘇聯一直無法沖破蘇聯模式的弊端,很重要原因在于理論創新不夠,思想僵化保守,故選D項;A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材料是對市場經濟體制的討論,沒有體現公有經濟的衰敗,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指明當時西方滲透加強,故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下表為1976—1990年蘇聯經濟增長率(%)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會總產值4.23.31.8-2國民收入4.33.21.0-4勞動生產率3.33.11.0-3此表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宏觀決策和相應配套措施B.優先發展重工業造成經濟結構缺陷C.軍備競賽帶來負擔并拖垮經濟D.用行政命令干預資源配置積重難返√17據表格可知,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三項數據都逐漸下降,至1990年呈現負增長,其直接原因是蘇聯幾經改革造成的后果,但究其根源是蘇聯模式弊端導致的,D項正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8.蘇聯經濟處于危機的前夜:經濟增長停滯,傳統經濟體制已經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當政的蘇聯領導人在經濟戰線的最大失誤是喪失了改革的良機,為后來的領導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創造了條件。這一評論指向的歷史時期應是A.1945—1951年
B.1959—1964年C.1976—1981年
D.1986—1991年√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9.(2023·漳州統考模擬)1983年美國里根總統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蘇聯被迫投入軍備競賽。美國又鼓動沙特增產石油,導致1985年至1988年世界油價爆跌,蘇聯石油美元和軍火貿易的外匯收入銳減,蘇聯經濟出現負增長。美國的這些舉措成功拖垮蘇聯,主要是因為蘇聯A.經濟結構畸形
B.經濟改革停滯C.綜合國力下降
D.爭霸戰略失誤√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改革原本就是要改革經濟結構比例失調的問題,所以B排除;蘇聯在爭霸過程中軍事實力較強,而非綜合國力下降,所以C排除;蘇聯被拖垮主要是經濟問題,所以D排除。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2023·南通高三期末)如圖是1990年美蘇赫爾辛基會談時戈爾巴喬夫贈送給布什的《勝利者》漫畫,描繪了兩者共同擊倒“冷戰”怪獸的情景,該漫畫反映了A.世界多極化格局形成
B.兩極格局的最終瓦解C.蘇美兩國的矛盾消除
D.國際形勢的漸趨緩和√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兩者共同擊倒‘冷戰’怪獸的情景”可知,美蘇共同擊倒冷戰怪獸,意味著兩極格局的局面即將結束,國際形勢漸趨緩和,故選D項;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項;兩極格局最終瓦解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排除B項;蘇美兩國對峙格局結束,但是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2023·南通二模)1986—1990年,民主德國用只相當于世界市場一半的價格,從蘇聯進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的大量訂貨也促進民主德國機器制造業、光學儀器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這說明民主德國A.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B.受益于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C.社會主義改革成效顯著D.產品在歐洲具有強大競爭力√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材料可知,民主德國利用其社會主義的優勢,從蘇聯獲得大量的經濟優惠,獲得快速發展,說明民主德國受益于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故選B項;材料說明民主德國仍然受到蘇聯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反映民主德國依靠外部環境獲得發展,而非社會主義改革的成果,排除C項;材料僅表明民主德國從蘇聯獲得大量的經濟優惠,沒有其產品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產品進行比較的信息,無法得出產品在歐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結論,排除D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1989年,喬治·布什就任美國總統后,在外交上對東歐國家區別對待。波蘭、匈牙利因團結工會獲得合法地位而專門制定“援助波蘭行動計劃”,贊賞匈牙利“走在撕開鐵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500萬美元發展資金羅馬尼亞、東德以兩國“拒絕任何變革”“嚴重侵犯人權”等理由進行經濟報復,如禁止從羅馬尼亞進口商品、禁止國際組織向羅馬尼亞提供貸款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兩國改革“起步晚且進展小”,絕不輕易給予經濟實惠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上表,布什“區別對待”東歐國家的目的是A.扭轉美國在“冷戰”中的被動地位B.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C.加速東歐國家“和平演變”的進程D.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布什對東歐國家的區別對待,可以吸引東歐國家為得到美國的“經濟實惠”而迷失社會主義方向,聯系1989—1992年東歐各國出現劇變可知,西方“和平演變”戰略達到了其目的,故選C項;這一時期美國在“冷戰”中處于主動地位,排除A項;維護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目的,排除D項。17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51613.(2023·北京懷柔三模)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偉大成就,下列各項符合這一時期的是①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②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③涌現出王進喜、焦裕祿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④諸多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取得的成就包括,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涌現出王進喜、焦裕祿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諸多外交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①②③④正確,A項正確;其余選項表述均不全面,排除B、C、D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4.(2023·益陽三模)1963年出版的《比勞動熱情,比生產干勁》宣傳畫,該作品旨在A.表達農業服務國家工業建設的訴求B.倡導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風尚C.宣傳黨開展合作化運動的方針政策D.說明青年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材料未體現工業建設,排除A項;開展合作化運動主要是在三大改造時期,而材料的時間是1963年,排除C項;材料并不是強調青年是農村建設的主力,而是強調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熱情,排除D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下圖為1952—1980年中國工業化、第三產業、城市化水平的變化情況。據此可知A.我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B.八字方針使經濟建設持續走高C.發展計劃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D.城市化最高時工農業發展平衡√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圖示信息可知1976—1980年,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工業化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第三產業水平之間差距很大,存在較尖銳的矛盾,工業化需要的市場、原料、勞動力等得不到滿足,故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成為解決工業化需求的重要手段,A項正確;八字方針是在1960—1962年間,以調整工農業發展比例為中心,排除B項;17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計劃經濟建立的必然性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中城市化水平最高時處于“大躍進”時期,當時優先發展重工業,工農業發展不平衡,排除D項。1712345678910111213141516選擇題1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床購銷合同協議書
- 行政管理領域中典型問題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版高考歷史新探究大一輪復習第十六單元1第46講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模擬訓練含2025屆新題含解析岳麓版
- 二年級數學上冊空間與圖形例題精講新人教版
- 新課改瘦專用2025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一單元第一講組成細胞的元素及化合物講義含解析
- 2024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電磁感應微專題培優三電磁感應中的動力學和能量問題講義含解析粵教版選修3-2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初級)真題庫-2
- JAVA編程規范與實踐2025年計算機二級考試試題及答案
- 高效創建精美圖像Photoshop試題及答案
- 軟件測試與持續集成的最佳實踐及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六一兒童節校長致辭: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會發光的花
- 公司應急演練方案
- 2025保密法宣傳專題培訓課件
- 班組安全教育試題及答案
- 虎符銅砭刮痧課件
- 《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解讀
- 水產養殖網箱租賃與飼料供應合作協議
- 2025年全國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試題庫含答案(新)附答案詳解
- 《神經網絡模型》課件
- 四川省成都外國語2025年高三聯考數學試題科試題含解析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英語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