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世紀30年代,美國許多第一流的知識分子,其中有些是羅斯福的朋友和顧問,對于他們的私人企業經濟感到失望,開始對蘇聯的實驗發生興趣,并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十分熱心:重實效的經濟學家、工人領袖、社會活動家和工程師們,都稱贊他們訪問蘇聯時看到的東西。這一現象A.證明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存在弊端B.是蘇聯積極推行新經濟政策的結果C.使美國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D.說明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敵意消解2.1901-1905年,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政”舉措,其中不包括A.預備立憲 B.廢除科舉 C.派遣游學 D.修訂刑律3.針對王安石變法,蘇轍曾提出批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蘇轍批評的變法措施是A.均輸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4.1929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召開。會上,一致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8個決議案,史稱古田會議決議。決議的其中項內容:“強調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規定每連建立一個黨支部,每班建立一個黨小組,嚴格黨的紀律?!睕Q議這項內容旨在A.批判王明左傾錯誤的危害 B.確定中國共產黨對紅軍的領導C.突破國民黨的政治封鎖 D.闡釋紅軍的革命任務5.如圖是不同時期威尼斯每年從亞歷山大里亞(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進口香料數量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商業危機的爆發 B.傳統商路被斷絕C.美洲被發現開發 D.商業革命的發生6.下表為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的陜北地區民主代議機關名稱的變化。這一變化源于開始時間代議機關名稱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陜甘邊區蘇維埃代表大會1936年3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陜北省蘇維埃代表大會1937年5月中華民國陜甘寧邊區議會1938年11月中華民國陜甘寧邊區參議會1945年10月陜甘寧邊區下轄縣(鄉)將參議會改為人民代表大會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B.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性質的認識C.國共兩黨階級斗爭的推動D.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7.1879年,李鴻章籌建的開平礦務局開始使用外國機器開采煤,產量逐年增長。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這表明開平礦務局的開辦A.促使中國經濟結構更加合理B.有力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解決了軍用企業的財政困難8.中華民國初年和近代英國均出現過責任內閣制,其共同點是A.以君主作為行政首腦B.限制國家元首權力C.依據成文憲法而確立D.存在時間均較短暫9.晚清民國時期,女子的社會地位不斷發生變化,而評價女人“美麗”的標準也不斷演化。下表反映了時間美麗女人標準1900—1909年會說洋話的大腳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才華橫溢的女人1930—1939年穿著時髦的名媛1940—1949年投身政治的名女人A.女性經濟地位得到提高 B.近代教育推動男女平等C.女子開始關心國家命運 D.社會價值風尚發生變化10.歷史學家陳旭麓評價一歷史事件時說:“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傳統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痹撌录茿.中共“二大” B.新文化運動 C.國民革命 D.二次革命11.如圖為民國年間天津同升和帽莊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廣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帽式的差異體現出男尊女卑的觀念B.中國社會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C.廣告主要推廣宣傳了博士帽D.該帽抵制了洋帽的輸入12.近年在德國漢堡發現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該書的前言說:“這位哲學家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边@位哲學家的思想核心是A.“仁” B.“仁政” C.“法治” D.“無為而治”13.繼希臘人之后,羅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歷史舞臺。經過希臘化的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然而,古羅馬學者賀拉斯說: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賀拉斯這一說法的視角是A.商業征服B.文化同化C.宗教皈依D.財富侵蝕14.下表是漢代有關名田(占有土地)規定的記載。據此可知,這些規定A.利于維護小農經濟穩定 B.嚴厲地打擊了商業違法行為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嚴格限制了商業規模的擴大15.下列主張,出自王陽明的是A.克己復禮為仁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16.下圖是《全球通史》中“新興西方的世界(1763年)”插圖,出現圖中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開辟B.英國殖民帝國的崛起C.工業革命D.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7.“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苯邮芎蛯嵺`此提議的是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慕尼黑會議 D.開羅會議18.下列有關奧斯曼帝國崛起對世界影響的錯誤表述是A.誘發歐洲商人開辟新航路B.曾導致西歐商品價格暴跌C.在巴爾干埋下不穩定種子D.為歐洲文藝復興匯聚人才19.十三世紀前后,西歐活躍著一批異端教派,他們都在討論人與上帝的關系。阿諾德教派猛烈攻擊教會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惡行,卡塔爾派提倡“保持基督純潔”,韋爾多派則主張“回歸貧窮教會”。這說明當時A.天主教會權力走向衰落 B.人們自我意識增強C.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D.新教理論初步形成20.1958年7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巴黎。他與戴高樂的會談圍繞東西方關系、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黎巴嫩問題、歐洲等眾多話題展開,但總的基調是分歧大于一致。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反映出A.兩極格局受到挑戰 B.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C.美國反對歐洲聯合 D.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21.英國議會于1721年通過法案.“禁止使用或者穿戴印或者染的平紋織布(棉料),不管是在英國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的",以平息毛紡織制造商的憤怒,但棉毛麻混紡被認為屬于呢絨業的分支而并未禁止。這一禁令A.有利于工業革命的到來 B.使毛紡織業得以飛速發展C.遏制了商業資本的興起 D.受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22.《十三行(1775-1856)史料展》記述“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這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球貿易航線。……客觀上造就了一個時期里著名的中西貿易中心和廣州歷史上令世上矚目的經濟文化的輝煌時代。”導致十三行興盛的主要原因是A.民間貿易的興盛和發展 B.三角貿易的形成C.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23.這是1960年1月某雜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現了當時甘肅為了解決干旱問題,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場景。這可以用來反映我國A.社會主義工業化在穩步中前進B.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C.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D.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農村活力24.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立憲政體的國家,并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政體逐步完善,例如187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投票法案》,將口頭表決改為秘密投票。這部法案表明英國A.擴大選民投票范圍B.確立人民主權地位C.保護選民投票自由D.實現全民普選制度25.在人類文明史上,漢字顯得十分獨特:這一套書寫系統的基本結構原則自商朝以來就未曾改變。當甲骨文在19世紀末被重新發現時,中國的學者幾乎立刻就能夠辨識,他們通過甲骨文與金文、篆文互證的方式成功釋讀了大約600多個甲骨文字。如圖是甲骨文、金文與篆文的“日”字,這說明甲骨文A.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字雛形B.對后世的造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C.阻斷了后世文字的創新發展D.是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26.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舉考試時務策試題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備考、舟師御敵、團練鄉勇、火攻制度、海道羅針、平海綜要。這反映出當時科舉考試A.表現出關注現實的求變意識 B.全力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服務C.追求社會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標志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啟動27.下圖為《遷出歐洲的移民,1850-1940年》,對此圖的解讀,正確的有①美國是歐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②移民潮加速了歐洲文明向外傳播③交通方式的進步推動了歐洲向外移民④人才外流導致西歐喪失世界中心地位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8.歷史上某一時代農民的處境為:“必須負擔力役和實物租稅,不能任意遷徙或從事其他行業。耕種時由地主提供農具、種子、牲畜,農民無法自行決定作物種類,也不得任意在地主的池塘中捕魚,森林中打獵。”這里的農民是生活在A.二世紀初的雅典 B.十一世紀的法國C.十六世紀的中國 D.十八世紀的英國29.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寫經文,積累修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這些經歷用“一筆疾書”的方式記錄下來。這在當時有利于A.印刷術的普及B.市民文化的興起C.道教的正統化D.書法藝術的發展30.北宋中期,造成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是A.墾荒造田 B.榷場貿易 C.修筑長城 D.官俸兵餉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現代史學名家郭沫若把春秋戰國時代比擬為“第一次五四運動”,深刻地指出,“……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群花怒放”,“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那時的思想學術,無論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獨創精神?!眴栴}:(1)為什么說“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請你分析春秋戰國時出現學術思想史上黃金時代的原因。(2)我們今天要研究和討論這段歷史,可以查閱哪些史料?32.“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精神財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們將“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維,活躍于當時思想界中的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關于民本思想的論述?!髂┣宄?,思想家們積極評議時政,對傳統的民本思想進行了理論的升華,使其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睹癖九c民主的比較》材料二近代以來,魏源將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為引入西學的橋梁,梁啟超等曾經將《明夷待訪錄》等書多次偷偷翻印,以此作為宣傳民主的材料。梁啟超高呼《明夷待訪錄》比《民約論》還要早數十年,康有為、譚嗣同等也都對《明夷待訪錄》等民本思想代表作極為推崇。不但維新派對黃宗羲的民本思想極為推崇,資產階級革命派也將之看作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先驅。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相對較小的孫中山也曾評價“惟有黃梨洲先生,空傳忠孝,卓縈能文章,高瞻遠識,超越千古”?!幾栽蚀合病督袊裰鬟M程中對民本傳統的再詮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先秦時期儒家提出了哪些關于“民本”思想主張?并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對傳統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華”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推崇黃宗羲思想的原因。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歷代帝王廟廟,除了了供奉三皇五帝以來的歷代開業帝王外,還增入遼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進行祭祀,康熙帝將宋朝以來“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統治家法作為治國政綱,乾隆帝更是提出“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滴醯圻€專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廟,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時編編訂出版了匯通各族文字的書籍和詞典。針對“華夷之辨大于君臣之倫”,雍正帝駁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摘編自常建華《國家認同:清史研究的新視角》(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統治者為實現國家認同采取的舉措。材料二:甲午戰后,華夏中心主義衰落。維新派號召保國、保種、保教,主張“滿漢平等”,“合舉國之民心”;立憲派主張“合族救國”。1902年,梁啟超首次引入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現代觀念,指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將“驅除韃虜”轉變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堅民族的規模,把漢、滿、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個‘中華民族’,組成一個民族的國家”“使世界強國不敢輕視中國”。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指出:“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940年,毛澤東提出“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間的平等”。(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概括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形成的特點。材料三:1956年﹣1966年,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1960年,石油工人王進喜參加大慶石油大會戰,發出“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吃大苦,耐大勞,鑄就了鐵人精神。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甘當螺絲釘”,勇于奉獻,樂于助人,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題詞,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這一時期還涌現出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學家,成為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3)依據材料三,概括這一時期“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所體現的時代精神。依據材料三及所學,說明這些時代精神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說明在經濟危機下,美國知識分子試圖借鑒蘇聯計劃經濟模式,這就促使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人們對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失望,不能證明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故A項錯誤;此時新經濟政策已經結束,故B項錯誤;D項中的“消解”說法絕對化,故錯誤。2、A【解析】

預備立憲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壓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肇始于1906年,與題意時間不符,故選A項;結合所學可知,BCD項皆為“新政”舉措,排除。3、B【解析】

青苗法是政府在農業青黃不接的時候給農民有利息的貸款,材料中“出息二分,本以救民”符合青苗法的內容,故B正確;均輸法是調節物資供需關系、平抑物價以打擊大商人的政策,排除A;募役法是官府出錢雇人應役的措施,排除C;保甲法是加強地方管理的措施,排除D。故選B。4、B【解析】

根據材料“強調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規定每連建立一個黨支部,每班建立一個黨小組,嚴格黨的紀律?!笨芍ㄟ^在軍隊基層中建立黨小組,通過黨小組,黨支部,黨組織層層加強對軍隊的領導,即確定中國共產黨對紅軍的領導,故選B;A是遵義會議內容,排除;CD內容在古田會議上沒有體現,排除。5、D【解析】

圖表信息反映了地中海貿易的衰落,這是由于歐亞新航路開辟后,隨著商業革命的發生,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D正確;商業危機的爆發和傳統商路被斷絕都發生于新航路開辟前,而圖表所示的16世紀初已經開通了歐亞新航路,排除A、B;美洲的發現和開發導致了歐洲的價格革命,而不是商業革命,與圖表現象無關,排除C。故選D。6、D【解析】

根據材料“中共領導的陜北地區民主代議機關名稱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根據社會矛盾的變化來調整代議機關的名稱,這是中共成熟的表現,1937——1945年處于全民族抗戰階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這一時期代議機關主要叫中華民國陜甘寧邊區議會或者參議會,D選項符合題意。材料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無必然關系,主要和當時社會主要矛盾有關,A選項排除。從1840——1949年中國一直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選項排除。1937——1945年期間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選項排除。7、B【解析】

材料數據表明,開平礦務局的開辦增加了中國本土煤炭的供給,這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進口,故選B項;開平礦務局雖然是中國自主采煤的一個例子,但無法改變中國煤業被外國資本控制的事實,故排除A項;C項從材料中體現不出;D項“解決了”的說法與史實不符,另外無法從有限的材料得出該結論。8、B【解析】

責任內閣制的行政首腦為內閣首相,且中華民國沒有君主,故A項錯誤。在責任內閣制下,國家元首不掌握實權,真正大權掌握在首相和議會手中,通過這樣限制了國家元首的權力,故B項正確。中華民國初年的責任內閣制依據《臨時約法》確立,英國責任內閣制并沒有成文的憲法規定,故C項錯誤。中華民國初年的責任內閣制很快被袁世凱破壞,而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則一直保留至今,故D項錯誤。9、D【解析】

評價女性的標準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從服飾、婚姻思想,再到政治,說明社會價值風尚在變化,選項D正確;近代中國女性的經濟地位并未有明顯提高,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教育的作用,排除B;選項C錯在“開始”,排除。10、B【解析】

據材料“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現實為認識起點,進而追溯到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并對這種傳統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笨芍@一事件發生在辛亥革命后,且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總結性的理性批判,這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B正確;據所學可知,中共“二大”沒有涉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A錯誤;國民大革命是1924年興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與材料無關,C錯誤;二次革命是孫中山針對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與材料無關,D錯誤。11、B【解析】

從題干材料和圖片看,同升和帽莊屬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它仿制西式帽,說明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沖擊,故B項正確,帽子的變化看不出男尊女卑,故A項錯誤;該圖中并沒有宣傳博士帽功能的內容,故C項錯誤。D項的表述過于絕對。12、A【解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故“這位哲學家”指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故A符合題意;B是孟子的觀點,C是法家學派的觀點,D是道家學派的觀點,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13、B【解析】

根據“被征服的希臘人最終俘虜了羅馬人”可知,材料說明羅馬以武力征服了希臘,羅馬最終被希臘燦爛的文明同化,故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羅馬最終被希臘燦爛的文明同化,并非商業、宗教、財富,排除ACD。14、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漢代的抑商政策,這項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即維護小農經濟的發展,故選A項。表格內容只涉及對商人的打擊,不涉及對商業經營活動的描述,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如果不改變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C項說法明顯錯誤,排除;材料中的規定雖限制了商業資本向土地方面流動,但仍可以向其他方面流動,因而不能限制商業規模的擴大,故排除D項。15、C【解析】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主張內心反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思想主張,故C正確;A是孔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排除;D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張,排除。故選C。16、A【解析】

根據圖示可見材料描述的是三角貿易,此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開辟,選項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際貿易往來,未反映出英國殖民帝國相關信息,選項B排除;材料時間1763年,工業革命尚未開始,選項C排除;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在19世紀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選項D排除?!军c睛】解題關鍵準確提取圖片信息和主旨,即圖片描述國際貿易,然后結合時間1763年基本可以解答出正確答案。17、A【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的“十四點原則”的部分內容,所以該觀點是在巴黎和會,答案為A;材料提到的國際聯盟成立于1920年,華盛頓會議召開于1921年,慕尼黑會議是1938年召開,開羅會議是1943年召開,BCD均比國際聯盟成立的時間晚,排除。18、B【解析】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奧斯曼帝國控制了地中海的主要商路,使歐洲商人開辟新航路,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奧斯曼帝國崛起與西歐商品價格暴跌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故B錯誤,符合題意;奧斯曼帝國曾統治巴爾干半島,其民族、宗教政策在巴爾干埋下不穩定種子,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奧斯曼帝國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19、B【解析】

依據材料“討論人與上帝的關系”、“猛烈攻擊教會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惡行”、“提倡保持基督純潔”、“主張回歸貧窮教會”可以看出,強調的是人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反對教會勢力,體現了當時人們自我意識的增強,故B項正確。依據題干時間“十三世紀前后”可知,當時天主教會仍然占據統治地位,排除A;依據題干時間“十三世紀前后”,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萌芽狀態,排除C;新教理論初步形成是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排除D。20、A【解析】

1958年正值歐洲一體化起步階段,而且題干中“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說明法國正在崛起,因此美國和法國的會談分歧大于一致,兩極格局受到挑戰,A正確;1958年兩國會談圍繞的主要是政治問題,無法說明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排除B;題干中美國未說明其對歐洲聯合的態度,排除C;1958年正處于冷戰時期,冷戰一開始的重點就在歐洲,而非這一時期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排除D。21、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禁令并未禁止“棉毛麻混紡”,且禁止外國棉布的進口,擴大了本國市場,這就為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有利于工業革命的到來,故答案為A項;B項表述與18世紀英國經濟發展史實不符,排除;當時商業資本已經興起,排除C項;這一禁令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排除D項。22、D【解析】

從材料“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頻繁,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故D正確;十三行的興盛并非民間貿易的結果,是政府的官方貿易,排除A;三角貿易主要是歐洲、美洲和非洲之間進行,排除B;閉關鎖國的政策被打破是在近代鴉片戰爭后,排除C。故選D。23、B【解析】

1960年處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引水上山抗旱生產,體現了B項,A項“工業化穩步前進”不符合史實和材料主旨,C項生產關系改革在50年代前期與水利無關,D項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時間錯誤,只有B項符合題意。24、C【解析】

題干“口頭表決改為秘密投票”,選民更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愿,選民的投票自由權得到切實保護。故答案為C項。A項,題干只能反映出投票方式的改變,并沒有擴大選民的投票范圍,排除;B項,題干與人民主權地位無關,排除;D項,題干體現不出實行全民普選,排除。25、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與后來的漢字之間的傳承性和連續性,可知材料體現的是甲骨文對中國漢字的影響,故選B;A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漢字的書寫系統基本沿襲了甲骨文,排除C;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時期的文字,西周流行的金文和東周時期的篆字都是在甲骨文基礎上的演進,故甲骨文不能作為研究整個先秦時期的主要的文字載體,排除D。故選B。26、A【解析】

材料文字“七省??ぁ⒔阍戳?、外洋備考、舟師御敵、團練鄉勇、火攻制度、海道羅針、平海綜要”反映了鴉片戰爭爆發后,當時國家面臨海戰、海防方面的重要問題和急需了解的知識,材料體現了科舉制對現實的關注,A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尚未興起,排除B;時務策試題圍繞的主題局限在海戰海防,無法追求人才多元化,排除C;近代教育起步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D。27、D【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是最大的移民流入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大量人口外流得益于交通方式的革新,同時移民本身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外傳,D正確;移民會導致人才外流,但人才外流不是西歐喪失世界中心地位的根源,其根源是戰爭導致其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且在1940年之前,歐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④錯誤,排除A、B、C。28、B【解析】

十一世紀的法國處于封建制莊園制下,農民比奴隸自由,但是依然受到一些政治經濟限制。故B正確;二世紀初的雅典處于奴隸制時代,收獲的勞動果實完全歸主人所有,不存在須負擔力役和實物租稅,排除A;十六世紀的中國農民享有比這多的自由,農具、種子、牲畜一般是自己的,農民能自行決定作物種類,排除C;十八世紀的英國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農民具有自由,排除D。故選B。29、D【解析】

根據所學魏晉南北朝社會動亂,佛道盛行,出現了抄寫經文以及“一筆疾書”記錄的現象,這有利于書法藝術的發展,選項D正確;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出現于唐朝,選項A不符合史實,排除;市民文化興起與商品經濟發展相關,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經濟發展情況,排除B選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居于正統地位的依然是儒學,選項C排除。30、D【解析】

北宋中期,由于冗官冗兵的增多,需要大量的官俸和兵餉,造成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答案為D;AB都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根據所學可知,宋沒有大量修筑長城,不是財政入不敷出的原因,C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因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原因:經濟:以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為代表的新生產力,把農業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隨著農業的發展,私人手工業、商業也活躍起來。)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戰爭各國當政者進行不同程度內政改革思想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士”對變革的態度不同,思考方向各異,為治理社會、安定人心提出了各個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諸子百家競相爭鳴的局面。社會:整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實力競爭的新局面(2)查閱史料:諸子百家的文章和書籍(《論語》、《春秋》、《孟子》、《荀子》、《韓非子》、《老子》、《莊子》等),《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古代史書?!窘馕觥浚?)本小題從郭沫若的描述中點明春秋戰國時期活躍的文化現象,并從經濟、政治、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