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全冊知識點_第1頁
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全冊知識點_第2頁
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全冊知識點_第3頁
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全冊知識點_第4頁
新大象版科學四年級上冊全冊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知識點全冊精品知識點全冊精編版新大象版四上科學知識梳理目錄準備單元食品保質期的研究4第一單元運動第1課物體的運動4第2課運動的快慢5第3課速度的測量6第4課運動的形式7第5課運動與能量8第二單元巖石與礦產第1課玩石頭9第2課不一樣的巖石9第3課巖石的組成10第4課巖石與生活11第5課礦產資源12第三單元冷與熱第1課乒乓球復原了13第2課凹陷的保鮮膜14第3課給水加熱14第4課水去哪兒了15第5課小水珠從哪兒來16第四單元人體的呼吸器官第1課我們需要呼吸16第2課我們的呼吸器官17第3課肺是怎樣呼吸的18第4課呼吸與運動18第5課保護呼吸器官19第五單元人體的消化器官第1課一次神奇的旅行20第2課口腔“歷險記”21第3課胃中“奇遇記”22第4課蜿蜒的旅行23第5課保護消化器官24反思單元李時珍與《本草綱目》24新大象版四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精編知識點準備單元食品保質期的研究1.研究食品的保質期時,要先調查,并把食品的名稱、類別、包裝類型和保質期記錄下來。2.食品的保質期與包裝、制作原料(食品類別)、儲存方式等有關。3.探究食品的保質期與包裝的關系(1)要先選出原料相同、包裝不同的食品,再比較這些食品保質期的長短。(2)保質期與包裝有關,一般罐裝食品的保質期比較長,真空包裝次之,塑料包裝比較短。4.相同包裝的不同食品的保質期與原料的關系:一般面類食品的保質期比較長,肉類次之,奶類比較短。5.把食品保質期統計表畫成柱狀圖看起來更清楚、更直觀。6.食品的保質期還與儲存方式有關,低溫冷藏的食物與常溫保存的相比,更不易變質。第一單元運動第1課物體的運動1.我們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一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2.一定的時間里,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說這個物體運動了。3.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的標志是這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判斷前要先選好和哪個物體(參照物)相比。4.像100米賽跑這樣,運動軌跡是直線的運動叫直線運動;像跳遠這樣,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5.常見的直線運動:傳送帶上貨物的運動、電梯的運動、升國旗時國旗的運動等。6.常見的曲線運動:扔鉛球時鉛球的運動、噴泉噴出的水的運動、老鷹在天空中盤旋等。第2課運動的快慢1.比較快慢的兩種常用方法(1)相同時間比距離:相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長,速度越大。(2)相同距離比時間:相同距離內,物體運動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大。2.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等于單位時間內物體移動的距離。速度=距離÷時間3.常用的速度單位有米/秒、千米/時等。4.“米/秒”,讀作“米每秒”,表示每秒移動了多少米。有時還寫作“m/s”。5.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6.常見的速度:火箭(4.2千米/秒)>飛機(800千米/時)>高速列車(300千米/時)>汽車(60千米/時)>自行車(15千米/時)>跑步(5千米/時)。7.根據統計表制作成統計圖更直觀。第3課速度的測量1.制訂計劃,即四(1)班100米短跑比賽方案(1)測試項目:100米短跑。(2)比賽地點:樹人小學操場。(3)比賽方法:每組4名同學在各自跑道上同時跑。(4)數據采集:測量出100米跑道,記錄每名同學跑完全程的時間。(5)數據呈現:用統計圖或統計表展示全班同學的百米賽跑速度。(6)小組分工:究究發令;奇奇等4名裁判終點計時;妙妙記錄;探探攝影報道。2.處理信息(1)用上節課學到的計算方法——速度=距離÷時間,來計算出每個同學的速度。(2)我們可以把匯總的成績排一下順序,再用統計圖表示出來,就一目了然了。3.表達交流(1)采集數據需要用不同的工具。100米賽跑中用卷尺來測量運動的距離,用秒表來測量運動的時間。(2)測量時間的方法:裁判看到發令員的槍冒白煙時開始計時,當運動員沖過終點線時停止計時。第4課運動的形式1.科學家把所有運動的事物(包括人)都稱為運動的“物體”。車輪滾動直尺振動2.常見的運動形式有前進、后退、轉彎、旋轉、滾動、擺動、振動、繞圈等。3.運動的特征4.物體的運動有時會包含多種形式(1)聯合收割機的車輪的運動形式是滾動,車前面收作物的撥禾輪的運動形式是旋轉,車身整體會產生前進、后退、轉彎等運動形式。(2)擺鐘上的指針的運動形式是繞圈,鐘擺的運動方式是擺動。第5課運動與能量1.跳遠運動員落地時濺起了很多沙子,鉛球把地面砸出一個小坑,這都是因為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2.運動的物體撞擊靜止的物體能夠發出聲音,或者改變物體的形狀,或者使本來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3.運動物體具有的能量,有時也會給人體帶來巨大的傷害。比如,飛出的箭能傷人,運動的汽車能造成交通事故。安全帶、安全氣囊能在汽車發生碰撞時減輕車內人員受到的傷害。4.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動能、光能、熱能、化學能、聲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等。第二單元巖石與礦產第1課玩石頭1.自然界中有各式各樣的石頭,我們可以采集一些標本。進行戶外活動時要有老師或者家長的陪同,要注意安全。2.刻印章常用的石頭是青田石。3.用兩塊石頭相互刻畫,能在另一塊石頭上刻上印記的石頭更硬。4.石頭的軟硬標準標準硬度銅針能刻動較低銅針刻不動,鋼針能刻動中等鋼針刻不動較高5.觀賞石:一些石頭的顏色、形狀、質地或者結構非常特別,看起來很漂亮,因此成為人們觀賞的對象。第2課不一樣的巖石1.我們周圍的天然石頭通常都是巖石,花崗巖、砂巖、大理巖是常見的巖石。2.制作巖石卡3.比較花崗巖、砂巖和大理巖巖石顏色顆粒軟硬花紋顆粒大小顆粒均勻度花崗巖雜色顆粒大不均勻很硬花斑狀砂巖黃褐色顆粒小均勻很硬無大理巖白色等顆粒大均勻軟有些有條紋4.制作巖石標本(1)采集巖石標本,準備收納盒。(2)將巖石裝入收納盒中。(3)查閱資料或者請教老師,確定巖石名稱。(4)為巖石標本貼上標簽。第3課巖石的組成1.巖石是由一種或者多種礦物組成的。2.礦物的種類有很多,例如長石、石英、云母、方解石、白云石,以及做鉛筆芯用的石墨、做粉筆用的石膏等,都是礦物。3.三種巖石的組成巖石主要成分花崗巖長石、石英、云母等砂巖石英、長石等大理巖方解石、白云石等4.花崗巖花紋美麗,質地堅硬,經常用作建筑材料。5.砂巖有很多種,顏色各不相同。有的砂巖容易切割,可用作建筑材料和鋪路材料;有的砂巖比較堅硬,可用來做磨削工具。6.大理巖因盛產于云南大理而得名,可用作建筑材料。純白的大理巖又稱漢白玉,可用來做雕塑。7.花崗巖的巖石身份證第4課巖石與生活1.花崗巖、砂巖、大理巖可以用來建房、鋪路、修橋。2.大理巖還可以用來制作雕像、浮雕等工藝品。3.花崗巖可以做石磨。4.石灰巖可以燒石灰、生產水泥,還是制造玻璃的原料。5.假山可以用太湖石,很奇特,很漂亮。6.制作思維導圖先用一個圖形表示中心概念,并標注上文字,再用若干個箭頭和圖形表示跟中心概念相關聯的二級概念,并標注文字,這樣繼續下去,思維導圖就做好了。7.巖石的各種用途第5課礦產資源1.礦產指可供人類開采利用的天然礦物或巖石等自然資源。2.三類礦產資源(1)有些礦產可以做燃料,供給人們熱能,如煤、石油、天然氣,這類礦產叫能源礦產。(2)有些礦產可以提煉出金屬,例如鐵礦石、銅礦石、鎢礦石、錫礦石,這類礦產叫金屬礦產。(3)非金屬礦產是可以開采金剛石、各種巖石、石墨、鹽晶等非金屬的礦產。3.鐵爐(鐵制品)的生產過程:鐵礦石→冶煉→鐵板材→鐵爐(鐵制品)。4.煤的用途:制作焦炭(煉鐵),制作煤氣(燃料),制作煤焦油(殺蟲劑、染料、炸藥、藥品)等。5.礦產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各種重要的資源。6.礦產是工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然而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卻是有限的。我們要珍惜礦產。第三單元冷與熱第1課乒乓球復原了1.我們的假設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用事實來驗證。2.癟了而未破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能復原,是因為乒乓球里的空氣受熱膨脹了。3.驗證空氣受熱后體積是否膨脹(1)在針筒中吸入一些空氣。用軟塞將針筒排氣孔堵住,觀察活塞的位置。將針筒放入熱水中,觀察活塞的位置。(2)針筒放入熱水后,活塞開始向外移動,移動一段距離后停下。這說明空氣受熱后體積會膨脹。4.將裝有紅色水的燒瓶放入熱水中后,玻璃管中液體的液面上升了。這說明液體加熱后,體積會膨脹。放入紅色水的目的是便于觀察。5.銅球加熱前,剛好能通過銅環,將銅球加熱后,銅球不能通過銅環。這說明固體加熱后,體積會膨脹。6.一般來說,物體受熱后體積會膨脹。第2課凹陷的保鮮膜1.碗從冰箱剛拿出來,上面的保鮮膜會凹陷下去的原因是冷藏后碗里的空氣體積變小了。2.在針筒里密封一些空氣,放入冰水中,活塞會向里移動,證明空氣遇冷體積變小了。3.將裝有水的燒瓶放入冰水中,玻璃管中液體的液面下降了,證明水遇冷體積變小了。4.銅球剛好能通過銅環,將銅環冷凍后,銅球不能通過銅環,證明銅環遇冷體積變小了。5.一般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遇冷時體積會收縮,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熱脹冷縮。6.電線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對于同一段電線,在冬天時,電線桿之間的電線會繃得比較緊;在夏天時,電線桿之間的電線會比較松弛。7.將水泥路面做成一塊塊的,是為了防止水泥因熱脹冷縮而損壞。第3課給水加熱1.測量水溫的方法(1)把溫度計懸掛在鐵架臺上。(2)將溫度計下端放進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用酒精燈加熱容器中的水。(4)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液面持平。(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水。2.燒開水時要注意安全,小心別被開水燙傷。燒好開水后,及時關閉燃氣灶開關。3.酒精燈的使用(1)酒精燈的外焰的溫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熱。(2)不能直接向燃燒著的酒精燈添加酒精,否則可能會造成火災。(3)不能用一個酒精燈點燃另一個酒精燈,要用火柴點燃。(4)酒精燈不能用嘴吹滅,要用燈帽蓋滅。(5)若酒精燈被碰倒,在桌面燃燒起來,要用濕抹布蓋滅,不能澆水。4.水被加熱到一定的溫度(標準大氣壓下通常是100℃)時,一部分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內部產生大量氣泡并沖出水面,這種現象稱為沸騰。水沸騰時,溫度不變。第4課水去哪兒了1.用棉簽在手背上涂抹清水,感覺有點涼;把溫度計放入濕紙巾中,再取出,溫度計的溫度先下降后上升。這些都說明蒸發吸熱。2.用燈泡模擬太陽,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幾滴清水。將玻璃片放在臺燈燈泡下方的桌面上進行加熱,一段時間后,水變干了,這是因為水變成了水蒸氣飛散到了空氣中。加熱的目的是使水更快蒸發,縮短實驗時間。3.水在常溫下也能變成水蒸氣,這個過程叫蒸發。4.加熱可以使蒸發變快。5.水蒸氣的微粒太小,我們肉眼無法看到。水沸騰時,我們看到的“白氣”是小水滴。6.蠟燭和冰塊受熱會熔化(固態→液態)。7.地球上的水不斷蒸發,因此空氣中充滿了看不見的水蒸氣。第5課小水珠從哪兒來1.冬天,房間里的溫度高,室外溫度低導致玻璃窗的溫度也低,房間內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窗凝結形成了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內側。2.將冰塊放入玻璃杯中,將玻璃片蓋在玻璃杯上。觀察到在冷的那一部分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在玻璃的上表面。這些水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后變成的。3.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4.冰(固態)、水(液態)和水蒸氣(氣態)是同一種物質,都是水,只是物態不同。5.水變成冰后,體積會變大。6.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滿水放入冰箱冷凍室,以防凍裂。第四單元人體的呼吸器官第1課我們需要呼吸1.人體呼出的氣體比吸人的氣體所含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人體呼吸氣體成分表氣體成分吸入氣體(空氣)呼出氣體氧氣約為21%約為16%二氧化碳約為0.03%約為4%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對兩杯等量澄清石灰水分別用塑料管吹氣和用氣筒打氣,用塑料管吹氣時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用氣筒打氣時澄清石灰水沒變渾濁。4.人和動植物需要空氣中的氧氣,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來制造氧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對自然界中的生命體具有重要意義。5.蒙頭睡覺感到悶氣,是因為多次呼吸后,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長時間蒙頭睡覺會造成人體缺氧,影響身體健康。第2課我們的呼吸器官1.呼吸器官(1)鼻腔有過濾、加溫、加濕的作用。(2)咽喉上連口、鼻,咽又下通肺、胃,是連接鼻腔、口腔和肺、胃的通路。(3)氣管及支氣管是連接喉與肺之間的管道,分左右兩支,呈樹枝狀。(4)肺位于胸腔,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5)人體支氣管的末端連著許多肺泡,肺泡周圍有大量的毛細血管,人體吸入的氧氣從肺支氣管泡進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后從氣管排出。2.氧氣進入體內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的路徑第3課肺是怎樣呼吸的1.膈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肌肉。膈下壓,肺部擴張,吸氣;膈上提,肺部收縮,呼氣。2.制作肺模型 第4課呼吸與運動1.人體和汽車發動機一樣,也需要“燃燒燃料”來維持生命和進行運動。人體內的“燃料”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并且人體在“燃燒燃料”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氧氣。人們在運動時需要更多能量,所以需要增加呼吸次數來獲得更多的氧氣。2.肺活量是人在一次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體量。肺活量是反映人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之一。3.測量肺活量(1)找一個上下粗細一樣的透明瓶子(容積4升以上),在瓶子外畫上均勻的刻度線。(2)在瓶內裝滿清水,倒立在清水盆(或水槽)中,然后將一根塑料管通入瓶中。(3)測量前,先盡力吸一口氣,然后通過塑料管向瓶內盡量吹氣,不得換氣,看水面會停留在哪條刻度線上。(4)為了取得更準確的數據,建議進行3輪測量,觀察并記錄數據,肺活量取最大值。4.人們在運動時,會通過增加呼吸次數來獲得足夠多的氧氣。5.肺活量越大說明肺的功能越好,經常運動如跑步、游泳可以提高肺活量。第5課保護呼吸器官1.把幾個涂滿果膠的塑料片,分別放在一些灰塵較多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去觀察,發現塑料片上有很多灰塵。2.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的肺部會明顯變黑。3.使用后的口罩帶有多種病毒、細菌和其他有毒物質,要及時清洗、消毒或更換。4.吸煙和空氣污染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5.堅持鍛煉可以增強我們呼吸器官的功能。遠離香煙,拒絕二手煙6.不吸煙、霧霾天戴口罩、經常開窗通風、植樹造林、減少大氣污染等都有利于保護我們的呼吸器官。遠離香煙,拒絕二手煙防范霧霾,勤換口罩防范霧霾,勤換口罩不隨地吐痰,避免傳播疾病要開窗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不隨地吐痰,避免傳播疾病要開窗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五單元人體的消化器官第1課一次神奇的旅行1.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等。2.各個消化器官的作用(1)口腔:切割、磨碎、攪拌、潤滑食物,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淀粉→麥芽糖)。(2)咽: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3)食管:把食物運輸到胃里,也稱為食道。(4)胃:把食物揉爛,初步消化蛋白質。(5)小腸: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營養。(6)大腸:從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中吸收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營養、運送殘渣。3.肝臟能分泌膽汁,幫助小腸消化和吸收。4.在彎彎曲曲的小腸里,腸液、膽汁、胰液一起消化食物中的糖類、蛋白質和脂肪。養料被小腸壁上絨毛里的血管吸收,傳到全身各處。5.糞便從肛門排出。6.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路線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第2課口腔“歷險記”1.口腔是食物進入人體的第一站。2.口腔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場所。3.口腔里的器官(1)牙齒可以將食物切割、磨碎。(2)舌頭可以攪拌食物并協助吞咽。(3)唾液腺受到食物刺激后,開始分泌唾液。唾液不僅可以幫助吞咽,也能幫助初步消化食物。嚼碎的食物與唾液混合后,借助唾液的潤滑作用進入咽、食管和胃。大腸4.口腔消化模擬活動(1)四人一組,一人扮演牙齒用搟面杖搗碎食物,一人扮演舌頭用木鏟攪拌食物,一人負責往“口腔”里添加食物和“唾液”,一人用塑料勺負責“吞咽”攪拌好的食物。(2)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需要牙齒和舌頭等器官的密切配合。第3課胃中“奇遇記”1.食物經過口腔內牙齒咀嚼、舌頭攪拌與唾液混合,吞咽進入胃后,胃壁肌肉運動會把食物磨得更細,并與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一樣半液體狀的物質,就是食糜。2.“膠囊小導游”進入胃后,感覺全身被酸酸的液體浸泡了,這酸酸的液體是胃液,有助于消化食物。“膠囊小導游”還感覺周圍像地震似的,這是胃蠕動產生的影響。3.模擬胃的蠕動(1)將食物撕碎或搗碎倒入塑料袋中,灑一些水,模擬胃液。(2)用手連續揉捏塑料袋150次(中間可以休息兩次),袋中食物會被揉爛,變成食糜。(3)揉捏塑料袋前,如果袋子里面有氣體,要先把氣體排凈。(4)揉捏塑料袋50次以后,感覺手很酸,這說明胃的工作很辛苦,吃食物時要細嚼慢咽,減輕胃的負擔。4.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進行消化的重要場所。胃蠕動能夠將食物變成食糜送入小腸。第4課蜿蜒的旅行1.小腸盤曲在腹腔內,上端連著胃,下端通過盲腸和大腸連接,全長4~6米。2.小腸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場所。3.小腸內表面有豐富的絨毛,使小腸與食物的接觸面積約200平方米。絨毛上有很多毛細血管,可以吸收食物中的營養。4.大腸一端與小腸連接,另一端與肛門連接,長約1.5米。5.大腸把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營養物質吸收后,將殘渣運送到直腸經肛門排出。6.制作小腸模型時,有絨毛的一面朝里。將食糜灌入小腸模型后,從另一端流出的食糜變少了。第5課保護消化器官1.對消化器官造成不良影響的習慣:(1)暴飲暴食。(2)飯后劇烈運動。(3)邊吃飯邊看手機。(4)食物過冷、過熱。(5)吃飯不按時。(6)飲食不潔等。2.不良的飲食習慣對消化器官造成的影響:(1)急性胃炎、慢性胃炎。(2)胃潰瘍。(3)胃的良性、惡性腫瘤。(4)十二指腸潰瘍。 (5)胃脹,蠕動變慢,消化食物能力變差等。模擬胃脹3.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規律的生活、健康的心態、適量的運動等都是保護消化器官的方法。反思單元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1.李時珍(1518-1593),我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2.《本草綱目》把藥物分成了16部、60類,有的類下面還分成若干族,族下面是每種藥物,從而形成嚴密的分類體系。3.《本草綱目》在中國醫藥學界廣泛傳播,并傳往世界各地,被公認為“東方醫學的巨典”。4.對事物的特征進行全面比較,并按照不同的分類層級對事物進行系統的分類,是認識事物之間關系的有效方式。5.現代生物分類法就是按照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層級對生物進行分類的。6.編著《本草綱目》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不斷地處理信息、作出判斷(得出結論)。7.我們可以通過條形圖處理信息,用概念圖梳理掌握的科學概念。8.真實的數據是我們作出正確判斷的依據。【教材簡析】本課教材以問題“天氣有哪些變化”直接聚焦研究的主題。在探索環節,通過“說說我們知道的天氣”“我們如何區分不同的天氣”“說說天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三個活動,讓學生區分了解陰晴雨雪等常見天氣現象,并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在“天氣對動植物和人類有哪些影響”這一問題研討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不同天氣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拓展環節通過了解極端天氣及其產生的后果,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天氣對人類的影響。【學情分析】二年級的學生對于“天氣有哪些變化”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總體上,他們能夠根據生活經驗簡單區分晴、雨天氣,但對“陰天”和“多云”的區分比較模糊,需要教師予以指導幫助。對于“天氣對動植物和我們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一問題,學生有一定的前概念,仍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辯證地思考和交流。【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通過觀察與比較各種天氣,知道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認識到天氣會影響動植物和人們生產生活。科學思維:通過老師引導,能用自己語言描述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的主要特征并進行區別。探究實踐:能觀察和描述各種天氣現象,能描述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態度責任:對探究天氣現象充滿興趣,愿意傾聽、樂于表達。【教學重難點】重點:感受、描述和區分陰、晴、雨、雪、風等天氣現象。難點:全面看待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包含各種不同天氣圖片、天氣變化相關視頻等)、板貼。學生:課堂作業本中的記錄單。【教學過程】一、生活引導、揭示課題(預設3分鐘)材料準備:課件、板貼1.出示圖片(雷陣雨、閃電),聽一聽聲音(大風)。2.提問:從圖片和聲音中,你知道出現的是什么天氣嗎?(預設:雷陣雨、大風)3.提問: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天氣現象?(預設:晴、雨、多云、雪……)4.揭示課題:我們地球家園的天氣現象各種各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各種各樣的天氣”。(板書課題)【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天氣入手,符合人們的日常話題,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與交流,便于打開思維,展開交流。二、描述和區分天氣現象(預設25分鐘)材料準備:板貼、“陰”和“多云”的實物圖片、學生記錄單1.初識天氣(1)播放視頻(天氣預報)。(2)提問:視頻中你知道了哪些天氣?還有什么其他發現?(預設:陰晴雨雪等,同一天各地天氣也不一樣……)2.細辨天氣(1)引導:老師這里有一些天氣的照片,想請你來辨一辨:這是什么天氣,你怎么看出來的?(2)出示“雨、晴、雪”的天氣照片,學生進行描述,說出對應天氣的典型特點。(3)游戲:出示比較相近的兩種天氣,請學生找不同。(4)小結:通過“找不同”的游戲我們發現了許多天氣的特點。比如陰和多云的天空云都比較多,相對而言,陰天天空更陰沉些,多云天空更明亮。(5)小結:常見天氣有陰、晴、雨、雪、風等。(板書)3.再識天氣(1)出示科學作業本活動記錄單,學生獨立完成。(2)交流記錄單完成情況:自己是怎樣區分各種天氣的(判斷的理由)。(預設:晴天有太陽,有影子;雨天要撐傘,地面有積水,水面有漣漪;陰天比較暗;雪天地面變白……)【設計意圖】通過多幅圖片和各種天氣預報等音視頻材料,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更好地激發學生積極探究天氣的興趣。同時,層層推進的活動也讓學生對各種天氣現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三、天氣對人們生活和動植物的影響(預設10分鐘)材料準備:課件、圖片1.引導:在地球家園上天氣經常會發生變化,那么對于生活在地球家園中的我們和其他動植物,會有影響嗎?2.學生說一說影響。3.出示一組圖片(雨天穿雨鞋、土地開裂、房屋淹沒、雪天開車)。引導:(1)我們什么情況下要穿雨鞋?(2)土地和莊稼怎么這樣了?(3)什么樣的天氣會導致這種情況?(4)下雪天我們要注意什么?4.播放視頻:天氣對動植物的影響。5.提問:看了視頻,請你說說天氣對動植物會有哪些影響?6.提問:你還能舉例說說天氣對我們人類的生活產生影響的其他例子嗎?(預設:晴天適宜外出干農活,雨天出門不方便,雪天冷要多穿衣……)(建議:教師可從正反兩方面去引導學生交流)7.小結:不同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對動植物都有影響,有時候能給我們帶來方便,有時候又會給我們造成一些麻煩。(板書)【設計意圖】各種身邊生活場景再現與研討,讓學生在進一步明白各種天氣現象給人類生活和動植物帶來的影響。四、了解災害性天氣(預設2分鐘)[材料準備:課件]1.提問:你們碰到過或者知道哪些災害性的天氣呢?它們會帶來什么后果?2.布置拓展作業:課后查閱資料,了解災害性天氣有哪些,會帶來什么后果。【設計意圖】承接上一個環節的話題,關注和聚焦災害性天氣,通過簡單交流,進一步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教材簡析】在前一課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地球家園中的天氣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地球生命帶來的影響,這為本課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課主要探究兩個內容:在不同的季節,我們的家園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給動植物和人類活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從而讓學生能夠從植物、動物、人類等多個維度認識季節與地球生命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用關聯的、多維度的視角看待自然事物和自然世界。【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了第五課之后,能夠較簡單地從“天氣變化及其影響”的內容遷移到“四季的變化及其影響”,他們對于四季的變化特點及其對地球生命的影響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深入和全面。同時,學生對于從多個維度來看待事物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通過交流四季的典型現象,能簡單描述一年四季的主要特點,初步了解季節變化對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影響。科學思維:通過比較的方法,能分析描述四季的主要特點。探究實踐:能描述一年中季節變化的現象,舉例說出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們生活的影響,會拼貼四季變化圖,嘗試制作“季節禮盒”。態度責任:通過觀察、交流、制作等活動,產生進一步探究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影響的興趣,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能夠描述一年四季變化的典型現象。難點:了解四季變化對地球生命帶來的影響。【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描述四季的詞語卡片等。學生:搜集的有關四季的資料、學生活動手冊、剪刀。【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預設3分鐘)材料準備:課件1.我們的地球家園不僅有各種各樣的天氣,一年中還有不同的季節。你們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季節嗎?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同的季節》(板書)。3.出示四季圖片,提問:你知道這幾張圖片分別代表什么季節嗎?你是通過什么細節知道的呢?4.小結: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同的季節,我們的地球家園也會發生變化。(板書:春、夏、秋、冬)【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們熟悉季節話題引出課題,并嘗試著根據圖片來判斷各個季節,以此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并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二、四季的變化(預設24分鐘)材料準備:課件、學生活動手冊、剪刀、描述四季的詞語卡片探索一:展示收集到的有關四季的資料1.分組展示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四季的資料。引導:我們的地球家園在不同的季節分別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