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_第1頁
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_第2頁
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論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文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軟動力,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農民工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社會群體,他們為城鎮現代化建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多數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文化生活,尤其是與城鎮原有居民相比,可以說是非常貧乏。盡管有農民工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適合農民工的文化設計。農民工既需要農村文化的養育,因為他們從小生活在農村,過年過節還需要返回農村,也需要城鎮文化的特別關照,因為許多人對城市文化未必適應。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為此曾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希望農民工感到都市不僅是謀生的場所,也是自我塑造的最佳地方。但在對上海農民工進行的調研中卻發現,他們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以下,其中大部分還要寄回老家,文化消費的可能性極少。他們工作時間普遍比較長,沒有正常的休息時間,更不要說什么文化娛樂了。即便有文化娛樂,排在文娛方式第一位的也只是看電視,而打牌、搓麻將的也占46.9%。在“常讀的圖書種類”中,有關工作專業方面的書占很小比例,多數農民工不會去購閱書籍,而是去小攤小販處購買非正規渠道的廉價書籍和碟片。尤其引人關注的是,他們“參與社區讀書活動”占13.1%,“參與專業技能培訓”的占9.5%,而參與節慶活動僅占4.7%。農民工反映,不是他們不愿參與培訓活動,而是針對農民工的培訓活動太少。更令人遺憾的是,農民工對城市提供的文化服務以及文化現狀不滿意率竟達到57.1%,滿意率僅為0.7%,還有許多人是無所謂。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是,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縣、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體制機制逐步理順,現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加強文化硬件設施的建設。硬件設施的健全是發展農村文化的物質保障,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成就,為工業反哺農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加大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礎性建設的重點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在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進一步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形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中,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電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一批滿足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圖書室、文體活動中心,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機制的利益趨動功能,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鄉村文化建設中,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經濟、社會、文化雙向互動長效機制,使雙方共贏發展。

2.建立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交流機制。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交流機制的建立可以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贏。城市文化也只有在與農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農村文化濃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領時代潮流。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鄉土文化只有與現代的都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建立現代農民所需要的新鄉村文化。為此,一要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文化資源網絡管理體系。利用城市文化、廣電、出版、教育、體育等資源,對農村形成多時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大先進文化在農村的滲透力和覆蓋范圍,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備齊全的重點城鎮文化基礎設施。二要建立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光靠政府和農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助農村文化事業,還要積極組織農村文化服務活動。要廣泛宣傳發動大家來自愿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也要通過制度建設甚至法制建設來保護這種積極性。三要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使“三下鄉”變成“常下鄉”,在活動內容上力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真正使活動成為反映農民呼聲、滿足農民需求的有效載體。

3.保護開發傳統民間文化資源,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優秀的民間文化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現代文化的魂。正確認識傳統民間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蘊藏在農村傳統民間文化的精髓,激發農村文化活力,有利于農村文化建設。我國的民族民間文化來源于廣闊農村而服務于我們整個社會乃至世界,開發和發掘農村文化資源,實現農村文化產業是弘揚民族民間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以其獨特性避開與大工業的競爭,開拓出新的職業和崗位,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同時達到農民增收、培育鄉村文明、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多重功效。

元旦剛過,春節即將來臨,這是廣大農民最需要文化活動的時期。其實,農民和城里人一樣,除了城鄉環境、經濟條件與歷史特殊原因造成的一些區別外,沒多大不同,一樣需要文化滿足,一樣需要身心愉悅。如何讓他們快快樂樂過大年,和諧美滿地進入新的一年,推進新農村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