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歷史試題(解析版)(一)_第1頁
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歷史試題(解析版)(一)_第2頁
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歷史試題(解析版)(一)_第3頁
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歷史試題(解析版)(一)_第4頁
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歷史試題(解析版)(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高考模擬(一)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平潭殼丘頭遺址群考古發現了豐富的海、陸動物遺存,還發現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遺址呈現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區、餐食加工區、手工業區、垃圾傾倒區等功能清晰。據此可知,當時的先民()A.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B.具有多樣化的生計模式C.開發利用海洋優勢資源 D.已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材料提到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發現了豐富的海、陸動物遺存,還發現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并有居住區、餐食加工區、手工業區、垃圾傾倒區等功能區域,其生存方式不僅有漁獵還有農耕,顯而易見,當時的先民具有多種多樣的生計模式,B項正確;材料提及在考古中發現了海動物的遺存,故不能證明當時的人民拜托了對漁獵的依賴,排除A項;材料強調當時的先民具有多樣化的升級模式,故開發利用海洋優勢資源,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只根據材料信息不能判斷出當時的先民是否存在階級分化,排除D項。故選B項。2.春秋時期,中小商人“負任擔荷,服牛招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富商大賈更是“金玉其車,交錯其服”,南通于楚,北適于晉,東抵于齊,西達于秦,周游列國。這一現象表明()A.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 B.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頻繁C.各地間經濟聯系的加強 D.商品經濟推動社會分工〖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春秋時期商業活動范圍廣,甚至是“周游列國”,說明各地間經濟聯系的加強,C項正確;A項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反映商業活動范圍廣,無法體現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商品經濟推動社會分工,排除D項。故選C項。3.東漢時期印度佛雕傳入我國,規模小且只是單純的雕刻形象;魏晉時期中國佛雕注重細節和裝飾,如,佛像頭部會雕刻發髻和頭飾,身上的袈裟會加以細致的雕刻和銅飾,菩薩像開始穿上華麗的中式服裝,面容也更接近東亞人。這說明()A.佛教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符號 B.佛教內涵漸趨本土化的趨勢C.中國傳統美學影響佛教發展 D.佛雕提高了中華文化影響力〖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根據“佛像頭部會雕刻發髻和頭飾,身上的袈裟會加以細致的雕刻和銅飾,菩薩像開始穿上華麗的中式服裝,面容也更接近東亞人”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樣的佛像和菩薩像更接近中國傳統審美,迎合中國民眾的需要,因此說明中國傳統美學影響佛教發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雕像中國化的過程,不能說明佛教成為中華文化的符號,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雕像的中國化過程,而不是佛教內涵漸趨本土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進行比較的信息,不能說明佛雕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排除D項。故選C項。4.有學者指出,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度的特點在于: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自由報考;而且“取士不問家世”“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沒有如“人門兼美”一類的附加條件。由此可知,科舉制()A.有利于擴大統治的基礎 B.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C.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D.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科舉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門第限制,可以自由報考,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說明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有利于擴大統治的基礎,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科舉制度的特點,沒有與其它途徑比較,不能得出科舉制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排除B項;科舉制的標準不再是門第而是考試成績,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不是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排除C項;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規定只能在四書五經中命題,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5.清朝對官吏考核每三年一次,各級考核建立在德績結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為主,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績是考核具體內容。清朝這一做法()A.旨在提升官員執政能力和忠誠度B.目的是樹立良好清明的社會風氣C.保證了國家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目的題、影響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反映了清代對官吏的考核十分嚴格,考核建立在德績結合之上,體現對官員效忠程度和工作能力的要求,A項正確;清朝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樹立良好的官場風氣,但不是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官員考核,與經濟的繁榮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規定,有助于建設清廉的官僚隊伍,但封建社會下官僚腐敗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排除D項。故選A項。6.江南制造局自翻譯館開館到1907年止,前后四十年,共譯成西書217種,計750本。下表為江南制造翻譯館翻譯書籍情況。這可用來說明洋務運動()目別種數卷數圖數本數目別種數卷數圖數本數圖學135497024醫學139195863船政91117721農學115811510天文52815923史志17166—186工程54116913學務4333地學452101313兵政431981660112礦學1080138336算學2012859059商學35—6格致391607物理1038131125化學118571773工藝3696385676合計217114412241750A.得到社會各階層廣泛認可 B.推動了中國科技的近代化C.促進了官員選拔的多元發展 D.開啟了西學東漸的新思潮〖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從表格可以看出,翻譯館的書籍絕大多數是科技類書籍,其中關于采礦、蒸汽機、化學、造船等方面的知識甚至是首次被介紹到我國的,這些翻譯書籍使人耳目一新,對中國科技近代化起到了推動作用,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書籍,不能反映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書籍情況,沒有涉及官員選拔方式的變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官員選拔仍舊以科舉制為主,排除C項;林則徐、魏源等是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魏源就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并非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書籍開啟西學東漸的新思潮,排除D項。故選B項。7.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變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變法措施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答案〗D〖解析〗據題意可知,他認為如果變法是可以從上到下實行,那么戊戌變法就是完美無缺。但實際上變法是需要得到社會力量廣泛支持的,而戊戌變法沒有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所以最終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故選D;戊戌變法的缺陷主要是沒有廣泛的社會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變法方式,排除A;根據“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可知變法措施并不是貪大求全,排除B;這個外國人并沒有指出缺乏思想動員的缺陷,排除C。8.“這次改革使中國結束了沿用多年的銀本位制度,建立了以紙幣為主的新型貨幣體系,促進中央銀行制度建設,是中國金融史上的標志性事件,開啟了中國貨幣發行制度化的道路,同時也是中國與英、美、日等國際力量相互博弈的結果。”材料所指的事件是()A.1912年中華民國以銀元為法定貨幣B.1935年國民政府法幣改革C.1948年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D.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發行人民幣〖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35年(中國)。結合所學,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導致金本位制崩潰。中國國民政府在1935年的幣制改革實為反危機的一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并非1912年中華民國以銀元為法定貨幣的事件,排除A項;1948年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匆匆上陣迅速失敗,不符合材料“標志性事件”“開啟制度化道路”的評價,排除C項;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發行人民幣不存在與西方國家的博弈,排除D項。故選B項。9.解放戰爭時期,針對許多領導同志在前方指揮,不能分心照顧減租和生產現狀,毛澤東要求各根據地做到統籌兼顧,必須實行分工。為此,中央要求各根據地必須重視經濟生產和財政工作,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確保糧食、布匹自給自足,珍惜人力物力。這()A.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 B.推動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C.保證了農民土地所有權 D.凸顯了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答案〗A〖解析〗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關心根據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強調改善民生,確保糧食、布匹自給自足等,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獲得了廣大人民對黨中央的支持,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A項正確;推動工作重心的轉移與黨中央要求“各根據地做到統籌兼顧(前方作戰和后方民生)”不符,排除B項;保證農民土地所有權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并非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

10.1981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只有520萬元,不足全國稅收收入的萬分之零點八。2019年,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已經達到10388.5億元,占全國稅收收入的6.6%。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加()A.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 B.得益于脫貧攻堅的實現C.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 D.有利于財政收支的平衡〖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稅基也在不斷擴大,這自然導致了稅收的增加。因此,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加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一致的,A項正確;脫貧攻堅的實現是在2020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加與社會主義本質關系不大,排除C項;財政收支平衡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但不限于稅收收入、政府支出、經濟狀況等,排除D項。故選A項。11.古代印度實行不同種姓同罪異罰的刑法制度。高等種姓對低等種姓實施犯罪時,可以減輕處罰;低等種姓對高等種姓實施犯罪時,則必須加以重罰。這說明古代印度()A.確立封建等級制度 B.以法律強化等級秩序C.司法標準混亂無序 D.對高等種姓予以保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據題意可知,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下,不同等級的種姓在犯罪時會受到區別對待,這樣就更強化了高種姓的優越地位,以法律的手段強化了等級秩序,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種姓制度的強化,并不是確立封建等級制度,排除A項;古代印度的司法標準是傾向高種姓,并不是混亂無序,排除C項;對高等種姓予以保護僅僅是材料中的部分內容,因為還對低等種姓進行抑制,D項沒有全面涵蓋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2.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11世紀的歐洲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多方面獲得進步……正如布羅代爾說的“11一12世紀的西歐已經進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進步”表現為()A.教權削弱和王權開始加強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運動C.民族國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經濟發展和工廠制度出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世紀—12世紀的西歐。材料提到11世紀歐洲社會出現很多變化,西歐已經進入到它的青春期,這是因為這一時期市民階層逐漸崛起,城市自治運動開展,B項正確;王權開始加強是在14世紀后,排除A項;民主理想思想盛行于17——18世紀,排除C項;工廠制度誕生于工業革命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13.歐洲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等人以《圣經》為依據,提出“在極端的情形下面,世俗統治者執意不聽從教會的道德指導,有良知的基督徒甚至得放棄對國家的忠誠,負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責任。”該思想有利于()A.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 B.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C.推動了德意志統一 D.徹底擺脫了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馬丁·路德等人以《圣經》為依據,提出在極端情況下,有良知的基督徒可以放棄對國家的忠誠,負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責任。這一思想強調了宗教與世俗權力的分離,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宗教上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旨在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而馬丁·路德等人的思想為這一革命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有助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A項正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主要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與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思想沒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宗教改革16世紀,德意志的統一在19世紀,兩者不直接相關,排除C項;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思想旨在改革教會,而非徹底擺脫宗教信仰,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表說明()英國早期高等文官的選拔英國早期高等文官考試的科目及分值表科目分值科目分值科目分值英文寫作500英國歷史500英國語言文學500希臘語言文學與歷史750羅馬語言文學與歷史750法國語言文學與歷史375德國語言文學與歷史375意大利語言文學與歷史375數學(純粹數學)和混合數學1250自然科學1375倫理學500政治經濟學375總分值:7625A.遵循政治中立原則 B.重視通才教育 C.公開考試擇優錄取 D.強調職位分類〖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英國早期高等文官考試的科目有英文寫作、英國歷史、英國語言文學、希臘語言文學與歷史、自然科學等合計12個科目,說明英國的文官考試科目較多,體現出政府重視選拔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才,B項正確;遵循政治中立原則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而材料體現的是英國早期高等文官考試的科目及分值,排除A項;公開考試擇優錄取也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而材料體現的是英國早期高等文官考試的科目,排除C項;英國政府的官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兩類,材料未體現官員職位分類,排除D項。故選B項。15.隨著新經濟政策的確立實施,蘇俄逐步擴大農民的貿易自由,但列寧也指出:“發展貿易自由有一個必要前提,即必須使其無法越出也不敢越出無產階級為之規定的范圍和有利于無產階級的條件。”據此可知,新經濟政策()A.堅持“放管結合”的原則 B.缺乏群眾基礎C難以改變蘇俄落后面貌 D.忽視農民利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蘇俄。根據材料可知,蘇俄在推行新經濟政策時,一方面擴大農民的貿易自由,另一方面又對市場貿易進行嚴格管理,這體現的是“放管結合”,A項正確;新經濟政策考慮了農民利益,贏得了農民擁護,排除BD項;新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改變了蘇俄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故選A項。16.在獲得民族獨立的50個非洲國家中至少有40個是通過非暴力方式取得獨立的。他們通過建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主義政黨,發動群眾,組織非暴力性質的罷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運動,迫使殖民當局不得不采取“讓步”政策,逐步移交政權,承認殖民地的獨立地位。這一時期的非洲民族民主運動()A.以非暴力不合作主義為指導思想 B.體現了民族獨立意識的開始覺醒C.反映了非洲民族經濟的較快發展 D.得益于二戰西方大國的普遍衰落〖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材料表明二戰期后非洲國家大多通過建立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主義政黨,發動群眾,組織非暴力性質的罷工、示威、抵制和不合作運動取得民族獨立,說明非洲的民族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和階級實力壯大,所以通過和平方式取得獨立,C項正確;一定程度上參考和借鑒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斗爭策略,并不是以非暴力不合作主義為指導思想,排除A項;非洲民族獨立意識早已覺醒,“開始”表述有誤,排除C項;二戰普遍衰落的是歐洲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34年,英國公然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英國郵局”,開外國侵略者在華開辦郵政之先例。這種郵局被軟弱的清廷稱為“客郵”。據不完全統計,到1918年止,各國在華“客郵”機構已達340余處,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國。中法戰爭前后,中國愛國士紳紛紛呼吁自辦郵政抵制“客郵”的侵略。這一主張首先在臺灣得到實現。中法戰爭后,清廷在臺灣設置行省,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到臺后,鑒于舊式驛站靡費公款,效率不高,遂籌辦新式郵政。1888年3月,臺灣郵政總局在臺北成立,并公布了臺灣郵政章程。它將驛站改造為郵站,以臺北為中心,向南到恒春,向北經基隆達宜蘭,全長869華里,中間分設正站、腰站、傍站,限程遞送,并設有“南通”、“飛捷’兩艘郵輪往來上海、福州及臺灣各港。1888年5月,臺灣郵政總局發行了專供官府寄遞文書貼用的“臺灣郵票”和專供商民使用的“郵政商票”。——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獨立自主興辦郵政的有利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獨立自主興辦郵政的歷史意義。〖答案〗(1)條件:西方國家郵政機構的進入;社會有識之士的呼吁;政府的支持;洋務運動的影響;民族危機加深的影響。(2)促進中國郵政行業的近代化;加強對于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強的侵略;豐富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生活。〖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的中國。根據材料“開外國侵略者在華開辦郵政之先例。”可知,西方國家郵政機構的進入;根據材料“中國愛國士紳紛紛呼吁自辦郵政抵制‘客郵’的侵略”可知,社會有識之士的呼吁;根據材料“中法戰爭后,清廷在臺灣設置行省,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到臺后,鑒于舊式驛站靡費公款,效率不高,遂籌辦新式郵政。1888年3月,臺灣郵政總局在臺北成立,并公布了臺灣郵政章程。”可知,政府的支持以及洋務運動的影響;根據材料“到1918年止,各國在華‘客郵’機構已達340余處,其中最多的是日本和俄國。”可知,民族危機加深的影響。綜合以上可知,中國獨立自主興辦郵政的有利條件。【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的中國。根據材料“開外國侵略者在華開辦郵政之先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中國郵政行業的近代化;根據材料中法戰爭后,清廷在臺灣設置行省,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到臺后,鑒于舊式驛站靡費公款,效率不高,遂籌辦新式郵政。1888年3月,臺灣郵政總局在臺北成立,并公布了臺灣郵政章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加強對于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中國愛國士紳紛紛呼吁自辦郵政抵制‘客郵’的侵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強的侵略;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豐富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生活。綜合以上可知,中國獨立自主興辦郵政的歷史意義。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北四省與臺灣、澎湖群島為已經失去五十年或十二年以上之領土,而能獲得美英共同聲明歸還我國,而且承認朝鮮于戰后獨立自由,此皆為國民革命之主要目標與期望,而今竟能發表于三國共同聲明之中,實為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也。”聲明正式公布后,立即引起國際輿論的極大反響,當地多份報刊紛紛加印版面,刊登三巨頭以及蔣宋夫妻的大幅照片,并發表《日本帝國之喪鐘》的社評,贊揚“中國在對日作戰之地位極為重要”,亦“為亞洲方興未艾之強國”。——摘自高素蘭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等材料二十八大以來,周邊外交的一個巨大進展就是將中亞和東盟確定為兩個優先方向,兩個板塊,一東一西,一個在海上一個在陸上,體現了周邊外交的立體感。中亞和東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兩個重點地區,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兩個首倡之地。在經貿合作領域,東盟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自建交起已增長100多倍。地區政策的形成是中國外交的重大進展,表明在中國的思維方式里,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動不再只聚焦于中國自身的利益訴求,而是以整個地區的共同利益為目標。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積極參與地區制度化建設,不斷深化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機制。——摘編自方長平《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成就》(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三國共同聲明”的名稱,并簡述“空前未有之外交成功”的具體成果。從東方主戰場的角度闡釋時評贊揚“中國在對日作戰之地位極為重要”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概括“將中亞和東盟確定為兩個優先方向”的必要性。結合所學,舉例說明21世紀中國在這兩個地區參與“制度化建設”的努力。〖答案〗(1)名稱:《開羅宣言》內容:規定日本所竊中國領土歸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決定對日作戰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理由: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協調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戰略、資源和情報上的重大支持;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軍隊直接入緬作戰,有力支援了盟軍對日作戰及東南亞人民的抗日斗爭。(2)必要性:地理位置重要(發展周邊外交的需要);“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中國與兩地的經濟合作密切;開辟大國特色外交新路。努力: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成立亞投行;成立絲路基金。〖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與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時期的中國。第一小問名稱與成果,根據材料一“聲明正式公布后,立即引起國際輿論的極大反響,當地多份報刊紛紛加印版面,刊登三巨頭以及蔣宋夫妻的大幅照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開羅宣言》,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成果是規定日本所竊中國領土歸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并且決定對日作戰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第二小問理由,根據材料一“并發表《日本帝國之喪鐘》的社評,贊揚‘中國在對日作戰之地位極為重要’,亦‘為亞洲方興未艾之強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理由可以從軍事貢獻上,國際局勢上,與協同作戰等角度進行分析,從軍事貢獻上看,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并且協調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戰略、資源和情報上的重大支持;在國際局勢上看,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從協同作戰方面,中國軍隊直接入緬作戰,有力支援了盟軍對日作戰及東南亞人民的抗日斗爭。【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與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第一小問必要性,根據材料二“一東一西,一個在海上一個在陸上,體現了周邊外交的立體感”可知,地理位置重要(發展周邊外交的需要);根據材料二“中亞和東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兩個重點地區,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兩個首倡之地。在經貿合作領域,東盟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自建交起已增長100多倍。”可知,“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以及中國與兩地的經濟合作密切;根據材料二“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積極參與地區制度化建設,不斷深化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機制。”可知,開辟大國特色外交新路。第二小問努力,根據材料二“中亞和東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兩個重點地區,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兩個首倡之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努力有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根據材料二“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積極參與地區制度化建設,不斷深化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機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與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成立亞投行以及成立絲路基金。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出現空前的經濟危機,使得傳統的經濟理論對此束手無策。這時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順時應勢出版。此書的出版,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的產生……他認為,蕭條的根本原因不是供過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凱恩斯最后得出結論:市場中不存在一個能把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危機和失業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見的手,資本主義國家才能擺脫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為此,凱恩斯主張政府通過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為刺激社會投資需求的增加,他主張政府采取擴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開支,增加貨幣供應量,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摘編自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材料二1979—1982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也被稱為戰后第五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由于70年代后期資本主義世界范圍內經濟滯脹并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沖擊等非周期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危機時期,各國物價持續上漲,財政狀況惡化,利率居高不下。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多數國家的消費物價漲幅每年均達兩位數。而利率變動則與戰后前幾次危機期間趨勢相反,危機中不斷上升,達到創紀錄的高度,如英國的優惠利率曾提高到21.5%;資本主義國家為緩解經濟危機,減少福利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國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摘編自高岱《英國通史綱要》(1)根據材料一,指出凱恩斯應對經濟危機的核心主張,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對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資本主義國家應對經濟危機在政策上的變化,并通過上述材料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調節分配、以工代賑等辦法來應對危機。意義:緩解了經濟危機,使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逐步恢復并得到發展,扼制了美國國內法西斯勢力的發展,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自由制度;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并在二戰后為多數四方國家所仿效,使得戰后資本主義出現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2)變化:推行新自由主義,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認識: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資本主義具有一定的自我調整能力;生產關系要適時變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答出兩點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第一問主張,據材料一“凱恩斯主張政府通過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為刺激社會投資需求的增加,他主張政府采取擴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開支,增加貨幣供應量,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可得出主張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調節分配、以工代賑等辦法來應對危機。第二小問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意義:緩解了經濟危機,使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逐步恢復并得到發展;扼制了美國國內法西斯勢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