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利水滲濕藥13利水滲濕藥第十三章利水滲濕藥
一.含義:凡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治療水濕內停為主的藥物,稱為利水滲濕藥。二.性能作用與適應證
1.性味:甘、淡、苦,寒、平
2.歸經:肺、脾、腎、膀胱、肝、膽
3.作用:滲濕利水,通利小便(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
13利水滲濕藥4.適應證:小便不利水腫痰飲濕溫淋濁黃疸泄瀉濕瘡③其它—關節腫痛①水濕停蓄②濕熱證13利水滲濕藥三.分類作用與適應證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痰飲1.利水消腫藥—利水消腫13利水滲濕藥
熱淋血淋石淋膏淋勞淋濕熱黃疸
3.利濕退黃藥—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砂石淋證
2.利尿通淋藥—利尿通淋13利水滲濕藥四.配伍(一)根據病因
1.脾虛水腫—配健脾藥(健脾利水)
2.陽虛水腫—配補陽藥(溫腎助陽利水)
3.氣虛水腫—配補氣藥(補氣利水)
4.氣郁小便不利—疏肝利氣藥13利水滲濕藥
選利尿通淋藥
5.濕熱淋證配清熱藥(二)根據兼證
1.水腫兼有表證—配解表藥(宣肺發汗藥)
2.熱傷血絡,尿血—配涼血止血藥(三)配行氣藥(氣滯則水停,氣行則水行)(四)其它關節腫痛、黃疸、濕溫、腹瀉、痰飲,又當分別與祛風濕藥、清熱燥濕藥、芳香化濕藥、健脾藥等配伍。13利水滲濕藥
五.使用注意
1.陰虧津少慎用
2.水腫日久,利水易傷陰,注意扶正
3.滑精、遺精無濕熱者忌用
4.通利作用較強的藥物孕婦禁用
13利水滲濕藥第一節利水消腫藥本類藥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滲泄水濕,服藥后能使小便暢利,水腫消退。用于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泄瀉、痰飲等證。應用時根據不同病證之病因病機,選擇藥物并適當配伍。13利水滲濕藥茯苓13利水滲濕藥【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產云南者稱“云苓”,質較優。切片,生用。【處方名】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藥性】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13利水滲濕藥
水濕內停,水腫、小便不利—澤瀉水腫脾腎陽虛—附子、生姜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滑石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
人參、白術痰飲之目眩心悸—桂枝、白術脾虛飲停于胃而嘔吐—半夏、生姜
脾虛濕盛泄瀉—山藥、白術、薏仁
1.利水滲濕健脾13利水滲濕藥
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黃芪2.安神—心悸,失眠心氣虛—人參
【用法用量】煎服,9~15g。【使用注意】虛寒精滑者忌服。13利水滲濕藥
茯苓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既能補脾益心,又能利水滲濕。凡脾虛濕困引起的痰飲、泄瀉,水濕內停引起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諸癥,皆為必用之品。本品能入心脾、補脾氣、助運化,以寧心安神,用治心脾兩虛、心神失養之驚悸失眠。茯苓的特點是:“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虛(脾虛)邪盛(濕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質平和,臨床可與多種藥物配伍,如與補氣藥同用則健脾益中,與利水藥同用則滲濕利尿,與安神藥同用則寧心益智。
13利水滲濕藥
茯苓有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赤茯苓為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偏于利濕;白茯苓為菌核內的白色部分,偏于健脾;茯神為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偏于安神。棕褐色的外皮,稱茯苓皮,功在利水消腫,主用于水腫。茯苓配澤瀉、豬苓主在利水滲濕;配白術重在健脾利濕;配車前子能利尿通淋;配黨參,白術,甘草,能補脾益氣;配朱砂則寧心安神;隨配伍不同,發揮其不同作用。
13利水滲濕藥薏苡仁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種子。生用或炒用。
13利水滲濕藥【處方名】薏苡仁、苡米
【藥性】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13利水滲濕藥
【功效應用】┌水腫、小便不利—茯苓、白術
1.利水滲濕健脾│腳氣—防已、木瓜、蒼術│濕溫—杏仁、白豆蔻└脾虛泄瀉—人參、茯苓、白術
┌風濕痹證,筋脈拘攣—獨活、防風││風濕久痹,筋脈攣急—單用煮粥
2.祛濕除痹│
│風濕身痛發熱—麻黃、杏仁、甘草│└濕熱痹證—滑石、連翹
13利水滲濕藥
肺癰—葦莖、冬瓜仁、桃仁
3.清熱排膿腸癰—附子、敗醬草、丹皮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濕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本品力緩,用量宜大。除入湯劑、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為食療佳品。【使用注意】津液不足者慎用。13利水滲濕藥
薏苡仁甘能補益,淡能滲濕,微寒清熱。濕去則脾健,脾健又利于利濕,故常用于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浮腫及脾虛泄瀉。又因其既不辛燥,又非苦寒,為甘淡微寒之品,能淡滲清熱,使濕熱分消,故又可用于濕溫病之濕邪偏盛者。因能祛濕、清熱,故可除痹、清熱排膿,由于其善祛肌肉之濕,緩解肌肉之攣縮疼痛,又可用于濕滯肌肉、經絡之筋脈攣急疼痛。其祛濕清熱排膿之功,亦常用于肺癰、腸癰。總之,本品能“上清肺熱,下理脾濕”,且性寒而不傷胃,補脾而不滋膩,滲濕而不峻烈,藥性緩和,為清補淡滲之品。故用量宜大,并宜久服。利水滲濕、除痹、清熱排膿宜生用,健脾宜炒用。13利水滲濕藥
薏苡仁與茯苓功能相近,均能利水消腫、健脾,對于水腫、脾虛泄瀉,均可用之。然薏苡仁性涼而清熱,排膿消癰,對肺癰、腸癰是為常用,又擅祛筋骨肌肉之濕邪而除痹,用于風濕痹痛。而茯苓性平,且補益心脾,寧心安神,多治心悸失眠證。
本品滲濕健脾之功似茯苓,亦適用于脾虛濕盛之證,若兩者配伍應用,其效更佳。與麻黃同用能散風寒除濕,主治風濕一身盡痛。與蘆根配伍能健脾益肺排膿,主治肺癰。與敗醬草配伍能清熱解毒排膿,主治腸癰。與杏仁、白豆蔻配伍,又能宣肺清熱利濕,分消濕熱,主治濕溫。配伍適宜,功效頗著。
13利水滲濕藥豬苓【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切片,生用。【處方名】豬苓。【藥性】甘、淡,平。歸腎、膀胱經。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脾虛水腫,小便不利—茯苓、白術
水濕泄瀉—蒼術、厚樸、茯苓
陰虛有熱小便不利、淋濁—澤瀉、滑石、阿膠
利水滲濕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無水濕者忌用。本品利水道,專主滲泄,其利水作用優于茯苓,但無補益之功。雖性平而偏涼,故治水濕為病以偏熱者為宜。豬苓與茯苓均利水消腫,用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然豬苓利水作用較強,無補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補能利,既善滲泄水濕,又能健脾寧心。
13利水滲濕藥澤瀉13利水滲濕藥【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切片,麩炒或鹽水炒用。13利水滲濕藥【處方名】澤瀉,鹽澤瀉。【藥性】甘、淡,寒。歸腎、膀胱經。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水濕停蓄之水腫,小便不利—茯苓
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厚樸、蒼術、陳皮痰飲停聚,清陽不升之頭目昏眩
—白術
濕熱淋證—木通、車前子
腎陰不足,相火偏亢之遺精、潮熱
—熟地黃、山茱萸、丹皮
利水滲濕、泄熱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5~10g。【使用注意】無水濕者忌用。13利水滲濕藥
澤瀉淡能滲濕,利水作用較強,常與茯苓、豬苓配伍治水腫、泄瀉,因其性寒,兼瀉腎火,清膀胱濕熱,故亦為治下焦濕熱、小便淋瀝澀痛、濕熱帶下、火亢遺精常用之品。與白術配伍又善治痰飲眩暈。茯苓、豬苓、澤瀉三者均能利水滲濕,用治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帶下等癥。茯苓藥性平和,利水不傷正,尤宜于脾虛水腫,并能健脾寧心,用治心兩脾虛之失眠心悸停飲;豬苓功專利水而作用比茯苓強,無補益作用;因其性平而偏涼,治水濕停滯偏熱者尤宜;澤瀉利水作用亦顯著大于茯苓,弱于豬苓,性寒而兼瀉腎火,常用于下焦濕熱、小便淋瀝澀痛,濕熱帶下及火亢遺精等。并治痰飲眩暈。三藥各有特點,相須配伍應用,則利水滲濕作用更著13利水滲濕藥
茯苓┐┌小便不利┑┌利水力緩,另能補脾寧│
│
│
│心,常用于脾虛
│
││
│水腫、食少便溏,│││
│
心悸失眠,祛邪扶
│
│
│
│
正均可豬苓│利水滲濕│水腫——││利水力強,功專利水滲││││,多用于祛邪,性│││
│偏涼,治水濕停滯││││偏熱者尤宜
││││澤瀉┘┕泄瀉——┘┕利水力著,藥性較寒,兼瀉腎火,常用于下焦濕熱小便淋澀,濕熱帶下,火亢遺精
13利水滲濕藥香加皮13利水滲濕藥【來源】為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切片生用。
【處方名】北五加皮、香加皮。
【藥性】辛、苦,溫。有毒。歸肝、腎、心經。
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1.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陳皮、大腹皮
2.祛風濕,強筋骨—風濕痹證—牛膝、木瓜
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可過量。香加皮亦稱北五加皮,祛風濕藥中的五加皮習稱南五加皮。兩者均能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但兩者科屬不同,南五加皮無毒,北五加皮有強心利尿作用,有毒,過量易引起中毒,故應用時需將兩者予以區分。13利水滲濕藥第二節利尿通淋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能清熱,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濕熱,以利尿通淋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熱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證。
13利水滲濕藥車前子13利水滲濕藥
【來源】為車前科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種子。生用或鹽水炙用。
【處方名】車前子、鹽車前子。
【藥性】甘,寒。歸腎、肝、肺、小腸經。藥材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膀胱濕熱,小便淋瀝澀痛—木通水腫,小便不利—豬苓、茯苓久腎虛,腰重腳腫—牛膝、熟地黃
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暑濕泄瀉-香薷
2.滲濕止瀉脾虛濕勝泄瀉—白術肝熱目赤腫痛—菊花、決明子
3.清肝明目肝腎陰虧,內障視物昏暗—熟地黃
1.利水通淋13利水滲濕藥4.清肺化痰—肺熱咳嗽痰多
—瓜蔞、浙貝母、枇杷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腎虛遺滑者慎用。13利水滲濕藥本品甘寒滑利,利尿作用顯著,又能清熱,能使濕熱之邪下行從小便排出,故常用于濕熱內郁之水腫、小便不利或赤澀熱痛等。肝開竅于目,肝熱上攻損目,則紅腫疼痛。車前子為清利之品,能清肝明目,故亦常用于肝熱目赤腫痛。若肝腎陰虛所致內障、視物昏暗,配伍養陰之品,亦頗多應用。水濕之邪,下趨腸道,則致水瀉,本品利水濕、分清濁,水去則大便實,故治泄瀉以濕盛引起的水瀉為宜。又能入肺而清肺熱以化痰,故可用治肺熱咳嗽痰多之證。現代臨床發現本品有降血壓的作用,可用煎湯代茶飲以治高血壓。入湯劑宜布包入煎。13利水滲濕藥滑石【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鎂[Mg3
·(Si4O10)·(OH)2],研粉或水飛用。【處方名】滑石。【藥性】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
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熱淋,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木通
1.利尿通淋石淋—海金沙、金錢草、木通等暑濕—甘草
2.清熱解暑濕溫—薏苡仁、白蔻仁、杏仁濕瘡,濕疹
3.收濕斂瘡痱子—薄荷、甘草
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虛、熱病傷津及孕婦忌用。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熱,滑能利竅,故功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內服能瀉膀胱之熱結而通利小便,以治小便不利、淋瀝熱痛、尿血尿閉等癥,并清解暑熱以治暑熱煩渴、濕溫身熱、小便不利等癥;外用可治皮膚濕疹、濕瘡、痱子等。總之,以氣分熱盛兼有小便不利者,用之最宜。13利水滲濕藥張錫純治上焦燥熱、下焦滑瀉無度者,用滑石與山藥各一兩,濃煎內服,以上能清熱下能止瀉,莫不隨手奏效;并以滑石代替六味地黃丸中茯苓、澤瀉,治療內傷陰虛作熱者,取滑石清熱滲濕之功,以佐滋陰之品而退熱,并言其“雖為石類,而其質軟,無論湯丸散,皆與脾胃相宜”;另治外感大熱已退而陰虧脈數不能自復者,可于大滋真陰藥中(如熟地、山藥、枸杞子)少加滑石,則外感余熱不至為滋補之藥逗留,仍可從小便瀉出,則其病必易愈。
13利水滲濕藥木通木通13利水滲濕藥
【來源】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莖。切片生用。
【處方名】木通
【藥性】苦,寒。有毒。歸心、小腸、膀胱經。
【功效應用】
13利水滲濕藥
熱淋澀痛—車前子、滑石
1.利尿通淋水腫—豬苓、桑白皮
2.清心火—心火上炎,口舌生瘡,或心火下移小腸之心煩尿赤—生地黃、甘草、竹葉血瘀經閉—紅花、桃仁、丹參乳汁短少或不通—王不留行、山甲濕熱痹證—桑枝、薏苡仁
3.通經下乳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3~6g。【使用注意】用量不宜過大,孕婦禁服。本品味甚苦氣寒,性通利而清降,上能清心降火,下能導小腸、膀胱之濕,使濕熱之邪下行從小便排除,故有降火利尿之功,而為治濕熱淋證、小便淋澀疼痛以及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心煩尿赤的常用之品。且能宣通血脈而通乳,亦治乳汁減少。經閉、濕熱痹證亦有用之者。唯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孕婦亦應禁用。13利水滲濕藥
今之木通,古書稱為通草;今之通草,古書稱為通脫木。兩者作用有別,閱讀文獻及使用時應予注意,不能混同。木通藥材品種多而復雜,主要有關木通、川木通、木通和淮通四類,關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的藤莖;川木通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繡球藤等的藤莖;木通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莖;淮通為馬兜鈴科植物寶興馬兜鈴的藤莖。據考證,我國歷代本草所記載使用的木通則為木通科木通,而非現在使用的關木通。考慮到關木通有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的作用。故在2003年4月1日國家發文已停用關木通藥用標準,以木通科植物木通代之。13利水滲濕藥
關木通為我國東北地區習慣用藥,歷代本草未見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通化縣志略》及1957年版的《遼寧藥材》均稱此為木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一部)以關木通之名予以收載。
2003年4月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國藥監注[2003]121號文印發了《關于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的通知》。凡生產龍膽瀉肝丸(含濃縮丸、水丸)、龍膽瀉肝顆粒、龍膽瀉肝片的企業務必于2003年4月30日前將處方中的關木通替換為《中國藥典》2000年版2002年增補本中收載的木通(木通科),其他國家標準處方中含有關木通的中成藥品種務必于2003年6月30日前替換完畢。
13利水滲濕藥關木通13利水滲濕藥通草【來源】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莖髓。切片,生用。
【處方名】通草。
【藥性】甘、淡,微寒。歸肺、胃經。
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熱淋—冬葵子、滑石、石韋石淋—金錢草、海金沙血淋—石韋、白茅根、蒲黃水腫—豬苓、地龍
2.通氣下乳—產后乳汁不下—穿山甲、甘草、豬蹄
1.利水通淋淋證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孕婦慎用。本品功似木通,具有清熱利水、通乳之功。但不若木通之苦寒,故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濕熱不甚者宜之。因其甘淡微寒,故亦治濕溫濕熱內蘊之證,治產后乳汁不多也較木通常用。孕婦亦應慎用。13利水滲濕藥瞿麥【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瞿麥和石竹的地上部分。切段生用。
【處方名】瞿麥。
【藥性】苦,寒。歸心、小腸經。
1.瞿麥2.石竹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熱淋—萹蓄、木通、車前子
小便淋瀝有血—梔子、甘草
石淋—石韋、滑石、冬葵子
2.活血通經—閉經,月經不調—桃仁、紅花、丹參
1.利尿通淋—淋證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9~15g。【使用注意】孕婦忌服。瞿麥苦寒沉降,通心經而破血,利小腸而導熱,故有利水通淋之功,為治淋常用藥,以屬熱者為宜,還常配伍海金沙、金錢草、滑石等藥用于治療石淋(膀胱結石)。雖能活血通經,可治血瘀經閉,但以治熱淋為主。孕婦忌用。13利水滲濕藥萹蓄
【來源】為蓼科植物萹蓄的干燥地上部分。切段,生用。
【處方名】萹蓄。
【藥性】苦,微寒。歸膀胱經。
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1.利尿通淋—濕熱淋證—木通、瞿麥、車前子蛔蟲腹痛,面青—單味濃煎服用
小兒蟯蟲—單味水煎服,還可用本品煎湯,熏洗肛門濕疹、濕瘡、陰癢—單味煎水外洗,亦可配伍地膚子、蛇床子、荊芥等煎水外洗。
2.殺蟲止癢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9~15g。鮮者加倍。外用適量。【使用注意】無濕熱與脾虛者慎用。本品苦降下,寒清熱,能清下焦濕熱,利水通淋,故宜于熱淋。祛濕殺蟲即可止癢,故可治濕疹,陰癢,多煎湯外洗。現治陰道滴蟲所致陰癢,以及乳糜尿、黃疸有效。
13利水滲濕藥
瞿麥與萹蓄均能清熱利尿通淋,用于膀胱濕熱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但萹蓄主清膀胱濕熱,宜于小便不爽,溲短而黃之濕熱交蒸者;另能殺蟲止癢,又治皮膚濕疹,陰癢。瞿麥善于利小腸導實熱,宜于淋證而熱重于濕之尿道澀痛或尿血;兼能活血通經,可治血瘀經閉。
13利水滲濕藥地膚子13利水滲濕藥【來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成熟果實。生用。
【處方名】地膚子。
【藥性】辛、苦,寒。歸腎、膀胱經。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1.利尿通淋—淋證—木通、瞿麥、冬葵子
風疹濕疹—白鮮皮、蛇床子
下焦濕熱,外陰濕癢—苦參、龍膽草、白礬等煎湯外洗濕熱帶下—黃柏、蒼術、車前子
2.清熱利濕,止癢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適量。本品味苦性寒,性清利而疏。外能散皮膚之風,內能清膀胱濕熱。雖能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但作用緩和,多入復方應用。因其既能清濕熱,又能祛風止癢,故為治風濕侵襲皮膚之濕疹瘙癢常用之品,內服外用均可,較之其利水之功,此作用為臨床多用。13利水滲濕藥海金沙13利水滲濕藥【來源】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生用。【處方名】海金沙。【藥性】甘,寒。歸膀胱、小腸經。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熱淋急病—為末,甘草湯送服血淋—《普濟方》以本品為末,新汲水或沙糖水送服石淋—雞內金、金錢草等膏淋—滑石、麥冬、甘草水腫—澤瀉、豬苓、防已、木通利尿通淋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6~15g;宜包煎。【使用注意】腎陰虧虛者慎服。海金沙甘淡利尿,寒可清熱,其性下降,善瀉小腸、膀胱血分濕熱,功專通利水道,而為治淋病尿道作痛之要藥。適用于石淋、熱淋、膏淋、尿澀作痛以及尿閉等證。滲利之品,多能傷陰,故腎陰虛者慎用。藥材細小,易漂浮水面難以過濾,故入湯劑應布包入煎。13利水滲濕藥石韋1.廬山石韋2.石韋3.有柄石韋13利水滲濕藥1.大葉石韋2.小葉石韋【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和石韋或有柄石韋的干燥葉。切段,生用。
【處方名】石韋
【藥性】甘、苦,微寒。歸肺、膀胱經。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1.利尿通淋—熱淋、石淋、血淋
2.清肺止咳—肺熱咳喘—魚腥草、黃芩、蘆根等
3.涼血止血—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單用或隨證配伍側柏葉、梔子、丹參
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6~12g。大劑量30~60g。本藥能上清肺熱,下利膀胱。肺為水之上源,源清則流自潔,故具利水通淋之功。常用于熱淋、石淋、血淋、水腫等。因其又能止血,因此,血淋用之尤宜。又具清肺化痰之功,故亦為治肺熱咳嗽氣喘的常用藥物。其止血作用也用于崩漏、吐血、衄血等證。13利水滲濕藥萆薢
1.雄株2.雌株13利水滲濕藥飲片【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福州薯蕷或粉背薯蕷的干燥根莖。前兩種稱“綿萆薢”,主產于浙江、福建;后一種稱“粉萆薢”,切片,生用。
【處方名】萆薢、粉萆薢。
【藥性】苦,微寒。歸肝、胃經。13利水滲濕藥【功效應用】
膏淋,白濁—烏藥、益智仁
1.利濕去濁白帶屬濕盛—豬苓、白術、澤瀉寒濕—與附子、牛膝
2.祛風除濕—風濕痹痛濕熱—黃柏、忍冬藤
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10~15g。【使用注意】腎陰虧虛遺精滑泄者慎用。萆薢苦平氣薄,用治小便渾濁,淋澀頻數,婦女白帶,有分清祛濁之功。用治風濕腰膝關節疼痛,有除濕療痹之效。前人有萆薢“治濕最長,治風次之,治寒則尤次之”之說,對于下焦濕濁所致之膏淋(如乳糜尿),療效顯著,對于濕熱和風濕所致之肌痛,確有緩解作用。但陰虛滑精及腎虛腰痛均忌用。13利水滲濕藥第三節利濕退黃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苦寒,主入脾胃肝經。苦寒則能清泄濕熱,故以利濕退黃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濕熱黃疸,癥見目黃、身黃、小便黃等。部分藥物還可用于濕瘡癰腫等證。臨證可根據陽黃、陰黃之濕熱寒濕偏重不同,選擇適當配伍治療。
13利水滲濕藥茵陳一、茵陳蒿二、幼苗13利水滲濕藥【來源】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采割。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生用。
【處方名】茵陳、茵陳蒿、綿茵陳。
【藥性】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13利水滲濕藥
陽黃—梔子、黃柏、大黃
濕重于熱—茯苓、豬苓
陰黃—附子、干姜
濕疹,濕瘡—黃柏、苦參、地膚子
2.清利濕熱—濕疹瘙癢—單用或配黃柏、苦參
1.利膽退黃黃疸13利水滲濕藥【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使用注意】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茵陳蒿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其氣清芬,入脾、胃、肝、膽氣分,功善清熱除濕退黃,為治黃疸專藥。黃疸的形成,總不外乎脾、胃蘊濕積熱,上不能通過汗液而解散,下不能通過小便而下瀉,熏蒸于肝膽,膽汁外溢于肌膚,所以身目發黃,下輸膀胱而小便黃赤。若黃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通過案例分析擴展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的知識面試題及答案
- 多樣化題型訓練的證券從業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病原檢測試題及答案
- 證券市場重大事件影響分析考題及答案
- 精心設計2025年銀行從業資格證試題與答案
- 傳統草藥圖案的醫療價值與教育意義
-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2課《回延安》教學課件
- 城市土地資產管理合同(2篇)
- 繪畫美麗的風箏
- 天津市紅橋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衛星通信網絡仿真-洞察分析
- 鋼結構防火施工方案
- JJF 2160-2024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校準規范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知識培訓
- 腫瘤中醫治療及調養
- 量子圖像處理
- 金屬熱處理工(中級工)職業技能認定考試題庫(含答案)
- 政府采購代理服務方案
- 云計算數據備份與恢復預案
-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生物的特征課件
- 住房城鄉建設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科研開發類申報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