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陽市、湘潭市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湖南省益陽市、湘潭市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湖南省益陽市、湘潭市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湖南省益陽市、湘潭市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湖南省益陽市、湘潭市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益陽市、湘潭市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新高考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春秋以前,戰爭攻防只著重在險要的關隘.并無派兵戍邊之舉,甚至連關隘也只是戰時才有人駐守。春秋以后,陳兵守境.爭奪邊隙之地成為常態。這一現象的出現源于A.社會經濟的發展 B.井田制度的瓦解C.中央集權制確立 D.百家爭鳴的出現2.有學者寫道:“為求侵華列強饒恕,不惜強迫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每人出銀一兩,換取她回鑾北京充當女皇的地位。”該言論主要依據下列哪一條約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3.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政府規定;如將違禁出海貿易之人,不行舉首,反以外海作為內地,或為隱匿,或擅給印票,往來偵探、通商漂海,皆革職提問。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沿海地區開放通商口岸,準許中國商人出海貿易,隨后又正式成立—浙、江、閩、粵四海關,統一管理對外貿易。這一時期,導致清政府海洋政策變化的直接背景是A.收復臺灣 B.平定三藩之亂C.列強染指中國東南沿海 D.實行閉關鎖國政策4.有學者認為,在東漢時期,我國已經開始稻田養魚。唐代創造了養魚開荒種稻的方法。廣東西部山區的人們利用草魚食草的習性,在新開墾荒地(有水)上放養草魚,使荒地變成熟地。這一生產模式A.目的在于提高糧食產量 B.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C.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 D.說明了經濟重心已南移5.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為之禁。非為弗禁,且從而恤之。建國親侯,胙土命氏,畫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顧炎武的上述主張意在A.鼓勵發展私欲B.突出個性自由C.主張實行分封D.反對理學禁欲6.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羅馬平民的努力下,由貴族編制出的十個法表,被鐫刻在十塊青銅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內容引起平民不滿。公元前450年,又增兩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這一過程說明A.平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B.貴族的利益肯定受到制約C.羅馬法法律體系漸趨完善 D.平民取得羅馬法的制定權7.漫畫不僅帶有時代烙印,而且還能勾起人們對歷史的重溫和思考。右幅漫畫可以引起我們重溫和反思的歷史是A.第二次鴉片戰爭 B.八國聯軍侵華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8.《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六卷中寫道:“1861年2月19日……在許多歷史著作中,(將)這一天定為俄國經濟史上的兩個時期的分界線”。對“分界線”最恰當的理解是A.落后國家→軍事強國 B.農奴制度→工場制度C.封建主義→資本主義 D.農業經濟→商品經濟9.春秋末年,一些諸侯國內出現了一種官吏性質的家臣,這種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糧食為俸祿。這說明了A.君主專制權力強化 B.家國政治影響深遠C.官僚政治初步顯現 D.分封制度徹底瓦解10.如表為雅典城邦法規在公民權問題上的改變,其目的在于A.限制婚姻自由 B.打破社會的傳統秩序C.緩和社會矛盾 D.維護城邦的整體利益11.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設置義倉,規定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白此以后,州、縣普遍設置義倉,專用于備荒,不許雜用。這表明當時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勢群體 B.重農恤民思想得到實踐C.關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強 D.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12.下表是歷朝治水活動年平均值統計表,據此可推知從周秦至清代A.水利是歷朝歷代國民經濟命脈B.農業生產發展受制于治水活動的開展C.國家分裂期治水活動比較活躍D.國家穩定、國力強盛是治水活動的保障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將國家分為一系列政治單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諸侯國。在每個單元中,又有國與野之別。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達封地后,要建立一個名為“城”的軍事據點(后來通常成為封國的都城),逐漸由點向面擴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這種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稱為“國”,“國”以外的廣大田土則稱作“野”。國、野的居民分別稱為國人、野人。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其上層即貴族。占國人大多數的下層成員皆屬于平民,他們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職業并承擔軍賦和當兵作戰的義務。遇有“國危”“國遷”和“立君”等重大問題,國君要征詢國人的意見。野人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邊民族成員及流亡人口等,他們原有的社會組織得到了保留,在貴族統治下雖受到較強的人身束縛,但身份不同于奴隸。作為井田制下的農業勞動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負擔勞役。從春秋時期開始,國野制出現破壞跡象,國人和野人逐漸合二為一,成為專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據趙世超《周代國野制度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國野制度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國野制度的積極作用。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文主義者打著“回到希臘去”的旗幟,卻并非復古派。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納方言寫作《神曲》,聲稱自己的詩首先是寫給群眾看的,因此不能用群眾看不懂的古文來寫。被特拉克極力宣揚“凡人要先關懷世間的事”,薄伽丘則無情地揭露、諷刺了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的腐朽生活與敗壞道德,并熱情贊美了純真愛情。法國文豪蒙太涅指出“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是人的形式”,“每個人創造自己的命運”。塞萬提斯認為“任何作家如果離開了迫近真實的準則,或者是離開了一切創作臻于完美所必經和摹仿自然的道路,那么所有的一切就不可能達到”。——整理自佛朗·霍爾《西方文學批評簡史》等材料二晚清道光、咸豐年間,龔自珍的詩批判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具有變革精神。同治、光緒年間,黃遵憲的詩廣泛地描寫了重大的歷史事件,還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革命軍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響很大。小說是清后期最為興盛的文學樣式。粱啟超特別重視“政治小說”,曾樸的《孽海花》大膽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對此,史學界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認為它是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的結果,第二種認為它是近代中國現代化潮流的必然產物,第三種認為它是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產物。——摘編自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等(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西方人文主義者與晚清學者文學創作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原因。(2)材料二中的“三種看法”蘊含多種史觀,請運用三種不同的史觀加以解讀。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春秋以前攻防主要是關隘據點,春秋以后對邊地爭奪成為常態,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多,各諸侯國對土地愈加重視,故答案為A項;井田制度的瓦解主要跟私田開墾有關,排除B項;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戰國變法有關,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所反映的戰爭爭奪與思想文化領域沒有聯系,排除D項。2、D【解析】從題干中可知,賠款數額為4.5億兩白銀,可以判斷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希望借此來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D正確。3、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683年,清朝攻克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1685年海禁政策開始松弛。由此可知,導致清政府海洋政策變化的直接背景是收復臺灣,故A正確;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故B錯誤;明末開始,列強染指中國東南沿海,故C錯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是材料的背景,故D錯誤。4、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唐代創造了養魚開荒種稻的方法體現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A選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屬于材料中的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強調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C選項排除;經濟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選項排除。5、D【解析】顧炎武論證了人的私欲產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賢滿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對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主張的否定,D項符合題意;“建國親侯,胙土命氏,畫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舉例說明古圣先賢滿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勵發展私欲和實行分封制,排除A、C兩項;材料論述的是對公私關系的處理,不涉及個性自由的問題,排除B項。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為之禁。非為弗禁,且從而恤之”,緊扣關鍵信息并結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分析解答。6、A【解析】

依據材料“古羅馬平民的努力”、“引起平民不滿”,可知《十二銅表法》是平民斗爭的產物,它的形成表明平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A正確;依據材料“法表中的一些內容引起平民不滿”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的內容是習慣法的匯編,因此它依然保護貴族的利益,B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導致《十二銅表法》的形成,而不是羅馬法律體系的完善,C錯誤;依據羅馬法的發展過程可知,羅馬法依舊是羅馬貴族制定的,平民未獲取羅馬法的制定權,D錯誤。故選A。7、B【解析】

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以英、美、法、德、俄、日、奧、意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故B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由英法發動,排除A項;題干與一戰無關,排除C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略中國的只有日本,排除D項。故選B。8、C【解析】

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分界線,故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排除。9、C【解析】

根據材料“一種官吏性質的家臣”,特點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糧食為俸祿”,說明分封制遭到破壞,貴族政治趨于瓦解,這說明官僚政治初步顯現,C項正確;君主專制權力出現并強化是秦朝及秦朝后,A項錯誤;家國政治的主要特點是家族和政權的結合,材料沒有體現家國政治的影響,B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分封制遭到破壞,但不能體現其徹底瓦解,D項錯誤。10、D【解析】

據材料“只有父母雙方都是公民的人才擁有公民權”“私生子……不應擁有公民權”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對公民權的規定限制雅典公民的規模,其最終目的是為維護城邦的整體利益,故D選項正確;材料內容與婚姻自由無關,故A選項錯誤;材料體現了雅典公民權的規定,沒有體現對傳統秩序的打破,故B選項錯誤;緩和社會矛盾不是目的,故C選項錯誤。11、B【解析】

根據材料“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專用于備荒”可知,唐代重農恤民思想得到實踐,故選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行政手段,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縱向對比,體現不出關注民生力度增強的問題,故C項錯誤;社會保障體系是指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材料體現的是社會保障的一個方面,但不能體現是完備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故D項錯誤。故選B。12、D【解析】

由材料數據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動年平均值”比較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朝代大多是比較強盛和穩定的王朝,由此可知,國家穩定、國力強盛是治水活動的保障,故D正確;農業是歷朝歷代國民經濟命脈,故排除A;材料中沒有農業生產的信息,故B錯誤;C項說法與材料信息相反,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國人和野人的權利與義務不同(因類而治);行政管理與軍事控制相結合;帶有集體統治和濃厚的部族色彩;以分封制、宗法制為基礎;與井田制相結合。(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國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責,維系了西周的長久統治;促進了土地開發和經濟發展;擴大了周文化的影響;推動了中國早期國家的發展。【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中“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諸侯國……有國與野之別”,“(城)軍事據點(后來通常成為封國的都城),逐漸由點向面擴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稱為‘國’,‘國’以外的廣大田土則稱作‘野’。國、野的居民分別稱為國人、野人”,“國人……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職業并承擔軍賦和當兵作戰的義務”,“國君要征詢國人的意見”,“野人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作為井田制下的農業勞動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負擔勞役”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和野的主要區別、管理方法、等級劃分、與分封、宗法和井田制的關系等方面,概括西周國野制度的主要特點。(2)作用:根據材料中“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達封地后,要建立一個名為“城”的軍事據點,逐漸由點向面擴展,完成對封地的控制”,“(平民)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職業并承擔軍賦和當兵作戰的義務”,“但身份不同于奴隸。作為井田制下的農業勞動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負擔勞役”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管理、經濟發展、文化擴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分析西周國野制度的積極作用。14、(l)特征:西方:肯定世俗生活,歌頌愛情;肯定人的價值,高舉個性解放的旗幟;文學創作與現實生活結合。晚清:強烈的批判現實性;充滿愛國主義和民族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