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周邊存在大規模水利系統,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規劃有致;存在眾多寬大田埂,縱橫交錯,蔓延近8萬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側還發現了20萬公斤的稻谷堆積;這表明當時該地區()A.統治階級主導農田管理和經營 B.農業生產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C.國家政權的組織建設能力增強 D.農業技術精耕細作的特征初顯〖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存在眾多寬大田埂,縱橫交錯,蔓延近8萬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側還發現了20萬公斤的稻谷堆積”,結合所學新石器時代的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并有了一定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階級分化,排除A項;這一時期并未形成國家,排除C項;精耕細作是鐵犁農耕推動下產生的,排除D項。故選B項。2.下圖所述信息中,導致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發展的三個階段A.生產資料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B.城市建設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缺乏C.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D.生產經營方式未能適應社會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生產經營方式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打破人民公社體制的一種制度創新,其制度效率到1984年之后已逐漸達到極限,因而當1984年經濟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了城市,農村非農產業迅速發展之后,糧食乃至整個農業生產在機會成本的推動下成了生產要素大量外流的產業,未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導致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D項正確;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就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該原因并不是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排除A項;這一時期,中國城市化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勞動力相對減少,但并不是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該做法是有利于農業的生產,而不是阻礙農業發展的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3.蔗糖起源于亞洲,1430年,葡萄牙與意大利商人將蔗糖種植引入到馬德拉群島(非洲西海岸),隨后擴展到其他大西洋島嶼。16世紀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從而使其在整個近代早期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商品。這反映出()A.新航路開辟促進早期全球化發展 B.物種的跨洲際傳播具有單向性C.物種交流改變了殖民地經濟結構 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市場〖答案〗A〖解析〗蔗糖經歐洲人之手,從亞洲傳播到美洲,成為國際商品,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之間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A項正確;蔗糖成為國際商品,顯然不是單向性的,而且B項描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殖民地的經濟結構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這一時期世界市場尚未形成,而且無法看出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4.糧食安全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曾任世界糧農組織總干事的愛德華薩烏馬曾提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有①主要依靠擴大耕地面積②改善全球生態環境③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④加強國際間的合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改善全球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都是有助于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舉措,②③④正確,B項正確;主要依靠擴大耕地面積,容易造成生態破壞,不是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排除①,排除ACD項。故選B項。5.近日,美國OpenAI公司研發的深度人工智能AppChatGPT引發熱議,有人稱其為生產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夠代寫論文而對此感到恐慌。根據美國美林銀行預測,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產生的創造性破壞的影響”可能會達到14萬~33萬億美元。由此可見()A.人工智能將取代人在生產活動中的創造力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產力同時帶來新挑戰C.人工智能創造生產力的同時又破壞生產力D.人類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準備〖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根據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發展引發熱議,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解放了生產力,另一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說明科技革命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帶來新挑戰,B項正確;“取代”表述不當,材料無法體現出來,排除A項;材料信息是人工智能可能會產生“創造性破壞的影響”,并不是針對生產力的破壞,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到人類應對人工智能發展所采取的措施,無法得出是否做好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準備,排除D項。故選B項。6.《公羊傳》記載,“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司空謹別田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三年一換土易居”。這一做法()A.促進了土地所有權轉移 B.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體現了土地經營的公平性 D.降低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時期。根據材料“……司空謹別田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三年一換土易居”可知,井田制下土地按照優劣差別劃分了三個等級,規定農民三年換土易居一次,這體現了公平經營土地的理想色彩,C項正確;井田制下土地屬于國有制,該做法并不是公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轉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效率高低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農民生產積極性降低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7.如表中所記載的現象反映了()城市綠地發展主要事件巴黎1855年,文塞納林苑森林公園建成,與布洛尼林苑呼應,形成“巴黎綠肺”。斯德哥爾摩1866年,斯德哥爾摩市議會改革,林德哈根新的城市規劃,提出連續的公園系統。圣彼得堡1880年,市政當局籌集資金建設公共花園。倫敦1898年,霍華德田園城市基本構想提出倫敦大都會綠化帶。A.工業化期間公眾健康需求凸顯 B.近代城市發展呈現自治性趨向C.工業革命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 D.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法制化進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據材料“巴黎綠肺”,“公共花園”,“倫敦大都會綠化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對公眾的健康造成的嚴重的危害,所以才提出相應的綠地發展建議,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公眾健康問題,不能得出近代城市發展呈現自治性趨向,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使得民眾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脅,并不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公眾健康問題,并不是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法制化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8.1937年,中外冰箱品牌大打商戰,面對德國的奇異、美國的惟是頂好等品牌,國產的北極牌電冰箱在報刊社教:“在中國制造、用中國人工、用外國技師、她關前來品、定價極低廉”的廣告語,熱銷一時。這反映了()A.列強經濟侵略下國貨的積極應對 B.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總體提升C.社會傳媒與近代生活方式相促進 D.近代科技革命促進制造業轉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根據材料“在中國制造、用中國人工、用外國技師、她關前來品、定價極低廉”可知,中國民族企業面對外國商品的沖擊,通過在報刊刊登廣告進行反擊,反映了列強經濟侵略下國貨的積極應對,A項正確;1937年處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社會傳媒與近代生產相互促進,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中國企業刊發廣告,并未提到制造業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9.招牌廣告并不是宋代的獨創,但宋代廣告求大、求美、求奇,突出了炫耀色彩。如旗幟廣告盛行于唐,但至多是“青幟寬數尺,懸往來道”,至宋則為“一竿橫掛數幅帛”。宋代廣告的這一特點()A.表明政府對市場監管的松弛 B.根源于開放的社會風氣C.凸顯了市場競爭的較大壓力 D.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成本〖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但宋代廣告求大、求美、求奇,突出了炫耀色彩”、“至宋則為‘一竿橫掛數幅帛’”可知,廣告目的在于提升宣傳效益,其原因在于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商家之間競爭較為激烈,C項正確;商戶為了追求利益強化宣傳,與政府市場監管放松無關,排除A項;宋代招牌廣告的特其根源在于商業的發展,開放的社會風氣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商業廣告有助于提高商品競爭力,便于商品銷售,商品貿易成本是否增加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3年3月1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正式啟用,其中納入119種新藥,價格平均下降50.64%,藥品惠及的治療領域廣泛,特別是將國產新冠肺炎治療藥品全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這表明中國政府()A.不斷完善醫療衛生互助體系 B.注重強化全民衛生意識C.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23年3月1日(中國)。據材料“其中納入119種新藥,價格平均下降50.64%……特別是將國產新冠肺炎治療藥品全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可以看出我國將更多的藥品納入醫保,整體藥品價格下降幅度明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C項正確;通過此舉,不斷完善的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排除A項;“強化全民衛生體系”,表述夸大,排除B項;我國尚未建立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1.周代施行于貴族王室社會上層的禮儀到漢代時一變而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漢儒把這些規范歸納為六禮、七教、八政,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都能從這龐大復雜的網絡體系中找到依據和評價標準。這反映出漢代()A.禮樂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學思想走向了世俗化C.綱常倫理體系日益完善 D.國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周至漢代(中國)。據材料“漢儒把這些規范歸納為六禮、七教、八政,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都能從這龐大復雜的網絡體系中找到依據和評價標準”,可知漢代儒生將原先只適用于貴族的禮儀秩序覆蓋至整個社會成員,這適應了漢代專制統治強化的需要,也反映國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強,D項正確;禮樂制度已經不再是專屬于貴族階層的,這說明其并未得到重建,排除A項;禮儀制度覆蓋社會各階層并不等于儒家思想走向世俗化,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了綱常倫理體系的覆蓋面,而非體系的完善化,排除C項。故選D項。12.傳說中的伏義氏十一個氏族,皆以龍為圖騰。神農氏所屬的五個氏族,皆以火為圖騰。祝融八族中,有以動物為圖騰之虎氏,有以植物為圖騰之芋氏。與圖騰崇拜同時或者稍晚的時候,又發生了祖先崇拜。上述現象的出現表明()A.人類已經出現了階級社會雛形 B.是部落戰爭掠奪財富的必然結果C.中華早期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D.人類過上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遠古人類以動物、植物等為圖騰,這與他們從事的漁獵、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等相關活動有密切關系,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精神上的寄托,表明人類過上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D項正確;材料沒有階級產生的信息,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圖騰崇拜是指關于人與某一圖騰有親緣關系的信仰,與戰爭沒有必然聯系,而且“必然結果”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意思是,中國的文化格局是一個多元的,每一種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獨立發展性,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但是,同時又是一體的,都屬于中華文明,材料未體現多元一體,排除C項。故選D項。13.下表為先秦時期的家訓中有關“修身”問題的闡述。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先秦時期的家訓()《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周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田稷子母《責子言》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禮之利不入于家。夫以匹士相與猶然,況于受祿之臣乎?今君設官待子,厚祿以奉子,言行備則可以報君……A.折射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特點 B.有助于構建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C.表明孝道在國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D.體現了當時貴族政治的顯著特點〖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本質題和影響題。據材料“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家訓中所講的“修身”并非是一個個人的問題,而是與齊家、平天下并行的,而這種倫理規范,對于構建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先秦儒家思想內容,所述與“百家爭鳴”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先秦時期的家訓中修身的問題,并未突出孝道的重要地位,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不能說明貴族政治的顯著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14.1592年利瑪竇來華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思維和行為方式,盛贊孔子為“中國哲學家之中最有名”者,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利瑪竇在南昌被稱為“利舉人”,在北京被稱為“利進士”。這說明了()A選官制度呈現開放特征 B.儒家文化順應時代發展C.入鄉隨俗助力西學東漸 D.東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鑒〖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代。根據材料“盛贊孔子為‘中國哲學家之中最有名’者,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在北京被稱為‘利進士’。”可知,利瑪竇高度贊揚孔子,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體現了傳教士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宣傳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特征,這有助于減少西學東漸的思想阻力,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明代選官制度的特征,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西學借鑒中國文化的信息,體現不出儒家文化順應時代發展的信息,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體現不出東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鑒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5.蘇格拉底舉著蘋果讓同學們嗅氣味,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全部舉起了手。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舉起了手。他的神態,引起了一陣笑聲。蘇格拉底也笑了:“大家聞到了什么味兒?”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么味兒也沒有。”這則故事表明蘇格拉底()A.反對智者學派 B.強調客觀存在C.推奉獨立思考 D.重視哲學思辨〖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蘇格拉底和學生圍繞蘋果氣味展開的談話,意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理性判斷,不能盲目從眾,反映出其推奉獨立思考,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蘇格拉底反對智者學派追求功利等主張,排除A項;強調客觀存在并非蘇格拉底用假蘋果教育學生的真正用意,排除B項;重視哲學思辨與辨識蘋果真假、氣味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吉爾伽美什》為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史詩。下面內容反映蘇美爾人()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同心合一地去獵殺了危害烏魯克人民的妖怪與魔獸:他們勇敢地戰勝了在沙漠中盤踞的食人獅、斬殺了在杉樹林中為非作歹的妖精。最終二人不僅因此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榮譽感的飽嘗,更是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人民高呼著“偉大的國王、世間最英勇的人吉爾伽美什”“人類的俊杰恩奇都”,以此歡迎他們的歸來。A.神靈崇拜盛行的社會生活 B.渴望自由民主的觀念C.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 D.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反映”,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可知,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同心合一勇敢地戰勝了”在沙漠中盤踞的“食人獅和妖精”,二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榮譽感的飽嘗”等等,這強調人的力量與能力,是人文主義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崇拜什么神靈,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人們免于妖怪與魔獸的殘害,不體現人們渴望“民主”,排除B項;材料只強調了人的力量與能力,沒有涉及人對生活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17.據估計,1620~1642年,英國約有58萬人越過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區。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遷移達到高峰。遷移人群中不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據此推斷,17世紀英國人口的遷移()A.減輕了農村就業和生計的壓力 B.實現了殖民文化向多層次轉型C.推動了殖民擴張和貿易的發展 D.緩和了歐洲地區新舊教派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英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7世紀英國大量人口越過大西洋去往美洲,遷移人群中有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這些人口遷移適應了此時英國加強對美洲殖民擴張的需要,同時推動了歐洲與美洲之間貿易的發展,C項正確;17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但這些人大量流入城市,而非遷往美洲,排除A項;遷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帶來的是英國本土的文化,并沒有實現殖民文化的“多層次”轉型,排除B項;歐洲新舊教派的矛盾以及對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動17世紀英國人口遷移的原因之一,并非人口遷移的影響,且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并沒有使得歐洲地區新舊教派的矛盾發生緩和,排除D項。故選C項。18.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各利益集團經過反復地激烈爭論后,促使國會確立了旨在限制移民人數、控制民族來源的移民限額制度。該制度以美國人口中各民族集團的人口數量為基礎,規定每年的移民限額和各地區移民來源,徹底結束了建國以來自由放任的移民政策。這項政策推行的主要原因是()A.保證美國人有足夠的就業機會 B.減少政府在移民福利方面的支出C.美國國內人口的增加速度過快 D.科學發展導致勞動力的需求減少〖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助推美國經濟快速發展,而此時美國國會對移民額度進行限制,說明了科技發展導致勞動力的需求減少,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的影響,非保障美國人的就業機會,排除A項;材料與減少政府在移民方面的福利無關,排除B項;美國國內人口增長是影響因素,非主要原因,仍然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D項。19.二戰后,在英國,因社會需要而相繼出現了三波次的移民進入浪潮,即第一波次是來自東歐、意大利等地的白種移民,第二波次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第三波次是主要來自英屬殖民地與英聯邦國家及地區的有色人種移民。至1965年底,定居英國的有色人種移民已達85萬人。這種現象()A.是戰后英國經濟恢復的根源 B.加劇了英國本土的社會問題C.說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失靈 D.敦促英國政府完善福利制度〖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二戰后向英國移民的主體有歐洲白人,也有殖民地的有色人種,這會加劇英國本土內的民族、種族矛盾,B項正確;“根源”說法錯誤,排除A項;題干沒有體現國家宏觀調控如何實施,排除C項;二戰后,英國建立了福利國家,這并不能有效緩解大量移民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20.考古發現表明,小麥、大麥等農作物由西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后,在新疆樓蘭故地、民豐尼雅遺址、青海互助、甘肅敦煌、陜西西安、河南洛陽、安徽亳縣、湖南長沙等地都發現麥粒或炭化小麥。據此可知,麥類作物的傳入()A.推動了農業中心向南方轉移 B.是絲綢之路開通后的物種交流C.改變了傳統的糧食作物結構 D.打破了傳統農業南北生態界限〖答案〗C〖解析〗本題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史(中國、西亞和中亞)。據材料“小麥、大麥等農作物由西亞、中亞地區傳人中國后……”,可知麥類作物發源于西亞,沿著后來的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地區和中國南方。麥類作物進入中國,改變了以稻、粟、豆、黍為主的糧食作物結構,C項正確;麥類作物的引進,沒有推動糧食中心的轉移,排除A項;麥類作物傳入中原的時間,遠遠早于絲綢之路的開通時間,排除B項;麥類作物的傳入,沒有打破傳統農業南北生態界限,排除D項。故選C項。21.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 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 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影響類題目,時空是17世紀的萬里茶道。根據材料“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助推了歐亞沿線地區貿易產業鏈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晉商壟斷了萬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項;清朝的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與此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22.如圖是18世紀法國畫家布歇的《中國花園》,是法國人對自由與享樂生活的向往和中國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種描繪個人趣味的畫作在法國引起轟動,傳統的歷史和宗教題材畫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說明了()A.歐洲人對中國的生活充滿向往 B.中國產品積極開辟海外市場C.東方文化開始對歐洲產生影響 D.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法國、中國)。根據材料“是法國人對自由與享樂生活的向往和中國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東西方貿易往來,溝通聯系的增強,中國文化傳入歐洲,影響了歐洲的繪畫內容,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法國畫家佛朗索瓦·布歇,于1742年創作的《中國花園》,這一經典畫作中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元素,表現出部分法國貴族上層人士對中國文化和生活的向往,故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所述只能代表部分歐洲人,不能代表全部,A項表述以偏概全,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未體現中國產品對海外市場的態度,排除B項;“開始”表述錯誤,無法得出此時東方文化開始對歐洲產生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3.獵獅是一項起源于西亞的貴族傳統活動,“帝王獵獅圖”也是西亞一種常見的傳統藝術創作主題。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后,舉行了幾場大型狩獵活動,而他手持馬其頓長矛與雄獅搏斗的英勇場景也被創作成了各種畫像(如圖),供人敬仰。這可以用于說明()《亞歷山大獵獅圖》馬賽克鑲嵌畫A.狩獵運動符合帝國武力擴展需要 B.狩獵運動在帝國境內得到普及推廣C.統治者以獵獅文化強化自身權威 D.統治者的愛好左右藝術創作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亞歷山大統治時期的亞洲。根據材料可知,雄獅的威武與亞歷山大的勇猛,構成了一對強烈的矛盾,從而顯出亞歷山大的勇敢與威武,也是亞歷山大尚武精神的反映。因此可以說明統治者以獵獅文化強化自身權威,C項正確;材料凸顯的是統治者的權威,非迎合帝國武力擴張的需要,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的是亞歷山大的個人行為,非全國普及運動,排除B項;藝術的發展是社會發展決定的,帝王愛好是影響因素,非決定性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24.下面是1789年英國人創作的版畫《美國反抗壓迫》。畫面中的女神指代美國(此前美國常被描繪成印第安人形象),她身穿古希臘風格的服飾,腳下踩著一個怪獸,右手指向天空。女神左手握著長矛,長矛頂端是象征自由的帽子。身旁的柱子上分別懸掛著美國兩位開國元勛的肖像。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部分歐洲人對美國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 B.獨立戰爭強化了美國人民的國家意識C.美國實現由精英民主向大眾民主的轉變 D.1787年憲法擴大了美國民眾民主權利〖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與之前美國人物形象被描繪成印第安人相比,這幅漫畫中美國人的人物形象,不僅膚色白皙,還帶有濃厚的歐洲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色彩,女神右手指向天空,這是基督教中的經典手勢,寓意上帝派救世主來拯救世人,這幅漫畫來自英國,可得知這幅漫畫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者肯定美國的獨立和文明進步,它可用來說明部分歐洲人對美國的看法正在發生改變,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英國人對美國人形象的刻畫,沒有體現美國的國家意識,排除B項;材料內容為英國對美國人形象的刻畫,不能體現美國民主政治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英國人對美國人形象的刻畫,不能反映美國民眾的民主權利,排除D項。故選A項。25.下列關于近代美術教育發展的理解正確的是()時期美術教育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一些實業學堂開設有美術教育課程,主要內容是有關地圖測量、機器制圖等手工圖畫。19世紀末期康有為提倡:“今工商百器皆藉于畫,畫不改進,工商無可言。”20世紀前期《欽定學堂章程》規定高等學堂、中學堂和小學堂部分科別須開設圖畫課。1918年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成立,并開設了西方油畫、雕塑等純美術專業,同時也保留了原來的圖案(繪圖)專業。A.美術教育兼具有實用主義性質 B.工商百器發展依賴于美工設計C.清政府重視國民素質教育發展 D.美術教育在近代中國發展受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中國。根據材料“主要內容是有關地圖測量、機器制圖等手工圖畫”“今工商百器皆藉于畫,畫不改進,工商無可言”“并開設了西方油畫、雕塑等純美術專業,同時也保留了原來的圖案(繪圖)專業”可知,當時的美術教育課程注重實際中的應用,這主要和當時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有關,A項正確;B項說法僅體現的是康有為的觀點,說法以偏概全,排除;1918年已經是民國時期,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近代以來美術教育的發展,非受到阻礙,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26題23分,27題12分,28題15分,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圍圈起來的城市逐漸難以適應人口的增長。19世紀工業化帶來經濟社會的急劇豐富和擴展,城市邊界迅速開放。20世紀,新的經濟空間與行政邊界未必重合,形成了嵌入式的城市區域,城市亦形成了一個動態的網絡。除去戰爭等特殊情況,城市在社會安全、外來人口管理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尤其越來越多干預救濟和教育領域。——摘編自孟亞莉《1870-1940年歐洲城市化進程析論》材料二各種優質公共資源主要向大城市集中的過度配置,吸引人口過度集中,造成這些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已人所共知。農村資本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被吸引流向城市,造成農業生產勞動力和資金短缺、公共服務貧乏落后等各種“農村病”。目前中國約有2億多處于半城市化狀態的農民工,他們大都從事最底層的體力勞動,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也得不到城市居民的戶籍。“半城市化”造成了農村1.5億的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摘編自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論與中國城市化的問題及對策》材料三英國通過消滅小農土地占有制并積極確立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用50年的時間把城市化率從33.8%提高到50.2%。我國農村經營方式要積極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將農民逐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同時,積極推行面向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為農村剩余人口的轉移做準備;還應該盡可能采取措施降低運輸成本,促進區域之間各要素的自由、順暢流動,通過各區域之間的投入產出聯系,實現中西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摘編自吳老二等《歐洲城市化對我國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歐洲城市化的特征和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如何有效、合理地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答案〗(1)特征:城市邊界迅速開放;經濟空間與行政邊界交錯;形成動態網絡;城市功能增加。原因:工商業的發展;工業化的影響;人口的流動;國家政策的調整等。(2)問題:城市人口過度集中、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農村勞動力流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重城市輕農村,拉大了城鄉差距;農民工缺乏相關技術和科學文化素質,城市化深層次推進受限;城市流動人口體量大,城市治安和管理任務重;半城市化造成社會不平等及家庭分離等若干重大社會問題。(3)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將農民逐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以增加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城市化需求;完善基礎設施,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解析〗【小問1詳析】特征: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以來(歐洲)。根據材料“19世紀工業化帶來經濟社會的急劇豐富和擴展,城市邊界迅速開放”可知,城市邊界迅速開放;根據材料“20世紀,新的經濟空間與行政邊界未必重合,形成了嵌入式的城市區域,城市亦形成了一個動態的網絡”可知,經濟空間與行政邊界交錯;形成動態網絡;根據材料“除去戰爭等特殊情況,城市在社會安全、外來人口管理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尤其越來越多干預救濟和教育領域”可知,城市功能增加。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以來(歐洲)。根據材料“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圍圈起來的城市逐漸難以適應人口的增長”可知,工商業的發展;根據材料“19世紀工業化帶來經濟社會的急劇豐富和擴展,城市邊界迅速開放”可知,工業化的影響;根據材料“除去戰爭等特殊情況,城市在社會安全、外來人口管理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尤其越來越多干預救濟和教育領域”可知,人口的流動;國家政策的調整等。【小問2詳析】問題: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各種優質公共資源主要向大城市集中的過度配置,吸引人口過度集中,造成這些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已人所共知”可知,城市人口過度集中、交通擁堵、環境惡化;根據材料“農村資本和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被吸引流向城市,造成農業生產勞動力和資金短缺、公共服務貧乏落后等各種‘農村病’”可知,農村勞動力流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重城市輕農村,拉大了城鄉差距;根據材料“目前中國約有2億多處于半城市化狀態的農民工,他們大都從事最底層的體力勞動,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也得不到城市居民的戶籍”可知,農民工缺乏相關技術和科學文化素質,城市化深層次推進受限;根據材料“‘半城市化’造成了農村1.5億的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可知,城市流動人口體量大,城市治安和管理任務重;半城市化造成社會不平等及家庭分離等若干重大社會問題。【小問3詳析】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英國通過消滅小農土地占有制并積極確立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用50年的時間把城市化率從33.8%提高到50.2%。我國農村經營方式要積極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將農民逐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可知,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將農民逐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根據材料“積極推行面向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為農村剩余人口的轉移做準備”可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以增加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城市化需求;根據材料“還應該盡可能采取措施降低運輸成本,促進區域之間各要素的自由、順暢流動,通過各區域之間的投入產出聯系,實現中西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可知,完善基礎設施,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歐洲服裝發展歷程歐洲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服飾風格是以教堂建筑命名的哥特式,顏色尚黑、灰、白三色,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拜占庭樣式服裝則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14至17世紀,男性服裝主要是緊身的上衣和長褲,強調肩部和臀部的線條,使得身材看起來更加挺拔和精悍;女性服裝則強調腰部線條的優美和身體曲線的展現。18、19世紀,大規模的服裝廠開始出現,服飾的價格進一步降低。男性代表性的服裝是西裝和領帶,女性服裝則逐漸擺脫束縛,短裙和緊身上衣逐漸成為主流,也出現了比較實用的外套和褲裝。20世紀上半期,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飾向自由的現代形態轉變。30年代的服裝以深色調和簡單的款式為主,40年代為了節約材料和資源,服裝設計受到嚴格限制,女性開始穿戰時服裝,男性開始穿制服。二戰后,女性服飾更加隨意、自由,年輕一代喜歡奇裝異服,超短裙和牛仔裝廣泛流行。80、90年代服裝設計更加多元化,“中國風”流行,中性服飾成為風潮。中世紀以來,歐洲服裝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任選其中的兩個階段,概括歐洲服裝的特點并加以說明。〖答案〗階段一:中世紀時期。
特點:簡單樸素,帶有宗教色彩;體現東西方的融合。說明: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提倡禁欲主義,歐洲服裝簡單樸素,具有宗教色彩;絲綢之路暢通,東西文化交流,并受古希臘與古羅馬服飾影響,歐洲服裝帶有東西方融合的特點。階段二:14—17世紀。特點:強調對人體線條的優美展現和人體比例的協調性。說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提倡人文主義,反對教會的禁欲,服裝強調對人體的展示。階段三:18—19世紀。特點:標準化、廉價化、實用性強、寬松自由。說明: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用機器進行服裝的規模化生產;適應工廠生產的需要,歐洲服裝強調實用性,簡潔、寬松。階段四:20世紀上半期。特點:由傳統到現代;樸素、實用、輕便。說明: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歐洲服裝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受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影響,歐洲服裝更加樸素、實用、輕便。階段五:二戰后。特點: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說明:隨著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歐洲服裝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特點。〖解析〗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至二戰后的歐洲。根據設問可知,中世紀以來,歐洲服裝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選擇階段一:中世紀時期。由材料“歐洲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服飾風格是以教堂建筑命名的哥特式,顏色尚黑、灰、白三色,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可得出簡單樸素,帶有宗教色彩;由材料“拜占庭樣式服裝則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可得出體現東西方的融合。由材料“歐洲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服飾風格是以教堂建筑命名的哥特式,顏色尚黑、灰、白三色,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及所學可得出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提倡禁欲主義,歐洲服裝簡單樸素,具有宗教色彩;由材料“拜占庭樣式服裝則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及所學可得出絲綢之路暢通,東西文化交流,并受古希臘與古羅馬服飾影響,歐洲服裝帶有東西方融合的特點。選擇階段二:14—17世紀。由材料“男性服裝主要是緊身的上衣和長褲,強調肩部和臀部的線條,使得身材看起來更加挺拔和精悍;女性服裝則強調腰部線條的優美和身體曲線的展現。”可得出強調對人體線條的優美展現和人體比例的協調性。結合所學可知,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提倡人文主義,反對教會的禁欲,服裝強調對人體的展示。選擇階段三:18—19世紀。由材料“大規模的服裝廠開始出現,服飾的價格進一步降低。男性代表性的服裝是西裝和領帶,女性服裝則逐漸擺脫束縛,短裙和緊身上衣逐漸成為主流,也出現了比較實用的外套和褲裝。”可得出標準化、廉價化、實用性強、寬松自由。由材料“大規模的服裝廠開始出現,服飾的價格進一步降低”及所學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用機器進行服裝的規模化生產;適應工廠生產的需要,歐洲服裝強調實用性,簡潔、寬松。選擇階段四:20世紀上半期。由材料“20世紀上半期,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飾向自由的現代形態轉變。”可得出由傳統到現代;由材料“30年代的服裝以深色調和簡單的款式為主,40年代為了節約材料和資源,服裝設計受到嚴格限制”可得出樸素、實用、輕便。由材料“20世紀上半期,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飾向自由的現代形態轉變。”及所學可知,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歐洲服裝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由材料“40年代為了節約材料和資源,服裝設計受到嚴格限制,女性開始穿戰時服裝,男性開始穿制服”及所學可知,受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影響,歐洲服裝更加樸素、實用、輕便。選擇階段五:二戰后。由材料“二戰后,女性服飾更加隨意、自由,年輕一代喜歡奇裝異服,超短裙和牛仔裝廣泛流行。80、90年代服裝設計更加多元化”可得出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由材料“二戰后,女性服飾更加隨意、自由,年輕一代喜歡奇裝異服,……80、90年代服裝設計更加多元化,‘中國風’流行,中性服飾成為風潮。”及所學可知,隨著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歐洲服裝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特點。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以追求外在功名利祿為宗旨的科舉之學,不僅使古代學者面臨著失去自我獨立人格和主體地位的歧途和風險,而且在無形中消解了學者為己的古代教育意義世界。以“四書”為中心的新經學課程體系及旨在改革科舉之弊的《學校貢舉私議》,體現了朱熹在科舉取士背景下立足于為己之學的立場來協調舉業與修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使學者在與圣賢的文本對話中體悟儒學內在超越價值取向的學術理想。朱熹對于孔顏樂處本真的闡釋及對圣賢氣象的追尋,正是要重塑屬倫理又超倫理、準審美又超審美的精神境界,進而使古代學者在體驗圣賢德行工夫中領悟超然的教育意義世界。仁智統一的為己之學正是儒家教育經典之真價值所在,成己成人之中蘊含著古代學者的學術理想和修身境界。這正是追溯朱熹重構古代教育意義世界的價值所在。——摘編自孫杰《論中國古代教育意義世界的消解與重構》材料二各國教育事業常常是通過彼此接觸、互相碰撞和吸收借鑒的途徑發展起來的。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教育的先進之邦和最大的文化教育輸出國,其近代教育的崛起先后經歷了對英國教育的移植與模仿、對法國啟蒙教育理念的吸納和對德國全面自覺的學習與創新三個階段。美國從盲目地移植、照搬、模仿,到愈發自覺地學習、創新,最終實現對英、法、德教育的超越。來美移民富有面對社會巨變的氣魄和才能,具有對教育的熱忱與開拓進取精神,善于和勤于取法于別國成功經驗與精華,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與靈活變通以及注重教育研究,成為近代美國教育發展與變革的寶貴歷史經驗。——摘編自牛蒙剛《從模仿到創新:近代美國教育的發展與變革》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朱熹怎樣重構古代教育意義的世界?(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美國教育的特點。〖答案〗(1)重構:建立以“四書”為中心的新經學課程體系:改革科舉制度,協調舉業與修學的關系,體悟儒學內在的價值取向;闡釋孔顏樂處本真,追尋圣賢氣象,重塑儒學的精神境界;追求仁智統一的為己之學,促使成己成人兩者的結合;正當學問需要格物致知,需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特點:①教育的近代性和先進性;②文化教育的最大輸出國:③教育從模仿到不斷創新;④借鑒別國成功經驗與精華;⑤政府重視教育及其研究;⑥以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為基礎。〖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重構:據“以‘四書’為中心的新經學課程體系及旨在改革科舉之弊的《學校貢舉私議》”得出建立以“四書”為中心的新經學課程體系;據“體現了朱熹在科舉取士背景下立足于為己之學的立場來協調舉業與修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使學者在與圣賢的文本對話中體悟儒學內在超越價值取向的學術理想”得出改革科舉制度,協調舉業與修學的關系,體悟儒學內在的價值取向;據“朱熹對于孔顏樂處本真的闡釋及對圣賢氣象的追尋,正是要重塑屬倫理又超倫理、準審美又超審美的精神境界”得出闡釋孔顏樂處本真,追尋圣賢氣象,重塑儒學的精神境界;據“仁智統一的為己之學正是儒家教育經典之真價值所在,成己成人之中蘊含著古代學者的學術理想和修身境界”和所學得出追求仁智統一的為己之學,促使成己成人兩者的結合;正當學問需要格物致知,需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問2詳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特點:據“美國作為當今世界教育的先進之邦和最大的文化教育輸出國,其近代教育的崛起先后經歷了對英國教育的移植與模仿、對法國啟蒙教育理念的吸納和對德國全面自覺的學習與創新三個階段”得出教育的近代性和先進性;文化教育的最大輸出國;據“美國從盲目地移植、照搬、模仿,到愈發自覺地學習、創新,最終實現對英、法、德教育的超越”得出教育從模仿到不斷創新;據“來美移民富有面對社會巨變的氣魄和才能,具有對教育的熱忱與開拓進取精神,善于和勤于取法于別國成功經驗與精華,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與靈活變通以及注重教育研究,成為近代美國教育發展與變革的寶貴歷史經驗”得出借鑒別國成功經驗與精華;政府重視教育及其研究;結合所學得出,以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為基礎。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良渚古城周邊存在大規模水利系統,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規劃有致;存在眾多寬大田埂,縱橫交錯,蔓延近8萬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側還發現了20萬公斤的稻谷堆積;這表明當時該地區()A.統治階級主導農田管理和經營 B.農業生產成為重要的經濟活動C.國家政權的組織建設能力增強 D.農業技術精耕細作的特征初顯〖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存在眾多寬大田埂,縱橫交錯,蔓延近8萬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側還發現了20萬公斤的稻谷堆積”,結合所學新石器時代的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并有了一定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階級分化,排除A項;這一時期并未形成國家,排除C項;精耕細作是鐵犁農耕推動下產生的,排除D項。故選B項。2.下圖所述信息中,導致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發展的三個階段A.生產資料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B.城市建設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缺乏C.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D.生產經營方式未能適應社會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生產經營方式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打破人民公社體制的一種制度創新,其制度效率到1984年之后已逐漸達到極限,因而當1984年經濟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了城市,農村非農產業迅速發展之后,糧食乃至整個農業生產在機會成本的推動下成了生產要素大量外流的產業,未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導致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D項正確;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就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該原因并不是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排除A項;這一時期,中國城市化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勞動力相對減少,但并不是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該做法是有利于農業的生產,而不是阻礙農業發展的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3.蔗糖起源于亞洲,1430年,葡萄牙與意大利商人將蔗糖種植引入到馬德拉群島(非洲西海岸),隨后擴展到其他大西洋島嶼。16世紀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從而使其在整個近代早期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商品。這反映出()A.新航路開辟促進早期全球化發展 B.物種的跨洲際傳播具有單向性C.物種交流改變了殖民地經濟結構 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市場〖答案〗A〖解析〗蔗糖經歐洲人之手,從亞洲傳播到美洲,成為國際商品,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之間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A項正確;蔗糖成為國際商品,顯然不是單向性的,而且B項描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殖民地的經濟結構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這一時期世界市場尚未形成,而且無法看出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4.糧食安全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曾任世界糧農組織總干事的愛德華薩烏馬曾提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有①主要依靠擴大耕地面積②改善全球生態環境③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④加強國際間的合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改善全球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都是有助于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舉措,②③④正確,B項正確;主要依靠擴大耕地面積,容易造成生態破壞,不是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舉措,排除①,排除ACD項。故選B項。5.近日,美國OpenAI公司研發的深度人工智能AppChatGPT引發熱議,有人稱其為生產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夠代寫論文而對此感到恐慌。根據美國美林銀行預測,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產生的創造性破壞的影響”可能會達到14萬~33萬億美元。由此可見()A.人工智能將取代人在生產活動中的創造力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產力同時帶來新挑戰C.人工智能創造生產力的同時又破壞生產力D.人類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準備〖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根據材料信息,人工智能的發展引發熱議,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解放了生產力,另一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說明科技革命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帶來新挑戰,B項正確;“取代”表述不當,材料無法體現出來,排除A項;材料信息是人工智能可能會產生“創造性破壞的影響”,并不是針對生產力的破壞,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到人類應對人工智能發展所采取的措施,無法得出是否做好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準備,排除D項。故選B項。6.《公羊傳》記載,“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司空謹別田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三年一換土易居”。這一做法()A.促進了土地所有權轉移 B.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體現了土地經營的公平性 D.降低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時期。根據材料“……司空謹別田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三年一換土易居”可知,井田制下土地按照優劣差別劃分了三個等級,規定農民三年換土易居一次,這體現了公平經營土地的理想色彩,C項正確;井田制下土地屬于國有制,該做法并不是公有土地向私有土地的轉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效率高低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農民生產積極性降低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7.如表中所記載的現象反映了()城市綠地發展主要事件巴黎1855年,文塞納林苑森林公園建成,與布洛尼林苑呼應,形成“巴黎綠肺”。斯德哥爾摩1866年,斯德哥爾摩市議會改革,林德哈根新的城市規劃,提出連續的公園系統。圣彼得堡1880年,市政當局籌集資金建設公共花園。倫敦1898年,霍華德田園城市基本構想提出倫敦大都會綠化帶。A.工業化期間公眾健康需求凸顯 B.近代城市發展呈現自治性趨向C.工業革命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 D.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法制化進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據材料“巴黎綠肺”,“公共花園”,“倫敦大都會綠化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對公眾的健康造成的嚴重的危害,所以才提出相應的綠地發展建議,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公眾健康問題,不能得出近代城市發展呈現自治性趨向,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使得民眾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脅,并不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公眾健康問題,并不是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法制化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8.1937年,中外冰箱品牌大打商戰,面對德國的奇異、美國的惟是頂好等品牌,國產的北極牌電冰箱在報刊社教:“在中國制造、用中國人工、用外國技師、她關前來品、定價極低廉”的廣告語,熱銷一時。這反映了()A.列強經濟侵略下國貨的積極應對 B.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總體提升C.社會傳媒與近代生活方式相促進 D.近代科技革命促進制造業轉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根據材料“在中國制造、用中國人工、用外國技師、她關前來品、定價極低廉”可知,中國民族企業面對外國商品的沖擊,通過在報刊刊登廣告進行反擊,反映了列強經濟侵略下國貨的積極應對,A項正確;1937年處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社會傳媒與近代生產相互促進,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中國企業刊發廣告,并未提到制造業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9.招牌廣告并不是宋代的獨創,但宋代廣告求大、求美、求奇,突出了炫耀色彩。如旗幟廣告盛行于唐,但至多是“青幟寬數尺,懸往來道”,至宋則為“一竿橫掛數幅帛”。宋代廣告的這一特點()A.表明政府對市場監管的松弛 B.根源于開放的社會風氣C.凸顯了市場競爭的較大壓力 D.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成本〖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但宋代廣告求大、求美、求奇,突出了炫耀色彩”、“至宋則為‘一竿橫掛數幅帛’”可知,廣告目的在于提升宣傳效益,其原因在于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商家之間競爭較為激烈,C項正確;商戶為了追求利益強化宣傳,與政府市場監管放松無關,排除A項;宋代招牌廣告的特其根源在于商業的發展,開放的社會風氣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商業廣告有助于提高商品競爭力,便于商品銷售,商品貿易成本是否增加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3年3月1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正式啟用,其中納入119種新藥,價格平均下降50.64%,藥品惠及的治療領域廣泛,特別是將國產新冠肺炎治療藥品全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這表明中國政府()A.不斷完善醫療衛生互助體系 B.注重強化全民衛生意識C.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費醫療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23年3月1日(中國)。據材料“其中納入119種新藥,價格平均下降50.64%……特別是將國產新冠肺炎治療藥品全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可以看出我國將更多的藥品納入醫保,整體藥品價格下降幅度明顯,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C項正確;通過此舉,不斷完善的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排除A項;“強化全民衛生體系”,表述夸大,排除B項;我國尚未建立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1.周代施行于貴族王室社會上層的禮儀到漢代時一變而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漢儒把這些規范歸納為六禮、七教、八政,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都能從這龐大復雜的網絡體系中找到依據和評價標準。這反映出漢代()A.禮樂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學思想走向了世俗化C.綱常倫理體系日益完善 D.國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周至漢代(中國)。據材料“漢儒把這些規范歸納為六禮、七教、八政,幾乎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都能從這龐大復雜的網絡體系中找到依據和評價標準”,可知漢代儒生將原先只適用于貴族的禮儀秩序覆蓋至整個社會成員,這適應了漢代專制統治強化的需要,也反映國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強,D項正確;禮樂制度已經不再是專屬于貴族階層的,這說明其并未得到重建,排除A項;禮儀制度覆蓋社會各階層并不等于儒家思想走向世俗化,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了綱常倫理體系的覆蓋面,而非體系的完善化,排除C項。故選D項。12.傳說中的伏義氏十一個氏族,皆以龍為圖騰。神農氏所屬的五個氏族,皆以火為圖騰。祝融八族中,有以動物為圖騰之虎氏,有以植物為圖騰之芋氏。與圖騰崇拜同時或者稍晚的時候,又發生了祖先崇拜。上述現象的出現表明()A.人類已經出現了階級社會雛形 B.是部落戰爭掠奪財富的必然結果C.中華早期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D.人類過上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遠古人類以動物、植物等為圖騰,這與他們從事的漁獵、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等相關活動有密切關系,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精神上的寄托,表明人類過上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D項正確;材料沒有階級產生的信息,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圖騰崇拜是指關于人與某一圖騰有親緣關系的信仰,與戰爭沒有必然聯系,而且“必然結果”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意思是,中國的文化格局是一個多元的,每一種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獨立發展性,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但是,同時又是一體的,都屬于中華文明,材料未體現多元一體,排除C項。故選D項。13.下表為先秦時期的家訓中有關“修身”問題的闡述。對此解讀正確的是,先秦時期的家訓()《禮記·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周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田稷子母《責子言》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禮之利不入于家。夫以匹士相與猶然,況于受祿之臣乎?今君設官待子,厚祿以奉子,言行備則可以報君……A.折射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特點 B.有助于構建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C.表明孝道在國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D.體現了當時貴族政治的顯著特點〖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本質題和影響題。據材料“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家訓中所講的“修身”并非是一個個人的問題,而是與齊家、平天下并行的,而這種倫理規范,對于構建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先秦儒家思想內容,所述與“百家爭鳴”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先秦時期的家訓中修身的問題,并未突出孝道的重要地位,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不能說明貴族政治的顯著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14.1592年利瑪竇來華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思維和行為方式,盛贊孔子為“中國哲學家之中最有名”者,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利瑪竇在南昌被稱為“利舉人”,在北京被稱為“利進士”。這說明了()A選官制度呈現開放特征 B.儒家文化順應時代發展C.入鄉隨俗助力西學東漸 D.東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鑒〖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代。根據材料“盛贊孔子為‘中國哲學家之中最有名’者,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在北京被稱為‘利進士’。”可知,利瑪竇高度贊揚孔子,證明基督教與儒家有相通之處,體現了傳教士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宣傳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特征,這有助于減少西學東漸的思想阻力,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明代選官制度的特征,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西學借鑒中國文化的信息,體現不出儒家文化順應時代發展的信息,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儒家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信息,體現不出東西文化相互吸收借鑒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5.蘇格拉底舉著蘋果讓同學們嗅氣味,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全部舉起了手。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舉起了手。他的神態,引起了一陣笑聲。蘇格拉底也笑了:“大家聞到了什么味兒?”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么味兒也沒有。”這則故事表明蘇格拉底()A.反對智者學派 B.強調客觀存在C.推奉獨立思考 D.重視哲學思辨〖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蘇格拉底和學生圍繞蘋果氣味展開的談話,意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理性判斷,不能盲目從眾,反映出其推奉獨立思考,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蘇格拉底反對智者學派追求功利等主張,排除A項;強調客觀存在并非蘇格拉底用假蘋果教育學生的真正用意,排除B項;重視哲學思辨與辨識蘋果真假、氣味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吉爾伽美什》為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史詩。下面內容反映蘇美爾人()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同心合一地去獵殺了危害烏魯克人民的妖怪與魔獸:他們勇敢地戰勝了在沙漠中盤踞的食人獅、斬殺了在杉樹林中為非作歹的妖精。最終二人不僅因此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榮譽感的飽嘗,更是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人民高呼著“偉大的國王、世間最英勇的人吉爾伽美什”“人類的俊杰恩奇都”,以此歡迎他們的歸來。A.神靈崇拜盛行的社會生活 B.渴望自由民主的觀念C.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 D.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反映”,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可知,吉爾伽美什與恩奇都“同心合一勇敢地戰勝了”在沙漠中盤踞的“食人獅和妖精”,二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榮譽感的飽嘗”等等,這強調人的力量與能力,是人文主義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崇拜什么神靈,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人們免于妖怪與魔獸的殘害,不體現人們渴望“民主”,排除B項;材料只強調了人的力量與能力,沒有涉及人對生活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17.據估計,1620~1642年,英國約有58萬人越過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區。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遷移達到高峰。遷移人群中不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據此推斷,17世紀英國人口的遷移()A.減輕了農村就業和生計的壓力 B.實現了殖民文化向多層次轉型C.推動了殖民擴張和貿易的發展 D.緩和了歐洲地區新舊教派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英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7世紀英國大量人口越過大西洋去往美洲,遷移人群中有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這些人口遷移適應了此時英國加強對美洲殖民擴張的需要,同時推動了歐洲與美洲之間貿易的發展,C項正確;17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但這些人大量流入城市,而非遷往美洲,排除A項;遷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帶來的是英國本土的文化,并沒有實現殖民文化的“多層次”轉型,排除B項;歐洲新舊教派的矛盾以及對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動17世紀英國人口遷移的原因之一,并非人口遷移的影響,且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遷移并沒有使得歐洲地區新舊教派的矛盾發生緩和,排除D項。故選C項。18.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各利益集團經過反復地激烈爭論后,促使國會確立了旨在限制移民人數、控制民族來源的移民限額制度。該制度以美國人口中各民族集團的人口數量為基礎,規定每年的移民限額和各地區移民來源,徹底結束了建國以來自由放任的移民政策。這項政策推行的主要原因是()A.保證美國人有足夠的就業機會 B.減少政府在移民福利方面的支出C.美國國內人口的增加速度過快 D.科學發展導致勞動力的需求減少〖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助推美國經濟快速發展,而此時美國國會對移民額度進行限制,說明了科技發展導致勞動力的需求減少,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的影響,非保障美國人的就業機會,排除A項;材料與減少政府在移民方面的福利無關,排除B項;美國國內人口增長是影響因素,非主要原因,仍然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D項。19.二戰后,在英國,因社會需要而相繼出現了三波次的移民進入浪潮,即第一波次是來自東歐、意大利等地的白種移民,第二波次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第三波次是主要來自英屬殖民地與英聯邦國家及地區的有色人種移民。至1965年底,定居英國的有色人種移民已達85萬人。這種現象()A.是戰后英國經濟恢復的根源 B.加劇了英國本土的社會問題C.說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失靈 D.敦促英國政府完善福利制度〖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二戰后向英國移民的主體有歐洲白人,也有殖民地的有色人種,這會加劇英國本土內的民族、種族矛盾,B項正確;“根源”說法錯誤,排除A項;題干沒有體現國家宏觀調控如何實施,排除C項;二戰后,英國建立了福利國家,這并不能有效緩解大量移民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20.考古發現表明,小麥、大麥等農作物由西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后,在新疆樓蘭故地、民豐尼雅遺址、青海互助、甘肅敦煌、陜西西安、河南洛陽、安徽亳縣、湖南長沙等地都發現麥粒或炭化小麥。據此可知,麥類作物的傳入()A.推動了農業中心向南方轉移 B.是絲綢之路開通后的物種交流C.改變了傳統的糧食作物結構 D.打破了傳統農業南北生態界限〖答案〗C〖解析〗本題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史(中國、西亞和中亞)。據材料“小麥、大麥等農作物由西亞、中亞地區傳人中國后……”,可知麥類作物發源于西亞,沿著后來的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地區和中國南方。麥類作物進入中國,改變了以稻、粟、豆、黍為主的糧食作物結構,C項正確;麥類作物的引進,沒有推動糧食中心的轉移,排除A項;麥類作物傳入中原的時間,遠遠早于絲綢之路的開通時間,排除B項;麥類作物的傳入,沒有打破傳統農業南北生態界限,排除D項。故選C項。21.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 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 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影響類題目,時空是17世紀的萬里茶道。根據材料“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助推了歐亞沿線地區貿易產業鏈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晉商壟斷了萬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項;清朝的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與此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22.如圖是18世紀法國畫家布歇的《中國花園》,是法國人對自由與享樂生活的向往和中國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種描繪個人趣味的畫作在法國引起轟動,傳統的歷史和宗教題材畫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說明了()A.歐洲人對中國的生活充滿向往 B.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租賃經營市場營銷策略實施方案考核試卷
- 纖維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分析與提升策略考核試卷
- 缺點的初一語文作文
- 名勝古跡頤和園初三語文作文
- 玻璃熔化與成型技術考核試卷
- 電視設備智能生物藥品產業國際企業融資渠道與資本運作技術考核試卷
- 糖果行業發展趨勢預測考核試卷
- 生態保護與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考核試卷
- 畜糞有機肥制備與質量檢測技術考卷考核試卷
- 皮革服裝生產中的智能化生產線設計考核試卷
- (三診)綿陽市高中2022級高三第三次診斷性考試地理試卷A卷(含答案)
- 委托外包催收合同協議
- 店長勞務合同協議
- 2025-2030中國涂裝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預測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25年版)解讀
- 肺癌化療護理查房
- 2025年04月中共北京市大興區委政法委員會公開招聘臨時輔助用工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GB/T 18655-2025車輛、船和內燃機無線電騷擾特性用于保護車載接收機的限值和測量方法
- 國開(內蒙古)2024年《創新創業教育基礎》形考任務1-3終考任務答案
- JJG 693-2011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器
- 廉潔合作承諾書(簡單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