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中考一輪復習考點08走進法治天地學案_第1頁
道德與法治中考一輪復習考點08走進法治天地學案_第2頁
道德與法治中考一輪復習考點08走進法治天地學案_第3頁
道德與法治中考一輪復習考點08走進法治天地學案_第4頁
道德與法治中考一輪復習考點08走進法治天地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08走進法治天地(一)法律在我們身邊1.法律與生活的關系?⑴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需要法律來調整⑵法律已經深深地嵌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⑶法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相伴一生。2.什么是法治?法治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含義:就是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治理,強調依法治國、法律之上,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意義和作用:是人們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3.為什么我們的生活需要法律?⑴我們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糾紛,不僅需要依靠道德、親情、友情來協調,而且需要法律來調整。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⑵作為社會關系的調節器,法律不僅服務于人們的當前生活,而且指導著人們未來的生活。⑶我們一生都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4.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表現在哪里?(或者問如何理解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答:①在法治社會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②每個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③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觸犯國家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5.法律的作用。(1)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2)法律規定我們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法律也為我們評判、預測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3)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是我們的保護神。(二)法律伴我們成長6.為什么要特殊保護未成年人?(1)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7.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是什么?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8.未成年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收到特殊的保護的權力,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要尊重和我維護他人權利,自覺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9.依法辦事的要求?如何做到依法辦事?⑴遵守各種法律法規⑵養成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10.法律要求我們怎么做?(1)學會依法辦事。①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②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2)樹立法律信仰。①樹立法律信仰,就是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賴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②提高道德水平,增強尊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③增強法治意識,依法辦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11.法律與道德的區別?(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道德不是由國家制定的。(2)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其他規范則依靠社會輿論,信念、習俗、教育或行政力量保證實施。(3)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12.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表現在哪里?(1)法治社會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2)每個公民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的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3)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觸犯國家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13對未成年人保護的五道防線: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網絡保護考向一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1)法律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各種社會關系,需要法律來調整。(2)法律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3)法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相伴一生。(4)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典例1】我們在學校上學不用交學費,這是依據《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我們的父母是社會的勞動者,有《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道路上的行人、車輛都必須遵守交通法規;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這說明()A.法律與我們的一生相依相伴 B.法律指導著我們未來的生活C.法律只對違法的人有約束力 D.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生活需要法律。D:分析材料信息,在不同場所不同身份,我們都受到法律的保護,說明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D說法正確,符合題意;AB:材料沒有體現法律與我們的一生相伴和法律指導我們未來的生活,故AB不符合題意;C: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普通約束力,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考向二道德、法律、紀律產生方式實施手段調整對象和范圍

道德人類社會中自然產生的社會輿論、信念、習俗

普遍適用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全體社會成員紀律某單位、部門制定

行政力量本單位、部門內部適用

【典例2】原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受賄7.17億余元,受賄數額特別巨大,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社會影響特別惡劣,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根據趙正永的犯罪事實和情節,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材料體現了()①法律由國家制定和認可②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③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④高官觸犯法律,應加重處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法律的特征。②:對趙正永依法進行刑罰處罰明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故②正確;③:身為原陜西省委書記,依然受到法律應有的制裁,說明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故③正確;①:題文未體現,排除;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高官觸犯法律,應依法處罰,④錯誤;故本題選B。考向三法律的作用規范作用內涵:規定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怎樣做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意義:為我們評判、預測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保護作用內涵: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是我們的保護神

法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典例3】我們在學校上學不用交學費,這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道路上的行人、車輛都必須遵守交通法規;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這說明()A.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 B.法律指導著我們未來的生活C.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已經很完善了 D.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須履行【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與生活的關系的認識和理解。A:材料通過生活中離不開法律的事例,向我們說明了我們的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故A符合題意;BD: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故與題不符;C:我國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考向四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網絡保護五位一體,構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形成全社會關心、保護未成年人的有效機制和良好風尚。【典例4】2020年2月7日,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系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要求嚴格管控學校校門,未經學校批準學生一律不準返校,校外無關人員一律不準進校門。從保護未成年人的角度看,此舉屬于()A.學校保護 B.社會保護 C.司法保護 D.家庭保護【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ABCD:我國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通過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等方面的保護。我們判斷到底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何種保護,主要的判斷標準是看對未成年人實施保護的主體,據此做出準確判斷。題文中,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系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要求嚴格管控學校校門,未經學校批準學生一律不準返校,校外無關人員一律不準進校門,這屬于社會方面的保護,故B說法正確,AC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考向五學會依法辦事(1)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2)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3)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4)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5)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典例5】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這啟示我們()A.建設法治中國只需要人民的參與B.依法辦事是成年人的事C.法治時代只需要法律,不需要道德D.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崇尚和遵守【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對樹立法治意識的認識和理解。D:題文中,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這啟示我們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崇尚和遵守,故D說法正確;A:建設法治中國需要人民的參與,但這不是唯一途徑,故A說法錯誤;B:依法辦事的社會全體成員的責任,故B說法錯誤;C:法治時代也需要道德,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1.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這句話告訴我們()A.只要認真學習法律,自己的權益就會受到保護B.法律與我們相伴一生,并限制著我們的各項自由C.法治時代,我們要依法辦事,不需要道德來協調D.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2.在法治社會中,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一旦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線,不允許任何人凌駕于法律之上。這表明法律()A.由國家制定和認可 B.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生活C.只負責對社會成員進行勸誡 D.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3.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下列行為體現上述觀點的是()①小雪乘坐地鐵時,一直堅持排隊上車②小華在憲法日利用課余時間上街宣傳憲法知識③小娟買了過期飲料后直接到商店里大鬧維權④小杰被同學欺凌,他找來堂哥一起去毆打該同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國家就像一部復雜的機器,其運行必須有章可循,必須有法律的規范和保障。如果沒有法律,國家機器就難以正常運行,國家承擔的職能就難以實施。”以下觀點中與此相對應的是()A.國家的經濟生活離不開法律 B.國家的政治生活離不開法律C.法律是用來統治國家的工具 D.國家產生之后才誕生了法律5.關于法律,下列認識正確的是()①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②法律完全靠人們自覺自愿遵守④法律是用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④在生活中,法律是調節我們行為的唯一規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在“四大保護”的基礎上,增加網絡保護和政府保護2個專章;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現象,對不負責任的父母下“禁止令”。該法的修訂()A.表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時有發生B.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C.可以杜絕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D.有利于未成年人不受法律約束1.2021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降低刑事責任年齡()A.可以全方位地展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 B.削弱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和保護力度C.可以從根本上杜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 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引未成年人遵守法律2.《福建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從家庭盡責、學校指導等方面對福建省未成年人教育事業進行了規范。該條例()①體現了我省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②有利于正確引導家、校對未成年人教育③是確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④可以有效杜絕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1年2月19日,公安機關接群眾舉報,網民“辣筆小球”在新浪微博發布惡意歪曲事實真相、詆毀貶損5名衛國戍邊英雄官兵的違法言論,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江蘇南京警方已對仇某某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刑事拘留。由此可見()①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②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③法治是實現社會公平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④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道德輿論、習慣和信念的力量規范人們的行為B.法律的適用范圍要比道德的適應范圍更為廣泛C.法律法規的強制力決定了其作用大于道德規范D.只有法律這一行為規范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5.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禁止中小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的規定()①有利于學生在校專心學習,保護學生的視力,這是教育部依法行政的表現②有利于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這是引導學生徹底遠離網絡的表現③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這是合理利用網絡的表現④有利于加強對學生手機使用的管理,其中要求家庭做好配合工作,體現了家庭保護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6.2020年9月23日,安岳縣人民法院對張德敏等18名被告人犯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及聚眾斗毆、尋釁滋事、故意傷害、非法采礦、開設賭場等罪進行一審公開宣判。其中,主犯張德敏被判處有期徒刑25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其余17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2年6個月至2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這表明()①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②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③法律對暴力犯罪打擊力度更大④法律為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1年初,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教師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這一通知的頒布和實施()①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視力②體現對學生的社會保護③說明手機使用弊大于利④能夠杜絕學生沉迷網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0年法院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案件2.8萬件3.3萬人,其中被告人原為省部級以上干部18人,廳局級339人;加大對行賄犯罪懲治力度,判處罪犯2466人。材料體現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是()A.法律是人民意志力的體現 B.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法律是對社會成員有普遍約束力的9.2021年4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規劃強調,保持對嚴重刑事犯罪嚴懲、高壓態勢,決不允許任何黑惡勢力做大成勢。這體現了()A.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B.法律的普遍約束力,法律強制性C.法律是我們唯一的行為準則 D.犯罪的法律標志是刑事違法性10.法律調整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平正義,為我們的成長提供文明有序、和諧自由的空間。請你閱讀以下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隨著各地氣溫迅速上升,天氣日漸炎熱,汛期即將來臨,學生溺水事故進入多發高發期。為做好預防學生溺水事故有關工作,保障廣大中小學生生命安全,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做好防溺水工作。(1)材料一體現了對未成年人哪方面的保護,符合哪部法律的要求?材料二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該法將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在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方面亮點頗多。其中,針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保護、勤儉節約意識培養、網絡保護等作出更加具體明確的規定,進一步壓實了監護人、學校、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責任。(2)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國家為什么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3)作為未成年人,我們雖受特殊保護但也不能任性,請你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做到依法辦事?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資料鏈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增“網絡保護”條文中規定:“未經學校允許,未成年學生不得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應當統一管理。”教育部門推出“課后5+2模式”的優化政策,暨學校周一至周五5天都需要課后安排2個課時的課后輔導,課后的第一個課時主要幫助接受較慢的學生鞏固知識和輔導學生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第二個課時主要是為了托管孩子與父母下班時間進行銜接。(1)結合法治要求的有關知識,簡要回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網絡保護”條文的意義。(2)結合資料鏈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教育部門推出“課后5+2模式”的必要性。【參考答案】【考點沖關】1.D【解析】本題考查對我們與法律的關系的理解。D:題文中,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這句話告訴我們,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故D說法正確;A: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故說法錯誤;B:法律既限制自由,又保障我們自由的實現,故B說法錯誤;C:我們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2.D【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的特征的認識和理解。AD:這都是法律的特征,但在材料中重點強調了公民在使用法律上的平等,故D說法正確,A與題意不符;B:材料沒有體現出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內容,故B與題意不符;C: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3.A【解析】本題考查對增強法治意識的理解。題文中的這句話意在告訴我們要增強法治意識,學會依法辦事。①②:這是遵守規則、具有法治意識的體現,故說法正確;③④:這是缺乏依法維權意識的體現,故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4.C【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的本質的理解。C:題干中的話,說明了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需要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故C說法正確;ABD:說法正確,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故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5.B【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①③:依據教材知識,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用來統治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也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是非曲直、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故①③說法正確;②: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故②說法錯誤;④:調節我們行為的規則包括道德、法律等,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6.B【解析】本題考查對青少年的特殊保護的理解。B: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故B說法正確;A:材料沒有體現出來,故與題意不符;C:這夸大了這一舉措的作用,故說法錯誤;D:未成年人應該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律意識,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直通中考】1.D【解析】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D:題文中,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引未成年人遵守法律,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故D說法正確;A:這夸大了這一做法的作用,故說法錯誤;B:這曲解了題文的主旨,故排除;C: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2.A【解析】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保護的認識和理解。①②:題文中,《福建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從家庭盡責、學校指導等方面對福建省未成年人教育事業進行了規范。該條例體現了我省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有利于正確引導家、校對未成年人教育,故①②說法正確;③:這夸大了這一舉措的作用,故說法錯誤;④:這也并不能有效杜絕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3.B【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特征的理解。①④: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故與題意不符;②③:材料通過網民“辣筆小球”散布網絡謠言被處罰的事例,向我們說明了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說明了法治是實現社會公平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②③說法正確;故本題選B。4.A【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A: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道德依靠輿論、習慣和信念的力量規范人們的行為,故A說法正確;B:道德的適用范圍更為廣泛,故B說法錯誤;C: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故C說法錯誤;D:道德和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約束力,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5.C【解析】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①③:依據題文描述,“禁止中小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的規定,有利于學生在校專心學習,保護學生的視力,這是教育部依法行政的表現;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這是合理利用網絡的表現,故①③說法正確;②:徹底遠離網絡的說法與現實不符,故②說法錯誤;④:這體現了社會保護的內容,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6.C【解析】本題考查打擊違法犯罪。①:材料未涉及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故排除①;③:沒有資料證明法律對暴力犯罪打擊力度更大,故③錯誤;②④:我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材料通過對上述人物的犯罪行為的處罰,說明了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體現了法律為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故②④正確;故本題選C。7.A【解析】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的認識和理解。①②:題文中,《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教師不得使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這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視力,有利于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故①②說法正確;③:這歪曲了題文主旨,故③說法錯誤;④:但這并不能杜絕學生沉迷網絡,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8.B【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的特征的理解。B:依據教材知識,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故B符合題意;A:這是法律的本質,故與題意不符;CD:這是法律的特征,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故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9.B【解析】本題考查對法律的特征的理解。AB: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國家強制性。題文中,決不允許任何黑惡勢力做大成勢,這是在說明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以約束力,說明了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故B符合題意;A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故與題意不符;C:法律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之一,故C說法錯誤;D:題文重點在強調法律對黑惡勢力的打擊,故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10.(1)政府保護,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要求。(2)①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不法侵害,需要給予特殊的保護。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他們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3)①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②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