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2-2023學年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認為,“孝悌”是為仁之本,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才能真正實現“親親尊尊”的仁而有禮的局面。孟子提出了“四心”是仁、義、禮、智之“四端”的思想,以“四端”論性,以恭敬辭讓之心為禮之端。荀子主張“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這些說明,先秦儒家思想()A.促使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結合 B.注重社會秩序的維護C.致力于協調民眾與地主的利益 D.過分強調禮的自覺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才能真正實現‘親親尊尊’的仁而有禮的局面”,“提出了‘四心’是仁、義、禮、智之‘四端’的思想”,“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儒學家強調仁、禮等,以此維護社會穩定,這些思想體現出他們均注重社會秩序的維護,B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所述先秦時期儒學家們強調仁、禮等,以此維護社會穩定,說明他們注重維護社會秩序,沒有涉及民眾與地主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內容不僅強調禮,還強調仁,排除D項。故選B項。2.上封事制度源于漢代,是一種密封奏章,具有“不關尚書”的特點。元帝時,“華陰守丞嘉上封事,言‘……平陵朱云,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御史大夫,以盡其能’?!背傻蹠r,帝舅王鳳權勢更勝石顯(元帝時的中書令),京兆尹王章借日蝕之機奏封事,“言鳳不可任用,宜更選忠賢”。這說明,漢代上封事制度的實行()A.為選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機 B.順應了國家增強治理效能的需要C.有效保障了官僚隊伍的素質 D.折射出地方行政區劃層級的演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密封奏章”,“不關尚書”,“平陵朱云,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御史大夫,以盡其能”,“言鳳不可任用,宜更選忠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上封事制度,官員可以推薦某些重要官職人員,并能彈劾外戚等權貴,這順應了國家增強治理效能的需要,B項正確;察舉制確立于漢武帝時期,且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項;“有效保障”,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地方行政區劃層級的演變,排除D項。故選B項。3.唐朝前期農民家庭主要是以核心家庭為主體,后期則出現了大量的聯合家庭。下表所示為唐朝敦煌地區家庭結構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類型比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合家庭其他家庭合計(公元701~769年)戶數(萬戶)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公元820~876年)戶數(萬戶)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賦稅制度的改革 B.戶籍管理嚴格C.均田制度的實行 D.政治局勢安定〖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唐朝以兩稅法開始代替租庸調制實行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表格正好反映了兩稅法實行前后唐朝家庭結構的變化,由于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向以田畝和資產為主轉變,之前隱藏的人口顯現出來,導致家庭人口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大,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賦稅制度改革,無法得出戶籍管理的狀況,排除B項;均田制在唐中期逐漸崩潰,并且沒有涉及均田制,排除C項;僅從表格數據,無法推斷當時的政治局勢狀況,排除D項。故選A項。4.北宋時,中央與地方在各方面具體政務的運作中走向一體化,在“朝廷(皇帝與宰執為首)一州縣一百姓”架構下國家形態基本成型。同時和前代相比,北宋地方轉運使的設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軍事到行政,權責不斷擴大,后又被提點刑獄司等地方職官分割。這體現出宋代()A.重在提高國家行政效率 B.地方治理體系已成熟C.強調維護君主專制權威 D.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北宋(中國)。據材料“北宋中央與地方在各方面具體政務的運作中走向一體化”,“轉運使的設置由不固定到固定、由軍事到行政,權責不斷擴大,后又被提點刑獄司等地方職官分割”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體現出北宋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D項正確;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下,國家行政效率并不高,排除A項;“地方治理體系已成熟”,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不是維護君主專制權威,排除C項。故選D項。5.康熙時期,“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雍正時期,“往販外洋者,以三年為限,逾限不歸者,該商及舵水人等,勒還原籍,永不許出口”。乾隆時期,出口“違例偷漏綢緞錦絹等物,按照絲斤分兩多寡,分別治罪?!边@些規定()A.體現出白銀貨幣化的趨勢不可阻擋B.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C.意在解決內外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D.說明外來侵略主導貿易政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和目的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往販外洋者,以三年為限,逾限不歸者,該商及舵水人等,勒還原籍,永不許出口”“違例偷漏綢緞錦絹等物,按照絲斤分兩多寡,分別治罪”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規定反映了清朝對外貿易管理嚴格,不利于擴大海外市場和促進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B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白銀貨幣化的趨勢,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這些規定的消極影響,并不是為了解決內外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排除C項;“外來侵略主導貿易政策”,夸大了當時外來侵略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6.1840年至1895年間,外國商人在中國陸續建立了上百家外資工廠。外國資本家在中國大規模發展船舶修造業和航運業;創建茶廠、紡織廠、制糖廠、皮革廠等技術不高但較好推銷的商品加工廠;在港口以及河運樞紐城市等地建立造紙廠、玻璃制造廠、火柴廠等小型工廠。這些工廠的創辦()A.體現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B.反映出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轉變C.折射出列強侵華的主要目的D.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1840年至189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外國商人在中國陸續建立了上百家外資工廠”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在中國開設工廠,體現了其資本輸出的侵略要求,C項正確;1842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沒有得到提高,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895年甲午戰敗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從而使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轉變,排除B項;甲午戰敗后,清政府放松了民間設廠的限制,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7.據不完全統計,從十月革命后到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宣傳和介紹社會主義的刊物多達400多種,單是1918年到1919年發行刊物中開辟專欄介紹馬克思學說的刊物就有30余種。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秘密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這一情況的出現()A.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B.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C.推動廣大民眾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D.反映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疾轳R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根據材料“宣傳和介紹社會主義的刊物多達400多種”“開辟專欄介紹馬克思學說的刊物就有30余種”“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同時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A項正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材料反映的時間中馬克思主義尚未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故排除B項;“民眾民族獨立意識”在這晚清就已覺醒,故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8.下面兩幅漫畫出自1939年國民政府第九戰區出版的《對敵宣傳手冊》。左圖中有一個垂頭喪氣的日本兵,配文大意是家鄉的親人在不景氣的風潮中被摧殘;下圖諷刺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浪費民脂民膏,讓日本民眾不堪重負。這兩幅漫畫()A.體現出了持久抗戰的艱難曲折 B.表明抗日根據地群眾基礎的擴大C.寓意國共兩黨合作后實力增強 D.有助于增強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心〖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1939年(中國)。據材料“配文大意是家鄉的親人在不景氣的風潮中被摧殘”,“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浪費民脂民膏,讓日本民眾不堪重負”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政府出版這兩幅漫畫意在借助宣傳打擊日本士兵士氣,有助于增強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心,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鼓舞士氣,并未提及持久抗戰的艱難曲折,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國民政府第九戰區的宣傳畫,不能表明抗日根據地群眾基礎的擴大,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鼓舞士氣,增強信心,并未提及國共合作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9.1951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據統計,1952年全國增產節約總值達到31.7億元,其中增產總值達到11.6億元,節約生產和基本建設成本13.7億元,流動資金6.4億元。據此可知,該運動()A.反映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B.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C.確保了國家工業化戰略的實現D.調整了國民經濟結構失調問題〖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951—1952年(中國)。據材料“1951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增產節約運動”,“1952年全國增產節約總值達到31.7億元,其中增產總值達到11.6億元”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增產節約運動有利于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奠定了一定基礎,B項正確;三大改造引起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排除A項;此時國家工業化尚未開展,排除C項;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失調問題是在20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面對新的世界形勢變化,中國勇于承擔大國責任,積極介入地區和多邊事務,不斷進行經驗積累和形式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新機制和平臺,積極推動和引領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全球和區域機制建設,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絡。這些舉措反映出中國()A.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B.構建起新型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C.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已基本實現D.主動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疾橹袊饨?。根據材料“中國勇于承擔大國責任,積極介入地區和多邊事務,并且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全球和區域機制建設”可知這些舉措是中國為全球經濟建設在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的解決方案,也就反映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A項正確;材料不僅僅反映睦鄰友好合作關系,而是全球合作,排除B項;根據所學中國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還沒有實現,排除C項;材料中的“一帶一路”“上合組織”等不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排除D項。故選A項。11.希臘人將“圖騰崇拜”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創立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中國人將“圖騰崇拜”中的血緣因素世俗化,構建了儒家式的倫理文化;印度人既將“圖騰崇拜”中的自然成分神秘化,又將血緣成分宗教化,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這反映出,早期人類文明()A.發展進步存在內在規律 B.奠定社會延續的復雜性C.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點 D.是農業文明引導的結果〖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希臘、印度)。根據材料“將希臘人‘圖騰崇拜’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創立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中國人將‘圖騰崇拜’中的血緣因素世俗化,構建了儒家式的倫理文化”“自然成分神秘化,又將血緣成分宗教化,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文明的“圖騰崇拜”各具特點,反映了人類早期文明的多元化特征,C項正確;A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社會延續的復雜性,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農業文明與“圖騰崇拜”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2.政治上,中世紀歐洲王權支持教會的傳教活動,影響教會內部事務;教會為國家提供統治人員,調解沖突的政治力量,為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法律上,國家法律保護教會利益;教會促進法律的基督教化,教會人士參與法律的制定,教會法的約束力遍及整個社會。中世紀王權與教會的這種關系()A.反映出教皇開始介入世俗權力 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歷史基礎C.利于維護西歐的封建統治秩序 D.改變了王權受限的不利局面〖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中世紀歐洲王權支持教會的傳教活動,影響教會內部事務;教會為國家提供統治人員,調解沖突的政治力量”“國家法律保護教會利益;教會促進法律的基督教化”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王權和教權的這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利于維護西歐的封建統治秩序,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判定教皇介入世俗權力的具體開始時間,排除A項;中世紀王權與教權的關系,與民主政治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兩者的相互促進關系,并不是改變了王權受限的不利局面,排除D項。故選C項。13.法國盧浮宮早期是在塞納河北岸建起的具有政治權威象征的盧浮防御城堡,14世紀被改造為豪華宮殿,正式成為皇家珍玩和檔案收藏之所。十六世紀,弗朗索瓦一世開啟了君主進行藝術品定制和購藏的先河,將大量意大利的文藝作品帶到法國。1793年盧浮宮對公眾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盧浮宮的這一變化歷程()A.折射出法國政治和文化的發展 B.反映出民眾文化素養的普遍提升C.展現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D.體現出了工業文明的平民化趨勢〖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世紀至1793年(法國)。根據材料“早期是在塞納河北岸建起的具有政治權威象征的盧浮防御城堡”“正式成為皇家珍玩和檔案收藏之所”“將大量意大利的文藝作品帶到法國”“1793年盧浮宮對公眾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世紀法國盧浮宮是政治權威和皇家收藏之所,到近代受文藝復興的影響,法國大量引進意大利文藝作品,在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推動下,盧浮宮成為公共博物館,可見不同時期,盧浮宮的主要職能不同,因此它可以折射出法國政治和文化的發展,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博物館旨在服務社會,傳承文化,因此盧浮宮由皇家珍玩和檔案收藏之所到成為公共博物館的過程,不能說明法國民眾文化素養的普遍提升,普遍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排除C項;材料涉及時段大部分時間不涉及工業革命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14.下表所示為1834~1878年英格蘭棉紡織業男女工人的就業情況(單位:%)。這可用于說明()年份男性(13~18歲)女性(13+)男性(18+)183412.547.8264184711.855.526.9185011.255.528.718619.155.726.418708.555.926.018787.254.725.3A.技術革新使社會分工更有益于女性B.工業革命利于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C.社會轉型帶來就業機會的大幅增加D.工資的性別差異呈現日益縮小趨勢〖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834—1878年(英國)。據本題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英國紡織業女工占據較大比重,這可用于說明工業革命利于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B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判斷社會分工更有利于女性,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就業機會的狀況,排除C項;僅從表格數據,不能判定工資的性別差異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15.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發動“食鹽進軍”。他率領70多名崇拜者向海濱丹地進軍,當他們的隊伍經過時,村民潮水般加入他們的隊伍。當他們到達海濱丹地時,遠征的隊伍達到幾千人之多。各地人民紛紛以海水制鹽,這種破壞食鹽專賣法的狂熱席卷了整個印度,食鹽這種違禁品也在各村莊和城鎮公開銷售。據此可知,這一事件()A.反映出英國在亞洲的殖民統治趨于崩潰B.意在配合印度國大黨領導的武裝斗爭C.促進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政策實施D.推動了印度人民民族獨立意識的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930年(印度)。據本題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食鹽進軍”的影響下,各地人民紛紛以海水制鹽,這種破壞食鹽專賣法的狂熱席卷了整個印度,這一事件推動了印度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判定英國在亞洲的殖民統治趨于崩潰,排除A項;材料沒有國大黨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兩者之間的配合聯系,排除B項;印巴分治發生在二戰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資本賬戶”專指對資產所有權在國際流動進行記錄的國際收支賬戶。下圖所示為1970~2010年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資本賬戶開放度的變化情況。據此判斷()A.國際經濟新秩序亟待建立B.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家間經濟依賴程度加深C.發展中國家經濟優勢明顯D.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取決于政治的多極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970—2010年(世界)。根據材料“專指對資產所有權在國際流動進行記錄的國際收支賬戶”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本賬戶開放度”體現了國際市場自由貿易的程度,根據圖片信息來看,在冷戰時期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國家間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比較緊張,經濟全球化發展較為曲折,國際自由貿易的程度較低。冷戰后,隨著國家間關系的緩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自由貿易的發展,從而加深了國家間經濟依賴程度,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間的經濟依賴度,未提及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中發達國家還是占據明顯優勢,排除C項;“取決于政治的多極化”,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4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是世界茶葉原產地,茶葉外銷有據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民國出版的《茶葉產銷》一書提到:“五世紀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邊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逼浜笕毡尽⒊r、南洋等周邊國家雖從中國進口茶葉,但數量還很有限。16世紀中國茶傳入西方,亞洲市場變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場均由荷蘭、英國轉口輸入茶葉。輸入茶葉的國家,17世紀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俄國等國,18世紀輸入茶葉的國家則增加了法國、普魯士、丹麥、瑞典、美國、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紀英國獨霸茶葉外銷市場。茶葉初入歐洲市場被人視為稀罕的舶來品,“茶價異常昂貴”,18世紀上半葉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紀50年代僅8先令。1790年茶價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減為2先令。清代前茶葉出口以江南茶和綠茶為主,清代以后外銷茶產區包括蘇、浙、贛、皖、粵、閩、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紅茶,旋綠茶壓倒紅茶,18世紀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紅茶為主,至此奠定了我國外銷茶區及茶類的基本框架?!幾蕴盏鲁肌逗喺撝袊糯枞~對外貿易的特點》材料二自古以來中國茶葉生產都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地處偏遠山區且交通不便,再加上茶葉作為副業不受重視,采摘之后的烘焙和包裝環節也很落后。而對于印度來說,采用大茶園生產經營模式,實行的是公司化規模經營管理。隨著英、美茶葉傳統市場的衰退,英國在1886年之后開始大量減少從中國輸入茶葉而轉向茶葉貿易迅速發展的印度,并將中國茶葉市場的控制權交由俄國商人接管,俄國先后超過美、英在中國茶葉輸出中的比重成為中國茶葉輸出的主要市場。近代以來中國國家主權喪失,在此情況下各地政府針對茶葉在國內異地流動及管理要求繳納各種苛捐雜稅,結果導致茶農和各級茶商不堪重負,茶葉對外貿易逐漸萎縮。黨的十八大以來,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性機遇,依托大企業、大品牌的綜合實力,把中國傳統的飲茶習俗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從出口茶葉原材料向出口茶葉新時尚、新生活模式轉變。依托“公司+農戶”的模式,中國茶葉產業既可以精準扶貧,更能提升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摘編自李玉梅《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茶葉對外貿易的特點,并說明其繁榮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主要變化。〖答案〗(1)特點:茶葉外銷歷史悠久;貿易范圍不斷擴大;茶葉價格呈現下降趨勢;外銷茶區、外銷茶類格局基本形成。原因:古代絲綢之路開通與發展;茶葉貿易自身的優勢;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發展,對茶葉的需求增加;茶文化的傳播。(2)主要變化:茶葉的生產加工技術由長期領先世界變為日益落后于印度和西方國家;茶葉輸出的主要市場從英美地區轉向俄國;茶葉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由高漸低,逐漸不再是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

〖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茶葉外銷有據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得出茶葉外銷歷史悠久;據材料“其后日本、朝鮮、南洋等周邊國家雖從中國進口茶葉,但數量還很有限。16世紀中國茶傳入西方……”,得出貿易范圍不斷擴大;據材料“18世紀上半葉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紀50年代僅8先令。1790年茶價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減為2先令”,得出茶葉價格呈現下降趨勢;據材料“18世紀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紅茶為主,至此奠定了我國外銷茶區及茶類的基本框架”,得出外銷茶區、外銷茶類格局基本形成。原因:從傳統絲路的角度分析,得出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發展;從自身貿易優勢分析,得出茶葉貿易自身的優勢;從商品經濟發展分析,得出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世界市場的角度分析,得出世界市場發展,對茶葉的需求增加;從中華茶文化的角度分析,得出茶文化的傳播?!拘?】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自古以來中國茶葉生產都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地處偏遠山區且交通不便,再加上茶葉作為副業不受重視,采摘之后的烘焙和包裝環節也很落后。而對于印度來說,采用大茶園生產經營模式”,得出茶葉的生產加工技術由長期領先世界變為日益落后于印度和西方國家;據材料“隨著英、美茶葉傳統市場的衰退,英國在1886年之后開始大量減少從中國輸入茶葉而轉向茶葉貿易迅速發展的印度,并將中國茶葉市場的控制權交由俄國商人接管”,得出茶葉輸出的主要市場從英美地區轉向俄國;據材料“在此情況下各地政府針對茶葉在國內異地流動及管理要求繳納各種苛捐雜稅,結果導致茶農和各級茶商不堪重負,茶葉對外貿易逐漸萎縮”,得出茶葉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由高漸低,逐漸不再是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毛澤東在1942年的《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提出:“對歷史進行分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旨在揭示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或階段之間質的差別。說到革命的準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所以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的前身。研究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摘編自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論題:辛亥革命對的建立影響重大。闡述:歷史不是孤立的,它是有一定的發展邏輯和規律的。從辛亥革命爆發到成立,其間相隔僅10年,其對中共成立產生了重大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首先,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創建了民主共和國,營造了民主政治的良好氛圍,為中共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其次,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為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再次,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革命運動,而且還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極大地打擊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另外,在的創建過程中,的第一代人,如陳獨秀、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早年便追隨孫中山。各地早期組織成員中,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因此,辛亥革命為中共成立準備了一定的干部條件。最后,辛亥革命的失敗,促使少數革命者和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資產階級革命派能否擔當起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重新思考國家社會的許多根本問題,尋找新的出路,推動了新型政黨的誕生。綜上所述,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辛亥革命都為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研究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從辛亥革命對中共的影響分析,得出論題:辛亥革命對的建立影響重大。闡述:首先,從政治、經濟、思想、干部等角度分析其對的影響,如:從政治上分析,創建了民主共和國,營造了民主政治的良好氛圍,為中共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從經濟和階級上分析,為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從思想上分析,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共成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條件。從干部上分析,辛亥革命為中共成立準備了一定的干部條件。其次,分析辛亥革命失敗,帶來重新思考國家社會的許多根本問題,尋找新的出路,推動了新型政黨的誕生。最后總結,得出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辛亥革命都為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托馬斯·阿奎那(約1225~1274年)是中世紀由盛而衰的神學政治思想家,他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同中世紀天主教教義相結合,主張神法具有最高正義性。他說人天生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權威三重秩序所支配的。人必須參加政治生活,鍛煉政治道德。正義的國家會追求公共幸福,追求有德行的生活,它以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遵守統治者的智慧統治,所有民眾團結一起行善。阿奎那認為神法集中了神的智慧,具有最高正義性,是最善的。“世俗權力之服從宗教權力,猶如肉體之服從靈魂”?!幾圆芷G華《西方國家觀念的演進——一種思想史的考查》材料二“國家觀”是一個意識形態層面的概念,可以理解為民眾、統治階級對國家的認識與歸屬感。鴉片戰爭前對于國人來說,并沒有一個完整成型的“國家觀”概念。近代以來,戰爭敲開了緊閉已久的國門,也帶來了新思想、新理論,國人的近代國家觀念開始逐漸萌發并傳播。有識之士并沒有沉浸在國將不國的悲痛中,而是積極喚醒國人。梁啟超在《時務報》中表達了自己的民權和主權意識,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官員也開始接受并運用“國家主權平等原則”這一國際法內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廈終傾、中華民國日出東方的時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國家在廢墟上建立的時期。隨著中華民國建立,新生政權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中國的疆界,明確了國家主權,意味著我國在形式上已經轉變為一個近代化國家。——摘編自秦磊《中國近代國家觀的形成與發展:1898~1912》(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托馬斯·阿奎那國家觀念的主要內容,并說明其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國家觀念形成的背景,并簡析其影響?!即鸢浮剑?)主要內容:宗教觀念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個人利益服從于國家利益;教權高于王權。原因:教權膨脹;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莊園經濟盛行;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2)背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觀念的傳播;近代有識之士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華民國的建立。影響: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中華民族觀念的普遍認同;促進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刺激和促進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冀馕觥健拘?】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主要內容:根據材料“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同中世紀天主教教義相結合,主張神法具有最高正義性”可分析出宗教觀念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據材料“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可分析出個人利益服從于國家利益;根據材料“世俗權力之服從宗教權力,猶如肉體之服從靈魂”可分析出教權高于王權。原因:根據材料“神法集中了神的智慧,具有最高正義性”可分析出教權膨脹;結合西歐的政治制度可分析出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結合中世紀的莊園經濟可分析出莊園經濟盛行;根據材料“亞里士多德”可分析出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拘?】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近代以來,戰爭敲開了緊閉已久的國門,也帶來了新思想、新理論,國人的近代國家觀念開始逐漸萌發并傳播”可分析出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觀念的傳播;根據材料“有識之士并沒有沉浸在國將不國的悲痛中,而是積極喚醒國人”可分析出近代有識之士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根據材料“中華民國日出東方的時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國家在廢墟上建立的時期”可分析出中華民國的建立。影響: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中華民族觀念的普遍認同;結合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可分析出促進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結合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可分析出刺激和促進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國漫長的文明演進歷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社會保障思想和內涵,而這些思想隨著社會和經濟進步,不斷發展演進,最終為中國傳統社會保障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禮記》中,記載了中國思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