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5教材_第1頁
人文地理學5教材_第2頁
人文地理學5教材_第3頁
人文地理學5教材_第4頁
人文地理學5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章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內容提要第1節

農業的起源第2節農業的發展與類型第3節世界農業生產布局第4節農業景觀和農業區位論思考題本章首先詳盡論述了農業的起源,包括農業起源的理論和農業起源的地點;明確總結了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及類型,以此為基礎分析農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機制以及農業對人類文明出現的重要意義;其次本章系統分析了世界糧食生產、主要經濟作物生產與畜牧業生產的布局規律,并對農業景觀,即農田景觀、農村聚落景觀和觀光農業景觀作了比較條理的介紹,最后引用了杜能的農業區位論,提供農業生產布局區位差別的理論依據。內容提要農業及其特點農業是在人類的定向干預下的生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或者說,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的生理機能,通過人工培育,獲得糧食、工業原料和農副產品,滿足人們生活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特點強烈的季節性嚴格的地域性生產的周期性生產區位的不可游離性第1節農業的起源一、關于農業起源的理論二、關于農業起源的地點三、農業的傳播四、農業的形成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距今1萬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這段人類發展史上相對短暫的時間里,全世界大部分人類都轉向農業迫使人們發生轉變的是人口的壓力

?人口壓力說:以博塞洛普(E.Boszerup

)為代表。?宴享說:海登(B.Hayden)提出。一、關于農業起源的理論人口壓力說人口產量增加勞動力供給增加勞動力需求增加勞動強度更大的農業技術對食物的需求增加二、關于農業起源的地點(一)C.O.索爾的推論(二)考古學目前資料的證據(三)世界動、植物的馴化(一)C.O.索爾的推論一般都認為農業開始于1萬~2萬年以前,其發源地可能是中東、中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美國人文地理學家索爾(Sauer)在1952年提出六個基本條件用來分析農業發源問題。東南亞可能是最早的農業起源地,農業技術由此為中心向外傳播。農業發展是由一個中心逐漸向外擴大。1.植物馴化不可能發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區。2.馴化中心必然位于一個動、植物種類繁多的區域。3.馴化不可能出現在大河的河谷內。4.耕種不得不在林地中開始。5.農民必須已經掌握使之傾向于耕種的技能。6.原始的馴化者應該是定居的。㈡農業的起源地點.考古證據從狩獵到農業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這一過程在全世界許多地方獨立地進行著。農業獨立地起源于:中東地區埃及和蘇丹的尼羅河流域?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和以色列所屬的地中海以東海岸?墨西哥、秘魯?中國北部地區新發現的獨立農業革命中心:?東南亞?西非?其他地區考古學資料說明:在東南亞、西南亞和中美洲都有各自獨立的農業發源地。甚至中國的華北平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南美的安第斯山等,都可能有農業發源地。㈢動、植物的馴化現在已經確鑿地知道,中東和中美洲是兩個獨立的農業革命中心,這兩個地區都擁有種類繁多的可馴化的動、植物雖然最早的馴化發生在中東地區,但后來也出現在其他地方?中國是世界上最先馴化粟、黍的地區大地灣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南以及馮家灣村西。1958年發現,先后出土了公元前80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農業彩繪符號,是文字的前身;公元前8000年前的中國最早的原始宮殿;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前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是原始先民的圖騰崇拜。磁山文化遺址1972年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被認定為世界上粟、家雞、核桃最早發源地,是中國考古工作一個重要突破。“磁山文化”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組成一個完整鏈條,不僅將新石器時代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研究的空白,而且改寫了世界農業史,推翻了以前中國的“粟”是從埃及、印度傳播而來的觀點,把中國植粟年代至少上溯了兩千年。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發現于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年代為7000年前。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筑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位于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世界早期的農業中心三、農業的傳播從中東地區和拉美兩個初具規模的農業起源地、從中國北部地區、從其他現在還不能確定的農業起源地,新的生活方式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這一傳播過程由于早期農業的低效率——植物栽培時斷時續,經常要轉換地方——而得到了促進人類不斷地“脫離”原來的農業居留地,進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農業傳播向何處,完全取決于當地的環境。農業的傳播幾種主要農作物的起源與傳播農業人口活動區域的拓展,前3000-前500年農業人口活動區域的拓展,前500-1500年農業人口活動區域的拓展,1500-1970年(一)農業的形成過程:

四、農業的形成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采集天然野谷垃圾堆上的野谷苗人工種植野谷定居農業創新:人類從依靠大自然的食物資源為主,轉向利用生物資源創造出符合人類需求的食物資源。這種創新的意義在于:1.使人類食物多樣化,大有利于人類的發展。2.促進了一系列勞動工具的發明和改善。3.馴化植物中的棉、麻以及馴化動物的毛,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條件。4.剩余農作物的儲存使人類由過去的季節性忍饑挨餓過渡到穩定食物供應的生活。5.人類由長期的食用生食過渡到食用熟食,提高了身體素質,促進了人口的普遍增長。(二)農業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口發展社會組織的發展:家庭、家族、氏族、民族、國家……聚落的發展:定居,村落、城市文明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長期以來的流動的生活方式,人類從不斷流動轉向定居。從事農業活動的單位群體人數小于狩獵時期,因集體狩獵而形成了單位群體人數多的狀況,促進了家庭的發展居民點可以容納好多農業活動單位聚集在一起,使居民點的規模越來越大,從而出現了聚落。(三)人類文明的起源東半球文明: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位置:北回歸線以北,北緯30°~35°。地形:河流平原。河流--水濕、土壤條件,河流--交通。氣候:熱帶和亞熱帶。西半球文明:墨西哥、瑪雅、印加。位置: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形:高原;氣候:熱帶和亞熱帶。世界部分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文明起源:主要和支撐文明的農業生態環境有關,與各個文明農業種植的主要作物有關。按農業生態條件劃:“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小麥文明”、“中國的粟、黍文明”和“美洲的玉米文明”。美洲的玉米文明產生于熱帶高原。玉米生長需要較多的光、熱、水及通氣。美洲的古代文明美洲印第安人創造的3大文明?位于今尤坎坦、危地馬拉和英屬洪都拉斯地區的瑪雅文明?位于今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文明?從厄瓜多爾中部到智利中部、延綿3000英里的印加文明世界古文明中心

1.埃及(公元前3000年)

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羅河流域,早5000年前,勤勞智慧的埃及人們依靠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的肥沃泥沙發展了農業文明,標志性建筑:金字塔、獅身人面像。2.巴比倫(公元前2500—3000年

古巴比倫農業發源于兩河流域,主要作物:小麥。標志性建筑:巴比倫空中花園。3.印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中下游,主要作物:小麥。

4.中華文明

中國(公元前2000年,陶寺的發掘為公元前4000年)——黃河中、下游及各支流,作物種類繁多,主要標志:甲骨文。

5.墨西哥

在墨西哥高原上,曾產生過兩個印第安人的瑪雅文明和阿茲臺克文明。二者均為玉米文明,且創造立法、獨特的二進位計算制,并建立了宏偉的金字塔。永久逝去的瑪雅遺跡

6.印加文化印加文明發源于安第斯山北端今秘魯境內)。也為玉米文明。迄今為止,印加人留下的許多文明古跡仍令人嘆為觀止。馬丘比丘遺址第2節農業的發展與類型一、原始農業——遷移農業二、傳統農業三、現代農業原始農業——遷移農業特點:對土地進行輪種而不是對作物進行輪種分布區域

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印弟安人)

非洲中部的剛果地區新幾內亞,東南亞熱帶雨林區存在的原因:節省勞動力的生產方式是熱帶雨林特殊的生態環境,土壤中儲存的養分太少,不足以維持作物的連年種植

二、傳統農業(一)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⒈傳統農業是傳統社會的農業,是一種生計農業。⒉農業生產水平低、剩余少、積累慢。⒊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絕對優勢比重。(二)東、西方傳統農業的形成⒈中國的傳統農業的形成⒉歐洲的中世紀的農業⒊美國的殖民農業中國傳統農業的形成中國北方旱作物南方水稻種植業春秋戰國西漢東漢東漢唐朝戰國末至秦、漢技術改進勞動力增加:人口南遷自然條件北方旱作物唐朝戰國末至秦、漢北方旱作物歐洲中世紀的農業兩圃制三圃制荷蘭英國一半土地休閑1/3土地休閑輪種四年輪作制美國的殖民農業歐洲人與印第安人的作物與技術的融合反映了農業技術、勞動力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強度相互影響的方式灌叢-休閑種植制刀耕火種:玉米敞田制粗放耕作:輪種休閑(三)傳統農業的類型旱作農業水稻農業地中海農業

游牧業:旱作農業

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副熱帶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包括中國的東北、北方和西北,中南半島山地、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區,巴基斯坦、阿富和西亞的一些地區,洲的埃塞俄比亞高原,俄羅斯泰加林南一些地方。小麥;降水灌溉;易受災地區水稻農業熱帶和副熱帶地區主要集中于中國的南方、東南亞、南亞的河流兩岸平原與沿海地區。此外,還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亞,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充足的水分、高溫、平整的土地;勞動密集;生態農業巴厘人以農業合作社組織為基礎,開發火山所造就的土地和島上約150條河川,建造了大規模的灌溉系統。通過復雜的灌溉溝渠,他們將保存在山里的水引入梯田,栽種水稻。印尼農民認為稻米是神的賞賜,因此在稻田中央蓋廟,收割時要獻上供品給稻米女神德威絲地中海農業溫帶大陸西岸;夏干熱、東多雨不太冷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圍地區。此外,還零星分布于美國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亞與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小麥、大麥;葡萄;果品業、花卉業、旅游業(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游牧農業副熱帶和溫帶極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區在歐、亞、非三洲,條件比較好的草原多已開墾為農田種植谷物,條件不利的草原和進行耕作風險大的地方則用于放牧。干旱地區以放養食草動物的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類型;逐水草而流動;定居或半定居;干旱區;凍荒漠三、現代農業(一)現代農業的概念與分布(二)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三)現代農業的類型(一)現代農業的概念與分布

現代農業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計農業不同,它的產品不是以供給自己消費為主要目的,而是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以獲得利潤為目的,所以,現代農業亦稱為商業農業。商業農業是工業社會中工業和科技迅速發展的產物,它主要分布于工業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一些國家與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以及南非、俄羅斯、巴西等國的一些地區。1)現代農業的產品是提供給非農業人口所消費的。2)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在該國或地區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比傳統農業低的多。3)現代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超過傳統農業。4)現代農業的農場規模,比一家一戶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大的多,且這種趨勢仍在增加。5)現代農業的生產往往與其他農業企業形成聯合體,聯合經營,農業社會化程度高。(二)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⒈種植園農業⒉谷物農業⒊牲畜育肥農業⒋乳品業⒌市場園藝農業⒍大牧場(三)現代農業的類型種植園農業加勒比海諸島、美國東南部、南美東北部、中美、非洲和亞洲的一些沿海地區谷物農業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中國東北地區種植業與飼養業相結合美國的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區、歐洲從西班牙開始,經地中海沿岸與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中間降東延伸的地區和巴西東南部地區。畜牧育肥農業乳品業專門生產流質牛奶及一些乳產品加工制品。北美五大湖及圣勞倫斯河南岸地區,歐洲的瑞士與法國開始往東的大西洋沿岸與波羅的海南岸地區,澳大利亞、新西蘭大城市郊區。市場園藝農業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氣候適宜,保鮮大牧場規模大、牧主雇傭牧工放牧、市場取向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區;大面積干草原與半荒漠牧場分布阿根廷的大牧場一、世界糧食生產布局二、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布局三、畜牧業生產布局第3節世界農業生產布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世界糧食生產布局糧食生產與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有密切的關系,世界各國都把糧食放在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全世界現有可耕地13.4億ha,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糧食作物種植。世界糧食作物種類很多,其中小麥、玉米和水稻是三種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亞洲、歐洲和美洲㈠小麥生產布局小麥是世界上食用人數最多,產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被稱為“世界性的糧食”世界小麥生產主要集中于溫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在27-57°N和25-40°S之間最為集中。主要有4個集中分布區:俄羅斯溫帶草原區的黑土帶、美國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麥帶、澳大利亞、印度的亞熱帶與熱帶草原區、中國的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主要小麥生產國.2005㈡水稻生產布局水稻是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目前世界稻谷產量集中于高溫多雨,人口稠密的亞洲南部和東部季風氣候地帶,加之亞洲居民多喜歡以大米為主食,故常稱水稻為“亞洲的糧食”。墨西哥灣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拉丁美洲部分地區、非洲、地中海地區㈢玉米生產布局玉米原產于中美洲,是一種喜溫作物,生長期較長,需水量比高梁、谷子、大豆等旱糧作物要高,又分布很廣。玉米產量80%集于北美洲、亞洲、歐洲。世界三大玉米地帶:美國中部玉米帶;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歐洲南部平原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中國玉米產量居第二、巴西第三位。玉米生產分布.產量(萬噸)二、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布局㈠棉花生產布局亞熱帶作物,主要生長于20-40°N之間的地區遍布80多個國家四大棉花產區:亞洲大陸中部和東南部:包括中亞、外高加索、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和敘利亞等國的棉花產區。亞洲棉花產量居世界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產區。北美洲:棉花主要集中于美國南部,構成世界著名的棉花帶。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地區。拉丁美洲:主要集中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非洲:主要集中于北非、西非、埃及和蘇丹。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長絨棉生產國。㈡糖類作物生產布局主要的原料是甘蔗、甜菜。甘蔗原產于印度,是熱帶、亞熱帶的糖料作物。目前主要分布于南北緯35°之間,主要產地有南美、中美、大洋洲、南亞、東南亞和南部非洲等地。世界主要產甘蔗的國家有巴西、印度、中國、泰國等。甜菜生產分布甜菜主要分布于中溫帶地區,目前主要集中在40°-60°N之間歐洲。法國、烏克蘭、德國、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甜菜種植分布㈡飲料作物生產布局

⒈咖啡生產布局栽培高品質咖啡的條件相當嚴格:陽光、雨量、土壤、氣溫,以及咖啡豆采收的方式和制作過程,都會影響到咖啡本身的品質。咖啡樹最理想的種植條件為:溫度介于15-25℃之間的溫暖氣候,而且整年的降雨量必須達1500-2000毫米,同時其降雨時間,要能配合咖啡樹的開花周期。當然,除了季節和雨量的配合外,還要有肥活的土壤。最適合栽培咖啡的土壤,是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質的肥活土壤。以拉美和非洲分布最高。巴西、哥倫比亞、越南、印尼、墨西哥、印度、象牙海岸Worldcoffeemap⒉可可生產布局生長在高溫多雨的熱帶地區主要產于非洲、中南美洲。可可生產布局⒊茶葉生產布局主要分布于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排水良好的熱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