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業發揮比較優勢篇_第1頁
2024年農業發揮比較優勢篇_第2頁
2024年農業發揮比較優勢篇_第3頁
2024年農業發揮比較優勢篇_第4頁
2024年農業發揮比較優勢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2024年農業發揮比較優勢篇

篇一:農業發揮比較優勢

佳木斯市發展現代農業比較優勢的研究

佳木斯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世界上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體。所轄撫遠縣歸省直管后,境內現有1個農墾分局和14個農墾大型國有農場,耕地總面積2700多萬畝,其中市屬耕地面積1689萬畝,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土地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地區。佳木斯是國家水稻、大豆主產區,2024年全市糧食產量到達億斤,取得了“十一連增”,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國家現代農業綜合示范核心區。2024年首次全國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2024年全國產糧大縣現場培訓會選在佳市召開,充分顯示了我市在現代農業生產方面起到的導向示范作用。下面從幾個方面分析佳木斯市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方面具備的比較優勢。

一、資源優勢1、土地資源優勢三江平原幅員廣闊,沃野千里,但人口密度較小,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2024年佳木斯市農民人均耕地15畝,是全國農民人均耕地的7-8倍,三江平原墾區人均耕地更是到達全國水平的倍。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平均坡降萬分之一,適合大型機械作業。人均耕地面積大、耕地平坦,集中連片,單位地塊面積大,使佳木斯市具備了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天然優勢。2、水資源優勢。佳木斯市地處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兩江”及眾多中小河流為我市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地表水資源。流經佳市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年過境水量共有億立方米,但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僅占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的3.5‰,而且沿江工業污染少,污水排放量達標率在95%以上,為生產綠色食品提供了優良充分水資源。境內濕地面積萬公頃,濕地自然保護區9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4個,所屬的“三江濕地”曾以中國黑土濕地之王、高寒濕地之鄉、沼澤濕地之最的美譽名列中國最美六大沼澤濕地的第三名。佳市大力發展現代化的節水排灌設施,現有大中小型水庫18座,蓄水能力到達億立方米,占地表水總量的7%。萬畝以上灌區26處,其中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4處,江河自流灌區5處,提水灌區16處,水庫灌區5處,灌區渠道總長度2068公里。各類灌溉水源井28504眼,建成各類農村水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萬千瓦,年發電到達6242萬千瓦時,農田水利控制面積700萬畝,豐沛的水量和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為大農業生產提供了水資源保障。3、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優勢

學習文檔僅供參考

佳木斯農作物生長環境自然古樸,轄區內所有耕地、水域、草原、林地整體通過了無公害環境質量評價,所轄的富錦、同江、樺南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生態縣,是生長優質農作物的理想場所。2024年佳市水稻生產面積705萬畝,玉米生產面積萬畝,大豆生產面積194萬畝,糧食產量到達億斤,取得了“十一連增”。糧食商品率超過90%,每年出售的糧食,可供北京、上海、天津三個城市居民食用一年,堪稱“國家大糧倉”。

佳木斯耕地土質以優質黑土和草甸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在4.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有機質平均不足1%的含量,是最理想的農作物生長土壤。冬季寒冷,病原菌和害蟲不能越冬,病害和蟲害相對較輕,極大地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平均在20公斤/畝以下,比全國平均使用水平低近30%。休耕有致,一年一作的生產模式,減少了土壤鹽分和重金屬積累,確保了綠色食品的產品安全。農作物生長期晝夜溫差在10—15℃之間,非常有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生長出的高油大豆脂肪含量在22%以上,蛋白質含量接近40%,水稻精米率達70%以上,地產大米清白油亮,米香四溢。2024年7月佳市成立了由龍頭企業、種業公司、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社、外地投資商等136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全省首家優質農產品行業協會,“佳木斯大米”地理標識已通過農業部認定。

目前全市三品一標產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數量超過800個,三品一標食品生產基地面積〔含山產品、水產品面積〕達1565萬畝,超過全市耕地面積的90%,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6個,面積910萬畝。同江市更是在全國率先建立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統,消費者可以用智能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即可查詢產品的生產、加工等信息。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佳木斯市大農業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農產品加工產業優勢一直以來,我市農副產品以粗放型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企業數量較少,是制約我市農產品市場優勢的主要瓶頸。近年來,佳木斯市緊緊抓住國家“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機遇,打造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目前佳木斯市在水稻加工產業方面依托益海、宇興、豐興等17戶龍頭企業,推進黑龍江錦稻農業發展公司60萬噸稻米綜合加工、中糧集團15萬噸稻米加工和三江宏公司稻米深加工等省重點項目建設;在玉米加工方面依托陽光生化、慧豐酒業等龍頭企業,重點培育豐順農業30萬噸玉米精深加工、象嶼集團12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打造全省玉米深加工產業鏈示范基地;在大豆加工產業方面重點抓好吉慶豆業、豐益、晨星島等龍頭企業,著力推進省重點中國華豆食品科技年產15萬噸豆制品深加工項目,提高大豆精深加工能力;在禽類加工產業方面推進省級重點項目大錦農肉雞屠宰及飼料加工,全年肉雞屠宰加工能力發展

學習文檔僅供參考

到億只,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雞產業基地;在生豬加工產業方面推進黑蓮公司循環經濟項目、天源生豬屠宰和格爾巴斯肉產品加工等項目,生產能力到達年屠宰生豬500萬頭;在奶制品生產方面依托光明乳業年產萬噸液態奶項目和新西蘭塔拉納基乳業嬰幼兒配方奶粉項目帶動奶牛養殖、肉牛深加工、產品包裝等行業發展;在酒飲加工方面推進省重點項目富錦老窖白酒生產和10萬噸格瓦斯飲料,扶持百威英博啤酒年產100萬噸項目;在培育特色產業方面大力推廣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發展食用菌產業技術,實現科研引領、規模化經營香菇、木耳等菌類養殖,食用菌栽培規模到達億袋。各產業帶的發展使眾多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企業呈鏈式互為補充,競相發展。

佳木斯是農業生產率較高、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是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理想地區,佳市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300多戶,吸引了益海公司、豐益集團,泉林生態農業、雨潤集團、光明乳品公司等知名企業進駐。以水稻加工為例,就由過去只是簡單扒皮的粗放式加工,發展到現在的胚芽米、大米粉、大米飲料、稻香粉、白稞、米糠油、白炭黑等幾十種產品。繁榮的農產品加工業,大大增強了農產品轉化能力,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締造了產業優勢。

5、對俄貿易優勢佳木斯市北隔黑龍江、東隔烏蘇里江分別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和哈巴羅夫斯克市相望,國境線總長382公里,現擁有4個國家一類水運口岸和1個國際空港,水運口岸目前已建成千噸級泊位36個,口岸吞吐能力到達700萬噸。現階段,國務院將黑龍江和蒙東地區的沿邊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佳木斯市在建設進出口加工基地和國際物流樞紐方面獲得了國家更多的支持。截至2024年,全市對俄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面積已達萬畝,包括專業化種植蔬菜出口基地7處,面積萬畝;大米出口基地2處,面積25萬畝;水果出口基地2處,面積萬畝,對俄出口優質大米萬噸,果菜萬噸,重點培育了水稻、果菜和白瓜等優勢出口產業,出口創匯企業發展到50多家,形成了從種植、加工、質量監管到出口的完整對俄果蔬出口產業鏈。并依托四海食品等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一批以加工生豬、肉牛、家禽、奶制品的對俄畜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努力把本地畜產品遠銷俄羅斯。在哈巴羅夫斯克和猶太自治州的市場上,佳木斯市農產品占有率始終為第一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中,佳木斯市境內的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即將建成,中俄跨江鐵路大橋連接俄遠東鐵路支線,形成了中國東北鐵路網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相連通的國際聯運大通道,沿俄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歐洲,年過貨能力可達2100萬噸,屆時同江將成為全國對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口岸。

學習文檔僅供參考

在佳木斯政府的引領下,佳木斯在俄建成超3萬畝大型綜合農場7處,小型家庭農場20余處,境外農業合作總面積到達120余萬畝,蔬菜大棚200多棟,在俄猶太自治州建立了農業示范園區和種子繁殖基地,過境農機具總量達700多臺套,年均向俄勞務輸出近2000人次,勞務收入超過8000萬元。中俄雙方政府和民間關系密切,貿易頻繁,形成了完善的對俄進出口市場網絡。

二、集中優勢現代意義上的大農業,更強調新型產權制度下的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規模經營,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生產。佳木斯市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全國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裝備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1、農墾示范優勢作為中央直屬三大墾區之一的黑龍江農墾,是迄今為止全國僅有的土地大面積集中連片耕作的地區。農墾因土地廣袤、自然資源豐富、人文素質好、生產水平高、農業基礎設施健全,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而享譽國內外,堪稱全國一枝獨秀的“大農業”示范區。佳木斯市與農墾有很深的歷史淵源,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址最初便設立在佳木斯市,經過官兵規模宏大的墾荒戰斗,三江平原墾區成為我國目前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墾區是三江平原農業的核心區域,佳市與農墾系統在糧食生產、科技示范、農機合作、人才共享等多領域開展場縣共建活動,使地方和農墾系統優勢互補,打造“大三江一體化”經濟合作區。農墾在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為佳木斯市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起到了樣板示范作用。2、規模生產優勢現代化大農業的主要特征就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佳木斯市地廣人稀,人均耕地面積遠遠高于全國平均值,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在國家“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政策指引下,佳木斯市依托自身在農機裝備制造方面的產業優勢,走出了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機合作社為基礎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道路,大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民增收。到2024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到達4400個,生產技術服務合作社1965個,產銷一體化服務合作社495個,合作社經營面積到達223萬畝。經測算通過統種統收,平均每畝降低生產成本22元,節約成本近5000萬元,銷售均價提高2-3分錢,增加收入6000多萬元。全市有家庭農場8597戶,專業大戶3183戶,通過專業大戶牽頭,農民帶地入社組建的現代農機合作社80個,農民帶地入社面積萬畝,最大入社面積萬畝,入社面積超萬畝

學習文檔僅供參考

的有29個合作社,合作社現擁有拖拉機619臺,收獲機969臺,播種機209臺,深松機103臺,聯合深松機284臺,其它農機具628臺,2024年落實農機補貼資金萬元,共補貼農機具1918臺。每個合作社都有連片作業在1000畝以上的地塊,合作社全程使用大型農機作業,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的農戶種植技術落后和缺少大型農機具的問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2024年全市農機總動力360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到達萬臺,農機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到達94.2%,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主要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在省內處于領先水平。農機合作社在我市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依靠的就是標準化和新技術,現代農機合作社作業全部使用大型先進的大馬力拖拉機和大型深松機具進行連片種植、科學管理、標準化作業。2024年佳木斯市以生產規模化為牽動,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了6條高標準水稻示范帶、2條高標準玉米示范帶,這些示范田不僅能為加工企業提供穩定、高質量的農作物原材料,也為企業與農民合作社開展長期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隨著“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推進,在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標準化、農產品市場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改革逐漸深化,我市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

3、技術人才優勢佳木斯擁有一所綜合性大學——佳木斯大學,市區內還集中了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省農科院佳木斯水稻分院、省農墾科學院、省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研究所、省特產魚類研究所、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6個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擁有獲得省政府補貼、國務院補貼的省級以上專家26位,近年來,各科研單位共承擔國家部委、省、市課題1216項,獲得各級獎勵575項,培育農作物品種280個,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技術、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及大豆窄行密植技術等先進技術引領三江農業。依托科研院所,深入開展院縣合作共建。全市已建成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859個,園區總面積到達萬畝,建成高標準穩固水稻種子生產繁育基地30萬畝,大豆種子生產基地15萬畝。全市5個縣〔市〕、2個區都組建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62個鄉〔鎮〕全部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信息網絡遍布鄉村,重點農業技術綜合覆蓋率到達90%,實用技術到位率達75%,市、縣、鄉三級梯隊式農技推廣體系已經建成,市總站獲得“十一五”省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單位,是我省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唯一獲得此獎勵的單位。全市良種覆蓋率到達98%,科技奉獻率到達63%,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了全面積、全作物和全過程標準化生產,據初步測產,水稻、玉米平均單產增加15%。農業科技推廣對我市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奉獻率逐年大幅提高,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的現代化大農業已具規模。4、國家惠農政策優勢

學習文檔僅供參考

“三農”工作始終是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自2024年國家首先在黑龍江省取消農業稅,并按播種面積給種糧農民直接經濟補貼以來,佳木斯市作為國家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重點區域,在農業各項補貼、農業基礎建設、農村金融與保險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農業標準化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國家和省里強有力的惠農政策支持。2024年全國首次現代農業建設現場交流會在佳木斯市召開,國家領導人對三江平原農業發展成就做出了歷史性的評價,會上國家農業部、黑龍江省政府、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共同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合作協議》,三方表示,將不斷加大對現代化大農業的政策支持,推動農業項目資金向現代化大農業傾斜。就2024年而言,我市爭取到國家水稻大棚和浸種催芽基地項目資金億元,農機合作社建設資金億元,土地整治項目資金億元等各類項目資金億元,支持力度是近幾年之最。國家和省里的各項惠農傾斜政策,給佳木斯市發展大農業增強了信心,大大加快了我市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進程。

三江平原疆域遼闊,耕地、淡水等農業資源豐富,人口密度較小,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具備明顯的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比較優勢。佳木斯市應抓住歷史機遇,與國家和全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要求保持緊密協調和高度一致,同時立足自身的環境、歷史、區位、科技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佳木斯特色的集約、高效、環保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

學習文檔僅供參考

篇二:農業發揮比較優勢

在農業結構調整上要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和比較優勢。在未來在農業結構調整上要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市場競爭中,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挑戰帶來了競爭壓力,同樣也催生了發展機遇。面對這樣的形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已成為我們應對機遇和挑戰的當務之急,只有產業結構的優化,才能帶動經濟結構的優化。當前,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是實現鄉鎮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點戰略選擇,必須堅定不移、全力貫之。一是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根據生產條件準確定位主導產業。吳橋鎮土壤、氣候條件優越,但前些年農民增收緩慢。面對這樣的實際,大幅度調減傳統農業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逐步引導農業生產向現代化、商品化農業轉變,打特色品牌,創質量名牌,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切實增強農產品核心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真正建立具有我鎮區域特色優勢和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產品結構。這幾年圍繞建設“揚州市蔬菜重點鎮”的目標,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增育蔬菜主導產業,搭建我鎮農民致富的重要平臺,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蔬菜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今后重點是做強一個“農業高效園區”。首先是擴大蔬菜大棚面積。在一期2000畝建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確保下半年將再流轉土地3000畝,從而年內實現大棚設施面積達5000畝。同時加大對上政策爭取力度,做好對接,規劃新建寬9米,全長2.2公里的園區道路直通安大公路,近期將開工建設;同時園區新建橋梁2座,電灌站2座,排涵1座;新擴園區道路4條,長4.8公里;新開排水溝10條,長10公里;鋪設PVC暗渠6000米,提升園區灌溉、排水、交通三大能力。其次是培訓農民技術工人。重點依托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和農業龍頭企

1

業,并結合農村黨員干部技能培訓,有組織地開展農民培訓,重點教授蔬菜種植技術、營銷、招引等,力爭開設30個班次、培訓3000人次以上,為我鎮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提供人力保障。同時,確定高效農業蔬菜主題,定向招商、委托招商,力爭再招引一批蔬菜種植和加工企業入園。同時,將鼓勵發動本鎮的種菜大戶以及醬品加工企業入園租棚、建棚、建基地,形成集聚效應,最終形成大產業。再次是推動土地股份合作。在成功組建三個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基礎上,繼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引導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能人集中,規模經營,提高效益,增加經營性收入。今年將再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組織4個。二是加大對產業區域布局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根據區域間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因地制宜,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細化特色優勢產業和產品。今后,我鎮農業生產在區域布局上重點突出抓好建立“三個基地”:建立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續建為契機,增加投入,擴大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發展優質無公害稻米;建立“訂單農業”生產基地。以江蘇邁達集團為依托,進一步擴大岡啤大麥的訂單生產規模,努力提高訂單農業履約率,切實保護好農民利益;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充分利用揚州市舒天農產品有限公司有機玫瑰、菊花茶、常綠醬品鵝頸白蘿卜無公害食品已申報成功的優勢,打響品牌,爭創名牌,整合資源,擴大品種和種植規模。

2

篇三:農業發揮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戴源龍國貿090210摘要:比較優勢理論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的成因及結果,指出發揮自身優勢從事國際貿易能夠促進本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加入WTO已快5年時間,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中國的農業經濟而言意味著更大的挑戰。如今,在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主要是為尋求農業發展和增加貿易收益,本文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現狀,指出我們應該走比較優勢的道路,增強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以迎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并對我國農業未來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農產品出口、經濟全球化、技術進步

1引言

我國既是世界農產品生產大國,也越來越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大國,許多農產品的進出口都對世界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全世界的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上,中國的份額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約是2.4%,2024年達到了3.2%,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的出口國。中國農產品進口貿易近幾年發展也較快,1992年進口額為96.6億美元,到2024年則達到124.15億美元,10年進口增加27.2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5%,到2024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居世界第四位。

一、理論概述

2.1概念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于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比較優勢理論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個國家分工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2.2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背景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階級利益而修訂實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頒布后,。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它對地主貴族有利,而嚴重地損害了產業資產階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級的利益。昂貴的谷物,使工人貨幣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品的競爭能力;同時,昂貴的谷物,也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而減少了對工業品的消費。“谷物法”還招致外國以高關稅阻止英國工業品對他們的出口。為了廢除“谷物法”,工業資產階級采取了多種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貿易的好處。而地主貴族階級則千方百計維護“谷物法”,認為,既然英國能夠自己生產糧食,根本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反對在谷物上自由貿易。這時,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貿易的理論依據。李嘉圖適時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較優勢原理(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這是一項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沒有受到挑戰的經濟學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經濟解釋力。他認為,英國不僅要從外國進口糧食,而且要大量進口,因為英國在紡織品生產上所占的優勢比在糧食生產上優勢還大。故英國應專門發貿易比較優勢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比較利益,提高商品生產數量。比較優勢理論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于絕對劣勢,但只要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于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于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

-1-

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于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個國家分工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其處于比較劣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就是比較優勢原理。也就是說,兩國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通過“兩利取重,兩害取輕”,兩國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入世后的六年期間(2024-2024),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進出口總值每年都跨越一個百億美元階梯。到2024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775.7億美元,比2024年增長23.1%,占當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6%。其中出口366億美元,增長18%;進口首次突破400億美元,達到409.7億美元,增長28.1%。(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發生逆轉,貿易逆差已經成為常態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進口貿易發展呈現明顯的不平衡性,入世后的六年間農產品的出口額凈增246.4億美元,年平均增幅為20.5%;而同期,農產品的進口額凈增309.8億美元,年平均增幅為26.5%,增幅明顯高于出口。農產品的出口、進口貿易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出現。202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項下還保持了33.1億美元的順差,2024年農產品進口猛增導致當年的農產品貿易出現4.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到2024年貿易逆差激增到84.9億美元,2024、2024兩年的貿易逆差迅速萎縮,但2024年農產品的貿易逆差再次擴大到了43.7億美元,逆差比上一年(下同)凈增34.1億美元,增長3.6倍。(二)農產品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全面高出加工貿易2024年農產品貿易仍是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兩種貿易方式的進出口總額合計占農產品進出口總額9成以上。我國農產品的一般貿易不論從規模上還是增速上均高出加工貿易。2024年我國農產品一般貿易進出口579.5億美元,增長26.8%,高出當年農產品進出口增速3.7個百分點,占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74.7%,比上一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的農產品279.8億美元,增長19.2%,占當年出口總值的76.5%;進口299.7億美元,增長34.9%,占當年進口總值的73.1%。農產品一般貿易項下出現貿易逆差19.9億美元。受農產品商品性質特點決定,以及國家加大對加工貿易的政策調整力度,農產品加工貿易發展增速緩慢。2024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34.6億美元,增幅僅為8.5%,低于當年農產品進出口增速14.6個百分點,僅占當年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17.4%,比2024年的比重萎縮2.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5.6億美元,增長13.4%;進口59億美元,增長2.7%。農產品加工貿易項下實現貿易順差16.6億美元。保稅區倉儲進出口貿易位列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之后,累計進出口39.6億美元,增長33.4%,增長速度相對較快。保稅倉庫進出口和邊境小額貿易規模雙雙突破十億美元,分別進出口10.8億美元、10億美元,分別增長13.5%、13.8%。(四)我國農產品貿易國別集中度高202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前10位的貿易國家(地區)的進出口合計超過600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83.1%。2024年美國繼續占據我國第一大農產品貿易伙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的位置,中美雙邊的農產品貿易總值達到135.1億美元,增長18.9%;其中自美國進口農產品91.3億美元,增長20.3%。對美農產品貿易逆差為47.5億美元。2024年東盟取代日本成為我國第二大的農產品貿易伙伴,我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額

-2-

為110.2億美元,增長37.7%,高出農產品貿易整體增幅14.6個百分點。2024年日本雖然退居我國第三大農產品貿易伙伴,但其仍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農產品貿易順差來源地。當年中日農產品貿易額為87.3億美元,小幅增長1.3%,是前10位的貿易國家(地區)中最低的,實現貿易順差79.5億美元。2024年中歐農產品貿易額緊隨日本之后,當年進出口82.7億美元,增長26.2%。在農產品進口的拉動下,我國與阿根廷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實現了倍增,阿根廷也成為我國農產品貿易最大的逆差來源地。(五)主要的出口農產品表現各異,蔬菜、水海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增速較慢,水果、谷物及谷物粉出口猛增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和輸出國,受貿易壁壘、人民幣升值、全球原料性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24年我國水海產品的出口僅有微幅增長。當年水海產品出口47.5億美元,增長0.1%。蔬菜同樣也是遭受貿易壁壘嚴重的品種。我國蔬菜生產氣候得天獨厚、物種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加入世貿組織更是給國產蔬菜進入在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但由于蔬菜出口屢屢遭遇以綠色壁壘為代表的貿易壁壘,正常出口受到嚴重影響。2024年我國蔬菜出口42.2億美元,增長6%。我國畜產品出口也面臨著與水海產品、蔬菜相似的問題,2024年出口40.4億美元,增長8.3%,上述3類農產品的出口增幅均比農產品出口的整體增幅低。蘋果、柑橘等國產水果品種仍保持了較強的出口優勢,直接帶動我國水果的出口。2024年國產水果出口37.5億美元,增長51.4%。其中,蘋果汁、蘋果和橘橙是重要的出口水果品種,分別出口12.4億美元、5.1億美元和2.1億美元,分別增長1.1倍、37.6%和49.6%,合計占我國水果出口總值的52.3%。在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高企的刺激下,2024年我國糧食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共出口糧食(包括大米、小麥、玉米等谷物及谷物粉,不含大豆)986.4萬噸,價值21.9億美元,分別增長63%和89.6%,當年的糧食凈出口量超過800萬噸。在我國人口仍在不斷增加、耕地面積減少的背景下,國內糧食凈出口規模過大,不利于穩定國內糧食價格。

三、入世對我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影響

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當非關稅措施被取消和關稅被削減之后,我國農業與國外農業的競爭就只能依靠自身的比較優勢。一國的農業比較優勢主要表現為價格優勢,即農產品的價格水平越低,該國農產品就越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而價格優勢又直接體現為成本優勢和效率優勢,也就是說,一國農業的生產效率越高,生產成本越低,則該國農產品的價格優勢越強,農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越強。從價格優勢分析,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呈現出以下格局:(一)糧食已經喪失了國際貿易競爭優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上升速度很快。入世前,我國大米、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價格10%~70%。因此,我國80年代的那種糧食價格競爭優勢已經完全消失,糧食作物已不再具備比較優勢,入世后我國糧食生產所受的影響更大。另外,棉花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二)糖料生產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受到食糖生產加工水平低的制約我國具有發展甘蔗生產的自然和經濟優勢,但是食糖加工業生產工藝比較落后、成本高、品質差,食糖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高。因此,發揮我國糖料生產競爭優勢的關鍵是提高國

-3-

內糖業的生產加工水平。(三)肉類生產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在畜牧業中,除牛肉外,其他肉類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生產優勢突出。在價格方面,除禽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均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價格優勢明顯;在市場方面,世貿組織規則為我國肉類生產發展和貿易提供有利條件。但是我國畜牧業生產面臨疫病頻發和衛生質量控制體系薄弱的困擾,很難突破進口國以SPS和TBT管制措施為主的壁壘。(四)羊毛不具有貿易競爭優勢由于我國的羊毛生產在效率、質量和價格上均無競爭優勢,入世后,在大幅度降低關稅和取消進口許可證的情況下,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打擊。(五)水產品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我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綜合生產能力較強,特別是水產養殖和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從總體上講,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我國水產業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水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同時有利于我國擴大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市場多元化。

四、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一)從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強調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提高農產品的營銷能力和品牌競爭力。通過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檢測體系,促進現代農業企業的形成,提高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在農村逐漸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給各家各戶的前提下,允許經營權流通,土地適當集中經營形成現代的農業企業。另外,從生產源頭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從更大的范圍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宏觀調控。再有,重視從市場營銷和產品信譽的角度拓展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二)從提高價格競爭力的角度,提出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競爭能力。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單產,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通過推廣先進技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單產,最終達到降低農產品價格和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另外,通過土地流轉,擴大土地規模經營,減少農產品勞動費用。再有,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技術條件等方面降低農產品成本,降低流通成本。(三)從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的角度,建議改善農業生產要素條件,加強政策對農產品競爭力的支持和保護。要真正把農業作為現代產業來發展,讓更多的現代化生產要素流入農業產業。政府采用各種優惠政策,從而使農業迅速發展,競爭力得到提升,還要保護好現有的農業自然資源。另外,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參考文獻(1)張國強.《比較優勢與制度的觀點》,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4-10(2)農業部科技教導司,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生態農業——實踐與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3)/news/10396369.html(4)劉繼芳.《當代農業學術專著》.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10-01版.(5)何元貴.《新編國際貿易》.清華大學出版社,2024-9-01版.

-4-

篇四:農業發揮比較優勢

市發展現代農業比較優勢的研究

市位于省東北部,地處世界上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體。所轄撫遠縣歸省直管后,境現有1個農墾分局和14個農墾大型國有農場,耕地總面積2700多萬畝,其中市屬耕地面積1689萬畝,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土地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地區。是國家水稻、大豆主產區,2024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140.3億斤,取得了“十一連增”,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國家現代農業綜合示核心區。2024年首次全國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2024年全國產糧大縣現場培訓會選在佳市召開,充分顯示了我市在現代農業生產方面起到的導向示作用。下面從幾個方面分析市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方面具備的比較優勢。

一、資源優勢1、土地資源優勢三江平原幅員廣闊,沃野千里,但人口密度較小,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2024年市農民人均耕地15畝,是全國農民人均耕地的7-8倍,三江平原墾區人均耕地更是達到全國水平的16.3倍。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平均坡降萬分之一,適合大型機械作業。人均耕地面積大、耕地平坦,集中連片,單位地塊面積大,使市具備了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天然優勢。2、水資源優勢。市地處和松花江流域,“兩江”及眾多中小河流為我市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地表水資源。流經佳市的、松花江、烏里江年過境水量共有3578.1億立方米,但水資源開發利用量僅占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的3.5‰,而且沿江工業污染少,污水排放量達標率在95%以上,為生產綠色食品提供了優良充沛水資源。境濕地面積61.09萬公頃,濕地自然保護區9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4個,所屬的“三江濕地”曾以中國黑土濕地之王、高寒濕地之鄉、沼澤濕地之最的美譽名列中國最美六大沼澤濕地的第三名。佳市大力發展現代化的節水排灌設施,現有大中小型水庫18座,蓄水能力達到2.39億立方米,占地表水總量的7%。萬畝以上灌區26處,其中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4處,江河自流灌區5處,提水灌區16處,水庫灌區5處,灌區渠道總長度2068公里。各類灌溉水源井28504眼,建成各類農村水電站4座,總裝機容量1.734萬千瓦,年發電達到6242萬千瓦時,農田水利控制面積700萬畝,豐沛的水量和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為大農業生產提供了水資源保障。3、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優勢農作物生長環境自然古樸,轄區所有耕地、水域、草原、林地整體通過了無公害環境質量評價,所轄的富錦、同江、樺南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生態縣,是生長優質農作物的理想場所。

.

2024年佳市水稻生產面積705萬畝,玉米生產面積712.8萬畝,大豆生產面積194萬畝,糧食產量達到140.3億斤,取得了“十一連增”。糧食商品率超過90%,每年出售的糧食,可供、、三個城市居民食用一年,堪稱“國家大糧倉”。

耕地土質以優質黑土和草甸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在4.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有機質平均不足1%的含量,是最理想的農作物生長土壤。冬季寒冷,病原菌和害蟲不能越冬,病害和蟲害相對較輕,極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平均在20公斤/畝以下,比全國平均使用水平低近30%。休耕有致,一年一作的生產模式,減少了土壤鹽分和重金屬積累,確保了綠色食品的產品安全。農作物生長期晝夜溫差在10—15℃之間,非常有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生長出的高油大豆脂肪含量在22%以上,蛋白質含量接近40%,水稻精米率達70%以上,地產大米清白油亮,米香四溢。2024年7月佳市成立了由龍頭企業、種業公司、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社、外地投資商等136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全省首家優質農產品行業協會,“大米”地理標識已通過農業部認定。

目前全市三品一標產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數量超過800個,三品一標食品生產基地面積(含山產品、水產品面積)達1565萬畝,超過全市耕地面積的90%,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6個,面積910萬畝。同江市更是在全國率先建立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統,消費者可以用智能手機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即可查詢產品的生產、加工等信息。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給市大農業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農產品加工產業優勢一直以來,我市農副產品以粗放型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企業數量較少,是制約我市農產品市場優勢的主要瓶頸。近年來,市緊緊抓住國家“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機遇,打造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市在水稻加工產業方面依托益海、宇興、豐興等17戶龍頭企業,推進錦稻農業發展公司60萬噸稻米綜合加工、中糧集團15萬噸稻米加工和三江宏公司稻米深加工等省重點項目建設;在玉米加工方面依托生化、慧豐酒業等龍頭企業,重點培育豐順農業30萬噸玉米精深加工、象嶼集團12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打造全省玉米深加工產業鏈示基地;在大豆加工產業方面重點抓好吉慶豆業、豐益、晨星島等龍頭企業,著力推進省重點中豆食品科技年產15萬噸豆制品深加工項目,提高大豆精深加工能力;在禽類加工產業方面推進省級重點項目大錦農肉雞屠宰及飼料加工,全年肉雞屠宰加工能力發展到1.2億只,建成全省最大的肉雞產業基地;在生豬加工產業方面推進黑蓮公司循環經濟項目、天源生豬屠宰和格爾巴斯肉產品加工等項目,生產能力達到年屠宰生豬500萬頭;在奶制品生產方面依托光明乳

.

業年產4.5萬噸液態奶項目和新西蘭塔拉納基乳業嬰幼兒配方奶粉項目帶動奶牛養殖、肉牛深加工、產品包裝等行業發展;在酒飲加工方面推進省重點項目富錦老窖白酒生產和10萬噸格瓦斯飲料,扶持百威英博啤酒年產100萬噸項目;在培育特色產業方面大力推廣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發展食用菌產業技術,實現科研引領、規模化經營香菇、木耳等菌類養殖,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7.1億袋。各產業帶的發展使眾多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企業呈鏈式互為補充,競相發展。

是農業生產率較高、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是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理想地區,佳市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300多戶,吸引了益海公司、豐益集團,泉林生態農業、雨潤集團、光明乳品公司等知名企業進駐。以水稻加工為例,就由過去只是簡單扒皮的粗放式加工,發展到現在的胚芽米、大米粉、大米飲料、稻香粉、白稞、米糠油、白炭黑等幾十種產品。繁榮的農產品加工業,大大增強了農產品轉化能力,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締造了產業優勢。

5、對俄貿易優勢市北隔、東隔烏里江分別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和哈巴羅夫斯克市相望,國境線總長382公里,現擁有4個國家一類水運口岸和1個國際空港,水運口岸目前已建成千噸級泊位36個,口岸吞吐能力達到700萬噸。現階段,國務院將和蒙東地區的沿邊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市在建設進出口加工基地和國際物流樞紐方面獲得了國家更多的支持。截至2024年,全市對俄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面積已達35.9萬畝,包括專業化種植蔬菜出口基地7處,面積8.7萬畝;大米出口基地2處,面積25萬畝;水果出口基地2處,面積0.22萬畝,對俄出口優質大米1.2萬噸,果菜10.4萬噸,重點培育了水稻、果菜和白瓜等優勢出口產業,出口創匯企業發展到50多家,形成了從種植、加工、質量監管到出口的完整對俄果蔬出口產業鏈。并依托四海食品等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一批以加工生豬、肉牛、家禽、奶制品的對俄畜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努力把本地畜產品遠銷俄羅斯。在哈巴羅夫斯克和猶太自治州的市場上,市農產品占有率始終為第一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中,市境的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即將建成,中俄跨江鐵路大橋連接俄遠東鐵路支線,形成了中國東北鐵路網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相連通的國際聯運大通道,沿俄西伯利亞大鐵路貫通歐洲,年過貨能力可達2100萬噸,屆時同江將成為全國對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口岸。在政府的引領下,在俄建成超3萬畝大型綜合農場7處,小型家庭農場20余處,境外農業合作總面積達到120余萬畝,蔬菜大棚200多棟,在俄猶太自治州建立了農業示園區和種子繁殖基地,過境農機具總量達700多臺套,年均向俄勞務輸出近2000人次,勞務收入

.

超過8000萬元。中俄雙方政府和民間關系密切,貿易頻繁,形成了完善的對俄進出口市場網絡。

二、集中優勢現代意義上的大農業,更強調新型產權制度下的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規模經營,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生產。市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全國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在現代農業經營理念、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裝備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1、農墾示優勢作為中央直屬三大墾區之一的農墾,是迄今為止全國僅有的土地大面積集中連片耕作的地區。農墾因土地廣袤、自然資源豐富、人文素質好、生產水平高、農業基礎設施健全,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而享譽國外,堪稱全國一枝獨秀的“大農業”示區。市與農墾有很深的歷史淵源,省農墾總局局址最初便設立在市,經過官兵規模宏大的墾荒戰斗,三江平原墾區成為我國目前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墾區是三江平原農業的核心區域,佳市與農墾系統在糧食生產、科技示、農機合作、人才共享等多領域開展場縣共建活動,使地方和農墾系統優勢互補,打造“大三江一體化”經濟合作區。農墾在現代化大農業生產方面積累的先進經驗,為市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起到了樣板示作用。2、規模生產優勢現代化大農業的主要特征就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市地廣人稀,人均耕地面積遠遠高于全國平均值,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在國家“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政策指引下,市依托自身在農機裝備制造方面的產業優勢,走出了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機合作社為基礎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道路,大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民增收。到2024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4400個,生產技術服務合作社1965個,產銷一體化服務合作社495個,合作社經營面積達到223萬畝。經測算通過統種統收,平均每畝降低生產成本22元,節約成本近5000萬元,銷售均價提高2-3分錢,增加收入6000多萬元。全市有家庭農場8597戶,專業大戶3183戶,通過專業大戶牽頭,農民帶地入社組建的現代農機合作社80個,農民帶地入社面積61.58萬畝,最大入社面積1.8萬畝,入社面積超萬畝的有29個合作社,合作社現擁有拖拉機619臺,收獲機969臺,播種機209臺,深松機103臺,聯合深松機284臺,其它農機具628臺,2024年落實農機補貼資金5387.8萬元,共補貼農機具1918臺。每個合作社都有連片作業在1000畝以上的地塊,合作社全程使用大型農機作業,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的農戶種植技術落后和缺少大型農機具的問題,大大

.

提高了生產效率。2024年全市農機總動力360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1.5萬臺,農機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4.2%,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主要作物實現全程機械化,在省處于領先水平。農機合作社在我市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依靠的就是標準化和新技術,現代農機合作社作業全部使用大型先進的大馬力拖拉機和大型深松機具進行連片種植、科學管理、標準化作業。2024年市以生產規模化為牽動,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了6條高標準水稻示帶、2條高標準玉米示帶,這些示田不僅能為加工企業提供穩定、高質量的農作物原材料,也為企業與農民合作社開展長期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隨著“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推進,在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標準化、農產品市場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改革逐漸深化,我市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

3、技術人才優勢擁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大學,市區還集中了省農科院分院、省農科院水稻分院、省農墾科學院、省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研究所、省特產魚類研究所、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6個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擁有獲得省政府補貼、國務院補貼的省級以上專家26位,近年來,各科研單位共承擔國家部委、省、市課題1216項,獲得各級獎勵575項,培育農作物品種280個,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技術、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及大豆窄行密植技術等先進技術引領三江農業。依托科研院所,深入開展院縣合作共建。全市已建成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園區859個,園區總面積達到110.5萬畝,建成高標準穩固水稻種子生產繁育基地30萬畝,大豆種子生產基地15萬畝。全市5個縣(市)、2個區都組建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62個鄉(鎮)全部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信息網絡遍布鄉村,重點農業技術綜合覆蓋率達到90%,實用技術到位率達75%,市、縣、鄉三級梯隊式農技推廣體系已經建成,市總站獲得“十一五”省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單位,是我省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唯一獲得此獎勵的單位。全市良種覆蓋率達到98%,科技貢獻率達到63%,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了全面積、全作物和全過程標準化生產,據初步測產,水稻、玉米平均單產增加15%。農業科技推廣對我市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貢獻率逐年大幅提高,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的現代化大農業已具規模。4、國家惠農政策優勢“三農”工作始終是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自2024年國家首先在省取消農業稅,并按播種面積給種糧農民直接經濟補貼以來,市作為國家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重點區域,在農業各項補貼、農業基礎建設、農村金融與保險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創新、

.

農業標準化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國家和省里強有力的惠農政策支持。2024年全國首次現代農業建設現場交流會在市召開,國家領導人對三江平原農業發展成就做出了歷史性的評價,會上國家農業部、省政府、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共同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合作協議》,三方表示,將不斷加大對現代化大農業的政策支持,推動農業項目資金向現代化大農業傾斜。就2024年而言,我市爭取到國家水稻大棚和浸種催芽基地項目資金1.3億元,農機合作社建設資金1.4億元,土地整治項目資金4.3億元等各類項目資金22.3億元,支持力度是近幾年之最。國家和省里的各項惠農傾斜政策,給市發展大農業增強了信心,大大加快了我市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進程。

三江平原疆域遼闊,耕地、淡水等農業資源豐富,人口密度較小,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具備明顯的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比較優勢。市應抓住歷史機遇,與國家和全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要求保持緊密協調和高度一致,同時立足自身的環境、歷史、區位、科技優勢,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集約、高效、環保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

.

篇五:農業發揮比較優勢

加強以河西雜交玉米制種為主瓜菜馬鈴薯花卉啤酒大麥啤酒花和葡萄制種為輔的國家制種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生產專業化加工現代化包裝標準化經營集團化育繁推一體化和管理法制化步伐全面提升育種創新能力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和種子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努力實現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的轉變

國務院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解讀之十五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定位我省農業發展戰略為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為此,全面深刻地分析掌握我省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優勢、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充分利用好這方面的支持政策,找準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的切入點,對于促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都至關重要。

我省地域廣闊、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發展特色農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目前,馬鈴薯、草食畜、中藥材、現代制種、啤酒大麥、釀酒葡萄、蔬菜等已成為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700多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0%。面對這樣的有利條件,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已成為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省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一是特色優勢農業區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河西地區已初步建成特色農產品綜合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糧、棉、酒、瓜果、蔬菜、制種等六大主導產業;中部地區已初步建成了沿黃河谷川道區的蔬菜基地和馬鈴薯、百合、中藥材、肉用羊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淀粉、蔬菜、百合、肉類、中藥材

等五大主導產業;隴東地區已初步建成了蘋果、杏、煙葉、肉牛、油料等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果、菜、煙、肉等四大主導產業。隴南地區已初步建成了以干鮮果品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干果、食用菌、中藥材等三大主導產業。甘南、臨夏地區的草食畜產品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皮毛、乳品為主的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

二是特色優勢產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我省馬鈴薯、中藥材、草產業、現代制種、啤酒大麥等產業發展居全國第一,雜交玉米制種量占全國用種量的53%,全國50強制種企業已有一半以上在我省落戶。甘啤3號等甘啤系列大麥已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種。當歸、黨參、紅芪、大黃等四大名貴藥材主要銷往臺灣、香港、東南亞地區,部分遠銷歐美市場。脫水蔬菜、番茄醬、果酒果汁、優質小雜糧、油橄欖、食用菌、食用百合、球根花卉等地方性特色產品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部分產品已走向國際市場。

三是特色優勢農業經營組織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3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1700多個,國家和省重點龍頭企業210多個。龍頭企業帶動型是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形式,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省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也存在以下薄弱環節:一是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檔次低,競爭實力較弱,影響著特色優勢農業的發展和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我省農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專用程度和品質不能滿足加工業的需求。農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轉化和增值率較低,有重要影響的名、特、優產品很少。農業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尚不健全,標準化技術咨詢服務、基地生產環境和綠色產品認證發展滯后,農業標準化建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特色優勢農業發展的要求。三是中介組織發展緩慢。農村各類中介組織還處于發展初期,大多沒有產權關系,合作組織法人地位不明確,運行機制不規范,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體上看,我省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的基礎很好、潛力很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七項工作:一要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建設以定西為主的馬鈴薯貿工農一體化示范區,力爭馬鈴薯播種面積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加快馬鈴薯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量和效益的提升轉變、由外銷為主向外銷和加工并重進而以加工為主轉變,由銷售商品薯向銷售良種轉變,由均衡發展淀粉加工企業向扶優扶強、強強聯合和品牌經營轉變。建

立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力爭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50%,力求在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市場建設、鮮薯銷售、品牌打造、馬鈴薯保險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扶持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和貯藏庫建設,將馬鈴薯種植納入政策性保險補貼范圍。二要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支持培育牛羊產業大縣,提高畜牧業增加值,重點支持養殖小區、良種繁育體系、市場體系和檢測體系、產業大縣建設。參照能繁母豬的補貼政策,將能繁母牛、母羊納入補貼范圍。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牛、羊、豬、雞等優勢畜禽區(帶)。加快草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草畜產品加工示范園區。發展草產業,形成草畜生產加工基地。到2024年草食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進一步發揮畜牧業在農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三要加快雜交玉米等農作物制種基地建設。加強以河西雜交玉米制種為主,瓜菜、馬鈴薯、花卉、啤酒大麥、啤酒花和葡萄制種為輔的國家制種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生產專業化、加工現代化、包裝標準化、經營集團化、育繁推一體化和管理法制化步伐,全面提升育種創新能力、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和種子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努力實現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的轉變。四要加快地方特色產品的發展。立足當地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和生產基礎,大力發展中藥材、藏藥、釀酒原料、林果、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建設以蘭州、榆中、皋蘭、紅古為主,帶動定西、白銀、天水、平涼等市縣的高原夏菜基地。大力發展油橄欖、核桃、花椒、食用百

合、苦水玫瑰、黑木耳、黃花菜、油葵、鮭鱒魚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優勢產品,打造名優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五要積極發展沙產業。加快建設以日光溫室和地膜覆蓋為重點的保護地栽培示范基地、草畜產品高效轉化的種養加基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經濟林培育基地,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形成一批沙產業加工名優品牌和加工型龍頭企業,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產業經營格局。六要加快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在全省擇優培育扶持500個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到2024年,培育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5個,5億元以上的1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力爭近期年銷售額億元以上的農業企業達到50家以上,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二次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農場,主要是培育5個在西部有顯著優勢、在全國有相當影響的名牌產品,培育10個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21個鄉鎮企業、中小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園區)。七要加快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經濟基地建設。按照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在張掖、武威以發展節水型灌溉農業為重點,“草實行-牧-沼”農業循環經濟鏈條和“糧-菜-瓜果-牧-沼”的荒漠化綠洲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定西以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為重點,發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氣-梯田-水窖”一體化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篇六:農業發揮比較優勢

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農業的地位

前言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農業大國。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1978年開始的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村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不僅突破傳統體制的束縛,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跡,而且帶動和促進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2024年底中國加入WTO,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在世界貿易體系中,中國作為農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既可能受到國際市場的不利沖擊,同時也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

本報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增長及結構變化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國農業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以及加入WTO后過渡期的影響;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國農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關鍵問題;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國農業進一步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戰略思路與政策建議。

一、中國農業:增長與結構變化

(一)農業與中國經濟增長

農業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1978年,農業仍然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28.1%,吸納了高達70.5%的就業人口。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1978-2024年間,中國GDP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9.4%。盡管農業部門(4.5%)沒有取得工業(11.6%)和服務業部門(10.3%)的高增長率,但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增長,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順利推進。

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封閉經濟向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轉型,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也伴隨著大規模的結構性轉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年下降。到2024年,農業占GDP的份額下降到14.6%,就業份額下降到49.1%。在外貿結構中,農業出口份額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24年的4.9%,進口份額由33.8%下降到4.6%。

(二)農業增長的績效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農村人民公社和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等體制變革階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體制以及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嚴重束縛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業結構單一,農村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開始,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群眾積極性,1978-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實際年均增長率達5%,蔬菜水果分別達7.5%、7.2%,而棉花則高達19.3%,遠遠超過20世紀60-70年代的增長率(表2)。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長期短

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長。中國農業增長最突出的貢獻是解決了近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究竟是什么創造了中國農業增長的奇跡?許多研究表明,這既包括改革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制度創新的巨大作用(Fan,1991;Lin,1992),也離不開技術進步的貢獻(Huang和Rozelle,1996;Fan和Pardey,1997)。同時還包括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及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等。

(三)結構變化

在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城鎮化的推進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對肉類產品、水產品和水果蔬菜等的食品需求大幅度增加,農業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在農業總產值中,畜牧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5%擴大到2024年的32.1%,水產品由1.6%上升到10.6%,而種植業則由80%下降到50.1%。

作物結構:農作物面積中,糧食面積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80.3%,下降到2024年的65.2%,而能夠促進農民增收的高價值經濟作物面積不斷上升,由19.7%增加到34.8%(圖5)。其中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面積逐步下降,而玉米面積隨著畜牧業增長對飼料需求的增加略有增加。經濟作物中,蔬菜、水果面積增加比較顯著。

畜牧業:過去單一養豬型的畜牧業逐步轉變為多種牲畜和家禽養殖協調發展。到2024年生豬占畜牧業產值的份額降低到46.7%,家禽份額擴大到占29%,養牛業10%,養羊業5.9%。

(四)食品消費結構

中國不僅解決了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費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第一,農村和城鎮居民的糧食和蔬菜人均消費量呈明顯減少,肉類、水產品消費增加。如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比1983年減少了45%,農村居民減少14%;城鎮居民人均蔬菜消費量下降了29%,農村居民人均下降18%。城鎮居民人均肉類產品消費增加46%,農村居民增加69%。城鎮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增加65%,農村居民增加93%。

第二,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差異依然較大。2024年城鄉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差距為35.5%(1983年為56%);蔬菜消費差距從1983年的1.3倍縮小到2024年的1.1倍。豬牛羊肉消費差距由1.9倍縮小到1.6倍。食油消費差距從2倍縮小到1.5倍,禽肉從3.1倍縮小到2.9倍,水產品從5.2倍縮小到2.9倍。

第三,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異擴大。1985-2024年,城鄉居民人均活消費支出差距從2.1:1擴大到3.4:1;食品支出占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從57.8%下降到45.6%,城鎮居民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從53.3%下降到37.1%(圖6);城鄉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差距從2.0:1擴大到2.7:1(國家統計局,2024)。

二、中國農業與世界貿易體系

(一)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農業不僅實現快速增長,結構變化顯著,而且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加深了與世界貿易體系的一體化。

與中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保持一致,中國農產品貿易得到快速發展。中國農產品出口由1992年的不到113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12.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5.8%;農產品進口由53億美元增加到18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2.3%(表5)。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除歐盟、美國、日本之外的第4大農產品進口國,對世界農產品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盡管中國農產品貿易增長較快,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的升級,農產品出口在外貿出口總額中的份額呈下降趨勢,由1992年的13.3%,下降到2024年的4.8%,進口份額由6.6%下降到4.6%。而在許多貿易伙伴的貿易結構中,農產品出口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新西蘭的商品出口總額中,有59%是農產品,智利達39%,巴西32%,澳大利亞26%,泰國17%,加拿大13%,美國10%。

中國農產品貿易增長的實績顯示,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分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益,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國農產品出口仍然具有重要的外匯貢獻。1992-2024年的12年,中國外貿順差累計2426.5美元,農產品凈出口累計513.3億美元,占21.2%。其中,1992年農產品凈出口26.2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60%以上,2024年23.5億美元,占9.2%。其次,對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關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乘數2024年為1.66,相當于1美元農產品出口能夠額外產生1.66美元的經濟活動;每1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能直接和間接創造近28個就業崗位(程國強,2024)。表7顯示,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在中國農產品出口占76%以上的份額,而且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對中國農業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第三,農產品進口緩解了農業資源短缺壓力,促進了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世界貿易體系?

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在較大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既充分享著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利益,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使更多的國家受益。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2024年中國是除法國外世界上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輸入國,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達到55%,僅次于德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

盡管中國農業與世界市場的關聯程度日益增加,由1992年的15.8%,增加到2024年的19.4%(表9),越來越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但相對整個中國經濟而言,農業的貿易依存度并不顯著。從國際比較看,2024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占農業國內增加值的比重只有9.3%,而美國為41.1%、歐盟34%、俄羅斯36%。其政策含義在于,中國農業增長更多地依賴內生需求,農業資源主要被配置到解決國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與此相反,農產品出口占主導地位的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泰國等,農業貿易依存度則高達99-175%。這意味著這些國家

的農業部門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促進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這些國家的農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三)農業進一步對外開放:加入WTO的后過渡期

盡管目前中國農業參與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程度相對有限,但實際上,自2024年底中國加入WTO,中國農業對外全面開放市場的壁壘已經基本消除。尤其是從2024年開始,中國農業在加入WTO談判中爭取的過渡期基本結束,進入WTO“后過渡期”,中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

第一,農產品關稅降至承諾的終點,即由加入WTO前2024年的23.2%,經過2024-2024三年削減后,降至2024年的15.35%。遠遠低于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水平,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

第二,自2024年起,糧食等重點農產品的進口關稅配額數量已經達到最高點,2024年之后將繼續維持這樣的高水平。如小麥963.6萬噸,大米532萬噸,玉米720萬噸,食糖194.5萬噸,棉花89.4萬噸,羊毛28.7萬噸,毛條8萬噸。除小麥繼續保持90%的國營貿易比例外,其他農產品的國營貿易比例將逐步縮小。2024年取消羊毛和毛條的進口指定經營制度。2024年取消豆油、棕櫚油、菜籽油進口的關稅配額管理,實行9%的單一關稅管理。

第三,中國承諾自加入WTO起,取消了農產品出口補貼,承諾將國內支持中的黃箱補貼上限約束在8.5%,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令許多人不解的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國外具有優勢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并沒有如預期涌入中國市場,人們普遍擔心農業將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也沒有出現。我們以為,這其實存在較大的必然性:第一,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根據加入WTO的新形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農政策措施,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了農業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第三,加入WTO影響的滯后效應,使國際競爭壓力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在短期內沒有表現出來。第三,國內外市場價格變化在客觀上緩解了進口壓力。如2024年,由于世界糧食主產國受災嚴重,導致國際糧食價格上漲25-30%,而中國國內糧食過剩、價格低迷,國外糧食不具備進入中國市場的價格條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年中國農民實際上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來保持國內糧食的低價水平,避免了國外糧食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過渡期結束后,中國農業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將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上述一些對國內農業有利因素將逐步消失,一些深層次的不利因素正在顯現,農業面對的國際競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