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4403/T6—2019
膠輪有軌電車系統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膠輪有軌電車系統的行車與運營組織、車輛、限界、線路、道岔、車站建筑、車站結
構、導軌梁橋工程、供電系統、列車控制系統、通信及其他系統、綜合調度及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機電
設備、綜合車場、防災與救援和環(huán)境保護等相關內容。
本標準適用于小運量、專用路權,以高架為主,最高運行速度不宜超過80km/h,高峰小時斷面客
運量不超過1萬人次的膠輪有軌電車系統新建工程。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3096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噪聲標準
GB7588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guī)范
GB8702電磁環(huán)境控制限值
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9254信息技術設備的無線電騷擾限值和測量方法
GB10071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振動測量方法
GB/T12325電能質量供電電壓允許偏差
GB/T14549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
GB14892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噪聲限值和測量方法
GB16899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制造與安裝安全規(guī)范
GB17625.1電磁兼容限值低壓電氣及電子設備發(fā)出的諧波電流發(fā)射限值
GB/T17626電磁兼容試驗和測量技術(所有部分)
GB20286公共場所阻燃制品及組件燃燒性能要求和標識
GB/T21562軌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維修性和安全性規(guī)范及示例
GB/T22239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
GB/T24338軌道交通電磁兼容
GB/T28808軌道交通通信、信號和處理系統信號和防護系統軟件
GB/T28809軌道交通通信、信號和處理系統信號用安全相關電子系統
GB/T31467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
GB/T3148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
GB/T31486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電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
GB/T32590.1軌道交通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管理和指令/控制系統第1部分:系統原理和基本概念
GB5000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
GB50009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
GB5001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GB5003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
1
DB4403/T6—2019
GB5004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GB50053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guī)范
GB50054低壓配電設計規(guī)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
GB5005935~110kV變電所設計規(guī)范
GB/T50062電力裝置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設計規(guī)范
GB/T50065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guī)范
GB50067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guī)范
GB50116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guī)范
GB50139內河通航標準
GB50156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
GB50157地鐵設計規(guī)范
GB50217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guī)范
GB50458跨座式單軌交通設計規(guī)范
GB50763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
GB50974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guī)范
GB51151城市軌道交通共公安全防范系統工程技術規(guī)范
GB51249建筑鋼結構防火技術規(guī)范
GB51251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
CJJ11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
CJJ152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
CJJ166城市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
CJJ/T235城鎮(zhèn)橋梁鋼結構防腐蝕涂裝工程技術規(guī)程
CJJ377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
CJ/T417低地板有軌電車車輛通用技術條件
HJ453環(huán)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城市軌道交通
JGJ16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guī)范
JT/T722公路橋梁鋼結構防腐涂裝技術條件
JT/T933快速公共汽車交通系統(BRT)站臺安全門
JTGD60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
JTG/TD60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
JTG/TB02-01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
JTG/TB07公路工程混凝土結構防腐蝕技術規(guī)程
JTGD63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
JTGD64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
TB10002鐵路橋涵設計規(guī)范
TB10063鐵路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
TB/T2615鐵道信號故障——安全原則
TB/T3138機車列車阻燃材料技術條件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2
DB4403/T6—2019
3.1
膠輪有軌電車rubber-tyredtram
由動力電池驅動的有軌電車的一種,宜采用無人駕駛技術和橡膠車輪,利用走行輪和設于走行輪下
方、內側的導向輪,實現在導軌梁上行進和轉向的車輛。
3.2
膠輪有軌電車系統rubber-tyredtramsystem
一種利用動力電池驅動,具備在專用線路上網絡化靈活運營組織能力,可實現建筑和環(huán)境友好的小
運量交通系統。
3.3
走行輪runningwheel
支撐車輛荷載并在導軌梁頂面上滾動運行的橡膠輪胎車輪。
3.4
導向輪guidingwheel
水平方向安裝在轉向架下部的橡膠輪胎車輪,通過與導軌梁內側面作用實現車輛導向功能。
3.5
導軌梁guideway
承載車輛荷載和列車運行導向的結構,同時也是列車控制系統、通信系統、疏散通道等的載體。
3.6
導軌梁橋guidewaygirderbridge
導軌梁與直接支承導軌梁的橋墩、臺及基礎組成的橋梁體系。
3.7
平移道岔sliderswitch
通過滑塊結構的水平移動,改變滑塊與道岔前方和后方導軌梁的銜接方式,實現膠輪有軌電車行駛
方向轉換的機械設備。
3.8
綜合車場integrateddepot
設有停車線、檢修線、洗車線等設施的場所,承擔列車的日常停放、維護、檢修、充電和清潔等功
能。
3.9
疏散通道evacuatingcorridor
在導軌梁中間設置的供車上人員在緊急情況下疏散至安全地帶的通道。
3.10
疏散門evacuatinggate
置于列車兩端,供乘客在緊急情況下快速疏散的列車設施。
3.11
全自動運行模式fullyautomaticoperationmode
列車達到GB/T32590定義的自動化等級4(GoA4)的運行能力。
3.12
3
DB4403/T6—2019
無人區(qū)depopulatedzone
無人區(qū)指全自動駕駛軌行區(qū),一般包括正線、出入線、停車線、洗車線。
3.13
有人區(qū)someonedistrict
有人區(qū)指除了無人區(qū)以外的軌行區(qū),一般包括檢修線。
3.14
自動控制AutomaticTramControl(ATC)
自動實現列車監(jiān)控、安全防護和運行控制技術的總稱。
3.15
自動監(jiān)控AutomaticTramSupervision(ATS)
根據列車時刻表為列車運行自動設定進路,指揮行車,實現列車運行管理等技術的總稱。
3.16
自動防護AutomaticTramProtection(ATP)
自動實現列車運行安全間隔、超速防護、進路安全和車門等監(jiān)控技術的總稱。
3.17
自動運行AutomaticTramOperation(ATO)
自動實現列車加速、調速、停車和車門開閉、提示等控制技術的總稱。
3.18
綜合調度系統IntegratedDispatching
具備在全自動運行模式下對列車集中調度與監(jiān)控、乘客服務、車站機電設備監(jiān)控與管理等功能。
3.19
充電設備ChargingEquipment
安裝在導軌梁上,通過電纜與變電所內充電裝置相連接,實現列車充電功能。
4行車組織與運營管理
4.1一般規(guī)定
4.1.1運營組織設計應滿足設計年度預測客流的需求,并采取靈活的運營組織方案,為乘客提供安全、
便捷、優(yōu)質的服務。
4.1.2列車旅行速度不宜低于25km/h,區(qū)間跳站不停車最大速度為60km/h。
4.1.3膠輪有軌電車系統線路宜以高架敷設為主,采用全封閉運營管理模式,在安全防護系統的監(jiān)控
下保障列車安全運行。
4.1.4運營設備配置應滿足運營管理模式要求;運營管理應保證安全,提高效率;運營管理機構的設
置應符合運營功能需求,定員應根據管理機構進行配置。
4.1.5運營行車上下行方向應全線網統一,行車上下行方向應按照由南向北為上行方向,反之為下行
方向;由西向東為上行方向,反之為下行方向。對于雙線環(huán)線,外側線路應為上行方向,內側線路為下
行方向。
4.2系統運能設計
4.2.1膠輪有軌電車系統運能不宜超過1萬人次/h,系統最大設計能力應滿足預測的遠期高峰小時最
大斷面客流量的需要,遠期設計最大行車密度不宜小于每小時30對。
4.2.2乘客服務水平宜按每平方米站立4~5名乘客計算。
4.2.3全線雙線區(qū)段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應根據道岔轉轍時間、過岔速度、列車長度、列車車門數量
及停站時間等因素綜合確定。
4
DB4403/T6—2019
4.2.4系統應確定應急疏散模式,并應具備緊急情況下疏散乘客的能力和乘客自救方式所需的應急設
施及疏散程序。
4.3行車組織
4.3.1線路應采用靈活的運營組織方式,高峰時段宜采用密集發(fā)車,站站停的模式;平峰時段固定發(fā)
車間隔,無上下客車站可跳站通過。
4.3.2線路宜根據全線客流量和斷面客流量特征采用多交路靈活運營的組織模式。
4.3.3為保證線路服務水平,近期高峰時段行車間隔不宜大于3min,平峰時段不宜大于6min;遠期
高峰時段行車間隔不宜大于2min,平峰時段不宜大于5min。
4.3.4車站設計停站時間應滿足車站預測客流上下車時間要求。車站設計最小停站時間一般站宜為25s,
換乘站和折返站停站時間宜為30s。
4.3.5列車應采用靈活的編組方式,列車編組數應根據線路功能、規(guī)劃要求和客流需求確定,最大編
組不宜大于6編組。
4.3.6膠輪有軌電車系統宜設置綜合車場,綜合車場應滿足運營線路配備列車的運用、檢修、維修、
材料供應、行車指揮及運營管理等功能。
4.4配線
4.4.1配線應包括折返線、停車線、渡線、聯絡線和出入線等。
4.4.2膠輪有軌電車系統單雙線宜結合周邊建筑和工程條件靈活設計。
4.4.3線路應根據客流特點和運營組織模式選擇合理的折返形式,折返形式應滿足遠期的折返能力要
求。
4.4.4膠輪有軌電車系統應結合非正常運營狀態(tài)的需求,在雙線區(qū)段設置必要的渡線或停車線;宜在
沿線不大于10km區(qū)段加設渡線。
4.4.5綜合車場出入線宜在車站接軌,宜設置為雙線;當綜合車場規(guī)模受限,出入線設置條件困難時,
可采用單出入線。
4.5運營管理
4.5.1膠輪有軌電車系統應明確管理模式和票務制式,確定設計線路的運營管理標準和系統配置。
4.5.2票務系統宜采用自動檢票方式,實現車站簡易檢票或上車檢票。票務系統可采用一票制、計程
制或計時制。
4.5.3系統應設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應具備行車調度、綜合調度和乘客服務等功能。系統設備配置宜
集中化、自動化。
4.5.4當列車在高架或地面線上運行時,遇下列情況應緩行或停運相關區(qū)段:
a)遇8級風(風速17.2m/s~20.7m/s)等惡劣氣象條件下應緩行;
b)遇9級風(風速20.8m/s~24.4m/s)及以上等惡劣氣象條件下應停運。
4.5.5運營機構和人員數量的安排應本著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則,精簡機構和人員,運
營人員配置指標不宜大于10人/km。
5車輛
5.1一般規(guī)定
5.1.1列車應確保在壽命周期內正常運行時的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同時應具備故障、事故和災難情
況下對人員和列車救援的條件。
5.1.2膠輪有軌電車系統車輛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5
DB4403/T6—2019
a)充電方式:充電裝置(充電樁)充電;
b)車體結構材料:采用鋁合金或其他輕質材料。
5.1.3車輛主要技術規(guī)格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表1膠輪有軌電車車輛的主要技術規(guī)格
車輛類型備注
名稱
McMMc頭車,M中車
導軌梁斷面尺寸(mm)1700寬
車體長度(mm)83007000車體長
車體寬度(mm)2400
車輛高度(mm)≤3400
軸距(mm)4200
前懸(mm)27001400
后懸(mm)14001400
輪距(mm)1380
地板距走行面高度(mm)≤910定員
貫通道長度(mm)1000
最小轉彎半徑(m)15
每輛車單側車門數(個)1
車門開度(mm)1300
車門高度(mm)1850
疏散門開度(mm)550
疏散門高度(mm)1800
整備質量(t)7.57.2AW0
6
DB4403/T6—2019
表1(續(xù))
車輛類型備注
名稱
McMMc頭車,M中車
座位數(個)1920
載客人數定員人數(人)50~6050~60AW2(4~5人/m2)
超員人數(人)100100AW3(9人/m2)
軸重(t)≤7≤7軸荷
構造速度(km/h)90
最高運行車速(km/h)80
起動平均加速度(m/s2)>10~40km/h
行車制動平均減速度(m/s2)≥1.0電制動
應急制動平均減速度(m/s2)≥1.2機械制動
最大坡度120‰正線80‰
性能縱向沖擊率(m/s3)≤0.75
平穩(wěn)性sperling≤2.560km/h
車內噪聲(dB(A))≤6860km/h
靜置≤68
車外噪聲
dB(A)
行駛≤7260km/h
車·公里能耗(kw·h/車公里)定員,車輛平均每節(jié)車每行駛一
≤0.55
kWh/(車·km)公里的牽引能耗耗電量
能耗指標
每人百公里能耗(kw·h/人百公里)定員,車輛平均每個人的百公里
≤0.9
kWh/(100km·人)牽引能耗耗電量
電量(kW.h)152
動力電池
標稱電壓(V)DC750
注:AW0、AW2、AW3載荷設計人均重量參照CJ/T417。
5.1.4車輛及其內部設施應使用不燃材料或低鹵、低煙的阻燃材料。
7
DB4403/T6—2019
5.1.5車輛應采取減振與防噪措施。
5.1.6列車內部噪聲測試方法應符合GB14892的規(guī)定。列車內部噪聲應符合以下要求:列車以60
km/h速度運行時,車內噪聲不應大于68dB(A)。
5.1.7列車外部噪聲應符合以下要求:
a)列車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線區(qū)段自由聲場內,以60km/h±5%速度運行時,測得連續(xù)等效噪聲
值不應大于72dB(A);
b)列車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線區(qū)段自由聲場內停放,輔助設備正常工作時,測得的連續(xù)等效噪聲值
不應大于68dB(A)。
5.1.8膠輪有軌電車使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環(huán)境條件應滿足下列要求:
1)正常工作海拔高度不大于1400m;
2)環(huán)境溫度(遮陰處)為-25℃~45℃;
3)最大相對濕度不應大于90%(該月平均氣溫不低于25℃);
4)能承受風、沙、雨、雪的侵襲。
b)線路條件應滿足下列要求:
1)正線:一般情況下不宜小于30m,困難情況下不應小于15m;
2)配線:不應小于15m;
3)道岔區(qū)曲線半徑:不應小于15m;
4)豎曲線半徑:一般情況下不應小于1000m,困難地段不應小于500m;
5)坡道坡度:正線不應大于80‰,配線最大坡度一般不大于80‰,困難條件下,出入線或
不載客運行的聯絡線最大坡度不應大于120‰。
5.2列車編組及定員
5.2.1列車為全動車,列車最大編組不宜大于6編組。
5.2.2列車各編組間采用半永久式車鉤連掛,頭尾車應設置應急救援車鉤連接裝置。
5.2.3列車載客量應按下列計算確定:
a)定員為列車上的座席全部被乘客坐滿,同時車內立席面積(S)的額定立席乘客為4~5人/m2
時的載客量:座席+(4~5)×S;
b)超員為列車上的座席全部被乘客坐滿,同時車內立席面積(S)的最大(超員)立席乘客為9
人/m2時的載客量:座席+(9×S)。
5.3列車安全與應急設施
5.3.1列車應設置運行自動保護裝置以及通信、廣播、應急照明等安全設施,客室內應設置乘客緊急
報警裝置,乘客緊急報警裝置應具有控制中心與乘客間雙向通信功能。
5.3.2客室車門系統應設置安全聯鎖,應確保車速大于5km/h時不能開啟、車門未安全關閉時不能啟
動列車。
5.3.3列車內應配置便攜式滅火器具以及必要的防護設施。
5.3.4列車兩端應設置專用乘客疏散門。在建筑限界內應預留乘客疏散和救援的通道和空間位置。
5.3.5列車應配備停放制動裝置。停放制動的能力應滿足列車在定員條件下能在最大坡道上的可靠停
放。
5.3.6處于空載狀態(tài)且技術狀態(tài)良好列車,與一列相同編組(同長度)且處于定員狀態(tài)及失去全部牽
引動力的列車連掛,應能在線路最大坡道上起動,且能運行到鄰近的車站清客,并應以不小于15km/h
的速度返回綜合車場。
5.4車體
8
DB4403/T6—2019
5.4.1車體結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a)設計壽命為30年;
b)車體應采用鋁合金或其他輕質材料。在使用期限內承受正常載荷時不應產生永久變形和疲勞損
傷。
5.4.2車體的結構材料、內部設施宜采用不燃性材料,困難情況下采用低鹵、低煙的阻燃材料,且應符
合TB/T3138的相關要求。
5.4.3車體應標識起吊位置。
5.4.4車體的內外墻體之間,以及底架與地板之間,應敷設吸濕性小,膨脹率低,性能穩(wěn)定的隔熱、
隔聲材料。
5.5轉向架
5.5.1轉向架采用單軸結構。由構架、牽引機構、走行輪、導向輪、電動總成、二系懸掛系統及其他
零部件組成,其結構和主要尺寸應與導軌梁相匹配。
5.5.2轉向架走行輪輪胎采用充氮氣的橡膠輪胎,輪胎應設計有應急保護裝置,且應設置胎壓監(jiān)測報
警裝置。
5.5.3轉向架懸掛系統應采用二系懸掛,車體與轉向架構架之間應安裝減振器,并設置限位裝置。
5.5.4轉向架相關部件在允許磨損限度內,應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確保列車能以最高速度安全
平穩(wěn)地運行。在懸掛或減振系統發(fā)生故障時,應能確保列車在導軌梁上安全運行至鄰近車站,清客后空
車低速返回車場。
5.5.5轉向架構架的設計壽命為30年。
5.6制動系統
5.6.1列車制動方式分為電制動和機械制動;正常運行過程中應優(yōu)先采用電制動,電制動產生的制動
能量應能被車載動力電池吸收。
5.6.2列車出現意外分離等嚴重故障影響列車安全時,應能立刻自動實施安全制動,安全制動的模式
優(yōu)先采用機械制動。
5.6.3停放制動系統應保證列車最大載荷情況下停放在線路最大坡度處不發(fā)生溜車。
5.6.4制動系統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管路宜采用不銹鋼或銅質材料,安裝前應做防銹、防腐和清
潔處理。
5.7電氣系統
5.7.1輔助電源系統由輔助變流器、蓄電池等組成,且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輔助變流器容量應能滿足列車在各種工況下的使用需求;
b)列車各編組均設置一組蓄電池,額定電壓24V。
5.7.2蓄電池容量可供列車在故障情況下的應急照明、外部照明、車載安全設備、開關門一次、廣播、
通訊等系統工作不低于30min的要求。
5.7.3牽引系統采用直流永磁同步電機傳動系統。
5.7.4列車內各電氣設備應有可靠的保護接地,接地線應有足夠的截面。
6限界
6.1一般規(guī)定
6.1.1限界分為車輛限界、設備限界和建筑限界,具體取值參照本標準附錄B。
9
DB4403/T6—2019
6.1.2車輛限界是車輛在平直軌道線上正常運行狀態(tài)下形成的最大動態(tài)包絡線。車輛限界分為區(qū)間車
輛限界及車站車輛限界。
6.1.3設備限界是車輛在運行狀態(tài)下突發(fā)故障(一系或二系)時所形成的最大動態(tài)包絡線,用以限制
設備安裝位置的控制線,其設計原則如下:
a)直線地段設備限界是在車輛限界基礎上確定;
b)曲線地段設備限界是在直線地段設備限界的基礎上,按平面曲線不同半徑、超高和車輛參數等
因素計算確定。
6.1.4建筑限界是在設備限界的基礎上,考慮設備和管線安裝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斷面。
6.2制定限界的基本參數
6.2.1線路
a)正線曲線半徑:不應小于15m;
b)道岔區(qū)曲線半徑:不應小于15m;
c)最大坡度:正線不應大于80‰,配線最大坡度一般不大于80‰,困難條件下,出入線或不載
客運行的聯絡線最大坡度不應大于120‰。
6.2.2車輛主要尺寸
a)最大寬度:2400mm;
b)高度:≤3400mm;
c)軸距:4200mm。
6.2.3其他
a)導軌梁斷面尺寸(寬)為1700mm;
b)導軌梁頂面與導向面、制造公差(直角度)為±5/1000rad;
c)超高設置方法為曲線導軌梁內側降低半超高,外側抬高半超高;
d)高架及地面線風荷載為400N/每平方米。
6.3車輛限界
6.3.1高架或地面線車輛限界應考慮當地最大風荷載引起的橫向和豎向偏移量。
6.4設備限界
6.4.1設備限界與建筑限界之間的空間應能滿足各種設備、管線安裝的要求,設備與設備限界之間的
安全間隙不小于50mm。
6.4.2相鄰兩線間無墻、柱及設備時,兩設備限界之間的安全間隙不小于100mm。
6.5建筑限界
6.5.1建筑限界是在設備限界之外,任何沿線永久性建筑物均不得侵入的界限。
6.5.2無管線時,建筑限界與設備限界應有不小于200mm的間隙,困難情況下不小于100mm。
6.5.3曲線地段側面建筑限界應根據由曲線半徑、車輛參數計算的曲線設備限界,導軌梁超高引起的
附加偏移量等因素計算確定。
6.6站臺建筑限界
6.6.1有效站臺邊緣距導軌梁中心線不宜小于13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高唐县| 盐边县| 马公市| 东乡族自治县| 雅安市| 汾西县| 巨野县| 林周县| 视频| 桦甸市| 井研县| 海原县| 沾化县| 鹿泉市| 光山县| 莲花县| 温宿县| 天台县| 古蔺县| 浦城县| 牡丹江市| 浦县| 南召县| 嵊泗县| 黄浦区| 成都市| 民乐县| 古浪县| 湖北省| 定襄县| 洛宁县| 西丰县| 炉霍县| 康定县| 嘉荫县| 泸西县| 左权县| 雷波县| 塔河县|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