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南京市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南京市高三一??荚囌Z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南京市高三一??荚囌Z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南京市高三一??荚囌Z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南京市高三一模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京市、鹽城市2024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

注意事項:

1.本試卷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考試形式閉卷;

2.本試卷中所有試題必須作答在答題卡上規定的位置,否則不給分;

3.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

題卡上。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什么是龍,確乎是一個謎。龍像馬,所以馬往往被呼為龍。《月令》"駕蒼龍",《周禮?庾人》

"馬八尺以上為龍",皆其例。龍有時又像狗?!逗鬂h書?孔僖傳》〃畫龍不成反類狗",所以狗

也被呼為龍。此外還有一種有鱗的龍像魚,一種有翼的又像鳥,一種有角的又像鹿。至于與龍最

容易相混的各種爬蟲類的生物,更不必列舉了。

然則龍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圖騰中

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

落的兼并而產生的混合的圖騰,古埃及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在我們歷史上,五方獸中的北方玄

武本是龜蛇二獸,也是一個好例。不同的是,這些是幾個圖騰單位并存著,各單位的個別形態依

然未變,而龍則是許多單位經過融化作用,形成了一個新的大單位,其各小單位已經是不復個別

的存在罷了。前者可稱為混合式的圖騰,后者化合式的圖騰。部落既總是強的兼并弱的,大的兼

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圖騰中總有一種主要的生物或無生物,作為它的基本的中心單位,同樣

的在化合式的圖騰中,也必然是以一種生物或無生物的形態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無生

物的形態為附加部分。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

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

化,便是這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可見

龍的基調還是蛇。大概圖騰未合并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

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

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在

所知道的龍了。這樣看來,龍與蛇實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引用古書中關于龍蛇的傳說

時,就無法也不必將它們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這問題對于我們,才特別有意義。不錯,惟

其龍蛇分不清,我們才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因為我們知道,圖騰的合并,是圖騰

式的社會發展必循的途徑。

圖騰有動物,有植物,也有無生物,但最習見的還是動物。同一圖騰的分子都自認為這圖騰的子

孫。如果圖騰是一種動物,他們就認定那動物為他們的祖先,于是他們自己全團族的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種動物了。曾奉狗為圖騰的瑤族,如今還很鮮明的保存著這種意識。陸次云《響

溪纖志》說他們"歲首祭盤瓠,揉魚肉于木槽,扣槽群號以為禮“。這種風俗與現代世界各處的

圖騰團族舉行舞會,裝扮并摹仿其圖騰的特性與動作,是同樣性質的。我國古代所謂“禹步”的

一種獨腳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屬于這類。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確有其絕對的實際作用。

凡圖騰都是那一圖騰團族的老祖宗,也是他們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它給他們供給食物,驅除災禍,

給他們降示預言以指導他們趨吉避兇。如果它是一種毒蟲或猛獸,那更好,因為那樣它更能為兒

孫們盡防衛之責。每個老祖宗當然知道誰是它的兒孫,認識他們的相貌和聲音。但兒孫太多時,

老祖宗一時疏忽,認錯了人,那是誰也不能擔保的。所以為保證老祖宗的注意,兒孫們最好是不

時在老祖宗面前演習他們本圖騰的特殊姿態、動作與聲調,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記憶。這便是前面

所講的瑤族祭狗王時"扣槽群號"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種保證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經

常的在裝飾上表現著本圖騰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隨時隨地見面就認識。代表這一種手段的實

例,便是龍圖騰的"斷發文身”的風俗。

為什么裝扮得像龍,就不為蛟龍所害呢?龍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裝的蒙蔽,而

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裝,也不是存心欺騙,而是一種虔誠心情的表現。換言之,"斷發

文身"是一種圖騰主義的原始宗教行為。斷發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同時

恐怕也是給祖宗便于保護,以免被旁人傷害。以上解釋,可稱為"避害說"。

至于許慎所謂"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之也",可稱為"尊榮說"。這一說似乎與圖騰無關,

其實不然。就現代人觀點看來,人決不以像爬蟲為尊榮。這完全是圖騰主義的心理。圖騰既是祖

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驕傲的事呢!龍之所以有資格被奉為圖騰,當然有個

先決條件。定是假定了龍有一種廣大無邊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為圖騰;崇拜它,信任

它,皈依它,把整個身體和心靈都交付給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變得和它一樣,那豈不更妙?

在這里,巫術——模擬巫術便是野蠻人的如意算盤。

(節選自聞一多《伏羲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圖騰有兩種,混合式圖騰可以玄武神獸為例,化合式圖騰可以中國龍為例。

B.化合式圖騰的形成,往往是實力較強的團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團族的結果。

C.認定圖騰動物是祖先,裝扮并摹仿其特性與動作,是少數民族的共同標志。

D.圖騰是部落子孫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如果是毒蟲或猛獸,其護衛功能更強。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又說"畫龍不成反類狗",可見在龍的形象中糅合了馬和狗的特

征。

B.瑤族祭狗王時"扣槽群號",這個儀式有它的實際作用,現代世界的圖騰團族舞會便繼承了這

個傳統。

C.一旦斷發文身,模擬成龍,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擁有神的無邊法力,這便是巫術的如意算

盤。

D.龍是一種虛構的生物,但融合眾家而成的龍圖騰成了華夏文化的基石,中國人至今被稱為龍的

傳人。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避害說"的一項是()

A.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注所當決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行爐灶三匝,然后舉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

4.作者強調,無法也不必分清古代傳說中的龍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記載中的圣王,而《說文解字》中說“禹,蟲也",請依據本文觀點對此加以解釋。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秦嶺看山

王鼎鈞

書上說,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嶺,所以秦嶺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這片山地

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漢水,渭河在陜西境內造成一片沃野,古稱八百里秦川,秦嶺

山地從東到西,大約就是這么寬。南北縱貫秦嶺的道路叫子午線,書上說,這條路有六百六十華

里,秦嶺山地從南到北,大約就是這么長。

穿過秦嶺山地,除了棧道以外,有三條山路可走,我們走的這一條是:安康、鎮安、柞水、西安。

從安康舊城出北門,渡漢水,向漫天嵯呀的秦嶺山地進發,驀然憶起"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高高低低的山,一層一層的山。行人沿著斜斜的石徑往上爬,轉一個彎又一個彎,路似羊腸,人

好像一直往山里鉆,又怎么也鉆不出它的包圍。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后來對楊萬里的一首詩

過目成誦:"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在鎮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剛剛過去,月亮反而更團圓皎潔。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圍皆

黑,我們先看見光,后看見山,最后看見月,想起《創世記》,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

重疊疊山,世界如同廢墟,人和月的關系反而親切,忘了月球也是廢墟。同行的人說這天氣是飲

酒的天氣,我陪他們喝了幾杯,恍惚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文明毀滅,唯我幸存。又以為自己是

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辭遠。

過鎮安縣城,入山漸深。秋山云氣疏薄,山景明凈,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態:有的如老伴互相

攙扶,有的如守門犬作勢拒人,有的如讒臣暗暗窺伺古今,找機會中傷無辜。山溪湍急,過了一

條又一條,好像大自然在慌張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緊緊追趕。記得經過柞水,山勢更高,山成群

成簇,也有主有從,好像一個大領袖統率許多小領袖,好像許多小天才追隨一位大天才。一座山

走到盡頭,就像一個藝術流派已經確立,下一座山再給你新的驚奇。

我起初對山很厭煩,后來生了歡喜心,自然風景是沒有成規也沒有成見的,看得多了,喜歡那干

般顏色,萬種姿態?!鄙叫尾讲揭?,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全換。山有生命,山是活的

靈,拔地而起?!叭股届o"沒看到,"石使山雄,云使山活,樹使山蔥"看到了。"泰山如坐,

嵩山如臥,華山如立“,泰山嵩山沒到過,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嶺過眼。

雨后乍晴,云特別漂亮,“云擁山動","青山斷處借云連",都看到了。登上高處,太陽顯現,

走到低處,太陽隱沒,山色日色變幻不定,日光常擠進兩峰之間的空隙處,胳臂伸得很長很長,

指指點點,無非"石破蒼藤縮,崖傾老樹撐"。夕陽西下時,山路昏黑,峰頂金光輝煌,令人想

低頭膜拜。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詩人可曾有過。

山峰羅列,看山如看畫,一條又一條皴紋清清楚楚,加上陽光掃描,細小處又有許多勾勒烘托,

種種線條可愛到極點。山不過是一些美好的皺折,這是國畫老師劉孟卿教給我的觀念,他是山東

萊陽人,穿長衫,留長須。我未能學會描畫任何東西,但是得到一雙看山的眼睛。他無條件肯定

每個學生作畫的能力,他說沒有不會畫“畫兒"的人,伏羲氏一畫開天也是"畫兒"。

秦嶺綿延幾百里,沒留空白。那些形容不盡的面目,天造地設,極盡變化。所謂美,大概是需要

載體的罷,所以開天辟地,留下山川,預設了多少承托,層層疊疊,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畫家

詩人。

我開始明白,畫家為什么畫一個人,一動不動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動不動的山,不改變也不分離。

讀舊詩沾惹上身的士子習氣彌漫開來,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國的名山像擺在畫廊里那樣一一觀

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動不動留在山前。

這條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陽山,伯夷叔齊寧愿餓死的地方;有終南山,名士等

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們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犢,在兩者之間經過,若有山神來問今生愿意住

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樣回答才好。

登上峰頂,有一片平地,沒長樹也沒長草,居然有座廟。高山比較接近太陽,反而比平地冷,高

寒最處,四顧無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來到這里。天空大了幾圈,下望群山羅列在云中,一望無

盡,云無盡山也無盡,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頭來,想象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見神仙,只

盼出來個和尚,可是沒有。

下了這座山,地勢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簡直是深谷,抬頭不見天日,腳下鋪滿一代一代枯葉,艱

難如在沙漠上行走。從一個很大的巖石拱門下穿過,相信是谷口。出谷后路漸平坦,漸漸看見古

道瘦馬,心中一喜??匆娡叻奎S犬,看見舉世聞名的窯洞,沒多遠,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為秦嶺抱不平。徐霞客華山歸來,下漢口,秦嶺擦身而過,他沒正眼瞧一下,傲慢勢利。

韓文公看秦嶺,居然說脖子看酸了,什么話。寒山越秦嶺,走襄陽,秦嶺不提一字,糊涂。

(選自《白紙的傳奇》,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先后提到兩個古稱,用“八百里秦川"交待了秦嶺的東西寬度,用〃子午線"說明了秦嶺

的南北跨度之大。

B.因為對楊萬里的詩句過目成誦,所以一走進漫天嵯峨的秦嶺山地,當年的經驗便復活了,作者

驀然憶起了這首詩。

C.作者登秦嶺的時候,自然地聯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臥",然而泰山嵩山他還沒到過,這

是讓他至今抱憾的事。

D.秦嶺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煙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馬、黃犬、窯洞,才感受到人生活的氣

息,內心之苦得以撫慰。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以行蹤為順序,有機穿插了秦嶺的人文歷史和途中的體驗感受,行文靈活自如。

B.第五段運用了"守門犬""讒臣"等一組比喻,描寫出山勢險惡,正如當時的世情險惡。

C.峰頂的描寫,簡淡平實,略帶幾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頂后的新鮮感和成就感。

D.結尾看似批評徐霞客等人,實則用調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嶺的價值,難掩喜愛之情。

8.文中的秦嶺具有哪幾重特征?請簡要概括。

9.這篇散文彌漫著作者的“士子習氣”,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

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

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譙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

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

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后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

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

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

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于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一邦蒙賴,

周之謀也。

(節選自《三國志?蜀書?譙周傳》)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吳人或謂襄陽張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百姓未服,今又勞力遠征,

敗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

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

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任賢使能,各盡其

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輟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

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憂也。"吳人笑其

言/至是乃服。

(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十》)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請身F詣京都G以古義H爭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克,攻占。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克終者蓋寡"的"克"含義不同。

B.易,改換。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義相同。

C.固,穩固。與《阿房宮賦》中“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的"固"含義不同。

D.修,整治。與《過秦論》中“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的"修”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艾大軍長驅直入,百姓驚慌逃跑,蜀國來不及應對,有人建議逃往吳國,也有人建議退守南

方。

B.譙周獨持己見,他認為吳國還不具備與魏國分庭抗禮的實力,這種情勢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國

降魏。

C.吳國有人認為司馬氏當權后,魏國政治動蕩,未能收攏民心,況且伐蜀是勞力遠征,不可能成

功。

D.張悌從內政角度分析了魏國和蜀國的政治狀況,比較了曹氏和司馬氏執政的差異,認為魏國必

勝。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2)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14.蜀國傾覆的原因在兩則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請簡要概括其共同點。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

寄晉州孫學士

曾鞏

風標閑淡易為安,晉陜應忘道路難。

學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已向新書見,大法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別,孤懷經歲未能寬。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從孫學士的境遇寫起,稱頌他對人生艱難并不在意,"道路難"一語雙關。

B.頷聯可謂詩中警句,以大海和月中桂樹為喻,表達了對孫學士為學為人的盛贊。

C.詩人寄語孫學士,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一腔心思都已留在新書里,后世可鑒。

D.尾聯宕開一筆,回憶江邊送別的場景,從而抒發對孫學士經年不減的思念之情。

16.古人云:"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詩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君子之交?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寫了山路崎嶇曲折,詩人沉醉其中,不知不

覺天色已晚。

(2)"微"字有豐富的內涵,有時形容輕微、微小,如《石鐘山記》中"____";有時形容語

言含蓄精妙,如《屈原列傳》中"____";有時表示否定的意思,如《岳陽樓記》中“微斯人,

吾誰與歸”。

(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新年致辭中說〃黃河九曲、長江奔流,總讓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古代詩歌中不乏借黃河或長江抒發豪情的句子,如"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俗話說"小酌怡情,大飲傷身”,如何掌握好度?一起來看古人能控制酒量的“智能杯"一一公

道杯。

公道杯整體釉色青翠,由杯和托兩部分組成,杯與杯托的外腹部均刻有劃花菊瓣紋,雞籠式杯座

凸印纏枝蓮紋,寓意"清廉"。

這只杯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杯中有一位老人(即"公道佬"),這也是公道杯得名的原因。與

其他杯子不同,①:當向杯中注酒時,如果只有八分滿,即可品嘗到美酒;但若酒高過"公道

佬”的胸部,杯中之酒則迅速從杯內泄光,流到下面承接的杯托之中。

原來,"公道佬"體內有一根倒U形管,②。低的一端是出水口,穿過杯底與杯外的大氣連通;

高的一端是進水口,通過暗口與杯中的美酒相連。當公道杯內液體高過倒U形管的頂端時,容器

內的液體會持續通過倒U形管,從充滿液體的高的進水口一端向低的出水口流出。蘊含物理原理

的公道杯也就因此被用來講述"()”的道理。

③,酒里彰顯中庸。小小的杯子,集科學、哲理與情趣于一身,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18.將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A.有若無,實若虛B.其進也銳,其退也速

C.滿招損,謙受益D.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

超過10個字。

(-)語言文字運用口(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生活中最常見的光是太陽光,它是一種由多種波長的光組成的混合光。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時,

其實已經在大氣中衰減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陽光并沒有那么強烈。

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輸出一個顏色的光波,顏色非常純凈。①激光的能量很強,②從起始點

出發,如果傳輸過程中沒有遮擋就不會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確,光源不會在傳播過程中出現散

射的情況,準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陽光的亮度還要強。(A)直射人

的眼睛可能會使視網膜被損壞,如果長時間被激光照射還可能造成失明。

對于參加演唱會的粉絲們來說,現場動聽的歌聲讓人,不少人想通過拍照或錄像的方式記錄精彩

時刻。(B)與此同時,一些場館為了防止版權不受侵害,會在演出開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現場以示

在其他場景下,鏡頭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損壞。比如夜間的燈光秀、激光筆等等,都可

能是讓鏡頭損壞的""。

20.”這就導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強度很高?!边@句話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

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

21.請在文中畫橫線的兩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22.文中畫波浪線的AB兩句表述不當,請作修改。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如圖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個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

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條橫線,標記了所處的位置。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與解析

1.c2.B3.D4.無法分清,是因為龍圖騰的主干和基本形態是蛇,其次金文龍字的

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不必分清,是因為龍蛇不可分,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5.禹

本是蟲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蟲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圖騰,有保佑民眾,驅邪避害

之用。禹為部族首領,護佑民眾,治水有功,以蟲名之,是對他的神化和尊崇。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C."認定圖騰動物是祖先……是少數民族的共同標志"錯誤,原文為"圖騰有動物,有植物,也有

無生物,但最習見的還是動物""如果圖騰是一種動物,他們就認定那動物為他們的祖先,于是

他們自己全團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種動物了",可見圖騰不一定是動物。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現代世界的圖騰團族舞會便繼承了這個傳統"錯誤,原文相關內容為“這種風俗與現代世界

各處的圖騰團族舉行舞會,裝扮并摹仿其圖騰的特性與動作,是同樣性質的",說"繼承了這個

傳統"于文無據。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避害說"指裝扮得像圖騰,提醒祖宗認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也是給祖宗便于保護,

以免被旁人傷害。

A.是得到祖宗的幫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絲系臂”沒有裝扮成圖騰,不憑之避害,不屬于避害說。

C.是祈福,不屬于避害說。

D.裝扮得像圖騰,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屬于避害說。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題相關內容在第三段。

結合"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

基本形態卻是蛇"可知,無法分清,是因為龍圖騰的主干和基本形態是蛇;

結合"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可知,金文龍字的偏旁皆從巳,

而巳即蛇;

結合”這樣看來,龍與蛇實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引用古書中關于龍蛇的傳說時,就無

法也不必將它們分清""惟其龍蛇分不清,我們才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可知,不

必分清,是因為龍蛇不可分,更能確定龍是古代圖騰社會的遺跡。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禹,蟲也",意味著治水的大禹和蟲有很大關系,篩選文中相關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結合"禹,蟲也""我國古代所謂‘禹步’的一種獨腳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蟲名,

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結合"凡圖騰都是那一圖騰團族的老祖宗,也是他們的監護神和防衛者,它給他們供給食物,驅

除災禍,給他們降示預言以指導他們趨吉避兇。如果它是一種毒蟲或猛獸,那更好,因為那樣它

更能為兒孫們盡防衛之責""斷發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誤加傷害,同時恐怕也是給

祖宗便于保護,以免被旁人傷害。以上解釋,可稱為‘避害說‘"可知,蟲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圖

騰,有保佑民眾,驅邪避害之用。

"大禹是古史記載中的圣王",他本為部族首領,護佑民眾,治水有功,從而得到人們的敬愛,

以蟲名之,是對他的神化和尊崇。

6.A7.B8.①雄偉闊大;

②姿態萬千;

③文化底蘊深厚。9.①諳熟詩書,旁征博引,如引用楊萬里的詩,引用《創世紀》;

②沉醉自然,耽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問話;

③指點江山,臧否人物,如對徐霞客等人的評論。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因為對楊萬里的詩句過目成誦,所以一走進漫天嵯峨的秦嶺山地……作者驀然憶起了這首詩"

錯,原文是說"因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后來對楊萬里的一首詩過目成誦",作者對楊萬里的一

首詩過目成誦是因為有了過秦嶺山地的經驗,而不是因為對楊萬里的詩句過目成誦,經過秦嶺山

地時才想起這首詩。

C這是讓他至今抱憾的事"錯,根據原文說的“泰山嵩山沒到過,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嶺過眼"

分析,即使作者沒到過泰山嵩山,作者也沒有遺憾之情。因為作者經過秦嶺山地,如坐如立的山

全過眼了。

D."內心之苦得以撫慰"錯,從作者對山"生了歡喜心……喜歡那千般顏色,萬種姿態”以及作

者對秦嶺姿態各異的山的描寫中,看不到作者內心有"苦",看到的是作者對秦嶺群山的欣賞和

贊美。以及看見古道瘦馬、瓦房黃犬的喜悅。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B.”正如當時的世情險惡”錯,第五段運用了"老伴""守門犬""讒臣"等一組比喻,描寫秦

嶺群山姿態各異,贊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的能力。

第五段用了"老伴"〃守門犬""讒臣""領袖""天才"等一組比喻,描寫"山不知名,各有

面目神態","山勢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從,好像一個大領袖統率許多小領袖,好像許

多小天才追隨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盡頭,就像一個藝術流派已經確立,下一座山再給你新的

驚奇",以及后面說“秦嶺綿延幾百里,沒留空白",這都寫出了秦嶺具有姿態萬千的特點;

第一段說“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嶺,所以秦嶺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這片山

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漢水,渭河在陜西境內造成一片沃野,古稱八百里秦川,秦

嶺山地從東到西,大約就是這么寬。南北縱貫秦嶺的道路叫子午線,書上說,這條路有六百六十

華里,秦嶺山地從南到北,大約就是這么長",通過"八百里秦川"寫秦嶺的寬,通過子午線”六

百六十華里〃寫秦嶺的長,這么大的面積都叫秦嶺,可見秦嶺面積闊大。第三段寫秦嶺"高高低

低的山,一層一層的山。行人沿著斜斜的石徑往上爬,轉一個彎又一個彎,路似羊腸,人好像一

直往山里鉆,又怎么也鉆不出它的包圍",第四段寫"月光下看重重疊疊山,世界如同廢墟",

這兩段通過人的感覺寫出了秦嶺占地面積遼闊,而且還具有雄偉的特點。

文中說"這條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陽山,伯夷叔齊寧愿餓死的地方;有終南山,

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可見,秦嶺具有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

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第三段說"渡漢水,向漫天嵯呀的秦嶺山地進發,驀然憶起‘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因

為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后來對楊萬里的一首詩過目成誦:’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第四段說"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圍皆黑,我們

先看見光,后看見山,最后看見月,想起《創世記》,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疊疊山,

世界如同廢墟,人和月的關系反而親切,忘了月球也是廢墟",作者向秦嶺山地進發時,引用辛

棄疾的詩句;作者登山時,引用楊萬里的詩;作者暮色中看見光后見山、月時,引用《創世紀》,

可見作者具有諳熟詩書,旁征博引的〃士子習氣”;

”天空大了幾圈,下望群山羅列在云中,一望無盡,云無盡山也無盡,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

頭來,想象海上仙山""這條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陽山,伯夷叔齊寧愿餓死的

地方;有終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們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犢,在兩者之間經過,

若有山神來問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樣回答才好",作者看到云海飄浮在山腰,大山

之露出山尖,就想象到海上仙山;作者提及秦嶺的太白山、首陽山、終南山,就想到山神的問話。

作者沉醉自然雄奇之景,沉溺于幻想之中,提及文化名人,表明他具有“士子習氣";

文章做后一段說“我常常為秦嶺抱不平。徐霞客華山歸來,下漢口,秦嶺擦身而過,他沒正眼瞧

一下,傲慢勢利。韓文公看秦嶺,居然說脖子看酸了,什么話。寒山越秦嶺,走襄陽,秦嶺不提

一字,糊涂”,作者對徐霞客、韓文公、寒山等人的評論,臧否人物,指點江山,為秦嶺抱不平,

表明他具有“士子習氣"。

10.BDG11.B12.B13.(1)同樣是稱臣,向小國稱臣與向大國稱臣相比,哪一

個更好?兩次受辱所受的恥辱,與一次受辱相比,哪一個更恥辱呢?

(2)雖然曹操的功績在中原無人能及,但民眾畏懼他的威勢,卻不感念他的恩德。

14.守備不修,缺乏智謀,魏蜀兩國強弱懸殊。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國,而魏國不劃分土地封給陛下的,我請求只身到洛陽,用古代的大義與

他們爭辯。

"陛下"作主語,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國,不能連用,中間

需停頓,B處應斷開。

“魏不裂土""封陛下”是兩種行為,之間用"以"連接,前后構成目的關系,語意聯系緊密,

用"者"在句末表停頓,總體表明魏的情況,D處應斷開。

"周"指譙周,后面"請身詣京都”是他的行為,"以古義爭之"是"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

意完整,中間需停頓,G處應斷開。故選BDG。

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攻占。/能夠。句意:魏國大將軍鄧艾攻占江由。/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

B.正確。均是改換的意思。句意:眾人沒有辦法改換譙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換。

C.錯誤。穩固。/固執。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穩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驕橫固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