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導學案(11份)-粵教版6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四導學案(11份)-粵教版6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四導學案(11份)-粵教版6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四導學案(11份)-粵教版6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四導學案(11份)-粵教版6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編制:譚宇菲審核:吳麗君一、學習目標.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積累文中重點字、詞、句式。.疏通課文,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二、課文助讀:.走近作者:孟子(約前—前),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簡介:《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一個最大的儒學大師,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背景資料:《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公元前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的結束: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預習題(一)一、熟讀文章。二、積累文言字詞。.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王好()戰棄甲曳()兵而走衣()帛數罟()不入洿()池庠()序養生喪()死無憾雞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餓莩().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直不百步耳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涂有餓殍通

.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河內兇

古義

今義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古義

今義

()棄甲曳兵而走

古義

今義

()王無罪歲。

古義

今義

三、閱讀第——自然段思考:、梁惠王是就什么問題向孟子提出質疑?、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孟子哪些話是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的?課外拓展(一)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用斜線(/)給下面句子斷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預習題(二)一、文言字詞積累。.寫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①于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寡人之于國(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

)②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③以請以戰喻(

)可以無饑矣(

)以時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④食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檢(

)⑤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義(

).找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并解釋:①填然鼓之②樹之以桑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謹庠序之教⑤然而不王者.對下列各句中“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雞豚狗彘之畜③樹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鄰國之民不加少.①⑤②③④

.①③⑤②④

.①②④③⑤

.①②⑤③④.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樹之以桑.非我也,歲也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或五十步而后止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二、翻譯下面句子。、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三、請你提出一兩個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課外拓展(二)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救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爭擊勿失。”此二人者,以為區區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翻譯文中畫線的語句()大用則王、小用則亡。()吳王困于姑蘇之上,面求衰請命于勾踐。

()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寡人之于國也》導學案答案:預習題(一)二、、王好(à)戰

棄甲曳(è)兵而走

衣(ì)帛

數罟(ùǔ)不入洿ū)池

庠(á)序養生喪(ā)死無憾

雞豚(ú)狗彘(ì)之畜(ù)

然而不王(à)者

涂有餓莩(ǎ)、(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頒,通“斑’。句意是: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河,:古義: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無憾:古義:沒有不滿的情緒。今:沒有遺憾。()走:古義: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罪歲:古義:不要歸罪于。今:沒有罪過。三、、“民不加多”、提示:孟子說“請以戰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于啟發對方。、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課外拓展(一).參考答案: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①現在侍奉國君的人說:“我能替國君開辟疆土,充實府庫。”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國君的人)卻謀求使國君富有,這是讓像夏桀一樣的暴君富有啊。預習題(二).寫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①于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寡人之于國(對,介詞)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②王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à)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á)③以請以戰喻(用,介詞)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以時入山林(按,介詞)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④食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⑤之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五畝之宅(“的”,助詞。)申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找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并解釋:①填然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鼓。)②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④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二、、這就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五畝大的宅子,把桑樹種在里面,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課外拓展(二)參考答案:()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吳王被困在姑蘇城上,向勾踐哀求饒他性命。

()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后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國。、《寡人之于國也》課堂檢測一班級座號姓名一、梳理——自然段,釋疑。二.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在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其具體做法是什么?孟子對此的態度又如何?、

現代社會人口增加會加重社會負擔,所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梁王為什么卻希望“民加多”呢?、《寡人之于國也》當堂訓練(一)、“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在本文中,孟子用這個例子有何含義?、這是一種什么方法?、《寡人之于國也》課堂檢測(二)班級座號姓名一、梳理——自然段二、閱讀第——自然段,思考:.孟子認為要實現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達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為哪兩方面?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寡人之于國也》當堂訓練(二).孟子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時用了什么方法?請具體分析。、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寡人之于國也》課堂檢測一答案:

二、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孟子態度: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明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當堂訓練(一)答案: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

.參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數量上有所不同,本質是一樣的。同理:如果說梁惠王的治國政策和其他國君相比,只是盡心的程度不同的話,本質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員,強化戰備,都是讓百姓去送死,他們采取的治國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會來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比喻說理課堂檢測(二).參考答案:“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五畝之宅.…”、“雞豚狗彘之畜,…”、“百畝之田,…”

“謹庠序之教,…”概括為:養民(物質):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教民(精神):實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使國民“加多”,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生息,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不征調百姓服役而耽誤生產時節,不狂捕濫撈,不忽視時令伐木,牲畜不誤繁殖,不誤糧食播收,種桑養蠶織布,“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解除后顧之憂,百姓衣食安則心安,從而穩定人心,鞏固政權。然后再興辦教育,使人人知廉恥,人人講禮義,引人向善,傾心歸附。至此,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仁政”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過與自然的交往性互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實現“雙贏”。()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加強教化,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并形成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實現天下安寧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條件之一。()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當堂訓練(二)

.參考答案:孟子用對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評統治者不顧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對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又是多么的殘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歸罪于天災,就如同把殺人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殘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參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她似一縷陽光,時時燃燒著愛的火焰,處處流淌著情的甘泉。面對一張張稚氣可愛的臉,自然地還以燦爛的笑容,面對一顆顆純真無瑕的心靈,真誠地給以陽光般的溫暖。雖然陽光不能灑遍每一個角落,潤澤每一顆成長中的幼苗,但愛孩子是教師的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