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_第1頁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_第2頁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_第3頁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_第4頁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日照市五蓮縣實驗小學孫啟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遵從這一基本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讓數學課堂煥發生機,教學中就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從活動中交流數學思維,從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從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樣看來,現代社會需要從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要樹立發展觀,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大智慧的發展,讓課堂煥發真正的生命活力,蘊涵著人文交融的和諧氛圍。同時研究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下面我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以學生的活動為基礎,談談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一、讓活動成為學生思維起飛的樂園。“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四大領域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綜合實踐應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涉及自然、美術、思品與生活等內容,但它首先是姓“數”,其落腳點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不是主要為了讓學生掌握其他學科和其他領域的知識。同時“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是新課標提出最基本的原則。基于這個原則,小學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自己周圍的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活動應以數學知識為基點,生活為載體。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都是通過自己在實踐活動中內化實現的。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內化,學生必須有一個主動參與、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增大學生的自由度,倡導陶行知先生對兒童實行的五大解放,讓教師建立一種以實踐活動促進發展的新型教學觀。(一)數學實踐活動是一次次再創造的學習過程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學科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其活動過程是“觀察生活做數學”的過程。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研究中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實踐活動的“體驗數學”的過程不只學習新知的過程,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即“活動、體驗、建構”是一次次再創造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自由表達、體驗過程、主動建構。所以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過程應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教師創設一定的現實生活情境,學生根據數學現實找出所要研究的對象,其次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對活動進行評價小結,進行反思。所以數學實踐活動的“看數學做數學”過程是讓學生體驗數學、應用數學、進行數學反思的過程。數學實踐活動不僅不能脫離學生所學教材的實踐活動,更要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數學實踐活動與平時的數學教學進行整合,服務于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又不同于一般的數學活動教學,它是以解決問題為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精神。例如: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我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在數學課堂上設計“小鬼當家”的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正確地讀出商品的標價,知道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實際表示的錢數,輕松愉快地購自己喜歡的物品。當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進行探究和討論:“這些數有什么特征?”“這些數又叫什么數?”“你會讀、寫小數嗎?”等問題。這時學習小數已經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他們主動參與、主動探索,逐步建立數學知識。課后,又能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之中,達到學以致用。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設計數學問題,造成學生的認識沖突,產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從而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地參與到“矛盾沖突——探究發“鑰匙”交給學生,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課堂,使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在活動過程中還要注重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創造性,鼓勵學生不拘泥于書本,敢于標新立異,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聰明才智去解決實際問題。(一)鼓勵學生多渠道解決問題,張揚學生個性一個問題往往會有多種解法,不同的人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運用策略也不盡相同。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呵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芽,對于新奇的想法,我們要保護與鼓勵;要給學生創造“異想天開”的機會,決不要隨便地加以否定。在活動中,學生遇到挫折時,我們要增強他們百折不撓的信心和勇氣,使學生敢于提出想法,鼓勵他們進行創新的嘗試,讓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動地探求知識,多方式、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達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利息”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式的探究活動:2007年春節,張大伯把18000元錢存入銀行,定期兩年,再過一個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幾天張大嬸突遇車禍住院治療,急需用這18000元錢,可是銀行規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計息,為這張大伯左右為難,請你替張大伯想想辦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了多種解決辦法:方法一:救人如救火,先治傷要緊,損失一點錢就算了;方法二:向親戚朋友暫借一個月,一個月后歸還;方法三:先向銀行貸款18000元,時間為一個月,一個月后再取出存款還貸款;方法四:把家里值錢的東西賤賣了先救人,一個月后再取出存款使用……每種方法都體現了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歷程不正是學生成長的足跡嗎?在這種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積極自主地學,自己發現知識,教師作為學生探索知識的“參謀”只是提供創新的機會、和諧的環境,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得到真正落實,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了學生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學生可以在創造的空間里自由翱翔,學習成了一種樂趣。(二)培養數學情感,激發創造熱情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通過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情感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創造能力的20~30%,當他受到情感激勵時,其創造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情感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學生精神生活的主宰,不可忽視。因此,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情感和態度的培養。那么,如何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讓積極的、健康的情感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我認為只有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實踐活動中學數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數學的結論是抽象的,但數學課不是抽象的。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間,一個想象的空間。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學生學完“1元=10角,1角=10分”后,我引導他們思考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一句話激起了千層浪,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情感,學生紛紛說:“我知道1元還可以等于2個5角。”“1角等于5個2分。”……有一位學生甚至站起來說:“我發現1元還等于10個10分,就是100分。”這位同學能從“1元=10角,1角=10分”中推導出新的關系式:1元=100分,可見其思維的流暢性、創造性。學生們都能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接著,我不拘泥于教材的限定,設計了“開銀行,購物品”的實踐活動。當“顧客”拿著1元錢來找“小小工作人員”(全體同學)換零錢時,大家是各顯神通,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換錢方法,如:2張5角的;5張2角的;1張2角、3張1角和1張5角的……有的同學甚至換到以分為單位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課堂也因此引發出學生的生命活力。學生掌握了錢與錢的等價交換,但生活中更需要錢與物的等價交換——買賣東西。于是,在活動中,我又騰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活動演練中學習“買東西”。學生在活動中識別商品,看標價對話,拿錢找錢,并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礎上布置學生回家幫爸爸媽媽購買物品,達到了意猶未盡的效果。在這里數學課成了活動的課堂,表現自我的課堂,創造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他們集思廣益,開拓思路,交流感情,引發創新思維的靈感,認識趨于全面、深入、正確、新穎,營造了培養創新人才的“土壤”,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號召的:“解放兒童的創造性,以從事創造工作。”三、活動是綜合實踐的天地《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好的數學教育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突出數學活動的實踐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徑。”由此可見,新課程是把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這么說,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在數學活動中,突出實踐,加強感悟,努力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從而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果我們教學中忽視了“實踐”或實踐不到位,那么學生所學知識就不能形成技能,數學教學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例如學習圖形面積與體積我提出這樣的實踐活動,下水道為何通常做成圓柱形而不是長方體形或正方體形?先組織學生到環衛設計部門和施工現場參觀考察,并讓學生實際測量一個圓柱形涵洞的長度和直徑,計算其體積和表面積;再讓學生合作討論展示交流,最后評選最佳設計方案。這樣的活動綜合了測量、繪圖、計算以及如何運用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比較選擇,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大膽想象,積極思維,主動去了解認識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關系,體驗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真正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又用于實踐,當學生領悟到實踐的價值時,就會自覺地萌發出再創造的動力,這樣循環往復進行下去,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實踐能力也會不斷發展。四、活動是數學價值的體現英國教育學家薩德勒認為:“學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學校以內的事情更重要。”《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景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因此,適當的開展課外的實踐活動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課本知識的延續和拓展。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數學信息、參觀調查、體驗生活,增加了許多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這些知識幫助學生提高了判斷能力與推理能力,幫助學生提高了綜合的數學素養,擴大了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考的空間也增大了。在課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豐富了自己的感性認識,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例如:《珍惜水球》,讓學生觀察和調查自己家庭中一個月的用水情況,通過展示交流信息,算出一個班學生所有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及一年的用水量,繼而預測全國所有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又通過計算一個滴水的水龍頭一天的流失量,一個月乃至一年的流失量,讓學生體驗人們司空見慣滴噠滴噠的水龍頭,一年的流水量可供1名學生飲用10年。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認真地收集與水資源相關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各小組根據自己得到的不同數據信息形成學習體會和探究成果:學生體會到浪費水的可怕性,節約用水時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學生能夠根據收集的數學信息大膽的設想,積極參與,敢于發言。充分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的任務是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提高了學生收集和整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是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我們有責任從自身努力,讓學生擁有參與、選擇課堂活動的權力,以及與老師共享管理課堂的權力。讓數學實踐活動成為“溝通教育理念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