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4-T374-2021“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_第1頁
DB1304-T374-2021“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_第2頁
DB1304-T374-2021“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_第3頁
DB1304-T374-2021“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_第4頁
DB1304-T374-2021“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20

B05

DB1304

邯鄲市地方標準

DB1304/T374—2021

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DB1304/T734—2021

大蒜+茄子輪作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大蒜+茄子輪作高效生產的術語和定義、產地選擇、品種選擇、壯苗培育、定植要求、

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產后清園等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河北省邯鄲市大蒜+茄子輪作高效生產。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23416.2蔬菜病蟲害安全防治技術規范第2部分:茄果類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DB33/T873蔬菜穴盤育苗技術規程

NY/T5010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輪作

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復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

3.2大蒜

拉丁學名:AlliumsativumL.,別名蒜、胡蒜,古名葫,屬百合科蔥屬,二年生草本植物。以青蒜、

蒜薹和蒜頭為食用器官。

3.3蒜薹

又叫蒜苔,是大蒜生殖生長期從葉鞘中間抽生的細長花莖。

1

DB1304/T734—2021

3.4蒜頭

包括鱗芽、葉鞘和莖盤。

3.5門茄

主莖上第一朵花坐果發育形成的茄子果實

3.6對茄

一級側枝上花朵發育形成的茄子果實。

3.7四門斗

二級側枝上花朵發育形成的茄子果實。

3.8八面風

三級側枝上花朵發育形成的茄子果實。

3.9滿天星

四級及以上側枝的花朵發育形成的茄子果實。

4產地選擇

4.1環境條件

符合NY/T5010的規定。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

4.2地塊選擇

宜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肥保水性好、pH值近中性、排灌方便的地塊。

5栽培季節與品種選擇

5.1栽培季節

5.1.1蒜頭(兼蒜薹)

10月中旬播種,次年5月上旬采收蒜薹,6月初采收蒜頭。

2

DB1304/T734—2021

5.1.2圓茄

河北省中南部一般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育苗。6月初定植,7月中旬采收至10月上中旬。

5.2品種選擇

茄子選擇耐熱性好的“茄雜6號”,嫁接用砧木可選用根系發達、綜合抗性強的野生茄,如‘托魯

巴姆’等。大蒜選擇大蒜素含量高、蒜薹與大蒜產量較高的“永年大蒜”。

6大蒜栽培

6.1播種

6.1.1選種

種蒜宜挑選蒜瓣飽滿、整齊,無病蟲、無機械損傷的蒜頭,蒜頭大而均勻,淘汰夾瓣蒜,選擇無霉

爛、無蟲蛀、頂芽未受傷的蒜瓣進行播種。

6.1.2分級

剝掉蒜皮,將蒜瓣按照大、中、小三級分開。單瓣重5g以上的為一級瓣;4g~5g的為二級瓣;3g~

4g的為三級瓣。

6.1.3種瓣處理

播種前將種蒜剝掉外皮和干縮莖盤,在陽光下晾曬2d~3d,或用高錳酸鉀1000倍液噴霧,或用氨基

寡糖素水劑300倍~500倍液浸種。

6.1.4整地做畦

結合耕翻一次性施入達到NY/T394的規定的肥料。每畝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0~2500kg或優質

三元復合肥100kg,禁施含氯化肥。施肥后深翻20~25㎝,清除雜草、根茬,耙細、摟平,達到上虛下

實,無大土塊,作成寬160㎝的畦。

6.1.5播種

永年大蒜播種行距18~20㎝,株距6~7㎝,密度為50000~55000株/667㎡。每畝用種250kg左右。

6.1.6播種方法

3

DB1304/T734—2021

按行距要求每行進行開溝排種,蒜瓣的擺放方向是要求側放(腹背連線與行向平行),播種深3cm~

4cm,播種后覆土1.5cm左右,摟平,澆蒙頭水。

6.1.7噴除草劑

澆水后每畝用33%除草通乳油150mL、稀釋后均勻噴灑于地面。

6.1.8覆蓋地膜

大蒜播種后5~7天澆大水,水滲后1~2天及時覆蓋地膜。地膜一般選擇畝用厚0.004~0.008毫米的

透明地膜、90㎝寬的聚乙烯薄膜,每幅蓋4行大蒜。用人工或覆膜機覆膜。地膜覆蓋時一定要注意膜要

蓋嚴、壓緊,使地膜緊貼畦面,以免滋生雜草。

6.1.9破膜出苗

播后10天左右出苗,此時要用掃帚在膜上輕掃一遍,以利大蒜破膜出苗,個別不能自行破膜的可用

鐵絲將苗頂鉤破讓苗伸出。

6.1.10冬前壯苗標準

株高20cm左右、莖粗0.8cm,5片葉以上。

6.2田間管理

6.2.1二層膜覆蓋

二層膜應選在澆過越冬水后,大雪至冬至(即天氣較寒冷、夜凍晝消)時進行;一般應注意天氣變

化,當氣溫低于0℃連續3~5天時即可開始覆蓋二層膜。二層膜用地膜即可,直接在一層膜的基礎上覆

蓋。注意用土在兩側固定。

6.2.2揭膜

2月下旬,開春至雨水,氣溫緩慢回升,可適時揭除天膜。

6.2.3水份管理

幼苗前期要控水,不能用水太大,播種2-5天時才需澆水;越冬前,要充分澆好上凍水,保持水量

足夠大,時間在11月下旬;翌春返青期,要澆一次水,一般在3月中下旬;雙膜覆蓋的大蒜在4月中旬左

4

DB1304/T734—2021

右蒜薹露帽時澆抽薹水,4月底再澆一水,抽薹前7天停止澆水;在5月中旬抽薹后,及時澆水促進蒜頭

膨大。

6.2.4施肥管理

6.2.4.1幼苗期

結合澆返青水,每畝追施三元復合肥30~40kg。土壤肥力不足的,可結合澆抽薹水,每畝再追施

尿素10kg。

6.2.4.2蒜薹伸長期

4月中旬,結合澆水每667㎡追氮肥(N)5kg-7kg,氧化鉀5kg,配合少量微肥和氨基酸類有機肥。

澆水每7天進行一次,蒜薹采收前7天停止澆水。

6.2.4.3蒜頭膨大期

蒜薹采收后,及時澆水,每5~6天澆一次水,蒜頭采收前5~7天停止澆水。結合澆水,每667㎡追

施氮肥(N)2kg-3kg,鉀肥2kg-4kg。肥料施用應符合NY/T394的規定。

6.3大蒜病蟲害防治

防治原則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適當使用

化學防治措施。

6.3.1農業防治

此規程中與茄果類的茄子進行輪作實現了防止連年種植蔥蒜類蔬菜的連作障礙。另外需要合理密植,

加強栽培管理,水肥合理,及時清除田間有病植株。

6.3.2物理防治

可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等誘殺蛾類害蟲成蟲;蚜蟲可用黃色粘蟲板誘殺;利用蔥薊馬有趨向

藍色的習性,可在蔥地設置藍色粘板,蒜蛆可用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2.6%高效氯氟氰菊

酯乳油50ml)誘殺成蟲。

6.3.3生物防治

釋放天敵或者利用生物農藥等。

5

DB1304/T734—2021

6.3.4化學防治

農藥的使用應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和農藥產品標簽的規定。詳見附錄A。

6.4適時采收

6.4.1蒜薹:蒜薹頂部開始彎曲時適宜采收期。采取徒手拔薹。拔薹時間最好在晴天中午和午后進

行。雙膜覆蓋大蒜在邯鄲中南部時間為5月5日~8日左右。

6.4.2蒜頭:蒜薹采收后25d~40d,大部植株葉片枯黃,假莖松軟時即可一次性采收蒜頭。產品質

量應符合NY/T744有關大蒜的規定,包裝應符合NY/T658的規定。

7茄子栽培

7.1壯苗培育

7.1.1播種時間

根據大蒜采收時間,確定茄子播種時間,邯鄲中南部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

7.1.2種子處理

每畝(667m2)大田自根苗用種量10g~15g,砧木用種量3g~5g。種子處理可采用以下方法:

a)種子消毒。采用溫湯浸種法的,先將種子置于55℃~60℃的溫水中浸泡15分鐘~20分鐘,不斷

攪拌使水溫降至30℃,再浸種8小時~12小時;采用藥劑消毒的,可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種4小時~5小時,

再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藥劑浸種10小時~12小時。

b)種子催芽。種子消毒完成后,撈出洗凈,保濕催芽,砧木種子需用100mg/kg~200mg/kg赤霉

素浸種12小時~24小時后再催芽。催芽時溫度控制在夜溫20℃,晝溫30C為宜,至70%種子露白。

7.1.3苗床準備

育苗宜選配有防蟲網和遮陽網等保護地設施。穴盤采用0.1%~1.0%農用漂白粉消毒。

7.2播種

將露白的茄子或砧木種子均勻播于50孔孔穴盤中,育苗盤中基質含水量為30%~35%,播后澆足底水,

覆蓋基質0.8c-1.0cm。

6

DB1304/T734—2021

7.3假植

當茄子或嫁接用砧木苗具三葉一心時及時假植,選擇大小一致的幼苗,移入穴盤,輕起苗。假植后

澆足水分,置于拱棚中控溫保濕3天~5天。假植期間注意通風,合理調節溫度和濕度,保持苗床土壤濕

潤。

7.4苗期管理

7.4.1溫濕度調控

出苗前白天溫度控制在28℃~30℃,夜間以15℃~22℃為宜;齊苗后白天25℃~30℃、夜間

10℃~15℃,最低不低于8℃,最高不超過30℃。棚內相對濕度宜保持70%~80%。

7.42水肥管理

保持基質濕潤。清早澆水,做到不干不澆,一次澆透,陰雨天和傍晚不澆水。視苗情必要,可采用

0.1%~0.2%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

7.4.3苗期病蟲害防治

應用黃板誘殺防治蚜蟲、煙粉虱等害蟲,應用藍板誘殺防治薊馬等害蟲。將色板懸掛于距離苗上部

10cm~15cm處,懸掛密度規格25cm×30cm的誘蟲板每畝(667mm2)為30片,規格25cm×20cm的40片。主要

病蟲害化學防治方法見附錄B。

7.5嫁接

7.5.1嫁接時期

當砧木苗具有5片~6片真葉、接穗苗具有4片~6片真葉、莖粗0.2cm~0.3cm時為嫁接適期。

7.5.2嫁接前準備

嫁接場所要求遮陰,溫度在25℃以下:嫁接用工具和盛放器具用75%酒精消毒。

7.5.3嫁接方法

貼接法:先在砧木5cm處留1片-2片真葉斜切去上部,切面長0.8cm-1.0cm,傾角35°~45;接穗苗

保留2片~3片真葉,切除莖下部,削成與砧木相似的斜切面;將砧木與接穗的切面貼合后用透明的塑料

夾固定。

7

DB1304/T734—2021

劈接法:在距砧木基部5cm處平切去掉砧木上部,留2片真葉,從砧木莖中心用刀片垂直切入1cm。

取接穗在半木質化處留2片~3片真葉切去根部,削成楔形,大小與砧木切口吻合,將接穗直插砧木切口

中,對齊后用嫁接夾固定。

7.5.4嫁接后管理

7.5.4.1遮光

嫁接后3d內,覆蓋遮陽網、薄膜、無紡布等遮光保濕。嫁接后第4天開始早晚給散弱光,中午遮光,

以后逐漸揭除覆蓋物。7d后接穗在中午不再萎蔫時,揭去覆蓋物。

7.5.4.2控溫保濕

嫁接后3天~5天內,白天溫度保持25C~28℃.最高不超過32℃;夜間保持16℃~18℃,不低于

14℃;4天~5天后開始通風,逐漸降低棚內溫度,7天后轉入正常管理。

嫁接前1天澆足水分,嫁接后2天~3天內,保持棚內相對濕度90%以上;4天~5天開始棚側通小風,

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第6天后增加通風量,及時補充水分;7天后轉入常規管理。

7.5.4.3防病

結合補水,每3天~5天噴一次殺菌劑。

7.6煉苗

移栽前5天~7天,適當通風降低棚內溫度、濕度,控制水分。

7.7壯苗標準

嫁接口愈合完好,要求苗齡45~60d,茄苗具有5~6片真葉時定植。葉色正,無病蟲害。

7.8定植要求

7.8.1整地施基肥

施肥原則應符合NY/T496的要求。定植前15天~20天耕翻土壤,細耙整平。結合整地,每畝施腐

熟農家肥約5-6方、高氮低磷高鉀復合肥35kg~40kg、鈣鎂磷肥35kg~40kg或高氮低磷中鉀緩(控)

釋肥35kg~40kg、硫酸鉀鎂肥25kg~30kg作基肥。

7.8.2定植時間與密度

8

DB1304/T734—2021

一般在6月上中旬,幼苗必須帶坨定植,以防日曬萎蔫,最好選在陰天或下午4點以后,如果是晴

天定植,要注意隨栽苗、隨澆水,并澆透定植水。

一般畝密度1500~1800株。株距40~50cm,行距80~90cm。

7.8.3定植方法

封壟培土,封壟前適當培土成高壟。進入炎熱多雨季節后,高溫高濕氣候有利于各種病害、蟲害的

發生,雨后應及時排水。

7.9田間管理

7.9.1溫光管理

緩苗前白天適溫為25℃~30C,夜間保持15℃~20℃。緩苗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夜溫

不低于15℃。

7.9.2株體管理

嫁接苗及時抹除萌芽。宜采用雙干整枝,門茄開花后保留門茄花的上、下各一個枝條,抹除其余枝

條。結合整枝,在距主干3cm外扦插高度為80cm~100cm的立桿。門茄坐果后摘除基部葉片,隨果實采

收,逐步摘除老黃葉、病葉及過密枝葉。

7.9.3肥水管理

澆透定植水,2~3天后視土質、墑情、苗情可澆1次緩苗水,配合用“灌根寶”灌根1次,行間及時

中耕除草2~3次,促其發根、發棵。

當30~50%植株門茄雞蛋大小時,開始澆1水。每畝追尿素7~10千克、硫酸鉀10千克或復合沖施肥

8-10kg。以后視天氣情況每隔5~6天澆1次水,隔1水追1肥,每次每畝追尿素10~15千克或復合沖施肥

10kg。進入四門斗膨大期,此時正值秋季旺盛生長期,應加強水肥供應,施肥種類和數量同上或稍多,

促進植株和果實生長發育,防止早衰,延長采收期。

7.9.4整枝打杈

注意整枝打杈,門茄采收后,及時去掉門茄下部老葉和側芽。上部按茄子的分枝規律,3~4桿整枝。

7.9.5搭架管理

9

DB1304/T734—2021

夏播茄子生長迅速,枝葉繁茂,封壟后沿壟的方向在茄株兩側各拉一根鐵絲(或繩子),每隔8~

10米加木樁固定,使鐵絲距地面70厘米左右進行搭架,或直接用竹竿搭架。

7.10病蟲害防治

7.10.1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術,合理使用

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將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經濟允許闕值內。

7.10.2農業防治

選用嫁接種苗,運用合理輪作、高畦、地膜覆蓋、肥水同灌、清潔田園等技術措施;使用優質商品

有機肥或經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減少化肥用量。

7.10.3物理防治

在害蟲發生初期可采用人工捕殺、捏殺等措施,或采用銀灰色地膜、防蟲網趨避害蟲;采用灌水洗

鹽、調酸補鈣減少土傳病害發生,利用高溫曬種、溫湯浸種等方法,殺滅或減少種傳病蟲源。采用殺蟲

燈、昆蟲性誘劑誘殺害蟲;應用黃板誘殺防治蚜蟲、藍板誘殺防治薊馬等。

7.10.4生物防治

保護與利用寄生蜂、七星瓢蟲、蜘蛛等天敵,采用昆蟲性誘劑誘殺害蟲,或昆蟲病原微生物、白僵

菌等微生物制劑、芽孢桿菌等拮抗微生物及其制劑進行防治,或種植誘集植物進行防治。

7.10.5藥劑防治

見附錄B。

7.11采收

7.11.1采收方法

門茄、對茄等達到商品成熟后及時采收。

7.11.2采后分級

茄子采收后剔除病、蟲、傷以及著色不勻等殘次果,根據果形、色澤、大小及時分級、整理。

10

DB1304/T734—2021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大蒜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

病蟲害名稱防治方法

大蒜返青后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1500倍液噴霧;或50%

葉枯病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

液噴霧,視病情間隔10d~14d噴1次。

發病初期噴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1500倍液,或50%多菌靈

灰霉病可濕性粉劑400倍-500倍液;7d-10d噴一次,連噴2次-3次。均勻噴霧,

應交替輪換使用。

發病初期噴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1500倍液,或異菌脲、嘧

菌核病

I.病菌環胺、啶酰菌胺等噴淋防治。

害防用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用20%病毒靈懸浮劑400倍-600倍液,

病毒病

治7d-10d噴一次,連噴2次-3次。均勻噴霧,應交替輪換使用。

可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

劑500倍液噴霧;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或氟啶胺+

紫斑病

苯醚甲環唑(有效用量10g+15g/667m2)兌水25kg/667m2,均勻噴

霧防治。

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或20%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

銹病噴霧;或30%苯醚甲·丙環乳油30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噴霧,每隔7d~10d1次,連用2次~3次,具體視病情發展而定。

大蒜播種時,每畝撒施1%的聯苯·噻蟲胺顆粒劑5kg,可殺滅土壤

中和蒜種上的蒜蛆和蟲卵。成蟲盛發期或蛹羽化盛期,上午9時~11時噴

灑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15%氟蟲腈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使用

蔥地種蠅

生物農藥2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懸浮劑,每畝用1000mL45%

(蒜蛆)

II.高效氯氰菊酯500~1000mL加25%氟啶脲50~100mL。4月中旬結合澆大

蟲害蒜抽薹水進行藥劑灌根防治,每畝用溴氰菊酯乳油5000mL或1.3%苦參堿

防治水劑500mL,或1%的苦參·印楝素乳油500mL。

可選用60g/L乙級多殺菌素1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

蔥薊馬

液,或25%噻蟲嗪5000倍~10000倍液,在清早露水未干時噴施。

可用10%滅蠅胺懸浮劑1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

潛葉蠅

防治。

11

DB1304/T734—2021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茄子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

病蟲害名稱防治方法

3%阿維.啶蟲瞇1000倍液噴霧,8天1次,連噴2-3次;或用苦參

蚜蟲

堿1000倍液~1500倍液噴霧,8天1次,連噴2-3次。

白(煙)

200g/L吡蟲琳3000倍液噴霧,3天1次,連噴2次

粉虱

60g/L乙基多殺菌素2000倍液噴霧,5天1次,連噴3次;或

I.蟲害防治薊馬用20%聯苯·蟲螨睛2000倍液噴霧,7天1次,連噴2次;或用

10%多殺霉素2000倍液噴霧,7天1次,連噴2次。

用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或用1.5%阿維菌素(蟲螨克星)

紅蜘蛛乳油5000倍液噴霧,7天1次,噴2~3次或0.5的藜蘆堿500倍

等液,7天1次,連噴2次;或用240g/L蟲螨腈500倍液,7天1次,

連噴2次。

用嘧菌酯(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68%精甲霜靈錳鋅(金

雷)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霜疫清或克抗靈)

綿疫病

600~800倍液噴霧,重點噴灑果實,每10天左右噴1次,連噴2~

3次。

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周圍植株用一億含量的枯草芽孢桿菌/克(萎菌

凈)500倍灌根,最好在定植時灌一次,門茄瞪眼時加強一次;或

黃萎病

50%多菌靈800倍、或70%甲基巰菌靈(甲基托布津)1:1混合800

倍灌根,每株灌0.25kg,10天1次。重茬地塊最好采用嫁接栽培。

II.病害防治發病初期用75%的百菌清(達克寧)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

森錳鋅(大生)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世高)

褐紋病水分散粒劑800倍、或40%呋硅唑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

每7~10天1次,連噴2~3次;或10億芽孢/克的枯草芽孢桿菌

300倍液~400倍液,7天1次,連施2-3次。

500g/L氟毗菌酰胺·密霉胺2000倍液噴霧,7天1次,連噴2-3

灰霉病

次;或用50%硫磺·多菌靈500倍液,5天1次,連噴2-3次

500g/L氟毗菌酰胺·密霉胺2000倍液噴霧,7天1次,連噴2-3

菌核病

次;或用50%硫磺·多菌靈500倍液,5天1次,連噴2-3次

——————————

12

DB1304/T734—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一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與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標準由邯鄲市農業農村局提出。

本標準起草單位:邯鄲市蔬菜技術推廣站、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河北省蔬菜學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高慧敏、車寒梅、郝靈玉、張淑敏、賈文章、李如欣、王艷娜、李雪嬌、許趁

新、高秀瑞、祁耀正、梁玉芹、張娜娜、張楠楠李現民

DB1304/T381—2021

AA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常用營養液配方

表A.1月季基質栽培的營養液配方

營養液ECno3-nnh4-nPKCaS

Mgmmol/L

供給方式mS/cmmmol/Lmml/Lmmol/Lmmol/Lmmol/Lmmol/L

開放式1.611.01.253.755.07.01.52.5

循環式0.74.30.51.52.32.20.81.0

表A.2常用的月季開放式營養液栽培的大量元素配方mmol/L

營養液配方no3-nNH「NPKCaMgS

園試配方

12.01.0(7)3.06.06.03.03.0

(3/4單位)

荷蘭配方(1985)13.30.5(3)5.256.08.02.03.0

荷蘭配方(1992)11.01.25(10)3.755.07.01.52.5

愛知園研月季配方

11.02.0(15)3.54.56.52.02.5

(1989)

京都山城園研

11.02.5(20)4.63.45.81.5L5

月季配方

奈良農試月季配方13.054.35(25)3.06.558.03.54.0

注:括號中數字為百分比

表A.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