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II第1章緒論1.1研究緣起幼兒時期的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幼兒期是人生的第一階段,它是養成習慣,形成價值觀,鞏固學習理念的重要階段。幼兒教育促進幼兒社會化的初期,在這一時期,培養孩子的好的習慣,激勵孩子的好的表現,協助他們適應社會,并在將來有更好的成長。隔代教育在中國廣泛傳播,引起了社會的大量關注,并日益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模式。然而,在實踐中,它應該是家庭教育的補充。如何利用隔代教育的優勢,創造一種新型的家庭代際教育,保證互利合作,實現親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的雙贏,是隔代教育現象的問題。我的研究目的是找出隔代教育中的家庭和兒童,對兒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對其進行深入剖析,探討其成因,達到兒童早期壞習慣干預的目的,促進家長和兒童的互惠與補充,使兒童能夠更好的成長。1.2研究目的及意義我們將借鑒國內外有關隔代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為切入點,從“隔代教育”的內涵、當前我國兒童早期教育的現狀、典型個案的解讀等方面,并根據兒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行為來分析教育中的問題,以確定問題家庭,從而調查問題的原因,尋求兒童早期干預的有效對策,最終達到兒童早期壞習慣干預的目的,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建議,從而采取適當的行動以發展更好和更有利的幼兒。1.3核心概念界定1.3.1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一種特別的教育方式,它是在家庭教育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家長有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責任。但是,因為各種因素,家長們必須要面對一個迅速發展和改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在逐步增加。因此,原本應該是父母自己擔負起撫養子女的責任,卻往往將子女交給爺爺奶奶來照料,這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普遍。REF_Ref13479\r\h[1]從2010年開始,到2020年,按照第7次普查的基本資料,2020年,中國有4.9416億個家庭,12.9281億個人口。0-14歲的人,占全國的17.95%,即2.5338億。60歲或更老的老人有兩萬六千四百二十萬,占百分之十八點七;而65歲或更老的老人有一萬九千六百四十萬,占百分之十三點五。根據該報告,0至14歲人口新增了1.35%,60周歲或60周歲以上的老人中,新增了5.44%。隨著人口的增加,隔代教育的問題逐漸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1.3.2幼兒行為習慣人類的行為習慣是一種心理傾向的體現,表現為相對固定的自動化動作執行和機械傾向的存在。行為習慣可以影響到個體一生的發展方向,也關系到社會環境的和諧與穩定。根據綜合心理學家的解釋,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習慣會逐漸形成,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行為習慣可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便產生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REF_Ref13144\r\h[2]總而言之,在幼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幼兒需要培養的行為習慣有很多。在《規程》、《綱要》和其他一些文件也對兒童的一些行為和習慣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真誠勇敢、待人友善、勤奮好學、待人文明為準則,具備懂禮貌、遵守規則的品質。王珊珊還把孩子的生活習慣分為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交流習慣。REF_Ref13386\r\h[3]作者通過研究發現,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幼兒所表現出的問題行為主要涉及到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不足、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禮貌等方面。其次,學習過程中存在著機械式的模仿學習,缺乏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操作技能,依賴性較強,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等諸多問題。此外,在社交方面存在著人際交往方面的缺陷,包括缺乏合作意識、異常交往、與父母疏遠以及親子關系淡漠等問題。1.4研究方法1.4.1文獻研究法采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在知網,維普,萬方等網上文獻的檢索渠道進行檢索。查閱收集國內外參考文獻研究我目前幼兒隔代教育以及良好行為養成的文獻,正確掌握目前隔代教育下更好的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方法。1.4.2問卷法本研究對幼兒園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參考了《幼兒隔代教育家庭情況調查問卷》和Conners兒童行為量表(父母版)。隔代教育問卷有16道題目構成,隨機抽取了天津市某區三所幼兒園的隔代教育家庭,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針對幼兒家長發放421份,收回335份,有效問卷300份。1.4.3觀察法本研究使用了觀察法,通過觀察來理解幼兒行為問題的,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在進行行動研究時,對其行動中的內容進行觀察,并對幼兒在行動中發生的變化進行分析,從而為幼兒在行動中進行思考和總結,從而得到科學有效的結果。第2章隔代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現狀分析根據表2-1所示:隔代家庭中有高達70.27%的家庭肩負著教育責任,而其中15.67%的責任則完全由祖輩來承擔,而36.3%的責任則由祖輩和父輩共同承擔。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進行了良好的教養,但是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隔代教育已成為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模式。表2-1隔代教育家庭占比情況分析家庭結構教育人人數百分比核心家庭父輩6421.3%完全隔代家庭祖輩4715.67%非完全隔代家庭父輩與祖輩共同參與10936.3%父輩5518.3%其他其他258.3%注:核心家庭是由兩代人所構成的家庭,其中包括由兩位家長及其未婚子女所構成的。在對幼兒家庭隔代教育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后,作者精選了80個隔代家庭和80個非隔代家庭,《conners兒童行為問卷》(父母版)經過修訂,共包含48條內容,可以歸納為六個因子,有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多動指標等,全面總結了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并得到了廣泛驗證。在此基礎上編制出一份具有較好區分度和信效度的調查問卷,以了解我國學齡前兒童常見問題及其相關因素。通過回收問卷并運用SPS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得到表2-2:表2-2隔代與非隔代家庭幼兒問題行為差異分析隔代與否平均值標準差TP品行問題是6.63751.2852023.0270.001否2.33751.06668學習問題是4.20001.1517710.6830.001否2.56250.74364心理障礙是2.60000.83590-0.3730.709否2.65000.85832沖動-多動是2.31251.062521.0980.27續表2-2隔代與否平均值標準差TP否2.13750.95126焦慮是3.88751.0672813.6490.001否1.75000.90707多動指標是7.76251.647748.4160.001否5.72501.40501由表2-2可知: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隔代與非隔代家庭中的幼兒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焦慮、多動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品德發展存在一定相關性。在心身障礙和沖動-多動等方面,兩者之間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同時也可以看到父母教養方式不同,對兒童品行問題產生影響程度有一定區別。據了解,隔代家庭中幼兒的品行、學習和焦慮等行為因素表現出較為顯著的問題。同時,由于隔代父母文化程度不同以及受家庭教育方式影響較大等因素造成了隔代家庭中孩子存在著明顯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的情況。在對三所幼兒園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研究結合作者自身實習的幼兒園,對處于隔代教育背景下的幼兒進行了詳盡的觀察和研究,對于隔代背景下的幼兒,我們可以將其問題行為總結為行為習慣、學習能力以及社交交往等多個方面。2.1從行為習慣方面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需要重視對其進行教育,尤其要注重對其家庭教育習慣的培育與提升。當前,幼兒的學習技能和才智開發備受家長關注,然而,對于家庭教育中行為習慣的塑造卻被忽視了,這導致了許多孩子在行為習慣上出現了偏差,而這種情況在代際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幼兒身上表現得更加顯著,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1隔代幼兒的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不足是一個突出的方面。例如,在我的幼兒園實習中,我經常觀察到,當家長送幼兒到幼兒園時,念念總是不情愿地哭鬧拉扯著爺爺奶奶,而由父母送來的幼兒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我還發現,有些祖輩會主動為幼兒換衣,而一些父輩則不會這樣做。在晨操結束后,大部分祖輩會備好紙巾為幼兒擦去汗水,并為其更換運動服和室內服裝。相比之下,由父輩帶來的幼兒則會接過自己的衣服并獨立更換。據觀察,隔代教育對幼兒的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相較于非隔代教育家庭的幼兒,隔代教育家庭的幼兒表現出了較低的適應水平。2.1.2隔代幼兒的飲食習慣圖2-1隔代與非隔代家庭幼兒問題行為差異分析在問卷調查中,有70%以上的隔代教育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存在暴飲暴食,挑食、吃飯時注意力不集中,吃著飯總是晃晃悠悠不自覺就玩起來的習慣,只有20%左右非隔代教育父母說自己的子女有這一方面的問題。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不良的飲食習慣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產生了負面影響,這成為了一個顯著的問題。不良飲食習慣會影響幼兒正常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嚴重時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為祖輩喜歡為孩子購買零食,導致幼兒在該吃飯時沒有食欲,對食物產生了挑剔的態度,遂形成厭食的壞習慣REF_Ref2365\r\h[4],導致在家中和所在幼兒園內都不能充分吸收幼兒發展所需的基本營養,從而影響其健康成長。REF_Ref2411\r\h[5]2.1.3隔代幼兒的禮貌問題文明禮貌習慣是針對年齡特征設定出基本的講禮貌、講文明的簡單常識性標準,以及知曉待人接物的基本準則。REF_Ref13951\r\h[6]據研究表明,隔代家庭中的幼兒中有61.3%的人存在禮貌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成人的提醒下才能禮貌地問候和告別,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并不罕見。在慶祝節日或參加大型家庭聚餐時,許多幼兒不會主動打招呼,而是需要家長進行提醒,“孩子,喊叔叔阿姨了嗎”等等,偶爾,孩子會在提醒下與人打招呼,但往往默不作聲,過多的話就會開始哭泣。這種情況下,祖輩家長無法忍受,只能購買零食或玩具來哄孩子。上中班的幼兒通通入園時,不僅不會主動向老師打招呼,反而會在老師忙著整理東西的時候趁老師不注意跑到老師身邊,大聲喊出給老師取的外號。當老師向通通的爺爺奶奶反應通通在園的幾次不良行為時,爺爺奶奶感到十分無奈,并表示孩子在家里也會有這種情況,希望老師在學校多幫助矯正孩子的問題。然而,他們并不知道,很多問題行為都是祖輩家長太過寵溺幼兒所導致。2.2在學習能力方面2.2.1隔代幼兒的模仿學習及創造力在美術主題活動《春天來了》中,作者引導幼兒想象春天的景象,并鼓勵孩子們發揮想象力,勾勒出內心深處的春天。當大家紛紛畫出美妙的畫面時,只有悅悅還未下筆,我走到她身邊詢問她為何不畫,她左顧右盼地輕輕告訴我:“老師,我不知道畫什么。”當我告訴悅悅,老師畫過的并不是必須的,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自由發揮時,悅悅還是很為難。最后上交作品的時候,悅悅上交了一份與周圍同學相似的圖畫。悅悅聽到老師要求自己想象時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后只能照抄了旁邊的小朋友的圖畫,可以看出悅悅是簡單的機械模仿學習,在畫畫方面,缺少創造性能力。在悅悅奶奶退休之前,都由媽媽帶,空閑時間會帶著悅悅參加一些親子活動,文化館有時會組織家長和幼兒去到戶外認識大自然和畫畫簡單的風景畫,悅悅之前的手工作品和畫作也受到了嘉獎,當悅悅媽媽上班忙碌后,奶奶搬來一起住。奶奶自主的退掉了悅悅的課程,在家里陪伴孫女做題。從那以后,悅悅能記住更多的數字成分和拆分,能記住更多的英語詞匯,但在創造力上,卻沒有太大的進步。對于這樣的改變,悅悅的班主任也表示認可。2.2.2隔代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依賴性在一次構建游戲中,教師故意將隔代教育和未隔代教育的孩子分成兩個小組一起做游戲。在作者實習的學齡前兒童中,18名為隔代兒童,12名是非隔代兒童。在“拼一拼誰又快又好”的建構游戲中,故意把18個隔代家庭的孩子分成一組,用A來代表,把12個非隔代家庭的孩子分成一組,用B來代表。游戲規則是:當第一次拍手操音樂響起時,開始游戲,第二次音樂之前完成的幼兒能得到相應獎勵。每一個孩子都必須使用自己的東西,不能從其他孩子那里拿走。當音樂響起游戲開始時,A組的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拼圖方式,有的孩子在圖案中找到了遠處的高山,有的則是先拼起了草叢和花朵。B組的孩子用手胡亂的擺放著拼圖,說起話來“我的小溪的怎么找不見了,是不是在你那?”“沒有!我才沒拿你的”。在受到老師的批評之后,他們逐漸恢復了鎮靜,并開始積極地展開了自己的活動。第二次拍手音樂響起后,在B組中,有8位兒童完成了一整個拼圖,兩位雖拼出圖案但有小的錯誤,其中1位幼兒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圖案,而另外1位幼兒則只完成了四分之一。B組拼圖正確的幼兒占本組人的66.7%,不正確的幼兒占33.3%。在A組中,7名兒童完成了一整個圖案的拼組,有3名幼兒的圖案存在錯誤,5名幼兒完成了四分之三,還有3名幼兒還沒開始。A組正確的幼兒的占總數的38.9%,不正確的占總數的61.1%,隔代家庭的幼兒用時比非隔代家庭幼兒的用時更長,推斷出隔代家庭的幼兒在動手操作方面表現出相對較低的能力水平,同時也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2.2.3隔代幼兒的自控能力在研究中,作者發現隔代教育下的幼兒還存在缺乏自控力這一問題,作者班級里有一名自控力明顯差別于其他幼兒的孩子樂樂,樂樂的父母因為需要承擔大家庭生活的重擔,忙于工作沒空照顧孩子,把村子里生活的祖母接到城里照顧樂樂。樂樂上課下課都特別調皮,這是因為父母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而奶奶則過于放縱了她。當老師在繪聲繪色的講故事,幼兒在全神貫注的聽的時候,樂樂時而用手蓋住耳朵,時而捏捏鼻子發出“嗚嗚”的聲音,在被老師批評后,樂樂保持了安靜。不久之后樂樂再次挪椅子湊近別的小朋友,并用手掏掏別的小朋友的褲兜,來影響別的小朋友。見其他小朋友不理他,他又蹲到地上自己玩起來了。當老師讓全體幼兒站起來一起玩故事中的游戲時,跟著老師做伸腿動作時,樂樂完全不跟著老師做動作,而是自己手舞足蹈了起來。其他幼兒看著覺得有意思,也紛紛效仿。故事活動結束后,在飲水角,樂樂想要航航手里新買的奧特曼水杯,航航不想給他,他就一把搶了過來,于是兩個人來回的爭搶、推搡。航航被樂樂推倒在地。當老師跟樂樂奶奶訴說這件事時,奶奶表示“小孩玩鬧太正常啦,沒受傷就成唄。”從這一事件可以推斷出,隔代幼兒在上課時常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喜歡干擾其他伙伴上課、愛打斷別人說話、喜歡添亂、有情緒時常興奮等缺乏自我控制的特征。作者觀察到只有老師特別關注幼兒時才能令其肅靜一會,老師不予注意時,仍然會出現不服管甚至沖動的行為。該幼兒的性格和行為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梢缘贸龅氖?,樂樂的問題行為與很少得到父母的教育和奶奶的過度偏愛密不可分,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該幼兒的行為出現了問題。2.3從社會交往方面研究表明,幼兒的社交互動在其社會性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幼兒在人際交往上也越來越表現出了自己獨特的一面。幼兒在社交方面具有獨特的天賦,然而,家庭環境、家庭結構以及父母的教育觀念等多種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因此,在不同類型的家庭中,幼兒的社會人際交往能力也不盡相同。根據作者的調查結果,隔代教育背景下存在社交問題的幼兒比例占據56.3%,而非隔代家庭下的幼兒則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人存在社交問題。由此可見,隔代家庭教育對兒童社交發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此外,相較于非隔代家庭中的幼兒,隔代教育背景下的幼兒在社交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2.3.1隔代幼兒與人交往及合作意識在作者進園的第二天,就發現一個小朋友特別乖巧,她叫朵朵,老師們都喜歡他。在后來的一段時間里,當在戶外玩耍時,大家都和自己的小伙伴玩起了丟手絹的游戲,朵朵在草叢邊轉圈,或捏捏長出來的小花朵。我走過去問朵朵:“你在干什么呀?”朵朵小聲地說:“我在陪小花曬太陽?!碑斕柡軙竦臅r候,我建議朵朵和大家一起玩時,朵朵則摔開我的手離開了。當下午進行區域游戲時,朵朵、壯壯、亮亮、仙仙和依依選擇了在建筑區游戲,進入區域,小朋友們興致勃勃地撿起區域內的小木塊,自由地搭建起來,而朵朵在所有小朋友都拿過后,拿出一塊圓錐體,摸了摸放在桌子上。壯壯跑到亮亮旁邊跟他一起擺放積木,壯壯對亮亮說:“看我蓋出的花園,這是花叢,還有一個大噴泉,我們可以把噴泉造的大一點?!薄拔襾韼湍惆?。”亮亮也開始添磚加瓦。仙仙和依依看到后忙著夸”真好看!”也跑來一起加入。我走到朵朵身邊鼓勵她來一起玩,朵朵不說話搖了搖頭。缺乏社交主動性和良好的合作意識,表現為經常個人游戲和不與他人進行言語交流,即使在老師的鼓舞下也不與他人合作。這種情況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的現象,他們的行為往往是被動的。根據與其家長的交流,得知朵朵在1歲時,母親去了新加坡工作,爸爸從事管理工作,也不常與朵朵見面,她平時都跟她的奶奶住在一起,她的奶奶性格比較內向,沉默寡言,沒事就會看著電視,平時很少帶朵朵出門,就算出門也只在她的社區里面,朵朵在親友眼中都是很聽話的,不會惹是生非。卻不知道,在聽話和聽話的背后,卻是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社會問題。2.3.2隔代家庭親子關系在隔代教育環境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一種較為常見的障礙,這種障礙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文文是幼兒園大班的學生,平日與爺爺奶奶同住,雙休日則與父母同住。文文的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都很忙碌,根本就沒有時間管她,文文從小都是跟著她的祖父母長大,所以,現在文文最信賴的人,就是祖父母了。可是文文的母親卻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對于她的學業非常的苛刻,所以文文對母親非常的畏懼,不敢和母親親近的接觸,再加上文文的父親經常出差,兩人很長一段時間都見不到一次,所以文文和父親之間的感情一直都很淡,文文經常會說:“我最愛跟奶奶在一塊,我最怕的就是母親,也不喜歡父親?!弊髡咴谟變簣@放學時,遇到來接孩子的元寶媽媽,元寶媽媽提起最近家里越來越嚴重教育問題向作者訴苦:隨著元寶的出生,我休息了一段時間,準備開始上班,元寶的爺爺奶奶就搬來一起住了,替我們照顧孩子,做做飯,分擔生活中的一切,我與元寶的父親同樣感到心滿意足??墒牵覅s覺得爺爺的教育方式太陳舊。漸漸地,孫子在爺爺奶奶的生活中占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做什么都先惦記著孫子,對我的教育方式不屑一顧。有一次我中午下班回到小區,大中午太陽頂在頭上照著,奶奶卻給元寶穿了兩件長衫還套了個夾克在樓下騎車玩耍,我逮著機會跟奶奶說:“孩子穿的太厚,會捂著的起疹子就不好了。”奶奶都理直氣壯地說:“春捂秋凍,春天還沒完全過去,你們年輕人不懂。孩子這么小,穿厚點磕碰也不會嚴重,你是怎么當媽的?奶奶的這些話我聽得很是難受。出于對年長者的尊敬,我不便多言。奶奶說她是為了孩子好才這樣做的,我也就沒有再說什么了。元寶的年齡逐漸增長,然而他卻對我的話置若罔聞,拒絕與我親密接觸。每當我想要對孩子進行管教時,元寶的爺爺奶奶則一直在保護他,不讓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文文在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奶奶撫養,并且奶奶對他非常溺愛,因此文文對奶奶的依賴異常強烈。此外,由于文文媽媽對文文的期望較高,要求也非常嚴格,因此文文對媽媽感到非常害怕,而爸爸經常出差,這導致了親子關系的疏遠。由于對長輩的崇敬之情,元寶的父母長期順從于祖輩的權威,導致元寶的父母失去了教養的權威,元寶的父母感到難以管理,同時也使得元寶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變得淡漠了。第3章隔代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問題分析3.1從祖輩方面分析3.1.1祖輩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根據作者的調查結果,隔代教育家庭的祖輩年齡多集中在55歲至65歲之間,這些祖輩的學歷普遍偏低,高中學歷的僅占一小部分,而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祖輩更是寥寥無幾,具體見表3-2所示。表3-1隔代家庭祖輩年齡分布表年齡分類人數占比45歲以下1511%45歲—55歲1813.1%55歲—65歲8764%65歲以下1712.4%表3-2隔代家庭祖輩學歷分布表學歷分類人數占比小學3525.5%初中2115.3%高中2316.7%大學及其以上1510.9%沒上過學4331.3%由表可知,由于祖輩年齡較大、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們在老年時往往會呈現出思想固執,脾氣暴躁,還有著焦慮壓抑的負面心理。另外,由于老人的身體素質比較弱,與孩子們的活力相比,老人們在照料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限,孩子們的活動能力也有限。幼兒因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其大動作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同時也可能導致其身體素質較為脆弱,容易患上多種疾病。由于幼兒長期處于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缺乏與外界的互動,因此他們的視野可能會受到限制,缺乏活力,不敢面對陌生人,適應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表現出社交退縮的行為。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比較低下,他們的知識范圍比較窄,教育理念也比較過時。在與兒童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陳舊觀念灌輸到兒童身上,這樣的行為不但會對兒童的認識產生負面的影響,還會使兒童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增大。另外,一些祖輩在對幼兒進行智力開發時存在著片面性,他們往往片面強調智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其它因素如心理等方面的發展。一些祖輩對幼兒的學習興趣不夠重視,認為只要把書讀到能背就可以了,沒有什么值得培養的地方。有些祖輩注重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輕視教育和精神修養,這部分祖輩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常常忽視教育問題,只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成長。3.1.2祖輩對幼兒過于溺愛,過度保護當前,許多祖輩家族成員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望將他們年輕時對后代的虧欠全部彌補到后代身上,以彌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不公,父輩對孫輩的愛也多表現為一種“父愛”,即“對孩子無微不至”。隨著歲月的流逝,社會蓬勃發展,孫輩常常收到祖輩的寬容和無盡的溺愛。這種過度的愛往往會致使幼兒出現問題。祖輩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幼兒,承擔著孩子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衣著、玩具、飲食等,甚至還會怕孩子摔倒而不遺余力地抱著他們上樓。這樣做是非常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果果在我們幼兒園的生活中,由于奶奶的過度溺愛,導致她在上了大班后,依然存在不會自己穿衣,睡覺需要人哄等問題行為。祖輩往往只顧對孩子需求的充分滿足,而忽略了這種滿足是否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3.1.3角色定位有問題,易發生家庭沖突隔代教育原本應是親子教育的有力補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祖輩角色定位出現錯誤,親子教育地位被危及,這種情況長期存在,親子關系將不容樂觀。另一方面,也會使年輕一代對自己的父親失去信任感。祖輩認為自己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足夠照顧幼兒,對新的理念表示拒絕,總是不滿年輕一代教育幼兒的方式,插手幼兒的教育工作。此外,祖輩與外祖輩之間不同的教育見解所帶來的沖突,可能會對下一代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3.2從父輩方面分析3.2.1父輩基于現實因素,教育角色缺失據作者調查所知:在隔代家庭中,65%的父母因工作原因而對孩子擔負不起責任;百分之十五的父母,在二孩政策放開之后,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百分之十的家長因為年齡小,過分追求享受而沒有認識到作為家長應盡的義務;百分之五的父母因為生病等原因,被迫將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撫養。在隔代家庭中,父母因為種種現實因素,會主動地放棄對子女的養育,將子女的教育和養育責任全部交給爺爺奶奶,這也是導致幼兒問題行為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家長在這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從埃里克森個性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安全感是極為重要的。從家長那里可以得到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兒童可以與別人相對來說更加的友善,而沒有安全感的兒童會對自己的環境以及別人都是不信任的,因此會有一定的退縮或者是攻擊的行為。大班的文文經常會說:“我最愛奶奶,最怕媽媽,我也不喜歡爸爸?!币驗榧议L長期不在身邊,父母與幼兒之間的感情就會被沖淡。陳紅梅對父母的職業和孩子們的不良行為之間的聯系進行了研究,她指出,現在的社會,由于工作的壓力,孩子們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們的溝通和溝通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是造成孩子們的不良行為的一個因素。REF_Ref14935\r\h[7]如果把所有的養育責任都交給了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又會擔心會因為照料不當而產生各種問題,從而對爺爺奶奶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對兒童進行了過分的保護,讓他們失去了積極地去探索和發展的權力,從而導致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在學習能力上產生了各種問題。第4章隔代教育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研究的策略4.1祖輩端正家庭角色,更新知識觀念4.1.1把握好自己角色,做好配角不越位兩代人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但由于他們生活在一個不一樣的年代,所以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老年人對幼兒的教育中,情感色彩濃厚,祖輩在照顧孫輩的過程中,需要恰當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既要坐在適當的位置,又要保持適當的平衡。REF_Ref28878\r\h[8]根據法律規定,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是他的父輩,因此在撫養、照料和教育上,祖輩只是“協助者”,無法“代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因此,父母們應當尊重祖輩的勞動價值,應該懷著感恩之心,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職責。在現實生活中,祖輩往往時孩子的“保護傘”和“庇護所”,這不僅會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有所影響,同時還會給孩子的教育帶來更大的挑戰。因為幼兒年紀輕,對是非辨別不透徹,還沒有正確認識對錯,這使得他們的認知和判斷受到了限制。當父母對孩子進行管教時,祖輩不應不分青紅皂白的當起幼兒的“庇護所”,而是應該客觀的分析對錯,若是幼兒的問題,祖輩應與父輩一同戰線,平心靜氣地向孩子傳授道理,盡力使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若是父輩的問題,應私下討論,不要在幼兒面前爭吵。生活中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祖輩的知識和觀念所固有的限制,因此父輩相對科學的育兒知識和先進的育兒方法是充分可信的,讓他們成為我們孩子的良師益友。4.1.2祖輩需大膽放手,疼愛有度兒童心理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孩子早期,他們有很好的自我認識,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他們喜愛的事。所以,在對孩子進行照料的過程中,祖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自理、獨立有很深的認識,應該敢于放手,并激勵孩子進行持續的探求,不因保護而進行過分的干涉。一是要給予孩子自主決策的權利,讓其自主完成個人事務。祖輩應盡可能地給予幼兒參與活動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在照料孫輩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不要因為幼兒的年齡特點或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而剝奪他們自主探索和動手的能力。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自己做飯,會自己洗衣服,會自己穿衣服等等。年幼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無法獨立完成衣著、衣物、飲食、飲水、排泄等日常生活活動;祖父母可以關注幼兒行為,并引導他們如何去獨立完成。在兒童想要自己動手做的時候,應該順從他們的想法,這樣既可以調動積極性,增加兒童的自信心REF_Ref30295\r\h[9],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二是鼓勵幼兒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兒童的自覺性是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而成長的,他們的自覺性也是逐漸提高的。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寬松自由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他們的好奇心超越了家長允許的界限,對周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們逐漸認識到許多事情已經不再需要依賴成年人來完成,因此他們表現出了強烈的意愿,祖輩應該勇敢地放手,鼓勵孩子積極探索。REF_Ref2594\r\h[10]讓他們慢慢地在自己的探索中慢慢地長大,不要害怕自己的小孩會惹出什么亂子。三是學會要求孩子做能夠做到的事。在年齡介于三歲至四歲之間的階段,孩子們已經掌握了諸如漱口、飲食喝水、整理書桌收納積木等技能;在年齡介于四歲至五歲之間的階段,孩子們能夠初步折疊衣物、擦拭餐盤、分類書本等多種技能;生活中清洗餐具、整理物品和做簡單家務等技能則是幼兒五歲到六歲能夠做到的,以上技能的發展需要祖輩及時提出要求,一味的寵溺會導致其獨立能力逐漸喪失。為了確保孩子的健康發展,詳細告知他們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需要改進的方面。4.1.3主動學習,改變陳舊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祖輩陳舊的思想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我們作為長輩,應該積極主動地汲取新的育兒智慧,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領域,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以現代化的視角看待當今的孩子,從而提高我們的科學育兒水平。對于爺爺奶奶們來說,閱讀一些書籍,并學會使用現代電子產品,也是他們學習和更新知識觀念的另外一種重要途徑。對于擁有一定學歷的祖父母,可以積極地去圖書館借閱一些育兒書籍,讓自己在學習中跟上時代步伐。對于文化水平較差的爺爺奶奶來說,他們可以多聽聽聲音讀物或收音機,增加他們的知識量。現在是一個信息時代,隨處都是手機、電腦、相機、攝像機等電子產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非常普遍的使用。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的爺爺奶奶們要擺好自己的心態,積極地進行學習,不能帶著抗拒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爺爺奶奶們可以向自己的兒女、親人,甚至孫子們尋求幫助,既可以幫助他們提高技術,又可以鞏固他們的感情。爺爺奶奶們學習使用后,不但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而且更易于接受新的東西。此外,家長們還可以通過照相機、攝像機以及網絡視頻等現代化的工具,將自己的孩子的成長和變化進行記錄,從而能夠隨時翻看幼兒地各個時期。爺爺奶奶可以到老年大學進行學習。在國家的號召下,為了讓父母能夠“建立起科學的養育意識,提升父母的養育水平”,社會上出現了以此為目標的公益培訓,祖輩一方要積極地參與其中,感受科學的養育思想,并多向專業人士咨詢一些養育方面的問題,以此來提升自己的養育水平。此外,老人大學、也為爺爺奶奶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4.2父輩明確教養責任,構建和諧家庭4.2.1主動承擔教育責任,加強親子關系作為幼兒的監護人,父輩肩負著教育的重任,這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們應當尊重祖輩的勞動價值,對于老年人幫助照顧子女,要心生感恩,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職責,父母應該首先嘗試努力創造和保持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們感到溫暖和快樂,在這樣溫暖的家庭中,情緒穩定,有利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互動,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對家庭的依賴,自尊、自我激勵,萌發自信心,也幫助培養兒童的自我意識和責任感。另一方面,父輩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可以從多種途徑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要點,幫助祖輩樹立起科學的培養理念,全方位開發幼兒對不同活動的興趣。最后,父輩擁有優秀的身體素質和充沛的精力,他們和幼兒一樣充滿活力,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對孩子的需求也更易于理解。為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塑造良好的個性,父母應該定期帶孩子到戶外進行各種活動和旅游,這樣不僅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和知識面,還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格。避免與子女產生過度的分離,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時刻牢記與子女保持密切聯系。4.2.2日益進步,創造隔代教育新模式在進行兒童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們必須在思想、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達成一致,以確保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相互合作,將家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形成一種共同的力量,讓孩子們可以朝著自己的目標去不斷前進,對待容易聽取別人意見的老人,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切記對事不對人。如果母親同意而父親反對,如果奶奶指責而爺爺夸獎,都會讓孩子陷入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兒童會抓住成人在行為與需求上的差異,表現出任性與頑固的不順從。在請求不統一的情況下,小孩會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舉例說明:“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了,紅紅”媽媽叫紅紅,“媽媽,我還想再看會電視”紅紅對媽媽說?!敖裉煲呀浛戳撕芫秒娨暳耍L時間看電視對你的眼睛不好,明天再看把”媽媽回答?!白屗偻鏁?,孩子正看得高興呢!”爸爸袒護她,最終紅紅還在看電視,也就不會有好的作息習慣。父母與爺爺奶奶互相合作,父輩的學歷和學習能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優勢,同時更易接受新思想和事物。當祖輩在育兒過程中遭遇問題和矛盾時,不要“以老為尊”,要主動思考父輩做法是否更具合理性。在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時,不能一味的指責,而應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分析,通過各種途徑向父輩討教解決方法,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兩代人相互協作,充分發揮教育的效力,以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4.3幼兒教師,關注幼兒做好溝通家庭教育應與學校的培育結合起來。幼兒園要與父母保持密切的接觸,讓家長對孩子在園的習慣行為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且家庭要與幼兒園的規劃和目標保持一致,不能與幼兒園相反。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到了應該午睡的時間,孩子們就會去午睡,但是到了家中,孩子們就不會輕易地去做這些事情了,當孩子假期結束回到園內,到了睡覺的時間,孩子們還是無法入睡。一名幼兒園老師表示,每當假期結束或者是周末結束后,兒童的生活習慣就會變得不好。究其原因,家長意志不堅定,沒有遵守家庭規范,對子女的行為有較強的寬容、遲疑和疏忽。父母要想清楚,當一個系統的規則被建立起來之后,他們要讓自己的孩子嚴格按照這個系統和規則來行事,例如,在作息習慣上,反復的打破一個人的固定的作息是錯誤的,要讓幼兒有一個正常的作息和生活方式。因此,家庭、幼兒園、家庭成員對兒童行為的要求上要堅持統一的原則,防止兒童認知沖突,導致行為混亂,全面做好幼兒的發展和教育工作。作為學前教育的觀察者,教師們應當將孩子置于教學的核心地位,及時發現問題所在,并與父母保持緊密的溝通,以便在家庭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幼兒園教師需要通過自身對幼兒進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符合幼兒教育需求的教學策略。經過系統專業培訓,具備授課技巧和教學素養。能夠運用心理學知識去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興趣,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對孩子們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后,我們與他們的家長進行了商討,并請求他們提供合作,以達到教育的目標。第5章研究總結隔代教育成為一種普遍的早期家庭教育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孩子們會出現一些顯著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了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其中自理能力差、飲食習慣差、不禮貌、操作性差、不能主動探究學習方法、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沒有合作意識、不會溝通等問題都會給幼兒帶來巨大影響。在隔代教育過程中,造成孩子問題的原因如下:從祖輩的視角來看,爺爺奶奶的年紀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對幼兒的關愛越多,對孩子的教育角色定位錯誤;從家長的視角來看,家長一方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對長輩一方比較順從;以實際為基礎,缺少父母角色的教育等。要想將兒童的問題行為矯正過來,讓家庭的隔代教育變得更加完美,作者從爺爺奶奶、父母兩個角度,給出了相應的建議:首先,爺爺奶奶要正確對待他們在家中的作用和位置,持續地對他們的知識認識進行更新。第二,家長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養職責,致力于構建一個和睦的家庭。第三,幼兒教師也要與家長密切聯系,積極溝通,做好幼兒全面發展和教育工作。參考文獻李晴霞.試論幼兒教育中的隔代教養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2015.安馨.小組工作介入易地搬遷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21.王珊珊.幼小銜接中習慣養成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江暉.家園共育視域下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現狀的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8.張麗.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現狀調查與分析——以E幼兒園為例[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7.林崇德.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品德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3.陳紅梅,孫英薈.3——6歲幼兒問題行為的狀況與教育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4.王青.隔代教育背景下幼兒問題行為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7.曹勇,丁為秀.3~6歲兒童行為問題狀況與隔代教養關系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王暢.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隔代教養的現狀及社會工作介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吳旭輝.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應對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劉國賢,徐敏,郭靜雅,劉雨.隔代教育對3~6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基礎教育研究,2016.高樺,劉苓.蕪湖地區兒童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醫學,2012.黃婷婷.城市家庭祖輩參與幼兒教養的現狀調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陳韋,王祖芳.論強化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中的作用與運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MaximilianeESzinovacz,StanleyDeviney,MaxinePAtkinson.EffectsofSurrogateParentingOnGrandparents'Well-being[J].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B:PsychologicalSciencesandSocialSciences,1999,54B(6):376-389.WaldropD.P,WeberJ.A.FromGrandparenttoCaregiver:TheStressandSatisfactionofRaisingGrandchildren[J].FamiliesinSociety,2001(82):461-472附錄A幼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費用反還協議書
- 救援隊訓練免責協議書
- 約架免責協議書
- 小工程勞務用工協議書
- 肉牛寄養協議書
- 藝校入職協議書
- 電線承包協議書
- 父母和女婿復婚協議書
- 貿易貨物協議書
- 資產贈予協議書
- 大理石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福建省廈門市中考數學二檢試卷
- 《擁抱健康拒絕煙草》課件
- 鼻咽癌口腔炎護理查房
- 創業扶持政策對數字化轉型的影響研究試題及答案
- 療休養協議格式合同
- 2025航天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含答案)
- 人工智能技術在混合式日語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評估
- 鄭州電子商務職業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管理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建安杯信息通信建設行業安全競賽題庫(試題含答案1-464題)
- 基于動態勢能獎勵機制的雙足機器人穩定行走控制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