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七近代中國人民的覺醒與探索高考歷史
(全國通史專用)考點一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與義和團運動A組
統一命題·課標卷題組1.(2018課標Ⅰ,28,4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
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
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
這反映了
()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五年高考答案
C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列強侵華。解讀題干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充分利用輿
論宣傳策略和公關手段,引導歐美輿論倒向日方,西方認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是日本將中
國“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解放出來,而清政府卻對此沒有任何回應,這本質上說
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諳熟近代外交,故選C項。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輿論宣傳掩蓋其侵
華的本質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為,未反映A、B、D三項。2.(2017課標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
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
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C.清政府鼓勵留學的政策發生變化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答案
A從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及直隸的留日學生占全國留
日學生總數的85%以上,而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占比較小。究其原因,長江流域、東
南沿海地區以及直隸遭受西方列強侵略較早,商品經濟較發達,開放程度較高,而山西、陜西等
其他十幾個省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較低,故選A項。B、D兩項并非主要因素,故排除;20世紀初正處于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鼓勵留學的政策并未發生變化,故C項與史實不符。解題思路教育的發展折射時代變遷,從時空觀念入手分析可以解答。3.(2018課標Ⅰ,41,9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材料二
清末,時人認為“地方自治者,為今世界立國之基礎……于救亡之事,至為切要”。19
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區劃分城鎮和鄉兩級,設立議
事會為議決機關,議員由選民互選充任?!獡埡yi主編《中國近代通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末城鎮鄉地方自治的歷史背景。(9分)答案(2)內憂外患;西方民主思想傳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解析(2)晚清時期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從材料二時間信息入手,聯系清末社會特征、西學東
漸、政治變革等知識回答。4.(2016課標Ⅲ,41,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來,在列強的壓力下,中國被迫開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
府又主動開設了30余個商埠。——據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清末自開商埠分布示意圖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有關自開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答案評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確清晰,必須源自材料;(3分)論據準確,史實引用合理,圍繞所提
取的信息;(6分)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3分)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已有眾多被迫開設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對便利、經濟相對發
展;自開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條件,促進地區發展,并抵御外侵。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閱讀圖文材料,任意提取一個信息,遷移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說明。
可從清末自開商埠趨勢角度提取信息,可從區域分布角度提取信息,從“是什么”“怎么樣”
“為什么”等角度論證說明。如從所給的地圖材料“清末自開商埠分布示意圖”中可以提
取自開商埠集中于沿海地區這一信息,分析論證時要緊緊圍繞所提取的信息,不偏離主題,做到
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規律總結歷史地圖類非選擇題的解題方法1.聯系歷史背景,觀察地圖,最大限度地獲取相關信息。2.要善于挖掘地圖中的隱性知識。3.關注多種類型歷史地圖的讀圖規律。4.遇到多幅歷史地圖時要綜合分析,把握一種發展趨勢。1.(2018北京文綜,16,4分)1903年,林紓編譯的《伊索寓言》出版。書中有一則故事:獅王與群
獸立約,羊由狼管轄,兔子由狗管轄,彼此友好,和平共處。兔子感嘆說,我期待這一天很久了,但
真能實現嗎?故事后的按語說:“今有盛強之國,以吞滅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獅之約眾耳!弱
者國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見耶?!”林紓意在
()A.提醒中國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險B.頌揚人類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C.呼吁世界列強承擔保護弱國的責任D.鼓動中國民眾推翻清政府殘暴統治B組
自主命題·省(區、市)卷題組答案
A寓言故事中的獅、狼和狗代表西方列強,羊、兔子代表面臨列強侵略威脅的中國
等國。1903年,正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時期,這則故事后的按語意在提醒中國人警惕被列強侵
略瓜分的危險,因此A項符合題意。這則故事后的按語抨擊了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揭示了列
強侵凌弱國的罪行,B、C兩項錯誤;題干材料強調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的關系,而非中國民眾
和清政府之間的關系,由此排除D項。2.(2018江蘇單科,7,3分)張園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園林,被主人開放為公共場所。下圖
為筠香齋刻印的年畫《海上第一名園》,描繪的是當年張園門前的景象。該年畫
()A.延續傳統繪畫的以形求神B.體現追求時尚的國民共識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會生活的新舊雜陳答案
D清朝末年,上海張園門前既有黃包車、電線桿、洋樓等新式景象,又有傳統的交通
工具——馬車,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新舊雜陳。故選D項。該年畫屬于寫實畫,無法體現
以形求神,排除A項;年畫僅涉及上海一個地區的個別情況,無法說明追求時尚的國民共識,排除
B項;年畫中并未出現當時世界上先進的交通工具——汽車,排除C項。3.(2016江蘇單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國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百分比。對表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
()A.《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B.對英貿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國國際地位的明顯下降C.這一階段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商品傾銷為主D.對其他國家貿易比重變化折射出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年份英國日本其他國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答案
A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從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百分比逐年
加大,表明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的加強,A項正確;對英貿易比重降低與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
略加強有關,并不能說明英國國際地位明顯下降,B項錯誤;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中國的經濟
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C項錯誤;對其他國家貿易比重的變化說明列強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斷加深,D項錯誤。評析本題從1894—1914年列強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百分比切入,考查《馬關條約》簽訂
對中國經濟的危害。難度中等。解題的關鍵是對表格數據信息的準確解讀。4.(2015四川文綜,5,4分)右圖是法國某報刊登的關于晚清一場戰事的圖片。該戰事的后果是
()A.《南京條約》簽訂B.中國西南門戶被迫打開C.沙市、重慶等商埠開放D.《辛丑條約》簽訂答案
D由圖中美國星條旗、英國米字旗等列強旗幟及列強占領的建筑物,可以判斷此次
戰爭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其結果是中國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故選D項。A
項是鴉片戰爭的后果,B項是中法戰爭的后果,C項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后果,均不符合題意,排
除。5.(2014山東文綜,18,4分)“合議既成,舉國爭言洋務:請開鐵路者有之,請練洋操者有之,請設陸
軍學堂、水師學堂者亦有之。其興利之治,則或言銀行,或言郵政,或請設商局,或請設商務大
臣……”“合議既成”是指簽訂了
()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D.《馬關條約》答案
D《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舉國震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中國的落后,所以才會
出現材料中“舉國爭言洋務”的局面。由此可知,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均與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評析
本題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難度較
低。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近代重要條約的影響。6.(2017江蘇單科,22,12分)民國年間,許多知識分子憂國憂民,思考國家的發展道路。閱讀下列
材料: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強的欲望無窮。在這個情勢下,亞洲人民只有三條道路可走。其
一,是效法列強的武備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賣靈魂以得邦國”,不是值得我們贊
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淪為列強的奴屬,代表是印度;其三,是憑著自己的天才,另去創造一
條新道路。彷徨于這兩條歧路之間,而又未能另自創出一條新道路者,則有我們的中國。帝國主義在我國所發生的不幸結果,我們都已知道。遠者如鴉片戰爭及它的結果,近者如英國
強占威海衛,俄國強占大連灣,德國強占膠州灣。在這丑惡的兩條道路外,我們能另想出一條自
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嗎?這條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卻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編自陳衡哲《西洋史》(1924年)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說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19世紀后期中國史的相關知識,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國“道路”問題
寫一篇小論文。(9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字左右)答案答案要點:(1)道路:日本:積極自救后侵略擴張。印度:不積極自救淪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強侵略。(2)略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日印三國面對西方侵略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及對中國“道路”的理解
和認識。第(1)問,據材料信息,遷移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印度所走的不同道路;結合19世紀中
期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的擴張指出共同背景。第(2)問,據材料及所學,按照小論文的格式,提
出觀點。結合中國19世紀中期后的沉淪、抗爭與探索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證說明。史論結合,
言之有理即可。7.(2015江蘇單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殤。對此,史學家陳旭麓說:“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
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遍喿x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順陷后,海軍提督丁汝昌褫職,仍統海軍駐威海,兵艦既弱,坐守而已。日艦集大連
灣,將襲威海,先攻登州,陷榮城。日艦二十五艘環威??谕?。海軍方新敗,并匿不出。汝昌恐
北炮臺不能守,命卸巨炮機件以歸,免資敵,戴宗騫持不可。無何北臺陷,宗騫奔劉公島。日軍
踞炮臺,以臺之巨炮俯擊澳內兵艦……海軍水手并登岸,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乞生路,劉
公島中大擾。諸洋員請姑許乞降,以安眾心,汝昌不可。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仰藥死。諸將推
洋員托汝昌之名,作降書。日軍受降。材料二
當中國盛時,日本不敢與抗。咸豐庚申中英之戰,敗釁,英、法、俄、美并為有約之
國,日本不得與……是役(甲午戰爭)后,日人資中國賠款以興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
義歸遼,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
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陨喜牧险幾詶钏伞吨袊焚Y料選編》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戰戰場態勢的特點,歸納北洋艦隊失敗的主觀原因。(6分)(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3分)(3)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關史實,對“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這一論斷
加以說明。(4分)答案(1)特點:敵攻我守(被動挨打);海陸交織(局處海嵎)。原因:北洋艦隊避戰不出;將士貪生怕死;洋員鼓動投降;主帥指揮不力。(2)危害: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的加深);刺
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3)說明:甲午戰爭客觀上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激發了政治變革思潮;
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現代化)進程。解析(1)第一小問可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概括。第二小問要從作戰策略、軍隊斗志及指
揮等角度分析。(2)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甲午戰爭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時還要考慮到甲午戰爭對日本侵略野心的
刺激作用。(3)結合甲午戰爭對中國的深刻影響進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C組
教師專用題組1.(2013四川文綜,4,4分)史學家陳旭麓指出,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國社會從古
代到近代變革過程中前后相接的三個歷史環節。貫穿這三個歷史環節的主題是()A.反抗封建專制與建立君主立憲的統一B.批判傳統與全面引進西方文化的統一C.發展資本主義與建立民主共和的統一D.反抗西方侵略與學習西方文化的統一答案
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歷史階段特征的把握。19世紀4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60年代,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興起。19世紀90年代,維新變法思
想走向成熟并推動戊戌變法的開展。綜合三者,可知答案為D。2.(2012海南單科,14,2分)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蘇、湖北、直隸等地教案頻發。民間傳
言,“或稱教堂拐騙人口,或稱教堂挖眼剖心,或稱教堂誘污婦女”。此類傳言盛行的主要原因
在于
()A.清政府允許傳教士在華傳教B.民眾與外國勢力的矛盾加劇C.普通民眾受教育程度較低D.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答案
B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題干的關鍵信息是“教
案頻發”和教堂作惡的傳言盛行。這些現象的出現是民族矛盾加劇導致的,故B項正確。教
案頻發、教堂作惡的傳言盛行的主要原因不是清政府允許傳教,而是列強侵華加劇,故A項錯
誤。民眾受教育程度低與教案頻發沒有因果關系,故C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失敗,
與“1870年前后”不符,故D項錯誤。3.(2011課標,31,4分)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頒布“向各國宣戰懿旨”。6月26日,兩江總督劉
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駐上海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
公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中外商民人民產業為主”。這表
明
()A.列強在華勢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C.地方實力派成為列強代理人D.地方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答案
B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時,地方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不遵從清政府
向列強宣戰的懿旨,私自與列強簽訂地方保護條款,實質上說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權面臨危機,故
B項符合題意。根據材料中“保中外商民人民產業”可以排除A項;C項不符合“兩不相擾”
的信息;D項不符合史實,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并未宣布獨立。評析
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的
內涵,從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階段特征角度思考??键c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與社會習俗的變遷A組
統一命題·課標卷題組(2017課標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國創行西法已數十年,皆屬皮毛,空言無補。至今兩
年來,忽大為變動,如郵政、銀行、鐵路,直見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輪,風氣之開,人力誠難阻隔
也?!碑a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維新變法運動迅速興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辦企業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減少D.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的限制答案
D
本題以19世紀末中國社會出現的現象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在全面解讀材料的基礎
上正確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材料表明,甲午戰爭以后,中國出現了興辦實業的高潮,近代工業
得到了較快發展,這得益于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的限制,故D項正確。這一時期,維新變法運動
還沒有上升到政府政策的層面,其影響力有限,A項錯誤;政府對官督商辦企業大力扶持是在洋
務運動時期,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B項錯誤;甲午戰爭以后,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大大增加,C項錯誤。解題思路注意抓住關鍵信息:“1897年”“至今兩年來,忽大為變動,如郵政、銀行、鐵路,
直見施行”。聯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相關史實解答。B組
自主命題·省(區、市)卷題組1.(2016天津文綜,5,4分)1899年初,中國進口了幾部馬可尼無線電報機,安裝在兩廣總督督署、
威遠等要塞以及南洋艦隊艦艇上,用于軍事指揮。要知道,在同一年,馬可尼才剛剛說服英國郵
政部建立了一個無線電報站,英國無線電通訊業務方才起步。這反映了
()①中國應用無線電報基本與西方同步②中國在科技上處于領先地位③中國仍處于學習器物階段④世界市場的發展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無線電通訊業務在英國起步的同一年,中國進口、安裝了馬可尼無線電報機并投
入使用,說明中國應用無線電報基本與西方同步,①正確;中國是引進而不是發明無線電報機,
故不能說明中國在科技上處于領先地位,②不正確;當時中國向西方的學習已進入制度階段,③
不正確;英國采用該技術便利了與世界各地的聯系,反映了世界市場的發展,④正確。故C項符
合題意。2.(2015浙江文綜,18,4分)有學者認為,徽商胡雪巖“壟斷蠶絲,冀獲暴利。此既為出口大宗,適
光緒九年(1883年)外國絲市不振,洋商不購,而胡氏存貨山積,悉歸腐敝。由是盡喪其資,波及全
國,錢莊分設各地者,紛紛倒閉,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該學者看來,胡雪巖破產的主要原因是
()A.沒有投資近代工礦企業B.買辦商人勢力的惡性競爭C.金融業形勢發生了變化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答案
D題干材料表明,1883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低迷不振,導致胡雪巖囤積的大量生絲無
法銷售出去,造成胡雪巖破產,故答案為D。其他選項與材料信息無關。3.(2015天津文綜,5,4分)天津開埠后,直隸順德府(今河北邢臺)農民開始在農閑時結伙赴陜甘
蒙等地販運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紀初,收購的皮毛除大量轉運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
順德加工成皮襖、皮褥等向國內銷售。在皮毛運銷和加工業帶動下,從事非農業生產的人越
來越多。這一現象主要表明
()A.中國內地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國資本主義全面沖擊中國傳統經濟D.中國農村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答案
A本題考查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故D
項錯誤;材料不涉及外國資本主義,故C項不正確;僅據材料無法得出B項。據“從事非農業生
產的人越來越多”可判斷A項正確。4.(2014浙江文綜,17,4分)右圖是20世紀初某報截圖,它不能作為直接史料來說明
()A.出版業的發展B.廣告業的進步C.婚姻禮俗之變遷D.世界文明之演進答案
D本題利用20世紀初的報紙截圖,主要考查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報紙本身屬于
出版印刷的文化產品,因此可以作為當時出版業發展的直接史料,故A項不符合題意。報紙刊
登的求婚信息,反映了當時婚姻禮俗的變化,同時登報求婚也體現了廣告業的進步,故B、C兩
項也不符合題意。一幅報紙截圖及其中的信息并不能作為直接史料來說明世界文明的演進,
故D項符合題目要求。5.(2015重慶文綜,13,14分)(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從1870年開始充當李鴻章幕僚,創辦了一系列實
業與教育事業。1896年,他將自辦銀行的見解向清廷作了系統的表述:“銀行昉(開始)于泰西,
其大旨在流通一國之貨財,以應上下之求給。立法既善于中國之票號、錢莊,而國家任保護,權
利無旁撓,故能維持不敝。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
來華,攘我大利……商務樞機所系,現又舉辦鐵路,造端宏大,非急設中國銀行,無以通華商之氣
脈,杜洋商之挾持?!薄幾灾x俊美編《中國通商銀行》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經過盛宣懷一段時間的籌備,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
銀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銀行股份全屬華股,總董全是華人,其構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買辦商人,
實行“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它的內部章則制度完全仿照英商匯豐銀行章程來擬訂,用洋人
為大班,掌握業務經營上的實權。它以上海總行為中心,積極開展業務。年份國內工商業、交通業及其他錢莊外國洋行外國在華銀行合計1897年底70141241001898年底51113801001899年底850150100——摘編自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的初創時期》(2)根據材料一,歸納盛宣懷提出的中國自辦銀行的理由。(6分)(3)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通商銀行初創時期放款的重點領域。(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
行在重點領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該行在初創時期存在的不足。(2分)中國通商銀行(上??傂?各類放款占其放款總額百分比答案(2)銀行比中國傳統金融機構優越;有利于促進鐵路建設等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抵制洋商
獨攬中國銀行利權。(3)民族工商業及交通業。推動了民族工商業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近代
化。在經營管理上依賴洋人,沒有完全擺脫列強的控制。解析第(2)問據材料一信息從銀行與票號、錢莊之比較,自辦銀行之積極影響角度歸納。第
(3)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中表格信息判斷放款的重點領域;第二小問從對民族工業、經濟近代
化產生的影響角度分析其主要作用;第三小問據材料二中“內部章則制度完全仿照英商匯豐
銀行章程來擬訂”“用洋人……掌握……實權”等信息歸納。6.(2014天津文綜,13,1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清時期,形成了一個積累大量財富的商人群體——淮揚鹽商。康乾年間,“奢靡風
習創于鹽商,而操他業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揚州地區物質繁榮、名流薈萃,周邊乃至全國都追
慕揚州,以至“作事軒昂,向曰‘揚氣’……盡事奢華也”。——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1)閱讀材料一,回答何謂“揚氣”。它的出現對思想觀念有何影響?(5分)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國人的時髦打扮已變成“短衫窄褲,頭戴小草帽,口銜
煙卷,時辰表鏈,特掛胸前”。甲午戰爭前,即便是內地甚至某些鄉村,日用洋貨也有所流行。
洋貨成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揚氣”“今則竟曰‘洋氣’了”?!幾詫O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氣”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揚氣”變為“洋氣”的原因。(6
分)材料三
20世紀末,中國百姓生活中,電話從“搖著打”到“走著打”,汽車從奢侈品到代步工
具。世界名牌服飾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可供選擇的服飾多了。將服飾產品打造成國內甚至國際品牌,成了眾多服飾廠家的經營訴求。世界服裝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也得到更多體現?!幾試啦椤?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等(3)對比材料二與材料三,分析中國人在對外態度上有何進步。(4分)(4)綜上,你認為影響社會生活風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1)始創于揚州鹽商的一種奢靡生活風氣。沖擊了儒家的正統思想;傳統的儉樸觀念發生變化。(2)西方式生活時尚。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輸入,西方文化的影響。(3)19世紀后期,中國人被動接受西方文化和簡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積
極主動地學習并融入世界。(4)時代特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外來影響。解析
(1)據材料中“作事軒昂,向曰‘揚氣’……盡事奢華也”得出“揚氣”的含義是一種
奢靡的生活風氣。分析影響應著眼于其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及儉樸的生活觀念的沖擊。(2)據材料可知“洋氣”指的是“洋貨成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
從“揚氣”變為“洋氣”的原因應注意材料中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天津通商后不出十
年”。結合所學,從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商品和文化的入侵等角度分析。(3)解答本問,應將材料二、三進行比較,主要從時代的變遷、文明的演進中認識到中國從被動
卷入世界、效仿西方文明到主動融入世界、豐富世界文化的轉變和進步。(4)分析影響社會生活風尚的因素應從時代特征的角度入手,從經濟的發展、政治形勢的變
化、西方文化的影響等方面歸納。C組
教師專用題組1.(2014大綱全國,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機器廠可興作業,小輪舟可便通達,今各省皆
為厲禁……徒使洋貨流行”,建議“宜縱民為之,并加保護”。這種主張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紀70年代B.19世紀80年代C.19世紀90年代D.20世紀20年代答案
C從材料信息看,該人士主張興辦工廠和航運事業,鼓勵并保護民間參與以分洋商之
利。聯系所學可知,甲午戰爭后,清政府為擴大稅源,鼓勵民間辦廠,因此出現了民間辦廠的浪
潮,所以該主張被正式推行是在19世紀90年代,故選C項。評析
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適
中。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反映的是鼓勵發展民族工業,聯系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相關知識
回答。2.(2013江蘇單科,6,3分)1909年,《京華百二竹枝詞》曰:“報紙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漸開通。
眼前報館如林立,不見‘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為當時報紙名稱)?!边@一
描述表明
()A.報紙宣傳成為變革根本動力B.描述者倡導報紙產業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報紙的教化功能D.報紙輿論受到專制政府控制答案
C竹枝詞前兩句認為報紙能夠開通民智,功勞很大,說明描述者肯定報紙的教化功能,
故C項正確。A項夸大了報紙的宣傳作用。竹枝詞只強調報館林立,并不能說明其倡導報紙產
業多元化,故B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3.(2013浙江文綜,18,4分)據《中國近代報刊史》,《時務報》初創時,每期只銷4000份左右,半
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達到13000份,最多時銷達17000份,創造了當時國內報紙發行量的最
高記錄。這一現象說明
()A.通俗性報刊廣受普通民眾歡迎B.《時務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C.維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開啟民智D.國人所辦的報紙市場需求極大答案
C新文化運動時才首倡白話文,故維新派創辦的《時務報》不是通俗性報刊,而是文
言政論性報刊,A錯;早在19世紀70年代,國人就已開始辦報,而《時務報》在1896年創辦于上
海,B錯;當時中國報刊業剛起步,國人報紙需求量有限,D錯。評析
本題以近代報刊《時務報》為命題素材,考查報刊這一大眾傳媒的相關知識,難度中
等。解題的關鍵在于牢固掌握大眾傳媒變遷等相關史實。4.(2012課標全國,30,4分)1895年,身為狀元的張謇開始籌辦紗廠,他稱自己投身實業是“捐棄
所恃,舍身喂虎”。這反映出張謇
()A.毅然沖破視商為末業的傳統觀念B.決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業競爭C.預見到國內工商業發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冒險精神答案
A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
事物的能力。難度稍大。解題的關鍵是理解清末創辦實業的影響。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
重農抑商政策。張謇是晚清狀元,毅然掛冠經商、興辦實業,這一行為沖破了傳統的“商為末
業”觀念,因此A項符合題意。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民族工商業競爭”,排除B項;甲午戰爭后,
清政府允許民間辦廠,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故C項與史實不符;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5.(2014四川文綜,14,10分)(節選)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
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近代中國出現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
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
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據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2)根據材料三對歷史解釋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材料二圖片中所示近代中國新事物的出
現。(10分)答案(2)整理:材料二圖片中所示新事物具體表現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交通和通
信工具的變遷、大眾傳播媒介的更新等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因果: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沖
擊;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倡導向西方學習和社會變革運動的影響。這些新事物的出現,促進了人
們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10分)解析(2)材料三中的觀點,一是整理歷史知識,二是探討因果,實質上是對圖片中出現的新事
物進行歸類,并探討這些新事物出現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分析即可。考點三維新思想A組
統一命題·課標卷題組1.(2018課標Ⅲ,28,4分)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
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
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答案
D從材料信息看,嚴復“有意”把自然界的進化規律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聯系起
來。可結合嚴復生活的時代背景理解其用意。當時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嚴復的這一做法意在
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故選D項。嚴復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其用意也不是糾正進化論的錯
誤,排除A項。嚴復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由此排除B、C兩項。方法技巧
(1)注意人物思想與時代背景的關聯,把人物的思想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下思考,
如本題把嚴復的思想放到甲午戰后民族危機深重的背景下,就不難理解他“煞費苦心”的原
因了。(2)注意中國近代史上不同派別的主張,如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維新派主張君主立
憲、變法維新,革命派主張反清斗爭。區分了不同派別的主張,不難得出正確答案。2.(2016課標Ⅲ,28,4分)甲午戰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
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區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這反映出
“詩界革命”
()A.倡導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答案
C甲午戰后的“詩界革命”反對長期以來詩壇的形式主義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
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梁啟超的這首詩反映了甲午戰后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適
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故應選C項。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
主張,排除A項;白話文運動發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B項;D項錯在“開端”。誤區警示本題易錯選D項,原因在于片面地提取題干材料信息,看到“梁啟超”就想到“改
良思潮”,沒有結合詩歌內容及甲午戰后的時代背景做出綜合分析判斷。3.(2015課標Ⅱ,29,4分,0.627)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
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
(
)A.揭露歷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論C.倡導變法維新D.顛覆孔孟學說答案
C《新學偽經考》將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斥為偽經,其目的是摧毀封建專制統
治的思想理論依據,為維新變法掃清障礙,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毀,C項符合題意。知識歸納康有為宣傳變法的特點:借助傳統經學,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主張君
主立憲,把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推進到制度層面。4.(2014課標Ⅰ,29,4分,0.729)1898年,梁啟超等聯合百余舉人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參加會
試的近萬名舉人,“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這一事件的
發生表明
()A.廢八股斷送讀書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C.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極為保守D.新舊學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答案
B
從材料信息看,相當多的舉人反對梁啟超等“廢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議,這說明科
舉改制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梁啟超等人建議“廢八股取士之制”,并
不是要廢除科舉取士制度,A項表述本身錯誤;材料僅說明許多舉人對“廢八股取士之制”的
態度而不能說明知識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項;材料信息無法說明新舊學之間矛盾不可調
和,排除D項。誤區警示本題易錯選C項。1898年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抵制廢除八股取士,表面上看起來
是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比較保守,但是這些舉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識分子。像康有為、梁啟
超等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就比較激進。5.(2014課標Ⅱ,28,4分,0.529)1892年,維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
易西服始”??涤袨樵谧嘧h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維新派如此重視易服的主要原因
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C.中國需改變對外形象D.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答案
B從材料信息看,宋恕認為“易西服”是“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的前提,即
“易服”可以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旨在強調“易服”與變革之間的
關系,A、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說明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排除D項。解題思路本題要結合當時維新變法運動的形勢進行分析。19世紀末的中國人民絕大多數
尚未覺悟,維新派面臨著來自因循守舊的社會風氣的阻力。而西服代表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因
此維新派提倡“易服”可以為變法運動營造求新求變的社會氛圍。6.(2017課標Ⅲ,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國接觸的西洋“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
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藩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面對這“曠古未有的變
局”,中國“應付的困難就從此開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這個大
變化上”?!幾詤嗡济恪吨袊ㄊ贰返葒@材料,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
題,闡述須史論結合。)答案(僅供參考)可以以西方文明沖擊下中國的嬗變為論題,選擇多個視角進行闡述,如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經
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聯系相關史實進行闡述。解析本題以呂思勉《中國通史》等的敘述為切入點,全面考查學生解讀、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的解題公式如下:提出論題+闡述論題+綜述。首先,
要注意解讀材料信息,明確材料是圍繞著什么話題展開敘述的,據此確定具體的論題。本題的
材料論述了西方工業文明傳入中國,中國遭遇“曠古未有的變局”,應對變局,既有困難,也有
機遇。可圍繞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思想等方面的變化擬定論題。其次,所擬定的論題要具
體,不應過于抽象,也不宜話題太大,以致影響論述。再次,圍繞論題展開論述時,既要注意引用
材料,也要注意將所學知識利用起來。表述要分清主次,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最前面,依次展開
論述。本題可結合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歷程,從經濟的近代化、近代思想解放
潮流和近代政治體制的變化等角度進行闡述。最后,要對闡述的內容進行總結升華。方法技巧如何突破主題式材料分析題主題式材料分析題是學生的一個弱項,學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合適的視角。針對此類
試題,平時應加強練習和積累,注意關注史學前沿的相關理論,做到有針對性地備考。7.(2015課標Ⅰ,40,15分,0.382)(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
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
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彼倪@一
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材料二
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
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
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詩經》《禮記》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為“改制”而
創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為:“始于據亂
(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為立憲,君民共主;終至太平(世),為民主?!薄幾詮埡yi等編《中國近代史》(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康有為關于儒學認識的共通之處。(8分)(3)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7分)答案(2)回歸原典、回歸孔孟,否定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借助
儒學為現實服務。(8分)(3)應歷史地看待孔子與儒學,不應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將真實的孔子與神圣化的孔子區別開
來;借鑒其精華,摒棄其糟粕。(7分)解析(2)比較兩則材料,從二人對儒學探討的內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3)運用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即可。方法技巧有比較才有鑒別,把不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一起,比較其各方面的異同,有
利于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就高考而言,比較分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兩種。其中橫向比較主要
是中外歷史的比較,縱向比較主要考查中國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如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發
展、變遷。B組
自主命題·省(區、市)卷題組1.(2018天津文綜,6,4分)據學者研究,晚清成冊的小說至少在一千種以上,其中翻譯多于創作,翻
譯的數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國翻譯的外國小說僅7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
()A.閉關鎖國狀態剛剛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傳播遭到頑強抵制C.國人更關注西學中的器物與制度D.中國古典小說具有強大影響力答案
C晚清時期,小說翻譯多于創作,但1840—1899年翻譯的外國小說只有7部,主要原因
是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使國人更關注西方的器物與制度,故C項正確。材料主旨
與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無關,A項錯誤;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傳入中國,西方文化的
傳播并未遭到頑強抵制,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國人對西方文化關注重點的不同,而不是中國
古典小說的影響力問題,D項錯誤。2.(2016江蘇單科,8,3分)1897年10月,嚴復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報》,一方面選擇百余種外國
報刊作為稿件來源,另一方面還派員到各地采訪,國內偏重于北方各省,國外則設訪員于倫敦、
巴黎、柏林、彼得堡、紐約、華盛頓等處。這表明
()A.國內無報刊供其選稿B.維新派要讓讀者了解國內外大事C.清政府允許自由辦報D.維新思想的傳播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
B19世紀,中國已出現近代報刊,如1872年創刊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報
紙之一,A項錯誤;一方面選擇百余種外國報刊作為稿件來源,另一方面還派員到國內外采訪,表
明維新派要讓讀者了解國內外大事,B項正確;雖然材料中提到了嚴復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
報》,但并不能據此推斷出清政府允許自由辦報,C項錯誤;對國內的采訪“偏重于北方各省”
并不能說明維新思想的傳播僅限于北方各省,D項錯誤。評析本題以嚴復等人在天津創辦《國聞報》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中國近代報刊和維新思
想的綜合理解,難度中等。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記憶近代報刊的相關史實。3.(2018天津文綜,13,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救之之道當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
約而論之,西洋今日,業無論兵、農、工、商,治無論家、國、天下,蔑(無)一事焉不資于學……
公等從事西學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國從來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
既通西學之后,以歸求反觀,而后有以窺其精微,而服其為不可易也?!獓缽汀毒韧鰶Q論》(1895年)材料二
不佞垂老,親見七年之民國與歐羅巴四年亙古未有之血戰,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
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獓缽汀杜c熊純如書》(1918年)(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嚴復對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態度及其原因。(8分)(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嚴復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否符合當時的思想潮流。(5
分)材料三
就世界觀和基本的價值觀而言,嚴復是一個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這導致他對中
國的傳統進行無情的批判……籠統地把當時全部儒家學派都視為思想的廢物而不屑一顧……醫治中國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猍美]費正清等編《劍橋中國晚清史》(3)結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對嚴復的評價是否準確并說明理由。(4分)(4)綜上,結合當今時代,你認為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2分)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學習價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張回
歸中國傳統文化。維新變法時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變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
社會現狀不滿,一戰又使其對西方文明失望。(2)與當時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運動時期全面向西方學習成為時代潮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傳播,“以俄為師”成為新的救亡選擇,嚴復的態度相對保守。(3)不準確。維新變法時期,嚴復對中國傳統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戰后,嚴復反思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有
更多的肯定。(4)答案示例: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要繼承,也要反思;要增強文化自信;對于傳統
文化如何揚棄,既要放到具體時空予以具體分析,也要在一個長時段內加以總體評判。解析(1)第一小問可提煉兩則材料的核心思想作答,第二小問要結合維新變法和新文化運動
兩個時期嚴復的不同心態分析。(2)由新文化運動時民主與科學的時代潮流可知嚴復的思想已經落伍;再結合新文化運動后期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可進一步說明嚴復的思想日趨保守。(3)結合第(2)問的答案可知材料三對嚴復的評價不準確,其原因要結合材料一、二中嚴復的不
同態度分析。(4)為開放性設問,可圍繞傳統文化這一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一定要言之有理,立論準確,符
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組
教師專用題組1.(2013北京文綜,15,4分)秦漢以來儒家思想不斷發展。下列屬于吸收外來文化因素、闡釋儒
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書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
B《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理學思想的代表作,而理學是在吸收佛教等其
他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佛教屬于外來文化,故②正確。《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宣傳資產階
級維新思想的著作,也吸收了外來文化,故④正確。①③都沒有吸收外來文化,故可排除。評析
本題是一道組合式選擇題,解答此類題目可優先考慮排除法。首先確定自己最有把握
的組合項,然后把不含有此組合項的備選項排除掉即可得出正確答案。2.(2013安徽文綜,13,4分)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道:“康有為以為望變法于朝廷,其事
頗難。然各國之革政,未有不從國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喚起國民之議論,振刷國民之精
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边@說明
()A.康梁意識到啟發民智的重要B.戊戌變法沒有借鑒外國經驗C.康梁認為變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變法是發自民眾的運動答案
A題干材料中“喚起國民之議論,振刷國民之精神”說明康有為、梁啟超主張啟發
民眾的智慧和覺悟,故A項正確。B、C兩項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題,故可排除。D項表述本身
錯誤,戊戌變法并不是發自民眾的運動。評析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并對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讀的能力,難度中等。解答
此題的關鍵是把握材料的主旨。本題易錯選B、C,主要原因是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而沒有
觸及問題的本質。3.(2013福建文綜,18,4分)1900年張之洞《勸學篇》出版英譯本。美國媒體稱,這標志著“長時
期以來習慣于孔夫子的陳詞濫調下變得死氣沉沉的中國人,終于在時代的現實面前蘇醒過
來”。評論認為《勸學篇》
()A.順應時代潮流B.是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國未來之路D.主張拋棄孔夫子中國才能覺醒答案
A《勸學篇》的本質是“中體西用”,目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故排除B、C、D;
在美國媒體眼中,該文讓中國人“在時代的現實面前蘇醒過來”,即順應了時代潮流,故選A。4.(2011安徽文綜,14,4分)對中西學的態度是區分近代中國不同政治派別的依據之一。下列言
論屬于維新派的是
()A.“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B.“吾國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濟西洋文明之窮者”C.“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并立,合之則兩亡”D.“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也”答案
C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C項認為“體用”不可分,全面引進
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符合維新派的主張。A項體現的是“中體西用”的主張,屬于洋務
派的觀點;B項反對引進西學,以天朝上國自居,是頑固派的主張;D項認為科學和民主是西方發
展的兩大關鍵因素,屬于新文化運動中激進派的主張。評析
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思想發展史,難度較高,主要考查解讀歷史材料、闡釋歷史現象的能
力,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體用”不可分、要全面引進西學的主張。5.(2014福建文綜,38,20分)(節選)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在中國延續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
布廢除。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創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二
(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
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t良《西學考略》材料三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否則雖富不
榮……因此之故,前清時代,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是皆科舉鼓勵之功
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
千舉人,而拔百數人為進士;復于百數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此其選之精也。然內政外交,治
兵理財,無一能舉者,則以科舉之試以詩文楷法取士,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故也?!簡⒊豆嚿蠒堊兺婆e折》材料五1905年全國工礦企業已達400家左右,鐵路、輪船等新式交通事業也逐漸興辦,這些
無疑需要大量科學技術人才來操作和管理。同時,新式學堂的急劇增加需要眾多的具有新知
識的教師;清末新政中增設的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商部、學部……也都需要懂得相關專
業的干員。顯然,科舉制無法培養、選拔這類新式人才?!燧x《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3)據材料四,概括梁啟超對科舉選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啟超上述議論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而在中國卻難逃被廢除的命運。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
學知識加以評述。(10分)解析第(3)問第一小問需將材料劃分為若干層次,然后歸納層次大意。第二小問要從培養人
才和挽救民族危機等角度思考。第(4)問既要分析西方效仿科舉制的原因,又要分析中國廢除
科舉制的原因。前者主要從科舉制的積極影響入手,后者主要從科舉制的消極影響分析。答案(3)看法:科舉制層層精選人才;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所選人才缺乏實際治國能力。目的:
改革科舉制,培養實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機。(4)西方:用考試方式選才,體現公平擇優,符合西方平等觀念。中國:八股取士束縛思想;民族危
機加深;西學東漸,近代工業發展和近代學堂創辦。(答二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
分)科舉考試難以適應近代實用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需要。6.(2013山東文綜,28,8分)(節選)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文化教育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閱讀
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表為1902—1904年譯書統計簡表。國別譯書類別
英美日其他總計百分比哲學宗教102232377.0文學藝術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會科學133833713625.5自然科學109732011221.0應用科學3324265610.5雜錄52247387.1總計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據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1)據上表,說明這一階段譯書活動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答案(1)特點:地域上,重視翻譯日本相關著作;內容上,重視翻譯人文社會科學著作。原因:甲午戰爭失敗,促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轉向日本尋找救亡的道路;洋務運動破產,讓一部
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僅引進西方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不可能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的道
路,轉而重點關注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若從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潮流。第(1)問總結特點時要仔細觀察表中數據排列
的規律,從譯書類別和國別兩個角度歸納,特別要注意數量最大的譯書類別和國家名稱。其原
因也要從譯書類別和國別兩個角度分別概括。7.(2012山東文綜,28,20分)在歷史發展中,個人際遇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嚴復(1854—1921)
一生的經歷和思想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表為嚴復早期經歷簡表。時間主要活動1867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1871年在“建威”“揚武”艦實習1877年被選派前往英國學習輪船駕駛1879年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1880年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1890年任北洋水師學堂總辦材料二
第由是而觀之,則及今而圖自強,非標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為其標,則無以救目前
之潰敗;不為其本,則雖治其標,而不久亦將自廢。標者何?收大權、練軍實……至于其本,則亦
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開、民力日奮、民德日和,則上雖不治其
標,而標將自立。——嚴復《原強》(1895年)(1)據材料一,說明嚴復早期經歷的時代背景。(6分)(2)據材料二,指出在對“自強”問題的認識上,嚴復與洋務派相比有何進步之處。(6分)(3)分析嚴復的“自強”主張在當時沒有實現的客觀原因。(8分)答案(1)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嚴重;西學東漸,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洋務運動興起,創建
海軍、興辦新式教育。(2)洋務派主要強調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嚴復認為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只是治標,提高國
民素質才是治本;與洋務派相比,嚴復的進步之處在于主張標本兼治,重在治本。(3)西方列強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薄弱;保守勢力
強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解析
本題通過嚴復的個人經歷與思想來考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涉及“中體西用”
和維新思想等知識點。第(1)問,由表格內容可知,嚴復早期經歷與洋務運動關系密切。結合洋
務運動興起的背景及簡表中所示主要活動說明“時代背景”。第(2)問,由材料二中的“今而
圖自強,非標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可知,嚴復主張標本兼治;由“不為其本,則雖治其標,而不久
亦將自廢”可知,嚴復強調治本的重要性;再結合嚴復對“標”與“本”的認識回答嚴復與洋
務派(只治“標”)相比的進步之處。第(3)問,從19世紀末中國所面臨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
水平、思想狀況等角度分析客觀原因。8.(2011廣東文綜,38,8分)(節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史書多以紀傳體編撰而成。“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歷帝王
之歲月……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薄獡蔡啤硠⒅獛住妒吠ā窔v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國民全部之經歷及其
相互之關系”;史學者,“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據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據材料一,古代紀傳體史書記載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梁啟超的史學觀受到哪些思想的影響?
(8分)答案(1)統治者的活動。(2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進化論思想、救亡圖存思想。(6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對材料進行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統治者的活動”的答案;第二小問需
根據材料并結合梁啟超的民主思想進行分析歸納。9.(2011北京文綜,37,10分)(節選)國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其演變歷程與豐富內涵是歷史學習
的重要內容。清末駐日參贊黃遵憲在《日本國志》中對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
患,廓然更張……百務并修,氣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遺余力……富強之機轉移頗捷,循是不輟,
當有可與西國爭衡之勢?!薄度毡緡尽?887年成稿后,黃遵憲向李鴻章、張之洞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各送一部,但未引
起重視,書稿直至甲午戰爭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書早流傳,可省賠款二萬萬白銀。
康、梁諸人從該書受到啟發,光緒帝也曾索要該書。(3)簡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經濟政策及具體措施。(6分)分析《日本國志》在甲午戰爭后受
到維新派重視的原因。(4分)答案(3)經濟政策:殖產興業。具體措施:引進西方技術,建立國營模范企業,扶持私人企業發
展。推動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工業化奠定基礎。重視的原因: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憂患意識增長;仿效日本,維新變法。解析第(3)問旨在考查明治維新在經濟領域的改革措施及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社會背景,學
生只需調動所學基礎知識即可作答。考點四選修A組
統一命題·課標卷題組1.(2018課標Ⅲ,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清代社會治安由八旗、綠營、衙役以及
保甲、團練等承擔。近代湖南治安尤難,地方官向來重視。戊戌變法時期,湖南維新運動頗為
活躍。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
在省城長沙創設了湖南保衛局。根據《湖南保衛局章程》,保衛局由官商合辦,職責是“去民
害,衛民生,檢非違,索罪犯”。其機構設置實行三級體制,即總局、分局、小分局。戊戌變法
失敗后,湖南保衛局被清廷裁撤。——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近代警察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湖南保衛局創建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湖南保衛局相對于以前的治安機構有何不同。(7分)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傳入;加強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維新運動活躍;地方官員推動。(2)受西方、日本的影響;官商合辦;專門的警察機構,管理規范化。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治安機構變革的原因和特點。第(1)問原因,據材料信息從西方
的影響、湖南維新運動活躍、地方官重視等方面提煉歸納。第(2)問不同,從借鑒西方、日本
及材料中湖南保衛局的性質、地位、管理形式等方面對比以前的治安機構分析說明。試題評析
本題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多個學科素養角度,考查中國治安機構
的近代化,主要考查考生獲取信息、分析說明歷史觀象的能力。命題角度新穎,難度適中,有助
于考生從時代背景角度認識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2.(2017課標Ⅱ,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門負責管理北京的街道與溝渠、河道,“嚴且備矣”,但“究其實,無
一人過問”,以致北京城“糞土載道,穢污山積”,“洋人目之為豬圈,外省比之為廁屋”。清
政府每年出資修繕,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項皆被官員私吞,并沒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繕。
戊戌變法時期,清政府令“各衙門即行查勘、估修,以壯觀瞻,并大清門、正陽門外,菜蔬雞魚
攤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擺設”。對此改革,“官吏閭民,皆稱不便”,更有官吏慫恿百姓聯名反
對?!獡K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舊與布新,兩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茍不務除舊而言布新,
其勢必將舊政之積弊,悉移而納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粤簡⒊段煨缯冇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難及啟示。(7分)答案(1)西方的影響;政出多門,互相推諉;城市宜居性差,影響城市形象;日常維護不力,經費被
官吏貪污。(2)困難:改革觸動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習慣。啟示:改革既要除舊又要布新,不可偏廢;除舊弊難免觸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氣和毅力;改革
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改革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宗旨。解析本題選取了兩段關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和改革的史料,考查近代北京街道改革的原
因、困難及啟示,同時考查學生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說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的能力。(1)
由“很多部門負責管理北京的街道與溝渠、河道”“究其實,無一人過問”等信息可得出政
出多門,互相推諉。由“糞土載道,穢污山積”“洋人目之為豬圈,外省比之為廁屋”可得出城
市宜居性差,影響城市形象。由“款項皆被官員私吞,并沒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繕”可得出
日常維護不力,經費被官吏貪污。結合所學可知,清末西方文化已經影響中國社會生活,可得出
受西方影響。(2)第一小問困難,由“大清門、正陽門外,菜蔬雞魚攤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擺
設”“官吏閭民,皆稱不便”可得出打破了百姓習慣,由“清政府令‘各衙門即行查勘、估修,
以壯觀瞻’”“更有官吏慫恿百姓聯名反對”可得出改革觸動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
二小問啟示,依據材料二,結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和改革的困難,得出改革既要除舊又要布新,
不可偏廢;除舊弊難免觸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氣和毅力;改革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改革應以
人民的福祉為宗旨。拓展提升從改革成敗中得到的啟示(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
時俱進,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會一
帆風順,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時,具有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戰勝舊事
物。(3)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
力。(4)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進我國的改革
開放。3.(2014課標Ⅱ,48,15分,0.625)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
甲午戰敗后光緒帝痛感危亡在即,銳意變法,他曾對慶親王奕劻說:“太后若仍不給我事
權,我愿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1895年6月,光緒帝讀康有為的上書深受啟發,遂于1895
年至1897年間屢頒改革性質的詔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緒帝:“前日御史楊深
秀、學士徐致靖言國是未定,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庇谑?光緒帝頒布了變法詔
書。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緒帝下詔將他的老師翁同龢開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職的高官大員,須
向慈禧太后謝恩。16日,光緒帝在一度“戰栗變色”后,仍如期召見康有為,商討變法事宜。9
月4日,光緒帝下令將阻撓變法的禮部尚書懷塔布等6人革職,后又把阻撓變法的李鴻章逐出總
理衙門。——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光緒帝為推行變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的作用。(7分)答案(1)重視和采納維新派的改革建議;頒布變法詔書;重用維新派人士;抵制頑固勢力對變
法的阻撓。(8分)(2)變法的最高領導者,推動變法實施;爭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爭;無力保證變法持續進
行。(7分)解析第(1)問主要應從材料中歸納要點作答,注意要點要全面,可通過劃分層次并歸納層次大
意的方式作答。第(2)問既要指出光緒帝對變法的積極推動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
在當時的情況下,光緒帝無力擊敗頑固派,因此也無力保證變法持續進行。B組
自主命題·省(區、市)卷題組(2018江蘇單科,24A,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變法時期,改革科舉制度的主張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梁啟超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改革科舉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從總體上是要解
決舊的科舉考試不求實際、摧殘人才、于世無補的弊病,引導人們崇尚實學,以新的文化知識
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上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二級Web考試成績提升試題及答案
- (三模)2025年5月濰坊市高三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 丙酸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參考)
- 財務管理中邏輯思維的具體應用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計算機三級軟件測試復習誤區與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二級VFP選擇題解析試題及答案
- 財務管理中的邏輯策略與技巧試題及答案
- 快速掌握ACCESS實務試題及答案
- 嵌入式開發規范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鞋模具加工合同協議書
- 2025年商法知識競賽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威海】2025年山東省威海技師學院公開招聘工作人員29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第六屆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 機械租賃投標服務方案
- 2025年烘焙師職業資格考試真題卷:烘焙師職業競賽與評價試題
- 2025年北京市朝陽區九年級初三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Unit1-Unit2重點短語(背誦版+默寫版)外研版英語新七年級下冊
- 《抗休克藥物治療》課件
- 《2024 3572-T-424 重大活動食品安全保障規范 第 3 部分:供餐》知識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