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孔雀東南飛(并序)》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起源,就拉開了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為主題,表現(xiàn)的是“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結為夫婦,死后也要同墳臺。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如“白蛇傳”、“梁祝化蝶”、“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田螺姑娘”等。本文出處本文選自南朝徐陵(507-583)編的《玉臺新詠》卷一,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故事發(fā)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全詩357句,1785字,小序10句,53字。)《孔雀東南飛》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與《木蘭詩》和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

。《玉臺新詠》十卷,是現(xiàn)存我國較早的詩歌總集之一。樂府:

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官署),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其中屬于漢代的就叫“漢樂府”,文學地位極高,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與“詩經”、“楚辭”鼎足而三。

歷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樂府詩的范圍逐漸擴大,一些雖未合樂而襲用古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的作品,也統(tǒng)稱為樂府。樂府詩藝術特色:

①敘事性強:敘事曲折淋漓,情節(jié)較完整,人物有個性。

②藝術手段豐富:賦、比、興能繼承,描寫見細節(jié),人物重刻畫,對話有個性。

③形式多樣:以五言為主,兼有四言和雜言,句式和押韻靈活自由。有專用詩題,常見的有如“歌”“行”“吟”“曲”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琵琶行》《白頭吟》《西洲曲》),被稱為“樂府歌行體”。相關背景故事發(fā)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儒家的倫理綱常占據統(tǒng)治地位,并發(fā)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董仲舒制定的“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將權力一級級集中于君王的手中,而女性卻成為社會的最底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為婚姻生活的至上權威。《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禮記》中還規(guī)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孝經》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guī)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時還把封建道德規(guī)范與封建法律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讀序文了解故事梗概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寫作緣由

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梗概及作詩緣由。“遣”“逼”兩字,寫出了封建家長的專橫,暗示劉蘭芝的無奈、無助及悲慘的結局。集中表現(xiàn)了故事的矛盾沖突,全詩圍繞“遣”“逼”兩字展開故事情節(jié)。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悲劇氣氛,有統(tǒng)攝全篇的作用。思考漢末建安中廬江焦仲卿劉氏仲卿母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投水自縊時人傷之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并給以下字詞注音。2.嘗試為這首詩劃分層次,并為每一部分擬小標題。3.找出所有的“相”,“見”,“謝”,“適”字,并理解其含義。箜篌()槌()床伶俜()繡腰襦()葳蕤()遺()施繡夾()裙玳瑁()流紈()素明月珰()公姥()磐()石拊()掌便()言否()泰窈窕()鵠舫()龍子幡()婀娜()躑躅()金鏤()鞍赍()錢鮭()珍衣裳()摧藏()奄奄()kōnghóuchuílíngpīngrúwēiruíwèijiádàimàowándāngm?pánf?biànpǐyǎotiǎohúfǎngfānēnuózhízhúlòujīxiéchángzàngyǎnyǎn情節(jié)結構段落大意引子開端發(fā)展再發(fā)展高潮結局12-67-1213-2324-3132全詩序曲,托物起興蘭芝被遣夫妻誓別蘭芝抗婚雙雙殉情告誡后人

通讀全文,按照“引子、開端、發(fā)展、再發(fā)展、高潮、結局”這樣的層次梳理故事脈絡,并用簡短的語言概述內容。任務一、感知情節(ji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比興以孔雀徘徊眷戀引出故事;以孔雀失偶喻夫妻離散,并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營造出哀怨纏綿的氣氛,為全詩定下了悲傷的基調,統(tǒng)攝全篇,暗示結局,與鴛鴦雙飛首尾呼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梳理文本:第二段為:做,擔任。移:改變。相見:互相見面。雞鳴:四更,丑時,凌晨1-3點。徒:白白地公姥:偏義復詞,單指婆婆。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譯為“你”“我”“他”。在這里指“我”。段意:蘭芝自請遣歸“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這段劉蘭芝的哭訴,都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1、白富美強2、聚少離多3、你娘難伺候4、我們離婚吧“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鋪陳:十三……十四……鋪陳、排比手法,夸張地寫盡(渲染)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tài)。鋪陳就是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作用:強化、烘托事物、人物特點作用:①加強語勢,使詩歌更具聲律之美,②渲染某種環(huán)境、氣氛,營造一種真實的畫面感。③再現(xiàn)人物心理,塑造出立體飽滿的人物形象。古代12時辰十二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時辰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五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二更現(xiàn)代時間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知識補充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梳理文本:第三段相:相貌幸:是幸虧、幸好的意思共事:一起生活偏斜:行為不端正致不厚:招致您不喜歡。致,招致。厚,厚遇。段意:焦仲卿為蘭芝爭辯譯文:府吏聽到這些話,便走到堂上稟告阿母:“兒已經沒有做高官享厚祿的福相,幸而娶得這樣一個好媳婦。剛成年時我們便結成同床共枕的恩愛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黃泉也相伴為伍。我們共同生活才過了兩三年,這種甜美的日子只是開頭還不算長久。她的行為沒有什么不正當,哪里知道竟會招致你的不滿得不到慈愛親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梳理文本:第四段何乃:副詞,非常,多么自專由:自,自由。專,獨斷專行。由,隨意,任意。忿:忿恨賢:這里指聰明賢惠。名:名詞用作動詞,取名。可憐:可愛。慎:千萬。

段意:逼子休妻。譯文:阿母對府吏說:“你怎么這樣狹隘固執(zhí)!這個媳婦不懂得禮節(jié),行動又是那樣自專自由。我心中早已懷著憤怒,你哪能自作主張對她遷就。東鄰有個賢惠的女子,她本來的名字叫秦羅敷。她可愛的體態(tài)沒有誰能比得上,我當為你的婚事去懇求。你就應該把蘭芝快趕走,把她趕走千萬不要讓她再停留!”梳理文本:第四段思考:面對兒子的辯白,焦母的態(tài)度如何?焦母用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的方式,駁斥了兒子的辯白,拒絕了他的請求。

“何乃太區(qū)區(qū)”后面的四句,是焦母用劉蘭芝的“壞”處來迫使焦仲卿休掉劉蘭芝,可謂威逼。

“東家有賢女”后面的五句,是焦母以“賢女”相誘,逼焦仲卿休妻,可謂利誘。

這一段話通過語言描寫,塑造了一個專斷蠻橫、頑固而有心機的封建家長形象。同時,這段文字顯示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弊端,暗示了焦、心劉愛情悲劇的根源。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梳理文本:第五、六段跪:上身伸直而跪,表示恭敬。床:古代坐具相:代指你,焦仲卿。

段意:懇求焦母。

段意:焦母大怒。譯文:府吏直身長跪作回答,“我要恭恭敬敬地再向母親您哀求,現(xiàn)在如果趕走這個媳婦,兒到老也不會再娶別的女子!”阿母聽到了這番話,便敲著坐床大發(fā)脾氣:“你這小子膽子太大毫無畏懼,你怎么敢?guī)椭眿D胡言亂語。我對她已經斷絕了情誼,對你的要求決不會依從允許!”梳理文本:第五、六段思考:第五段中我們可以看出焦仲卿怎樣的性格特點?有何作用?

焦仲卿繼續(xù)向母親求情,“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體現(xiàn)了焦仲卿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他用假設句表明自己的決心,雖語氣謙恭,但懇求中帶有反抗,反映了他外柔內剛的性格。

這就為故事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古代坐具詩中“床”“榻”都是坐具。先秦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很早就有用席子來鋪墊的習慣,就是所謂的席地而坐,即以席為坐具。秦漢時,床榻開始成為坐具。漢時的床榻比較低。床一般較笨重,多是室內固定家具;榻一般較輕便,多是待客的臨時用具,過后收藏。知識補充梳理文章:第七段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再拜: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jié),拜兩次,表達敬意。自:本來,副詞。但:只,僅僅,副詞。且:將,將要。當:一定。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這里指代劉蘭芝,可譯為“你”。以:介詞,為,為了。下:使動,使…委屈。段意:轉達母意,表明態(tài)度。梳理文章:第七段思考:本段中我們可以看出焦仲卿怎樣的心理?

“慎勿”一詞流露出焦仲卿對劉蘭芝的一片深情。

“默無聲”說明焦仲卿在母親的威逼下不得不做出讓步,這反映了他性格中軟弱的一面。

“卿但暫還家......還必相迎取”說明焦仲卿仍然盼望日后夫妻能再團聚。在禮教和感情的矛盾中,他違心地做出了決定,表現(xiàn)了他的無奈和對劉蘭芝的真情。同時,這也說明了焦仲卿對現(xiàn)實缺乏清醒的認識,還抱有幻想。梳理文章:第八段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yǎng)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循:順從,順著。進止:進退,一舉一動。敢:哪里敢,豈敢。自專:自作主張。相:動作偏指一方,指“我”。

段意:贈物留念。梳理文章:第八段思考:本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劉蘭芝怎樣的形象特點?“

“妾有繡腰襦”及其后面的七句,以鋪陳的手法寫劉蘭芝留下的種種物品,寫得柔婉深情,這些物品是他們愛情生活的見證。“臨別贈物”這個情節(jié)一方面體現(xiàn)出劉蘭芝的溫柔體貼和自尊自強,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劉蘭芝的勤勞、聰慧。

“何言復來還”表明了劉蘭芝對未來有清醒的認識。從劉蘭芝對焦仲卿說的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勤勞忠厚、孝敬老人、知書達理的人。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曙:天亮。光:動詞,發(fā)光。蔥根:蔥白。朱丹:朱砂。纖纖:細小,形容步履纖細,輕巧。

段意:臨行裝束。譯文:當公雞鳴叫窗外天快要放亮,蘭芝起身精心地打扮梳妝。她穿上昔日繡花的夾裙,梳妝打扮時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當。腳下她穿著絲鞋,頭上的玳瑁簪zān閃閃發(fā)光。腰間束著流光的白綢帶,耳邊掛著明月珠裝飾的耳珰。十個手指像尖尖的蔥根又細又白嫩,嘴唇涂紅像含著朱丹一樣。她輕盈地踏著細步,艷麗美妙真是舉世無雙。梳理文章:第九段梳理文章:第九段思考:這一段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她為什么要“嚴妝”呢?

這一段采用了鋪陳的表現(xiàn)手法,詳寫劉蘭芝離開夫家時的打扮,旨在描寫她的美,為下文寫“兩度提親”的情節(jié)張本;也表現(xiàn)了她的從容、鎮(zhèn)定、堅強。

精心打扮,是為了給丈夫留下最后的美麗印象,也是自尊、倔強的劉蘭芝不動聲色地反抗婆婆的一種方式。

這里極力描述劉蘭芝的“精妙”,反而給人一種凄楚的感覺,增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更能激起人們對劉蘭芝的同情。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余行。教訓:教養(yǎng)。相:偏指一方,她,婆婆。相:我。

段意:辭別上路。梳理文章: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你覺得劉蘭芝的這番話說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劉蘭芝與小姑子親如姐妹愛憎分明、重情義有修養(yǎng)、機智、不懦弱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相:代指“劉蘭芝”,可譯為“你”。隔:隔絕,拋棄。相:代指“劉蘭芝”,可譯為“你”。梳理文章:第11段譯文:府吏騎著馬走在前頭,蘭芝坐在車上跟在后面走。車聲時而小聲隱隱時而大聲甸甸,但車和馬都一同到達了大道口。府吏下馬走進車中,低下頭來在蘭芝身邊低聲細語:“我發(fā)誓不同你斷絕,你暫且回到娘家去,我今日也暫且趕赴官府。不久我一定會回來,我向天發(fā)誓永遠不會辜負你.梳理文章:第11段思考:劉蘭芝與焦仲卿分別在即,由此你可看出二人怎樣的心情和態(tài)度呢?劉蘭芝與焦仲卿分別時心情非常沉重,作者寫車子發(fā)出的沉悶的聲音,實則是從側面烘托人物分離時刻的心情。

而兩個“誓”字,表白心跡,表現(xiàn)出焦仲卿態(tài)度堅定,對愛情忠貞不渝。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梳理文章:第12段譯文:蘭芝對府吏說:“感謝你對我的誠心和關懷!既然承蒙你這樣的記著我,不久之后我會殷切地盼望著你來。你應當像一塊大石,我必定會像一株蒲葦。蒲葦像絲一樣柔軟但堅韌結實,大石也不會轉移。只是我有一個親哥哥,性情脾氣不好常常暴跳如雷。恐怕不能任憑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會違背我的心意使我內心飽受熬煎。兩人憂傷不止地舉手告別,雙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綿綿。

段意:夫妻誓別。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不圖:不料。

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慚阿母:愧對母親。

段意:被遣歸家。

段意:縣令遣媒,劉母勸女。梳理文章:第13-15段梳理文章:第13-15段思考:第13段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試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反復鋪敘,照應篇首。

表現(xiàn)出劉母對女兒被遣的不理解,此處詳細介紹劉母對蘭芝的教育,與本文開頭蘭芝的自述相照應,再一次表現(xiàn)了劉蘭芝的聰慧和多才多藝,這進一步說明其被驅遣,純粹是婆婆從中刁難。

段意:蘭芝拒婚。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薄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始適:剛出嫁。舊稱女子出嫁:適人。幸:希望。相:你(這門親事)。尋:不久。謝:婉拒。

段意:劉母謝絕媒人。梳理文章:第16-18段梳理文章:第16-18段譯文:蘭芝含著眼淚回答說:“蘭芝當初返家時,府吏一再囑咐我,發(fā)誓永遠不分離。今天如果違背了他的情義,這門婚事就大不吉利。你就可以去回絕媒人,以后再慢慢商議。”

親娘出去告訴媒人:“我們貧賤人家養(yǎng)育了這個女兒,剛出嫁不久便被趕回家里,不配做小吏的妻子,哪里適合再嫁你們公子為妻?希望你多方面打聽打聽,我不能就這樣答應你。”媒人去了幾天后,那派去郡里請示太守的縣丞剛好回來。他說:“在郡里曾向太守說起一位名叫蘭芝的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又說:“太守有個排行第五的兒子,貌美才高還沒有娶妻。太守要我做媒人,這番話是由主簿來轉達。”縣丞來到劉家直接說,“在太守家里,有這樣一個美好的郎君,既然想要同你家結親,所以才派遣我來到貴府做媒人。”蘭芝的母親回絕了媒人:“女兒早先已有誓言不再嫁,我這個做母親的怎敢再多說?梳理文章:第16-18段思考:這幾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試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這幾段詳細鋪敘了縣令和太守家的求親。

作者運用襯托的手法,目的是以縣令的第三郎和太守的第五郎的才貌雙全、門第高貴來襯托劉蘭芝的品貌超群,而劉蘭芝卻拒絕了說親,這更襯托出劉蘭芝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榮: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榮華富貴。其往:往后。何云:怎么辦。

段意:假意允婚。謝:辭別事:侍奉。渠會:與他相會。渠:他。登即:立即。相:她,媒人。

段意:逼妹改嫁。梳理文章:第19.20段梳理文章:第19.20段譯文:蘭芝的哥哥聽到后,心中不痛快十分煩惱,向其妹蘭芝開口說道:“作出決定為什么不多想一想!先嫁是嫁給一個小府吏,后嫁卻能嫁給太守的貴公子。命運好壞差別就像天和地,改嫁之后足夠讓你享盡榮華富貴。你不嫁這樣好的公子郎君,往后你打算怎么辦?”蘭芝抬起頭來回答說:“道理確實像哥哥所說的一樣,離開了家出嫁侍奉丈夫,中途又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安排都要順著哥哥的心意,我哪里能夠自作主張?雖然同府吏有過誓約,但同他相會永遠沒有機緣。立即就答應了吧,就可以結為婚姻。”梳理文章:第19.20段思考:第19段是如何刻畫劉蘭芝兄長的形象的?

劉蘭芝的兄長只說了七句話,但極有特點,其中有質問——“作計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

精彩的語言描寫,把一個見利忘義、趨炎附勢、全然不顧及兄妹之情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梳理文章:第19.20段思考:劉蘭芝對焦仲卿情深意重,卻為何要答應兄長的要求呢?

在兄長的逼迫下,劉蘭芝不得已答應了婚事。

她了解“阿兄”的為人,知道哀求不會有用,也不屑于哀求。她的突然應允,是對前途絕望的表現(xiàn),是不動聲色地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爭專橫的封建家長制的表現(xiàn)。

這預示了后面悲劇的發(fā)生。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府君得聞之,心中大歡喜。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六合正相應。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云。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相:互相,彼此。絡繹如浮云:指人來人往,像浮云遮住天空。婀娜:(姿態(tài))柔軟而美好,這里形容旗幟輕柔地飄動的樣子。

段意:籌備婚禮。梳理文章:第21段

梳理文章:第21段譯文:媒人從坐床走下去,連聲說好!好!就這樣!就這樣!他回到太守府稟告太守:“下官承奉著大人的使命,商議這樁婚事談得很投機。”太守聽了這話以后,心中非常歡喜。他翻開歷書反復查看,吉日就在這個月之內,天干地支都相合。成婚吉日就定在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日,你可立即去辦理迎娶的事。彼此相互傳語快快去籌辦,來往的人連續(xù)不斷像天上的浮云。迎親的船只上畫著青雀和白鵠,船的四角還掛著繡著龍的旗子。旗子隨風輕輕地飄動,金色的車配著玉飾的輪。駕上那毛色青白相雜的馬緩步前進,馬鞍兩旁結著金線織成的纓子。送了聘金三百萬,全部用青絲串聯(lián)起。各種花色的綢緞三百匹,還派人到交州廣州購來海味和山珍。隨從人員共有四五百,熱熱鬧鬧地齊集太守府前準備去迎親。

梳理文章:第21段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試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本段極力描寫太守家操辦喜事的盛況。

作者用鋪敘、夸張的筆法著力寫太守家迎娶劉蘭芝的排場,從反面暗示了劉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

作者以樂景寫哀情,以“絡繹如浮云”“從人四五百”等熱鬧情景來反襯劉蘭芝的悲慘命運,更增添了本詩的悲劇色彩。

阿母謂阿女:“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手巾:名詞作狀語,用手巾。暝:日暮。

段意:劉母勸女,蘭芝愁思。譯文:親娘對蘭芝說:“剛才得到太守的信,明天就要來迎娶你。你為什么還不做好衣裳?不要讓事情辦不成!”蘭芝默默不說話,用手巾掩口悲聲啼,眼淚墜落就像流水往下瀉。移動她那鑲著琉璃的坐榻,搬出來放到前窗下。左手拿著剪刀和界尺,右手拿著綾羅和綢緞。早上做成繡裌裙,傍晚又做成單羅衫。一片昏暗天時已將晚,她滿懷憂愁想到明天要出嫁便傷心哭泣。梳理文章:第22-23段梳理文章:第22-23段思考:本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劉蘭芝怎樣的形象特點?

劉蘭芝此時的心情是矛盾的。她內心悲痛卻又不得不為婚事做準備。

“朝”“晚”兩字極言時間之短,突出了劉蘭芝的心靈手巧、勤勞能干。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舉手拍馬鞍,嗟嘆使心傷:“自君別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因:于是躡履:輕步行走的樣子

段意:嗟嘆心傷。相:指代“他”相:指代“他”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日:時間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段意:生離死別。梳理文章:第24-25段梳理文章:第24-25段譯文:府吏聽到這個意外的變故,便告假請求暫且回家去看看。還未走到劉家大約還有二三里,很傷心馬兒也悲鳴。蘭芝熟悉那匹馬的鳴聲,踏著鞋急忙走出家門去相迎。心中惆悵遠遠地望過去,知道是從前的夫婿已來臨。她舉起手來拍拍馬鞍,不斷嘆氣讓彼此更傷心:“自從你離開我之后,人事變遷真是無法預測和估量。果然不能滿足我們從前的心愿,內中的情由又不是你能了解端詳。我有親生的父母,逼迫我的還有我的親兄長。把我許配了別的人,你還能有什么希望!”府吏對蘭芝說:“祝賀你能夠高升!大石方正又堅厚,可以千年都不變。蒲葦雖然一時堅韌,但只能堅持很短的時間。你將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顯貴,只有我獨自一人下到黃泉。”梳理文章:第24-25段思考:本段中我們可以看出焦仲卿和劉蘭芝怎樣的心情?

焦仲卿聽到劉蘭芝要改嫁的消息,心情萬分悲痛,因而他聽到的馬叫聲也是悲哀的嘶鳴。作者這樣寫是以馬兒哀切的嘶鳴襯托人的悲情。

劉蘭芝滿腹哀傷,無處訴說,忽聞“故人”到來,又驚又喜,又悲又惆悵。作者將這種復雜的心理描寫得惟妙惟肖。梳理文章:第24-25段思考:夫妻重逢,焦仲卿一番激憤之詞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何作用?“賀卿得高遷”表面上表達了焦仲卿對劉蘭芝的譏諷和怨恨,但實際上這句反語正表現(xiàn)了他對劉蘭芝的深情。

焦仲卿用“磐石”“蒲葦”來責問劉蘭芝,可見其焦灼的心情。

同時,這幾句話對后文兩人定生死之約起到了一定的激發(fā)作用,在情節(jié)上推波助瀾,使故事的發(fā)展曲折起伏。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執(zhí)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念與世間辭,千萬不復全!相:互相,彼此

段意:生離死別。那:通“哪”梳理文章:第26段譯文:蘭芝對府吏說:“想不到你會說出這樣的話!兩人同樣是被逼迫,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受熬煎。我們在黃泉之下再相見,不要違背今天的誓言!”他們握手告別分道離去,各自都回到自己家里面。活著的人卻要做死的離別,心中抱恨哪里能夠說得完。他們都想很快地離開人世,無論如何也不愿茍且偷生得保全。梳理文章:第26段思考:本段中表現(xiàn)了劉蘭芝怎樣的形象特點?由段末的議論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態(tài)度?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這兩句話說得斬釘截鐵,表現(xiàn)了劉蘭芝對愛情的堅貞和殉情的決心。

“生人作死別”既是二人對感情的執(zhí)著,也是最痛苦的抉擇,悲劇氣氛彌漫其中。它與之后的幾句話是作者的旁白,表達了作者對焦、劉悲劇的同情、惋惜,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段意:焦仲卿拜母。梳理文章:第27段府吏回到自己家,她走上堂去拜別阿母,“今天風大天又寒,寒風摧折了樹木,濃霜凍壞了庭院中的蘭花。我今天已是日落西山生命將終結,讓母親獨留世間以后的日子孤單。我是有意作出這種不好的打算,請不要再怨恨鬼神施責罰!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樣的久長,身體強健又安康。”梳理文章:第27段思考:本段中環(huán)境描寫有何作用?

“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這三句以物起興,以天氣的寒冷來表現(xiàn)焦仲卿的決絕,同時營造了悲劇氣氛,襯托出人物的悲傷心情,預示將有不幸的事情發(fā)生。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阿母為汝求,便復在旦夕。”零淚:如雨般下落的眼淚。零,下雨。城郭:內城和外城。郭表示外城。段意:焦母執(zhí)迷。梳理文章:第28段阿母聽到了這番話,淚水隨著語聲往下落:“你是大戶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臺閣。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貴賤不同你將她遺棄怎能算情薄?東鄰有個賢惠的女子,苗條美麗全城稱第一,我當為你的婚事去懇求。答復就在這早晚之間。”梳理文章:第28段思考:本段中我們可以看出焦母怎樣的形象特點?

焦母的話充分體現(xiàn)了其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她想用貴賤不同和“東家”的“賢女”來寬慰焦仲卿,此時她仍用利誘的手段哄騙兒子,足見其頑固不化,勢利專橫。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再拜:拜了兩拜。見:被。段意:作計殉情。梳理文章:第29段譯文:府吏再拜之后轉身走回去,在空房中長嘆不已。他的決心就這樣定下了,把頭轉向屋子里,心中憂愁煎迫一陣更比一陣緊。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牛馬:偏義復詞,指馬。

段意:夫妻殉情。舉身:縱身。梳理文章:第30段譯文:迎親的那一天牛馬嘶叫,新媳婦蘭芝被迎娶進入青色帳篷里。天色昏暗已是黃昏后,靜悄悄的四周無聲息。“我的生命終結就在今天,只有尸體長久留下我的魂魄將要離去。她挽起裙子脫下絲鞋,縱身一跳投進了清水池。梳理文章:第30段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有何作用呢?本段主要寫了在婚禮的熱鬧氣氛中,劉蘭芝選擇了殉情。

“攬”“脫”“舉”“赴”幾個動詞,寫出了劉蘭芝的果敢與決絕,這是對封建家長專制的血淚控訴。劉蘭芝以死殉情的情節(jié)增強了故事的悲劇氣氛。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段意:夫妻殉情。梳理文章:第31段譯文:府吏聽到了這件事,心里知道這就是永遠的別離,于是來到庭院大樹下徘徊了一陣,自己吊死在東南邊的樹枝。梳理文章:第31段思考:焦仲卿和劉蘭芝以死抗爭的方式有何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劉蘭芝和焦仲卿相約黃泉下見面,劉蘭芝對死毫不猶豫,焦仲卿卻在拜別阿母、徘徊之后才“自掛東南枝”,這說明劉蘭芝早已看透了封建家長制的本質,而這正是她剛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

焦仲卿出身官宦世家,生性懦弱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對愛情的忠貞最終使他走上了以死抗爭之路。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傍:通“旁”。東西植松柏......葉葉相交通:互文,意為“到處種植松柏梧桐,枝葉交錯相通”。相:互相,彼此。

段意:告誡世人。交通:交錯相通。相:互相彷徨:聯(lián)綿詞,心里不安定的樣子。謝:告訴。梳理文章:第32段譯文:兩家要求將他們夫妻二人合葬,結果合葬在華山旁。墳墓東西兩邊種植著松柏,左右兩側栽種梧桐。各種樹枝枝枝相覆蓋,各種樹葉葉葉相連通。中間又有一對雙飛鳥,鳥名本是叫鴛鴦,它們抬起頭來相對鳴叫,每晚都要鳴叫一直叫到五更。過路的人都停下腳步仔細聽,寡婦驚起更是不安和彷徨。我要鄭重地告訴后來的人,以此為鑒戒千萬不要把它忘!梳理文章:第32段如何理解結尾“合葬化鳥”這一情節(jié),你認為它是否超脫現(xiàn)實?結尾“合葬化鳥”情節(jié)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xiàn)了焦、劉二人矢志不渝的愛情,寄托了人們對幸福婚姻的向往,對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抗議與嘲諷,更好地表現(xiàn)詩歌的主題。以鴛鴦照應開頭的孔雀,以一鳥獨飛開始,以雙鳥和鳴結束,首尾呼應,使結構更加嚴謹,詩意更加濃郁。劉蘭芝詩句形象特點小結十三能......夜夜不得息勤勞能干

任勞任怨雞鳴外欲曙......世無雙自尊剛強貌美拜別婆母不卑不亢話別小姑友愛、善良誓別仲卿忠貞不屈兩次抗婚不慕權貴

清醒反抗是一個聰明善良、勤勞能干、重情忠貞、知書達理、敢于反抗封建家長制的婦女形象。解讀人物焦仲卿詩句形象特點小結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吾今且報府

吾今且赴府

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忠于愛情懦弱順從謹于職守孝順善良優(yōu)柔寡斷叛逆精神對愛情的忠貞戰(zhàn)勝了對母親的孝順、屈從,是一個忠厚善良,忠于愛情,由順從到抗爭(消極抗爭)的叛逆形象。解讀人物劉兄詩句形象特點小結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性情暴躁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趨炎附勢見利忘義冷酷無情是封建家長制、封建禮教的代表,典型的市儈形象。解讀人物焦母VS劉母詩句形象特點小結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十三教汝織,十四學裁衣。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盡職盡責同情女兒無形逼迫焦母:對兒子軟硬兼施的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劉母:雖言辭溫和,卻也是焦劉悲劇的幫兇。解讀人物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情節(jié)人物形象藝術手法語言風格同異《孔雀東南飛》《氓》都反映婚姻愛情題材,都具有代表性受家長制壓迫,雙雙殉情,悲劇性更強男主人公變心,女主人公清醒決絕女主人公都勤勞、美麗、自尊都用了賦比興手法,都是現(xiàn)實主義風格都有民歌特色劉蘭芝多才多藝、不慕名利,忠于愛情用第三人稱敘事,手法靈活語言更為口語化、句式靈活,對話生對話生動女主人公剛烈、清醒、決絕第一人稱敘事,抒情性強通篇四言句式,語言更為典雅悲劇根源?蘭芝沒有生育?(子嗣問題)門不當戶不對?(門第觀念)于禮不和?(三從四德)婆媳矛盾尖銳?(寡母戀子)思考探究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放手后各自活下來和雙雙殉情,哪一種結局更具有悲劇性?思考探究延伸思考:文本還給了你哪些啟示?生命何其珍貴,沒有愛情,生活也可以很美好。結婚時要認識到不僅是和自己愛的人生活,還要考慮能否與他的家人和睦共處。沒有一個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愛情的長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劇的發(fā)生也就不可能避免。偏義復詞:

兩個詞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做一個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偏義復詞應該是古代的一種語言習慣,有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①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往來無白丁”中的“往來”,側重于來;②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側重于遠;③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cú]。”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其中,偏義在崩,殂是襯字。④《鴻門宴》中的“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偏在入。

如果沒有補襯的詞,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