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年級下冊期末語文試題_第1頁
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年級下冊期末語文試題_第2頁
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年級下冊期末語文試題_第3頁
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年級下冊期末語文試題_第4頁
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年級下冊期末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海省西寧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學校:姓名:班級:考號: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西方戲劇的觀念與中國戲曲的觀念,是迥然有別的。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戲劇進行了理論總結,寫下了著名的《詩學》。他說:“悲劇

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悲劇“最重要的是情節,即事件

的安排……悲劇中沒有行動,則不成為悲劇,但沒有性格,仍然不失為悲劇。”中國的

戲曲理論,無論是明代的湯顯祖還是清代的李漁,闡述的重點都是在演員的演技和唱腔

方面,劇本的故事無不處于次要的位置。

這種理論上的差異,自然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強調客觀真實性。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蘇聯時期的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員在演出中放棄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

劇情的客觀真實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羅》時,這樣處理威尼斯的小船駛過舞

臺:“船下要裝小輪子。小輪子必須妥善地裝上一層厚橡皮,使船能平穩地滑動卜

船要十二個人推著走,用鼓風機向口袋里吹脹了氣,以此形成翻滾的波浪……使用的槽

是錫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搖槽時里面的水便會動蕩,發出典型的

威尼斯河水的沖擊聲。”舞臺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個不容懷疑和增減的情節讓觀眾

接受。

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戲曲也強調逼真,

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

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如布萊希特看了梅蘭芳表演的《打漁

殺家》后寫道:“他表演一位漁家少女怎樣駕駛一葉小舟,她站立著搖著一支長不過膝

的小槳,這就是駕駛小舟,但舞臺上并沒有小舟……觀眾這種感情是由演員的姿勢引起

的,正是這種姿勢使得這場行船的戲獲得名聲。”中西舞臺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

欣賞的異趣。

西方看戲劇的觀眾十有八九是以認知的心態去觀賞的。他們努力設身處地地沉浸到

劇中去,做一個“事件過程”的偷斑者或目擊者。在戲劇的劇場里,觀眾的神情始終是

關注的,觀眾席上始終是寂靜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臺上發生的“事件”。觀眾

即使被“事件”觸動,也不敢即席發聲與伙伴交流,就像在現實中不敢打擾旁人的生活

一樣。走出劇場,他們感受的焦點在于,評判演員和情節“像”還是“不像",反思自

己“知”還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進劇場。西方戲劇以及類似樣式的藝術,

一般很難吸引沒有偏愛的回客。

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眾常

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而以某一個演員的演技作為看戲的選擇。中國戲曲劇

場中,名演員的折子戲(劇目中最能表現其演技的片斷)專場往往比完整的戲曲故事演

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結果鍛煉出了演員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如青年演員能扮演老年;

老年演員能扮演青年:男演員能扮演女人,如京劇的梅蘭芳;女演員能扮演男人,如越

劇的徐玉蘭。

這種強調表現力而不重客觀真實的舞臺準則,是西方戲劇聞所未聞,不敢想象的。

(節編自陳偉《中國戲曲點燃布萊希特的理論火花》)

材料二:

清初畫家笆重光在他的《畫簽》里一段論畫面空間的話,也正相通于中國舞臺上空

間處理的方式。他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

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有獨創性,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

置逼真的布景。老藝人說得好:“戲曲的布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

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

蹈行動,“逼真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于劇中環境布景的

要求,不需要環境布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留出空虛來讓人

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真境

逼而神境生”。

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也就是美。

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不須借助于實物

的布置來顯示空間,恐怕“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排除了累贅的布景,可使“無

景處都成妙境”。例如川劇《刁窗》一場中虛擬的動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時

顯示了手勢的“美”,因“虛”得“實”。《秋江》劇里船翁一支槳和陳妙常的搖戔的

舞姿可令觀眾“神游”江上。中國的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煉而又極典型的姿勢,把時間、

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

(節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寫的對戲劇進行理論總結的名著《詩學》,深刻地影響『后

試卷第2頁,共20頁

來的西方戲劇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奧賽羅》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

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

C.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在理論上是存在差異的,西方戲劇更看重情節,中國戲曲更

看重演員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數西方觀眾看戲劇抱著認知的目的,關注的核心是演員和情節與客觀現實的關

系,收獲的是“知性”。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戲曲的“逼真”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

給觀眾看,與客觀現實沒有什么關系。

B.因為中國觀眾看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練的觀眾對那些最代表名

演員表演能力的折子戲專場更有興趣,百看不厭。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一般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目的是不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留

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使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

D.《畫簽》里關于畫面空間的理論,與中國戲曲舞臺上空間處理的方式相通,這說

明中國不同藝術之間有共同的特點。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中國戲劇舞臺時空“虛實相生”觀點的一項是()

A.白雪陽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頃刻間千秋事業,方寸地萬里江山。

C.借虛事指點實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

4.從整體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證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

5.西方友人觀看中國古代戲曲《竇娥冤》時,看到竇娥走向刑場的過程中,舞臺上分

明只是“竇娥''一個演員,卻唱出“則被這枷扭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詞,

從而迷惑不解,對此你會做怎樣的解釋?請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答案】1.B2.D3.B4.整體上都采用了總分式結構。①材料一先提出

中西戲劇”是迥然有別的“觀點,然后用對比的方式,分別從理論差異、舞臺演出和觀眾

欣賞的情趣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②材料二先引述竺重光的話,提出的“虛實相生”觀點,

然后從演員表演方式和舞臺空間構成方面加以論述。5.①中國的戲曲注重把舞臺

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通過演員“竇娥”的表演表現出擁擠的場景。

②中國戲曲重在看演員的能力,舞臺上沒有行人,觀眾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員“竇

娥”身上。③中國戲曲舞臺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觀看時要重

點關注演員“竇娥”傳達出的情感。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為了證明西方戲劇情節是不容懷疑和增減的“錯,根據原文材料一第四段“西方的

戲劇注重情節,強調客觀真實性。演員的演出力圖逼真……他在排演莎士比亞的《奧賽

羅》時,這樣處理威尼斯的小船駛過舞臺……”可知,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

演《奧賽羅》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強調客觀真實性。

故選Bo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A.“與客觀現實沒有什么關系”錯,根據原文材料一第五段“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

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

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可見是"無中生有'’地表現出的是現實情境。因此與客觀現實是有

關系的。

B.“因為中國觀眾看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練的觀眾對那些最代表名演

員表演能力的折子戲專場更有興趣,百看不厭''錯,原文材料一第七段是“中國觀眾到劇

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

為看戲的選擇,而以某一個演員的演技作為看戲的選擇”。原文中沒有選項中的因果關

系,選項強加因果。

C.“中國戲劇舞臺上一般不會借助實物來布景”錯誤,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不須借助

于實物的布置來顯示空間“,并非不借助實物布景。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說的是表演的唱腔之美,表現音樂效果,使用比喻修辭,化虛為實,但并非舞臺時空。

B.前句說的是表演時間的“虛實相生”,后句是空間“虛實相生”。能支持中國戲劇舞臺時

空“虛實相生”觀點。

C.就是說用歷史來教育現在的人,就是以史為鑒,說的也是表演的認知功能或作用,不

屬于舞臺時空。

D.“三五步”“六七人”都是實,“遍行天下”和“百萬雄兵”是虛。這是一個夸張的虛擬化場

景,描寫戲臺情況,屬于舞臺空間,但只說明了中國戲劇舞臺空間的“虛實相生”。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試卷第4頁,共20頁

①材料-第I段直接提出觀點:西方戲劇的觀念與中國戲曲的觀念,是迥然有別的。第

2段具體闡釋,西方強調行動的重要,中國強調演員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劇本的故事無

不處于次要的位置。以上兩段為第一部分,開篇直接提出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在理論上

迥然有別的觀點。

然后第二層論證“表演分疆”,先總說后分說。

根據第3段的先總說的“這種理論上的差異,自然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第4段分說

的“西方的戲劇注重情節,強調客觀真實性”,和第5段分說的“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

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可知:第三至五段論述了由于理論上的差異,

造就了舞臺演出的分疆。

根據第6段總說的“中西舞臺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賞的異趣”,第7、8兩段分

說的“西方看戲劇的觀眾十有八九是以認知的心態去觀賞的”“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

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和第9總結上文兩段可知:論述由于中

西舞臺表演的不同,造就了欣賞的異趣。可見,材料一采用了總分式結構。

②材料二第1段先引述黃重光的話“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

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提出的“虛實相生”

觀點,然后第2段“中國舞臺表演方式有獨創性,我們愈來愈見到它的優越性”從演員表

演方式加以論述,3、4段“這是藝術所啟示的真,也就是,無可繪,的精神的體現,也就

是美”“做到了這一點,就會使舞臺上'空景'的'現',即空間的構成,不須借助于實物的

布置來顯示空間”從舞臺空間構成方面加以論述。綜上分析,材料二也采用了總分式結

構。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①根據“中國的戲曲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對戲曲的情節并不十分苛求。戲曲也強調逼

真,但這種逼真不是在摹仿現實的細節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礎上,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

把舞臺上沒有的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可知,中國的戲曲注重把舞臺上沒有的

東西,,無中生有,,地表現給觀眾看,通過演員“竇娥”的表演表現出擁擠的場景。

②根據“中國觀眾到劇場里去看戲,與其說看戲曲故事,不如說看演員能力。老練的觀

眾常常不以戲曲故事作為看戲的選擇,而以某一個演員的演技作為看戲的選擇……重演

技的結果鍛煉出了演員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可知,中國戲曲重在看演員的能力,舞臺上

沒有行人,觀眾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員“竇娥”身上。

③根據“中國舞臺上一般地不設置逼真的布景……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

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動,‘逼真地‘

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于劇中環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環境布

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

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趣''可知,中國戲曲舞臺不重逼真的布景,

重在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觀看時要重點關注演員“竇娥”傳達出的情感。

二、文學類閱讀一雙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話說,寶玉因說:“咱們也該行個令才好。’‘襲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別大呼小叫,

惹人聽見。二則我們不識字,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們搶紅罷。''寶

玉道:“沒趣,不好。咱們占花名兒好。”

晴雯拿了一個竹雕的簽筒來,里面裝著象牙花名簽子,搖了一搖,放在當中。又取

過骰子來,盛在盒內,搖了一搖,揭開一看,里面是五點,數至寶釵。寶釵便笑道:“我

先抓,不知抓出個什么來。”說著,將簡搖了一搖,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見簽

上畫著一支牡丹,題著“艷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鐫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無

情也動人。又注著:“在席共賀一杯,此為群芳之冠,隨意命人,不拘詩詞雅謔,道一

則以侑酒。’‘眾人看了,都笑說:“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說著,大家共賀了一杯。

寶玉卻只管拿著那簽,口內顛來倒去念“任是無情也動人“,聽了這曲子,眼看著芳

官不語。湘云忙一手奪了,擲與寶釵。寶釵又擲了一個十六點,數到探春,探春笑道:

“我還不知得個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來,自己一瞧,便擲在地下,紅了臉,笑道:

“這東西不好,不該行這令。這原是外頭男人們行的令,許多混話在上頭。”眾人不解,

襲人等忙拾了起來,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紅字寫著“瑤池仙品”四字,詩云:日邊

紅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簽者,必得貴婿,大家恭賀一杯,共同飲一杯。”眾人笑道:

“我說是什么呢。這簽原是閨閣中取戲的,除了這兩三根有這話的,并無雜話,這有何

妨。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說著,大家來敬。探春那里肯飲,卻被史湘云,香菱,李紈等三四個人強死強活灌

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這個,再行別的,眾人斷不肯依。湘云拿著他的手強擲了個十九

點出來,便該李氏掣。李氏搖了一搖,掣出一根來一看,笑道:“好極。你們瞧瞧,這

勞什子竟有些意思。“眾人瞧那簽上,畫著一枝老梅,是寫著“霜曉寒姿”四字,那一面

舊詩是:竹籬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飲一杯,下家擲骰。''李紈笑道:“真有趣,你們

擲去罷。我只自吃一杯,不問你們的廢與興。”說著,便吃酒,將骰過與黛玉。黛玉一

擲,是個十八點,便該湘云掣。

湘云笑著,擅拳擄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一面畫著一枝海棠,題著“香

試卷第6頁,共20頁

夢沉酣”四字,那面詩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兩個字,改'石涼'

兩個字。''眾人便知他趣白日間湘云醉臥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與黛玉看,

又說:“快坐上那船家去罷,別多話了。“眾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夢沉酣',

掣此簽者不便飲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飲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彌陀佛,真真好簽!”

恰好黛玉是上家,寶玉是下家。二人斟了兩杯只得要飲。寶玉先飲了半杯,瞅人不

見,遞與芳官,芳官即便端起來,一仰脖喝了。黛玉只管和人說話,將酒全折在漱孟內

了。

湘云便抓起骰子來一擲個九點,數去該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這

面上一枝茶座花,題著“韶華勝極”四字,那邊寫著一句舊詩,道是:開到荼糜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飲三杯送春。’'麝月問:"怎么講?''寶玉愁眉忙將簽藏了說:“咱們且喝

酒。“說著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數。

黛玉默默地想道:“不知還有什么好的被我掣著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見上

面畫著一枝芙蓉,題著“風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舊詩,道是:莫怨東風當自嗟。注云:

“自飲一杯,牡丹陪飲一杯。''眾人笑說:“這個好極。除了他,別人不配作芙蓉。''黛玉

也自笑了。

(節選自《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有刪改)

材料二:

首先,《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紅樓夢》中的

女人,尤其年輕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種工具,不再是讓男人受控受難的禍水,

也不再是失意男人鏡花水月般的自我補償。其次,《紅樓夢》作者認為,女人,尤其是

年輕女人,是較諸男人精彩一點的人,是展現著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著意打

造三從四德的楷模。第三,尤為可貴的是,紅樓女性世界是一個鮮活女人的世界,原汁

原味的女人世界。鮮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紅樓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

以及不同年齡特有的風神美,都在綻放異彩。鮮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的。“真

正美人方有一陋處這些陋處,在形貌、才智、性情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

原味地透露出來。鮮活的女人,又往往有著某種模糊性,紅樓女子更多有模糊朦朧色彩。

鮮活的女人,還各有各的不幸。

(摘編自劉敬圻《〈紅樓夢〉的女性觀與男性觀》)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湘云會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為林黛玉曾病中說夢話,說要坐自行船回蘇州。

B.眾人道寶釵原也配牡丹花,是因為牡丹端莊典雅,而薛寶釵正似牡丹,是個大方

端莊的大家閨秀.

C.節選內容描寫的是眾姐妹聚會行花令的歡樂場面,文中運用了語言描寫、心理描

寫、動作描寫等,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D.眾姐妹會在深夜聚在怡紅院行花令的原因是,正值寶玉生日,寶玉的丫鬟們盛情

邀約。

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寶玉提到“行個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

興游戲。游戲形式比較單一,只有劃拳。

B.梅花,是古詩文常見的意象,其內涵豐富。在《紅樓夢》中有梅花之喻的,除了

李紈,還有自居"檻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紅梅是她看似超脫塵世卻又無法超脫的欲

望表達。

C.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宴會的座位中“東''是尊位,《紅樓夢》中每次

正式宴會的座次跟《鴻門宴》中宴會座次一樣,都是嚴格遵守坐東朝西為尊的規則.

D.《鄉土中國》“男女有別”一文指出,中國鄉土社會是浮士德式的,認定男女間“不

必求心理上的契洽寶釵對寶玉的感情也是一種相敬如賓的平淡感情,故而成為封

建家長眼中的“金玉良緣

8.請簡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間湘云醉臥事件,并概括該事件所體現的人物性格特征。

9.學校文學社開展主題為“品評紅樓女子''的讀書分享會,請結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

的紅樓女子為例,具體談談你對《紅樓夢》女性觀的認識。

【答案】6.A7.B8.示例:

①賈寶玉過生日,與眾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宴席上史湘云吃醉了酒,圖涼快,臥于山石

僻處一個石凳子上,香夢沉酣,芍藥花落滿身。

②從“湘云醉臥''中可看出湘云不拘小節,開朗豪爽。9.示例:

①《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如林黛玉聰慧有個性,

她不依附男人,有自己的想法。

②《紅樓夢》中的女人身上具有人性的美,如薛寶釵寬厚待人,進退有度,孝順母親。

③《紅樓夢》中的女人是不完美的,如林黛玉聰慧但多愁善感,愛使小性子。

④《紅樓夢》中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如探春遠嫁,寶釵守寡,林黛玉英年早逝。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賞析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

A.“林黛玉曾病中說夢話,說要坐自行船回蘇州”說法有誤。湘云會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

其實是指《紅樓夢》第五十七回,紫鵑跟寶玉開玩笑說,林黛玉的家人要來接她回去了,

試卷第8頁,共20頁

寶玉信以為真,回去就發病,亂指房中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說是來接林黛玉回蘇州

的船,并把它掖在被中,惹得眾人想笑不敢笑的事。

故選Ao

7.本題考查學生掌握相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r游戲形式比較單一,只有劃拳”錯誤。行酒令方式花樣百出,集中展現酒令花樣的當

推《紅樓夢》,有射覆、劃拳、文字令、擊鼓傳花、占花名等形式。

C.“坐東朝西為尊”錯誤,古人的座位都是嚴格遵守東向為尊的規則,即坐西朝東為尊。

D.“中國鄉土社會是浮士德式的“錯誤,《鄉土中國》中,明確指出中國鄉土社會是亞普

羅式的。

故選B0

8.本題考查學生考查名著情節和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據《紅樓夢》62回“果見湘云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

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

蜂蝶鬧穰穰的圍著他,又用蛟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眾人看了,又是愛,又是笑,

忙上來推喚挽扶”“湘云口內猶作睡語說酒令,唧唧嘟嘟”等描寫性語句可歸納出相關情

節是:賈寶玉等過生El,與眾人在一起行令喝酒,宴席上史湘云吃醉了酒,圖涼快,臥

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香夢沉酣,芍藥花落滿身。

根據湘云醉臥石凳的行為可見湘云的不拘小節、純真淘氣、隨性適意、豪放曠達;根據

其夢說酒令的行為可見湘云的憨態可掬或嬌憨可愛。根據“芍藥花飛,蜂蝶圍繞,枕著

芍藥''的環境描寫也可從側面體現湘云的開朗豪爽、不拘小節。

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觀點態度,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

要想分析《紅樓夢》的女性觀,首先得知道《紅樓夢》中描繪的是一批舉止見識出于須

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所以,曹雪芹對這些女性的態度是崇拜、尊重、平等對

待、憐愛、欣賞的,而非輕視的、物化的。

首先,材料二中說到“《紅樓夢》把女人當作與男人對應的一個性別群體來看待了”“不

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種工具“,材料一中并不是以男性賈寶玉為主角,而是立體展現諸

多女性角色,甚至賈寶玉在這其中只是一個著墨不算多的配角角色。再結合材料一中某

些女性人物,如林黛玉等孤高自主的性格特色也可看出。

其次,材料二指出“女人,尤其是年輕女人,是較諸男人精彩一點的人,是展現著較多

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這既可通過賈寶玉“女兒如水’’的言論中可以側面看出,也可

通過材料一中那些女性角色的言行舉止中可看出,就如湘云醉臥這一情節,便可看出湘

云身上不輸男兒的爽朗大方的性格優點;薛寶釵寬厚待人,進退有度,孝順母親,具有

人性的美。

此外,材料二指出“鮮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這些陋處,在形貌、才智、性情諸

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出來”“鮮活的女人,還各有各的不幸作者

并沒有扁平化地去處理書中的女性角色,而是讓他們既有閃光的優點,也有人性中真實

的一些缺點,但總得來說,瑕不掩瑜,并且兩者相輔相成。就如林黛玉愛使小性子,這

與她清高有個性的優點一脈相承。此外,紅樓女性也根據人物不同而各有各的悲劇性,

就如材料一中探春遠嫁做王妃的伏筆。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諫太宗十思疏(節選)

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生者,必積其德

義。源不深西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強之休。不念居

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宓終者蓋

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與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

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西行路。雖董之以嚴開'1,

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車朽索,?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馬諫議書》(節選)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不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

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

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蕓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以授之于有司,不多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芍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

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試卷第10頁,共20頁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

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

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

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安,“思國之安者"的“安''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

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終者蓋寡”的“克”與現代漢語“克勒克儉”的“克”意思相同。

C.舉,“舉先王之政’的“舉”與《六國論》中的“舉以予人”的“舉”意思相同。

D.利,“以興利除弊”的“利”與《燭之武退秦師》中“闕秦以利晉”的“利”活用現象不

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源不深加望流之遠W議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不為侵官

D.基可忽乎則固前知?如此也

12.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話,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

發人深省。

B.文本二司馬光認為天下“怨謗”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

成的,王安石逐一進行反駁。

C.兩篇文章現實針對性很強。針對當時國家與社會現實狀況,魏征提出人君必須“居

安思危,戒奢以儉“,王安石反駁非議,堅持改革。

D.兩篇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駢散結合,說理思路周詳,語言風

格完全相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14.請你簡要說明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及論述側重點。

【答案】10.C11.A12.D13.(1)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督責、管

理、監督)人民,用盛怒來威嚇(震懾)人民,他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

會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順,內心卻不服氣。

(2)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

就采取行動,他認為自己做得正確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14.示例:

①《諫太宗十思疏》寫于唐王朝國力上升的階段,側重建議君王如何"守成

②《答司馬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王“除弊”。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之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安定/哪里、怎么。句意:想要國家安定。/怎么能夠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

權貴之人?

B.正確。都是“能夠”的意思。句意: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既能夠勤勞,又能夠

節儉。

C.錯誤。施行、推行/拿。句意: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

D.正確。形容詞作名詞,好的方面、好事/使動用法,使……獲利、對……有利。句意:

用來興辦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業,革除各種弊端。/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而“,轉折連詞,但是、卻/轉折連詞,但是、去I)。句意: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

遠。/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

B.“之”,代詞,天下/結構助詞,的。句意:當初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天下之間的道

理就清晰了。

C.“為”,動詞,成為/動詞,算作、是。句意:傲視別人,至親的人也會成為陌路之人。

/這不算作侵犯官權。

D.“其”,表反問語氣,譯為“怎么、豈”/代詞,指怨謗。句意: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

故選A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文章相關內容,并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

D.“語言風格完全相同”錯誤。語言風格有所不同:文本一恭敬嚴謹,文本二委婉嚴正。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雖”,即使;“董”,督察(督責、管理、監督);“振”,威嚇(震懾);“懷仁”,懷

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貌”,表面上。

試卷第12頁,共20頁

(2)第一個“度”,計劃;第二個“度”,考慮;“是”,認為正確;“故”,緣故。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

(1)《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

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

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

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

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

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

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由

此可知:《諫太宗十思疏》寫于唐王朝國力上升的階段,側重建議君王如何“守成”。

(2)北宋宋神宗之時,國家貧弱,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

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

責難王安石。而《答司馬諫議書》則是王安石對司馬光指責的回應。論點是針對司馬光

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彥論。

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

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由此可知:《答司馬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

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王“除弊”。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諫太宗十思疏(節選)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

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

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

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

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

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

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

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

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

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

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

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

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里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

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

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材料二:

《答司馬諫議書》(節選)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

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

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

單地給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辯護。后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

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

吧。

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在于名氣是否符合(實際),名氣符合實際后,天下之間的

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生非制

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為

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有關部門

官吏去執行,這不屬侵犯官權;施行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

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

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

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變這種

(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陛下來抵制

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

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

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

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

沒能幫助陛下干一番大事業,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

試卷第14頁,共20頁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環,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5.下列對《登岳陽樓》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首聯“昔”“今”對照,虛實交錯,拉開時間的帷幕,

寫出初登岳陽樓的喜悅,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了基礎。

B.頷聯寫洞庭湖的浩瀚無邊。洞庭湖拆吳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無際,寫

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C.頸聯寫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

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聯“戎馬”,采用借喻手法,指戰爭。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

抒寫了家國之痛,意境深遠,余韻無窮。

16.詩的后兩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15?D16.①詩的后兩聯表達了作者傷己憂國的思想感情;②頸聯寫作者

失去親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與孤舟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無依的悲傷;③尾

聯寫戰亂不休,作者憑欄遠望,感傷落淚,表達了作者對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的憂慮。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D.“借喻”錯,應為“借代”,代指戰爭。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頸聯意思是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這一聯寫政

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

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

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

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意思是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寫眼望國家動蕩

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表達了作者對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的憂慮。

五、情景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I)《阿房宮賦》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現阿房宮中走廊回環曲折、房檐高高翹起的句子是:

(2)蘇洵的《六國論》在開篇直截了當提出論點后,用“,”解釋論

點,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化用謝腓詩句“澄江靜如練”,描繪金陵錦繡江山圖的名句

是:“__________,。”

【答案】廊腰繩回檐牙高啄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千里澄

江似練翠峰如簇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廊”“繩啄”“簇”。

六、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

征蟲一覓蟲一求蟲一得蟲一失蟲一化蟲一斗蟲一獻蟲。其中“征蟲一覓蟲”可看成故事

的開端,“求蟲一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一化蟲一斗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

是故事的結局。這樣,全文的情節已經①。但本文的曲折性還體現在每一個發展過程

中:成名初次覓蟲不得,轉側床頭,惟思自盡,可謂山窮水盡,是為一波;而巫婆的適

時出現,讓成名能按圖索喉,于村東大佛閣后得蟲,可謂柳暗花明,又為一波;剛剛得

蟲,舉家慶賀,不料成子好奇,“竊發盆”,蟲得而復失,再起一波;成名歸,“怒索

兒”,卻不料兒子已跳井自盡,人、物兩空,禍不單行,是為“推波助瀾”;其后,成

子竟然“半夜復蘇”,又身化促織,令人②,而成名的人生也從此柳暗花明;此后,

(_),斗蟲,斗雞,無不勝,又能“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寫得引人入勝,③;

最后的大團圓結局,人們于緊張之后,可以長舒一口氣,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還會淡然

一笑。全文起承轉合,前呼后應,結構完整。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試卷第16頁,共20頁

A.“小促織”的奇異功能被極力突顯出來,以它的其貌不揚反襯出它的輕捷善斗

B.“小促織”的其貌不揚被刻畫了出來,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突出其奇異功能

C.小說極力以“小促織”的其貌不揚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突出其奇異功能

D.小說極力以“小促織”的其貌不揚突出其奇異功能,來反襯它的輕捷善斗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

【答案】18.①一目了然②匪夷所思③扣人心弦19.C20.①結構混亂(中

途易轍),在“人們”前面加上“讓”;

②語序不當,"掩卷三思'"‘淡然一笑”換一下位置。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此處語境說的是經過對情節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節特征能看清楚,應該用

“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第二空,此處語境說的是情節發展超出常理,應該用“匪夷所思”。匪夷所思:指事物怪

異或人的言行離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

第三空,此處是形容文章內容有感染力,應用"扣人心弦扣人心弦:形容詩文、表演

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動。

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連貫的能力。

根據后面的“寫得引人入勝”可知,此處的主語應是“小說",排除AB。

從括號后面的內容來看,突出的應是“小促織”的奇異功能,排除D。

故選C。

20.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語病有:

一是結構混亂,以“大團圓結局”為主語還沒有闡述完,后面的陳述對象就換成了“人們”,

在“人們”前面加上“讓”;

二是語序不當,長舒一口氣后,應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還

會不由得掩卷三思”。

七、簡答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零添加”是一個什么?t念呢?消費者認為,①。然而,無論從現實情況還是科

學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實。因為,現代社會的食品都要經過生產、收獲、轉運、

儲存和加工等復雜流程,能進到人們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劑。一些人

以為,無論是食品還是其他產品,?o其實,衡量食物的營養、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

純天然一個標準。食品生產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讓食品營養充分發揮價值。在一些食品

安全事件中,不法廠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劑的物質添加到食品中,才讓食品添加劑聲名狼

藉。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劑已經有2.5萬種,可謂五花八門,而中國只批準了2000

多種,不到十分之一。這些食品添加劑有些是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

香腸和臘肉會使用一點亞硝酸鹽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桿菌生長繁殖。肉毒桿

菌可以產生肉毒素,毒性強于砒霜。顯然,在肉類加工中使用一點亞硝酸鹽是合理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