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分地區高一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匯編古代詩歌閱讀(含答案)古代詩歌閱讀
山東省菏澤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水調歌頭(其三)
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總領、王漕、趙守置酒南樓,席上留別。
折盡武昌柳,掛席上瀟湘。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富貴何時休問,離別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絲竹陶寫①耳,急羽且飛觴。
序蘭亭,歌赤壁,繡衣香。使君千騎鼓吹,風采漢侯王。莫把驪駒②頻唱,可惜南樓佳處,風月已凄涼。在家貧亦好,此語試平章③。
【注】①陶寫:怡悅情性,消愁解悶。②驪駒:古代告別時所賦的歌詞。③平章:品評。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的開頭兩句緊承小序的內容來寫,“折柳"“掛席”代指送別、遠行,點明主題。
B.“二年"兩句寓莊于諧,寫作者兩年來調動頻繁,往來江上,以致游魚飛鳥都嘲笑他。
C.“絲竹”兩句寫作者與友人陶醉音樂、舉杯換盞的場面,渲染了宴會上熱鬧的氣氛。
D.“使君"兩句寫在座的周總領、王漕、趙守、漢侯王等友人,排場盛大,儒雅風流。
16.這首詞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
夜上受降城聞笛①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暮過回樂烽②
李益
烽火高飛百尺臺,黃昏遙自磧西來。
昔時征戰回應樂,今日從軍樂未回。
[注]①受降城,一說在寧夏靈州回樂縣內。②詩人隨部隊支援前線時,黃昏經過回樂看到烽火臺,作此詩。
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夜》詩選取沙、月兩種意象,以雪、霜作比,描摹邊城夜色,畫面呈現冷色調。
B.《夜》詩三、四句笛聲打破寂靜,喚醒征人思鄉之情。“盡”字強化笛聲感染效果。
C.《暮》詩將烽火畫面前置,再講述自己隨軍從沙漠趕來,這樣寫具有視覺沖擊力。
D.兩首詩均為邊塞詩,筆力雄健,先景后情,將戍邊戰士的生活融入景物描寫之中。
16.兩首詩都寫到“回樂烽",但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山東省臨沂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秋登萬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懷人寫景。開篇兩句以“北山”“白云"交代作者居地的清幽環境;“自怡悅”,是詩人此刻的心情,也是他登高望遠的緣由之一。
B.三、四兩句進入題意。作者對友人心中存有惦念,故而試著登高遙望;但直至飛過的鴻雁消失在視線的盡頭,也沒看到期待中的身影。
C.第七至第十句寫不時可見的歸人在江畔邊行邊歇,天邊的樹木與江畔的彎月靜靜烘托。這是作者登高所見之景,動靜相宜,美不勝收。
D.這首詩文字樸實,情感真摯,平淡疏緩又溫情脈脈,他筆下的居住之地,既遠離喧囂,又不顯得很孤僻,很有陶淵明詩歌的沖淡風格。
16.詩歌五、六兩句分別寫了作者心中的“愁緒"和“興致”,兩者各有緣由,且有機統一于全詩中。請簡要分析。(6分)
山東省淄博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教學質量檢測(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5-16題。
贈周處士
庾肩吾
九丹開石室,三徑沒荒林。
仙人翻可見,隱士更難尋。
籬下黃花菊,丘中白雪琴。
方欣松葉酒,自和游山吟。
[注]庾肩吾:字子慎,南朝梁代文學家、書法理論家。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一、二句寫周處士隱居煉丹之處遠離世俗、荒無人煙,路被荒林遮蓋住了。
B.本詩三、四句用仙人可見襯托隱士難尋,突出周處士隱居之處更為幽僻。
C.本詩第五句中“黃花"與《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中“黃花"表達的情感相同。
D.從本詩第六句中的“白雪琴”可以看出周處士喜愛彈琴,情趣高雅。
16.本詩最后兩句“方欣松葉酒,自和游山吟"與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①
辛棄疾
郁孤臺②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③,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①公元1129年,金人追趕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②郁孤臺: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賀蘭山上修建了郁孤臺,借此遙望皇帝的宮闕。③長安:此處代指宋都汴京,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
15.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起筆不凡,此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聯想到“行人淚”將無限哀痛滿腹幽怨巧妙地傳達出來。
B.三四句寫詞人遙望汴京,眼前無數峰巒讓他觸目傷懷,自感年華已逝,功名難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倒,“畢竟”二字使表達的情感更為深沉復雜。
D.這首詞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風格沉郁頓挫,頗有“老杜"之風。
16.請簡要分析作者在本詞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結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6分)
山東省棗莊三中2023-2024學年度高一年級期末檢測考試高一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青玉案與朱景參會北嶺①
陸游
西風挾雨聲翻浪。恰洗盡、黃茅瘴。老慣人間齊得喪。千巖高臥,五湖歸棹,替卻凌煙像②。
故人小駐平戎帳,白羽腰間氣何壯。我老漁樵君將相。小槽紅酒,晚香丹荔,記取蠻江上。
【注】①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陸游與時任縣尉的朱景參感情甚篤,他們一同游覽北嶺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詞。②凌煙像: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建凌煙閣于長安,將開國文武功臣魏征、尉遲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畫于閣中,以資褒揚紀念。凌煙閣圖象,被視為士人建功立業所獲得的至高榮譽。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由自然界的風雨寫起,“聲翻浪”從聽覺角度突出了風雨來勢之猛烈。
B.隨著黃茅瘴氣被秋風秋雨一掃而光,壓抑在詞人心頭的愁緒也暫時得以消除。
C.“老慣人間齊得喪",是說自己歷盡人間萬事,已把得失榮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巖高臥”以下三句緊承上句而來,寫詞人看破了世俗名利,過起了隱居生活。
16.詞的下片是如何寫友人朱景參的?寄托著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古代詩歌閱讀
山東省菏澤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水調歌頭(其三)
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總領、王漕、趙守置酒南樓,席上留別。
折盡武昌柳,掛席上瀟湘。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富貴何時休問,離別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絲竹陶寫①耳,急羽且飛觴。
序蘭亭,歌赤壁,繡衣香。使君千騎鼓吹,風采漢侯王。莫把驪駒②頻唱,可惜南樓佳處,風月已凄涼。在家貧亦好,此語試平章③。
【注】①陶寫:怡悅情性,消愁解悶。②驪駒:古代告別時所賦的歌詞。③平章:品評。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的開頭兩句緊承小序的內容來寫,“折柳"“掛席”代指送別、遠行,點明主題。
B.“二年"兩句寓莊于諧,寫作者兩年來調動頻繁,往來江上,以致游魚飛鳥都嘲笑他。
C.“絲竹”兩句寫作者與友人陶醉音樂、舉杯換盞的場面,渲染了宴會上熱鬧的氣氛。
D.“使君"兩句寫在座的周總領、王漕、趙守、漢侯王等友人,排場盛大,儒雅風流。
16.這首詞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15.D(“漢侯王”不是實指,詞中是借以夸贊眾人的風采)
16.①“折盡武昌柳"“莫把驪駒頻唱”等句寫出惜別之情;②“離別中年堪恨,憔悴鬢成霜"“富貴何時休問”等句感嘆光陰虛度,壯志難酬;③“在家貧亦好,此語試平章"抒發自我寬慰、放達之情。
(每點2分,情感和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各1分,共6分)
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
夜上受降城聞笛①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暮過回樂烽②
李益
烽火高飛百尺臺,黃昏遙自磧西來。
昔時征戰回應樂,今日從軍樂未回。
[注]①受降城,一說在寧夏靈州回樂縣內。②詩人隨部隊支援前線時,黃昏經過回樂看到烽火臺,作此詩。
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夜》詩選取沙、月兩種意象,以雪、霜作比,描摹邊城夜色,畫面呈現冷色調。
B.《夜》詩三、四句笛聲打破寂靜,喚醒征人思鄉之情。“盡”字強化笛聲感染效果。
C.《暮》詩將烽火畫面前置,再講述自己隨軍從沙漠趕來,這樣寫具有視覺沖擊力。
D.兩首詩均為邊塞詩,筆力雄健,先景后情,將戍邊戰士的生活融入景物描寫之中。
16.兩首詩都寫到“回樂烽",但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15.(3分)D(“筆力雄健”錯)
16.(6分)《夜》詩以回樂烽為背景,描寫烽火臺前如雪的沙漠,渲染寂靜蒼涼的氛圍;(2分)《暮》詩以回樂烽為描寫對象,首句熊熊烽火渲染戰事緊張的氛圍;(2分)后兩句拆分“回樂"二字,寫先前打仗以回為樂,如今從軍樂在未回,反映戍邊將士為國家獻身的豪情壯志和樂觀精神。(2分)
山東省臨沂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秋登萬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懷人寫景。開篇兩句以“北山”“白云"交代作者居地的清幽環境;“自怡悅”,是詩人此刻的心情,也是他登高望遠的緣由之一。
B.三、四兩句進入題意。作者對友人心中存有惦念,故而試著登高遙望;但直至飛過的鴻雁消失在視線的盡頭,也沒看到期待中的身影。
C.第七至第十句寫不時可見的歸人在江畔邊行邊歇,天邊的樹木與江畔的彎月靜靜烘托。這是作者登高所見之景,動靜相宜,美不勝收。
D.這首詩文字樸實,情感真摯,平淡疏緩又溫情脈脈,他筆下的居住之地,既遠離喧囂,又不顯得很孤僻,很有陶淵明詩歌的沖淡風格。
16.詩歌五、六兩句分別寫了作者心中的“愁緒"和“興致”,兩者各有緣由,且有機統一于全詩中。請簡要分析。(6分)
15.C(3分。“江畔的彎月"不對,原文寫“江畔洲如月”,實際上是寫江畔像彎月一樣的沙洲,不是寫月)
16,.參考答案(一)
①愁緒是對友人的思念之愁,因薄暮而觸發;興致是欣賞美景的興致,因清秋而引起。
②“愁緒"上承相望而不能相見,“興致”下啟登高之所見之景,自然地融合在全詩中。
③作者因重陽賞景的興致觸發了思念之情,又因不得見而生愁,兩者是有機統一的。
參考答案(二)
①愁緒是對友人的思念之愁,上承相望而不能相見,因薄暮而觸發。
②興致是欣賞美景的興致,下啟登高之所見之景,因清秋而引起。
③作者渴望與友人一起賞景,分享這種雅興,又因不得見而生愁,兩者有機統一于全詩中。
(6分。能解釋“愁"的原因,2分;能解釋“興”的緣起,2分;能分析二者的內在關系,解釋統一性,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組織合理,即可酌情賦分)
山東省淄博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教學質量檢測(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5-16題。
贈周處士
庾肩吾
九丹開石室,三徑沒荒林。
仙人翻可見,隱士更難尋。
籬下黃花菊,丘中白雪琴。
方欣松葉酒,自和游山吟。
[注]庾肩吾:字子慎,南朝梁代文學家、書法理論家。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一、二句寫周處士隱居煉丹之處遠離世俗、荒無人煙,路被荒林遮蓋住了。
B.本詩三、四句用仙人可見襯托隱士難尋,突出周處士隱居之處更為幽僻。
C.本詩第五句中“黃花"與《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中“黃花"表達的情感相同。
D.從本詩第六句中的“白雪琴”可以看出周處士喜愛彈琴,情趣高雅。
16.本詩最后兩句“方欣松葉酒,自和游山吟"與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15.C(“表達情感相同"錯)
16.同:都表達了置身大自然的歡欣、愉悅之情。
異:陶詩重在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回歸大自然、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流淌。
庾詩重在贊頌周處士身處大自然中,一邊飲松葉酒,一邊又撫琴吟詩的灑脫不拘、欣然忘我之態。
(本題共6分。每點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給分)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①
辛棄疾
郁孤臺②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③,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①公元1129年,金人追趕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②郁孤臺: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賀蘭山上修建了郁孤臺,借此遙望皇帝的宮闕。③長安:此處代指宋都汴京,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
15.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起筆不凡,此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聯想到“行人淚"將無限哀痛滿腹幽怨巧妙地傳達出來。
B.三四句寫詞人遙望汴京,眼前無數峰巒讓他觸目傷懷,自感年華已逝,功名難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倒,“畢竟"二字使表達的情感更為深沉復雜。
D.這首詞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風格沉郁頓挫,頗有“老杜”之風。
16.請簡要分析作者在本詞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結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6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B.“因而心生恨意"理解有誤。
16.本詞結句“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寄寓了家國淪亡的創痛與收復無望的悲憤之情。
(3分)。《永遇樂》詞結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抒發了對宋朝廷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與渴慕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3分)
山東省棗莊三中2023-2024學年度高一年級期末檢測考試高一語文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青玉案與朱景參會北嶺①
陸游
西風挾雨聲翻浪。恰洗盡、黃茅瘴。老慣人間齊得喪。千巖高臥,五湖歸棹,替卻凌煙像②。
故人小駐平戎帳,白羽腰間氣何壯。我老漁樵君將相。小槽紅酒,晚香丹荔,記取蠻江上。
【注】①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陸游與時任縣尉的朱景參感情甚篤,他們一同游覽北嶺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詞。②凌煙像: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建凌煙閣于長安,將開國文武功臣魏征、尉遲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畫于閣中,以資褒揚紀念。凌煙閣圖象,被視為士人建功立業所獲得的至高榮譽。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由自然界的風雨寫起,“聲翻浪”從聽覺角度突出了風雨來勢之猛烈。
B.隨著黃茅瘴氣被秋風秋雨一掃而光,壓抑在詞人心頭的愁緒也暫時得以消除。
C.“老慣人間齊得喪",是說自己歷盡人間萬事,已把得失榮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巖高臥”以下三句緊承上句而來,寫詞人看破了世俗名利,過起了隱居生活。
16.詞的下片是如何寫友人朱景參的?寄托著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15.D16.第一問:①對比。把詞人自身與朱景參不同的處境和心情進行對比,詞人設想若干年后,老友駐扎在軍營中,腰間佩著箭,出入將相之中,氣勢是何等壯闊,而詞人卻不思功名,在漁樵中老去。②通過行為、外貌等對人物進行刻畫。通過對朱景參駐守平戎帳內,羽箭腰間的行為、外貌的描寫,表現友人的形象。
第二問:通過對友人的描寫,表現了詞人對友人建功立業的希冀之情,也表達了詞人在消極中寄希望于未來,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
【解析】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D項,“過起了隱居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藥品分成協議書
- 茶館合伙協議書
- 簽訂貿易協議書
- 夫妻吵架解決好協議書
- 王楠離婚協議書
- 聯合應急協議書
- 服裝店員工聘用協議書
- 在職研究生定向協議書
- 房產代理人合同協議書
- 村環境衛生保潔協議書
- 液化天然氣汽車加氣站技術規范
- (正式版)SHT 3158-2024 石油化工管殼式余熱鍋爐
- 加油站百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 供電企業輿情的預防及處置
- GB/T 41666.4-2024地下無壓排水管網非開挖修復用塑料管道系統第4部分:原位固化內襯法
- 4、《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
- 大學生職業素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涉密內網分級保護設計方案
- 木地板培訓資料大全
- 康養旅游概念及市場現狀分析
- 99版-干部履歷表-A4打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