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益陽市2023年下學期普通高中期末質量檢測高一語文(試題卷)注意事項:1.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試題卷共8頁,時量150分鐘,總分150分。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和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當代生活中,傳統藝術經常會讓人覺得遙遠隔膜、難以欣賞,即便故宮的展覽經常排起長長的隊伍,也改變不了多數觀眾是慕名而去、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實。所以專門研究傳統藝術、傳統文化的學者,實際上是“大眾”與那些千百年前藝術文化之間的非常重要的橋梁。他們的解讀、闡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欣賞它們的美,理解它們內在的精神。我們采訪了曾寫下《南畫十六觀》《中國美學十五講》等書的朱良志教授,聽他講怎么看待中國傳統美學,以及傳統與當代的關系。新京報:中國藝術重視內在超越和精神氣質的傳達,為什么中國可以形成這樣獨特的藝術理念?朱良志:這里面有觀念的演進、思想的發展,也有內在的因緣。在先秦時期,道家一經出現,就具有所謂“反知識”的傾向,思考文明累積本身的負面作用。東漢末年,佛學傳入中國,與道家思想結合,更重視人內在心靈的體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立文字”成為重要的思想發展方向。中國哲學與西方有很大差異。中國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成人之學”,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的學問。人的品格的提升,有時比獲取知識更重要。而知識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提升人格境界。比如魏晉的清談,知識分子通過對存在價值的辨析,尋找永恒的意義。他們品評人物氣象,追求“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那種精神氣韻和風格,其實是確立人本身的精神價值。魏晉時期對中國后來的藝術影響很大,帶有思想解放性質。嵇康、陶淵明身上都具有反對既成秩序、強調個體生命價值的成分。新京報:在歷史上,中國藝術精神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為什么在唐宋之后,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心性?朱良志:從藝術哲學發展的大方向來看,中國藝術從注重外在形式到內在覺悟,強調心靈的體驗,這個轉換是在中唐以后開始的。人們蕩去了傳統社會賦予人的外在物質、地位、高下尊卑的概念,以及附著的秩序,使人變得更從容。以元代倪瓚的畫作《容膝齋》為例,這幅畫畫的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里“審容膝之易安”的語意,所傳遞的育無定人生命的有限性,人存在的局促,生命的困境,無論你握有怎樣的物質,相對于廣闊大地、綿延時空,都是非常渺小的。但是若能從物質的握有、從知識的葛藤中透出,渾然與天地共體,與天地同流,有限中就會有無限,你就可能有縱肆逍遙的心靈騰挪。中國哲學講的“萬物皆備于我”的精神,講“具備萬物,橫絕太空”的精神躍遷,就是如此。從欲望角度來講,人無所不在有限之中,如果我們蕩滌這種目的性、功利性,人就可以變得自由。蘇軾說,“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就是這個道理。新京報:了解傳統藝術精神,可以從哪些方面改變今人?朱良志:我們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了,分享信息、知識的途徑和能力變得非常強大,但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并不一定上升。因為知識越來越短、平、快,讓我們沒有更多時間思考,抽象思維能力在退化。所以我們不能滿足于通過看手機、多旅行來漲知識,因為思考少,我們辨別知識的能力下降,創造新的知識機能鈍化。現在人們交流的手段真是太多了,我們反而感到可以交流的東西變少了。學習傳統藝術精神,可以陶冶我們的趣味,安定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生活,促進我們的思想。藝術的熏染,對藝術本身的深入思考,也可以促進我們了解存在的價值,自己親自去寫、畫、聽,腳步頻繁踏入博物館的門,分享藝術,也會更好地欣賞生活,更好地面對山河大地。(改編自新京報《對話朱良志:傳統藝術和現代人有什么關系?》)材料二:訪談是調查員同調查對象面對面互動的過程,雙方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影響訪談的進程與結果。因此,要想得到滿意的結果,就要提前做好準備并在訪談中講究訪談技巧。這包括:(1)訪談前要盡量做好準備工作,對訪談的主題及它所包含、涉及的問題作盡可能充分的思考,以備向調查對象提出所要了解的問題。(2)事先通知調查對象,約定訪談的時間和地點。(3)盡可能多地了解調查對象的身份、生活背景及其與所調查問題的關系等情況,以使訪談時發問得體。(4)一般來說要提前到場,在約定的地點等候調查對象;如果去調查對象的家庭或工作地點則要準時。(5)從調查對象手中操辦的、關心的事情談起,逐漸引入正題,以與調查對象建立起良好關系。(6)從簡單問題入手,啟發調查對象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7)控制話題,避免談話離題太遠。在對方談話離題時,要善意地、巧妙地扭轉他的話題。(8)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始終抱著虛心求教的態度,尊敬調查對象。注意使用合適的談話方式,包括姿勢、語氣、表情,使對方覺得調查員是在認真聽他講話。(9)對重要問題可以用不同方式重復提問,重復對方關于此問題的回答,看其是否肯定此說法。(10)調查員應對所問問題持中立態度,不能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也不能作引導性提問。(11)經調查對象同意后進行記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76頁)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觀眾愿意去參觀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展覽,卻又往往不明作品內在精神。B.中國傳統藝術理念與西方藝術有較大差異,這與傳統藝術土壤有關系。C.中國哲學被稱為“成人哲學”,是因為其博大精深,未成年人難以理解。D.中國傳統藝術有讓人超脫于物質欲望、體驗精神世界的無限性的作用。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一項是()A.研究傳統藝術的學者的著作,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感知傳統藝術的美。B.道家具有“反知識”的傾向,表明道家在文明進程中主要起到阻礙作用。C.《容膝齋》畫作表達的是雖然物質環境簡陋,但因心靈自由而覺“易安”。D.中國傳統藝術的價值主要不在創造物質財富方面,而在于提升生命境界。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中國藝術重視心性”這一觀點的一項是()A.北宋張擇端風俗畫作《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了汴京當年的繁華景象。B.南宋李迪寫實畫作《獵犬圖》刻畫細膩入微,獵犬細毛腳爪清晰可見。C.清代鄒一桂《百花圖卷》技巧精湛,用筆細膩,朵朵花卉皆栩栩如生。D.清代鄭板橋《竹石》中的修竹屹立于破巖之中,清雅秀拔,堅韌不屈。4.請概括中國傳統藝術注重內在體悟、強調心靈體驗的主要原因。5.請簡要分析《新京報》本次訪談的成功之處。【答案】1.C2.B3.D4.①中國傳統藝術深受道家與佛學思想的影響,道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佛學“不立文字”等觀念成為中國傳統藝術重要的精神源泉。②與中國傳統社會特點有關:傳統社會的外在物質、地位、高下尊卑的概念以及附著的秩序讓人們意識到人存在的局促、生命的渺小與有限性,于是人們嘗試通過傳統藝術的注重內在體悟、強調心靈體驗來擺脫物質握有、知識葛藤的羈絆,實現精神的從容與自由(無限性)。5.《新京報》本次訪談準備充分,提問富于技巧。①訪談主題明確,有針對性:該訪談圍繞中國傳統美學以及傳統與當代的關系來展開,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②《新京報》記者對訪談主題有充分的思考:記者的提問表明其對于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內涵與發展歷史了解充分、思考深入。③提問指向明確,層次分明:記者就中國藝術理念形成原因、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節點以及傳統藝術精神對今人的價值依次提問,提問指向明確,有整體的思考,有局部的深入,有現實的考量。【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因為其博大精深,未成年人難以理解”有誤,是對“成人”意思的曲解。原文“中國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成人之學’,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的學問。人的品格的提升,有時比獲取知識更重要”表明此處的“成人”是“成就人的生命境界(品格)”的意思。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表明道家在文明進程中主要起到阻礙作用”有誤,原文“道家一經出現,就具有所謂‘反知識’的傾向,思考文明累積本身的負面作用”說的是道家意識到在知識的不斷積累過程中,部分“知識”以及人們對待“知識”的錯誤態度,并沒有實現人的更自由的發展,反而起到了負面作用。所以道家的“反知識”是對文明進程的反思,并非“主要起到阻礙作用”。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題干觀點“中國藝術重視心性”,結合原文前后語境來看,是指中國藝術注重在作品中表現一種“從物質的握有、從知識的葛藤中透出”,蕩滌了功利性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品格。ABC三項,從對畫作特點的描述中可以發現,這些畫作或側重記錄城市繁華,或注重繪畫技巧,而不曾注重畫家內在精神品格、心性的表現。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材料一“東漢末年,佛學傳入中國,與道家思想結合,更重視人內在心靈的體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立文字’成為重要的思想發展方向”可知,中國藝術重視內在超越和精神氣質的傳達,中國傳統藝術深受道家與佛學思想的影響,道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佛學“不立文字”等觀念成為中國傳統藝術重要的精神源泉。②與中國傳統社會特點有關:從藝術哲學發展的大方向來看,中國藝術從注重外在形式到內在覺悟,強調心靈的體驗,這個轉換是在中唐以后開始的。“人們蕩去了傳統社會賦予人的外在物質、地位、高下尊卑的概念,以及附著的秩序,使人變得更從容”“所傳遞的育無定人生命的有限性,人存在的局促,生命的困境,無論你握有怎樣的物質,相對于廣闊大地、綿延時空,都是非常渺小的”表明傳統社會的外在物質、地位、高下尊卑的概念以及附著的秩序讓人們意識到人存在的局促、生命的渺小與有限性;“若能從物質的握有、從知識的葛藤中透出,渾然與天地共體,與天地同流,有限中就會有無限,你就可能有縱肆逍遙的心靈騰挪”“如果我們蕩滌這種目的性、功利性,人就可以變得自由”于是人們嘗試通過傳統藝術的注重內在體悟、強調心靈體驗來擺脫物質握有、知識葛藤的羈絆,實現精神的從容與自由(無限性)。【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新京報》本次訪談準備充分,提問富于技巧。材料二說:要想得到滿意的結果,就要提前做好準備并在訪談中講究訪談技巧。如“對訪談的主題及它所包含、涉及的問題作盡可能充分的思考,以備向調查對象提出所要了解的問題”等。①《新京報》訪談主題明確,有針對性:“中國藝術重視內在超越和精神氣質的傳達,為什么中國可以形成這樣獨特的藝術理念?”“在歷史上,中國藝術精神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為什么在唐宋之后,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心性?”“了解傳統藝術精神,可以從哪些方面改變今人?”該訪談涉及的訪談問題圍繞中國傳統美學以及傳統與當代的關系來展開,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②《新京報》記者對訪談主題有充分的思考:訪談設計了三方面的問題,這三個問題涉及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內涵與發展歷史,表明記者對于該類問題了解充分、思考深入。③提問指向明確,層次分明:“中國藝術重視內在超越和精神氣質的傳達,為什么中國可以形成這樣獨特的藝術理念?”“在歷史上,中國藝術精神本身也是不斷變化的。為什么在唐宋之后,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心性?”“了解傳統藝術精神,可以從哪些方面改變今人?”記者就中國藝術理念形成原因、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節點以及傳統藝術精神對今人的價值依次提問,提問指向明確,其中問題一有整體的思考,問題二有局部的深入,問題三有現實的考量。(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哦,香雪(節選)鐵凝列車很快就從西山口車站消失了,留給她的又是一片空曠。一陣寒風撲來,吸吮著她單薄的身體。她把滑到肩上的圍巾緊裹在頭上,縮起身子在鐵軌上坐了下來。香雪感受過各種各樣的害怕,小時候她怕頭發,身上沾著一根頭發擇不下來,她會急得哭起來;長大了她怕晚上一個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蟲。現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當風吹響近處的小樹林時,她又害怕小樹林發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該路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輪滿月升起來了,照亮了寂靜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敗草、粗糙的樹干,還有一叢叢荊棘、怪石,還有漫山遍野那樹的隊伍,還有香雪手中那只閃閃發光的小盒子。她這才想到把它舉起來仔細端詳。她想,為什么坐了一路火車,竟沒有拿出來好好看看?現在,在皎潔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綠色的,盒蓋上有兩朵潔白的馬蹄蓮。她小心地把它打開,又學著同桌的樣子輕輕一拍盒蓋,“嗒”的一聲,它便合得嚴嚴實實。她又打開盒蓋,覺得應該立刻裝點東西進去。她從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臉油的小盒放進去,又合上了蓋子。只有這時,她才覺得這鉛筆盒真屬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學時,她多么盼望她們會再三盤問她啊!①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和了許多。她發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②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著大步,一直朝前走去。③大山原來是這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香雪走著,就像第一次認出養育她成人的山谷。臺兒溝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腳步。她急著見到它,就像從來沒見過它那樣覺得新奇。④臺兒溝一定會是“這樣的”:那時臺兒溝的姑娘不再央求別人,也用不著回答人家的再三盤問。火車上的漂亮小伙子都會求上門來,火車也會停得久一些,也許三分、四分,也許十分、八分。它會向臺兒溝打開所有的門窗,要是再碰上今晚這種情況,誰都能從從容容地下車。今晚臺兒溝發生了什么事?對了,火車拉走了香雪,為什么現在她像鬧著玩兒似的去回憶呢?四十個雞蛋也沒有了,娘會怎么說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婦、聘閨女嗎?那時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兒,他才能光著紅銅似的脊梁,不分晝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櫥、板箱,掙回香雪的學費。想到這兒,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來,腳下的枕木變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說?她環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她又朝著近處的楊樹林張望,楊樹林窸窸窣窣地響著,并不真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是哪兒來的流水聲?她尋找著,發現離鐵軌幾米遠的地方,有一道淺淺的小溪。她走下鐵軌,在小溪旁邊蹲了下來。她想起小時候有一回和鳳嬌在河邊洗衣裳,碰見一個換芝麻糖的老頭。鳳嬌勸香雪拿一件舊汗褂換幾塊糖吃,還教她對娘說,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給沖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沒換。她還記得,那老頭真心實意等了她半天呢。為什么她會想起這件小事?也許現在應該騙娘吧,因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鉛筆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訴娘,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會被人盤問她們每天吃幾頓飯了。娘會相信的,因為香雪從來不騙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趕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臉,又用沾著水的手抿光被風吹亂的頭發。水很涼,但她覺得很精神。她告別了小溪,又回到了長長的鐵路上。前邊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沒有返回去,她想到懷里的鉛筆盒,想到同學們驚羨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閃爍。她彎腰拔下一根枯草,將草莖插在小辮里。娘告訴她,這樣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確切地說,是沖去。香雪越走越熱了,她解下圍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盡管草叢里的“紡織娘”“油葫蘆”總在鳴叫著提醒她。臺兒溝在哪兒?她向前望去,她看見迎面有一顆顆黑點在鐵軌上蠕動。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著她走過來的人群。第一個是鳳嬌,鳳嬌身后是臺兒溝的姐妹們。香雪想快點跑過去,但腳為什么變得異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頭望著筆直的鐵軌,鐵軌在月亮的照耀下泛著清淡的光,它冷靜地記載著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覺得心頭一緊,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來,那是歡樂的淚水、滿足的淚水。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她用手背抹凈眼淚,拿下插在辮子里的那根草莖,然后舉起鉛筆盒,迎著對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發了姑娘們歡樂的吶喊。她們叫著香雪的名字,聲音是那樣奔放,熱烈;她們笑著,笑得是那樣不加掩飾,無所顧忌。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戰栗了,它發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哦,香雪!香雪!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對香雪心理與動作的描寫,突出了香雪面對陌生環境時內心的孤獨害怕與無助。B.香雪的父母在文中并未出場,但描寫香雪心理的文字側面表現了上一代山民的節儉、勤勞。C.文中寫香雪用沖的方式過隧道,是為了表現香雪因內心對黑暗的恐懼而想要盡快地通過。D.結尾寫鐵軌記載著香雪的路程,它記載的不只是香雪的現實路程,更是她心靈蛻變的路程。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香雪“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這來源于香雪的心愿得償,也來自“鉛筆盒”賦予香雪的精神力量。B.句子②在輕風中“歌唱”的核桃樹葉與前文環境描寫形成對比,表現了香雪由恐懼害怕到心情舒暢的過程。C.句子③“原來是這樣的”的反復,是香雪重新認識家鄉環境的過程,家鄉有著自然淳樸、寧靜原始的美好。D.句子④香雪對“臺兒溝”未來的各種設想,是她意識到了家鄉比外面世界落后,是她內心卑微意識的反映。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是關于“小溪”的描寫,對香雪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9.小說同名電影《哦,香雪》刪掉了香雪進隧道前的動作細節:“她彎腰拔下一根枯草,將草莖插在小辮里。”你覺得刪掉好嗎?為什么?【答案】6.C7.D8.①提供了人物活動的背景。香雪因不知道如何向節儉的母親解釋用雞蛋換鉛筆盒的行為而在小溪邊蹲下來,并在明晰想法后重新上路,小溪成為人物展現心理歷程的重要背景元素。②暗示烘托人物心理的變化。“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等對小溪的描寫,暗示香雪在明悟“鉛筆盒”的意義后獲得了勇敢前行的精神力量,情緒也變得歡快高昂。9.示例1刪掉不好。①從情節看,該細節與后文“拿下草莖”“舉起鉛筆盒”向鳳嬌等人跑去的情節相呼應,保留下來能使小說情節結構更嚴謹。②從人物看,該細節使得人物形象更立體真實。前文寫到了香雪憑借“鉛筆盒”戰勝了獨行的恐懼,但香雪畢竟才是十幾歲的孩子,面對漆黑的隧道需要更多勇氣的加持,出身大山的她,用母親教的方法來激勵自己,這樣寫,人物形象更為自然。③從主旨看,草莖的從“插上”到“取下”,暗示了香雪心境的完全蛻變,也凸顯了大山里的世界終將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擺脫愚昧與落后,走向開放與文明的主題。示例2刪掉好。①從人物看,刪掉這個反映大山落后迷信文化的細節,更能塑造代表大山希望的香雪形象,突出她的韌性與勇敢的一面。②從主旨看,刪掉這個反映大山落后迷信文化的細節,更強調了知識與向往賦予香雪前行勇氣的一面,也就更突出了她的對知識與文明的追求的強烈程度,從而凸顯現代知識與文明才能改變大山落后現狀的主題。【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是為了表現香雪因內心對黑暗的恐懼而想要盡快地通過”錯誤。“沖”過隧道的動作細節是為了表現香雪在“鉛筆盒”所象征的精神力量與能“辟邪”的“草莖”雙重加持下面對陌生世界的無畏。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與鑒賞重點語句的能力。D.“是她內心卑微意識的反映”錯誤。香雪意識到家鄉比外面世界落后,家鄉姑娘在外面世界的人面前的卑微,而想要改變家鄉的面貌,這是香雪內心的覺醒與自強的表現。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她尋找著,發現離鐵軌幾米遠的地方,有一道淺淺的小溪。”這句是在寫夜晚香雪回家途中發現的地方,前文寫到“四十個雞蛋也沒有了,娘會怎么說呢?……掙回香雪的學費。想到這兒,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來,腳下的枕木變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說?她環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可知,香雪在用雞蛋換鉛筆盒之后陷入了困境,她不知道見到母親后如何解釋她的這一行為,內心的猶疑使她將注意力轉向了外界的環境,所以小溪為香雪的內心活動提供了背景。并在明晰想法后重新上路,小溪成為人物展現心理歷程的重要背景元素。②語句中“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小溪流的歡快,勇往直前,一切景語皆情語,小溪地歡快也是此時香雪內心的寫照,且寫香雪的動作如“捧起溪水洗了把臉,又用沾著水的手抿光被風吹亂的頭發”“但她覺得很精神”這些也能看出香雪在明悟“鉛筆盒”的意義后獲得了勇敢前行的精神力量,情緒也變得歡快高昂。【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對這句動作細節刪掉的看法有兩種,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比如認為刪掉不好,這主要可以從情節、人物以及主旨上來看。一是情節方面,在后文有這樣的文字“她用手背抹凈眼淚,拿下插在辮子里的那根草莖,然后舉起鉛筆盒,迎著對面的人群跑去。”如果去掉,會使得后文沒有依托,出現的很突然,而保留著能夠使小說在行文上結構更嚴謹,做到前后照應。二是人物方面,小說的主人公是香雪,而這句是對香雪的動作細節描寫,它的存在能夠使香雪的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實立體可感。前文寫到“現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和了許多。”這些語句可以知道香雪憑借“鉛筆盒”戰勝了獨行的恐懼。“前邊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運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突出隧道的漆黑和恐怖。但她沒有返回,而是依靠鉛筆盒以及媽媽教的方法也就是“將草莖插在小辮里”這種“避邪”的方法,勇敢沖去,增強了香雪的形象。三是從主旨上看,草莖的從“插上”到“取下”,其實是香雪由害怕到勇敢的內心變化,她完成了心境的完全蛻變,“避邪”的草莖意味著迷信和落后,而后文的“取下”則意味著擺脫愚昧與落后,走向開放與文明的主題。認為刪掉好,這主要可以從人物和主旨上來看:一是從人物上看,插上草莖用來辟邪,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寫的是香雪因為自己害怕而借助迷信的力量來使自己獲得勇氣,這樣就會削弱在表現香雪形象,如果刪掉,而香雪最終自己沖入隧道,那樣更能表現香雪的韌性和勇敢。二是從主旨上來看,插上草莖這個動作背后反映的是大山里人們迷信的一面,展現的是大山的封閉與落后,如果刪掉這個動作細節,沖入隧道,更能反映鉛筆盒所帶給她的勇氣和力量,也更能表現鉛筆盒所象征的現代知識與文明的力量,更加突出香雪對知識與文明的追求的強烈程度,從而凸顯現代知識與文明才能改變大山落后現狀的主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選自《勸學》)材料二: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①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③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④。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⑤矣。學莫便乎近其人⑥。《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⑦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節選自《荀子·勸學篇》)【注】①數:指學習的具體科目。②箸:通“著”,附著。③蝡:同蠕,微動。④囋:多話。⑤向,通“響”。⑥人:指良師、賢師。⑦經:通“徑”,途徑。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義A則始乎為士B終乎C為圣人D真積力E久則入F學至乎沒而后止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所編撰,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B.材料一“用心一也”與材料二“一可以為法則”兩句中的“一”字詞義相同。C.君子,古代可指地位高的人。材料一、二中的“君子”均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D.材料一“學不可以已”與材料二“順《詩》《書》而已耳”中的“已”字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二認為君子學習入耳用心,其行為符合禮儀,且一舉一動都能成為別人的榜樣,但這并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B.材料二認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我,所以不能有別人沒問就去告訴的急躁,也不能有別人問一件事而告訴兩件事的嘮叨。C.材料一與材料二都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使論證淺顯易懂。D.從“其數始乎誦經,終乎讀禮”等句可知,材料二重在闡明學習要有始有終的觀點,這與現代“終身學習”的理念相合。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14.材料一第四段與材料二第三、四段都圍繞“學”展開論述,但側重點不同,請簡要概括。【答案】10.BDF11.B12.D13.(1)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見識明達,而行為沒有過錯了。(2)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罷了,怎么能夠靠它來使七尺長的身軀完美呢?14.材料一第四段側重闡明學習需要積累、堅持、專一。材料二側重闡明學習時需要接近賢師(向賢師學習),在內心對賢師心悅誠服,并能尊崇禮儀。【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從學習的意義來說,是從做一個讀書人開始,到成為圣人為止。誠心積累,長期努力,就能深入,學到老死然后才停止。結合前文“其數則始乎誦經”與“其義則始乎為士”結構一致,分別成句,故在B處斷開。結合前文“終乎為圣人”與“終乎讀禮”結構一致,分別成句,故在D處斷開。“則”表順承,表示“真積力久”才會有“入”的結果,故在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錯誤。專一。/全,都。句意: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C.正確。D.正確。停止。/與“而”組成復音虛詞,意為“罷了”。句意: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讀順了《詩經》《尚書》罷了。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闡明學習要有始有終的觀點”錯誤。“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闡述了學習是從誦讀《書》《詩》等經典開始,到閱讀《禮》為止。“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闡述了學習要把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在舉止上。“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闡述了學習時需要接近賢師,在內心對賢師心悅誠服,并能尊崇禮儀。所以材料二重在闡釋學習的途徑與方法。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學”,廣博地學習;“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參省”,檢查反省;“明”,明達。(2)“口耳之間,則四寸耳”,省略句,應為:“口耳之間(距)則四寸耳”;第二個“耳”,罷了;“曷”,怎么;“美”,使……美。【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材料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兩個事例,通過類比得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結論,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說明學習需要積累。“騏驥”與“駑馬”,“鍥而舍之”與“鍥而不舍”對比,突出堅持的重要性。“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心浮氣躁。根據材料二“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可知學習要接近良師益友;根據“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可知學習要心悅誠服地受教于賢師;根據“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可知學習要尊崇禮儀。參考譯文:材料一: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的標準。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材料二:學習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終結?答案是: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從誦讀《書》《詩》等經典開始,到閱讀《禮》為止;從學習的意義來說,是從做一個讀書人開始,到成為圣人為止。誠心積累,長期努力,就能深入,學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從學習的科目來說,是有盡頭的;但如果從學習的意義來說,那么學習是片刻也不能丟的。君子的學習,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在舉止上;所以他稍微說一句話,稍微動一動,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小人的學習,只是從耳中聽進去,從口中說出來。口、耳之間才不過四寸罷了,怎么能夠靠它來完美七尺長的身軀呢?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別人沒問就去告訴的叫做急躁,別人問一件事而告訴兩件事的叫做嘮叨。急躁,是不對的;嘮叨,也是不對的;君子回答別人,就像回聲應和原聲一樣。學習沒有比接近賢師更便利的了。《禮》《樂》記載法度而未加詳細解說,《詩》《書》記載舊事而不切近現實,《春秋》文簡辭約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賢師而學習君子的學說,那就能養成崇高的品德并獲得廣博的知識,也能通曉世事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師益友更便利的了。學習的途徑沒有比心悅誠服地受教于賢師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禮儀就比它差一等。如果上不能對賢師衷心悅服,下不能尊崇禮儀,而只學些雜亂的知識,讀順了《詩經》《尚書》罷了,那么直到老死,也不過是個學識淺陋的書生罷了。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尋求仁義的根本,那么遵行禮法正是那四通八達的途徑。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領子,然后彎著五個手指去抖動它一樣,那數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順了。不遵行禮法,而只是依《詩》《書》來立身行事,將它打個比方來說,就像用手指去測量河流的深淺,用長戈去舂搗黍子,用錐子代替筷子到飯壺中吃飯一樣,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其精義領會得還不夠透徹,不失為一個崇尚禮法的士人;不尊崇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一個思想渙散的文人。(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赤壁歌送別李白二龍①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滄江②望澄碧,鯨鯢③唐突④留馀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注】①二龍:指曹操和周瑜。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征。②滄江:指長江,因古時長江較清亮而呈青蒼色,故稱。③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④唐突:義同觸犯。15.下面對這兩首古代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奴嬌·赤壁懷古》除了正面描寫戰場、戰爭和塑造英雄人物之外,還營造了濃烈的抒情氣氛,充分表達了“懷古”情懷。B.《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風格,從兩個方面透射出來:一是著意對赤壁描摹,境界宏闊;二是把酒祭江,抒發為國建功立業之情。C.《赤壁歌送別》“赤壁樓船掃地空”以突如其來之筆,直接寫出了赤壁之戰曹操水師以失敗告終的結局,頗見妙思。D.《赤壁歌送別》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的事跡,后四句則是送別時的有感而發,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16.李白和蘇軾都對周瑜極盡贊美之詞,各有何用意?【答案】15.B16.①李白想到友人馬上就要離開自己,也會在赤壁看到那場大戰留下的遺跡,借周瑜鼓舞友人,希望友人走后經常來信報告佳音,從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表達了奮發有為的意旨。②蘇軾寫自己年華老去,功業無成,以對周瑜的仰慕之情反襯自己年華老去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抒發為國建功立業之情”錯誤。把酒祭江表達的情感一是哀悼千古風流人物,二是人生短暫,不必讓“閑愁”縈繞于心,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這是一種曠達,也是詩人的自解自慰。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李白詩中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突出周瑜的事跡。“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赤壁之戰,周瑜雖處于劣勢,但能化不利為有利,以火攻取勝,曹操只落得全軍潰敗的下場。“烈火張天照云海”以夸張手法再現當年火燒赤壁的壯闊場景,凸顯了周瑜的赫赫功績。后四句則是送別時有感而發,“一一書來報故人”,借周瑜鼓舞友人,希望友人走后經常來信報告佳音。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業抱負的人物。所以詩人在結尾寫道:“我欲因之壯心魄。”詩人能從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壯”自己的“心”膽與氣“魄”,蘊含了作者濟時救民的思想感情,表達了奮發有為的意旨。蘇軾詞中極寫周瑜的年輕英俊,而功業蓋世,塑造出其風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業的儒將形象,是為了反襯出自己已近中年,卻被貶黃州,可以說“一事無成”的悵然失意,表達自己年華已逝而“早生華發”,難以實現壯志的傷感。(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淵明《歸園田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比喻擬人修辭抒發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2)《夢游天姥吟留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概括了詩人幻想中從早到晚暢游天姥山的游程,一個“忽”字,充分體現了詩人縱情山水,流連忘返,渾然不覺時間流逝的游興。(3)《登泰山記》描寫剛剛升起的太陽的顏色是“________________”,而沐浴在朝陽中的日觀峰以西山峰的顏色則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羈鳥戀舊林②.池魚思故淵③.千巖萬轉路不定④.迷花倚石忽已暝⑤.正赤如丹⑥.絳皓駁色【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羈、淵、倚、暝、絳、皓、駁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寫文學短評要善于聚焦,從“小”處切入。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從多方面觸動我們的情思,引發我們的思考,值得評論的點很多。寫短評時要能夠聚焦,A,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樣渲染氣氛,怎么描摹景物,抒發了什么情感,運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為評論的焦點。同時,也要注意B。茹志鵑《百合花》中“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訊員衣服上被撕開的口子等細節反復出現,就可以將它們作為切入口,分析這些細節對于表現人物、深化作品主題的作用。①寫文學短評主要運用敘議結合的方式,②要基于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分析和評論。③“議”要精當,為“敘”提供支撐或依據;④“議”要緊密結合“敘”,思路清晰,態度鮮明,最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⑤敘議有機融合,就能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⑥比如要想評論陶淵明《歸園田居》“善用白描”,⑦就可以從景物的選擇、近景遠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體的詞句進行分析,⑧講清楚作者是怎么運用白描手法表現鄉村日常生活圖景的。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如果面面俱到(如果不能聚焦)B可以關注一些細節(選擇小的切入口)19.②可修改為:要在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基礎上(或:基于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③可修改為:“敘”要精當,為“議”提供支撐或依據。⑤可修改為:敘議有機融合,才能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前文“寫文學短評還要善于聚焦”,后文“很容易失之浮泛”強調不能聚焦,面面俱到的后果,此處是假設,所以此處可填“如果面面俱到”或“如果不能聚焦”。B處,后文“茹志鵑《百合花》中“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訊員衣服上被撕開的口子等細節反復出現,就可以將它們作為切入口,分析這些細節對于表現人物、深化作品主題的作用”,舉例說明可以將細節作為切入點,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深化主題。所以此處可填“可以關注一些細節”或“選擇小的切入口”。【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基于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結構混亂。“基于……的基礎上”是“基于……”和“在……的基礎”兩種結構的雜糅,兩種句式選擇其一即可句式雜糅,所以可改為“要在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或“基于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③“‘議’要精當,為‘敘’提供支撐或依據”語序不當。根據前文“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指的是“敘”,“展開分析和評論”指的是“議”,“敘”是“議”的基礎。所以可改為“‘敘’要精當,為‘議’提供支撐或依據”。⑤“敘議有機融合,就能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不合邏輯。根據文意來看,本段主要講敘議結合的方式及其重要性,所以“敘議有機融合”是“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必要條件,而“只要……,就……”表示的是充分條件,所以可改為“敘議有機融合,才能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趕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說。可是來不及了,那個媳婦抱了被子,已經在房門口了。被子一拿出來,我方才明白她剛才為什么不肯借了。這原來是一條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緞的,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氣通訊員,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說:“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滿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訊員來拿。沒想到他竟揚起臉,裝作沒看見。我只好開口叫他,他這才繃了臉,垂著眼皮,上去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不想他一步還沒走出去,就聽見“嘶”的一聲,衣服掛住了門鉤,在肩膀處,掛下一片布來,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20.下列句子中的“高低”與文中加點的“高低”,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B.那童子不知高低,賊前賊后的罵個不住。C.玉寶見劉叔叔沒有衣服換,高低不穿。D.這本書找了好幾天,高低找到了。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這原來是一條棗紅底假洋緞被面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里外全新的被子。”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22.語言文字運用I和II中畫波浪線部分,都有“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說說二者作用的不同。語言文字運用I節選:寫文學短評要善于聚焦,從“小”處切入。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從多方面觸動我們的情思,引發我們的思考,值得評論的點很多。寫短評時要能夠聚焦,A,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樣渲染氣氛,怎么描摹景物,抒發了什么情感,運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為評論的焦點。同時,也要注意B。茹志鵑《百合花》中“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訊員衣服上被撕開的口子等細節反復出現,就可以將它們作為切入口,分析這些細節對于表現人物、深化作品主題的作用。(1)茹志鵑《百合花》中“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2)這原來是一條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緞的,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答案】20.C21.原文由短句構成,句式簡短,靈活多變;“被面是假洋緞的,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三個細節單獨成句,有強調的作用,突出強調了被子的材質與精美的特點,暗示了被子的特殊性,既交代了前面新媳婦不肯借的原因,也側面表現了新媳婦深明大義的形象特征。改句是一個句意稍顯冗長的單句,沒有這樣的強調作用。22.①語言文字運用I中的“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是作者舉出的事例,作者通過舉例論證來闡明寫文學短評“要注意選擇小的切入口,可以關注一些細節”這一觀點。②語言文字運用II中的“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屬于細節描寫,作者通過對被子的細節的刻畫,來表現被子的特征與特殊性,從而傳情達意。【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文中加點的“高低”是副詞,是“無論如何”的意思。A.“高低”是名詞,是指“尊卑貴賤”。B.“高低”是名詞,是指“深淺輕重,利害得失”。C.與原文同。D.“高低”是副詞,是“到底,終究”的意思。故選C。【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這原來是一條里外全新花被子”先總說被子的特點,暗示了被子的特殊性;“被面是假洋緞的”,表現了被子的材質;“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描寫了被子的花色,表現了被子的精美。三個細節單獨成句,起強調作用。結合前文“我方才明白她剛才為什么不肯借了”,可知“這原來是一條里外全新的花被子”交代了新媳婦不肯借的原因;后文“她好像是在故意氣通訊員,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說:‘抱去吧。’”,寫新媳婦還是把這條與眾不同的被子借給了我們,也側面表現了新媳婦深明大義的形象特征。改句是一個單句,句意稍顯冗長的,不能起到強調和烘托的作用。【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I“茹志鵑《百合花》中“撒滿白色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環保型工業廢水處理藥劑研發與生產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站點可行性研究報告
- 南充高低壓成套開關設備項目申請報告
- 2025年長沙地區高級硬件工程師職位薪酬調查報告
- 咨詢發布-2025年廢舊紡織品回收行業現狀、發展環境及深度分析報告
- 2025年底涂漆行業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 2025年冷卻塔項目調研分析報告
- 一附屬醫院105707針灸推拿學考研報錄數據分析報告初試+復試+調
- 中國高溫調心球軸承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分析報告
- 蔬菜基地建設價值分析報告1
- 2025屆高三5月份全國各地聯考文言文閱讀分類匯編(解析版)
- 土建項目分包協議書
- DL/T5315-2014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修補加固技術規程(完整)
- 2024春期國開電大專科《液壓與氣壓傳動》在線形考(形考任務+實驗報告)試題及答案
- 基于PLC控制的物料分揀系統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插圖匯總
- 濟南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管理辦法
- 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山西
- 啟閉機房腳手架工程施工專項方案
- 變更監事模板
- 標準工程量清單細目編號公路工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