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區2021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1頁
北京市密云區2021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2頁
北京市密云區2021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3頁
北京市密云區2021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4頁
北京市密云區2021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密云區2021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與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共22題,每題2分,共44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2019年7月,距今(2019年)五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遺址擁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如刻有神人獸面紋的玉琮、反山王陵遺址、等級化的瑤山墓地遺址、外圍大型水利工程遺址等。據此,下列各項理解正確的是()①良渚水利工程體現了先民的智慧②良渚古城社會實行基于血緣的封建制度③良渚古城實證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④良渚古城體現舊石器時期出現明顯的等級劃分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2.如圖為馮天瑜編著的《中國文化史》所載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圈分布圖,對該圖的解讀正確的是A.文化區域差異導致政治分裂 B.春秋戰國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C.區域文化呈現融合發展趨勢 D.春秋戰國逐步形成了文化認同答案:C3.中國古代有一場改革發生于圖中的地區④.下列經濟措施屬于這場改革的是A廢井田 B.均田令 C.坊市制 D.免役法答案:A4.古代算數例題:“今有大夫(注:秦漢時爵位名,列為第五級)、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漢時爵位名,列為第一級)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問各得幾何?”書中記載正確的答案是:他們依次分別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這道題反映的古代中國社會的特點是()A.年齡是財產分配的重要標準 B.古代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C.古代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 D.禮制滲透于社會生活之中答案:D5.北京通州一座湮沒于地下的漢代古城在2016年的考古中被發現(如下圖),這也是城市副中心范圍內年代最久遠的城池遺址——路縣故城。故城部分考古成果,為我們了解當時“路縣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史料。以下推測正確的是()考古發現結論A.發現小麥、稻米、粟等炭化植物籽粒路縣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B.大量出土馬、牛等動物骨骼;分散出土犁鏵、鋤鐮等鐵農縣路縣農業處于鐵器牛耕階段C.發掘出一定數量的煉渣等冶鑄遺物路縣人仍處青銅時代D.度量衡中,僅發現用于稱重的鐵權漢代的長度和體積標準不統一答案:B6.對下列中國古代史上的各個“魏”政權,按政權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確的是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答案:C7.下圖是中國古代某王朝的疆域圖。下列歷史事件符合該王朝的是()A.推行九品中正制選拔、管理官吏 B.鑿空西域有效管理邊疆地區C.孝文帝自上而下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D.先后推行租庸調、兩稅法保證農業生產答案:D8.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說:10世紀、11世紀、12世紀的后起蠻族,被宋朝的中國文明所強烈吸引,除了自身采納中國文明,他們還在自己統治的領土上傳播了中國文明,而這些領土又從未納入過(當時的)中華帝國的版圖。下列選項符合此觀點的是A.隨季節遷徙政治中心的遼朝行營 B.國制契丹,漢制漢人的南北官制C.女真族的“猛安謀克”管理系統 D.蒙古族犬牙交錯式的行中書省制答案:B9.中國古代史中每個朝代的發展都各具特色,在某班進行歷史知識競賽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國古代幾個歷史階段特征的詞組。下列詞組中,對宋朝歷史發展特征概括最準確的是()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崇文抑武的王朝”C.“鐵騎踏出的強悍帝國” D.“盛極而衰的天朝上國”答案:B10.下方為中國古代某朝政策調整與變革示意圖。其中①②③分別對應的是()A.頒布“推恩令”、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B.實行“削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C.設節度使、慶歷新政、張居正改革 D.派文官任知州、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答案:D11.在一部反映宋朝時期歷史的電視劇中先后出現了以下幾個情節,其中情節與史實相符的是()A.倭寇猖獗導致政府下令實行“海禁” B.一商人在戌時與朋友逛市場,進瓦舍C.某青年讀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感慨萬分 D.家人圍坐品嘗玉米、甘薯,品味豐收的喜悅答案:B12.據載,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歲)在邑,十七(歲)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間,沿長江地域流傳著“無徽不成鎮”的諺語。根據該史料我們可以推斷A.明清時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明清時期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C.明清時期徽州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程度 D.明朝時期商業發展開始突破空間限制答案:B13.臺灣學者王爾敏在《明清時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間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創造產物,自不同于官紳組織的文化內涵。中國民間世俗文化以明清以來資料最豐富,問題最繁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關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關闡述正確的是()A.“資料最豐富,問題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時期民眾生活水平較低B.明清民間文化的發展與工商業的繁榮密切相關C.庶民文化作為下層民眾文化,不能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與廣度D.《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是這種文化的典型代表答案:B14.史學家陳旭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寫道:“封建社會的長期性……可以說代代相承,變化微漸。但是,在明清之際,中國社會一度出現過比較明顯的轉變跡象。”下列思想中屬于材料中所說的“轉變跡象”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答案:C15.有人發現,中國古代史上的諫官制度有這樣一個變化,由原來主要評議皇帝得失,轉變為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從根本上說明A.宰相受諫官的制約 B.諫官地位高于宰相C.君主專制程度加深 D.宰相地位逐漸下降答案:C16.下列各項對地圖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該圖表明古代君主集權專制達到頂峰 B.臺灣開始歸屬中央政府管轄C.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 D.該政權是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答案:C17.北魏賈思勰提出播種施肥要講“時宜”,元朝王禎《農書》以“授時”、“地利”兩篇論述農業生產根本關鍵所在的時宜、地宜問題。明朝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共六十卷,分十二門: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收養、制造、荒政,分類引錄了古代的有關農事的文獻和明朝當時的文獻,并包括與農業有關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術知識。材料本質反映了()A.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達 B.中國古代農業重視“因時制宜”C.中國古代農業注重精耕細作 D.中國古代農業屬于自然經濟答案:C18.歷史學家錢乘旦說:“一個人,在宏大歷史體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功勛卓著;在社會生活場面中他只是一個男人……在女性主義解釋體系中他是男性話語霸權的典型代表,是暴君?!边@段話最能表明()A.歷史解釋的多元化 B.歷史解釋的隨意性C.歷史史料豐富性 D.歷史人物具有可塑性答案:A19.繪制時間軸,是歷史學習常用的方法。下圖是某學習小組繪制的時間軸,他們研究的主題可能是()A.古代的官吏選拔與管理 B.古代中央政府機構的變遷C.古代的對外貿易與民族關系 D.古代交通發展與對外戰爭答案:C20.根據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判斷下列四個選項中符合“史料實證”的是A.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不僅有文學價值,作為舞臺藝術成就也很高B.南宋《夢粱錄》記述“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說明當時指南針己應用于航海C.明朝內閣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D.1656年清政府頒布法令嚴禁“商民私自下?!?,說明清政府完全禁止對外貿易和交往答案:B21.下圖是《自然科學大事年表》中所繪制的“中西科技發展對比示意圖”,據此圖推測最為合理的是()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科技發展的政治保障②漢代以后中國科技成果長時間領先于西方③宋元科舉制度發展推動中國古代科技繁榮④近代科學興起后西方科技成果趕超中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22.唯物史觀強調:“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下列對應不正確的是()A.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禮崩樂壞的政治環境B.漢賦興起——政治統一、經濟發展的盛世局面C.唐代尊道禮佛——綱常混亂、社會黑暗的現實D.八股取士——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部分共5題,共56分23.史料與史料實證。材料一“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辈牧隙^文獻,按元初史學家馬端臨所說:“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謂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1)閱讀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習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材料三文獻記載,西周成王時,曾有遷宅洛邑一事。如《史記·周本紀》云:周公贊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薄秴问洗呵铩返葧舱f成王營居于成周。而司馬遷在《周本紀贊》中則認為當時成王仍都豐、鎬,未遷洛邑。材料四何尊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銘文開篇寫到“唯王初堙(遷)宅于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其中宅(居?。┢潱ㄟ@里)中國(天下之中)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該銘文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2)材料三中關于周成王遷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價值?答案:(1)原則: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史料要真實;史料求豐富多樣,多用原始史料。(2)分歧:《尚書大傳》和《呂氏春秋》等文獻認為周成王曾遷都洛邑;司馬遷認為周成王并未遷都洛邑。價值:何尊作為實物史料,屬于一手史料,與《尚書大傳》和《呂氏春秋》等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可得出周成王的確曾經遷都洛邑;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史實,具有較高的史實價值。24.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國古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對地方的治理。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朝代的地方行政區劃圖。

圖1

圖2

圖3(1)閱讀三幅地圖,說說其對應中國古代哪一歷史時期何種地方行政制度,并對相關制度進行簡要評價。概括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的總趨勢。材料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專制”四字一筆抹殺的,在中國的君主專制統治之下存在著開明性。中國古代中央政府的職權劃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權與相權的劃分,在相權制約下君主的專制統治有一定的開明性。從中國古代政府的組織結構、職權分配制度、選官制度等的設置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在君主專制下具有明顯的開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傳統政治理念實行統治,而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設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對君主的道德修養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君主,使其不能實行絕對的獨裁專制,而要在統治中注重民意,在專制下實行一定程度的開明統治。(2)從上述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史實,加以論述。答案:(1)制度和評價:圖一: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統治者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以藩屏周,分封制擴大了周的疆土,拱衛了王室,促進了諸侯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周文化傳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但諸侯權力過大,為春秋戰國長期混亂埋下了隱患。圖二: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圖三: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總體趨勢: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2)示例:

觀點: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下某些決策方式具有一定開明性。

論證:君主專制制度下的開明體現最明顯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發布命令時,起草詔令的是借皇帝名義的中書省,同時需經門下省審核,如門下省不同意,可將此批注送回,稱為“封駁”。由此可見,唐朝皇帝下發一道命令的審核程序嚴謹復雜,也體現了唐朝君主專制統治下,中國古代實行的是開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實質上是通過分散宰相權利,加強君主專制,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民主,但可以說是皇權下的開明統治。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某些君主決策方式就一定的開明性,使專主義中央集權趨向完善。25.古代的人口遷移。圖1魏晉南北朝時期移民方向示意圖圖2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圖比較圖1、圖2,結合所學對兩幅圖中的人口遷移情況進行解讀。(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信息:圖一北方民族遷往中原,中原漢族遷往江南,總體由北向南。

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頻繁,民族紛爭社會動蕩,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進,北方各族紛紛內遷,南方社會相對安定,自然條件教優越,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這些共同引發了北民南遷現象;這一時期遷移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為經濟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

信息:圖二向邊遠地區,四散遷徙東南,向內地、臺灣遷移,華北向西北、東北遷移,規模大,范圍廣。

說明:清朝前期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南方和中原地區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銳,統治者政策調整(如攤丁入畝閉關鎖國等),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等推動了人口遷移;這一時期遷移有力推動了邊疆地區經濟開發,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緩解了內地人口壓力,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文明交流。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我國移民呈現出從民族紛爭、生存型移民到開發型移民;不同發展階段特征,深刻改變了我國人口布局,推動了社會發展。26.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2019年7月)中強調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漢朝以后,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西域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地區考古發現吐魯番出土文書“貞觀十九年(645年)行兵請賜物牒”,鈐(蓋)“安西都護之印”出土“永淳元年(682年)高昌縣申太平鄉貯糧狀”,鈐“高昌縣之印”出土“蒲昌縣注定戶等申州狀”,鈐“蒲昌縣之印”;還出土鈐有“天山”“柳中”等縣印的文書多件發掘出張禮臣(唐將帥)墓,其中官方文書,署有史、參軍判倉曹、博士攝錄事參軍、參事等職事名稱出土開元三年(715年)《西州營名籍》,記西州營八隊,每隊五伙,每伙六馱,至隴西執行運輸任務,有押官、“人”(采騎官)出土寶應元年(762年)《康失芬行車傷人案卷》;出土《高昌縣牒上安西都護府為曹祿山訴李紹謹辭》,所申“借貸不還事”,涉及不同民族和地區出土《伊吾軍屯田殘籍》載:“廿畝種麥”,“用水渠灌溉”等,鈐“伊吾軍之印”發掘出唐代有默書題記和朱、墨篆印的布絹,涉及今河南、陜西、湖北諸省區庫車出土唐建中錢、中字錢、開元通寶、大歷元寶及蓮紋磚、陶瓦等輪臺發掘出唐代屯田城,內有大熔鐵爐、唐朝錢幣等焉者發現幾處唐代屯址,如“唐五城”“陸式鋪古城”,皆有屯軍倉庫、地窯、農具、糧食及唐代銅錢等遺物——摘編自周泓《從考古資料看漢唐兩朝對古代新疆的管轄經營》表格呈現了新疆部分地區唐代的考古發現。提取材料信息,說明上述材料對研究新疆地區歷史有哪些史料價值。答案:史料價值:材料呈現了新疆部分地區唐代的考古發現,其考古實物是研究唐朝時期社會風貌的一手史料;“安西都護之印”、“高昌縣之印”、“發掘出張禮臣(唐將帥)墓,其中官方文書,署有史、參軍判倉曹、博士攝錄事參軍、錄事等職事名稱”等信息可用于研究唐代基層行政管理制度和邊疆治理;“廿畝種麥”、“用水渠灌溉”、“出土唐建中錢、中字錢、開元通寶、大歷元寶”、“發掘出唐代屯田城,內有大熔鐵爐、唐朝錢幣”、“皆有屯軍倉庫、地窯、農具、糧食及唐代銅錢等遺物”等信息可用于研究唐朝時期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概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